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5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书会友] 幻觉与反直觉——真相在深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6-2020 12:3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Elon Musk 说,自己最赞同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他说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你就必须依赖物理学的方法。物理真正能够帮你去发现一些新东西,而往往这些东西是反直觉 的:boil things down to their fundamental truths and reason up from there 把一切归结于事物的本源 。
事情的本源却往往是反直觉的Delightfully counter-intuitive.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是Analogy,也就是copying what other people do with slight varitaites .

罗韦利也说过在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现实不似你所见》中说过,“就如同地球是平的是个幻觉一样,我们把地球想象为平的,是由于感官的局限,因为我们目光短浅。如果我们像小王子那样生活在一个直径几千米的小行星上,就会很容易发现我们是住在一个球面上。”

所以他接着说, 如果我们的大脑和感官可以更加精密,如果我们可以轻易地感知一纳秒的时间,就不会产生普适的“现在”的概念,我们会很容易意识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存在着中间区域。我们会意识到说“此时此地”是有意义的,但是把“此时”当作全宇宙共同的“此时”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在幻觉中反直觉。那么多闪光的群星,有着思想史上最闪亮的时刻,伟大的物理学家,不断在错误中走向离正确更近的错误。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目光短浅,在另一方面却很有远见。

所以在幻觉中应用反直觉的方法,找到本质。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00 收起 理由
行者之心 + 50 我很赞同!
春浅 + 100 你太可爱了!
kevin妈妈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12:39:27 | 只看该作者
“人类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他的卧室和操场那么大,而是无比巨大,有无数的事物可以去探索,”罗韦利说。“我已经61岁了,每天醒来还能像孩子一样探索这个世界,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12:43:35 | 只看该作者
不只空间会弯曲,时间也会。爱因斯坦预言,在地球上海拔高的地方,时间流逝得更快,海拔低的地方要慢些。经过测量后发现也确实如此。现在许多实验室中都有极其精确的钟表,即使高度上只有几厘米的差异,也可以测出这种奇特的效应。把一块表放在地板上,另一块放在桌子上,地板上的表显示走过的时间要比桌上的表少。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是统一与静止的,它会根据离物质的远近而延伸或收缩。地球像其他物质一样,会使时空弯曲,减慢其附近的时间,虽然只有一点点,但分别住在海边和山上的双胞胎会发现,当他们再次见面时,其中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引力的时间膨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13:42:01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科学与伟大的诗歌都充满想象力,甚至最终会有同样的洞见。我们的文化中科学与诗歌互相分离,这很愚蠢,它们都是打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世界复杂与优美的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9-6-2020 13:45:15 | 只看该作者
每次我们瞥见一个新的面向,就有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又一层幕布滑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9-6-2020 21:04:43 | 只看该作者
annahw 发表于 29-6-2020 11:39
“人类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他的卧室和操场那么大,而是无比巨大,有无数的事物 ...

赞,不管多少岁,都要保持探索。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深有同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30-6-2020 12:38:35 | 只看该作者
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章: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


13.秘密

                            真相在深处。
                                                            ——德谟克利特

根据迄今为止我们所了解的内容,我已经叙述了我所认为的事物的本质。我总结了基础物理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发展,举例说明了20世纪物理学做出的一些伟大发现,以及从量子引力理论研究中形成的世界图景。

我能够确定这一切吗?我不能。

在科学史上,最古老与最美丽的篇章之一就是柏拉图的《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解释地球形状的段落。

苏格拉底说他“相信”地球是个球体,人居住在巨大的山谷中。他基本上是对的,虽然有点让人困惑。他补充道:“我不确定”。这一页比余下对话中充斥的灵魂不朽性的废话要有价值得多。这不仅是流传下来的清楚讨论地球一定是球形这一事实的最古老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如水晶般清澈地闪耀着,柏拉图承认了他那个时代知识的局限。“我不确定”,苏格拉底说。

敏锐地意识到我们的无知,这正是科学思想的核心。正是由于意识到知识的局限性我们才学到了这么多。对于一切推测,我们都不确定,正如苏格拉底不确定地球的球形本质。我们正在知识的边界进行探索。

意识到我们知识的局限也就是意识到我们所了解的也许会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只有记住我们的信念有可能是错的,才有可能把我们从错误的概念中解放,并且学习到正确的观念。要学习某件事,必须要有勇气接受我们自认为知道的,即使最根深蒂固的信念都有可能是错的,或至少是不成熟的:只不过是柏拉图洞穴墙上的影子。

科学就诞生于这种谦卑:不盲信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直觉,不相信任何人所说的,不相信我们的父辈与祖先积累的知识。如果我们认为已经了解了世界的本质,如果我们假定它们写在一本书里或由部落的长老掌握着,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人们笃信他们所相信的,就不会学到什么新东西。如果爱因斯坦、牛顿、哥白尼信任祖先的知识,他们就不可能对事情提出质疑,不会使我们的知识向前发展。如果没人有疑问,我们就还在崇拜法老,认为地球被巨大的乌龟驮在背上。即使是我们最有效的知识,比如牛顿所创立的,也可能像爱因斯坦证明的那样,是过度简化的。

科学有时会因为自称要解释一切、认为自己对每个问题都有答案而受到批评,这种指责很奇怪。全世界在任何一间实验室中工作的任何一位研究者都清楚,做科学就意味着每天都要面临无知的局限——有无数你不知道也不会做的事情。这与宣称了解一切截然不同。我们不知道明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会看到哪些粒子,或是未来的望远镜会显示什么,抑或是哪些方程可以真正描述世界;我们不知道怎样解已有的方程,有时也不理解它们表示的含义;我们不清楚正在研究的美妙理论是否正确。我们不知道大爆炸以外有什么;我们不知道风暴、细菌、眼睛或是我们体内的细胞、思想过程如何运作。科学家是深刻意识到我们的无知、直接接触我们自身的无数局限与理解上的局限的人。

但如果我们什么都无法确定,又怎么可能依赖科学告诉我们的东西呢?答案很简单,科学是不可靠的,因为它提供确定性。但它又是可靠的,因为它提供给我们目前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答案。科学是目前为止关于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最大已知。恰恰是因其开放性,因其不停对当前知识提出疑问,才保证了它所提供的答案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如果你找到了更好的答案,这些新答案就变成了科学。当爱因斯坦找到了比牛顿更好的答案,他没有质疑科学给出最佳可能答案的能力——刚好相反,他肯定了这一点。

于是,科学给出的答案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们是确定的。它们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是不确定的。它们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是已知最好的。它们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答案,因为我们认为它们不是确定的,而是存在改进的可能性。正是意识到我们的无知,科学才变得可靠。

我们需要的正是可靠性,而非确定性。我们没有绝对的确定性,并且也永远不会有——除非我们接受盲目的信仰。最可信的答案来自科学,因为科学就是对已有的最可信答案的寻求,而不是对自称确定无疑的答案的寻求。

虽然根植于过往的知识,科学仍然是基于不断变化的冒险。我讲的故事回溯上千年,追溯了珍视合理观念的科学历史,但当发现更奏效的东西时,科学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旧理念。科学思想的本质就是批判、反抗与不满于先前的概念,崇高、神圣或不可触摸的真理。对知识的探求不会被确定性滋养:它得益于对确定性根本上的不信任。

这意味着不信任那些宣称掌握真理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科学和宗教频繁发现它们在碰撞。不是因为科学宣称掌握了终极答案,而是恰好相反:因为科学精神质疑任何宣称掌握终极答案或是对真理有特权的人。这种怀疑在一些宗教地区很令人不安。不是宗教让科学感到不安:而是有些特定的宗教对科学思想感到不安。

接受我们知识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就是接受生活在无知与神秘中,接受与我们无法知晓答案的问题共处。也许我们还未知晓答案,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晓。谁知道呢?

与不确定性共处也许很困难。比起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局限而相信不确定性,有些人更偏爱即便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确定性。有些人会更愿意相信一个故事,只是因为部落的祖先都这样相信,而不会去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

无知很可怕。出于恐惧,我们会讲一些故事来安抚自己:在星星之上有个魔法花园,有个慈祥的长辈会把我们拥入怀抱。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很让人安心。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宣称可以告诉我们终极答案。世界上到处都有人说他们拥有真理,说他们是从祖先那里得到的,或在一本伟大的书里读到过,或是直接从神那里得到,又或是在自己内心深处得到了真理。总有人假定自己是真理的受托者,而没有注意到世界充满了其他的真理受托者,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真理,和其他人的都不一样。总有些身披白袍的先知喃喃自语道:“跟我来,我就是真实的道路。”

我没有批评那些乐于相信这些内容的人:我们都可以自由地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也许圣·奥古斯丁讲的笑话中包含着一丝真理: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他在为思考深层奥秘之人准备地狱。但这些深层的奥秘恰恰就是在本章开头引用的德谟克利特的“深处”,它们邀请我们去探索真理。

就我而言,我喜欢直面我们的无知,接受它,并力图看得更远一些:努力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不是因为接受无知是避免陷入迷信和偏见的方式,而是因为接受我们的无知首先是对自己最真实、最美好,尤其是最诚实的方式

力求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对我来说是赋予生命意义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像爱,或仰望天空。学习,发现,看向下一座山的好奇心,品尝苹果的欲望,是这些东西使我们成为人。正如但丁的尤利西斯提醒他的同伴,我们不是为了“像野兽那样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与知识”。

世界比祖先给我们讲过的任何寓言都更加不同寻常与深奥广博。我想到世界之中去看看。接受不确定性并不会削减我们对神秘的感知,正好相反,我们沉浸在神秘与世界的美之中。量子引力揭示的世界新鲜又奇特,它仍然充满奥秘,但与其简洁与清晰之美浑然一体。

这是个不存在于空间也不在时间中演化的世界,一个只由相互作用的量子场组成的世界,通过密集的相互作用网络产生空间、时间、粒子、波与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30-6-2020 13:02:46 | 只看该作者
延续着,延续着,充满生命,与死亡;
温柔,却怀有敌意;清晰,却不可知晓。
诗继续道:

由瞭望台,放眼望去,眼界所及,直挂天际。
一个没有无穷的世界,其中无穷小不存在,因为这片浩瀚有个最小尺度,在它之下空无一物。空间量子与时空泡沫混合,事物的结构诞生于交互信息,编织成世界不同区域间的关联。一个我们能用一组方程来描述的世界。也许,还要进行修正。

这是个辽阔的世界,还有许许多多要去阐明与探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梦想:有个人——我希望是这本书的一位年轻读者——能够在世界中航行,并更好地解释它。在下一座山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发现。

(The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30-6-2020 20:54:0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像诗歌一样充满浪漫的情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有眼光。确实,我也觉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1-2-2025 08:11 , Processed in 0.04003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