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幸福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历分享] 我们共同的标签:50后 60后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3-1-2014 12:00: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并非只是看书。

在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后,任何体验都可举一反三,所以学习应该是一种思维习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极有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4:50:54 | 只看该作者

张贤亮,刘心武,王蒙等都是我们这代人非常熟悉的当代作家。我们年轻时代受他们影响很深。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七宝珈 + 20 我也特别喜欢看刘心武 虽然我是85后 我爸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00:33 | 只看该作者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2-1-2014 23:01
老人家一辈子为儿女操心,已然习惯了~让他们改是不可能的了~你们不执行,他们不生气就好~

这个问题太大了,

其实,我有时很感谢父母的不肯退让,

他们很长辈式的言行,已经是他们那代人不仅是很难改,而且是不容晚辈指正的一种行为。

我们的长辈给我们很多现身说法,

每当他们万分强硬时,我们只能言听计从,

内心要告诉自己:以后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荷塘月色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04:35 | 只看该作者
tingnishuo 发表于 23-1-2014 11:42
说到物质和精神,我觉得这是和大环境紧密相连的。

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如果处在一个有钱不捞是非笨即傻 ...

这个话题其实不深奥,物质文明而精神不文明不能算是文明;精神文明貌似和物质文明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但一旦物质文明了而精神不能文明,那是个非常可怕的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09:2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去上街买菜,到了菜场突然有种不知道怎么买的感觉。

以前回国没有这样的感觉。

最主要的不适应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复杂,

从眼神到言辞再到行为,感觉啥都跟钱有关。

回到家,幸福爸爸批评我:“矫情!”

内心真的感觉不习惯,矫情二字觉得批得有点狠了 ......

不过菜场东西真的丰富,买了大量鸡毛菜,回家烫火锅吃,抵不住零下X度的寒冷。

回家路上就在想:要是物质这么丰富,精神也同样这么富有,该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3-1-2014 16:19 编辑
摄郎 发表于 23-1-2014 12:09
到底是非笨即傻、还是内心世界不是一般地强大?有褒有贬?感恩神救了我。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做到内心强大就得特别二才行,这是我的经验。

傻乎乎的人,必有傻乎乎的福。

所以我把我儿子也培养成傻乎乎的那种。

我家儿子找的女朋友也是属于傻乎乎的那种。

不计较,不贪婪,不虚荣的人比较容易内心强大,因为无需修炼。

昨天一位50后朋友对我说:“我们这代人已经到了对金钱,地位和权利无所谓的年龄了......”

也许60后还没有50后这样的感触,再过几年才会有吧?

顺便炫耀一下:我家两个90后孩子昨天从澳洲给我们空运了塔斯马尼亚樱桃过来,说:“春节不能在一起,樱桃陪伴你们度春节”......

       俺那69年生的亲家母自做了贼好吃的香肠,快递给我们一大包,说:“姐,俺养的猪,俺自己灌的香肠,过年尝个鲜”......

生活就是这样,彼此多点关心,关爱,其实付出都是美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20 收起 理由
指纹 + 50 心里很温暖
悉尼宝宝龙 + 20 你真幸福!
tingnishu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22:30 | 只看该作者
tingnishuo 发表于 23-1-2014 12:49
楼主改了标题啊? 加进来50后,呵呵!


改标题是因为特别喜欢的坛友“胡说八道”是50后,一路走来都有50后朋友的支持,所以就改了标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tingnishu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33:50 | 只看该作者
铁是美国留学生中比较早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那批中国人,

在美国修完硕士学位后,原本可以继续博士学位,但为了羽而放弃了学业,

当年华尔街非常需要软件开发人才,铁就这么顺利进入了华尔街某知名企业,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工作。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铁和羽相拥喜极而泣,

因为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日子了。

羽继续她的博士学业,铁开始了赚钱养家糊口的生活。

铁是那种情感上不离不弃,工作上也非常敬业的男人。

不到两年,铁的收入已达到年薪接近20万美金,并开始负责一个部门的全部开发工作。

生活真的不会放弃那些努力的年轻人。

羽和铁的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5:3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3-1-2014 16:51 编辑

大概有5年时间都没有钱回国的两个年轻人,终于计划回国探亲了。

记得那年,羽和铁回国的情景,

我们去上海接机,

等了足足三小时,他们还没有出来,

原来行李被托运去了别的国家,所有行李都暂时丢失了。

羽一看到我们就大哭起来:“行李里全是礼物,这下该怎么办?”

那时我们都以为他们在美国很富裕,不知道他们那么艰辛,把剩下的第一笔钱基本都买了礼物带回来给家人和朋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伤感和流泪。

羽之所以哭,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她这些年太不容易了,那种见到亲人就流泪的情感,我是到现在才能体会完整的。

行李是在十天后才抵达上海的,提取行李时,我真的被吓到了。

满满好几大箱,全是礼物!(当年貌似美国回来没有限托运公斤数?)

羽第一次回国,除了看望父母家人,还有一个任务:办喜事!

喜宴非常热闹,家族本来就大,加上亲朋好友,那中国式的婚礼把小两口感动的时哭时笑,很是喜庆。

那年头从美国回来的一律被认定为“有钱人”,

记得羽和铁送完了所有礼物,还是有很多亲朋好友去家里看望,因为听说有美国“礼物”,

到临走前几天,羽身上值钱的衣服,手提包等用品也都一一被“勒索”走了......

记得上飞机时,拿走了我的一件大衣,因为实在太冷了。

羽和铁就是这样一无所有地再度返回了美国。

记得当年只要是海外回来的,包括台湾回来的侨胞,一律都被勒索得精光,包括佩戴的首饰珠宝。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一下子有了物质欲,而且是那么的强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3-1-2014 16:4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摄郎 于 23-1-2014 17:51 编辑
幸福妈妈 发表于 23-1-2014 16:14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做到内心强大就得特别二才行,这是我的经验。

傻乎乎的人,必有傻乎乎的福。


特别二才行?刚参加工作两年,一个人做五个人的工作量,后来(登陆后再说)跟局长闹翻,其中一项我不做的工作四个人没我做得好。我甚至多次当着他的亲信说,他要是过分,我就揍他。
跟我一起报道的一位马屁大师,单位考核他准备提副处,我告诉人事处长,此君提到议事日程说明贵党腐败到何等程度!我历数他的一项项劣迹,并声明我所说的可以当他的面说。人事处两人都做笔记,但那位依然提拔,后来判了5年。二的够特别?
不会影响幸福妈妈讲故事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tingnishu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16:4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3-1-2014 17:53 编辑
摄郎 发表于 23-1-2014 17:43
特别二才行?刚参加工作两年,一个人做五个人的工作量,后来(登陆后再说)跟局长闹翻,其中一项我不做的 ...


我刚工作那会更惨,系副主任兼职校共青团书记。

每天忙得跟狗一样的,

因为我二啊,所以领导叫做啥就做啥,别的老师都觉得我神经搭错了。

有时几天几夜都在工作,比如学校省级年会的省级高校汇演,从策划,导演,节目排练,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全得干。

那年头很多人笑话我,他们很轻松,

但若干年以后,我变成了非常能吃苦,得到的锻炼和经历远远比他们多。

所以才有今天。

我是特别感恩那些二的日子,若不是那么二,就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我。

所以,现在我学校里的年轻老师都被我折腾,要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各种锻炼......

有些吃不消走了,留下的都是多面手,很能干,再然后就可以自己出去闯自己的事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tingnishuo + 50 你太有才了!
荷塘月色 + 50 强将手下无弱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3-1-2014 17:50:34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妈妈 发表于 23-1-2014 16:09
今天去上街买菜,到了菜场突然有种不知道怎么买的感觉。

以前回国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命的三种状态:
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
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
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国内很多人由于物质财富的缺乏,对于他们来讲,还只能停留在追求物质需求层面上,精神需求已是奢侈,更何况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怀疑的灵魂层面的满足,这种层次的落差具体表现在对金钱的态度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指纹 + 50 谢谢分享!
幸福妈妈 + 50 看了两天你的回复,思考了许多问题。
tingnishu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3-1-2014 20:04:3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妈妈 发表于 23-1-2014 16:00
这个问题太大了,

其实,我有时很感谢父母的不肯退让,

遇到这种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以后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哦!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实际操作起来会有阻力,看自己的修养了,其.
tingnishuo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3-1-2014 22:28:56 | 只看该作者
tingnishuo 发表于 23-1-2014 13:00
学习,并非只是看书。

在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后,任何体验都可举一反三,所以学习应该是一种思维习惯。

现在的书也太多了,如果一个人有幸能读到哪怕是一本可以影响自己一辈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好书,就太值得了。所以读书一定是很重要的。

人一辈子的经历也跟读书一样,有些人可能一辈子的经历就如读了一万本没有真正可以影响到自己的书哪样,

而有些人的经历却如同一直在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这样的有利经历越多,阅历也就越多,而且都是特别有帮助的阅历,这人就人才了!

又比如人与人的交往,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机会找到一个可以真正指引和陪伴心灵的朋友,而有些人就可以。

一个能影响自己人生的朋友,就如同读到一本有很强操作价值的书一样,会很快影响我们走向成功,成功当然也包括心灵的自由。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XINIHANGZHOUJIA + 50 我很赞同!
荷塘月色 + 50 赞一个!
tingnishuo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3-1-2014 22:41: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妈妈 发表于 23-1-2014 23:28
现在的书也太多了,如果一个人有幸能读到哪怕是一本可以影响自己一辈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好书,就太值得了。 ...

我也觉得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经历当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多读前人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指导人走向更健康的价值观。读书绝对是一辈子的事,我觉得我母亲给我的最大财富就是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样的,我也把这个习惯沿袭给了我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读书非常非常重要,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眉心 + 50 你太有才了!
tingnishuo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4-1-2014 09:27:47 | 只看该作者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3-1-2014 21:04
遇到这种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以后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哦!

我也曾经这么想过。

但遇到的现实是,我不可能也没有机会能像我们的父辈对我们那样对现在的孩子,尤其是有小留学生身份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有时候做起来比说的难很多。
荷塘月色 + 50 重要的是有机会你也不会那么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4-1-2014 09:31:08 | 只看该作者
摄郎 发表于 23-1-2014 17:43
特别二才行?刚参加工作两年,一个人做五个人的工作量,后来(登陆后再说)跟局长闹翻,其中一项我不做 ...

可以看出你是有原则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4-1-2014 09:40:48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妈妈的这篇帖子,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还写过点感想。

回头去找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谢谢文章提供,认真读过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4-1-2014 09:46:54 | 只看该作者
嗨~~还真是找到了,那是07年9月21写的,算起来快七年了。

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2007-09-21 22:44

看了一篇博客,是和我们相关的,题目就叫《为什么在中国,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如此沉默》,很有感触。

因为文章很长,不便摘在这里,有兴趣可以点这个链接:http://xys9607.blog.163.com/blog/static/37543893200781884114553/

年少时,我是很喜欢写日记的。到了高中,因为有篇直抒心胸的日记,被母亲狠狠地克了一顿。之后,再写日记,心有余悸,记下的都是模棱两可,总在担心这文字会给别人看见。时至今日,仍然是这样扭扭捏捏地写着,只有自己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活着到如今,我们都或多或少地“知天命”,成“老头老太”了。于是,不能“热情奔放”,不能轻狂,”理性“成了处世的准则。尽管悲哀,我依然还是要从众。所以,只好闭上自己的嘴巴。“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荷塘月色 + 50 这种经历我也有过,所以日记改为周记,月记.
幸福妈妈 + 50 经历太相似了,父母就喜欢翻看孩子的秘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4-1-2014 09:4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ingnishuo 于 24-1-2014 10:49 编辑

哇。发重了!

试了下,今天的网络好像有问题,已经点不开那个链接了。回头再去搜搜看原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有关六十后的评价网络非常少,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11:1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4-1-2014 12:14 编辑
tingnishuo 发表于 24-1-2014 10:47
哇。发重了!

试了下,今天的网络好像有问题,已经点不开那个链接了。回头再去搜搜看原文。


这个链接试试:

http://www.chinathink.net/Aindex/documents/200709/9160.shtml

担心有人打不开国内的网页,还是摘录给大家看看:(非常感谢Tingnishuo)

《为什么在中国,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如此沉默》

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在中国,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是那么沉默的一代?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文坛;也不管他们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我们都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当五十年代那批人在理直气壮地总结自己一生喊出大道多歧、青春无悔的响亮口号时,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当五十年代人在文坛上翻江倒海寻根问祖时,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五十年代人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力量,所以他们享有的“话语权”自然比你们充分,你们也不用急,要不了多久就轮到你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了——其然?岂其然!

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了,六十年代人已人到中年,此时不发言更待何时?再说,整个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不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三十、四十岁的家伙们在那里滔滔不绝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地享有“话语霸权”么?为什么轮到我们了就三十岁不行、四十岁还不行?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进入新世纪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七十年代生人开始在中国寻找他们的位置,发出他们的宣言,“用身体写作,用行走生存”之时,我们还是听不到他们的声音……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对六十年代中人来说恰巧相反:我们是“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可就独独没了自己——就像那个笑话讲的:和尚有了,枷也有了,可“我呢?我他妈哪儿去了?”五十年代中人的王小波曾说他们那一代是“沉默的一代”,这当然是过谦了,而他自己最后也承认“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真正沉默的一代是我们六十年代人。人们爱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在中国当代史上存在一个深深的“断代”——在我看来,这“断代”就“断”在六十年“代”。原因是我们上一代人还在喋喋不休地喧嚣,而我们下一代人已开始津津有味地讲话,只有我们保持沉默——这沉默也许会保持到我们这一代人悄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悄悄地我来了。我挥一挥手,不带走天上的一丝云彩。”指出这种现象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探讨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这一代应该发言也可以发言的六十年代人保持沉默?是因为高贵?还是因为无奈?   
    
我想,这一代人之所以愿意保持沉默,首要原因是在们成长最重要的童年少年时代,我们领教了许多许多的“语言暴政”,更听到和说过了许多许多的废话——太多的语言垃圾填塞了我们的心灵,这些语言垃圾充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已荡然无存。萧伯纳曾说过:许多英国人终生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时塾师强迫背诵莎剧的结果。文学是这样,语言也未尝不是这样?在我们少年时代,总被各种媒体(包括老师)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我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不仅比世界上其他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幸福,而且我们还肩负着把我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神圣使命——可事实上我们也饿过肚子,在学校里也受过年纪大的同学的暴打。话语与现实的对比使我们明白:讲出来的话往往并不可信——不仅不可信,它还常常与事实相反。所以对华丽的话我们都保持着警惕:不单自己不愿意听,而且自己也不想讲。沉默不见得是金,可沉默的人不骗人也很少受别人的骗,这倒是事实。   
    
第二个原因,我想,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实在太恶劣了:我们整个小学中学时代都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根本就没读上什么书——我小学毕业时,连分数的加减都不会——可谓先天不足;成年后又碰上社会转轨,整个社会四五十年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全堆在我们这一代人头上解决(或者说:别人得的病,却全由我们来吃药):什么失业下岗,什么房改医改……这些问题对于五十年代中人来说,已大多不成问题,因为他们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国家对他们的利益多有照顾,属于改革的漏网之鱼;对于七十年代的人也不构成威胁,因为他们读书多准备足,真正的市场经济只会使他们如鱼得水地施展自己才能。可是读书少而又年纪大的六十年代中人呢?改革的代价得由他们付,而改革的成果他们却无缘享受——在历史的祭坛上,因为我们扮演的角色只是牺牲!而苦难与牺牲只会让人沉默:就像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那个闰土——心中很苦,嘴上却说不出来。   
    
第三,如果我们务虚一点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说:六十年代中人是理想幻灭或没有理想的一代。如果说五十年代人是理想的一代或浪漫的一代的话,那七十年代人就是现实或自然的一代。惟有夹在中间的六十年代人不三不四非牛非马地没有“主义(主意)”:我们既不能也不想像五十年代人那样雄赳赳地宣称自己虽然壮志未酬,但是青春无悔——因为我们没有“壮志”,似乎也无所谓“青春”;也不能像七十年代人那样追求自我自由自在——因为我们有负担而无本事,怎么也“自我自在自由”不起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当然只好“归去掩门自叹息”了。   
    
有人曾这样分析六十年代人:他们“一边嘲笑第三代人(指五十年代人——笔者)的沧桑和失落(岂敢,我们羡慕那种沧桑,而自己是更加失落——笔者),一边悲怜独生子女的漂浮空虚。他们在嘲讽第三代人的知青情结时,自己却坠入了‘红小兵’的怀旧之中;他们在批评上一代人的‘民主幼稚病’时,自己却在标榜义和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其实,第四代人(指六十年代人)与上一代人的一个真正不同特点,是他们更为现实务实,因而也更为平静和沉寂(见杨东平《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除去文中一些对六十年代人近乎吹捧的指责外,这段话基本准确地讲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尴尬——尤其英明的是:指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大特征,那就是“沉寂”。   
    
上面分析的也还都只是些现象,如果我们再从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来看看这个问题,也许会看得更清楚。   
    
钱理群先生在给他弟子余杰的一封信中曾谈到:我们在强调鲁迅尖刻锋利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了他内心深处那种仁厚宽容挥之不去的人道主义情结——而这才是鲁迅精神的底色,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底色,鲁迅才与虚无主义者或颓废主义者划清了界限。这话说得真好——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仅是因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更因为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仁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爱,才能恨”,正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所以才会“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幼小时打下的“精神底色”对他一生的成长与选择有多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这一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的人)的精神底色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成长在一个阶级斗争烈焰空前蓬勃的年代,在我们如白纸一张的儿童少年时代,心灵就被社会涂抹上浓墨重彩的阶级斗争图案:我们被告知,人是分阶级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一样,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阶级:没有家的人也有自己的阶级,那叫流氓无产阶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绝无妥协余地的,你千万别指望剥削阶级对你好,他就是对你好,那也是“糖衣炮弹”:表面是对你好,可实际却是想“砰”的一声炸你个灰飞烟灭!所以,必须进行残酷斗争,不是你吃掉他,就是他吃掉你。为了防止他吃掉你,最好你先下手吃掉他,而且,最好是吃得连骨头也不剩一根,所谓“除恶务尽”是也。缘此,作为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战争,在我们那个时代就成了文学艺术最为集中热情的表现题材——当然,也就成了我们精神底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记得我“人生识字忧患始”时读的书是《长白山儿童故事》、《战地红缨》、《渔岛怒潮》、《刘胡兰的故事》、《激战无名川》、《敌后武工队》、《难忘的战斗》等等。这些书讲的都是“革命人民”如何与阶级敌人特务汉奸国民党展开斗争的血淋淋故事。不过,你也别怕:这里面虽然有牺牲,可牺牲换来的却是伟大的胜利,而牺牲者也会作为革命烈士受到人民的永远怀念——虽死犹荣,所以你也别不想去做;相反,你要怕死,那就只有当叛徒,而叛徒的下场不仅会给我们捉了枪毙,而且会遗臭万年:你要有儿子什么的话,连他长大后也会到你坟头上撒尿——“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头愧姓秦”!所以,那些书告诉我们好人坏人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愿意牺牲。我们从小接受的可以说是一种死亡教育,也就是说它不是教我们如何好好地活,怎样有意义地去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而是变着法子教我们如何好好地去死,死得越惨烈越好——比如刘胡兰是被铡刀铡死的,所以死得光荣;董存瑞是被炸药包炸死的,所以死得英勇;邱少云是被火烧死的,所以死得壮烈……当然啦,你也别怕,这死并不可怕——岂止不可怕?简直就还闪动着诱人的祥光:什么理想、道德、信仰、追求、人格……这些美好的东西全因死亡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而关键时刻你要选择了生存,那就意味着堕落苟且,可耻可杀。这种教育今天看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可在当年却是实实在在贯穿于所有文学艺术中的主流题材。一个作家在反映那个时代的一本小说中写到:“死,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每天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很多人在我们身边死去——在故事和电影上。所有的故事无论开头多么平淡,结尾一定是以杀人和被杀告终。这些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好孩子后来怎么变成一条好汉。”这的确是的。   
    
打倒“四人帮”后,作家李存葆在一篇叫《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的小说中写到:“文革”期间,一个战士为了得到领导战友的好评,在抢修一处事实上毫无意义的所谓“国防工事”时不顾自己身体有病,拼命去扛石料水泥,最后给活活累死了。人们在整理他遗物时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他把语录 “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抄成了“一怕不死,二怕不苦”!这一颠倒相当准确而典型地描绘出那个年代划分好人坏人的简单标准:你要想做个英雄的话,那在战争期间你就得去死——不死算什么英雄?这方面,所有的战争文学都是例子。你要是在和平期间呢,你就去苦得像小说中那个战士一样活活累死(实际上也是死了),或者像当时一个叫金训华的知识青年,为了抢救一根落水的电线杆子(因为那是“国家财产”)而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河,结果电线杆子没有抢救上来, 自己的命倒给搭进去!而在“英雄”与“坏蛋”之间根本就没留下任何空隙——“凡人”的生活空间。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文革”中红卫兵那么不顾一切地破“四旧’搞武斗;有的还跑到越南、缅甸去参加游击队,为国际主义抛头颅洒热血——没有去的就呆在国内胡思乱想。当时有一首红卫兵诗歌《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写的是两个红卫兵勇士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打遍全世界无敌手,最后打到美国,“战友”为了掩护“我”牺牲在“白宫华丽的台阶上”!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告诉他们:这是他们成为英雄的惟一选择。记得小时候看了这些文学作品,我也热血沸腾,很想找一个阶级敌人来“殊死搏斗”一通,以成就我“流芳百世”的英雄梦:此时若有一个“地富反坏右”或“走资派”在我身边的话,我一定会毫不客气冲上去对他拳打脚踢,甚至刀砍斧劈。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话虽然难听,可我们反躬自省、扪心自问,恐怕也只有点头的份:狼不就讲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么?   
    
亢奋后往往虚脱,高峰后就是低谷——或许,这就是六十年代人沉默的内在原因吧?
    
如果从外表看,六十年代人是沉默的一代;如果从我们的精神底色来看的话,还可以说我们是冷漠的一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tingnishu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4-1-2014 12:34:56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沉默的一代,而是低调的一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为什么是低调的?我也觉得你总结的很确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23:2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5-1-2014 00:28 编辑
xiejingcz 发表于 23-1-2014 18:50
生命的三种状态:
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
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 ...


这段回复很深刻,我想了好久,初级,中级和高级快乐的界定很有意义。

我所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的依然是金钱是不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快乐?

或者说,要多少金钱才能觉得快乐?

这应该没有具体的尺度,是因人而异的。

看了你的回复,我突然间想起我的外婆,

她是个没有多少钱的女人,

年轻时,充其量,也就是靠地里那点庄家糊口。

解放前,她是地主家长工的妻子,经常吃不饱,还要挨冻。

解放后,她分到了田地,却依然不富裕,

她在村里是有名的接济婆,上门讨饭的都能吃上一顿饱饭,

她看着别人吃饭,自己会很满足地微笑,那种笑脸是那么温暖。

我就在想,这样的老人,即便给她一座金山,她也一定会全部捐献出去接济穷人,而不会留给自己一分一毫。

我的外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可以很幸福的。

我感觉我外婆从初级快乐,一下子跳到了高级快乐,她不识字,所以没有中级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23:37:42 | 只看该作者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3-1-2014 21:04
遇到这种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以后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哦!

我们经常说:等我老了,我一定不会这样。

但其实,我们就是很容易重蹈前人的覆辙。

记得儿子才开始恋爱时,心里几乎没有妈了,疯掉了一样。

一开始,我有点失落,觉得儿子有了媳妇就不要妈了。

这样的感觉非常立体,会一下子不能接受。

这就需要调节,非常大剂量的调节,

我知道自己的这种情感是不对的,但没有办法马上控制。

我记得那些天,我会一个人去海边散步,满脑子都是儿子从小到大的纪录片回放。

那么一个和妈妈亲热的儿子,突然间离去了......

这样的海边散步和漫无目的的逛街大概维持了将近十天,

第十一天,儿子到我房间来,他说:“吗,你是不是失落了?”

就是这么一句话,就让我全释然了!

儿子太懂妈了,所以,何必要觉得儿子离去了呢?

事后觉得自己非常不应该,

但,说心里话,任何前辈做过的错事的那种考验,都会轮到自己头上,都会让人经受一次酷刑,走不出来,我们就一定还会重演前人演过无数次的悲剧。

说不定还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曾经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真正做到心胸宽广能容下天下所不容之事,非常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荷塘月色 + 50 恭喜你~你已经走出来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23:42:39 | 只看该作者
tingnishuo 发表于 24-1-2014 10:27
我也曾经这么想过。

但遇到的现实是,我不可能也没有机会能像我们的父辈对我们那样对现在的孩子,尤其 ...

还是这个话题:以后我们不会像父母这样对待孩子,

其实操作起来还是难度很大,

没有到那个年龄和份上,没法体会,只有真的遇到了才会知道有多难。

就像自己生了孩子,才会知道父母带大我们其实有多么不容易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4-1-2014 23:45: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妈妈 发表于 25-1-2014 00:37
我们经常说:等我老了,我一定不会这样。

但其实,我们就是很容易重蹈前人的覆辙。

呵呵,幸福妈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自我修炼是一门一生的必修课,只有不断提升,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幸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幸福妈妈 + 50 我好累,因为我太奇葩,经常找不到活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23:4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5-1-2014 01:04 编辑
tingnishuo 发表于 24-1-2014 10:46
嗨~~还真是找到了,那是07年9月21写的,算起来快七年了。

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太有共鸣了:无处说相思!!!

至今,我的箱子里还放着两本小时候的日记本,一本手抄本《牛虻》,还有一本是千辛万苦保留下来的算命书,也是手抄本(被撕碎过,又被我粘起来)。

记得父母经常会翻看孩子们的秘密,有时直接撕碎扔掉......

日记是残缺不全的,不好的都被妈妈撕掉了,

其实日记中的文字都是推敲过的,希望不会被撕掉的,而很多文字是藏在心里无处述说的......

记得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许XXX,不然打断你的腿!” (文革弄怕了,生怕孩子们说错了什么被打成反革命)

“无处说相思”,这五个字太沉重了,它们真的能代表60后的内心独白,怅然泪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23:5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妈妈 于 25-1-2014 01:00 编辑
妮南 发表于 24-1-2014 13:34
不是沉默的一代,而是低调的一代。


我发现:因为低调而被后人看不起,也成了我们这代人的悲剧!

所以,我们这代人也许真的做不了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尽管习总也是60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4-1-2014 23:57:5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谢谢幸福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4-1-2014 23:59:46 | 只看该作者
duhaha 发表于 25-1-2014 00:45
呵呵,幸福妈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自我修炼是一门一生的必修课,只有不断提升,才 ...

最近越来越觉得,修炼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情。

如果一个民族,90%的人都不修炼,剩下10%修炼好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奇葩,会活得很辛苦,还说不定会被认为是精神病。

我的很多理念无法被身边的年轻人接受,他们总觉得活着就是要为了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只管自己享受的人比比皆是,好难!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mite + 50 谢谢分享!
指纹 + 50 谢谢分享!
摄郎 + 50 精辟!关于修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14-4-2025 06:08 , Processed in 0.043307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