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705|回复: 0

[原创交流] 四字教浅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7-2019 22: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温联 2019-07-2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心学思想的一个总结,被称为四字教,也称心学四决。其字面意思是说人心之根本是无善也无恶的,当有意识活动时就产生了善恶,但人的良知是可以判定善恶,最后一个人如果根据良知去恶从善就可以格物,意思是正物或者正心。

有一个故事可以用来阐明这四句的道理。一天,王阳明正在给弟子们教学,一个老农来找王,说他遇到困难手头急需用钱,想把自己的一块地卖给王。王说,土地是你生计的根本,现在卖给我虽可解燃眉之急,但将来怎么办?所以你不必卖地,我借钱给你,等你问题解决,境况好起来的时候,再把钱还给我。农民感恩谢德后拿着钱欢天喜地地离开了。

几天后,王带着弟子们游山,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一块风水宝地,堪称云中洞天,赞不绝口。一位弟子说,其实这块地本是你的,只是被你舍弃了,原来这块地正是几天前那个农民要来卖给王阳明那块地。王听后后悔不已,旋即又感觉不妥,心中不安,于是让弟子们守在山中,自己枯坐良久。起身后,神清气爽,开始给弟子们讲道。

王说,我们起先游山,心无挂念,处于无善无恶的清明状态。后来见到这块地,心生贪念,又得知自己和这块地失之交臂更又产生懊悔,这就是恶。然而良知可以感受到心中的恶,从而产生了焦虑和不安。思索清楚后,抛弃恶的贪念,保守善的心念就使心又返回到初始的清明状态。这整个过程正是四字教的完美诠释。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四字教,历史上有拥护者如王龙溪,有存疑者如清儒李绂,也有否认者如刘宗周,更有激烈批判者如王夫之。

个人浅见这四句话和佛教思想颇为接近。至于是对错全看解读者如何理解。从逻辑的角度来较真肯定会找出矛盾的地方。例如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只这四个字本身不就是文字吗?这岂不自相矛盾。所以对这四字教当带着一份禅意来体会,就不难悟出其中的妙味。

当然也可以用更加直白的方法来强解。如果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这个宇宙,小到原子粒子,大到天体星云,万物的发展变化无不遵循不变的物理规律,所以谈不上善恶,也就是宇宙的本质无非自然法则,本身并无善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但在物理的世界中因为物质的聚合产生了不同的个体,而不同个体之间因视角和立场的不同又产生了分歧和争斗,从而产生了善恶之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本无善恶的“心体”如何可以产生有善恶的“意动”,这个问题就如同至善全能的上帝为何要创造出一个有罪恶存在的世界?这是一个神学的悖论,经常用来诘问罪恶的存在,造物主的全能和造物主的至善三个命题中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个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观察视角的变化造成的。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定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但如果跳出地球,从太阳系的视角来看,所谓的东南西北甚至上下高低都丧失了意义。王明阳这里说的“心体”是包括一切的一个全局参照系,在这里面的确是没有善恶之分。而那个“意动”则是以个体利益为参照系的小系统,在这里是有善恶之分。

第三句的知善知恶是良知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知道自我的狭隘,可以升华,可以既从自己的立场看世界,也可以从对手的视角看世界,从而认识到个体视角的偏见,进而分辨善恶。

最后一句可以理解为如果能够看破自己视角的局限,而能选择从更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也就可以做到“为善去恶”,进一步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万物从而达到最高层原本无善恶的“心体”。这大概等同,至少近似于佛教的无上正等正觉吧。

这只是我对四字教的一点浅显解读,当然有许多不同的诠释。争论那种解释,哪种含义最正确没什么意义。不能体悟真理,熟读经文再多也无价值,如果能体悟真理,更是所有经文都可以付之一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从行中知,又从知中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9-3-2024 02:11 , Processed in 0.0158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