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929|回复: 1

[以书会友]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from 李震同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2021 2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Reading 2021# No.9《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陈志武,1986年国防科技大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有英语特长,热衷社会科学。收到耶鲁大学的博士入学通知书和奖学金,从数学开始,从头学习金融经济学。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此书的缘起。

★序

1. 金融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
「价值」由「未来的效用」决定,而不是过去的成本。所以不管你的工作投入了多少钱和时间,产品没有用就是〇(是的,就白干了)。
人必须要通过合作性的「交换」,才能最大可能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如游牧民族靠打猎和交换食物求生存)。但文化会随着人的生存的需要而不断地改变,目的也是为了最大化人活下去的可能和个人的自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鼓励借债,靠亲情维系的借贷交换让年轻人容易啃老吃白食,家庭成员间相互算计。而借贷的好处是不仅能划清钱和亲情的界限,更能激发个人的自我奋斗,而非轻易地坐享赠予。
个人和家庭是这样,国家也如此。政府转嫁财务危机给民间的方法有:征税/超发货币/发行国债向民间借贷(但注意:皇帝如果不还钱,老百姓是无处可告的)。政府如果不能通过借债把现在的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就可能垮台(清朝和印度是反例,美国和英国是正例)。政府因负债有求于民众,这有利于民主。
2. 现代金融要建构在良好的「法治制度」上。没有「信用」就无法形成交换的市场。好的法治制度解决了「信任的问题」,让金融交易由传统的血缘关系,拓展至社会上的陌生人之间。
3.  中国儒家的「家」观念其实是一种「隐性契约的金融交易」。儒家的养子防老/人情大礼就是利益交换,「孝道」的本质是经济工具,「人情」也是虚伪的(李安也这么说孝顺)。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很功利;相反西方资本主义的血亲关系和经济活动相互分离,所以血亲关系是更纯粹的亲情(当然也更无利益关照,要求更独立)。

当然,这里所说的借贷应当是理性计算投资回报率后再去行动,不是脑门一热,更不是用于挥霍。

中国现代金融之于传统社会改革的重点在于:「法治」。金融危机的国家常常是法治不足(如16~17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法国/1930~40s的中国/1990s东南亚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近20年的拉美国家)。

★第一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世界:200年前工业革命,150年前金融革命。
财富>资本>钱:
「钱」主要是货币,也可以是金银。流动性好。通常是纸币。
「资本」可以钱生钱。但流动性较差。通常比如产权证。
「财富」包括可流通的资本,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通常是物品和东西,如土地(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流通买卖,比如国有的土地就不可以)。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两个阶段:

一)1978年~1990年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钱化」阶段。老百姓开始有生产和买卖东西的自由。
货币化促进人口流动和贸易往来。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加速了市场化的过程。
二)1990年代后期至今:市场经济更进一步的「资本化」阶段。把a)企业资产/ b)土地和自然资源/ c)劳动者未来收入/ d)政府未来税收等通过产权界定和契约保护的方式,证券化成可流通的金融资产。

资本化更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从1978年什么都是国有的开始改革开放/1990年股份制公司的恢复是基础,进而从国有转换为民营/1998年房地产改革,政府开始出售土地使用权,这些法律制度保证了最后能完成资本的市场化交易。
政府的货币无人可监管更容易凭空烂发,导致通货膨胀。而资本化的证券都对应着具体的东西,不是凭空发行的,所以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资本受市场制约,比政府的信用更可靠。
资本化让美国提前变现更多的钱,然后以更快的速度钱生钱(这200年美国的奇迹:金融革命的作用大于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中国正在经历的就是过去美国的过程。
资本化后的有钱不仅是一个过去赚了很多钱有盈余(传统的财富观),也包括未来将赚的钱(现在的财富观)。过去+未来>过去。
资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资本架构。美国的法制资本架构比中国好。中国的土地国有/大型国企等仍抑制着中国进一步资本化的过程。

★第二章 ☞问题: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却并不感到富有?

在钱多了的同时,中国人原来由亲情和友情实现的隐性养老/隐性经济互助/隐性意外事件互保等,都由市场化的经济行为代替了,现在什么都用钱了!所以钱多了但还是不够用,还是觉得缺少安全感。

★第三章 ☞问题:西方国家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金银多吗?

小部分Yes。但国家的长久发展靠制度,而不靠掠夺。金融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要大于金银的原始积累。
能否把未来的收入流证券化变现,决定了国家/企业/个人(英国/携程/沈南鹏)能否有足够的资本继续投入创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在竞争中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第四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NO。16世纪掠夺拉美金银的西班牙葡萄牙并没有成为世界长期强盛的国家,而强大的美国英国当时并未参与拉美的金银掠夺。
13世纪意大利城邦发行国家公债,可以自由在市场上买卖,是现代股票债券市场的前身(意大利等西欧政府权力被公民制约无法加税,只能发行国债向民众筹钱;但当时中国的专制政府是相反的)。
货币(银行)解决跨地区交易的问题;金融(证券市场)解决跨时间交易的问题。
金融技术推进了西欧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美帝奇家族投资培养艺术家科学家/建立博物馆图书馆…)。

西班牙是国家资助的海洋探险,掠夺的拉美金银也仅供皇室挥霍,西班牙是最后一个走出专制的西欧国家。
而英国是民间自发的海洋探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的发明,集中财力而分摊风险,人人都权利投资创富。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发印度,大举成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制度基础:虚君共和国制/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投机」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也是科技和商业创新的原动力。
美国的股市是创业者提前兑现财富的机器,大大加快了个人创造财富的速度。美国资本化的意义在于:以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激发更多的投机动力和商业创新(机械和纺织技术/蒸汽轮船/火车/电话电灯/汽车/电脑互联网…)——美国繁荣的创业文化史。
但英国错失了发展股市机会。英国侧重发展金融业中的银行信贷和保险,而忽视了股票市场(在当时英国像中国一样,新公司上市必须得到国会审批,对市场经济是一种遏制)。

英国的强大靠的是海外商业贸易,需要的金融技术是银行信贷和保险;美国的强大靠的是以股市为背景的科技创新,需要的金融技术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
中国的股市改革:中国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但股票的可流通性才是股市生命的根。当今的中国创业者可以选择在中国创业成功,然后把公司去美国上市。

★第六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问题:中国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怎么打破?
答案的不同角度:科技的升级(夜视仪/飞机和导弹等)/金融的改革——敢于利用国债系统把未来的钱借到今天花。
中国宋明清等王朝都是建国初期国库丰盈,因为缺乏对专制权力的制约,后来逐年递减,王朝末年财政赤字(因皇室挥霍/官僚腐败/天灾人祸/战争等),在税收上极度压榨百姓,官逼民反,外侵内乱,最终导致改朝换代。金融技术的改革:运用国债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这个过程。历史证明:只靠在国库存钱,不行借贷发展国力是不行的。

中国人传统避险的方法:多存钱/家族互助,现在通过金融技术可购买保险/银行贷款。但国家没有国际互助体系,也没有国家保险可买,国家不能发行股票,只能通过:存钱(节流)/增税和货币超发(内部明暗转嫁)/发行国债(把饼做大)。
增税和货币超发能把政府的财政压力分摊给民众,但不能把一年的支付压力分摊到未来很多年,这点长期的国债可以。
大型银行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投资者信心,降低国债利率。
西欧国家最早的三种国债:人寿年金(英荷)/嫁妆礼基金券(意)/无期债券。
日本(明治维新)比中国(清朝)更早地发行国债,发展国家基建和产业。结果,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推动力:银行贷款/公债系统 。现在的中国国债最长期限是30年,与历朝历代相比有更大的应对政府财政危机的能力。

☞问题:为什么有的政府往国库存金银会越存越穷?
因为这样做把原本可以「钱生钱」的资本,变成了「死钱」,扼杀了「金银的资本属性」。
决定经济国策的因素:「国债利率」(成本/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vs「国家投资回报率」(收入/取决于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国家制度)。若投资回报率<国债利率,则政府要减少开支,多往国库存钱。反之,若投资回报率>国债利率,则政府要增加投资,少往国库存钱。所以中国专制的国家制度不利于市场交易,政府只能被迫往国库存钱,越存越穷;而同期西欧英国荷兰等国家则有长期的国债市场来筹钱,又因繁荣的大西洋贸易而生成更多的钱,因而日趋强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因为国家制度有利于市场交易,而且国债市场日趋完善,投资回报率>国债利率,所以政府增加投资扩大赤字,但中国国力却越来越强盛。

问题:☞政府的财政收入:增税or国债更好?
美国政府二战后不断减税,靠发国债增加财政收入(一方面通货膨胀,明减暗增)。收支方面因为:纳税人民间的投资回报率(国家整体收入)>政府国债利率(成本),政府的投资回报率<民间的投资回报率,所以政府应该减税退税,藏富于民,鼓励民众投资创富(哪儿投资回报率高,钱放在哪儿)。这种情况下政府若增税,牺牲太多民间的致富机会,无异于杀鸡取卵。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使美国二战后越来越强。这就是使早期西欧国家/二战后的美国/明治维新期的日本/现在的中国强大起来的经济国策逻辑。

☞问题:中国靠发国债强大国力还能发展多久?
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一些赤字空间。
但因为政府权力不受实质性制约,存在国债项目的浪费问题,即利用发国债筹集资金,不用于投资创收,而用于形象工程或流失于腐败等(投资回报率为〇)。中国继续靠发国债来强大「国家经济」的前提是「政治体制」改革,不然不断地国债亏空,即发行国债而没有投资回报,会迅速地降低政府的负债能力。

★第七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有钱

穷政府而富民间,这样政府有求于民众,有利于形成民主法制。政府太富有(不care民众),就会挑战民主法制,催生专制集权。
历史国家的发展对比,表明靠负债发展的国家要强于靠国库存钱的国家。既经济富强,又民主法制。

a)靠国库存钱的国家:明朝中国/印度/土耳其/日本(后来靠明治维新改革);
b)靠负债发展的国家: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
◎美国:美国是为了反对英国的征税而发起独立战争,所以自己不宜再收重税,但战争的军费哪里来?美国政府的白手起家,没有土豪可打,就是靠「超发纸币」和「发行债券」的金融技术(加上法国等外债/内部打欠条)。透支未来,发展现在。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埋下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种子(华尔街),美国政府就是最早的投资银行。美国建国之初政府一穷二白,靠发行国债有求于民众,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制度。后来又靠金融融资买下路易斯安那州(国土翻倍)/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成为近200年的世界强国。

◎英国:英国皇室卖光了土地,没钱了,只能受议会制约。皇权再次膨胀后,光荣革命,奠定了现代英国自由与民主制度的框架(议会>皇家)。光荣革命后创立英格兰银行,靠发行国债发展政府。
◎法国:法国皇室不准出售土地,一直富足,因此皇室不需要依靠议会和国债,所以更专制集权,直至法国大革命。
其他西欧国家荷兰/意大利等也是,在战争亏空后靠国债发展。
以上史实表明,「民主法制」的形成明显依赖于「金融借贷市场」(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民主的国家不能有太多国企,政府要靠税收运作,靠国债应对危机求发展。
「金融市场」和「民主法制」是孪生兄弟,同产生于近代,彼此相依。「国债市场」是监督「政府权力」的「经济工具」。民主投票不能每天进行,而金融市场的监督是每时每刻的,既具体又连续。

★第八章 中国人口理财前景

一般所谓,富不过三代。可见理财很重要。

a)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人类的财富积累开始增加。农业社会仅有的五种投资方式:买土地出租/盖房/放贷/参股合伙企业/从事商品买卖。但农业社会的法制不足健全,产权保护和契约保障体系不可靠。所以投资仅能限于亲族关系,财富的载体很有限,没有更大的理财空间。
b)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创造财富的速度大幅增加了。与法制一体化的金融技术革命(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更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社会的可投资方式包括:股票/政府公债/企业债/项目债/银行存款/黄金/商品/房地产/土地/企业创业,还有开放式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创投基金,外汇品种/人寿年金/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医疗保险/汽车保险…
中国尽管从宋朝就有纸币,但证券一直落后于西方,直到19世纪末期才出现证券市场。
今天,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相比美国,仍然不利于规避风险,也不利于资产升值。
a)中国家庭资产结构:84%银行储蓄/8%股票/6%债券/2%保险。
b)美国家庭资产结构:23%银行储蓄/70%股票/5%债券/2%保险。

★第九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现实: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禁止所有「民间借贷」,由国家垄断金融借贷。但国有银行和机构只吸收民间的钱,又不放贷给老百姓。老百姓借贷的需求一直在,不会消失,他们能怎么办?只能找地下钱庄借高利贷,同时滋生了维护地下秩序的黑社会。

1)如果公立机构放贷越高,那么个人放贷就越少。
2)要解决民间高利贷的问题,不是要靠政策强制打倒放贷者,而是要完善法制和商业环境,鼓励放贷者,然后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去自然调节。
中国的「民间金融」久久发展不起来,最主要是因为观念问题。认为放高利贷的就是剥削的坏人(黄世仁),必须打倒。
1934年全国各地调查:浙江的民间金融发展水平最好(平均借贷利率低于30%),宁夏最差(平均借贷利率高达49.6%)。
b)西北的宁夏,「人均耕地面积」越大,越依赖农业,商业文化越不发达。而且「回民的传统」禁止有偿有息的借贷,放贷人面临高风险,必然提高利率,作为风险溢价补偿(越是贫穷和落后的地方,越是依靠种地,法制越不开明和健全,高利贷利率反而越高,越高越还不上又会更穷…)。
a)沿海的浙江,历来商业文化发达,对「投机倒把」和「法制契约」的认同度高。金融交易是所有商业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对法制环境的要求最高。要用法制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就像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一样。
越是利用意识形态和政策限制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利率反而越高。因为国家政策使市场的金钱供给减少了,但民间的借贷需求量一直都在,不会因为政策而减少,所以反而借贷利率会更高。
人类的生活一直都有金融借贷的需求
,以应对自然灾害/婚丧事宜/买房置业等非经常性的大开支。没有金融借贷,普通人没有别的办法应对高额开支,正常生活将无法继续。人们愿意支付高利息借贷,总得来说,其实还是因为得到的好处大于支付的利益。
◎美国
1880~1890年,内陆的州比沿海发达的州借贷利率要高很多。1890年后,铁路/汽车/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使商业整合于一体化,借贷利率也逐渐趋于一体化。

★第十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历史上中国的金融危机:宋朝以来政府因烂发纸币而导致金融危机/1883年上海因太多股票而导致金融危机/1921年因太多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而导致金融危机/1932年&1936年南京因发太多政府债券而导致金融危机…
◎金融交易严重依赖法制制度。要有独立于政权的法制制度,和可靠的契约执行机制,同时发展媒体自由的监督功能;否则金融交易就会成为当权者的提款机。
例证:现代金融发展于宪政民主制度的发源地西欧;没有法制制度的印尼/韩国等导致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利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为政府负债买单,法制对权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制约,仍存在隐患。

★第十一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现实:今天,中国的金融仍然是国家垄断。1950年国有经济时期,银行更不过是财政部的出纳。(民国军阀割据,无政府状态,市场自由竞争,使民间金融市场反而发展地更快和好。)
「现代化」不仅是科技,还包括法制。「法制」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前提。
中国法律传统重刑法和行政,轻民商法(如《公司法》/《民法?》),民事纠纷常依赖传统道德和人际关系解决。
a)传统金融依赖于熟人关系(关系金融/人格化金融),规模很有限。
a-b)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引进了「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认股不认人/可申请破产保护),冲击了中国的传统金融中「无限责任」的观念。熟人关系不够用了。
b)现代金融(非人格化的法制金融)以独立第三方的法制为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的保障,可以脱离熟人关系,实现跨地区的交易,从而使金融规模极大地增加。

★第十二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了什么

美国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每10多年就重复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人的生活并没有,像1930年大萧条时期一样受到大影响。因为今天的美国,完善的社保体系/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1/3)/美国的经济结构(财富型经济>生产型经济)都强化了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事实: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次级按揭贷款。当委托代理链太长,没有人在意最终的损失,所以隐藏着结构性的系统危机。早晚要爆发。
a)1938年前,美国银行自己吸收存款,自己放贷和承担风险。好处是自负盈亏所以坏账少,坏处是贷款资金供应有限而且流动性太低;
b)1938年,成立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半政府机构),专门买银行要转手的按揭贷款,所以银行急需用钱时,就可以把已放出去的按揭贷款转卖给住房贷款协会,获得现金的活钱。好处是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社会上的贷款资金供应多了,支付的贷款利息也低了,但住房贷款协会手中现金的购买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也有风险啊。
c)1970年,成立另一个半政府机构,为了增加住房贷款的资金供应量,也降低住房按揭协会承担的风险,将美国各地买回来的住房贷款打成包,然后分成股份出售。好处是进一步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供应量(几乎可以无限大)和流动性,而且将风险从银行和政府分摊到成千上万的市场投资者。
d)1990s起,华尔街公司更多的针对住房贷款的金融创新。太多的房贷金融产品使人眼花缭乱,又进一步打包成为SIV金融产品。好处是满足你的不同风险投资偏好的投资者,并提供了避税的空间;坏处是这一长条的按揭贷款证券链,隐藏着结构性的系统风险——

以上整个过程中,资金的放贷方与使用方距离越来越远,太多中间环节的委托代理商,不负责任程度逐级递增(反正花别人的钱不心疼),代理商根本不管借款人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赚到自己的服务费就完事),最终导致坏账,使投资者承担损失。这种委托代理链太长的结构性系统风险,日积月累,最后必将爆发。
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中国国企失败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松散,致使代理商(国企管理者)有不被问责的支配权。
☞教训:总体上看,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委托代理关系和风险机制设计的技术问题,而不是金融市场本身有问题。
直接与借款方打交道的代理商必须要分担部分坏账风险,证券评级公司和审计公司也要承担后果(不是做好做坏都一样收取服务费)。政府监管也要做有效调整。
毋庸置疑,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今天,中国还是只有银行才能放贷,仍有资金供应量少和流动性低的问题。反例:英国就曾因错误的政策抑制了股票市场的发展,结果落后于美国120年。

★第十三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不是国有制

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企实验都是失败了。这些教训告诉我们:要先「明确产权」(私有化),人才会负责任地去珍惜。市场经济不仅更适合人性,而且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事实:经济危机下,各国政府都相继接管银行和金融机构。
解读:美国政府接管银行,和中国或苏联的国有制不是一回事。不是国家排挤私营经济,与民争利。前者只是过渡性的手段(短暂或部分国有,还会私有化),而后者是经济结构上的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发财(始终国有)。
工业革命扩大(整合)了市场,改变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市场大了以后可能出现大的危机(一个局部地区有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场的运行),于是就有了国家介入以救市的需求。为了避免金融危机中,有的机构“大而不倒”,政府的边界适当地延展。政府有责任保护市场的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但随着金融交易体系的扩大和复杂,政策总是落后于市场的,所以一次危机一次教训。政府的权力在逐步增加,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也应该增加,政府应该在问责架构下才能干预市场。所以「现代金融市场」要求相配套的「民主政治制度」,如果政治改革跟不上金融市场,会有更大的问题。

★十四十五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变吗?

☞美国模式:依靠金融借贷将人一生中不同年龄段的收入重新合理配置。社会整体上,靠「借贷」推动「消费」,再靠「消费」推动「增长」。最大会资金供给量,最消化借贷利率。金融危机只代表「量」的问题,不会有「质」的改变。
a)1780s以前的美国社会。和中国一样,人们高度「依赖农业」,还在为温饱而挣扎,没有基本生存需要以外的精神空间。一切都围绕着生产。人们偶借贷需求,也都在亲族间互助完成。
b)1780s至19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工业革命」改进了生产和运输技术(纺织/火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人类超越了温饱的挑战。缝纫机是走进美国家庭的第一个大件,开启了信贷消费(分期付款)的序幕。以借贷推动消费。
c)19世纪末期的美国社会。工业技术已几近完善,工业产能开始过剩,基本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就像今天的中国。「生产」不再是限制经济增长的因素,「消费」才是。 最好的当然是增加收入,但现实是收入增加缓慢,于是要靠信贷(花未来的钱)来推动消费(拉动内需)。汽车走进美国家庭,从根本是完成了美国社会信贷消费(按揭贷款)的转型。这种借钱先使用好东西的模式,也更符合人性的规律(通用因此打败了福特)。
d)1920s的美国社会。信贷消费深入人心,除了奢侈品大件,甚至普通商品(洗碗机/吸尘器/唱片机…)都开始先买后付的模式。
☞问题:借钱消费不道德吗?

显然,借钱消费不符合美国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传统。会使一人堕落,但结构上更合理(我的观点)。
☞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过去是靠「投资」拉动增长,加速「工业化」,依靠「出口」消化过剩的工业产能(WTO红利)的经济模式。现在,中国也面临着从「生产驱动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变,要,要靠「信贷消费」来了拉动内需。
中国需要「制度改革」。「创新」不能被「监管」。监管是反应式的;不能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就算要交学费,中国也必须学会游泳。

★第十六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股票」应该由以现实收入流为基础的未来收入流来定价,但实际会受操纵性的虚假信息(上市公司内部/外部/政府等)的影响。越多的虚假信息,使股票与上市公司的距离越远。
「股票」作为金融票据与承载它的资产「上市公司」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股票就和赌博就没有本质区别。
「法制架构」的核心目的就是清除市场上操纵性的虚假信息。需要有: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法律惩罚/政府不能干预市场。虚假信息横行使劣币驱逐良币。

★第十七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事实:A股上市优先甚至只对大型国企(比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开放。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本只为国企(国家是大股东的相关利益)服务的市场股,监管部门一直对上市国企的违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独立的执法者。
只要中国股市不开放,培养民间的创新文化只是一句空话。国企在正面压制私企。后者只能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中行/工行的上市根本不同于携程/百度的上市。前者是国家力量,后者才是活生生的个人创富的励志故事。

中国资本市场的封闭,使国企改制时只能出售股权给外企。为了赶上现代技术,中国企业只能以「市场」换「技术」,进口核心的生产部件。引进外资和外国生产技术,这些都是在为过去几十上百年的战争失败和政治运动的代价在买单,为国家垄断的金融在买单。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与法制发展的互动

☞结论:「法制」与「金融」之间呈显性的正相关关系。
a)中国的法律传统:重「行政管理」和「刑事惩罚」,轻「民事诉讼」。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司法」并非独立于「行政」,行政命令与法院判决常常混淆。中国自古就是「中央集权」,司法作为行政行为的一种,都服务于皇权的利益。法律是统治者维护自身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只有当皇权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才启动法律。因为没有分权,所以自上至下都没有权力制约。近现代一直如此。
「司法便捷」优先于「原告权利」。

中国1980s开始法律体系变革,1991年颁布《民事诉讼法》(程序法),2021年颁布《民法典》(实体法),但执政党领导的委员会仍掌管法官的分配。
b)西方的法律传统:《罗马法》的灵魂是市民法,而非行政法或刑事法。民事很早是西方法律的中心。
「判例法」:西方法官可以根据实践创造法律,完善法律。而中国的「制定法」:中国法官只能按已有法律条文办事,无权自己解释事实。
「金融市场」(大于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利益群体是推动法律的变革最大力量。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要有一个保护产权关系和契约执行的法律体系。
过程:「市场」先发展起来,相关「法律」再相继完善,继而更加推动「市场」的发展。

中国1978年农业改革(包产到户)/1980s中期国企向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1990年上交所开业/1999年《证券法》…
在中国,证券市场是为国企筹资而建立的。根本就不是为股民建立的,股民不重要。
中国的股票分类: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各三分之一(因为前两者都不能上市交易,所以国家控股三分之二)。所以流通股的投资者诉讼的对方就是国家的利益,法院在此失去独立性(占队国有利益)。
直到2002年,资本收入才被共产党认为是正当收入,党员才可以买股票。
每个省每年上市的配额只有3个+,审批官员有很大权力,从而滋生寻租和受贿。官员帮助企业作假包装(假合同/假利润/假净资产)以上市融资,自己获得业绩以升官。根本就不会考虑股东的利益(待割的韭菜)。中国股市广泛存在财务数据作假/大股东掏空转移公司资产的现象,系统性地欺骗股民——公开的秘密。

★第十九章 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现实」而不断调整。
人的自我保护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发展」(硬道理),一个是「互助」(风险平摊)。

a)中国儒家:
原始部落公有制就是互助互保,牺牲个人空间是必要的妥协,为了生存个性并不重要。但生产力发展以后,人自然会寻求有更多个人自由的文化。
传统的家族也是社会互助共同体。儒家文化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家族互助的软性约束(血缘是硬性关联)。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不重要,关键是儿女要「孝」(顺从/听话)。所以「孝道」的本质不是爱,而是隐性的强制的金融契约(养子防老)。
☞儒家文化的伦理架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伦理的本质是名分等级秩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长者的投资有回报,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并不重要,必须阉割,一直压抑到死。
中国儒家文化重经济功能,轻情感与社交功能(先利益后感情),限制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传统社会送「礼」是有目的的,而且要大(确保目的)。现代社会送「礼」只是象征性的(感情表达)。
中国本土没有系统的宗教(儒家不是,佛教是外来的),大众的精神世界只好由牛鬼蛇神的封建迷信支配。中国人追求的精神生活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家庭伦理性的。
中国传统学问存在根本性的实证盲点。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引进了科学/民主/自由的观念。但存在两个盲点:私有产权/金融与保险市场,这是实现自由民主和法制的经济基础(否则打倒孔家店后怎么活?还得重建孔家店)。

b)西方现代:
西方并非一直就以个人为中心,而是金融的发展(人寿年金/金融保险…)解放了个人的自由。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金融的发展是启蒙运动和民主制度的基础,最大化了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创造力)。
剔除了家庭的经济功能,由金融产品来承担,西方的家庭观念比中国更单纯,更注重亲人自然的感情交流。
总结:「经济互助」的责任由家庭承担,在中国发展出了「儒家文化」(其他的传统农业社会也一样);经济互助责任由金融承担,在西方发展出了「现代法律」和「民主政治」(有生产力发达的要求)。

★第二十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中国2500年的儒家传统,因为:土地由家族长辈支配(人们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现在的长者失去了土地支配权就失去了权威)/农业社会生产力落后,买卖交易并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口流动少,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现在社会大大发展,人们不需要依靠土地,外出打工和移居城市的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过去是没有出路,被迫受教化。现在有了机会,就追求自由。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生产力的发展集中于:农牧业/制造业,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下一步就应该发展金融业。
人在吃穿住行的「物质需求」满足后,就会要求规避「未来风险」,和追求「精神需求」。这就要运用金融的工具。
儒家文化被淘汰主要原因不是说现在的人们道德沦丧,而是社会发展使然。在新的社会现实下,传统家族的互保并不可靠,人们的决定是实际的。

★第二十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中国在历史上除了货币链金融(便于集权统治者征税)/简单借贷(基本所需)外,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活动,直到晚清洋务运动的金融改革(李鸿章/盛宣怀/张之洞·轮船招商局)…
中国股市至今都是外面一套自己一套,与全球股市并无相关性。中国股票(的可靠性)不如赌场。股市中大股东偷钱违法,不被制裁,反而还升值!中国股市不是给大众一个参与财富创造规避未来风险的机会,而只是分摊政府改革代价的工具。
儒家的信用=血缘(硬性)+孝道(软性)。
儒家文化过于强调亲族血缘关系,把金融交易限制于小范围内,社会陌生人间的金融交易无法发展,制度架构也无法发展。
西方除了家庭血缘关系,教会(教父)也分担了经济互助的责任。
人类三种个人间金融交易的方式:家庭/教会等社会组织/金融市场。

「金融交易」与「现货交易」的不同在于,是承诺于未来的经济活动,因而需要高度的法制保障。这也是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发展好证券市场的原因。没有法制保障,人们就会因为担心对方失信,而选择不参与交易。
中西不同:中国人只相信血缘关系,而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通过合理的机制交易对方并非非血缘关系不可。
中国法律传统重行政和刑法(自上而下的统治),轻民法和商法,把民事和商事都留给家族内部解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落后,至今仍没有独立的司法。而西方法律的基础《罗马法》就是为了解决民事商业纠纷而产生的(自下而上的交易),它承认每个人有平等交易的权利,衍生了权利/义务/契约/银行/保险/委托代理/股份有限公司等概念。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不明覺厲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021 2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震同学多才多艺,是群里神一样的存在。每有读书,必有笔记。这个习惯,我最需要向他学习
关于经济理财的书,我也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30-3-2024 01:18 , Processed in 0.04209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