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stunne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Mao's last dancer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8-10-2009 01:38:26 | 只看该作者
主人公的访谈看过一些,他的经历确实像传奇一样。11岁是他的命运转折。如果没有那位老师,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真是不可思议,连他自己都慨叹命运的神奇,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李存信悟性很高,又兼具对完美执著追求的禀赋,加上命运女神的惠顾,于是造就了这样一段经历,成就,以及以此为蓝本的小说和电影。命运女神想通过它们告诉我们什么呢?

http://www.hudong.com/wiki/%E6%9D%8E%E5%AD%98%E4%BF%A1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8-10-2009 02:1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tianhua 的帖子

嗯,真不错!

95年的时候李34岁了,选择学习经济然后找工作,正是我等重新学习再找工的榜样啊!

凡是对我有利的,都是好的。

这片子,我看很不错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8-10-2009 08:54: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mazon2002 于 7-10-2009 19:12 发表
小说看过一点点,很一般。那个年代任何人有这个机遇都可以成就成该书的主人公。那本书是作者签名后送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拿给了她的岳父,她和她的岳父极力推荐我看,说好看的很,说是这就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方式,nnd,害得我费了好长时间给他们解释那都是半个世纪的事情了,中国现在变化大了去了。总之,凭有限的印象看来作者就是一个凡人加俗人。


同感,我之所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也是因为看到外国人在称颂片子的时候总强故事是“真实”的。也许对外国人来说,觉得来自中国的故事很多是“不真实”的,不过对我或者其他中国人来说,都曾经在中国生活多年,中国过去的“真实故事”恐怕没有吸引力。至于老外搞不明白那是个在中国都早已否定的时期(甚至在作者出逃的时候已经否定了),就是更麻烦的效果了。不是说故事反华,否则书不会在中国发行,片子也无法去中国拍摄了。但是片子会引起一些外国人的误解,而误解发生在敏感时期恐怕并非对大家有利。

至于作者本身,就算不是凡人+俗人,也至少不是什么伟人。作者的确有些超过常人的地方,不过对于闯荡天涯的创业者来说,则不过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些早期出国的创业者,哪个身后没有个故事?他的书在中国也有中文版销售,售价才¥30,在当当买就更便宜了,不过在国内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甚至影片推出的时候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书也有中文版,因为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能听到不少,对中国人来说,没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

我不是影评人,就算我看了很多遍,恐怕也写不出来专业的影评。但是我自己却可以判断这个片子是不是值得我自己看,值不值得推荐给别人看。不是说故事有多不好,但是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09:1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8-10-2009 09:43:21 | 只看该作者
可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只要有任何不是很正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都是“可能产生误解”的。。我倒是觉得触及这方面尤其是建国前30年的题材太少了,就连“活着”这么中性的叙述,作为在大陆的中国人也要通过非法途径才能看到。不要说外国人,我都无法不“误解”。如果有真实而正面的对照物,我很愿意去了解。这个电影这么受欢迎,恰恰就是这方面的东西太少了。好比“卧虎藏龙”刚出来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呆了,而中国人看着却觉得太平常了。可是这部电影这种题材,即使是中国人,能看到的也很少。

另外我觉得凡人很正常,描述凡人的文艺作品也可以有生命力。至于吸引力,这个纯属个人喜好的问题了。比如文艺片,动作片,爱情片。。对不同人都有不同的吸引力,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8-10-2009 09:51: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09:43 发表
可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只要有任何不是很正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都是“可能产生误解”的。。我倒是觉得触及这方面尤其是建国前30年的题材太少了,就连“活着”这么中性的叙述,作为在大陆的中国人也要通过非法途径 ...


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而媒体虽然可能角度不同,但是表现这段历史的还是有不少的。如果真关心这段历史,犯不着靠这部片子。真觉得需要靠这部片子来了结这段历史,只能说对这段历史本身就不够关心。
另外,卧虎藏龙的确不怎么样,至少没像外国人感觉的那样好,比这好的故事多的是,非要排个名次,不知道排哪儿去了。
“  究竟美国人爱上《卧虎藏龙》的哪一点呢?我为此阅读了大量的专业影评和观众感,并与所有我认识的美国人倾谈过,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喜欢一样东西是不大需要理由的。他们其实对我们武侠文化的精神———“侠义”两字毫无认识,他们所看到只是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和两段爱情故事,说白了就是所有动作片的两大卖点:“拳头加枕头”。他们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包括:“现在才知道布鲁斯.威利不是最能打的人。”“片中女人比男人能打,宣扬了Girl Power。”也有沾上点边的:“成功地把一部功夫片拍成了严肃的剧情片。”最搭上界的算《娱乐在线》,说是“此片不仅是关于功夫,而且讲述有关责任、爱情、荣誉、友情与牺牲。”不过大部分美国观众对此片最好印象是:“打得比《二十世纪杀人网络》还好看!””
这样的片子老外觉得新鲜还说的过去,中国人要跟风吹捧也无所谓,但是有人不跟风吹捧,应该也是合理的吧?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0: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8-10-2009 10:1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08:21 发表


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而媒体虽然可能角度不同,但是表现这段历史的还是有不少的。如果真关心这段历史,犯不着靠这部片子。真觉得需要靠这部片子来了结这段历史,只能说对这段历史本 ...

首先我肯定赞成你说的,每个人对一个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合理的。

但是我不同意你前一段的逻辑。我觉得反映前30年的历史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真实”的故事更加少。我们并非说必须通过某部作品去了解历史,但是事实上,以每家每户都亲历过为理由,所以就不需要相关的文艺作品,我觉得非常说不过去。涉及66~76的题材,还是准禁区,这一点我反对你说的这方面表现得足够了,犯不着再来一部电影的观点。如果真从历史的角度,这些历史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像我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如果从我正常的教育途径,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而后来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些人,甚至连20年前左右的基本史实也不知道了。这方面我觉得从“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就去否定带有纪实属性的文艺作品的作用和必要性,我是不同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西方人对这种题材有非同寻常的兴趣以至超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我非常可以理解。我觉得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这个兴趣,但有人喜欢非常合乎逻辑也无可厚非。

ps.至于卧虎藏龙的讨论,我的意思是说,这种受欢迎现象,很大程度和供求关系有关。如果同一个题材很多竞争,观众的口味就很高了。比如二战题材,“兄弟连”作为电视连续剧都需要拍得这么好;如果题材稀缺,水平又不是非常烂,那受欢迎就很正常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8-10-2009 10:41:43 | 只看该作者
没看过书,也没看过电影,不过我对这样的题材和内容还是很欢迎。我根本不指望一个人的一部书能很全面的描绘从wenge到现在中国方方面面的全貌,如果有这样的作品,那也一定是泛泛而谈的大杂烩,没有任何价值。一本作品能真实生动的反应历史的一个阶段,社会的一个方面,主人公的经历还有心路,然后又能引起人的共鸣和思考那就很了不起了。社会和历史的全貌就是由无数这样“片面”的作品拼凑起来的合辑,可惜的是我们只看到一D之宣传机器靠歪曲洗脑编织拼凑的假大空版合辑,而能还中国历史和社会原貌的作品太少,这样的情况下,倒是应该多鼓励多欢迎,总不能装电脑非得要所有零件都一下子都找齐了,如果硬盘,内存条还没到,那cpu也扔了算了。

想起了华人作家高*行*健,他的作品在有些人看来一定也是片面的,反华的,迎合洋人口味媚俗的,所以才在国内被封杀,可在我眼里他却是中国文化界甚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等我到了澳洲也一定去找他的作品看一看,跟风吹捧一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1 收起 理由
melguy + 21 我很赞同!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8-10-2009 10:46: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0:19 发表

首先我肯定赞成你说的,每个人对一个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合理的。

但是我不同意你前一段的逻辑。我觉得反映前30年的历史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真实”的故事更加少。我们并非说必须通过某部作品去了解历史,但是事实上,以每家每户都亲历过为理由,所以就不需要相关的文艺作品,我觉得非常说不过去。涉及66~76的题材,还是准禁区,这一点我反对你说的这方面表现得足够了,犯不着再来一部电影的观点。如果真从历史的角度,这些历史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像我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如果从我正常的教育途径,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而后来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些人,甚至连20年前左右的基本史实也不知道了。这方面我觉得从“作为中国人,家里人哪个不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就去否定带有纪实属性的文艺作品的作用和必要性,我是不同意的。


我同样也不同意你的这段逻辑。这个片子反应的历史有多真实,应该让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表现这段历史的题材即便是“准禁区”,至少也不是完全的禁区,而目前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少的,至少我知道有些长辈看了一些片子之后感觉就是描写他们那时候的生活的。而虽然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够多,需要更多的片子,但是这部片子的出现是否有这么高的价值?而这部片子和其他反应这段历史的故事相比哪个更有价值,也要让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而你对这部片子的历史价值的判断,是根据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的观点吗?还是做了足够的历史功课之后作出的判断(不过既然能作出足够的历史功课,也用不找借助这部片子了)?
如果说这部片子给不懂这段历史的老外,和不懂历史的中国年轻人提供了一些历史背景,那我是同意的。但是要说这部片子在历史纪实方面有多少超出其他作品的价值,我看就未必了。但是这却是这部片子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我不是说这部片子一无所值,我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部片子是否有如老外捧的那样高?我前面也提到了,中文版的书早在中国出售了。要是故事真对中国人来说还是那么有价值,恐怕书早就热销了吧?你可以说说你看了这部片子之外在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方面都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好的地方你可以列举出来。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0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8-10-2009 10:48:36 | 只看该作者
一年前看过它的英文版,觉得较偏激,片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8-10-2009 10:51:08 | 只看该作者
嗨,同学们讨论都这么大段啊?看得俺眼花缭乱啊,还要写工作报告呢。能不能大家都屁精--哦,说错了,“精辟”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8-10-2009 10:51:48 | 只看该作者
影片里很多年没有见到父母,后来他的父母上台后和李存信面对面的那一段,觉得他和他们二老也太保持距离了,甚至连个拥抱都没有,那么多年没见了,怎么可能?那是亲亲的父母呢,中国人就是再保守再压抑,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呀.不晓得是导演故意要表现中国人的矜持,还是没注意到感情的细节.
片子总体来说还是不错,尤其是听到少先队歌曲的时候,眼泪就下来了,小时候的我们就是听着它长大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1 收起 理由
melguy + 21 写的好,应该自然些。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8-10-2009 11: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8-10-2009 11:2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09:16 发表


我同样也不同意你的这段逻辑。这个片子反应的历史有多真实,应该让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评判。表现这段历史的题材即便是“准禁区”,至少也不是完全的禁区,而目前表现这段历史的片子还是不少的,至少我知道 ...

我只是说这部片子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受欢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正因为如此,说明市场需要更多同类的题材的作品,至少在现状的市场供求下,这样的题材不该反感,而应该大力鼓励。至于这部作品在承担它的历史功能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并不关心,而且我认为也完全没有义务去比其他作品有更强的历史功能。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文艺作品。只是因为纪实性,所以有历史背景的附加价值而已。另外如果它能做到“纪实”,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有没有人误读,那是另外的问题和他没关系,就怕自己都非纪实而让人误读。至于它的评价是否过高,我反复说过了,评价和票房不一定需要和本身的艺术价值甚或历史价值成正比。这已经是惯例了,没见大家对一部高票房大片有这么高的要求,突然对某一部至少艺术价值还不算太差的作品这么要求,我倒是觉得奇怪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8-10-2009 11:27: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hrisyr 于 8-10-2009 09:21 发表
影片里很多年没有见到父母,后来他的父母上台后和李存信面对面的那一段,觉得他和他们二老也太保持距离了,甚至连个拥抱都没有,那么多年没见了,怎么可能?那是亲亲的父母呢,中国人就是再保守再压抑,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呀.不 ...

西方导演在细腻的方面,即使是表现自己的文化,做得好的都确实不多,但是也有;在表现他们不熟悉的文化上就更难找到了。东方的导演,有些做得还不错,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些地方就拍得非常细腻。这些不但需要导演的严谨,也需要文化的背景,仔细深究就要花大力气了。西方人拍电影有时候有这种严谨的精神,但也许这个片子就比较粗糙的制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8-10-2009 11:34: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1:23 发表

我只是说这部片子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受欢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正因为如此,说明市场需要更多同类的题材的作品,至少在现状的市场供求下,这样的题材不该反感,而应该大力鼓励。至于这部作品在承担它的历史功能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并不关心,而且我认为也完全没有义务去比其他作品有更强的历史功能。因为它的本质是一个文艺作品。只是因为纪实性,所以有历史背景的附加价值而已。至于它的评价是否过高,我反复说过了,评价和票房不一定需要和本身的艺术价值甚或历史价值成正比。这已经是惯例了,没见大家对一部高票房大片有这么高的要求,突然对某一部至少艺术价值还不算太差的作品这么要求,我倒是觉得奇怪了。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8-10-2009 11:48:5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作者如果不抱着取悦老外的心态来写,那是不可能的。

能取悦的东西,抓住卖点,大胆地写。

很成功。

但是我们中国人有意见,人家不在乎。

依我看,这就是问题所在。

反应中国的东西,要让中国人来评价好坏。

国内不受欢迎,可能是国内对此类作品没有什么好奇心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mohan29 于 8-10-2009 11:5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8-10-2009 11:52:20 | 只看该作者
都说取悦老外 ,丑化中国,在那里? 从书中找出几个例子,我想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8-10-2009 11:54: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0:04 发表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是声称“戏说”,而是声称“真实”并作为卖点。对这样的作品,从中国人角度看,肯定要有更高的要求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一个作品能让外人对你产生一定的误解,你却毫不在意,那反而奇怪了。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也没想真正的深入历史,他们的吹捧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中国人,实话实说,你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是不是真的如吹捧的那样达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大片的水平了?...


你这里有好几个地方转换了概念了。小说的问题,我想语言是很大的因素。和文革有关的小说,翻译成外语的不多,翻译的成功的更少。而在中国本土读者,即使是比他更negative的一些“伤痕文学”等等,都没有语言的劣势。而他另外一个成功的因素是他跨越了东西方,而国内小说虽然有精品,但和西方观众的距离比较大。

至于更高的要求,我觉得你说他以“真实”为卖点(我记得这不是纪录片,而是base on true story),要有更高的要求。我想着更高的要求应该限于其内容真实性吧。至于说它的商业成就和艺术成就是否匹配,我觉得无须有什么要求。商业运行成功与否虽然和艺术质量有关,但绝不是正比例关系。

至于误解,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争议所在。我认为一个作品如果本身真实,他不应该承担别人误解的责任。除非他是歪曲现实,误导观众。我认为我们受到过太多后者类型的误导的文艺以及历史教育了,这些真实的内容反而是拨乱反正的一部分。

但是其实这些都和电影本身跑题了。我想对于电影来说,关键不是拍什么,而是怎么拍。这些争议的历史,只不过是他使用的背景而已。

至于吹捧,我并没有觉得这个电影现在得到的评价到了里程碑的地位。但是我想票房方面也许占了一点光。所以我才反复说,这正说明了这方面的题材,是太少了。要是来得多一些,最好中国自己人拍,用更好的原创小说,拍出原汁原味的高水平的作品,让外国人开开眼界,那才是证明这部电影还不够好的最好方式。而绝不是因为它涉及这个题材就去否认他。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1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melguy + 21 中国也就拍拍几百年前的东西还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8-10-2009 12:00:18 | 只看该作者
别的也不多说了,就说这个片子好吧。那看过的人谈谈,到底好在哪些地方?有多好?和宣传吹捧的相比,是好的恰如其分?或者更好?还是不及吹捧的那样好?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8-10-2009 12: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9 收起 理由
melguy + 19 同意,宣传是商业炒作,吹捧是从何处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8-10-2009 12:04:1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过的想到它至少有一好,就是题材好。就好像当年末代皇帝,这种东西先去做,总能占领比较好的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8-10-2009 12:0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34 发表


最关心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小说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却没有那么受欢迎,说明对更加关心和理解这段历史的人眼里,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对这部片子要求高有什么问题吗?因为这个片子反映了中国,而且不 ...

国内受不受欢迎实在不足道,国人整体上最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而是遗忘,一切向前看向钱看的大潮下,最需要的是带有一定麻醉作用的兴奋剂,而不是一杯苦茶,这也是为什么大yuebing这种既奢靡又愚蠢庸俗的“娱乐”方式可以让那么多人高潮迭起,而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却极少见到,即便是巴金的《随想录》在思想界也是应者寥寥,更别说在民间了。当然这只是说整体,并不是针对鸟版你这种历史水平本来就高的人。

中国人习惯了“大”而“全”,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总是气势恢宏恨不得包罗万象,曾经的诸如大决战之类的战争系列都是对众多首长面面俱到,首长们大手一挥,成千上万漫山遍野的士兵随着冲锋号直捣敌营,然后就是老百姓倾城而出夹道欢迎。最近的一部“见过大爷”被韩寒评为幻灯片式作品,都称不上电影。大不大?大。全不全?全。有啥艺术价值和内涵没有?没有。倒是兄弟连这样的从一个连队为切入点和主线,反而带给人更多的真情实感,虽然里面几乎连一个高等将领都没有去刻画。

对于这样的文艺作品,我不会在历史表达方面对其做太多要求,能反映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在那场动荡中的遭遇又能将其与整个国家的背景和变迁有机结合起来,并反映出某方面的精神和文化特质,那我就会认为这个作品非常成功了,即便带一些艺术加工只要不是胡编乱造就好。阿甘正传艺术加工的成分更多,连主人公恐怕都是虚构的,可有人能否认它的成功吗?

[ 本帖最后由 Michael.Sun 于 8-10-2009 12:1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4 收起 理由
aprilpoon + 25 我很赞同!
melguy + 29 谢谢分享!
stellahie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8-10-2009 12:15:47 | 只看该作者
是事实, 怎么是丑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8-10-2009 12:28: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ohan29 于 8-10-2009 10:51 发表
嗨,同学们讨论都这么大段啊?看得俺眼花缭乱啊,还要写工作报告呢。能不能大家都屁精--哦,说错了,“精辟”一点?


不管黑猫白猫 逮住老鼠就是好猫。

是金子未必都能发光,发光未必都是金子,就看能不能秀!

这样行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8-10-2009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008 于 8-10-2009 09:18 发表
一年前看过它的英文版,觉得较偏激,片面.

他本来就是一个个体而已。我也觉得片面,在一个从上到下那么多人倒霉的年代,他能如此幸运,决不具有普遍性。不过在同一个时代,人还是有普遍情感的。

问题是太特殊的东西就完全没有代表性,太普遍的东西就没有艺术性了,描述一个人在一个时代的经历,既有个人特殊性,又有时代特色,我想那还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8-10-2009 12:33: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ello 于 8-10-2009 12:04 发表
没有看过的想到它至少有一好,就是题材好。就好像当年末代皇帝,这种东西先去做,总能占领比较好的市场。


也就是说,只要是拍这个题材的,别的方面也不太差,就足以好到这样的程度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8-10-2009 12:35: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ichael.Sun 于 8-10-2009 12:04 发表

国内受不受欢迎实在不足道,国人整体上最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而是遗忘,一切向前看向钱看的大潮下,最需要的是带有一定麻醉作用的兴奋剂,而不是一杯苦茶,这也是为什么大yuebing这种既奢靡又愚蠢庸俗的“娱乐” ...


即便说国人整体上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那么吹捧这片子的人又是在回忆和反思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8-10-2009 12:4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1:03 发表


也就是说,只要是拍这个题材的,别的方面也不太差,就足以好到这样的程度是吗?

哎呀,怎么罗嗦了这么久,你还在问

我是说他取材好,这个方面缺乏竞争对手,所以脱颖而出获得商业成功很正常。对于商业成功的,艺术上的水平是否需要一定相匹配,我认为不是。有些不匹配的厉害,以至让人反感。这个我还没有这个感觉。相反,因为它涉及一个很少人涉足的题材,这一点本身我表示非常欢迎。我希望如果它真有像你说的获得“里程碑式”的肯定的话,会掀起一窝蜂,然后竞争激烈,观众品位调高了,之后精品就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个题材对中国人还是挺重要的,假若真能有这么一股风,我想回是一大幸事。不过我担心它的影响力和好评程度还没有你说的那么厉害。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通过欢迎来鼓励促成更多的类似题材作品出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8-10-2009 12:5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ozbird 于 8-10-2009 12:35 发表


即便说国人整体上擅长的不是回忆和反思。那么吹捧这片子的人又是在回忆和反思吗?

首先我不同意吹捧这个词,一上来就带倾向性。其次,我还没看过这个片子,不敢下结论,但是愿意去回顾这段历史的,去看其中很多丑陋的方面的,即便不是反思,至少也是回忆,甚至是略带痛苦的回忆,毕竟没有几个人人真的希望自己的民族有那么多丑陋的过往,也没有几个人会不加思索的为胡编乱造起来的丑华的东西鼓与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8-10-2009 13:08:29 | 只看该作者
都没看过呀?看来还是先看了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8-10-2009 13:28:4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同学看了之后再来分享谈论。

我坦白自己对这类影片没有什么兴趣。我承认还是比较喜欢卧虎藏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6-2-2025 10:02 , Processed in 0.063044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