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0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书会友] 从《甜与权力》说起——2019年10月墨友书会活动发言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7-9-2020 12:3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春浅 于 17-9-2020 12:38 编辑

     引:此文原是2019年10月墨友书会活动主持人Lambda发言稿,因编辑懒惰懈怠,今天才开始发布,散漫至此,可见一斑。



  美国学者西敏司(Sidney Mintz)——饮食人类学之父,于1985年出版了著作《甜与权力》。



  在我们的印象里,西方人特别爱吃糖——比如澳洲的一些西点是甜到华人是觉得无法接受的。我们在中国,炒菜做饭一般是以“克”来计数糖的。但是澳洲超市的糖一般都是一大包一大包,对于很多澳洲人来说,买糖是按照斤来买的。

  有个笑话说,以前外国使臣去英国拜访英国女王,女王高贵的一笑,不是唇红齿白,而是一排大黑牙,这都是吃糖吃的。但是女王却很高兴,觉得自己牙齿黑,想吃多少糖吃多少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是个笑话,但是英国人的确特别爱吃糖,从某种程度说,我们对西方人特别爱吃糖的这种刻板印象,就来自于英国的糖文化。

  问题来了,为什么英国人这么爱吃糖?——强调一点,今天所说的所有的糖,都是指的蔗糖,从甘蔗中产生的。

  简单来说《甜与权力》这本书可以说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来说,西斯敏从甜入手,讲述了糖的价值,与资本积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是劳动力等等的关系。不过我今天想从比较简单的“西方人为什么这么爱吃糖”开始讲起,希望能让这本书变的比较简单和有趣。



  其实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是对甜味反感的,有很多地方不吃辣,不爱吃酸,吃的不咸,但是没有哪个地方完全不吃糖。

  尽管我们今天知道,过多的摄入糖会发胖,但是我们仍然会忍不住想去喝甜味的饮料,吃甜味的食品。

  因为糖对于人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像英国人那么爱吃糖的却很少。但是其实英国人爱吃糖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大航海时代开始,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糖甚至塑造了整个英国的资本主义。可能有人要问,说不是工业革命影响了资本主义吗?工业革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强化了英国人跟糖之间的关系。

  这种相互塑造的正反馈作用,是造成英国人爱吃甜的根本原因。



  大约1万年前,新几内亚岛上的人就开始种植甘蔗。他们采下甘蔗直接嚼着吃。后来甘蔗传到了印度,印度人把甘蔗发扬光大。现在英文里的“sugar”,就是来源于印度的梵文中对糖这个词的读音。中国人对于蔗糖的最早记载,将糖称为“西国石蜜”,也是因为从印度的蔗糖传到了中国。可以说,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制糖工艺的国家。

  后来波斯人打印度,阿拉伯人打了波斯,十字军东征战阿拉伯,在这个过程中糖才传入了欧洲。

  这个来回打的过程中,糖的影响也是有的。

  在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远征印度的时候说见到了不用蜜蜂的蜂蜜,就是因为没见过糖。可是欧洲真正开始能吃上糖,那要等到一千年以后了。公元627年,君士坦丁皇帝远征波斯的时候缴获了一箱糖,当时可是跟金银财宝一块在宝库里藏着的。

  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吃到糖。大家一尝这么好吃,立马疯了,使劲打仗抢宝贝。

  后来十字军东征,抢回来的就有甘蔗制糖的方法。抢不过的时候就做生意,意大利因为占据着欧洲通往亚洲的重要位置,威尼斯就垄断了欧洲糖业贸易足足一百多年,一直到欧洲海上通航印度才结束,这下葡萄牙又成了欧洲的糖都。

  你说这么费劲就为了贩运点糖,值当吗?值当,因为那时候糖是很贵的,只有王室贵族吃得起,价值特别高。

  而且甘蔗这东西都长在潮湿多雨的热带,水少长出来的就没那么甜,糖产量就会少。所以想在欧洲种甘蔗,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灌溉作业,还得收割、压榨、熬制,这就要很多人工。

  欧洲人一直不多,尤其是当时老打仗,而且还动不动爆发黑死病,到处都缺人。找不到人干活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就开始贩运非洲黑人做黑奴,来欧洲给他们干活种甘蔗。

  但是欧洲的气候毕竟不适合热带作物,虽然解决了劳动力,但是糖产量还是上不去,价格依然很贵。

  后来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刚开始的时候,在新大陆上最重要的生意其实是挖金矿。所以一开始,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在挖矿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放在了种植园上。但是后来,金矿银矿被挖的差不多了,抢矿是没得抢了。英国人就开始运用他们厉害的商业头脑——我可以跟你做生意。

  然后,英国人就可劲让黑奴在北美种地,一开始种的都是烟草、咖啡、椰子这些,后来发现这些加一块都没有糖卖的好,因为糖这个东西不仅好吃,而且吃多了还上瘾,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上瘾跟烟草导致人上瘾是不一样的,因为那时候的人觉得糖是对人体无害的,是没有道德上的问题的,所以英国人就开始大量种甘蔗制糖。

  制糖需要从种植到蒸煮、压榨、除沫、熬炼、提纯很多工序,耗费大量人力不说,还得分头干,这就促进了分工合作,工厂化的作业方式,跟今天工厂上班的模式差不多。

  然后呢,制糖需要的大量工具设备,得在英国国内加工和贸易。这一来,糖的生产直接促进了英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甚至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此外,大量的设备工具运往北美,又从美洲运回大量的糖,总得发展军事力量抵御海盗的抢劫吧,所以英国的海军无形就强大起来了。

  而且英国糖多了,随着糖产量的大幅度上升,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老百姓就吃得起糖了,特别高兴,人民的满足感上来了。

  并且,英国还有多余的糖出口给其他国家,赚别人的钱,种植园主还可以进行融资,发行债券,更多的英国人开始跟其他国家做生意,世界性的贸易就跟着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当中其实就有很多资本主义的雏形了。可以说资本主义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不断的由这些小事件累积就形成了最终的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制糖这一整个贸易链条,把英国的工人,商人,老百姓,军人,统治者甚至是奴隶全都捆绑在一起,整个国家都被糖给带活了。



  讲完了糖的生产,我们再来讲讲糖的消费。

  我们可能经常听老人讲,说小时候要是能吃口糖,感觉幸福得都要上天了。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的糖是很少的,一般老百姓一年也没有多少的供糖。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最开始在欧洲,供糖也是很少的,糖是贵族才能消费的东西。其实,就算贵族也不是随便吃的,就跟现在在澳洲咱们买姜一样,一般就是在菜里放一点。那个时候的糖也是这样,一般就是在食物上稍微撒一点。

  后来糖可以进口到欧洲(但是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在美洲大量生产),虽然仍然少,老百姓仍然吃不起,但是有钱人已经可以用糖来炫富。

  那时候欧洲流行一种叫做糖雕的东西,基本上就是把糖跟树胶混在一起,制成各种各样的雕塑,人物,植物,房子等等,放在宴会之类的大型场合上炫富——这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你越是浪费糖,说明你越有钱,所以后面甚至有钱人还发明了一种叫糖塔的雕塑,就是用糖和树胶堆成一个高塔。我们今天过生日有生日蛋糕,结婚有婚礼蛋糕,都是像塔一样,由一个个圆形的小蛋糕堆成一个蛋糕塔,就是来源于当时英国的这个糖塔。

  后来我们也知道,种植园经济发展,糖的供应好了,人民开始可以吃到糖了,就开始把送糖当做最好的伴手礼。举个例子,现在人看病号都知道买点水果啊,鲜花啊,冬虫夏草什么的,但当时送这些人家会觉得你老土,你穷,送糖和甜品才是你拿得出手的礼品。这时候,糖,已经变成了小资产阶级的一种“身份提升器”。

  这感觉就像是星巴克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疯抢,哪怕到今天,星巴克已经很普及了,价格对于发达城市的人来说已经不算高了,但还是很多人拿一杯咖啡拍照一整天,必须发朋友圈是一个道理——因为在很多人心里,喝星巴克咖啡就是有钱的成功人士的象征的思维,已经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根深蒂固。

之前我看过微信上一个文章,说装逼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人都有通过消费原来上流社会才能消费得起的东西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心理——工薪阶层喝一杯星巴克就觉得自己是上流社会了,身份和阶级就慢慢的被淡化,每个人都有向上攀爬的野心,无形中就造就了资本主义人人平等的这样一种精神。

  所以可口可乐有一个广告做得特别好,说,你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无论是底层平民还是上流阶层,你喝的都是一个味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说回到糖,其实糖在英国的流行,还源自于跟茶的结合。当时英国人主要吃面包,但是面包太干了,你总得喝点东西吧。当时主要搭配面包的饮品是牛奶和麦芽啤酒,但是这两样东西太贵了,平民没法天天喝。所以从印度和中国进口的茶叶,就成了普通英国人最终的选择。后来他们发现,茶跟糖混在一起,不仅可以中和苦味,还能结合出不一样的香甜。

  当时很多英国人工作了一天,累得要命,就靠工厂提供的一杯加了糖的热茶维系体力。甜茶既可以解渴,又能补充卡路里,这种虚幻的甜蜜,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可以说,对于英国来讲,没有甜茶,整个生产力都要下降。

  另外,甜茶也变成了很多工厂留人的方式。中国人要涨工资,通常就是说你得给我涨钱。但是英国人不是这样,如果你从一小时一块钱给他们涨到两块,他们就决定,只做半天工就好了。但是你在每天结束以后,给他们提供一杯甜茶,一个带有糖的面包,他们反而会更努力工作。

  另外,虽然糖的价格下来了,但是对于普通工人还是贵的,你不加班是买不起的。所以英国资本家其实很聪明,一方面,他们供应甜茶甜食给工人,让他们习惯甜,就跟吸毒上瘾一样。另外一方面,他们努力地剥削工人,让他们上瘾以后再拿加班费用去买糖,从而赚更多钱。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糖对英国人饮食习惯的改造。

  我们总说,西方人普遍比较没有人情味。不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只要一家人住一起,不管多大的家庭,大家都要围桌一起吃饭,一起上桌。但西方人相对比较独立,你忙的话你就可以先吃,不忙的话大家也可以一起吃。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英国人也是妈妈做饭等丈夫和孩子一起回来吃饭的。但是后来丈夫不是在工厂上班嘛,就有甜茶和面包了,就不爱回来吃饭了。孩子呢,因为糖的发展,迷上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果酱。这玩意对于小孩来说,比妈妈做的饭有吸引力多了,而且方便,保存又久,饿了打开往面包上一抹就可以了,这样就把母亲从在家里做饭的角色解放出来了。

  这样饮食习惯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关系的重塑,本来大家就忙,就只能一起吃饭。现在饭都各吃各的,怎么维系感情呢?要知道吃饭不仅是为了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交际方式。所以西方的人情社会的感受并不强烈,不像中国,客户是饭桌上谈下来的。

  这也是这本《甜与权力》最核心的一点。糖不是重点,重点是权力,是揭示了资本家无形中在控制你吃糖的事实。就像现代社会,你在超市里找到的绝大部分的食品都是含有超量的糖的,你想自己做出选择,太难了。

  就像书里写到的,“为了配合生产,工人们休息,饮食的时间安排被改变,它们被诱导或被显示逼迫去吃糖,吃那些并非自家产的,方便快捷的食物,从而消费更多糖。工人们嘴上的甜蜜只是对现实生活痛苦的缓解,资本家们使劲往工人的茶里加糖,只不过是在缓解工业革命的罪恶罢了。”

  有调查发现,现代社会中,越是穷的地方,商店里的面包就越甜,因为越穷越买不起新鲜蔬果和肉类,只能靠吃糖维持卡路里的摄入和蛋白质的平衡——哪怕到今天,糖也是控制穷人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正在无形的控制着穷人的生活方式,没得选择。

  所以说,这小小一勺糖里,带有的是整个具有改造,剥削和控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如果有人问,说英国近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人说是光荣革命,有人说是工业革命,甚至有人说是珍妮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其实,我希望大家在今天听我讲了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以后,还能记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那就是当英国工人第一次喝下了带有甜味的热茶。



思考:

  为什么奶茶控制了中国?中国人爱喝奶茶?喷发式的一夜火爆?澳洲奶茶火爆?开到哪个城市基本都不倒?

  重庆咖啡店特别多,但是据说重庆人对苦的接受度是很低的。为什么苦还能变成一种新的风尚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17-9-2020 15:45:20 | 只看该作者
生动,风趣,内容丰富。真是一篇好演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3-1-2025 13:53 , Processed in 0.03167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