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0487|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帖,以后连载都在此帖下更新以便大家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3-2009 22:3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大家好
虽然没有看到多少人对于我提出的太极拳知识普及帖有兴趣,但是为了将自我锻炼追求健康的养生观念推广起来,为了大家能够摆脱西医解决不了的各种慢性病的折磨和纠缠,我还是会在这里开始连载关于太极拳的一些文章和论述,以求各位对于这个拳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在各位的人生旅途中,有机会的情况下学学太极拳,练练太极拳,走向健康长寿的彼岸。

关于太极拳,古时的前辈高人,现在的各位宗师,林林总总的论述多如牛毛,加上鄙人才疏学浅,自觉多年的苦练所得尚不足以班门弄斧著文立说,因此在我读过的太极典籍中,选取了  -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一书,将其章节分次连载,与各位共同学习。

太极拳源流概述--以下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创始最早应是道家始祖老子。此因太极拳历代师传之史记有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音mi)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武真君,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此术,教成神仙。古人传艺数典而不忘祖,甚至有 -言祖不言师- 之说,可知此史传不谬。古之老子将道传给宓子尹喜,实为入世之法。
   尹喜得道功成后,将道传给弟子尹轨。尹轨早年精星占书,后发展成道教楼观派。然尹轨得道后隐修武当不出,遂传犹龙一脉。
   时至东汉,金母将伏羲所演太极八卦先天之灵文及老子所传道德经合作复性之命的大丹之密旨,默授青州王玄甫,甫传正阳祖师钟离权(即汉钟离)。至唐朝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钟离权又传纯阳祖师吕洞宾,后又传五代时燕国宰相刘操(即刘海蟾)。操度83岁张伯端,遂开南宗一派。宋太祖时,吕祖,海蟾,麻衣游华山,时遇陈抟自武当山移此修炼,因传出神法,陈抟遂仙去。南宋高宗时,钟,吕二师度重阳祖师王孚中,王师又度成道教北派七真。北派七真以邱处机大开普渡之门,后传宋披云等4人。宋于元朝成宗时传道于李太虚,太虚授张紫琼,紫琼授赵缘督,缘督授陈致虚。此脉以后不可详考。
   老子之道德经,实为太极拳理论之灵魂。而太极拳当为古之道家丹术之动功,其玄奥不可窥其始终,其博大不可揽其遐迩,易则极易,难则极难。非难不易,以易见难。初视者,或如万丈琼崖没有阶梯,仰望兴叹无法攀登,或若一杯淡水毫无滋味,又为无眼力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然于有悟性者,能持之以恒者,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亦能登堂入室,渐的其妙,受益终身。
   有宋末元初人张三丰者,字君实,辽东懿州人,访道参玄,遍游名山大川,凡30年终无所得。但因游旅防身所要,亦精武林之技。于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入终南山,时67岁,遇陈抟弟子火龙真人传授至道,混俗民间10年炼性。泰定甲子(公元1324年)春,南登武当山,隐形潜修九年。其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教之理,融会贯通,成著甚多,后人集其著成 -张三丰全书-。
   三丰祖师在武当山由元至明,历次潜修达数十年。修道之暇深研养生与技击合而为一的太极拳运动之理,遂将外家拳复而翻之,又集民间之武术精粹,结合道家前辈的太极养生与技击秘法,终于创造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因其理法完备无暇,遂以武当内家拳称名于世。
   太极拳由三丰祖师始有系统理论文字留世,从此为后人开创了可供追求,攀登的途径。它以其养生的极高价值,不图技击之末,而成为造福人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自问世之日起,因其文化内涵丰富而优越,就一直呈现出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历代不乏传人,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张三丰祖师,研悟武当派内功至深至广,论著颇丰,。具体功能,各有特点,太极拳为其一。然观其各功,理归一道,无非由浅入深之分解,一动一静之分解而已。太极拳,内丹之动功也。武当内丹静功,也当为太极拳所习之静功。道家养生,此动静之分,乃从形外而言。实静功有内动,动功有内静。名可分,其实不可分也。然此一道流入社会,竟有不得其旨者,专以技击为能事,不独失德,也已早逝丧生。虽此逆道者不多见,亦诚可悲矣。
   三丰祖师后的接承太极拳者,一为陕西王宗。王宗时由宝鸡跟随祖师至武当,学艺功成后,即开始传太极拳艺术,首传浙江温州陈州同,州同之后,代不乏人。有张松溪为其著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南派,亦有称为松溪派。宁波府志记述有传递情况。但此派理法,据今所知,已无原始文字记载。
   一为北方太极拳流派。有史记述,北派太极拳为山西省阳城县(一说太谷县)王宗岳夫子所承。王之师为一云游道人。道人未留姓名,亦未留道号,或为三丰祖师,或为三丰祖师之徒子,徒孙,使后人不得考证。此事实为道门无为之为,造成史缺,实为太极拳史上一大憾事。幸王宗岳夫子有心于后人,留论著详细阐述三丰祖师创扬太极拳之论证,并分解其姿势套路,写出他作为张三丰太极拳继承人的心得体会,方为太极拳自张三丰始而流传和发展之凿凿史记。承艺思源,王宗岳夫子实为北派太极拳的功勋宗师,而为后人所铭记。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1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30 精品文章
extreme + 30 谢谢分享!
lxbtiger + 30 谢谢分享!
柳七 + 20 很精彩! 希望能说说你的学拳经历和心得,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9-3-2009 22:42:17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2---赵堡太极拳源流

今天的帖子,介绍一下赵堡太极拳源流及历代传承,介绍到第十代。因第十代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郑悟清宗师,因此将在下一帖专门介绍郑悟清传略。

另本帖中前辈高人的诸多事迹,读者信或不信,全在自己,请不要在此和我讨论真假。本人没有练武,我练太极主要是养生健身强身健体,因此请勿和我讨论武功事宜。但是我要声明一点,就是我的师父是赵堡太极第12代传人之一,他武功极高,为人德高望重,为一代宗师。本人没有练武只是因为不是特感兴趣而以,非为拳法没有这种功效。请大家明鉴。

至于文中涉及的太极拳其他门派的一些事情,因各门各派历代的传承,不管是口头的还是文字的,都是大家坚信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因此门派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停过。本人对于这种矛盾没有任何兴趣,因此请勿在此和我讨论杨氏或者武氏拳的来历之类的。我本人从未考证过相关事宜,因此不能妄加评论。我觉得不管历史如何,练好拳,健好身,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过去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我不知道,只能说如果大家问我,我无可奉告。

下文全部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西北边缘之温县东,与山西省东南晋城临近,处黄河下游之滨,文化历史悠久。有史记载,赵堡镇系列国时代赵国之边陲。南有黄河汜水古渡,北有太行山脉,西临孟州王屋山,东望华北平原,为古兵家所争之交通要塞。
   据传,元明战争时期,朱元璋曾三洗怀庆(温县古属怀庆府治)。因此当时这里曾一度人烟罕见,田园荒芜。现据有家祠记载的原始人口,均为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移而来,至今已繁衍20多代。由于当时兵荒马乱,迁民为了能得生存自卫,多有习武练拳之风。拳名之多后人不得详记。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有山西阳城王宗岳者一行二人走汜水,渡黄河,赴郑州检查生意。由太行山经赵堡镇,天暮投宿赵堡客店。二人因于此地见有练拳之人,在店内不免有所谈论。王宗岳言谈中说,穿紫花布衫者天资尚可。此言被店主人得知,紫花布衫者即是蒋发,遂即转告。蒋发闻言,知必艺高人至,急同店主人来店拜客。王宗岳因此行以商务为专,先不肯答允。蒋发及店主人百般恳求,方允收蒋发于门下。次日王宗岳起程,蒋发送师至汜水渡口,临行时约定某日返此,携蒋发同归山西授艺。期至,蒋发至汜水渡口迎师,果遇王宗岳返来。王夫子之德信,由此可见一斑。蒋发接师至家,稍事打点,即同师到山西阳城。

1.        历代传人传略
   蒋发先师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开创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14年)。他从王宗岳学太极拳为公元二十四年,时22岁。在山西师家学太极拳艺7年,侍师如父,师亦爱之如子。王宗岳无子,只有独生女。王夫子早年授艺给女儿及郑州孙某(名讳及拳艺失传),除此,拳艺亦未示人。收蒋发为徒乃夫子晚年,因年事已高不耐多言,多由女儿代为传艺,蒋发称之为师姐。因此,后人有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盖缘此意。
   蒋发先师学艺时,王宗岳常对其言:“吾将此拳秘诀传汝,而后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蒋发先师学艺功成后归家,夫子以自己心得笔记8册相赠。并再次嘱曰:“此拳不可妄传,倘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倘得其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传更好。”
   蒋发先师归家后谨遵师训,定下“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下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轻露卖弄者不传”等“十不传”的规矩。蒋师以数年考察检验贤仁,而所怀绝技含而不露。然而偶在乡郊小示百步捉兔之轻功,竟轰动乡里。爱好武术者纷纷登门求教。但他谨慎之至,未轻允于人。如此经过三年,始看中邢喜怀为理想的传授弟子。时蒋发先师已32岁。
   邢喜怀接传了太极拳的全部理法,造就惊人。功成后有南墙挂画之绝技。他继师训选贤者传授拳艺,得择张褚臣(“褚”又作楚)为入室弟子。
   张褚臣接传为赵堡太极第三代。此人忠诚朴实,墨守成规,功夫成就后无显赫事迹记述,只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师传规矩,选贤者陈敬伯传授拳艺。
   陈敬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他在太极拳技艺方面达到了神化功能,时人称为“神拳手”。他以武会友,接待武林中朋友多人,艺高德厚,在当时武林中享誉全国。他为了发展太极拳技艺,广收门徒达数百人。但能全面继承其拳艺者唯张仲禹一人(“仲”有作“宗”)。所以在赵堡太极拳传承中,第五代仅列张仲禹一人。陈敬伯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已年高84岁。此时有一位绰号“盖山东黑狸虎”者来访,陈师因年高,意让弟子张仲禹与之交流技艺。然来客称专门拜访陈师求教,意在非陈交手莫可。陈知对方居心叵测,只得陪同在孙神庙柏树林空场比武。陈师终因年高,又棋逢对手,虽几番提出停手,怎奈来客步步紧逼,毫无留情之意。陈师无奈方真出手,乃将山东客打死,自己也因劳累过度,踉跄不已,怀抱柏树而亡。赵堡镇因此留下一段俚谚:“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伯。”
   张仲禹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他选择邻人原法孔为其入室弟子。时原法孔在大名府开设中药店,经常往来经营,趁暇从师学艺,待师甚尊,连师父生活也予承担,亲如父子。且法孔好学,遂得其妙。张仲禹有侄儿张彦,幼年好闹事,张师不传给技艺,有时还让法孔代责张彦。彦极愤恨,遂暗中用功自学。后仲禹师年高卧床,病情严重。适逢法孔去大名府药店未归,师因最后技艺未传给法孔,亟盼法孔归来。虽已着人带信,但因路途遥远,仲禹师担心他不能按时归来,恐成憾事,叹息之下,将侄儿张彦叫到床前说:“我病恐等不到法孔归来,今将拳谱交付给你,拳艺奥妙尽在其中。待法孔归来,你当转交与他。因其奥妙你是不理解的。”不日师故。法孔归来,即操办丧礼。既毕,法孔询及师临终遗言,彦答:“师将拳谱拳艺尽数给我,让我转交给你。皆因过去师让你责我太重,我不给你。”法孔听罢愤恨至极,抬手就打。二人交手,岂料法孔竟败在张彦手下。法孔因此怀气抱病,不久故去。法孔生前传子金华,后未传人。
   张彦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是一位杰出宗师,首创赵堡太极拳走出小圈向外宣传并出访的先河。因他功夫全面,艺高胆大,遍访各地武术名家交流拳艺。访问山东曹州寺僧号“千里王”黄当家,留下艺高事迹。在山东,运用千金坠气功斩蟒除害,受到官署奖励,由此名震远近武林。他曾三次访问陈家沟名家,那时赵堡、陈沟两村武术界人士交情颇厚。他的英雄事迹,引起陈清平的垂暮。因赵堡有“拳不出村”之约,陈清平遂由王疙瘩村迁居赵堡,拜在张彦门下学艺。
   陈清平(公元1795-1868年,有作陈青平或陈清萍、陈青萍),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因他文武兼备,人称文武拳师。为弘扬武术、扩大赵堡太极拳的影响,首先改变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陈规,为赵堡太极拳的发扬创出新路。他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因人施教的方法,亦总结出三种理论。当时外村从学出类拔萃者,有西新庄任长春、南张羌村李作治、王疙瘩村李景元等人。传本村和兆元为代理架,张金梅为领落架,其他人均为腾挪架。有广平府杨露禅经该地中药店怀庆府人引荐,慕名来拜访陈清平。因当时清平对拳艺改制尚未定型,清萍遂将露禅推荐于同族陈长兴处学艺。改制后,又在理论方面给杨露禅以辅导。杨露禅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写的《杨氏太极拳续》中有言,“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后有武禹襄来学艺,清平因禹襄之兄武秋赢任舞阳知县,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谊,全面予以传授(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可证一斑)。
   和兆元(公元1811-1890年)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之一。技艺大成后功夫超人,为清廷三朝元老李棠阶侍卫,例封武信郎之职。某次途径邯郸地方,为告诫当地一山大王改邪归正,曾显示以蜡木杆刺槐树之内功。因武艺出众,威震京师武林。李棠阶考翰林时的主考官体仁阁大学士祁蕉藻闻之和兆元之功夫,即召和兆元询及武功情况,答学太极拳于名师陈清平诸事。后承大学士以易理为其太极拳作理论充实,和兆元经钻研学习,遂融化在拳艺实践中。回乡后,向陈师禀明在京情况,并向师表演了所钻研创新之太极拳。陈师认为确有创新发挥,有独特之处,可以自立门派,遂以“和氏太极拳”为其命名。陈师豁达之心胸深为和兆元所感动,为谢师恩,誓师曰:“和氏太极拳仍以赵堡传承排列,标异不分宗。”师亦乐之。
   和庆喜(公元1857-1936年)出生于清咸丰六年,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系和兆元之长孙。8岁始由祖父亲授太极拳技术,历时10年。后因祖父患精神病,自己用功至32岁。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以小商贩糊口,停止用功达40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中央及河南省国术馆相继成立。时和庆喜已年逾七旬,因见大好形势,遂高兴地回忆早年所习太极拳过程。经过8个月的回忆整理,终将姿势、套路、理论结合自己实践全部汇集,传授数十人。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和庆喜带学艺三年的弟子参加比赛,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目前赵堡太极拳享誉中外,实是和庆喜先师的不朽功勋。他不但保持了赵堡和氏太极拳的传统,并有所发扬广大,后因染上破伤风辞世,享年80岁。
   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之一。系任长春弟子。博爱县义庄人。任河南省国术馆委员。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时任评判员。民国二十四年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出版。该书是赵堡太极拳第一次公开向外发行的资料。惜该书当时印数较少,且又为本门弟子收藏,所以为后来武术界鲜知。
王思功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苗延升弟子。温县招贤人。在民国二十年开封国术擂台赛上荣获第二名,当时委以部队教官。
   郑伯英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和庆喜弟子。曾任第四集团军总部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并在西安广泛传授赵堡和氏太极拳。与郑悟清一道被人称为西北太极拳“二郑”。
   据传,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大内垂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字,落款“胤祯题”。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帝。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其访问拳艺情况虽已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惜后人未予珍惜而被毁,实可惜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charlie-qi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9-3-2009 22:51:15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拳谱拳照的, 有视频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9-3-2009 23:16:2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听说太极拳讲究以意带形,是不是得有师傅言传身教才好啊?自己练会不会练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9-3-2009 23:23:02 | 只看该作者
要看你师傅有多厉害了.  很多内在东西没好老师引导是体会不到的.  你看的东西只是形, 自己顶多做到模仿, 其实形只是表现形式,真正的东西你是不会知道的, 所以难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9-3-2009 23: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几个问题

首先太极拳是内家拳,没有师父带的话自己练,不会有结果,练不出东西来,因为里面是怎么练的你根本不知道,光学架子是没有用的,还要跟着师父学道理.所以我师父才经常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明理,到老伤身体".
没有老师带的话,建议不要练,否则好一点只是没效果,不好的话连身体都练坏了.

其实真正的东西,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狂难,所以我师父老说,明白告诉徒弟都拿不走,更不会藏着掖着了.诚哉斯言。有机会大家练一下就知道了,呵呵,赵堡拳是真东西,但是确实很难练。

拳谱拳照什么的我师父有书,但是因为超重都被留在国内了,等你梦通过我的帖子大致了解了赵堡太极拳,可以到我师父的网站上去看。视频暂时没有,以后会有。不过老实说,我师父练拳,能看得明白的人不多,因此视频暂时对于初学者没什么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9-3-2009 23:40:07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更想看看.  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0-3-2009 00:35:38 | 只看该作者
要上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0-3-2009 14:17:51 | 只看该作者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明理,到老伤身体

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没有好师傅还真不敢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0-3-2009 14:41:16 | 只看该作者
快点上图或下载的,让大家知道怎么练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1-3-2009 00:59:40 | 只看该作者

上片子吧,我抛砖引玉来。

杨式太极拳 单鞭
欢迎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1-3-2009 21:50:55 | 只看该作者

to tonywaley

看这位兄台的图片,因为杨氏我没有练过,说不好,但是至少这张图片的外三合做得挺不错。

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要练到很好的外三合,一般要2-3年的时间。

这位的只是一个姿势,不好妄下评论,但是这个姿势的外三合做得不错。右手的肘,膝是不是合好了因为不是立体的看不出来。但整个动作很中正。左膝稍微过了一点点,会导致膝盖有点受力但是不会影响健康,如果能够正直令劲力透传到脚上,就会更好。

为什么没有传图片,是因为赵堡和所有的大家熟悉的太极拳的样子都不一样。今天在ashfield park将赵堡拳给一位练陈氏的老先生打了第一路,他完全没有见过。因此我估计就是有图片对大家的参考意义也不大,何况我现在手头还没有什么图片。

关于视频我联系一下师父,看是不是有国内什么网站放过,有的话把链接放上来让大家看看。我会尽快。在师父身边的时候从来不关心这些,因为直接可以看到师父的架子。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1-3-2009 22:10:36 | 只看该作者
我可以拜您为师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2-3-2009 09:2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conty

你好。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谬赞。但是我个人暂时还没有收徒弟的想法,主要原因是:

1。我师父还在深圳,并且超级健康,心理上我是觉得师父是一座高山,就像我的父亲一样,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跟他学习,也就觉得自己的上一代如此优秀值得跟随之时,没想过要教下一代。
其实如果大家在国内,想学太极拳我会毫不犹豫地介绍你们到我师父那里,在国内的话高人很多,小子无知,不敢为天下先的出来教拳。

2。我个人对于我现在的水平,觉得出来推广太极拳教教有心人是足够了,但是太极大道无止境,后面还有很多的阶段和层次等着我去用身体验证,等着我练出来到身体上。所以我也仍是太极大道上的求索者,在水平达到我自己的设想之前,我没有收徒的打算。但是前面的方向我很清楚,怎么走也很清楚,所以进步是必然的,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收徒弟了也是必然的。呵呵,对自己挺有信心。

3。拜不拜师的跟我将来教给大家的东西没有关系。我一定会将大家相应的水平阶段我所知的都教给大家,在我个人成长到要收徒弟之前,肯定是不会区别对待的。也许以后我会收徒弟,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现在不考虑这些没用的,呵呵。

4。其实我是大家的同龄人,年纪并不大,不过也不小了。和成为老师整天摆着师父的尊严比起来,我更愿意和大家成为朋友,共同进步,所以才想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得太极爱好能够有地方集中和交流。

所以等我开始开班的时候,欢迎你来学习。拜不拜师的,不用太在乎这个。将来你们之中学得好的回国发展的话,我还会将你们介绍到我师父那里,使得你们的学习能够连贯下去。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0 收起 理由
NEWGAY + 30 我很赞同!
frankiehuang + 20 谢谢分享!
夫人高明 + 2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11:47:19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3--郑悟清宗师传略

郑公讳梧卿,字凤臣,晚年用悟清.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九月初六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讳湘,字楚三,任开封合盛布庄经理。兄弟四人均无子嗣。郑湘48岁得子悟清,因父辈仅此一子,均视为掌上明珠。父辈过分宠爱,而造成悟卿幼年生活节律紊乱,加之先天体弱,至7岁便患上童子痨病。10岁方入私塾学习孔孟之道,后因家庭生活贫困,16岁即由父之东君荐送于清化当典学徒。
   悟卿禀性朴实,勤于职守,20岁被委以会计职务。19岁时父亲不幸逝世,梧卿悲痛之极,又由于先天体弱及日以继夜之会计工作繁重负担,终使任职8年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医药罔效。归里后几至不起,全家人为之担忧。后有同学好友李俊秀者,系中医世家,又是太极拳爱好者。一面以药物治疗,一面传授太极拳的腾挪理论与套路。经3个月,效果显著,尤感此拳艺之精妙,遂不顾已而立之年,毅然苦学不辍。因此疾病全消。功夫大进,造就超人。
   1928年,邻人和庆喜,时72岁,因国家倡武,遂将停练40年由祖父亲授代理架姿势、套路、理论加以回忆整理,并广为传授。梧卿识代理架之优越,遂即投师请教,对初习拳式加以修改,并加深理论研究,融会贯通,使拳艺达炉火纯青境地。尤神者,历30年拳功至60岁时,几近谢顶之头又生青丝。
   1938年日寇入侵,家乡和山西沦陷,郑公避难西安。因此前为生计往来与晋、豫之商旅,广传太极拳健身之道,并以高尚武德为远近武林人士所敬重。经友人介绍,即在陕西省政府、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安警备司令部、中国银行西安分行、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等处传授太极拳艺,同时被西安国术馆委以委员之职。由此而来,在当时西安各阶层的武术爱好者中影响很大,从学者众。
   郑梧卿先生学太极拳60年如一日,因锲而不舍,潜移默化,得其精奥。60年保持身体健康,还以奇功疗疾多人。人皆称其太极拳艺妙不可测。至晚年归乡,仍童颜健步。以其体得,始终叹服太极拳之精深博大,故此,一生不敢为天下先。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之研究和发展愈加受到重视。陕西省组织武术协会,郑公被选为协会委员,并于兴庆公园常设辅导站,广为传授太极拳艺,30年如一日。从学者遍及全国,脱颖而出者多人。
1982年,郑梧卿告老还乡,于1984年3月30日无疾而终,享年90岁。
   1988年3月30日,郑梧卿国内外弟子在赵堡镇隆重举行了郑梧卿逝世4周年纪念活动,并建立了“太极拳师郑梧卿先生纪念碑”,流芳后世。
   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李天骥先生为建碑特由北京寄来题词:“发扬武当精华。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碑记”。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寄来谭大江先生撰写的“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当英威逝世壮中华”的大幅挽联。
   综上所述,武当张三丰之太极拳,由明代末年传入赵堡,历经400多年。以前受传授戒律较保守观念的影响,该拳艺一直停留在该地区流传,没有更多向外推广,致使这一珍贵传统文化遗产由主观原因造成自我禁锢。时至抗日战争期间该地沦陷后,从避难于西安的几位太极拳传人那里始得广开法门。50余年来传人已逐步遍及全国,并走向世界。虽然目前发展状况仍未达到应有程度,但有一点,即400多年前来源于武当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在赵堡扎根繁衍后,以它那养生与技击同时兼备的优越性,如今正在达到当年三丰祖师所倡导的“欲令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之目的,它终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并越来越广泛的造福人类。

郑悟清主要弟子名单:(列举50名为代表)
王秉瑞  魏习典  吴培仁  卢良华  张占营  孙兰亭  陈修祥
杨荣吉  高  潮  宋藴华  郭兴梁  阎俊文  高国卿  孟凡夫
王予孝  尤国才  罗喜运  高全林  李凤兴  吴本忠  佘辉庭
杨豪毕  雷伯荣  高  峰  刘  瑞  高智怡  张致和  唐允吉
孙明伦  秦胜家  顾泰隆  刘得印  袁清阁  谭志远  纪昌秀
吕兴周  李海龙  唐裕源  郑子毅  李清林  郭德政  史寿之
郭大均  吴生安  常清岚  李文斌  李清贵  李随成  吴忍堂
郑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11:52:29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4--赵堡拳历代传承概览

以下部分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武当张三丰祖师–云游道人(?)--山西阳城王宗岳–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1代)--邢喜怀(2代)-张褚臣(3代)-陈敬伯(4代)-张仲禹(5代)-张彦(6代)-陈清平(7代)
第8代        第9代        第10代        后续
张汉        张国栋        张保成       
        杨虎        杨绍顺       

李景元        李火炎               
        谢公谨               

和兆元      和敬芝
(创和氏)        和庆喜        和学信       
                和学敏       
                和学会       
                郝玉朝       
                郑悟清       
                郑伯英       
                柴玉柱       
                郭云       
                李俊秀       
                刘世英       
                郑瑞       

张金梅      张敬芝        陈应明,王连清       
                张树德,侯春秀       


武禹襄
(创武氏)        李亦畲        郝为真        孙禄堂(创孙氏)传孙剑云等
                        郝月如传郝少如
任长春        杜元化               
        杜元德               
        任应吉               
        刘振乾               
注:以上并非全部完整传承,因传人众多篇幅有限,因此只是列出部分传人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11:55:49 | 只看该作者

郁闷--表格格式混乱

不好意思,编辑好的表格格式,发到帖子上就变乱了,妨碍了大家阅读,抱歉。不过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如果对于传承有疑问的请提出来,我再解释吧。现在这个表,无奈,对不起了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12:10:45 | 只看该作者

再发一遍传承表

8
9
10
后续

张汉
张国栋
张保成
杨虎
杨绍顺
李景元                    

李火炎
谢公谨
和兆元
和润芝
(创和氏)
和敬芝
和庆喜
和学信
和学敏
和学会
郝玉朝
郑悟清
郑伯英
柴玉柱
郭云
李俊秀
刘世英        
                                                           


郑瑞

张金梅
张敬芝
陈应明,
王连清
张树德,
侯春秀
武禹襄
李亦畲
郝为真
孙禄堂(创孙氏)传孙剑云等
(
创武氏)                                                                                     郝月如传郝少如

任长春
杜元化
杜元德
任应吉
刘振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12:12:27 | 只看该作者

算了,搞不懂系统怎么搞得,

所见即所得模式下,编辑好的表格,仍然是发出后格式混乱.搞不定了,需要看传承表的各位可以到足迹网上面zz163zz发的太极拳帖看,那里的内容和这里一样,但是格式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12:38:46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4再试发一次

以下部分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武当张三丰祖师云游道人(?)--山西阳城王宗岳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1代)--邢喜怀(2代)-张褚臣(3代)-陈敬伯(4代)-张仲禹(5代)-张彦(6代)-陈清平(7代)


8
9
10
后续
张汉
张国栋
张保成

杨虎
杨绍顺

李景元
李火炎


谢公谨


和兆元
(创和氏)
和润芝


和敬芝


和庆喜
和学信

和学敏

和学会

郝玉朝

郑悟清

郑伯英

柴玉柱

郭云

李俊秀

刘世英

郑瑞

张金梅
张应昌
张敬芝
陈应明,王连清

张树德,侯春秀

武禹襄
(创武氏)
李亦畲
郝为真
孙禄堂(创孙氏)传孙剑云等
郝月如传郝少如
任长春
杜元化



杜元德



任应吉



刘振乾




:以上并非全部完整传承,因传人众多篇幅有限,因此只是列出部分传人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13-3-2009 13:23:45 | 只看该作者
我说这个是不是应该放到兴趣爱好里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13-3-2009 14:10:5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想學,中醫師叫我練太極拳調理身體,可惜不好找師傅(我現在在廣州),而且沒太多空閒時間。

所以很遺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3-3-2009 23:3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frankiehuang

学太极拳需要持之以恒,并且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精力。其实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没有时间做某事,只是内心深处觉得不值得付出那么多就没有做了。
我当年学拳的时候,每周三次,每次来回坐3个小时的车去学拳,而且平时也在不断的练习。在太极拳上面花费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付出是值得的,所获得的回报是丰厚的,因此就算是我这次出国前,我仍然是每周六来回坐3个小时以上的车到师父那里去学习。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劝你一定要学太极拳,而是觉得如果确实需要了,就还是要想办法积极的去寻找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给自己找理由。如果确实自己觉得没有这个必要,那就另当别论。
广州各大公园应该有很多人周末早上练太极,你可以自己过去鉴别一下找个师父。要是想强身健体的话我个人还是推荐赵堡拳,因为这个拳师目前我见到的唯一能够全面体现太极拳论的理论精髓的拳种。当然也可能是我无知,是否能够遇到好老师,这个要看缘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tonywaley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18-3-2009 13:14:05 | 只看该作者
有太极桩功给介绍介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18-3-2009 21:3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conty

关于桩功,主要练的是混元桩,很多的拳种里面都有这种桩功的名称,但是练法各不相同。

赵堡太极本身有很多功法,有专门锻炼脊柱的,有专门锻炼命门的,有专门锻炼呼吸的,每一种功法就是局部的一种气功锻炼,只能就局部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其实太极拳套路本身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各种各样桩功和功法的完美组合,练太极拳就是把所有地方都练到了,练好了太极拳就能把所有地方都能练通,上到头顶,下到脚底都能在体内连通起来,这样其实是所有部位同时锻炼,效果要远好于单独只练桩功或者功法。

但是,练好桩功和功法,会使得局部经常锻炼的部分的感觉更好更灵敏,因此反过来会有利于完整拳架锻炼的效果更好。

因此,结论是拳架是根本,桩功和功法也要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2-3-2009 10:56:19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5--太极拳是怎样产生的

太极"一词,始源于《周易》。其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它是古代先哲观察体悟宇宙万物本质规律所得出的一个哲学概念。相传上古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凭象画卦,文王藉卦作辞。后因孔子作《十翼》来解释《易》,表述《易》的规律现象,《易》学遂成为儒家学问的代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追溯,春秋前并无学派分立。如黄帝之《内经》、老子之《道德经》、文王所演之《易》,统称为一个道家学问,理论互贯。到了后来,诸子百家从这道学之宝库中你取一串珠,他抱一块玉,然后就说:“我的珠最真,我的玉无瑕。”这就出现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诸学派分立。这样,沿袭于老庄“道”的哲学本体之上的宗派保留了道家之称,建立在《易》学体系之上、且以进仕治国为目标的知识分子宗派(以孔子为代表)便称之为儒家。儒者,学者也。实则,学派虽分立,论起理来,都还得往总根子上寻。儒家言《易》,从来不避老庄之学;道家言老庄,从来也不弃于《易》。所以,学派总有分别,但从大哲学观上讲,大家的理论都还是道学。又所以,今日在言儒言道上,若分学术宗派而言,可也;若将《周易》视为儒家专利,或将老庄之学归于道家专利,错也。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从理论上讲也是大道学的产物。


太极拳最早的产生可能始于老子那个时代的早期道家人物之中,并以老子开始流传后世。当然,原始的太极拳并不叫太极拳,究竟那时叫什么名称,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仅能够根据太极拳宗谱的记载肯定其事。迄今为止,有关记载来自两个不同出处。一是以河南温县赵堡为代表的武当被北派太极拳(明代万历年间,由山西太谷县王宗岳传赵堡蒋发而流传于世)历代所传宗谱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音mi)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武真君,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此术,教成神仙。”二是以明末清初由武当山流传到长白山,今又流传于北京的武当太乙神剑门(按:太乙,乃太极之别称)总谱曰:“超出三界,不在五行;太空六合,方方正正;四面双出,久炼成真。先有太和(按:太和,又太极之别称),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


因为太极拳始自道家,后来自然流传到道教门中,所以它在宗谱上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是符合客观的事实。正因为它的宗教性传承特征:严守戒律,言祖不言师。这才使得我们可以剥去其宗教的外衣,窥视到它久远的源头。这正像我们认识黄帝,有关黄帝的传说可能是神话,但剥除神话我们不能不接受黄帝这个祖先。上述两家宗谱,前者明确指出太极拳始于老子,而后者所言成于“真武”也同样隐指老子。因为按道教真武传说,玄元圣祖八十一化为老子,八十二化为真武,真武是老子的再化之身。因为武当道教崇奉的是真武神,从宗教门派而言,“成于真武”可谓是一语用之双关。


再从张三丰丹派的道脉也可以追溯到老子这个源头。据《三丰全书》“道派”云:“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传递顺序为:老子尹文始麻衣陈抟火龙张三丰。张三丰这个道派是个隐显莫测的一派,后人借用孔子赞颂老子之语,称该派为“犹龙派”。今流传在天津的由清朝时武当道人培元尘传给司星三的一派太极拳,名曰:“武当犹龙派”太极拳,便是张三丰于道门所传的一个体系,从犹龙之意也可视其源头。
正因为张三丰此派隐显莫测的传承特征,再加上张三丰创立太极丹功体系后,力主“三教圆融”说,不愿妄自尊大,他本人还把太极拳形成的主要功劳归于古皇和儒家。例如,赵堡太极拳还有一个题为“张三丰承留”的张三丰自述宗谱曰:“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乃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形气具。万载永长春,心兮存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洁然塞而通,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戎字毕。”实则,张三丰在这里推崇孔孟对他创立太极丹功的理论启示,并不能影响到太极拳始于老子这个源头。因为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情世人皆知。孔子习六艺,骑射为其一,向老子学拳功,另以太极理论豁贯,不是不可能。但后来的儒家多讲正心坐忘,常以静功为旨圭,拳功留世实为罕见,或以拳功一道有失儒雅之体统,渐为失传,也未可知。


但据张三丰的自述,以及当代可以查考的证据,太极拳最早面世于唐代道人许宣平,这是可以肯定地。其证据有二:一是前述《张三丰存留》宗谱,记述有张三丰得许宣平太极拳功传承之事。此史料19913月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刘会峙先生所著《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一书首次批露。考张三丰丹派思想,张三丰平生著作文风,以及北派太极拳传承情况,此宗谱系张三丰存留无疑。二是唐代道人许宣平确有名为“三世七”的太极拳功流传。明代正德(公元1506-1521年)年间宋远桥得其传,已经历14代。宋远桥记有《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云:“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予十四代,有断也有继者。许师系江南徽州府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茅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诗人兼剑家李白慕名而防不遇,题有憾诗“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一首,《唐诗三百首》有记。宋远桥将拳谱及拳艺传留宋门后世,至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宋氏后人宋书铭将拳谱公开。此时吴图南先生也从别处得到宋氏拳谱。另外,今江苏省昆山市王知刚先生也继承有许宣平“三世七”太极拳功。据王先生介绍,他于1945年在上海交大读书时,曾得气功家蒋维乔先生引荐,拜白云道长(号中一子)为师,学得“三世七”太极拳功,这种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有不同。王先生现已出版有《中国唐代三十七太极拳与剑术》一书(上海交大出版社199210月出版)。


实际上,在张三丰之前,除过有唐代许宣平的太极拳功流传,还有相似的其他太极拳功流传:
1.
程式太极拳,据传创始人为南北朝时(公元502-557年,比唐代更早)人韩拱月。后为程灵洗(或为冼)得传,并用于训练部下士兵。这一拳法后隐民间500年之久,于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时传至程珌。程以易理悟而精之,后改为“小九天”。
2.
先天拳,亦名长拳。此拳功为与许宣平同时的江南安庆(今安徽潜山县)道人李道子所传。明代正德年间安徽泾县俞莲舟、俞岱岩家世袭传。此拳又于此早期由李道子携艺至武当山。明宋远桥的《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叙之甚详。李道子的先天拳有一首“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四言歌诀,至今在杨氏太极拳、犹龙派太极拳等各派太极拳门派中流传。这一事实也反映出张三丰的太极拳功吸取有先天拳的长处。同时,我们从程式太极拳、许宣平太极拳、李道子太极拳的发现,可以看到,在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元、明、清以来,安徽地区是早期太极拳的发祥地和活跃地区。
3.
后天法。宋时安州人宋仲殊受于胡镜子。此拳以肘法见长,传至明代有江南人殷利亨受之。安州为金置,即今河北高阳县。据说,今河北保定地区传有该拳。从地域关系看,可能与宋、胡的传播有关系。
4.
六合八法拳。相传由唐末五代隐修武当山达20余年后移居华山的道士陈抟(公元871-989年)所创。当代有辽宁人吴翼辇(公元1885-1958年)受之,吴于民国年间曾在上海、南京、桂林传播此拳,后又由弟子传至两广和港澳一带。《中华武术实用百科》有记。今安徽蚌埠姚子英亦家承此拳。
       可以认为,张三丰是陈抟徒孙,曾得陈抟之“蜇龙”睡功,此拳亦必得真授。
5.
穴道术三十六手。为张三丰之前道家人冯一元所创。民国二十二年湖南祁阳镇华曹元编著《国术》,其“总论”中记有“有张三丰其人者,精达摩术,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推阐为长拳七十二路。又以华佗‘五禽戏’原则扩充为十二形,此流传现在为形意拳。并折取少林柔功,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该拳今河北保定地区也有流传。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张三丰发明太极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自家揣摩揣摩就造出名扬天下的太极拳来。不说前叙那些太极拳功未免也就是那些人所创,想必也是集前人之长,独成一家。即使追溯于老子,连老子的《道德经》也只是集上古道家思想之大成。张三丰其人,他是理论上承接黄老道学思想,旁采儒理佛论医学,技术上博取前代道门拳功之精华、佛门武技之柔功,深研细悟,反复实践,才开创出以太极哲学为本体、以丹道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非遇困厄而不发的太极丹功体系。作为太极丹道动功,太极拳产生后,由于举一可以反三,易理变化无穷,从而也就派生了八卦掌和形意拳,也就派生了张三丰之后武当道派以及传衍于佛、道二门的太乙、太和、乾坤,两仪、阴阳、五行、天罡、金刚等许许多多内家拳种,并包括各类器械功夫。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当内家拳是中国武术史上继往开来、标新立异的一个重大流派。从这一历史现象出发,使得我们必须认识,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武术流派的创立,如同其它任何一个学术、艺术流派创立一样,没有一种由历史积淀下来、并由环境群体所创造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刺激启发,没有一种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酝酿锻造,没有一位学识渊博、才识过人、能触类旁通的杰出人物来集其大成,那将是毫无可能的。


张三丰,历经元、明两个朝代。家学渊源,有天师道根基。幼年入道,青年入仕,中年辞官访道,云游名山大川。30余年来,穷博儒、释、道三教理论,又得道家正统之传,且于平生三教九流莫不接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医方技无所不通。他的经历、他的交际、他的视野、他的才识、他的誓愿等等,促使了他智慧的升华和灵感的开启,这就使他终于能够成为内家武当派一代开山祖师。


   张三丰太极丹功体系的创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精华在中国一定历史上交融结合、孕育成熟而产生的骄子。道教门户只是这个骄子的孕室、产房和保育院。它是民族性的而不是宗教性的产物,更不像有些贪天之功、一叶障目的人们那样,竟将这种博大精深的学派成果归于某一家族,、某一普通人物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2-3-2009 11:12: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太极拳帖5的出处

忘了说了,太极拳帖5的全部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非本人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9-3-2009 09:20:43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6--太极拳为什么称内家拳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内家拳,或连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甚多,各执己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积极特征而定。


有的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是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为“内家”。实际上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既然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进仕作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


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又张三丰北宋说和元、明说。因北宋说者为张三峰而非张三丰,故笔者将太极丹功体系创立者依史实认定为元、明张三丰。拙著《内家武当派述密》有专论。


还有的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内家、外家仍然不能自圆。当然,有人又曾辩解说,释、道两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分内外家。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观点。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同之处。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佛、道二门长期共存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家。而武当山道人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圭角;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这种注重内在的特征方可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而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对于隐显,也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而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的修炼功夫还是在闹市。就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头露面于世,而且,他的武当拳还教了许多道门以外的弟子呢。


除上述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攻防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功夫软硬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内外家之说……,这一些,就离题更远了。


关于内、外家的合理解释,黄宗羲的“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为其一。而清曹秉仁《宁波府志》则又解释为:“外家其法主于博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还有黄百家《昭代丛书别集》“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可以说,后者三说,对“内家”解释都较正确。但是,缺点在于没有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明了。譬如,黄百家说“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那么,这个“内”的文章就在一个“翻”字上。这个“翻”字“翻”的是什么?曹秉仁则言,外家是“主于搏人”,而“内家”是“主于御敌”。看来这个“翻”,是由攻“翻”变为防,由攻翻为防的实际旨趣何在?黄宗羲则言,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实则到这里,它的意义还未说完。内家的真正含义是要围绕道家内丹修炼这一要旨来解释方能明了。


那么,炼内丹的目的是做什么?张三丰在《太极拳歌》中这样答道:“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修炼内丹的目的是为了除疾去病,益寿延年。所以,张三丰创立武当太极拳,开宗明义是把养生放在首位,把太极拳当作修炼内丹的一种动功功法。张三丰认为:“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弃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道藏精华》第二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里说的外面功夫就是技击功夫。所以,内家拳首先是取得内养成就,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就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据当代一些内家拳家的切身体验,亦认为,学内家拳如果从一开始就一直把技击作为目的来锻炼,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有以养生为出发点,在行功中松到底,静到底,柔到底,才能日日见功。太极拳在技击功能上“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也就是内丹修炼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外在具体表现。它在技击上表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以弱制强、慢胜快、无力打有力、“以四两拨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当然,这种先天自然本能实际是指合道的能力,并不指先天的身心素质。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这里所说的“先天自然之能”就是指先天身心素质;这里所说的“学力”,就是指学道、合乎道的能力。因为,太极拳是丹道动功,常人所谓的先天身心素质这种“先天自然之能”,在丹道理论中已被视为后天,并非合于道的先天。而采用这种动功,通过“学力”,即功夫的进步,才能一步步靠近并合于道的先天。王宗岳并非不知其理,只是为了通俗易懂,方采用常人之说而已。内家拳的整体战略战术,乃至作为根本的哲学,与外家拳都是不同的,是恰恰唱了个反调,内家拳和道家哲学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外家拳则不然,它的武术技击训练法和佛门的神定功夫及其佛学理论不成同一体系。或者严格讲,我们今天所知的外家拳,并不能代表佛门原始拳法,它只是中国古来实用武术的一个汇集提炼。


1928年,扬州金一明在其所著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引言”中,对“外家”的这种“汇集提炼”特殊现象作了阐述。他认为,佛门早期的拳术与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拳术截然不同,“佛门早期拳术本非用为杀人御敌之用”。古代,因佛门禅功喜静不喜动,和尚们坐的时间长了,精神就显得疲惫,而且腰腿都僵硬变形,由此引起整个生理的不良变化。佛法本是要修出个超出体格之外的灵魂,这样的禅定却把身体都搞坏了,没有好的躯壳,那灵魂由何处修呢?所以,禅功之机还是要修习强身健体之道。据言,达摩祖师当时为解决这一矛盾,吸取华佗“五禽戏”中动功之长,又结合中医经络气象和道家之“阴阳五行”、儒家之“易理”,以符合佛法修持为原则,创造了《洗髓经》、《易筋经》动静两门功法,以补禅功之不足,而促成“明心见性”之功能。


所以,佛门早期拳术,由此看,不仅和道家早期拳功体用、理法相近,而且一定在“洗髓”、“易筋”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正如金一明先生又说,不过,“此为少林拳术之真理,是以其术不宜轻传俗人,非沙门释子不能渗透其中三味。”因为它高深玄妙,佛门又固执的不传人,所以原始的佛门拳术,也即原始少林拳术渐为世人所稀知。那么,再随着佛教的兴衰存亡,该拳术的传人便渐渐稀少的不为外人所知了。


就笔者所知,唐、宋以来,佛、道两家在理论和修道实践方法上互相交流渗透,互补性很强。在武当山,佛、道二门共存,禅也学道,道也学禅。这种以丹功为本体的拳功,佛、道二家不分彼此,共同学习,均称为内家。如今天津韩英魁老先生早年接承的八卦转九宫,就是由武当佛门传至北少林,后由还俗高僧高登华传艺与他,均宗武当张三丰为祖师。


金一明先生遂又接着考证说:“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变更,其间缁衣者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滑出入空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禀天赋之伟资,过人之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精研,再变其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术收徒,著述誉抄,公诸天下,其派遂大兴。”


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佛门原本“汤水”,它是中国古代以来未经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这种当然是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以技击对抗中人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决定胜负的。此即王宗岳所云“先天自然之能”。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两者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所以前代内家拳家从实践中体会到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的。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那么,换句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也未必就能胜于少林。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些方面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早期少林拳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少林佛门拳术也有内家、外家之分,而武当拳术也有内家、外家之分。内、外家的分别绝不是佛门、道门的分别,而是拳术中含不含养生内功的区别。清代周述官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其“内外功辨”也持此见。应该说,张三丰创立的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法,只是因为开创于武当山,方有“武当”这一流派标志。但这一流派并不是某一宗教家门的专利。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一大批中国武家,从主观实用经验主义中解脱出来,迈向以研究客观哲学理论并以其指导实践的民族群体意识的升华或飞跃。这是中国武术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1-4-2009 17:47:59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帖7--太极拳为什要、为什么能建立在养生基础上

以下内容全部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为什要、为什么能建立在养生基础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道学理论和宗旨使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在探索宇宙自然本质上,在讨论人的生存意义上,都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自然规律的相合。所以,三家的哲学观有很多相通之处。张三丰持“三教圆融说”而创立太极丹功体系,其意义也在于此。然而,儒、释、道三家在对待具体的人生生存行为上,所选择的目标却各有不同。儒家讲“治世之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释家讲“解脱之学”,提倡“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免除轮回之苦,修出一个脱离肉体而永恒存在的圆融灵魂;道家偏偏都不相同,他们讲“长生之学”,提倡“长生久世,飞升成仙”,希望人的肉体连同灵魂永远完美的存在于世界上。张三丰所持“三教圆融说”,其实是站在道家立场上,吸收别家可取的理论,和某种阶段上可取的别家修练方法,来为道家所用。他的太极丹功体系就是围绕长生之学的宗旨而创立的。


道家丹功的次第验证,大致上可分为除病、健身、益寿、延年、长生、成仙(仙者,山中修炼得道之人)六个阶段、层次效益。对于“长生、成仙”我们可以不去相信它,这当然是现实且客观的态度。然而,道家丹功的前四个阶段层次的效益,作为基础功夫之验证,这确是历来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道家丹功就有能因人施教的可普及性。道家自己要追求长生成仙,他们同时也有普救众人的宏愿。他们传播丹功,并不苛求天下人都能修成不死之仙。他们认为,不长生可以延年,不延年可以益寿,不益寿可以健身,不健身可以治病,学了总有好处。所以,张三丰创立的太极丹功体系,就把功夫部分的太极拳(包括形意拳、八卦拳等)作为可以普及的功夫广泛传播于民间,并开宗明义的指出,道家推广普及内家拳法是“欲令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艺之末学”。


道家最重视人的生命意义,认为“道贵生”。人从出生到生存,是大自然的恩赐,人既然生了,就应该报答大自然的恩德。这种报答方式就是:好好活人。活得健康愉快,美满和谐,从而美满完成每个人的生存使命。既然如此,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和平,人与生灵万物也应该保持和平,那么,人间就不应该有争斗。当然,也不能去斗兽类、斗自然。天人间保持着和平,就有利于养生。太极拳为什么要建立在养生基础上,就是道家的这种慈悲之心。


太极拳为什么能够建立在养生基础上?因为,它作为丹道修炼的动功形式,服从于“天人相合的自我身心训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本质和指导原理是,让人的生理和心理既要符合宇宙自然规律,也要符合自身的自然规律,并将它处于自然规律运动的初始阶段:在八卦上就是太极--阴阳和谐,在季节上就象征春天,在人就要锻炼成儿童少年。太极是广义哲学,用这种广义哲学去看,天有太极,地有太极,人有太极,事有太极;年有太极,月有太极,日有太极,时有太极。人与人可成太极,事与事可成太极,天与人也可成太极。这太极就是阴阳相对独立而又互相交合运变的和谐统一现象。所以,太极拳所制定的身心运动形式是处处要合太极,处处要对人进行最佳的身心调节。它的“六合”、“八法”要领,具有舒筋活络、平心调气、活血化精、滋养五脏、保养肌肤、益脑开智、陶冶精神等全面功能。能够完成并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合道的境界。


   由此可见,太极拳养生效益是不言而喻的。自古至今,凡学练太极拳者,果能得其要旨登堂入室,持之以恒去锻炼,没有不养生的,没有不长寿的。此类例证,有目共睹,不胜枚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1-4-2009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陈小旺现在旅居澳大利亚,有谁和陈大师学过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7-12-2024 12:26 , Processed in 0.074148 second(s), 4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