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03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书会友] 2001:A Space Odyssey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7-9-2020 18: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刘慈欣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记》的拙劣模仿!”  有人更是表明这是科学史上不可超越的至高神作。
这样的花式表白,我想任何人都会这本书心生向往吧。

有人说自己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绝对精神和神的预言。我只读了书,书确实是神话般庄严的主题。

====================
克拉克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等的许许多多的预测都成为了现实,他曾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信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地球的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命名为“克拉克轨道”。他的作品以详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并运用其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到达的极限,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以“太空漫游”四部曲最为脍炙人口,他用丰富的第一手太空科学资料,创造出比现实太空科技更为创新的场景,而他扎实的科学背景,更使作品中提到的科技情节具有更强大的说服力。2001太空漫游被视为科幻小说的里程碑,影响深远。

=================================

由于没有找到网上说的著名的谭允基的翻译版本,所以当时读的英文版的。

说实在的,开始并没有特别读懂人类发展的一瞬,尤其是出现了神秘的黑色石板,那石板到底放在这里到底何用意?

再次有觉得,开始的时候,往往对后来的事情一无所知。

三百万年后,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同样的石板,而石板在出土瞬间立即朝着土星方向发射出电磁信号。美国派太空船“发现号”远征土星,追查真相。太空船的超级电脑“哈尔”发疯,害死三名冬眠中的太空人,并犯弗兰克普尔变成太空漂流物,只有戴维鲍维逃过一接我。幸存的鲍曼独自抵达土星后,又发现另一块更大的黑石板……

而对同步的电影,有人这样评论黑石: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读完书,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比如,看到宇航员一个人,在一个有可能失败的任务中,远离亲人,远离地球,他在机器人害死了几位同事后,孤独行进时,他在飞船里做什么呢?换到我们自己,与自己独处,面临如此大的压力,会做什么呢?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除了睡觉,或是通过回路和地球通话,其他时候他再也受不了寂静——因此他随时让宇宙飞船的播音系统保持一种几乎吵得人头痛的状态。

起初,因为需要有人类的声音陪伴,他会听一些经典戏剧(特别是萧伯纳、易卜生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也从发现号收藏丰富的录音图书馆里找一些诗作的朗诵来听。然而,这些诗和戏剧所处理的问题,听来不是觉得太遥远,就是用一点常识就能轻易解决,因而过不了多久,他就没有耐心听下去了。

因此他转而听歌剧,通常是意大利或德语曲目——歌剧里大多总有一点知性内容,他不想因听懂这些内容而分心。这个阶段持续了两三个星期,接着他觉察到,这些训练有素的嗓音只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不过真正为这个阶段落下休止符的,是威尔第的《安魂曲》——他在地球上的时候,从没听过。空荡荡的宇宙飞船里,当“最后审判日”一节轰然响起时,一种相衬的不祥之兆让他手足无措;等天堂传来末日审判的号角时,他再也受不了了。

之后,他只播放器乐。先从一些浪漫派的作曲家开始,不过随着他们倾泻的情绪越来越逼人,他又把他们一个个抛弃了。西贝柳斯、柴可夫斯基、柏辽兹,持续了几个星期;贝多芬则比较久一点。最后,和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巴赫抽象的架构里寻找到平静——偶尔,再以莫扎特点缀一下。

发现号便如此朝土星航行而去,经常伴以大键琴清冷的音乐——音乐中,凝结着一个死去两百多年的作曲家的思绪。

现在,即使仍然在一千万英里开外,土星已经比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还要来得大了。肉眼来看,已经光辉夺目,如果再用望远镜来看,那就更加不可名状。


=======================

一个月后的某天,找到郝明义译的中文版。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东西。

比如,作者在2000年写的前言中披露的很多细节。最初只是想给电影写剧本,但作者说,"

福尔斯(John Fowles)说得很好:'写小说就好比在大海中泅泳,写电影剧本就好比在黏稠的糖浆里翻滚。'因此就提议在着手那单调又沉闷的剧本之前,先来写本完整的小说,尽情驰骋我们的想象,然后再根据这本小说来开发剧本。(以及,希望再开发一点钞票。)

事情大致就这样展开,虽然到了最后阶段,小说和剧本是同时在写作,两者相互激荡而行。因此,有时候我会看过电影毛片之后再重写小说的某些段落——就文学创作来说,这可是相当昂贵的方法,没几个作者享受得到——虽然我不是很肯定“享受”这个字眼到底对不对。


就酝酿过程的复杂和苦闷而言,后来小说和电影在有些方面大有出入不足为奇。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们做梦也没想到非常走运的是,库布里克安排发现号宇宙飞船与木星会合,而小说里,发现号却是借助木星重力场的加速,继续往土星飞去。

十一年后,这项“摄动操作”当真被旅行者号(Voyager)太空探测器派上用场——1989年8月24日的晚上,旅行者2号正和海王星——这个在它离开太阳系之前最后遇上的行星约会。

为什么从土星改为木星呢?这样可以把故事铺陈得更直接一点——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特效小组制造不出一个可以让库布里克信服的土星。如果当时真这么做了,今天这部电影一定会十分过时,因为后来旅行者号任务的数据显示,土星环的不可思议,超出任何人当初的想象。


历史和小说已无可避免地纠缠不清,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出发前往月球之前已经看过《2001》这部电影。1968年圣诞节的时候,阿波罗八号的组员成为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边的人,他们告诉作者:当他们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块时,一直冲动得想要发信息回来。唉,后来还是谨慎战胜了他们。


然而,阿波罗13号的任务,却和《2001》有一段很诡异的关联。当计算机哈尔报告AE-35组件“失灵”时,他用的词是:“抱歉打扰你们的欢会,不过我们有了一个问题。”而阿波罗13号的指挥舱就被命名为“漫游号”;氧气罐爆炸时,航天员们刚在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伴奏下做完一段对地球的电视播报,而他们传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休斯敦,我们出了一个问题。”


阿波罗13号的航天员高明的随机应变,利用登月小艇当“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游号”安全重回地球。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署长汤姆·派恩(Tom Paine)寄了份这次任务的报告给作者,他在报告封面上写了句话:“你向来所言不虚,阿瑟。”


另外还有很多可供对照之处,尤其是通信卫星“西星六号”(Westar Ⅵ)以及“棕榈棚B-2”(Palapa B-2)的故事。1984年2月,这两颗卫星因为火箭发射错误而进入无用的轨道。

在《2001》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小说主角鲍曼必须搭发现号上的分离舱进行舱外活动,追赶宇宙飞船遗失的通信天线系统。(这段插曲我写在了《2001:遗失的世界》一书的第26章。)他追上了,却无法制止其缓慢的自转,并带回发现号。


1984年11月,航天员乔·艾伦(Joe Allen)离开了发现号航天飞机(我可不是在捏造),利用机动装置与棕榈棚通信卫星会合。和鲍曼不同的是,他靠着背包里的氮气喷射推进器的推动,得以制止天线的自转。棕榈棚卫星被带回发现号的货舱,两天后,西星通信卫星也救了回来。两颗卫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整修后又重新发射,这是航天飞机最成功,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任务之一。


作者也说,”至于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读了这本书,也仿佛看到了一些事情的真相,意料之外!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Serin + 50 谢谢分享!
春浅 + 10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8-9-2020 23:08:57 | 只看该作者
电影我看过三遍吧。最近在SBS On Demand上看Morgan Freeman的Through The Wormhole,背景也经常用黑石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非常有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9-9-2020 10:42:55 | 只看该作者
书没看,书评没看懂。让我想起我的一个箱底文,评电影的,发这里给楼主凑个热闹:


《2001:太空遨游》 终极解读

作者:欧阳京。

1968年库贝里克创作并导演的《2001:太空遨游》(2001:space odyssey ),号称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并不局限于科幻类。 1991年,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是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影片,并被选为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

这样的影片简介,应该可以让读者引起足够的兴趣去看它,哪怕已经看过一遍了。

然而,不管是否有剧透的危险---作为一部科幻悬疑片,它的着重点却不在悬疑----我这里还是可以大致介绍一下。因为第一遍反正你是看不懂的,不但看不懂,而且还可能感觉会昏昏欲睡。只有在正确解读的帮助之下,才能够帮你在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时去领会它的伟大。

关于它的伟大,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电影公演于1968年,也就是美国登月前一年。这意味着,它的制作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像、文字资料、个人经历可供参考。也就是说,这个影片的空间旅行的场景、月球以及木星表面的地貌,空间飞行器内外部的结构与布局、失重情况下的人与物体运动效果、在地球以外空间的观察角度宇宙的形态,等等等等诸多表现,都是制作人员,包括库贝里克,凭“空”(理论)想像出来的。然而,这种想象,却因为他高度逼真的震撼效果,成为了后来几乎所有科幻电影的标杆和模仿对象。

尽管这些东西在后来星球大战系列、星际科幻系列影片中,让现在的观众耳熟能详,甚至会觉得不值一提,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在1968年,那个时候,地球上众多国家还基本处于农耕状态,这些人类从未体验、看到、听到的感觉东西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对普通人的心理冲击是难以想象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宇宙飞船服务小姐穿着抓地鞋,沿着圆形飞行舱墙,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极其缓慢走到天花板上,倒立进入另一个飞行舱的场面。

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它的特效。21世纪的我们,可能会觉的电脑特效制作俯拾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在1968年,那时候的电脑处理器可以说还没有我们现在手里拿的手机芯片百分之一强大。那种电脑是绝对无法处理我们在影片里边看到的视觉效果的。事实上,电影所有的特效,全部是手工绘制。你可以想象一下,宇航员大卫博士最后进入木星那一段漫长到几乎让人感觉厌倦的视觉特效,需要多少艰苦的工作才能完成。尤其对于要求严格、想把这个影片的特效打造成后世经典的库贝里克而言,这个伟大之处,可以说是整个制作团队的呕心沥血之作,只有在忘记20世纪末的电脑时,我们才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

第三个伟大之处,是影片细节。正是因为影片的制作完全处于想象。细节最体现难点,突出其特点。你可以看各种圆柱形飞行舱里仪表、桌椅等设施的安排,飞行员监控屏幕(那个时候都是庞大的阴极显像管,LCD屏和LED屏根本还没有,但是你仔细看飞行器中的屏幕布局,丝毫没有显像管的味道)、操控方式的安排、宇航员的行走坐卧和饮食起居,完全不是一部科幻片的味道,而是让观众有一种看纪录片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个影片,在细节上试图制造一种高度真实感,尽管有些地方科学上有失实之处,但其逼真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科学爱好者可以去寻找一下里边众多的科学漏洞,长沙话简称“框瓢”。)

第四个伟大之处是影片的结构。作为科幻片,人们可能忍不住要多解释、多描述,场景无法表现之处,口述往往用来补足。然而,这个影片是极简主义的代表。影片对白少得让人觉得沉闷,解释性的台词,基本没有。无声的冗长,真的像一部纪录片一下,让大家忙着用眼睛欣赏,只在气氛需要的时候,才让人的眼睛舒缓一下,代之以听觉享受。整个影片的音轨,几乎都是非常之重要的剧情辅助,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启蒙式觉醒的交响乐锣鼓齐鸣,号角声声,几乎成了空间科幻的代表性音乐(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五个伟大之处是它对人工智能开创性的表现。那个时候,人类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2001年,影片所预言的人工智能水平并未被达到,但是它开拓了一个科幻题材,甚至可以说伦理题材。后世的AI类影片,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机器人伦理影片,也是为数众多,大家看科幻哲学题材的电影例如《普罗米休斯》,人工智能David的剧情,不就是这个片子里的Hal的翻版?无非是David有个人形而已。

第六个伟大之处,是关于人类起源,关于创世论和进化论的思考。表面上看来,影片是支持进化论的。影片开头的就是静谧、美丽然而暗藏杀机的人类起源地----非洲旷野。类人猿之间的斗争、类人猿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斗争、类人猿与自然之间的斗争,都是进化论的暗示。但是,影片却在人类学会使用工具这个进化的关键一点上,引入了一块神秘的石头,长方体的黑色魔石(monolith),也就是说,使用工具,这个作为区别人与动物的最关键,并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冥冥中有一个未知文明、或者说一个控制者在暗中主宰的。因为标准的、散发特殊信号的长方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这个魔石,是整个电影的线索,也就是说,电影从一部以视觉效果来冲击人的科幻片,上升到一部思考人类起源、宇宙论的哲学作品。这个伟大之处,绝不是子虚乌有的想象,而是人们对宇宙进行思考的一种体现。

第七个伟大之处,是影片的艺术性。如果一部电影没有艺术性,那么就和一部纪录片没有区别。库贝里克把野兽一般嚎叫的类人猿放在片头,其肮脏龌龊之处,例如喝泥水、挖食草根虫炙、茹毛饮血、粗笨恶劣的猿际交往,尽管是在美妙绝伦、万籁俱静的旷野之下,却让人心生极端的厌恶。然而,一到类人猿在魔石的启发下,学会使用工具,用骨头做成武器成功驱赶入侵的另一群类人猿,并把武器抛向半空,鲜明的对比立即展现:在斯特劳斯美得让人心醉、让人放松到极点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背景音乐下,代表着人类理性最高成就的征服宇宙的武器----“空间飞船”,在半月形地球的衬托下,缓缓而实为急速地飞向我们亘古而忠实的伴侣----月球。

宇宙飞船里,着装实用优雅、谈吐优柔克制、起坐行走从容得体的“人”,在安排合理、布置优美的环境里安静而惬意地行动着。我可以想象,库贝里克在刻画这些镜头时,心里涌起作为万物之灵的豪迈和骄傲,在这种豪迈和骄傲里,谁不会去思索----“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人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底有没有造物主?"“难道这么高等、复杂、优美的人,居然仅仅是偶然而产生的碳水化合物?”等等这些被前人思索过无数遍却无功而返的问题。

尤其是在影片结尾,木星探索计划的唯一幸存者,David博士,着陆木星表面时,亲眼看到中年、老年甚至婴儿时期的自己,这种思考尤其明显。

当象征着宇宙无数未知之物的黑色魔石,耸立在濒死的老David病床前;当人类婴孩的形象出现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当Floyd博士带队,面临月球出土的一块一模一样的魔石,与类人猿并无本质区别地带着惊恐、带着好奇、带着敬畏,触摸它、感觉它。人类在浩淼难测的无边无际的宇宙前面,渺小与无助,与婴儿有什么不同?

这时,请让我想起另一部伟大的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两句最著名的台词----“我们接受的现实就是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如果我们真的想去发现真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目前,世界就是我们非常局限的科学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但探索真理的唯一障碍,也在我们面前慢慢消失。

显然,那时导演库贝里克像金凯瑞演的楚门(Truman,真人)一样,不愿接受世界或者说宇宙被呈现给我们的样子。科学家则不一样,他们用科学方法,来对已知的宇宙进行建模,最符合已知事实的,我们就把他当作是“真理”,例如常规运动下的牛顿定律,高速运动下的相对论,以及微观下的量子力学。然而,我们不会想到,这种建模永远是闭门造车,科学世界观,注定是残缺的世界观。同理,我认为科学派没有任何资格嘲笑任何一种宗教信仰,因为信仰属于哲学的范畴,而哲学先于科学。

正如威尔.杜兰特说的那样:“哲学把它攻克的一个个阵地留给科学,然后继续迈开它开拓、冒险、进取的步伐。”

显然,库贝里克在用深刻的思考来探索一个前沿阵地,一个关于人类过去和未来的阵地,你可以说它属于哲学范畴。因为,这部电影的预言,基本上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验证。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Serin + 50 谢谢分享!
annahw + 50 非常有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9-9-2020 11:38:59 | 只看该作者
Serin 发表于 28-9-2020 22:08
电影我看过三遍吧。最近在SBS On Demand上看Morgan Freeman的Through The Wormhole,背景也经常用黑石板。

对啊,读第一部分的时候完全略过黑石板了,后来才明白黑石那么重要。
我把层主以前给Cherry推荐的Fry全找到了,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听和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Serin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9-9-2020 11:41:55 | 只看该作者
欧阳京 发表于 29-9-2020 09:42
书没看,书评没看懂。让我想起我的一个箱底文,评电影的,发这里给楼主凑个热闹:


哈哈,我的书评一向是酱紫的。云里雾里

谢谢层主分享,您的影评我却是读懂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9-9-2020 16:48:04 | 只看该作者
书我很早以前看过,应该是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天降的石板带给猿猴智慧,他们打败了豹子和竞争的对手,最后发展文明,并搜寻石板的来源。书中的一个句子记忆深刻
这些训练有素的嗓音只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我中学时代多么向往天文,曾幻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其实北大数学系是我高考的第二志愿,第一是天体物理,不过那个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在陕西只招收两名学生,所以没被选上,最后只好读那时并不怎么喜欢的数学。

现在对宇宙探险已经不那么热衷,感觉探索内心更加有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蓝鱼博大,心灵比宇宙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9-1-2025 13:29 , Processed in 0.04011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