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5484|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洲跨洲游] 澳洲灯塔拾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10-2011 15: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对于澳大利亚这个文字历史只有三百多年的国度来说,祖上值得夸耀的事情真的不是很多。航海传统大概是澳洲可供自我陶醉的几个项目之一,从早年的库克船长,到如今的杰茜卡.华生,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做为航海传统的一部分,澳洲沿海的三四百座灯塔自然也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番的。

澳大利亚第一座灯塔可以追溯到1793年,自从1788年1月26日首任新南威尔士总督菲力浦率领第一舰队登陆悉尼湾之后,当地的水上交通日益繁忙。1791年殖民地当局在悉尼港入口处Dunbar Head树立了一个用于引导船只的旗杆,2年后,为了解决夜间导航问题,又把旗杆改成了一个木质的三脚架,三脚架的顶部有一个铁桶。夜间需要导航的时候就在铁桶内点燃木柴或者煤炭。这座灯塔按照后来的眼光看自然非常粗陋,不过也说不上有多么落后,因为即使在欧洲大陆和英国本土,近代意义上的灯塔也还没有出现,夜间导航也是凭借篝火,就如两千年前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所做的那样。1816年,当时的新州总督劳克伦.马夸里在这个位置埋下了新灯塔的基石,后来这个灯塔便被称为马夸里灯塔,这是澳大利亚第一座永久性灯塔。这座灯塔采用强度较低砂岩修建,几年后有些石块就开始崩溃,人们不得不用一些铁制构件进行加固。1870年之后,新州当局在原址附近决定修建一座新的灯塔,1883年,新的马夸里灯塔正式投入使用。新灯塔不但构造更为坚固,而且采用了当时最新的灯塔技术,配备了两台煤气发电机驱动电弧灯,在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两台发电机开足马力运转的时候,灯塔的亮度可以达到6百万坎德拉,是当时世界上最亮的灯塔。这六百万坎德拉究竟有多么亮呢,现代轿车的远光灯中心部位的照度大概有6万坎德拉,6百万坎德拉就意味者这个灯塔的亮度是轿车远光灯中心部位的1百倍。

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摄影师拍摄了很多澳洲灯塔,美伦美焕的照片让我也产生了逐一拜访这些灯塔的冲动。跟最初古埃及古罗马人修建灯塔用以标记海港入口的位置不同,现代灯塔更大意义上是起警示作用,一般都修建在风高浪急海域附近,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风景绝美之处,洁白的灯塔配上这样的风景,如何不让人心动?

下图便是本人拜访南澳West Cape灯塔留影,真人秀哦!

评分

参与人数 11威望 +49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maggiehiking + 20 你太有才了!
cello + 50 原创内容
Viola + 50 你太有才了!
Dreamhous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1 15:21:40 | 只看该作者
灯塔俯瞰下的南大洋上汹涌的波涛: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1 15:24:29 | 只看该作者
承建商不失时机留下自己的印记,转眼30多年已经过去,不知道当年的承建公司是否依然存在?1980年代应该是传统灯塔最后的辉煌时光,几年后GPS投入使用后,提供了更加便捷精确和直观的导航手段。尽管这些灯塔依然在正常运作,它们的使用意义已经远远不如从前。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你太有才了!
MtDreamer + 50 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1 15:29:37 | 只看该作者
墨尔本的菲力浦湾入口处Queescliff小镇是我和LG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小镇上冰淇淋店和一家卖服饰的小店都是我的最爱。

QueensCliff跟对面的Point Nepean一起扼守进入墨尔本的唯一水道,这条宽度只有三公里的海峡曾经是大英帝国在南半球防守最为森严的军事要塞之一。今天Point Nepean的要塞已经完全废弃,成为游客们观光留影的地方。这个要塞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面只发挥过一次作用:1914年一战爆发后,一艘停留在墨尔本德国货船企图逃离,以避免被做为敌产没收的命运,经过这个海峡的时候,被Point Nepean要塞喝令停船,德国船长拒不执行,要塞于是向货船前方开炮,并威胁随即要将其击沉,船长这才不得不乖乖就范,这艘船便成为澳大利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件战利品。Queenscliff的军事要塞至今仍然在使用,要塞的墙上还贴着禁止拍照的标牌,不过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战意义。

做为澳大利亚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这条海峡也是一个灯塔汇集地方。Queenscliff小镇上方圆几百米的地方就有四座灯塔。这样密集的导航设施跟海峡特殊的水文条件有关:整个菲力浦湾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而出口处的宽度却仅有3公里左右,每天潮起潮落,大量的海水会从这个狭窄的通道中快速流进流出,让这个海峡变成了遍布湍急的暗流的世界上最为凶险的水道之一。

Queenscliff白灯塔: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谢谢分享!
freshfish + 50 谢谢分享!
MtDreamer + 5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1 15:32:30 | 只看该作者
远远地眺望这四座灯塔: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4-10-2011 15:56:08 | 只看该作者
前排就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4-10-2011 16:06:33 | 只看该作者
席地而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1 22:47:48 | 只看该作者
大多数灯塔都坐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灯塔看护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让这个职业蒙上了诡异神秘的色彩,灯塔看护人也成为不少惊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背景。种种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倒也并非完全是凭空臆测:日夜咆哮不断的狂风巨浪,长时间的孤独煎熬,不可能不对灯塔看护人的身心健康投下阴影。新南威尔士沿岸的圣乔治角灯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圣乔治角位于悉尼南面100多公里的杰维斯湾,这里风高浪急,几十年里面共发生30多起船只遇难事件,1856年起,新州导航委员会开始讨论在那里修建一个灯塔。圣乔治角灯塔从1850年代末期开工修建,1860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而灯塔看护人和他们的家庭始终被厄运的阴影锁笼罩:

1867年主任灯塔看护人的女儿伊莎贝拉死于斑疹伤寒
1882年十三岁乔治.吉布森死于胸膜炎
1883年助理看护人威廉.马凯姆被马踢中头部,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即不治身亡
1885年伤寒夺去了助理灯塔看护人爱德华.柏利11岁的女儿佛罗伦斯的生命
1887年助理灯塔看护人19岁的女儿哈瑞特.帕克在被主任看护人的女儿凯特.吉布森手中的枪支射杀,两个女孩子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案件审理过程中陪审团认定,凯特无须承担责任,因为两人当时正在奔跑玩耍,凯特不慎跌倒的瞬间击发了枪支导致哈瑞特死亡
1895年此时已经升任主任看护人的爱德华.柏利在离开灯塔三公里的地方钓鱼的时候被卷入大海身亡

下图便是当年这些看护人和他们的家庭的留影,里面隐约透露着一丝伤感和寒意: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谢谢分享!
MtDreamer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1 22:49:48 | 只看该作者
圣乔治角灯塔早在方案设计阶段就矛盾不断,不断的有人质疑设计中的灯塔的可视角度。导航委员会于是派人到实地勘察,勘察的结果发现设计使用的地图错误百出,跟现场的情况相差甚远,根本无法确定哪里才是正确的位置。尽管如此,出于某种原因,导航委员会不顾大多数委员的反对,仓促之中就下令动工修建这座灯塔,预算是5000英镑。灯塔完工后,大家很快发现,当沿着海岸从北向南航行的时候,船上的人根本无法看见这个灯塔,只有从南向北航行的时候,才能勉强看到一点。新州政府随即组织了一个委员会调查此事,调查发现灯塔设计使用的地图存在问题,导航委员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一意孤行,本身就是严重的失察。而承包商也混水摸鱼,悄悄的把修建灯塔的位置移动了四公里,因为这样就更靠近采石场,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因为存在严重的可视角度问题,圣乔治角灯塔的作用十分有限,灯塔建成后的30年当中,附近海域又发生了23起船只遇难事件。做为补救措施,1883年,新州政府决定在附近的Point Perpendicular修建一个新灯塔,1897年3月完成了灯塔的设计,新灯塔在这一年的9月动工修建,1899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两座灯塔位置不远,在白天晴好的天气下会引起一些混淆,导航当局决定拆除它,1917年到1921年间,皇家澳大利亚海军将这个灯塔当成了射击的靶子,把它变成一堆废墟,命运坎坷的圣乔治角灯塔终于画上一个休止符。

波涛汹涌的圣乔治角海域: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谢谢分享!
MtDreamer + 5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1 22:16:40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的时候曾经在悉尼住过三个多月,这段时间里面木有工作,木有收入,木有亲戚,木有朋友,时间倒是充足的很,于是就翻开手上的Sydney Street Directory,看看哪个地方比较有趣,就跑过去看看,有时是因为某个地方名字比较有趣,比如CurlCurl海滨,有时是因为某地的地形在地图上看起来比较有趣,有时候则是兼而有之,比如悉尼北郊的Palm Beach和它附近的Barrenjoey Head。

Palm Beach是一个狭长的半岛,半岛的外侧是汹涌的塔斯曼海,半岛内侧则是风平浪静的Pittwater湾。半岛的尖端就是Barrenjoey Head, Barrenjoey 是早年对幼年袋鼠的昵称,现在干脆省略成Joey。1788年3月,登陆悉尼刚刚一个月的新州总督亚瑟.菲力浦驾船经过这里时,给这座砂岩构成小山起了这个名字。

站在Barrenjoey半山眺望整个Palm Beach: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你太有才了!
maodouba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1 22:51:45 | 只看该作者
跟所有的灯塔一样,Barrenjoey Head灯塔背后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1932年灯塔实现自动化之后,就不再有人常年驻守在那里,灯塔旁边的看护人住的小屋渐渐废弃,成为破坏公物者发泄的对象。1968年杰维斯.斯帕克租下了其中二号小屋,这时候小屋完全没有电力和自来水供应。斯帕克没有泄气,他设法修复了这些灯塔旁边的小屋,让它们重新变成了舒适的19世纪风格的住宅。1974年斯帕克在这个小屋里面跟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布里吉特结婚。1992年斯帕克还写了一本关于这座灯塔和它的看护人的历史书,这本书一共印刷了3000册,相对于澳大利亚这个狭小市场来说,是一个不算太坏的销量。虽然没有官方授权,斯帕克在30多年的租约当中一直是灯塔和Barrenjoey Head的实际看护人。

这似乎是一个美好温馨的故事,看起来斯帕克要在这座十九世纪的灯塔下面的小屋里面跟他的夫人一起终老一生了。然而90年代后期开始,联邦政府的海事安全管理局把一些灯塔的权限移交给新州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署(NPWS)。NPWS接手后便随即收回租约,斯帕克输掉了法庭官司后被迫搬出灯塔小屋迁往昆士兰。NPWS后来投入23万元资金对灯塔小屋以及附近的步行小径进行了修缮,并拔除了小山上所有外来植物,试图恢复那里的原始生态环境。在搬离开Barrenjoey Head之前,斯帕克接受了当地市政厅颁发的“Pittwater”奖章,这个奖章其实模仿澳大利亚奖章是专门为他设立的,表彰他做为一个志愿者对当地做出的杰出贡献。尽管曾经跟NPWS对簿公堂,斯帕克离开之后依然热心的为后者提供了很多关于灯塔人文历史和山上自然环境的保护的建议。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11-2011 17: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22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我无聊 + 50 你太有才了!
Viola + 50 你太有才了!
Dreamhous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5-10-2011 22:54:51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好贴
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6-10-2011 00:39:5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佳作啊!

这些灯塔后面的故事埂吸引人啊,希望楼主继续下去,多介绍些灯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6-10-2011 19:47:09 | 只看该作者
LZ 的灯塔拾趣确实动人,虽然我也偏爱灯塔,但很少去探究他的典故,LZ 的灯塔传说让人受益不浅!

也贴一张用傻瓜机拍的悉尼 Vaucluse 灯塔,不过我去过多少次却从未考证过,我相信 Vauclse 灯塔肯定也有不少故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河水洋洋 + 50 谢谢分享!
Viola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7-10-2011 18:05: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慕贤 于 16-10-2011 19:47 发表
LZ 的灯塔拾趣确实动人,虽然我也偏爱灯塔,但很少去探究他的典故,LZ 的灯塔传说让人受益不浅!

也贴一张用傻瓜机拍的悉尼 Vaucluse 灯塔,不过我去过多少次却从未考证过,我相信 Vauclse 灯塔肯定也有不少故事! ...


多谢美图捧场!照片拍得好漂亮!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11-2011 15:1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11-2011 16:58:16 | 只看该作者
19世纪澳大利亚主要产业是开矿和放牧(今天依旧如此,呵呵)所以凡是需要一点高科技的产品基本都需要从英国本土进口,对于灯塔这种航海导航的关键设备当然更不例外,幸亏那时候澳大利亚人还是大英帝国的正宗子民,所以也谈不上民族自尊感什么的。很多澳洲灯塔的关键部件都来自一家英国公司Chance Brothers & Co.。 1824年Robert Chance买下了一家专门吹制窗玻璃的工厂,没过多长时间,这家工厂经营陷入困境(这倒是很正常,否则经营好好的工厂谁人会轻易卖掉呢),如果是别人,基本就只能关门大吉,或者低价再甩给另外一个倒霉蛋了。Chance就幸运的多,或许是人家名字就叫“Chance”的原因吧,他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亲弟弟William,William正在经营一家红红火火的铁工厂,看到哥哥有难,马上出手相助,两人一同改组了这家玻璃工厂,工厂的名字也变成了后来的Chance Brothers & Co.。Chance兄弟俩后来雇佣了一个掌握了不少玻璃生产诀窍和秘方的法国人George Bontemps,在Bontemps的帮助下Chance Brothers & Co.在1848年建造了一座新工厂,生产望远镜和照相机镜头上各种光学玻璃。1850年代,Chance Brothers & Co.已经成为不列颠玻璃行业的翘楚,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的会址伦敦水晶宫所使用的大量玻璃就是他们提供的。William的儿子James也是一个厉害角色,在他的领导下,Chance公司也成为当时世界灯塔技术上矫矫者。

墨尔本南郊Mornington半岛上的McCrae小镇上的灯塔就是Chance Brothers & Co.于1874年生产的。这家公司不但生产了灯塔的光源和玻璃组件,还提供一个造型优美的铁塔。1883年,这些零部件通过海运到现在的位置然后再组装起来。整个铁塔的高度是33.5米,是整个菲力浦湾内最高的灯塔,也是澳大利亚现在仅有的两座同类型灯塔之一。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11-2011 17:04:05 | 只看该作者
就像Queenscliff的白灯塔和黑灯塔一样,McCrae灯塔也是一个定向灯塔(Range Light),跟它配套是一个座落在海里的“高脚屋”灯塔。1980年代起,高脚屋灯塔退出现役,导航部门也不再维护。这座灯塔迅速沦为海鸥的乐园,木质结构也迅速恶化。维州政府行动还算迅速,在这座灯塔彻底倾颓之前组织了一次抢修维护,并把这座灯塔搬到了几公里以外新的位置(新的位置好像因为风向和水流海鸥少一些)。

站在Rye小镇的栈桥上遥望3公里以外的灯塔,咱的85毫米的镜头也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大家凑合看看吧。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21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BLK + 50 谢谢分享!
maggiehiking + 20 谢谢分享!
西皮二黄 + 20 谢谢分享!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3-11-2011 20:4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河水洋洋 的帖子

这个cliff很有气势
一直想去这种海崖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2-11-2011 22:16:47 | 只看该作者
说到中国的宝塔,按照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女婿李约瑟教授考证,杭州的六合塔曾经充当过灯塔的角色,是引导钱塘江里面船只的航标。按照六合塔的位置和高度在白天用来导航没有任何疑义,不过灯塔一说殊为可疑:六合塔的前任就是被火焚毁的,在原址上重建的六合塔虽然采用砖石结构(现代六合塔外边的木壳子是在光绪年间加上去的),对火烛不可能没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要实现有效的夜间导航单靠“点灯”是不行的,必须要"放火“,17世纪北欧人对导航火光的要求是火焰的高度必须达到2码(1.8米)以上,这样的篝火必须在开放空间内才能燃放,不是六合塔这样的结构能够胜任的。

在灯塔发展的古典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灯塔普遍采用石砌结构,体态匀称优美(近似双曲线回转体),外表涂敷耀眼的白色涂料,配合绿色或者红色的屋顶,在蓝天的映衬之下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过那个时代很多灯塔都座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审美并非设计灯塔的首要考虑,功能才是第一位的。这种设计思想一直延续到现代,进入20世纪后随着钢铁技术以及防腐涂料技术的进步,很多现代灯塔都采用简单的钢架结构,很难再跟美或者不美挂上钩了。

铁制或者钢制的灯塔结构始于19世纪后半叶,有些情况下是完全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比如前面说到的McCrae灯塔,先在英国整体建造,然后拆卸后直接装船运到墨尔本,很方便的就可以在现场组装起来,大大降低建造成本。有些情况下是因为技术条件限制,比如位于南澳大利亚的Cape Jaffa灯塔。

Cape Jaffa灯塔建于1872年,跟前面说到的灯塔不同,这座灯塔是建立在水下的礁石之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苏格兰的北海沿岸有一座贝尔灯塔,也是座落在水下的礁石之上,19世纪初期为了修建这座灯塔英国人雇佣了天资聪颖的苏格兰工程师罗伯特.史蒂文森,搭上了许多建筑工人的性命,这座灯塔后来入选BBC的工业革命7大技术奇迹之一。1870年代澳大利亚没有这样顶尖的工程师,更没有那么多愿意为了这点活计送上性命的工人,不过在不列颠祖国母亲的支持下,他们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把常见的石砌结构改成铁制桁架结构,纤细坚韧的锻造铁梁显然比硕大的石质塔身更能耐受海浪的冲击。跟McCrae灯塔一样,Cape Jaffa灯塔也是在英国整体建造,然后分解运往澳大利亚,不过安装工作远比预想的困难。Cape Jaffa海域风高浪急,气候恶劣,工人们常常连续几天无法出工作业,完成的基础部分也经常被海浪摧毁。最初计划灯塔的安装工作一年内就能完成,最后却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Capa Jaffa最早使用的光源是一个采用多个灯芯煤油灯,1909年升级为煤油气灯(美国的Coleman公司至今仍在生产类似的野营灯具,气灯把煤油加压气化,气化后煤油燃烧更为充分,在燃烧器的外面罩有一个氧化钍的网罩,网罩在高温下发出耀眼的白光,发光效率数倍于使用灯芯的煤油灯)。这盏古老的气灯一直使用到1972年,是整个澳大利亚最后一个使用这种光源的灯塔。气灯的网罩虽然比较耐久,不需要像煤油灯的灯芯那样频繁维护,不过也会经常毫无征兆的破碎,必须有人专门守候。灯塔的下部是一个铁板围成的小屋,供灯塔看护人居住。周围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些看护人的生活不但枯燥而且极端危险,曾经有一艘失事船只的船员漂流到灯塔附近时发现到灯塔居然无人值守。接到报告后,管理部门立即展开大规模的搜救,后来找到了一名看护人的尸体,另外一个人的尸体始终没有发现。据推断两名灯塔看护人应该是在钓鱼的时候被冲下大海的,钓鱼恐怕正是这些灯塔看护人打发枯燥时光的最好方法。这个事件直接促使管理当局做出了关闭这个灯塔的决定。1973年4月1日,位于附近Robe灯塔投入使用后,Capa Jaffa灯塔就正式关闭了。

在南澳国家基金会游说之下,管理当局决定把灯塔拆卸后运往附近的Kingston小镇,镇上的居民John Barnett捐赠了一块临海的土地用来安放这座灯塔。经过一些热忱的志愿者的努力,退役的Cape Jaffa被改造成一个灯塔博物馆,供大家回顾品味它那被海风和海浪浸透的旧日时光。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13-11-2011 01:57:36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这种海边的感觉,羡慕LZ啊,明年看看有没有机会去走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09:23:26 | 只看该作者
Queenscliff西南几公里的地方座落着另外一个小镇Point Lonsdale,镇中心Village不远的海边断崖上就是澳大利亚最后一座有人值守的灯塔,这座灯塔跟Queenscliff四座灯光设施一起组成一套复杂的灯光导航系统,指引各种船舶进出菲力浦湾的正确航道。这个灯塔群大概是整个澳大利亚最为复杂的系统了,因为这附近的水域是世界上最为凶险的航路之一。 跟早期的灯塔看护人主要负责照顾灯火不同,今天的Point Lonsdale灯塔的灯光系统早就不需要人工照料(LG曾经问过灯塔的工作人员,问人家几点开启灯光,人家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才恍然大悟的说,那灯是24小时开在那里的,只不过白天不容易看出来罢了),值班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进出菲力浦湾的船舶:按照法规所有进出海湾的大型船舶都必须首先和这个信号站联系,获得准许后才可以进入或者驶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10:01:1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彪悍的故事还得从英国说起。

1780年,威廉.巴克利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小农场主的家庭,他的外公把他扶养成人并且让他做了一个砖瓦匠学徒。1799年不甘平淡的巴克利参军入伍,因为身材高大(6英尺6英寸),他成为队列标兵。后来他被送到荷兰作战并在战斗中受伤,这次冒险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善,退伍后还是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1802年,他终于吃上了一个官司,因为窝藏赃物(一卷布),被判处14年海外流放。巴克利在法庭上激烈地替自己辩护,说那是一个陌生女人硬把那卷布塞在他手里,他就只好扛着这卷布了。这个理由显然很“二”,不但无法替自己开脱罪责,而且让法官在量刑的时候更加严苛(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在那个时代的英国还算比较流行,有人做过研究,在某些法官那里,同样的罪行,如果认罪,刑期就只有三四个月,不过拒绝认罪,刑期就是10年以上)。

这次判决让巴克利跟澳大利亚联系起来。1803年4月他被送上开往澳洲的“加尔各答”号军舰,负责押送这批囚犯的就是大卫.柯林斯,他最早做过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司法官,后来又做了塔斯马尼亚殖民地的总督,现在墨尔本市中心的柯林斯街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不过这次航行的目的地并非墨尔本,而是位于今天墨尔本南部Mornington半岛上的Sorrento附近的一处小海湾。这一年的10月10日,他们穿过暗流汹涌的菲力浦湾的入口,到了他们的目的地。我们的威廉.巴克利眼看就要和另外298名囚犯一起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过上崭新的牢狱生活了(跟英国本土不同,早期流放在澳大利亚的囚犯根本不用住在监狱里面,他们其实可以在帐篷营地里面自由行动,随行的陆战队士兵只是负责惩戒他们的过分举动,并没有看管他们的义务,因为殖民地当局相信澳大利亚严酷的荒野顶得上防守最严密的狱墙!)。巴克利显然另有计划,1803年12月27日,他跟另外两名同伙一起离开了营地,走上了追求自由的“光明大道”。最初的几个星期里面,三个人不得不处处留神,一方面害怕被官方追捕(这点有些多虑了),一方面害怕被土著居民攻击。平时主要靠捡拾贝类,采集浆果填饱肚子,这套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流行的健康海鲜饮食观念对他们来说显然太过超前,他们很快就耗尽了体力,而且被荒蛮的旷野吓破了胆,他们已经围着菲力浦湾兜了一圈(这一圈差不多有200多公里),甚至没有胆量再走回营地自首,于是就在海边燃起篝火,指望别人看到后会派船把他们接回去,这个举动显然没有奏效。绝望之中,巴克利的两个同伙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走到悉尼去!他们只知道澳大利亚还有另外一块叫做新南威尔士的殖民地,以为就在北面不远的地方,却不料这段旅程将近1000公里!这样荒诞的想法在那个时代的囚犯里面并不罕见,驻扎在悉尼附近的囚犯企图逃脱的时候,就会往西边走,因为他们相信穿过蓝山没多远就可以到中国了。

巴克利的同伙们踏上了北上悉尼的道路后就失去了音信,显然他们被旷野吞噬了,而巴克利又累又饿,他决定哪里也不去,就呆在原地。按照他后来自己的描述,他在Point Lonsdale山崖下的一个岩洞里面住过一段时间。这个岩洞至今仍在,可惜这次因为光顾着拍摄灯塔了,没有前去观光。

巴克利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家乡运气不佳的他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终于有了转机:他遇到了一个土著居民的部落的时候,被人家当成是逝去的前任酋长的化身,于是就开始好吃好喝的招待起来。走投无路的巴克利当然来者不拒,于是就渐渐融入他们的群体,他学会了土著居民的语言,甚至讨了一个土著老婆,还跟人家生了一个女儿。中国古话说,山中方一日,世上一千年,巴克利乐不思蜀的神仙般的日子自然过得飞快,间或他也会看到一些欧洲的探险家出没,不过考虑到自己乃带罪之身,他决定还是保持低调。柯林斯带领的几百号人在Sorrento也没有呆久,几个月以后,他们发现当地水源奇缺,树木也奇形怪状难以利用,更加上菲力浦湾入口处非常凶险,让他们原本规划的捕鲸大业难以实施。1804年柯林斯带着这些人离开了Sorrento到了今天的塔斯马尼亚(那时候还叫做范迪门地),后来在英国囚犯门的心目中,这个范迪门地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地狱的地方。

一晃30多年过去了,1835年的时候,巴克利在偶然的场合听到一个部落正准备洗劫一个欧洲居民的营地,这个营地就在今天的墨尔本的市中心Yarra河的北岸,这一年也是墨尔本建城的开始。巴克利觉得是到了该他出马的时候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部落成员,赶到那个营地。这个时候,巴克利才发现,自己已经把母语忘得差不多了,当别人问他名字的时候,他竟然无言以对,只好指了指自己臂膀上“W.B."纹身。

这个营地的头头叫做Batman,这个名字叫做“蝙蝠侠”的家伙很快意识到巴克利的价值,经过他的一番折腾,当时的塔斯马尼亚总督很快发布赦免令,这样巴克利就正式成为一名自由人,而不再是在逃囚犯。巴克利加入Batman的探险队伍,充当翻译的角色,工资是50镑,不过他没多久就厌倦了这个工作,因为无论是外来的殖民者还是土著居民都不信任他,对他处处提防。1837年他离开墨尔本到了霍巴特,在那里他为政府的一个仓库做管理员。1850年,巴克利退休,领到一份12镑的年金,而当时维多利亚当局另外再支付给他40镑的年金。

虽然领着还算不错的退休年金,或许因为常年颠沛流离的缘故,他在理财方面一塌糊涂,经常陷进入不敷出的境地。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另外一个同样手头特紧的家伙John Morgan,两人合作很快在1852年出版了一本叫做“威廉.巴克利历险记”的书。为了吸引眼球,书中充斥不少荒诞的描写,不过根据后人的大量研究,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真实可信的。威廉.巴克利的描述也成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土著居民生活的最佳素材。

巴克利的离奇经历也催生了一句澳大利亚的俗语:"You have two chances: Buckley's or none",简言之就是“你死定了”。

黄昏时分的Point Lonsdale栈桥, 桥上影影綽綽钓鱼人,桥下丝绸般滑过的海浪。。。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70 收起 理由
背包沉 + 50 你太有才了!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maggiehiking + 20 谢谢分享!
到处流浪 + 50 谢谢分享!好故事拜读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14-11-2011 11:03:41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好帖,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俺也贴一两张灯塔照片给楼主助助兴,不过我要先查查资料 再上照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50 期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11:2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到处流浪 于 14-11-2011 11:03 发表
真实的好帖,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俺也贴一两张灯塔照片给楼主助助兴,不过我要先查查资料 再上照片。


非常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14-11-2011 21:41:52 | 只看该作者
受到河水兄弟的鼓舞,俺也贴一张Sandy Caps(Frasers island Queensland)灯塔照片。
俺和一名京人在光棍节当天2011年11月11日11点11分到达了灯塔(queensland时间)虽然千辛万苦,但非常值得,此塔位于岛的最北端需要开四驱车在沙滩上开130公里,有的地方必须是低潮时才能通过,还要爬山1100米,俺的嘴笨,不会说不会写,资料还没查到,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河水洋洋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14-11-2011 21:57:25 | 只看该作者
守塔夫妇叫peter和Helen,热情的和我们交谈,他们5年前曾在中国山东寿光教英文,现在是在做义工守塔,他们主要工作是每天到海边保护海龟,我们是他们看到不多的游客之一,前几天有个帆船驾驶员上来过,一般游客很难达到这里,俺的确自豪了一把。
Peter夫妇特意开车下山干活,送我们到beach,并指点我们如何看到海龟,临走是挥手相送,谢谢你们了义工peter Helen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背包沉 + 50 谢谢分享!
罗卜扛大包 + 50 谢谢分享!
河水洋洋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1 22:33:3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美图捧场!这个地方听起来好有挑战性,不知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一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15-11-2011 06:45:35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的贴,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17-11-2011 13:46:40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文章,楼主研究得这么深入很难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17-11-2011 15:1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河水洋洋 于 14-10-2011 22:47 发表
大多数灯塔都坐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灯塔看护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让这个职业蒙上了诡异神秘的色彩,灯塔看护人也成为不少惊悚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背景。种种令人脊背发凉的故事倒也并非完全是凭空臆测:日夜咆哮 ...



上周末刚刚去过,残垣断壁,很沧桑!
谢谢这位热心人的科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2-12-2024 09:42 , Processed in 0.071786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