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8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6-2011 20:4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夫,茶之为物,发乎神农,开宗鸿渐,至好事者日多,茶道大兴矣。

发明之初,仅做药食,《神农本草》云‘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食茶日久,令人涤除昏昧,清朗神思,消泯病痛,故云:诸药为一病之药,而茶为万病之药也。

降于魏晋,玄谈日甚,仕之不达,寄情于茶酒者众多,茶之一道,骨髓备矣。

大唐开国,盛而壮哉,民健智空,故陆氏降生,造作礼法,约束左右,茶之一道,皮肉备矣。

唐法: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然后成饼穿之,如铜钱一吊。将饮之际,茶饼炙香,碾碎,罗细,末备用,架风炉茶釜,煎水微开,入末适量,待泡沫起,盛出一碗,谓之育花,后加细盐,倾育花之水,调和作饮,是谓煎茶,饮分三五,若饮者众,必另煎一轮,以全礼道。



纷乱攻伐,大宋出世,外强中干,不良于战,忧之甚甚,礼不可束,强压之下,求诸游艺,故宋法曰茗战、斗茶,取建阳黑盏入末少许,点水击沸,评众人茶沫之白、厚、持久,曰蜡面、咬盏;败者曰云脚涣散。更有画茶、分茶,神乎其技,点茶成字、山水诗文。信哉、信矣。



明清之后,国风日俗,茶法取便,沸水一浸可饮。清中制茶变革,闽人好小壶闷茶,滋味浓苦如药,然饮后舌底生津,芬芳满口,较一浸之法更为繁复极费工夫,时人皆呼:工夫茶,潮州之地尤盛,每遇人交谈必设红泥小炉玉书煨,取惠孟臣之壶,若深之杯,高山流水、乌龙入宫、刮沫淋壶、狮子滚球、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间多俚语,此茶风日俗仅做交际耳。



今人饮茶,或工夫、或点茶,不一而足,皆云茶品殊多,难以辨识。

茶之品目有六,曰红、绿、黄、黑、青、白,各有工艺,不可混杂。

凡饮茶,必先取于目,观干茶之色泽,松紧,整碎,观茶汤之清透明亮,复求于鼻,嗅闻香气种类、高低、持久与否,再适于口,度茶汤滋味之浓强,鲜爽,醇化与否,胶口而待生津回甘。又,上求于鼻,嗅杯底香气,再取于目,观叶底色泽。若此则高下了然于胸,何有难哉。



然茶品浩繁无算,难以类通,故截其要点,备录于下。



绿茶者,杀青为至重工序,杀不透则色绿,其嗅青臭,杀过则色灰暗,适者象牙色,花果香。

红茶者,发酵为关窍之工,发酵不足则香气飘酸,叶底带青,过则汤色暗红,失之油亮,适者艳红明亮油润,杯中金圈明显。

黄茶者,闷黄为最,汤色青黄,闷不足则类绿茶,过则熟汤气重。

白茶者,最为简易,采摘之后摊晒至干,或烘干成品,色泽杏黄,体质最寒。叶色发红,则为下品。

青茶者,乃俗称乌龙茶,摇青焙火为之关键,摇青不善,水路不畅,香气迟钝涣散,品种香不显,滋味失灵;焙火者乃炼形达圣之法,其度为火香渐起,而不出火味。

黑茶者,古边销之物,茶质粗糙,利在纤维,滋味醇和,汤色清丽者为上;霉浊气、刮喉涩口者下之。时人常限于生普洱山头老树之辩,若然失味,虽名正山,有何意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4-6-2011 20:54:32 | 只看该作者
关乎一心

冲茶工夫首在一心,何谓一心,曰定曰静曰常曰无为无不为。

气定则神宁,神宁则意常,夫意之所常,故无所不为矣。举手投足无不体大道规律,气息吐纳无不合水火之辩,此刻君即炉即水,温度皆由我定,沸水冷水岂有差哉!此工夫日深之效,非初涉可识。

人言山水之变有三,余道:冲茶亦然。初入三年邯郸学步,又入三年得豁然,后又三年方能自在。

学步曰有,从无到有之路,建立技法规矩,依样画葫芦耳,此时须刻意模仿,时时体察深意找出门道,乃有为之法,类加法也。

豁然曰无,不破不立,将所学技法悉皆消除,能随心所欲自然冲茶,然,立难破更难,关窍一开就做减法。

自在曰化,自然而然,恢复喝茶本初之态,似简似繁,又非非简非非繁,非从所欲,仅合天心临机而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4-6-2011 21:09:50 | 只看该作者
心随茶汤转,

一苦一味甜,

饮时汤即我,

罢了不罗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5-2-2025 05:11 , Processed in 0.02942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