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感想-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一) 16.03.2020
(一)前言
(二)背景
(三)神学政治论
—对圣经的两种解释-自由信仰与奇迹信仰
—其他
(四)智力改造论
—斯宾诺莎学哲学的动机
—知识论
—简朴的生活
(五)伦理学
(五)之一、自然与神
—伦理学一书的表达方式
—决定论而非唯人论的世界
—神(自然,实体....)与自性
(五)之二、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探讨
—人有自由意志吗?
(五)之三、智慧与伦理学
—三种伦理体系
—斯宾诺莎的伦理观
—感想
—宿命论
(五)之四、宗教与不朽
(六) 政治论文
—道德起源的两种看法
(七)结语
前言
在威尔、杜兰(Will Durant) 的「哲学的故事」中(中译本名称为「西洋哲学史话」), 主要介绍了15位哲学家, 另外还用了比较少的篇幅介绍其他几位哲学家。 在时间的长河中有那么多的哲学家产生,而威尔、杜兰只选择了其中15位介绍,可见每一位他介绍的哲学家份量之重。 他的书在介绍公元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就跳到了十六世纪的弗朗西斯培根, 然后接着就是17世纪的斯宾诺莎。
这篇学习感想设法总结读斯宾诺莎的感想,尤其是在近十余年对佛法用功较多以后,可以佛法作为一个参考系来观察斯宾诺莎的思想。 我感觉斯宾诺莎关于神的观念与佛法中的自性非常类似,值得探讨; 他的关于神的观念主要出现在「伦理学」中。另外 ,自去年读过「哲学的故事」中康德这部份以后, 觉得也可以参考康德的思想来认识斯宾诺莎的一部份思想。
又,斯宾诺莎的思想中有评论基督和犹太教信仰的地方,这篇感想既然是介绍他,便难免涉及基督教信仰。然而个人的目的不在于评论基督教,而是在于介绍斯宾诺莎,其中如有与基督徒朋友看法不同之处,请见谅;同时也希望能够与朋友们一起讨论他的思想。
背景
自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帝国占领以后,犹太人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人沿着莱茵河及多瑙河前往波兰和俄罗斯,另外一部分人则前往西班牙。 前往西班牙的犹太人在宽厚的摩尔人回教徒的统治下享有相当的自由,他们以经商和理财闻名于世并且发展他们的文化。 但是到了十五世纪末当西班牙人把摩尔人完全驱逐出境以后, 半岛上的犹太人失去了他们所享有的自由并且受到迫害。 于是在伊比利半岛的犹太人又四处寻觅安身之所, 其中一部分人搭乘当时简陋的船只抵达荷兰, 在荷兰主人宽容的保护之下他们留在那里, 其中就包括来自葡萄牙的斯宾诺莎一家人。
为了报答荷兰主人的收留, 犹太人小心地避免批评荷兰人的基督教信仰。 但是在犹太人中出现了两位根据自己尚智求知的精神对于基督教信仰提出不同看法的人,敏感的犹太人小区为了避免得罪荷兰主人而把他们驱逐出教会, 也就等于驱逐出犹太人小区。其中第一位是乌里叶.亚.科塔(Uriel a Costa ) ,第二位就是斯宾诺莎。 用威尔、杜兰的话来形容这两人的作为,他们是「一种信仰的最聪慧的保护者就是它最大的敌人,因为他们思想精确,往往刺激脑筋,引起怀疑。」
斯宾诺莎多方面的求知欲使他在读完圣经以后开始涉猎犹太教的经典塔尔麦(Talmud ) 以及前辈学人的著作, 之后「他受好奇心的驱使,探究基督教世界的思想家所写的关于神和人类的命运两大问题的著作」, 并且在克服拉丁文之后接受了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思想遗产。 一个如此聪慧的人在接受当时欧洲思想的精华之后, 肯定会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提出质疑, 而在当时宗教信仰仍然非常缺乏弹性的时代, 他的思想自然不被接受。 斯宾诺莎之被逐出犹太小区正表示「 命运注定斯宾诺莎是属于全世界的。」
以下按照他写作的次序分别记录其思想的精要及个人的感想。
神学政治论(A Treatise on the Religion and the State)
对圣经的两种解释-自由信仰与奇迹信仰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圣经》的语言有意充满各种比喻和寓意,不仅是因为它富有极高的文学色彩和修饰的东方元素,因此运用夸张的描述性文字,而且因为先知和传教士需要通过唤起人们想象力的方式传播教义,这也迫使他们采用符合大众理解力和容易接受的方式。
……它的目标不是以理性使他们信服,而是吸引和抓住他们的想象力。 因此有许多所谓『奇迹』发生, 更有所谓上帝再三出现。」
「使徒们借助『奇迹』故事和借助寓言的原因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符合大众的思维。与哲学家和科学家相比这些人的伟大影响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语言生动的隐喻语法,宗教创始者热烈的情感和使命逼得他们采用这种隐喻语法 。」
除了上述斯宾诺莎对于圣经的认识以外, 斯宾诺莎也说及对于圣经的另一种解释是哲学上的解释, 「哲学上的解释穿透寓言和诗的迷雾,显示出伟大的思想家与领导者深奥的思想,圣经的永恒性以及它对于人类无限的影响。两种解释均有适当的地位和功用。」
在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关于自由信仰和奇迹信仰的篇章似乎可以与此处斯宾诺莎对于圣经的两种解释相呼应。 其中自由信仰反映出对圣经的哲学上的解释, 而奇迹信仰则反映出圣经「采用符合大众理解力和容易接受的方式」 来表述。
以下摘录「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一小部分篇章作为说明。
「有三种力量——世上仅有的三种力量——能彻底征服这些孱弱的反叛者的良心,为他们造福。这三种力量是:奇迹、秘密和权威。你(基督)把这三者一概加以拒绝,并且以身作则这样做了。」
「当有人讥诮他,戏弄他,向他叫喊“你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相信是你”时,你没有从十字架上下来。『你没有下来是因为你仍然不愿通过奇迹来役使人,你苦苦追求的是自由信仰,而不是奇迹信仰。你渴望自由的爱,而不是奴隶面对彻底把他镇住的权威表现出来的谄媚性狂喜。』」
「我们(教会)纠正了你的作为,把它们建立在『奇迹、秘密和权威』之上。人们大为高兴,因为他们又被当作羊群领着走了,而且给他们带来这么多痛苦的可怕禀赋( 神所赋予人自由追求信仰的禀赋)终于从他们心上解除了。我们这样教,这样做,不是很正确吗,你说呢?」
写到这里不免联想到佛经的内涵。我没有遍读佛经,但是根据读过的少数佛经来看,个人的印像是佛经的内涵应该是偏重于自由信仰而非奇迹信仰。也就是说佛借着说明宇宙的起源,万法的由来和人生的真相以教化众生,众生在接受佛的教法之后自己去思考判断以确定佛法的可接受度, 而并非因为佛显现奇迹或者神通而接受佛法。 我的师父曾经说过佛法知道神通的存在但是不注重, 老人家一生以讲经教学为职志, 也可以作为佛法注重自由信仰而非奇迹信仰的脚注。
其他
以下摘录神学政治论中其他精辟的见解:
「我们找不出理由为什么那些具有哲学头脑的犹太人和同样具有哲学精神的基督教徒不会排除一切无谓的事物,并在同一信仰之下和平相处彼此合作。 斯宾诺莎认为要达到这种思想的第一步骤就是两个民族对于耶稣的相互了解,犹太人一旦把不可置信的独断思想排除, 立刻可以认识耶稣是最伟大最高尚的预言家。 斯宾诺莎认为耶稣的伦理几乎等于智慧,尊敬他就是『用理智爱神』。耶稣不受独断思想的束缚。这样高尚的人把一切人都吸引到他的周围。也许在他的号召之下唇剑相争自相残杀的人类可以获得宗教上的统一,最后达到大同世界。」
斯宾诺莎以上的见解是在为当时互相仇视的基督教与犹太教找出彼此互信的基础。
智力改造论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ellect)
斯宾诺莎学哲学的动机
斯宾诺莎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为了哲学而放弃一切:
「我决定去探索是否能够发现和获得在永恒之中享受至高的快乐之才能。.... 假如我们追求荣誉和财富的话,我们便得使自己的生活合乎别人的幻想,避免他们不喜欢的一切而寻求可以使他们高兴的一切....但是对于一件永恒而无限的东西之爱能以一种愉快单独地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免于痛苦。.... 最大的善就是能使我们心灵和自然整体相连的知识。....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和自由,唯一的永恒的幸福是对于知识的追求和理解的快乐。」
我觉得他此处所谓的知识用智能来形容更恰当, 对智慧的追求使我们抛开了名利等等的束缚, 而享受到精神上的最高享受。
知识论
「这位诚实而脑筋清晰的哲学家一开始追求真理就遇到一个难题: 我如何知道我所获得的知识就是知识? ....我的感官是否可靠? 我用理性去思索我所感觉到的事物而获得一些结论,但是我的理性是否可靠?.... 斯宾诺沙用培根的口气说道:『我们先得造好一个工具,藉以改良并澄清理智。』我们必须小心区别各种不同的知识,而只信赖最正确的知识。」
斯宾诺莎对于知识的真实性的追求应该成为了哲学界对于知识论(Epistemology ) 的探讨的一部分, 以后来不尼兹(Leibnitz ) ,洛克(Locke) ,巴克来(Berkeley ) ,休谟(Hume ) 和康德(Kant ) 都为了这个问题参加论战,康德对于理性的功能与界限的探讨对于知识论的贡献尤多。
在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中「把直觉(观)知识叫做对于事物的永恒不变的局面和关系的认识,....“直觉(观)知识”试图找出事物和事件背后的规律和不变的关系。斯宾诺莎对“暂时秩序”(由事物和事件组成的“世界”)和“永恒秩序”(由规律和结构组成的世界)做了根本区分(这是他整个体系的基础)。」
简朴的生活
另外,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简单的生活方式在今日物欲横流的社会发人深省, 他所订的几条规律如下:
1.以大众可理解的方式讲话,只要不阻碍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帮助他们做一切能做的事……2.只享受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娱乐。3.最后,只需要仅够维持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在不违反我们的追求的前提下,遵守习俗。
斯宾诺莎在被逐出犹太人教会及小区之后一直赁屋而居直至去世。 他的弟子曾经记述他的生活:「他每个季度都会很仔细地核对账目,这样,他就可以每年不多不少只负担必要的支出。有时他会对房东一家人说自己像一条蛇,嘴里含着尾巴围成一个圈—— 这就是说每到年底他就所剩无几( 一个圈就是一个零,意谓着一无所有)。」「但是他安于这种简朴的生活。」
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斯宾诺沙对于荣誉与财富的看法以及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仍然历久弥新发人深省。
伦理学(Ethics Geometrically Demonstrated)
「伦理学(Ethics)是用哲学方法处理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所以也被称为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 伦理学的另一种解释是它是研究行为的是非的学说。 当我们试图建构一种道德指导行为的法则时,这便已经进入伦理学的议题中。」
威尔、杜兰说斯宾诺沙的著作「伦理学」是近代哲学中最宝贵的创作,说他建立的伦理体系「乃是近代思想史上最高的成就」。 不过威尔、杜兰也说他的伦理学中「 形而上学可能是有缺点的,心理学不完善,神学含糊且令人不满意; 然而读过这本书的人没有一个不对它所含的精义和真髓起一种虔诚之念」。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读来有些枯燥, 还好我在其中领略到他的智能,有所收获。
以下按书中章节分别记录其中的精要及个人的感想。
一、自然与神
伦理学一书的表达方式
威尔、杜兰说这部伦理学的创作取范于几何学的方式, 这点由英文书名可以看出。斯宾诺莎认为形而上学里所谓的实在,实体,本质,(reality, essence, inner being, Substance ) 和自然或神为同一之物。在伦理学一书中可见到他使用法则,构造,机械的作用等等词语来形容他所建立的这一个「几何式构造均称完美的思想体系」。 譬如:
「 跟实体一样神是原因或过程,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状态,世界的法则和构造。....神的意志和自然的法则既然是同实异名,所以一切事件都是不变的法则机械的作用。」
「....笛卡尔只在物质和身体中所看到的机械作用,斯宾诺莎也在神和精神中发现。」
同时斯宾诺莎也说「神——潜伏在流动事物后面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可以说有精神和肉体。」
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布鲁诺(Bruno 1548-1600)的心物同一的思想, 也就是认为「『实在』的每一个分子都是由物质和心灵两个不可分解的因素组成」。 然而当他形容对于神(实体,自然)以及精神现象的认知时,他使用了当时形容物质现象的字眼譬如几何( 见英文书题),构造,机械的作用等字眼来形容神(实体,自然)以及精神现象。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当时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 对于精神与物质的认知采取二元论的看法,认为精神与物质是对立而不同的事物,同时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形成对于形而上学及精神现象足够的认识, 因此缺乏适当的字眼来形容他所认知的神(实体,自然)及精神现象,所以他须要借用当时形容物质现象的字眼来形容他这部分的思想。
斯宾诺莎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必须使用当时那个时代大家所熟悉的观念, 亦即对于物质现象的理解,来形容他的关于神(自然,实体)以及精神现象的认知。 但是接受了布鲁诺关于心物同一思想的斯宾诺莎所发展出来的对于神(自然,实体)以及精神现象的看法成为人类智慧及思想( 心物一元论)进一步发展的一部分基础。
决定论而非唯人论的世界
「一切事件都是不变的法则机械的作用,....笛卡尔只在物质和身体中所看到的机械作用,斯宾诺莎也在神和精神中发现。」 斯宾诺莎认为形而上学是决定论而不是目的论的世界, 我们人是遵从一个伟大的法则( 神 ,自然 ,实体) 而非我们人类自己的目的,规范和偏好而存在。 这个伟大的法则就是「潜伏在流动事物后面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状态,世界的法则和构造。」
然而我们人类常常陷入唯人论的妄想,也就是一个目的论的世界:「因为我们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行动,所以我们认为所有的过程都预先有一个目的,而且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认为所有的事件都和人有关,而且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但是,如同我们的很多思维,这是人类中心说的谬见。哲学最大的错误在于把人的目的、标准和喜好掺杂到客观宇宙中去。」
神(自然,实体....)与自性
就我个人粗浅的理解而言, 我觉得斯宾诺莎所谓的神的概念比较接近哲学中的本体这一概念,所谓本体应该是指万事万物的来源,起源及其运行的法则,而与基督教中所谓神是造物主的观念似乎不一样。 也因此我感到斯宾诺莎用来形容神,自然及实体等等的字眼拿来形容佛法中的自性也非常恰当,因为所谓的自性也就是哲学中的本体,是宇宙万法的起源与法则。
自性在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名词表达,这里选用其中之一也就是自性来说明。佛法中的自性即哲学中说的宇宙人生万法的本体(实体),自性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和精神现象,但是能量,物质及精神现象也就是宇宙人生万法源自自性,即六祖慧能说的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中所含的智慧,德能及相好圆圆满满无量无边,即六祖慧能说的自性''本自具足'', 这应该就是斯宾诺莎所谓的「潜伏在流动事物后面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状态,世界的法则和构造。」
斯宾诺莎形容神(自然,实体....)的字句如下:
「跟实体一样神是原因或过程,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状态,世界的法则和构造。」
「神超越人世间区区善恶之分, 拼命的使人生之恶和神的善调合起来。」
「神的意志是一切原因和一切法则的总和;神的理智是一切理智的总和。」
「神的意志和自然的法则既然是同实异名,所以一切事件都是不变的法则机械的作用。」
「神(是)潜伏在流动事物后面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
「 最大的善乃是能使心灵与整个自然相联系的知识」
「 我们原是上帝之一部分,是法则与原因的巨流之一部份,我们是比我们更伟大的一种存在所分离出的形式,.... 我们的心灵乃是永恒的光辉之间歇的闪耀」
根据我对自性的认识,以上斯宾诺莎形容神(自然,实体, 本体)的字句用来形容自性也非常贴切。
此外,斯宾诺沙以下的字句用来形容自性的作用也非常妥当,他说:「作为宇宙整体之一部分,我们是不朽的。『人类的心灵不能和人类的躯体一样绝对归于毁灭,心灵之某部分将永恒存在。』 ,这便是能体察在永恒的形式下的事物的那一部分心灵。」 亦即自性永远清净而且能照见一切事物的本质。
感想
佛法里能够说出对自性的认识的人,比如说禅宗六祖慧能等, 都是大澈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佛了。 他们之所以能说出自性的境界是因为他们经由禅定亲身体验到了自性的境界才说得出来。 我才疏学浅不知道当时的西方人是否已经有人经由禅定去证得了自性的境界, 假如没有,那么斯宾诺莎在接受了迄17世纪为止的基督教,犹太教和古代及中世纪欧洲的思想遗产之后,经由思维思考竟然能产生类似自性的观念,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依照康德的说法,我们使用的逻辑分析思考及语言文字是我们认识了解由我们感官所经验到的现象 ,亦即物质,精神及能量,的工具, 至于认识在我们的经验范围以外,与我们的经验方式无关的本体(自性,神,自然, 实体)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不一样的。假如我们使用认识现象的工具,也就是意识,思维及思考去认识不是现象的本体(自性,神,自然....),那么应该就只能得到一个初步大概的认识。
照这个逻辑解释,那么斯宾诺莎要嘛就是已经证得了自性的境界而能够说出这些有关于神(自性,自然....)的观念,要嘛他也只是运用思考,意识及思维去推论神或自性的境界而已。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