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1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版蝴蝶效应:一张照片引发的舆论风暴 / 胡赛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9-2012 23:4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中国版蝴蝶效应:一张照片引发的舆论风暴 / 胡赛萌
2012-09-25 22:53 | 阅读(1919) | 标签: 时事观点, 民主, 社会, 言论自由, 号外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经过网友的刨根问底和媒体的穷追猛打,硬撑半个多月的“表哥”杨达才终于挺不住了。据陕西省纪委表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依据有关纪律规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而杨达才的其他违纪线索也在进一步的调查当中。



此消息一公布,网友们便奔走相告,纷纷拍手叫好,此事也堪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手合作的漂亮一战——单凭一张照片和几块手表便将一个正厅级官员拉下马,真可谓是中国迈向民主进程道路上极为精彩的一页。



正当人们以为“表哥事件”要就此终结之时,一条微博突然使此事有了戏剧性的转变。该条微博称,据知情人透露,陕西省纪委曾对杨达才立案,但后决定暂停调查,因为在一次常委会上,杨达才的直接上司、分管安检工作的副省长李金柱激动得把茶杯都摔碎了,吼道:不能网络暴民一闹腾,我们就乱了方寸。别说达才没有贪污腐败,就是有,我看也不能查,不能顺着网络暴民的意愿查,要顶住网络歪风邪气,这对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对我们的十八大能否成功召开非常重要。相比而言,达才有多少块名表,只是生活小节。有多少块名表有什么关系,我都有好几块,都是国外的亲戚和子女回来时送的,不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微博就像扔进油锅里的麻花,迅速引起了整个互联网的沸腾,网友将李金柱封为“表叔”,并展开对李金柱的“人肉”行动,把李在众多场合佩戴不同手表的图片收集起来,并呼吁业内人士鉴定。



随着事件地持续发酵,陕西省政府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网友很快发现,与上一次“全民寻宝大行动”相比,此次对李副省长的挖掘工作似乎显得更为艰难。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新一轮的舆论狂潮,此次政府对“表叔”的态度与之前对“表哥”的态度截然不同,不但传统媒体对此噤如寒蝉、闭口不言,就连一向较为宽松的网络媒体也都在疯狂地集体删帖,微博迅速屏蔽了“李金柱”的搜索,“表哥”、“表叔”更都成了敏感词,天涯论坛、凯迪社区以及诸多博客网站都删去相关帖子。



从官媒和网媒体对此事的态度来看,能摆平如此之多的不同级别的传统媒体和不同区域的网络媒体,绝非陕西省政府能单独搞得定的,要么就是有中央政府的授意,要么就是有中宣部在背后灭火,否则不可能在短短几天之内便让之前还翻滚沸腾的媒体全部禁言。



除了暗中打压网络舆论之外,陕西省政府还通过新华网对外表示,陕西省纪委在调查杨达才和省委对此事的决策过程中均沒有受到任何干扰,而网传分管安监的副省长在常委会上发言包庇杨达才一说是谣言。陕西省政府借记者之口辩解道,李金柱副省长不是陕西省委常委,也不是陕西省纪委委员,根据有关规定,其不能参加陕西省委常委会和陕西省纪委会议,因而网传摔杯子、发脾气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就目前来看,李副省长究竟是否力保过“表哥”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政府对杨局长和对李副省长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杨达才面对舆论危机之时,政府开始想力保,之后发现事闹大了,便迅速与之切割,表哥被组织无情抛弃了;而李副省长在面对新一轮的舆论狂潮之时,上级部门不但帮忙辟谣,主观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更是施以援手,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封杀不利于李的言论。



从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民意在有些事情上或许能左右政府的某些决策,但在有些事情上则显得苍白无力。在反腐这个事情上来说,民意或许能将某位低阶官员拉下马,但绝无可能扳倒高层官僚。在中国政治最高层看来,民意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领导人外出访友,往往会披上它,为其增光添彩;一旦回到了密室,华丽的外衣往往又会被束之高阁,甚至被弃之如敝履。



因此,寄希望于民间反腐来遏制愈演愈烈的腐败,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当前的腐败是制度性的腐败,是现行制度下无法彻底根治的顽疾。随着官员的日益腐败,执政党内部开始了大面积地溃烂,民众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加剧,官民冲突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执政党必须拿出反腐的姿态来挽回日益衰败的颓势。因此,反腐成为执政党号召民心的一面大旗。



然而,当制度性的腐败已然成为官场最明显的潜规则,如果高层当真动真格地反腐,不但容易造成执政党内部大范围地震荡,更是对执政党自诩“光伟正”形象的致命损害,而这个结果与反腐的初衷则是背道而驰。因此,反腐只能是表层反腐,如果打破沙锅问到底,势必拔出萝卜带出泥,由简单的案件引出负责的案件,由一人腐败扩大到集体腐败,难免牵扯出更多的案中案。这个结果是现今执政党高层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见到的,也是北京当局目前所无法承受的,而这也正是民间反腐和网络监督的天花板所在。



当前民间反腐和网络监督的最大困境正在于此,即没有制度上的保障,无论是对爆料人还是对涉事件的其它网民,现行制度还无法完全保障他们的个人人身安全,因为爆料、发帖、转载官员丑闻而遭禁言、逮捕和跨省的案例不胜枚举。在舆论受监控,新闻不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半吊子言论自由的中国互联网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对于小鱼小虾之类的基层官员尚可,但对于高级别的官员,民间反腐和舆论监督往往就遭遇不可避免的滑铁卢。



其原因在于,基层地方官员哪怕在当地能只手遮天,但并不能完全搞掂全国所有媒体和网站,其与最高层牵扯较少,因而执政党也比较容易与之进行完全切割;而高级官员则不同,因为其在执政党内深厚的人脉和积累起来的体制资源,使得中央政府在处理这类官员时往往只能是捉小放大。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因腐败罪名而落马的高官往往不是因为腐败,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在政治上的失利。



换言之,官员的官位越高,其对执政党的绑架程度越厉害,所以其腐败也更加肆无忌惮,而目前的反腐方式和舆论监督却对其束手无策。对执政党而言,处罚腐败的高级官员,非但不会给执政党带来掌声,反而会让民众对执政党的整体溃烂而更加深信不疑。因此,除非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最高领导层是不会轻易做出这个双输的选择。



在中共建政六十周年的2009年,中影集团云集数百位明星斥巨资精心打造了一部献礼片——《建国大业》,其中有句经典的台词,蒋经国在上海打虎碰钉子后,回南京向父亲复命,父亲蒋介石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透过厚重的历史,蒋介石这句话依然回荡在神州大地的上空,经久不息。



据科学家说,在巴西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风暴,这种神奇的现象被称之为“蝴蝶效应”。在中国,一个官员在事故现场的照片则可以引发一场席卷全网络的舆论风暴,并将照片中的主角掀到在地,甚至还伤及一位官至副部级的省领导,这便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版蝴蝶效应。



尽管这场因为一张照片而引发的舆论风暴还在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暴不会持续太久。1978年之前,中共党员常以“革命者”自诩;1978年之后,政府官员又以“改革派”自居。无论是老牌的“革命者”,还是新进的“改革派”,尤其是在党内有一定地位的“革命者”和“改革派”,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挫折,什么血雨腥风大风大浪没见过,那场源于一张照片的风暴根本伤其不了毫发,反而是引发那场风暴的照片,则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蓝山夜妖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6-9-2012 23:42:01 | 只看该作者
“扒粪”划定红线网民是否认可 / 祝振强
2012-09-26 11:35 | 阅读(241) | 标签: 时事观点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民众的“扒粪”回合以及成就,简直就是一部惊悚的动作大片,令人叹为观止,击节赞叹。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即凸显特定时期中国式的幽默与轻松。

先是在惨烈的延安车祸事故现场,一个官员若无其事的微笑,引发义愤填膺的初始“扒粪”。这是陕西的安监局长,由头是戴表,戴的是块好表。起初,这位局长很自信、很有风度地开通微博,试图解释自己、与民众对话。结果,网民不买账,他被一扒再扒,最后竟扒出了十几块昂贵的名表。后又说有80多块!当地不得已,只得停止了这位局长的工作。

紧接着,打砸抢的“爱国”风潮,冲淡了人们对这位局长的关注。人们醒过闷来,又想起了这位局长,却原来,人家局长大人该上班上班,该戴表戴表,嘛事没有!于是乎,人们重新愤怒了,开始再度“扒粪”。这一次,当地终于顶不住了,很快摘了这个局长的乌纱帽。

与此同时,一个大学生向陕西财政局发函,请求公开安监局长的工资单,被告知不宜公布。这下好了,很快,财政局长疑似假文凭的事情,在网上开始热传。

话分两头说,就在安监局长被撤职的当口,传出了其上司——陕西的一位副省长在一次会议上摔杯子、发脾气的事情,传副省长言,戴两块表算什么?我也有好几块,都是国外的亲戚送的。不能由着网民折腾,这还了得?于是乎,这位副省长的多幅戴表照片,也被摆上了网络!敢情“表哥”爱“表哥”,这位副省长的手表,一点不比安监局长少!

而令陕西方面尴尬的是,接任安监局长的后任人选,竟然被曝,也是一位“表弟”!

话再分一头说。就在副省长的手表曝光的同时,网络上同时传出了,国家某局一位局长以及某部部长的戴奢华手表照片,网民称其为“表叔”、“表爷”。

不过,副省长以上的“表”亲的帖子、照片,很快便在网络上和谐一空。还有报道澄清,副省长没说过不能由着网民折腾的话。

很显然,在网络曝光官员贪腐、“扒粪”官员这件事情上,有着一条约定俗成、被划定的红线:副省级以上官员,享受免“扒粪”待遇;副省级以下,以地方官员为主,还要严格加以甄别、选择。

当下,这条红线似乎被严格恪守、严格执行。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红线能守护多久以及网民是否认可。

严格讲,各级官员理当清廉奉公、严格律己,戴昂贵的名表、且戴多块昂贵的名表,显然不符合其职位身份,不符合“权为民所用”的准则,超出了其应有正当报酬的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贪腐嫌疑。对于这样的戴表官员,套用一句常说的话,不管其职务有多高,不管其是谁,都应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有关方面曾多次肯定网络反腐的神奇功效,对于网民的“扒粪”给予了高度肯定。而今,民众、网民清晰地看到了一条“扒粪”红线,这让人感到困惑不解。

反腐败,难道需要划红线,还要有所选择、有所保护吗?

客观而言,这条红线,很有可能是当事官员动用个人的力量、关系为保护自己而为之,或者是网站自身的“自净化”所为,不大可能是组织、政府的力量所为。所谓反腐败形势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说来,这条被划定的“扒粪”红线,未必能够长久存在。一旦民愤极大,一旦个人的力量、关系不敌网络强大的民意,我相信,这样的红线极有可能是不堪一击的。

无数事实已证明,就腐败而言,官员的职位越高,贪腐的程度越惊人;职位越高,拉其下马的难度也就越大。由是,网络“扒粪”理当愈挫愈奋,百折不挠,正义的力量不可能长久被邪恶所压制,这是天理,是自然、社会、宇宙的律令。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部门,由于买官卖官的猖獗,潜规则的存在以及强大的逆向淘汰,使得体制内部,积聚了一大批混吃等死、吃喝嫖赌、除了行贿受贿、中饱私囊,就不会干其他任何正事的官员,这些人的智商、智能,一遇网络民众,即刻便会被打得稀巴烂,即刻便会暴露原形。可以说,民众、网络的“扒粪”以及与贪腐官员、戴表官员的遭遇战,必将长期存在。净化社会、净化体制、净化国家、净化环境,网络“扒粪”重任在身,当仁不让。

我相信,上述所有戴表官员的现形,已然为喜欢戴表、喜欢贪腐,且可能要大得多、隐藏却很深的贪腐官员敲响了警钟——今后,恐没人敢在公众场合戴表、不经意炫富了。也就是说,网络民众从过往的公开照片中“扒粪”,终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

果真如此吗?

其实,戴表,戴昂贵的名表,只不过是这些贪腐官员的生活细节、小节,名表,与他们的身价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即便他们在戴表这件事上吃一堑长一智,极其收敛了、注意了,就能保证其永远不暴露出狐狸尾巴吗?他们的房产、境内外存款,包括,他们是否“裸官”,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护裆、护腕动作所能遮掩、掩饰的。只要这些官员的腐败事实在、腐败行径在,只要民众痛恨腐败以及“扒粪”腐败的热情在,只要互联网在,可以说,如此腐败官员,早晚要摘表,早晚要现形,早晚要和陕西的安监局长、微笑“表哥”是一样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7-9-2012 23:14:23 | 只看该作者
吾只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0, 20-4-2025 21:40 , Processed in 0.01407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