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y123456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原创文言文小品——记龟背之竹(应要求添加白话文大意和文言文注释)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30-10-2013 15:54:18 | 只看该作者
palm tree棕榈
paper bark 白千层(别名 玉树)
bottle brush 串钱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y12345678 + 20 谢谢啦,我在考虑考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16-11-2013 23:11:56 | 只看该作者
lz,才子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y12345678 + 20 果然被我抓差成功,来给我当托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3 23: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17-11-2013 01:3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12345678 于 17-11-2013 08:35 编辑

今天晚上天热难眠,一时兴起再把欠帐的白话文大意和注释补充一下
原文:
1 庭中草木繁多,颇有可观之处。若 2 palm tree之高挺孤傲,若青松之坚贞不弃,若玫瑰之华贵雍容,若paper bark之古拙藏巧,若bottle brush之新颖别致,更有橘李柠檬诸木芬芳果实。


大意:
我家里的院子花草既多又盛,(水准好坏参差不齐, 不过到 )值得一看的地方却挺多。有像palm tree这样高挺孤傲的,有像青松这样坚贞不弃的,有像玫瑰这样雍容华贵的,有像paper bark这样古拙不工的,还有像bottle brush这样别有情趣的。就更不用说桔树、李子树和柠檬树这些花开芬芳,结果满园的果树了。


注释:
1、予
文言文中常见的第一人称。另外还有吾、我、余等,吾我多见于对话。余予多用于自叙。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者说》

2、若
楼主把这个“若”做近指代词用,相当于现代人说“这,像……这样的”,而不是“如果”或者好像的意思。
不过楼主翻了手边的几本书,“若”字当代词一般都是当第二人称用,像本文这样的还没有翻到例子。但是模糊的印象中,“若”是可以这样用的,自己读起来似乎也还通顺,所以就暂留存疑吧。待日后找到了例句再去掉这个问号,否则就再改动吧。


原文:
3 庭侧异木数株,素不知其名,予独 4 爱之。是木 5 叶青且阔,干曲而升,根茎庞杂。爱其近可赏玩,远可遮阴得静。


大意:
不过我最为喜爱的却是院子旁边几棵不知名字的植物。这种植物长的很是有特点,叶子绿的似乎都能滴出水来,偏生极为宽阔。树枝树干长的歪歪扭扭,却还是要倔强地向天空伸去。根和茎纠结在一起,密密麻麻的裹成一片。我之所以欣赏这种树,一方面是觉得这种树外观不俗,值得让人赏析玩味;二则它能给人遮挡澳洲过于热情的阳光,过滤掉尘世的喧嚣。


注释:
3、 然
然而;但是。现在还有这个意思
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4、独
这个是从爱莲者说里学来的。一说家里的花木,脑子里第一篇范文就是这个,没办法了。
程度副词,这里是表示“特别、非常”的意思。例子可以参见1

5、是(木)
这里的是,并非现代汉语的系动词,而是代词。类同现在说的“这、这样的”意思。如注释1中的“是”,表示(捕蛇)‘’这件事‘’。所以是木,可以理解为“这种树木”。
多说一句,这个“是”字,当初考试把人折腾的很惨。因为这家伙一会当近指代词(死于是),一会当系动词(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一会儿又含义两可(是是繁星/是是竹彗/ 是是苦彗 《古风乐府》,唉,简直是是个无厘头~~)。


原文:
近悉是木者,龟背之竹也 6 。原出于墨国湿瘴之地,澳人喜彼绿而养之,久之,亦可生澳国极西干旱之地。数年所长,惟 7 数尺也。


大意:
最近友人告诉我,这个树就是大名鼎鼎的龟背竹。龟背竹原产于墨西哥的热带雨林地区,澳洲人喜欢它的绿色清新,就进行栽培。经过长期的努力,这种植物也可以种植到澳洲西部这片以干旱著称的土地上了。此树一般长不高,几年长的也不过仅仅一两米左右。


注释:
6、者……也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中没有“是”字做系动词,常见的判断句型就是这个。
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惟
程度副词,表示“只有,仅仅”的意思。小的时候,老师教的都是口字旁的唯,后来一夜春风桃花开,电视上都用竖心旁的惟了,说是两者通假,但古书上多是这个字。靠,这不是玩弄学生感情嘛。
例子: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中庸·十八章》


原文:
8 木不远万里而来,所需惟升斗之水,所处仅方寸之土,而甚益于人。 或 9 曰其德有四,曰柔而不娇,曰曲而不馁,曰不择水土,曰有益于人。诚不予欺也 10


大意:
像这样的植物远渡重洋而来,只要一点不起眼儿的空间,一点儿清水就能茁壮成长,却能回报给我们阴凉与安静。有朋友说到这种植物可谓四德齐备:
柔而不娇,曲而不馁,不择水土,有益于人
仔细想想,果然如此。


注释:
8、斯
代词,意思和“是”类似,但有微妙不同。常常在动感情的地方使用。像大家读烂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blah blah(下略五千字)
老范用“斯”斯一个字,表示他内心激烈的情绪。换成“是”字,就没有味道了。

9、或
文言文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有人,有东西”的意思。文言文中烂大街的说法是,“或曰”啥啥的。其实就是有啥话,不好说,用别人的名义说出来,好随时推卸责任,拒绝跨省追捕啥的。
比如说,《论语·宪问》中就有这么一段,孔子的弟子们编了一个叫“或”的家伙,来套老爷子的话。
或曰(有人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诚不予欺也
这个就是小时候被老师叨念的耳朵都快掉了的“倒桩”,小时候学的极痛苦,倒桩倒桩,你母亲的翻来翻去的不是耍老子吗。算了,跑题了。这个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是“成不欺予也”,因为是否定句+宾语是代词,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就要跟我们逗闷子,晕死。。。。
例: 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管子》(BTW,大家都知道这个是管仲管先生, 不是水管煤气管子 。不像我,当初读的时候死活没想明白,这么一本讲国家治理的书,和水管有啥关系)


原文:
观予辈 11 旅澳华人,万里之遥,提家携口之 12 澳。移焉,学 焉,居焉,作焉,育焉,生焉,死焉 13 。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尤类于此。


大意:
有时候联想到我们这些华人新移民,万里迢迢,提家偕口来到这片红土地。移民到这里,求学在这里,定居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生死死繁衍不息的守候在这里。和这种植物可谓异曲同工,用不同的形式体现了自强不息,立己达人的中华美德。


注释:
11、予辈
就是我们的意思,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实际上没有复数形式,所以一般在第一人称后加上“等、辈”之类的词,还有用其他字的,如“济、曹、属”之类的。例子就不举了。

12、之(澳)
来到(澳洲)
文言文,尤其是早期文章中常见的动词,是“去、前往”的意思。和作为虚词讲的“之”含义相差很远。这里楼主为了追求复古的感觉,故意选了这个词,其实是有更好的替代的。著名的南辕北辙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13、 (移/学/居/作/育/生/死)焉
焉是一个合成词,是“于是”或二字的合呼,意思也是这两个字。这里的“是”字是代词。所以带上文章的感情因素,这里可以当做 (移/学/居/作/育/生/死)于澳洲(这片红土地上)来解释。
例子: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原文:
美哉斯木!美哉我族!


大意:
风中的龟背竹越发显得风姿不凡了,但更令我感慨不已的却是我炎黄子孙的龙的精神。


(本文同时首发FreeOZ和新足迹)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指纹 + 50 你太有才了!
jenny112 + 5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18-11-2013 23:37:26 | 只看该作者
太强了吧这也!要是你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一定是状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18-11-2013 23:38:48 |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上学我最头疼的就是背古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19-11-2013 00:57:51 | 只看该作者
y12345678 发表于 17-11-2013 00:36
今天晚上天热难眠,一时兴起再把欠帐的白话文大意和注释补充一下
原文:
予 1 庭中草木繁多,颇有可观之处 ...

我嘞个去,赶脚回到语文课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9-11-2013 11:00:14 | 只看该作者
宝贝不哭_219 发表于 18-11-2013 20:37
太强了吧这也!要是你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一定是状元


客气啦
我的国学底子太差,都是自己看书看了一点儿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一点都不系统
就是仗着现在咨询发达,才能拼凑一下

倒是你的英文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13-12-2013 20:07:41 | 只看该作者
才华横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6-2-2025 01:03 , Processed in 0.01797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