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89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John Cage - 《4分33秒》 无声音乐 绝世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6-2010 17:1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4分33秒



  《4分33秒》,一曲绝世经典.

  《4分33秒》

  作曲家约翰.凯奇请钢琴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坐在灯光下安静地等着。1分钟,没有动静,2分钟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谢谢各位,刚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先锋派大师。

  他的无声音乐《4分33秒》惊世骇俗~作为行为艺术的先驱,他不断制造音乐的轰动效应。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音乐试验家,他摒弃了传统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以“加料钢琴”的先驱者出名,“加料钢琴”就是在传统钢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间,放上各种不同的物体,从而改变原来的音响和音色。

  凯奇研究了机遇音乐、电子音乐的无音乐,这些音乐都缩小或间接地排除了作曲家的作用。他的作品《4分33秒》是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无声乐曲,该曲的休止符长达4分33秒,创最长休止符的世界记录。他用抛硬币算卦的方法作曲,还常把正演唱的歌手平放在键盘上。他以领袖和先知的地位居于先锋艺术的中心达几十年之久,他参禅悟道,从《易经》吸取灵感,曾一度信奉毛泽东思想。权威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给他作曲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桂冠,称其为二战之后,冲击力最大,无人能出其右,影响波及舞蹈/绘画/电影电视/印刷制作和诗歌等整个艺术世界。他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抹平,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音乐是一种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过程,《4分33秒》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BBC首次播放无声音乐《4分33秒》

  如果你在收听或者收看BBC频道时突然发现收音机和电视不出声,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急着换台。此时正欣赏的是世界著名、不可多见、却又颇具争议的先锋艺术家约翰•凯奇最知名的大作《4分33秒》。

  知道约翰•凯奇大名的人一定都知道他这段最有名的乐曲,它被评为世界上音符最少的乐曲,也是最著名、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

  BBC经典音乐电台“Radio3”的导播罗杰•赖特表示,《4分33秒》是美国经典,可人们此前谈论甚多,演出甚少。此次在伦敦巴比堪(Barbican)中心的演出将是该乐曲首次在英国的播出,并于晚些时候在BBC电视频道中播出。在电台中播放《4分33秒》必须关闭一套紧急备用系统,该系统是专为电台突然停播、毫无声音而备用插入的。

  《4分33秒》是BBC交响乐团音乐会的一部分,该乐团此前已经在指挥劳伦斯•福斯特行云流水般的指挥棒下对该乐曲排演多次。总经理保罗•休斯告诉BBC电台,乐队在演出开始前会进行调音,并且在演奏过程中会在凯奇规定的三个乐章每段结束时翻页乐谱。这可能是他们有史以来最轻松而又最庄重的一次演奏。赖特相信,届时听众绝对不虚一听。赖特表示:“如果电台要在三小乐章中间插播内容的话,整体演出时间可能不止4分33秒,还要长一些。”

  约翰•凯奇1992年去世,享年79岁。他相信,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最平凡处方可见到美的真谛。

  《4分33秒》也颇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这首绝对无声的有声作品令艺术家和观众必须绝对“洗耳恭听”。1952年初次演出时,钢琴家走上舞台,端坐4分33秒后,连琴键都没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结束,为此该曲曾引发大规模抗议。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在观众中颇具争议。

  不过至少现在法院已经认可了它的价值。2002年,凯奇的出版商指控英国音乐家迈克•巴特剽窃凯奇作品。巴特在他的“行星”摇滚乐队唱片中有一分钟的沉默。为此,巴特最终向约翰•凯奇信托委员会支付了高达6位数的罚金,真正见识了“沉默是金”。

[ 本帖最后由 extreme 于 20-6-2010 16:1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9 收起 理由
背包沉 + 49 晕,那哑巴还不都得付钱给他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6-2010 20:19:37 | 只看该作者
神就一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1-6-2010 00:14:00 | 只看该作者
这也就是大师才能为之,像我这样的,早就被赶下台来了,哈哈。

介绍一下作曲者,如果这也算作曲的话,呵呵。

 约翰·凯奇(John Cage, 1912--1992)是 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 哲学家和音乐作家”,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翰·凯奇在先锋艺术领域里的地位几乎就是一位领袖或先知。 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他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

约翰·凯奇出生于一个英国移民家庭,凯奇家族中有好几代人都极具发明创造的天份,在凯奇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这种家族遗传的天份表现得十分显著。他早年师从亨利·考威尔、阿道夫·威斯、勋伯格等三人学习作曲,其中勋伯格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凯奇对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不适应,更主要是与助伯格的作曲思 路和方式的截然不同,他前后历时五年的作曲学习以对师门的全盘背叛而告终。   

由于对现有音乐材料产生不满足感,凯奇从三十年代末开始首先将探索的突破口放在音色和结构上。他通过打击乐创作,尝试新的音响组合,同时并对音乐的结 构作了一系列探索,节奏结构”理论就是他在这个时期所提出的。所谓“节奏结构”理论就是将音乐结构建立在时间长度之上的简单而有效的组织方法,这种节奏 结构理论成为他后来多年创作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凯奇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 为打击乐而作的《第一结构(金属)》《第二结构》《第三结构》《风景用爱神》等。这个时期凯奇集音色探索与节奏结构理论之大成的作品是为预制钢琴而写的一系列独奏,这些作品通过对钢琴的琴弦进行加工处理,在弦中间加入一些诸如钉子、 螺丝、铁片、毛毡等物,使钢琴的某些被预制的音接近于打击乐的音色,取得了令人意外的音乐效果,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奏鸣曲与前奏曲》。   

接下来,凯奇开始了他更为激进的前卫探索--摆脱前一时期对音乐要素诸如音 色和结构进行拓宽的思路,而是直接指向改造音乐概念本身。他在四十年代中后期 接触并接受了佛教禅宗思想,这种充满思辩色彩的东方哲学思想在凯奇一生的音乐 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凯奇许多音乐思想和实践的基础,并且是凯奇背 离传统音乐道路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空的节奏结构”概念,就是 在作曲家划定的时间结构内,任何声音都可以投入到空的时间框架之中。他在著名 的“关于一无所有的演讲”中反复强调掸宗中的“空”、“增懂”的境界:“我无话可说但我正说着因此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诗意”。 基于这些理论,他构想了一部实验性的作品《4分33秒》,在音乐史上首次将 “silence(无声)”这个概念在音乐舞台上得以实现。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 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   

五十年代初,凯奇开始强调声音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它们之间的联系不 再是作曲家强加给它们的。由此他开始用偶然的方法来作曲,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还运用了图表形式来创作,也同样强调了偶然性的 应用,如《变化的音乐》《威廉混合》和系列图表作品“万千事物”等。   

六十年代,他尝 试着把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搬进艺术。从他作曲生涯中的又一个划时代作品《0分00秒》开始,凯奇把创作注意力集中到对行为过程的关注。事实上,《0分00秒》没有 作为一个作曲的对象而存在,它完全不是一个乐音的系列或集合,而是作为一个行 为过程,通过表演者的行为--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一系列行为来构成整部作品。六十年代凯奇作品的性质已经属于行为艺术的范畴,他在作品中极大限度地将 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拉近和抹平,在这个阶段,他迈出了离传统的音乐概念最远的一步,他几乎完全取消了原来意义上音乐构成的基本因素——乐音,打破了听音 乐的习惯方式消解了观众的审美距离,最大限度地将音乐予以泛化。   

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凯奇的创作风格基本上倾向于对传统音乐因素的靠拢 和回归。从《廉价模仿》开始,他明显表现出了对传统的可参考性的认可:“有时 候我们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有时候我们又试图去分清它们。我们不能一条腿站立,得用两条腿站着。”于是他的作品又回到了有乐谱有音高的形式上来。   

凯奇是美国人文背景中产生的音乐家,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带有典型的美国式特点——开拓、创新和向传统挑战。从某种角度说,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却彻底的毁灭了音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9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39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2-6-2010 11:33:33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而已。
就算作者真的在那4分33秒里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了,台下的观众,收音机前的听众同时被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2-6-2010 12:17:48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对20世纪后期的这些音乐和美术都一窍不通 cage居然也是一大师了现在

感觉20世纪开始没有作曲大师,21世纪就连演奏大师都找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2-6-2010 16:5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zzoz 的帖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但这种实验性的东西只能是小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2-6-2010 17:0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cello 的帖子

这是因为常规的办法已经被前人做到极致了,那些大师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后人要想有所突破,很难很难的。只能在非常规的道路上探索了,如果能开创一个音乐流派,那也可以,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2-6-2010 17:1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xtreme 于 22-6-2010 15:31 发表
这是因为常规的办法已经被前人做到极致了,那些大师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后人要想有所突破,很难很难的。只能在非常规的道路上探索了,如果能开创一个音乐流派,那也可以,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高峰是肯定,是不是不可超越就难说了。

有些非常规道路我觉得有点滑头,当然也不排除有真诚的探索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stellahie + 3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2-6-2010 18:22:05 | 只看该作者
所谓的现代派艺术笑话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杂志测试大众对现代艺术的鉴赏力吧2岁小孩子画布上的涂鸦以神秘的阿根廷现代艺术家之名拿去拍卖会,结果拍得100万美元的高价,这个记得是上大学的时候参考消息上看到的报道。还有法国现代艺术展记者采访某评论家的意见,评论家认为都不好,就墙上的一个方块这个作品好,工作人员解释那是灯开关等,类似这样的笑话可谓林林总总,各具一格。
并不否认现代艺术,曾经听老爹的朋友,长安画院的画家说有荷兰的著名现代画家来交流,创作的作品不知道哪头朝上,画家说我只注重光影不注重形体,曾经引为笑谈,但后来亲身看到一些‘没有形体’的作品,确实自己被震撼到。但另一方面也并不认为出名的东西我欣赏不了就肯定是因为人家阳春白雪,比较同意cello,有些就是‘滑头’而已。如果4分33秒不拉上一大段哲学什么的说明,不知道还有多少听众能被感动。

[ 本帖最后由 zzoz 于 22-6-2010 17: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88 收起 理由
extreme + 49 说得好
stellahie + 39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6-2-2025 02:12 , Processed in 0.020361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