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96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教育] 紧跟孩子的脚步-学习听古典音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5-7-2010 00: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随着孩子的一点点的进步,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我可不想做个OUT的妈妈。

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以前是一点概念没有,自己也听得很少,更谈不上理解,现在跟着孩子的脚步,让我也逐渐开始步入这个古典音乐的高雅殿堂,当然了,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尝试理解欣赏这些乐曲。

让我们开始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古典音乐,宝宝听什么,咱们听什么,一步一步的学,一首一首的听, FOLLOW ME!





先介绍一下西方音乐史,方便大家了解西方音乐史不同时期的各种流派的划分,主要作曲家及代表作。  

中世纪时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这一时期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伟大的音乐家,如J . S . BACH,G . F. HANDEL、A . VIVALDI等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 本帖最后由 yy0185 于 25-7-2010 00: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1 收起 理由
dofach + 29 你太有才了!
harpreet + 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5-7-2010 01:01: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首《波莱罗舞曲》

《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自由的舞曲。
波莱罗舞曲-作者简介   
波莱罗舞曲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拉威尔是法国人,法国人历来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法式的浪漫不同于意大利的热情,也不同于西班牙的粗犷,法式的浪漫非常雅致。我们从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可窥一斑。拉威尔14岁进入国立巴黎音乐学院就读。20岁时发表"古代小步舞曲"与"哈巴奈拉舞曲",成为他最初作。26岁拉威尔挑战罗马大奖未成功;之后四度挑战皆未能如愿。1905年他已到达限制年龄最极限30岁,拉威尔再度应战,但评审却提出各种限制,连正式选拔都不让他参加。结果引发艺文界轩然大波,连大文豪罗曼罗兰也撰文向评审团抗议,最后甚至演变成巴黎音乐院院长与数名教授辞职风波,当时新闻界称此事为“拉威尔事件”。

拉威尔曾被史特拉汶斯基的外号名: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 他虽与德布西同时并列为印象乐派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避开象徵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若说德布西音乐给人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拉威尔音乐则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的指示时间。例如:拉威尔在钢琴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崭新杰作"水之嬉戏",其中声部处理高超精巧,堪称一代巨匠手艺典范,此为德布西所不及之处。


波莱罗舞曲-主要人物     

波莱罗舞曲波莱罗,有着独特的法式气息,象是轻轻地从远方飞来的一个精灵,悄悄地出现在你的身边,慢慢地在你身边转着优雅的节拍,越来越快。不是那种华尔滋,也不是宫迁交换舞伴的乐曲,它是舞曲,但不属于一群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它适合一个人赤着脚,穿着棉质的睡衣,坐在千秋上荡漾着,或站在柔软已极的草地望着月夜自我观赏,如果有所爱的人在身边,也极适合两人在一起沉醉。但不要很多人。
“波莱罗”是一种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速度中庸,这种舞蹈常是气氛热烈、节奏鲜明。拉威尔的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以下的舞蹈场景:在一家西班牙的小酒店里,人们三三两两在喝酒聊天。这时一位妖艳的女郎开始跳起了轻盈的舞蹈。渐渐的,她越跳越有激情,并吸引了不少客人,他们也逐渐加入了她的舞蹈。音乐越来越热烈,接近疯狂,而舞蹈的人们也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他们狂舞到最后,开始了疯狂的杀戮,直到大部分人都已经死去,舞蹈才停止了下来。”


波莱罗舞曲-作品特点     

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
2、主题及答句同样地反复九次,既不展开也不变奏;
3、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4、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波莱罗舞曲-节奏特色   
波莱罗舞曲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的全奏达到高潮。


波莱罗舞曲-演奏乐器     
令惊奇不已的是,尽管这部作品主题单一,节奏统一,全无戏剧冲突和强烈对比,但却从乐队奏出第一个音符开始,就牢牢地把听众所吸引。音乐似乎有一股魔力,一股难以抗拒的魅力,使人们聚在它的周围,和它一起呼吸、舞动,一起由简至繁地滋生、发展。作品在开始时先由小鼓击出主导性的节奏音型,然后声部逐渐加浓加厚:先是长笛与单簧管为一组;大管与小单簧管为一组;双簧管与小号长笛为一组;中音与高音萨春斯管一组依次奏出。接着,法国号、钢片琴、短笛、长笛和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为为一组;长号和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萨克斯管为一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小号、法国号和小提琴、单簧管、小号、萨克斯管、中提琴、大提琴为一组依次奏出;最后,以短笛、长笛、4支小号、萨克斯管、小提琴、长号等为一组,让主题在这些乐器配置中弹跳游走。而每个呈示和变化反复的篇幅也渐次扩展延伸,因此全曲就是一个大写的<(渐强)。这首乐曲近似分节歌的结构,两个主题旋律均各按原样反复5次,只是在最后一次才有所变化,最后以6小节的尾声结束全曲。


波莱罗舞曲-创作过程     

波莱罗舞曲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斗牛士的死去。《波莱罗》舞曲也从此被世人所熟悉。


波莱罗舞曲-自我评价      
波莱罗舞曲拉威尔在自传中曾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作为拉威尔的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作者把它题献给舞蹈家伊达鲁宾坦,最初就是专为鲁宾斯坦跳芭蕾伴舞用的,但不料它在初演后即传启遍大街小巷,为狂热的人们奉为圭臬。“波莱罗舞曲”原为一种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以一个音符及它的2次分割或3次分割组成一个节奏型,也可以一个音符的连续4次反复而成。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用一个音符与它的3次分割(即三连音)组成主导性节奏型并贯穿全曲。它如同是一颗种子,慢慢地长出根须,深深扎根于乐队的泥土之中,不断地汲取水分养料,冒出新的枝叶,茁壮成长,而精湛的作曲技法则是它发展的轨迹和动力。拉威尔1931年7月曾在《伦敦每日电讯》上刊出一篇短文,文中指出:“我希望这首乐曲不要受到误解,它只是在一个非常特殊和有限范围内的一种实验。我所写的是纯乐队织体性质的渐次缓慢发展的渐强,其中没有对比,事实上除了结构上的设计和表现方式外不含新的因素。主题通常是普通的西班牙——阿拉伯民间曲调,乐队写法从头至尾简简单单没有炫技的意图”。
拉威尔本人宣称此曲:“整个是乐队织体而没有音乐的乐曲”。这首音乐1929年在纽约首演时,震惊了不少音乐界的人士,被美国报界形容为一个“爆炸”。尽管当时许多音乐家对拉威尔这种新奇的作曲方法不以为然,但我们今天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相当优秀的、激动人心的作品。这首乐曲现在早已是音乐会的热门之一,不少听众听它时都称“好像有魔力一样,一口气从头听到了癫狂的结尾”。这首曲子也是拉威尔高超的配器法的典型例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bestxiao5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5-7-2010 01:07: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首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 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5-7-2010 01:23: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首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Chopin - 2nd Piano Concerto in F Minor
肖邦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钢琴,而仅有的两首与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也是这么优美,让人不禁感叹这位诗人真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不愧为钢琴诗人!
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了!
创作这首作品时(其实这首应该是排在第一的,只是稍后出版了)肖邦只有19岁,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正在和一位女子热恋,(清楚一些历史的人知道,肖邦20岁之后就移居巴黎直到逝世,而且他的墓地也在巴黎,但是他的心脏却是被埋葬在了波兰,可见肖邦的爱国热情)。所以在这首作品中是不会感觉到有什么爱国热情的,更多的是对恋人的思念和向往,这首作品和很多作曲家的处女作不一样,却是非常成功的,虽然乐队的更欠丰满,肖邦是个腼腆的男子,但是他的音乐确实如此能够执白,那么就让我们来听一下,那美妙的弦律!
第一乐章,一上来的开头乐队的引子是非常严肃的,风格倒有点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开头那样,只是更多了些柔情,所以你很快会觉得这首作品是很好听的,乐队演奏前奏加上主题延续大约有三分钟,接着钢琴像是要抢风头似的就这么冲出来了,吓了我一大跳,你会明显感到,乐队马上退了下去,甚至陪忖的资格都不存在了,肖邦本来就是擅长钢琴,乐队在这里只是让你觉得这是协奏曲,如果他把这首作品的钢琴部分单独划出来的话,相信也一定能够打动人心的。接着很触动人心的是乐队抢出来和钢琴融为一体的那段。我听过三个版本,真是如果要弹的有水平,这里可是一到槛。经过了活跃的过渡,在钢琴的带领下,全乐章进入了标题所表示的感觉――庄严,整个儿第一乐章并不像肖邦其他钢琴作品那样富有幻想,那样浮于浪漫,到更多的是有古典主义风格。在庄严的重复主题中结束。
嘿,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夜曲,谁听了都会陶醉,铁树也会开花的!乐队的颤音在琴声后面很好的配合着,让钢琴有大步向前追的魅力。这是肖邦的梦境,他的恋人在这梦里,如果永远生活在这个梦里,那该有多好啊!此乐章的中段运用了意大利的美声唱法,肖邦的神奇就是让钢琴担当主角,让钢琴演唱,还能唱变奏呢,真是惊人。听过浪漫歌剧的朋友不知是不是感受到了这点呢?这个梦做了有十多分钟,在依依不舍的钢琴琵音声中渐渐离我们而去,好像我们都不想让这个梦消逝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5-7-2010 01:26:2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首 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V310

莫扎特到达巴黎以后,他的音乐不能讨好那里的观众。巴黎人不太欣赏纯音乐,他们喜欢歌剧,喜欢华丽的法国音乐。而母亲在1778年7月去世,更是莫扎特黯然神伤。很少用小调(大调明朗,小调黯淡)作曲的他用悲剧性的小调写了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这一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KV310),表达对母亲的哀思。

       这两部作品饱含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挥之不去的痛苦。莫扎特专家阿尔弗雷德指出,A 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悲剧性”的,绝望的,它的姊妹篇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是“抒情性的,没有一丝天国的光线”。

       绝望的音符在第一乐章就开始敲击出来,痛彻心肺(曲子开头是比较欢快的,我想可能是对以前的美好回忆,从后转换为现实..就有凄惨的成分了)的第一主题一直在反复重复的低音上浮沉翻滚。这个主题的动机主导这乐章的总体情绪。第二乐章开头的咏唱似乎想从第一乐章的悲观和绝望的气氛中解脱,但在乐章中部这个主题却向着狂暴,焦虑的音型发展(其实这段很好听的 - -#),回复到第一乐章的哀伤。第三乐章更是令人窒息的急板,骚动,焦灼的情绪发展到了 疯狂的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5-7-2010 01:29:3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首 《威廉·退尔》-

《威廉·退尔》-作品背景
 《威廉.退尔》以13世纪瑞士农民反抗奥地利暴政为题材,歌颂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主人公威廉.退尔是一个正直的神射手,在奥地利统治瑞士百年纪念日,总督高悬他的帽子,要行人向帽子敬礼。威廉.退尔和儿子路过而不从,总督要他射落放在百步之遥儿子头上的苹果。退尔虽一箭中的似飞快地拨出第二支箭,以便万一失手后立即射杀总督:总督发现后扣押了退尔.退尔逃脱并射杀总督.推翻了异族统治。《威廉退尔》序曲可以说是歌剧序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威廉·退尔》-作品简介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片段1);
第二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片段2)。
第三乐章是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片段3)。
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这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片段4),为听众所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威廉·退尔》-作者简介     

《威廉·退尔》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生于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他很小就开始学习羽管键琴,10岁加入教会合唱团,12岁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14岁进波伦亚音乐学院深造开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37岁时罗西尼完成了他的第40部歌剧、根据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同名戏剧改编的《威廉.退尔》。在以后的40年里,他再也没写过一部歌剧,这在音乐史上一直是一个奇特的难解之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5 收起 理由
冰翡翠 + 2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6-7-2010 00:25:22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我自己都打算补补音乐史这门课呢。小时候学民族乐器,什么视唱练耳的天天学天天练,唯独没人教音乐史。直到看过一部讲述关于钢琴比赛的电视剧,里面多次提到肖邦的音乐创作背景才知道脱离了作曲家的生活和情感的乐器,即使在动听也不够丰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yy0185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8-7-2010 15:0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歪拉 的帖子

是的,从小孩子学琴的时候,就要理解作品的含义,而且听是有选择的听的。

前面5首,第一首是波莱罗,是为了让孩子清楚的认识交响乐中的乐器。
第二首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带孩子去看了交响乐演出,孩子一下就记住了这个旋律
第三首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带孩子去看了现场的演出
第四首 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V310   听莫扎特,为了 开发孩子的智力,因为孩子熟悉这个曲子,就给她先听的这首。
第五首 威廉退尔,孩子自己会弹其中的一个片段,就顺便将这个交响乐也听一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8-7-2010 15:17:29 | 只看该作者

第六首 莫扎特C大调第16号钢琴奏鸣曲,K.545

The 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K. 545,
莫扎特C大调第16号钢琴奏鸣曲,K.545,也许能算得上是莫扎特所作的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了。用莫扎特亲手写在自己作品总目录中的话来说就是"此曲为初学者而作."由于k.545内容轻巧简洁,没有花哨的装饰音,因此该曲子也常被人们戏称为"单纯而轻巧的奏鸣曲."

莫扎特于1788年6月26日(时年32岁,年龄引自百度百科)正式将k.545加入他自己的总作品集,也就是说

该作品的创作是在1788年6月26日正式完成的,于同一日完成的作品还有他的第39号交响乐。但对于k.545创作过程的详细情况无人知晓。

尽管k.545在我们先如今的生活中非常著名,但它并没有在莫扎特的有生之年得以出版。
该曲目第一次以印刷形式出版是在1805年,与此同时进行了对该曲子的公开演出,比较经典的一次演出全曲耗时14分钟.

这首《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K545,作于1788年。共3个乐章:1.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极单纯,音阶性的经过句后,以属调表现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与《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儿乎相同。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散和弦音型后,为呈示部尾声。发展部承接呈示部尾声音型,A小调两手交互发展。再现部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

2.行板,G大调,三段体。在阿尔贝提(Alberti)低音下奏出主题,变奏后以D大调像是主题衍生出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后,以G小调经降B大调至C小调、G小调转调,引导七题再现后,进入尾奏而结尾。

3.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主题呈示后,第一插句为G大调,来自主题的8分音符音型,第二插句为A小调。主题作第三次呈示后,以8分音符的音群构成的尾奏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8-7-2010 15:38:16 | 只看该作者
LZ原创么?太了不起了,多谢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yy0185 + 3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8-7-2010 16:2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harpreet 的帖子

每个作品的理解是复制+粘贴+整理的,不过这个帖子可是原创哦,一篇一篇整理到这里,以后找起来方便。
古典音乐的作品,数不过来听不过来,必须一点点的听,要不根本就不记得听的是什么,什么时期的作品,什么特色,描写的什么……,都是好音乐,认真听好了,这可是个终生受益的事情。
大家如果想听,可以现在一起听哦,每首音乐MV或者MP3可以在网上搜,每首听听,感觉一下,也可以多多交流每首曲子的听后感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2 收起 理由
harpreet + 2 谢谢分享!
罗卜扛大包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8-7-2010 16:58:1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非常用心用功,和孩子一道修习音乐,真是我等要学习的楷模。

并非趋风附雅,也许是年纪渐老的缘故。近年来,连我这门外婆听起古典音乐确实感觉非常舒服,比较之流行音乐,新世纪之类,还是古典耐听。

每天闺女醒来赖床之际,我就扭开古典乐频道,小家伙倒是蛮享受的,问她好不好听,她还会随着节奏摇头晃脑以示欢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yy0185 + 3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8-7-2010 17:2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y0185 于 28-7-2010 15:20 发表
每个作品的理解是复制+粘贴+整理的,不过这个帖子可是原创哦,一篇一篇整理到这里,以后找起来方便。
古典音乐的作品,数不过来听不过来,必须一点点的听,要不根本就不记得听的是什么,什么时期的作品,什么特色, ...

现在上班的时候听的是<永远的卡拉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9-7-2010 20:12: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首《波莱罗舞曲》

今天儿子起床给他听了这首曲子,背后低音鼓(猜的)的声音,儿子说是大机器人的脚步声。 一群机器人在跳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8-10-2010 00:08:39 | 只看该作者
我来翻旧贴
个人最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时期的早期还能听听听,后期开始个人感情色彩加入,音乐性下降,浪漫时期的音乐基本没听头,还不如听Pop
当然这只是含糊定义,浪漫时期还是有很多我的最爱,例如门德尔松的小协,老拉的帕格尼尼狂想曲等等,只是精品比巴洛克时期少了很多就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18-10-2010 15:59:45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楼主能教识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8-1-2025 08:21 , Processed in 0.062659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