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87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周星星你的人脉 就是这样在微信上聊没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11-2015 01:1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你的人脉 就是这样在微信上聊没的 www.creaders.net | 2015-11-14 22:05:39  微信易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作为横跨多个年龄层的主要通讯工具,微信早已消灭了短信,取代电话也只是时间问题。微信已经越来越不再像是一个“第二QQ”,而成为我们个人正式身份辨识的一部分。

  因其通用和方便,微信也越来越多地用在职场中。微信群取代了原先的Email群发和抄送,成为上级布置任务、成员彼此协作、沟通处理事务、结识客户、乃至职场撕逼的平台。

  但是对于微信在职场的普及,很多人还没有适应,思维还停留在私人聊天时代,非常不专业,进而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因此吃了大亏。

  1

  天真以为聊天是两个人的事

  截屏功能对于今天大多数人已经是个炉火纯青的技巧。A某人与B某人聊到某爆炸话题,B随即截屏并发送给C某人,C兴奋扩散。

  这套流程是如此的普遍和随处可见,已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造成了无尽的麻烦和后患。在整个过程中,A与B都是欠谨慎的。

  A被B泄漏的对话,在C的传播中等于被广而告之,可能被脑残挂到朋友圈,也可能被好事者晒到公众论坛。

  这些C们其实根本不能信守不再传播的诺言,C的传播可能让某位想要讨好A的人将截屏图片直接传回A本人,不经意间A与B的关系就结下了深深的隔阂。

  如果A与B的聊天涉及到对D的评论,就更麻烦。今天任何在背后议论人的聊天记录,最终都会被摆到当事人D面前。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私密性的时代,所有的文字记录都要作好被全世界审视的思想准备。

  在职场中,若传播内容属于需要保密的信息,或是你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某段聊天的存在,建议拨打对方手机。(而不是座机,尤其对于部分金融机构从业者,座机自动录音是监管机构的强制要求)手机被录音的概率则要小的多。

  大部分人手机中并无电话录音功能,即使有,也未必能及时开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5:51 | 只看该作者
2

  以为所有人都喜欢用语音沟通

  微信的语音功能实在是浪费时间的一大法宝,但由于方便顺手,越来越多的懒人爱用。

  其实文字已经是最有效率的表达方式。

  给定同样的内容,语音增加不了任何额外信息,反倒是会出现大量的前言不搭后语和口语废话。

  再加上些口音、打嗝、地铁报站、嗯嗯啊啊什么的时不时干扰一下信息读取,沟通效率反而被拖累了。

  那些动辄四五十秒的语音连着几条过来,非要你停下手里的事和在听的音乐,从头到尾听完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耳朵凑上去要是不够快,还会变成免提,方圆十里都听见了。

  对了,当中还不能断,一断可太好了,从头再来一遍。本来文字扫一眼0.5秒就明白的事情硬生生拖成五分钟,要是来回个十几轮还让不让人干别的事情了?

  打字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整理思路,优化表达的过程。

  习惯使用语音的人,会给人一种只在乎自己方便,而不愿意便利他人的印象。

  遇到心胸狭隘,喜欢恶意揣测动机的人,更是会误以为你怕被截屏对话,对他有所防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6:15 | 只看该作者
3

  随意拉人到微信群

  我询问过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其实特别讨厌有些根本和不熟的人没经过允许,也没有提前告知,就把自己加进某个微信群。

  许多人忽视了微信群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其实微信群是我们除了朋友圈之外,跟特定目标对象的第二次公开连接,其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和自己不熟悉的人评判自己的依据。

  随意将人拉进群,等于把对方放到一个被人审视的舞台上,那真是说话不好,不说也不好,让被拉者非常为难。

  此外,有些可利用资源的持有者(高官显贵美女),原本就天天被人打探惦记,随意拉人家入群,等于将对方暴露在个人微信泄露的骚扰风险之下,非常欠考虑。

  情商不足的人,还会以为拉人入群是在为对方提供价值,却不知给人带来风险和困扰。

  群中情商不足的人,会以为和某人在一个群里,就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连接,感觉自己就和对方“在一个圈子里了”,甚至去微信点名,@对方出来回应自己。

  却不知,很多人之所以会有电话恐惧症,却不怕短信,就是因为同一件事情,前者意味着未知、风险和速度,后者意味着调整、适应和缓和。

  经常@别人来回应,是无形中给对方套上了时刻关注群内消息的义务,而这只是群内活跃人士的一厢情愿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6:31 | 只看该作者
 4

  “在吗?”“有时间吗?”

  “能麻烦你一下下吗?”

  问这种问题的人,实在是很让人困扰。

  职场使用微信的要义在于高效和迅速。

  如果明明有事却只跟我说一句“在吗”却没有下文,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等,承担不对等风险的一方在被问者,这是非常让人不快的事情。

  那些请求,可能对被问者来说,是一份本可以不接的任务、可能会牺牲他的休息时间、可能需要他亲力完成,不管怎样,这种提问的方法,都无异于把压力的皮球,踢到了对方脚下。

  如果对方是无意义搭讪,人家点进去查看就要承担回复他未知要求的风险,对被问者而言是一种心理压力。

  这种毫无信息量的、拐弯抹角的沟通,是一种对对方的困扰。他如果对你回应,那么他就必须承担接下来你要说的未知的信息的风险。

  这是个效率至上的时代,别人不是你爹妈,不是你的追求者,不是你的闺蜜,没有人愿意听和你多花一秒钟扯淡。

  想要干嘛,第一句话就跟人家交代清楚,让对方选择是否回应你。

  要是不愿意理你,那就别再多问,说明人家是选择了不为你付出时间或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6:52 | 只看该作者
 5

  以为截屏可以立此为证

  在工作中使用微信,一定会出现牵涉到金钱往来和协议安排的情况,许多人以为截屏就可以立此存照,但其实不然。

  单单一张微信截屏,既不能证明图片本身是从手机直接截屏而来,而不是软件生成;也不能证明文字没有被删减篡改;更无法证明对话对象不是用了同样的昵称和头像的赝品。

  为此我曾经专门提过一个问题,“要怎样能够证明一张微信聊天截屏图片的真实性?”

  根据网友的讨论结论,技术派认为企鹅从理论上是可以给每条微信盖一个PKI数字签名的,没有私钥的人不可能伪造数字签名。但也有人认为,企鹅本身不具备进行公证资质,只能作为证人出具相关证据。就目前而言,我们尚未听说企鹅有这项业务,所以无法依赖企鹅进行验证。

  比较可行的选项,是让公证处可以出具电子证据保存证明。但由于微信可以自行删除对话中的一部分,所以公证处也只能证明对方说过某些话,而不能证明对话的完整,所以证明力是有限的。

  如果涉及特别大的金额或事宜,根据业内人士的意见,甚至要及时让公安机关或律师出具申请到司法鉴定所进行提取固定来保全证据。只凭自己手机那点截屏,是远远不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7:06 | 只看该作者
6

  在朋友圈里转载立场过于鲜明的观点

  一般来说,较为敏感的,一是政治话题,二是价值观评判。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类话题的争议性。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左中右,转载一些非常情绪化、立场过于鲜明乃至偏激的网上文章,属于明显的站队行为,其观点要么得到支持,要么被人在心里默默拉黑。

  无论是五毛美分,还是民国粉明粉清粉,都是存在着大量支持者和激烈的反对者的。

  在微信朋友圈明确支持或反对某种特定政治观点或是某特定价值观,从人际经营的角度都是自杀行为。

  如果理解不了这其中的道理的,属于对社会人脉的运行规则尚存在认知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7:20 | 只看该作者
7

  频繁转载恶俗低智商的信息

  在朋友圈中我们觉得一个朋友低俗或脑残,往往不是说人本身有问题,而是在于他传播的分享的信息,由信息再反衬出人。

  职场中的微信要用得谨慎,其实是一种克制自我表达欲望的让步和妥协。

  尤其当朋友圈里人开始多起来以后,信息的传播从个别特定的好友转向不特定受众,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信息发出点,在朋友圈里发的东西,就已经体现了你本人对于不同信息的理解程度、态度立场、趣味偏好等。

  这些东西是朋友圈中各路朋友对你构建印象的碎片。

  当在朋友圈中发送类似于转了将发财、转运,不转将会如何如何的内容时,这种带有诅咒、迷信性质的东西会被人视为朋友圈中的信息垃圾。

  这类信息如果频繁的出现在你的朋友圈时间线上,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和不适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个不能甄别垃圾信息,听之信之的人,久而久之你在朋友心中的印象无意会因此大打折扣。

  其实越是品味差的人越是致力于传播。

  因为存在感是一种基本生理需求,就和饿了渴了是一样的。一部分人在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存在感,只好在朋友圈用拍照,秀自拍,晒娃的方式找补。

  朋友圈如果太过非主流,哥特,怨天尤人,暗示自己情伤难愈,需要关怀,次数多了,会给人以心智残缺,不够成熟的感觉,对职场形象颇为不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7:37 | 只看该作者
8

  习惯性滥用个性化表情

  我知道许多人爱用个性化表情,现在各个群里也经常有这类东西可以分享和下载。

  但是我还是想提醒大家:不是每个上级和客户都会真心欣赏得来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在职场中,在工作内容交谈里滥用表情来沟通可以说是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禁忌。

  有一些年轻人之间能理解的,貌似打情骂俏的表情,在职场微信群里更是极为忌讳,这是因为这会让原本严肃的工作任务和必须存在的权力感被弱化。

  职场上的微信交流,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的好恶。

  最近我身边一位好友就偷偷和我吐槽过,最近流行的以某明星脱口秀为素材的表情让他十分厌恶。

  我听闻有些吃惊,结果一问周围人,居然有很多人也表示对此感到反感,这些人基本以三十岁以上的直男管理层为主。

  至于原因,大家应该都能猜到。

  我们不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去批判这些人,成年人的观念根深蒂固恕难更改,我只问一句,如果这个人就是你的上司,这种反感会不会影响到你?

  没错,我们都知道世界需要多元化。

  但是大道理不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亏,还是要你自己来承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7:51 | 只看该作者
9

  无意义灌水信噪比过高

  微信群的信噪比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群里总有那么一拨人天天灌水。

  这种过多的杂音干扰了我们对于重要信息的筛选。可能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有许多群逐渐变得不再活跃,从每天刷屏变成了几天才有个转载或是偶尔才有别小广告。

  这种群就已经是“死群”。

  微信的新建群默认是不保存到通讯录的,一旦群里有人没随手保存,又懒得往回翻,就些人就会新建一个完全一样的,然后所有新对话就转移到那个群了。

  我已经有无数组成员完全一样的群了。

  但现在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群内的发言质量,发言者的素质越来越不受控制,真正核心的成员不得不另外新建一个排除掉原群其他人的小群。

  时间一久,那些上百人的大群就只剩下无意义的灌水,成为越来越多无人说话的死群。

  滥用的“早安”、“晚安”、以及各种毫无意义却又过于频繁的关心和问候,其实很让人厌烦,对方却又因为现实中的交际,不得不花费时间与你维持客套性的对话。

  这种嘘寒问暖没有给你们的对话和关系带入任何新增的信息量,对于提升彼此的关系其实毫无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1:18:01 | 只看该作者
10

  和同事、合作方、客户交浅言深

  职场微信之所以普及,是因为是微信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实现工作信息流的高效和快捷的流通。

  但依然不能忘记需要借微信投射出你积极,健康,严谨的工作态度。

  特别是如果工作关系发生在上下级,甲方乙方之间,嘻嘻哈哈,满嘴跑火车容易给人极其不靠谱的印象。

  此外,因为表达信息成本更低,更要注意内容的谨慎和保密。因为不知道你所说的内容,会不会哪天一不小心成为了截屏的主角。

  涉及国家机密,工作秘密,他人隐私等,虽然猎奇,容易引起对方并打开话匣子,但却更应该谨慎嘴严,为了一时拉近距离,要考虑是否值得。

  尤其交谈双方处于上下级或者任务强弱等对差关系,还需要考虑对方对于交谈内容和任务的接受时间、方便程度、反馈情况,不能因为微信是新的交流工具就当成网聊玩具而目无尊长。

  毕竟,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能明白语境中的调侃含义,他们也不懂网络用词的深意内涵。

  不用社会语境的最大公约数来交流,因为字面最后惹出误会很常见,我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6-11-2015 06:57:2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6-11-2015 06:57:43 | 只看该作者
决定删除威信。。。。安静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5 08: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6-11-2015 10:0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6-11-2015 10:2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7-1-2025 03:16 , Processed in 0.217548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