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1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为什么说 "父母皆祸害"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9-2010 02:3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为什么说 "父母皆祸害" ?          2010-08-31 00:12:57                  
               
       

  最近,网上出现了80后对父母颇为不敬的言论, 令人心寒,题目是 “父母皆祸害”.据报道说,认为父母是 “祸害”的年轻人还为数不少,网上的成员就有上万人.他们指责父母是 “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父母使他们 “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里毕业.”

他们还抱怨说 “家是世界上最没有谅解的地方.”

看到这一连串的责难,感到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还是太优越,太幸福了.他们整天生活在蜜罐中而不自知,把父母们对他们的关心呵护认为是稀松平常.他们那里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让其经受生活的苦难和磨练,必将是没有出息的一代,说的重一点,就是没有希望的一代.

首先,我敢断定,说这话的,不是农民工的孩子,不是自小流浪街头的儿童.而是一些娇生惯养的,自以为是的青瓜蛋子.

中国人做父母,为了孩子,吃什么苦,都心甘情愿.要孩子健康成长,出任头地,难道这些都错了吗?

当然做父母的,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爱子过于心切?是否应该改进一下专横跋扈的方式方法?比如,父母不应该硬要孩子不看话剧,而去看自己喜欢的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碑.

其次,父母也不应该 “像跟电有仇似的……每天晚上只容许客厅亮一盏灯,在昏黄的光线里一动不动地收看新问联播.”

   再次,当孩子们开始质疑权威和机构的时候,应当心平气和的讲道理.比如说到鲁迅,国家教委等,更不应该当场发飙 用什么“鲁迅有什么错?” “国家教委有什么错?”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鲁迅怎么就不会错,伟大领袖毛主席都会犯错,鲁迅也是人,当然也会犯错.国家教委怎么不会犯错? 10年浩劫,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崩溃的边缘,区区教委难道就永远正确? 看来我们50年代父母的老脑筋也确实要开通开通了.

  当然,孩子们也要体谅父母.他们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是有一些人生经验的.他们身上的一些缺点,也是时代在他们身上的烙印.比如, “母亲像患有强迫症似的,每次非要将粘在电饭锅,甚至掉在桌上的米粒收集起来,吃掉才算松口气.”需知50后的父母大都经过60年的大饥荒,那可是饿死人的年月.我自己当年就因营养不良而形体发育不佳,后生们有什么可嘲笑的!

  至于父亲与电也无怨仇,他们坐在昏暗的光线里一动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也许是工作了一天,需要休息,小子们当体恤父辈的艰辛而不应当将此也作为指责父母的理由.再说了,不看新闻,看什么?看<<非诚勿扰>>?老实说那都是骗人的把戏,谁家的儿子要是娶了那些个姑娘当儿媳,可真是要倒了血霉了.

  所以说,做父母的首先要学习新事物,不可倚老卖老,固执己见.需知我们虽然有人生的经验,但这世界变化快,一不小心,就要被淘汰.做儿女晚辈的,更要理解父母的艰难和苦心,如此才能达到家庭的和睦和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9-2010 02:35:33 | 只看该作者
从“父母皆祸害”看中国父母教育理念的误区



“父母皆祸害”是豆瓣网上一个拥有七千多人的讨论小组,该小组成员的普遍身世背景是出生在84 年之后,其父母多为中小学教师的青少年。这个小组讨论的话题旗帜鲜明地集中于一点,就是如何对付父母?或者说如何反父母(anti-parents)?80后子女称50后父母为“祸害”,他们有许多雷人的口号,令人惊叹不已。比如“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我的一生都被我妈妈给毁了”,等等。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故事讲述的是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总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发出了“父母皆祸害”的感慨。2006 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到豆瓣网。2008 年1 月,张坤受一名豆瓣网友之邀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

这个“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才两年多,组员就发展至近7000 人。组内成员当然是那些在家庭中感到受父母管制太重,奋起反抗的青少年。他们倾向于相信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容置疑的权威。

出现这样一个讨论小组,显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代沟矛盾不可协调的结果。尽管代沟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不同代人之间,但是,对于中国的50 后和80 后这两代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意义。这两代人分别出生,成长于两个被30 年断裂阻隔的时代。在这30 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左与右的博弈,退与进的拉锯,集体与个人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凡此种种,它们造成了两代人彼此之间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诸多方面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彼此觉得格外陌生,甚至无法正常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进一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的产生,多数是缘于父母试图控制子女,包括子女升学时该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子女谈婚论嫁时,该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子女毕业了,该寻求什么样的工作;甚至于子女到了生儿育女的年龄时,该不该要孩子,怎么带孩子,等等。总之,父母对于子女人生的掌控,渗透到了子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而当你追究父母为何要如此这般地控制子女,答案却不能不令人伤感,因为父母太爱他们的孩子了。爱使父母难于放手。

事实上,中国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普遍存在着一种教育理念上的误区,以为爱孩子就是要对孩子负责到底,就是要彻底掌控孩子的命运,即使当他们已经不再是未成年人,有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未来。这与西方人的育子理念大不相同。中国的父母多半认为,十几岁的小孩子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凡事父母都应该替他们做主。比如说在大学和专业的选择上,父母总是要指手划脚,而不是看孩子的兴趣爱好究竟是什么。等到孩子走向社会了,也总是试图以自己成熟的翅膀呵护着孩子。

要知道,很多时候爱也是一把双刃剑,爱得适度,使人感到温暖;爱得过火,使人感到桎梏。父母之爱也是如此。父母出于爱心对子女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子女也会造成某种伤害。首先,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在心理上走不出断乳期。其次,过分地关爱孩子,也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行使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再者,毫无限度地“爱”孩子,还会无形地助长孩子的个人中心主义,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其实,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华人身上。尽管我们身处在西式教育模式的氛围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脱胎换骨。我们还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中国特色的教子理念。我就看到许多父母,不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而总是喜欢亲自代劳。有的父母,在孩子申请大学选择学校以及学什么专业的过程中,大包大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总是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想拼命做个合格的好妈妈,事无巨细地替孩子想好做好一切事情。这样做的结果,到底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实在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当然,孩子在小的时候确实需要这样的帮助,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应该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

有位80 后青年说得好,“父母应该做我们的指明灯和北斗星,而不是拿着一张过期地图,做我们的船长。”这话很形象地诠释了父母在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掌控。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确是为人父母的一种艺术。

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但是,只有父母之爱例外,它的目的应该是分离。父母奉献出爱心给孩子,是希望孩子能够尽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永远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面。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这该是我们从“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事件中得到的一点启示吧。

2010 年 8 月 29 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1-2025 01:43 , Processed in 0.02834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