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 真性情,真丈夫的才女 [打印本页]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2-12-2011 00:50
标题: 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 真性情,真丈夫的才女
前段在看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每每看到感动之处竟然落泪。

真是本,之上才是善和美。

真性情,真丈夫的美貌才女,百年中国我想也就她数第一了。


[attach]209788[/attach]
[attach]209789[/attach]


[attach]209791[/attach]
林徽因于 1945
——————————————————————————————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地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而又不够宗教庄严的举动,除却点明了你和我们中间的距离,生和死的间隔外,实在没有别的成效;几乎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真实纪念的意义。

去年今日我意外地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

火车禽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

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地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即使人生如你底下所说: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就在那时候我记得火车慢慢地由站台拖出,一程一程地前进,我也随着酸怆的诗意,那“车的呻吟”,过荒野,过池塘,..过噤口的村庄”。到了第二站——我的一半家乡。

今年又轮到今天这一个日子!世界仍旧一团糟,多少地方是黑云布满着粗筋络往理想的反面猛进,我并不在瞎说,当我写:

信仰只一细炷香,

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

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

朋友,你自己说,如果是你现在坐在我这位子上,迎着这一窗太阳:眼看着菊花影在墙上描画作态;手臂下倚着两叠今早的报纸;耳朵里不时隐隐地听着朝阳门外“打靶”的枪弹声;意识的,潜意识的,要明白这生和死的谜,你又该写成怎样一首诗来,纪念一个死别的朋友?

此时,我却是完全的一个糊涂!习惯上我说,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但我明知道每桩事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烙印着!我也知道每一个日子是多少机缘巧合凑拢来拼成的图案,但我也疑问其间的摆布谁是主宰。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日子一天一天向前转,昨日和昨日堆垒起来混成一片不可避脱的背景,做成我们周遭的墙壁或气氲,那么结实又那么缥渺,使我们每一人站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候里都是那么主要,又是那么渺小无能为!

此刻我几乎找不出一句话来说,因为,真的,我只是个完全的糊涂;感到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四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地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止,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说到你的诗,朋友,我正要正经的同你再说一些话。你不要不耐烦。这话迟早我们总要说清的。人说盖棺论定,前者早已成了事实,这后者在这四年中,说来叫人难受,我还未曾读到一篇中肯或诚实的论评,虽然对你的赞美和攻讦由你去世后一两周间,就纷纷开始了。但是他们每人手里拿的都不像纯文艺的天平;有的喜欢你的为人,有的疑问你私人的道德;有的单单尊崇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哲学,有的仅喜爱那些软弱的细致的句子,有的每发议论必须牵涉到你的个人生活之合乎规矩方圆,或断言你是轻薄,或引证你是浮奢豪侈!朋友,我知道你从不介意过这些,许多人的浅陋老实或刻薄处你早就领略过一堆,你不止未曾生过气,并且常常表现怜悯同原谅;你的心情永远是那么洁净;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但是现在的情形与以前却稍稍不同,你自己既已不在这里,做你朋友的,眼看着你被误解,曲解,乃至于谩骂,有时真忍不住替你不平。

但你可别误会我心眼儿窄,把不相干的看成重要,我也知道误解曲解谩骂,都是不相干的,但是朋友,我们谁都需要有人了解我们的时候,真了解了我们,即使是痛下针砭,骂着了我们的弱处错处,那整个的我们却因而更增添了意义,一个作家文艺的总成绩更需要一种就文论文,就艺术论艺术的和平判断。

你在《猛虎集》“序”中说“世界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你却并未说明为什么写诗是一桩惨事,现在让我来个注脚好不好?我看一个人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铿锵的语言(哪怕是几声小唱),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的冲动,这本来是个极寻常的事。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时代,都不断有这种人。轮着做这种人的多半是为着他情感来的比寻常人浓富敏锐,而为着这情感而发生的冲动更是非实际的——或不全是实际的——追求,而需要那种艺术的满足而已。说起来写诗的人的动机多么简单可怜,正是如你“序”里所说“我们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虽然有些诗人因为他们的成绩特别高厚广阔包括了多数人,或整个时代的艺术和思想的冲动,从此便在人间披上神秘的光圈,使“诗人”两字无形中挂着崇高的色彩。这样使一般努力于用韵文表现或描画人在自然万物相交错时的情绪思想的,便被人的成见看做夸大狂的旗帜,需要同时代人的极冷酷地讥讪和不信任来扑灭它,以挽救人类的尊严和健康。

我承认写诗是惨淡经营,孤立在人中挣扎的勾当,但是因为我知道太清楚了,你在这上面单纯的信仰和诚恳的尝试,为同业者奋斗,卫护他们的情感的愚诚,称扬他们艺术的创造,自己从未曾求过虚荣,我觉得你始终是很逍遥舒畅的。如你自己所说:“满头血水”,你“仍不曾低头”,你自己相信“一点性灵还在那里挣扎”,“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重压迫下透出一些声响来”。

简单地说,朋友,你这写诗的动机是坦白不由自主的,你写诗的态度是诚实,勇敢而倔强的。这在讨论你诗的时候,谁都先得明了的。

至于你诗的技巧问题,艺术上的造诣,在这新诗仍在彷徨歧路的尝试期间,谁也不能坚决地论断,不过有一桩事我很想提醒现在讨论新诗的人,新诗之由于无条件无形制宽泛到几乎没有一定的定义时代,转入这讨论外形内容,以至于音节韵脚章句意象组织等艺术技巧问题的时期,即是根据着对这方面努力尝试过的那一些诗,你的头两个诗集子就是供给这些讨论见解最多材料的根据。外国的土话说“马总得放在马车的前面”,不是?没有一些尝试的成绩放在那里,理论家是不能老在那里发一堆空头支票的,不是?

你自己一向不止在那里倔强地尝试用功,你还会用尽你所有活泼的热心鼓励别人尝试,鼓励“时代”起来尝试,——这种工作是最犯风头嫌疑的,也只有你胆子大头皮硬顶得下来!我还记得你要印诗集子时我替你捏一把汗,老实说还替你在有文采的老前辈中间难为情过,我也记得我初听到人家找你办《晨报副刊》时我的焦急,但你居然板起个脸抓起两把鼓槌子为文艺吹打开路乃至于扫地,铺鲜花,不顾旧势力的非难,新势力的怀疑,你干你的事“事有人为,做了再说”那股子劲,以后别处也还很少见。

现在你走了,这些事渐渐在人的记忆中模糊下来,你的诗和文章也散漫在各小本集子里,压在有极新鲜的封皮的新书后面,谁说起你来,不是马马糊糊地承认你是过去中一个势力,就是拿能够挑剔看轻你的诗为本事(散文人家很少提到,或许“散文家”没有诗人那么光荣,不值得注意),朋友,这是没法子的事,我却一点不为此灰心,因为我有我的信仰。

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因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去追求超实际的真美,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仅想在我们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再长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我们作品的读者,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孤单的人的心里的,这种事它自己有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的。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地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朋友,你不要过于看轻这种间接的生存,许多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着你的存在,而加增了生的意识的。伤心的仅是那些你最亲热的朋友们和同兴趣的努力者,你不在他们中间的事实,将要永远是个不能填补的空虚。

你走后大家就提议要为你设立一个“志摩奖金”来继续你鼓励人家努力诗文的素志,勉强象征你那种对于文艺创造拥护的热心,使不及认得你的青年人永远对你保存着亲热。如果这事你不觉到太寒伧不够热气,我希望你原谅你这些朋友们的苦心,在冥冥之中笑着给我们勇气来做这一些蠢诚的事吧。

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北平
(原载1935 年12 月8 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01:07
林徽因是不是挺不幸的,徐志摩喜欢陆小曼。都是才女啊。。。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2-12-2011 01:28
标题: 回复 #2 mason00 的帖子
徐是爱她两人的,只是 不在同一个时空。

不过,徐能让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都如此怀念,也不枉此生了。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2-12-2011 01:40
[attach]209792[/attach]

徐志摩和陆小曼

面相上讲,陆小曼和林徽因完全不是一类人。

徐对于林是一见钟情,但追求未果。而和陆小曼的故事更类似古代风流才子佳人那种。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01:57
标题: 回复 #4 lisa2008 的帖子
哦,那我记错了,应该是徐先生有一位原配。那位很不幸,据说是非常传统的妇道人家,可惜诗人不是普通人。陆小曼虽然是才女,不过生活比较奢侈,徐志摩写诗,兼职教书才够开销。好像大师就是因为赶飞机或者火车兼职的时候出意外了,一声叹息啊。。。艺术界就是这样,才华如绚烂烟火,消散后大家都回家吃饭了。。。
作者: dcxg    时间: 12-12-2011 06:31
原帖由 lisa2008 于 12-12-2011 00:50 发表
前段在看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每每看到感动之处竟然落泪。

真是本,之上才是善和美。

真性情,真丈夫的美貌才女,百年中国我想也就她数第一了。

209788
209789


209791
林徽因于 1945
...


没看过这三位的文章,徐倒是大名鼎鼎哈

好像就是出三角恋,林倒是有些酸酸的味道。

真假这个问题很难说,我在想,这个道德的束缚和对人性的尊重在那个时代是个矛盾。

基本不怎么看文艺,不过我想文艺女青年都有些许坚守,些许底线

以上为乱拍
作者: laurel_dyf    时间: 12-12-2011 14:22
人生是需要坚守底线
有些事有可为,有些事不可为
但求无愧于心,烟花绚烂后的灰烬不是林之所求吧
我想她要的是细水长流的绵长与永久
作者: extreme    时间: 12-12-2011 16:37
很喜欢这首林徽因写的《人间四月天》,很喜欢这首诗朗诵: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U4MjU3NzA4/v.swf
作者: extreme    时间: 12-12-2011 16:39
其实所谓的三角恋、一夫一妻制都是世俗的东西,不是适合所有人的。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17:46
标题: 回复 #9 extreme 的帖子
很文艺的角度啊。徐志摩和原配的故事我觉得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文艺和现实的冲突。无法从世俗角度指责徐大师,但是那位原配夫人的不幸难道只能责怪命运吗?
作者: dcxg    时间: 12-12-2011 17:51
原帖由 extreme 于 12-12-2011 16:39 发表
其实所谓的三角恋、一夫一妻制都是世俗的东西,不是适合所有人的。


这话说的好像等于没说,完全正确哈

潜台词就是可以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问题这东西不太适合大多数人,那么法律可以例外吗?

其实如果没有这种暗恋的情节,就不会有那么好的作品和那么让人感动的情怀。

所以有得也就必有所失,失去其实也不是坏事。
人生挺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朝思暮想的一个事天天勾着你,你还得不到。
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情感,只不过没有作家那么煽情罢了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17:58
标题: 回复 #11 dcxg 的帖子
灵感来源啊,需要个念像,做一个不巧当的推进,当代文艺界的人吸毒,找灵感,几十年以后,吸毒也有可能就是一世俗的事,只是不是谁都承担的起的。。。
作者: 金鱼和农夫    时间: 12-12-2011 19:15
读诗的时候固然就文论文,而谈一个人的时候免不了又要讨论私人道德。徐志摩不是我的那盘菜,虽然我也喜欢哼几句偶然,诗人不能以艺术为名使道德蒙羞。既如顾城,你黑夜里的眼睛再亮也逃不过夺人性命的谴责。林徽因不选择他实在聪明,不过我欣赏她倒不如欣赏他的原配张幼仪,一个女子能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教本该同情她的世人只觉得敬佩,那才真正了不起。徐志摩配不上她。
作者: 金鱼和农夫    时间: 12-12-2011 19:20
原帖由 mason00 于 12-12-2011 17:46 发表
很文艺的角度啊。徐志摩和原配的故事我觉得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文艺和现实的冲突。无法从世俗角度指责徐大师,但是那位原配夫人的不幸难道只能责怪命运吗?


读书读一半,人家离开了徐志摩后的人生简直闪闪发光呵。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19:24
标题: 回复 #13 金鱼和农夫 的帖子
高见,想起来了,张幼仪,这个人是徐先生一生情感中我映像最深的。相反名声最大的陆小曼是我最不待见的。林同学确实聪明。。。
作者: 妮南    时间: 12-12-2011 19:58
标题: 林徽因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5-31/2313046.shtml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20:09
标题: 回复 #16 妮南 的帖子
才女都不好伺候啊,还是远观为妙
作者: 笨笨永闯天涯    时间: 12-12-2011 20:20
原帖由 mason00 于 12-12-2011 01:57 发表
哦,那我记错了,应该是徐先生有一位原配。那位很不幸,据说是非常传统的妇道人家,可惜诗人不是普通人。陆小曼虽然是才女,不过生活比较奢侈,徐志摩写诗,兼职教书才够开销。好像大师就是因为赶飞机或者火车兼职的 ...



他是因为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搭私人飞机出事的。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21:16
标题: 回复 #18 笨笨永闯天涯 的帖子
原来是这样,本来觉得徐大师死得有些俗,这下看来是非常纯粹的诗人之死啊。。。
作者: 妮南    时间: 12-12-2011 21:22
原帖由 mason00 于 12-12-2011 18:39 发表
才女都不好伺候啊,还是远观为妙


多情总被无情恼。
作者: 妮南    时间: 12-12-2011 21:24
古今中外,诗人英年早逝的例子也不少。
作者: laurel_dyf    时间: 12-12-2011 22:26
三人中,我也最喜欢张幼仪
作者: extreme    时间: 12-12-2011 22:55
我不认为徐志摩有什么道德问题,没有爱情还凑合在一起,那才是有问题,如果诗人能够凑合的话,那他也写不出那么激情演绎的诗歌了,即使他爱过小曼,但有一天不爱了,去追求别的女子,这很正常啊,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如果他是愿意凑合的人,那他就不是徐志摩。
作者: mason00    时间: 12-12-2011 23:06
标题: 回复 #23 extreme 的帖子
这事从徐志摩角度看没问题。不过张幼仪简直是无妄之灾。记得他们俩是包办婚姻,诗人够牛的话一早可以反抗。可惜他选择了孝道,忍耐多年之后还是闪了。不是指责徐老师,只能说是一场悲剧吧。
作者: smile_berry    时间: 13-12-2011 01:04
标题: 最爱志摩的《偶然》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最后的诗,就像他们的相遇,短暂而璀璨!
作者: 金鱼和农夫    时间: 13-12-2011 01:16
原帖由 extreme 于 12-12-2011 22:55 发表
我不认为徐志摩有什么道德问题,没有爱情还凑合在一起,那才是有问题,如果诗人能够凑合的话,那他也写不出那么激情演绎的诗歌了,即使他爱过小曼,但有一天不爱了,去追求别的女子,这很正常啊,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


不知者不怪,没有爱情还凑合在一起,那当然是有问题。不过凑合的不是张幼仪,她这方面是有爱情的;凑合的恰恰是徐志摩。他不但凑合了,见到林徽因之后,又把怀孕快要生产的妻子抛在异国他乡不闻不问,这就是道德问题。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要是说那都是他的孝道为先,徐志摩这一生一世都没有照顾过自己的父母,而恰恰是张幼仪在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时照顾他的吃穿,在他追求陆小曼时照顾他的父母带大他的孩子,直到他死后还给他父母养的老送的终。

而且,张幼仪决不是那种小脚没见识的村妇,幸好世人对她的评价并不以徐的说法为尺度。“民国15年夏,幼仪回到上海,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她每天上午9时准时上班,从不迟到;下午5时下班后还请了一位老先生,专门为她补习中文。在她的严格管理下,又有乃兄做后台,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和浙江实业银行的李馥荪也对她大力支持,很快反亏为盈,在上海银行界崭露头角,名噪一时。成为中国女性开办银行的第一人。与此同时,张幼仪还担任了云裳时装公司的总经理。此为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张幼仪把欧美的新式样引入“云裳”,并且裁剪缝制考究,成为一流时装店。顾客多为大家闺秀、海上名媛,在社交场中,无不以穿着“云裳”所制服装为荣,因而生意兴隆。民国23年,其兄张君劢参与领导的国家社会党聘请她去管理财务。从此,幼仪即是银行家又是企业家,还参与了政治活动。”

一档归一档,说诗歌,徐志摩没说的;说道德,我不得不质疑。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1:20
原帖由 mason00 于 12-12-2011 01:57 发表
哦,那我记错了,应该是徐先生有一位原配。那位很不幸,据说是非常传统的妇道人家,可惜诗人不是普通人。陆小曼虽然是才女,不过生活比较奢侈,徐志摩写诗,兼职教书才够开销。好像大师就是因为赶飞机或者火车兼职的 ...


徐志摩的死,还真的不能归到陆小曼的责任。他是飞去参加林徽因的一个建筑艺术演讲会,乘坐的飞机遇到大雾撞山机毁人亡的。

人说徐和林之间的情感,超出友情又不是爱情,是第四类情感。他们彼此欣赏,是心灵的知己。
作者: coredump    时间: 13-12-2011 01:28
前几天凤凰卫视播放过民国期间几个著名的离婚案, 徐和张的离婚就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在张和徐之前, 中国人只知道休妻, 不知道有公平离婚这一说法。

离婚时,他们的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张也是奇女子, 但徐也说不上有甚么道德瑕疵, 在那个纳妾,休妻还是寻常事的年代, 能为天下先用互相尊重的文明离婚来结束已经不存在感情的婚姻, 说明徐和张都是足够互相理解和尊重的。
作者: 太阳花开    时间: 13-12-2011 01:28
标题: 最右边的那个是林徽因
林徽因学生照
[attach]209982[/attach]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1:36
原帖由 laurel_dyf 于 12-12-2011 14:22 发表
人生是需要坚守底线
有些事有可为,有些事不可为
但求无愧于心,烟花绚烂后的灰烬不是林之所求吧
我想她要的是细水长流的绵长与永久


林徽因是何等聪明睿智的女子啊。单单她的容貌就够用倾城来形容,而她的才华和信念支撑下坚定的性格更让寻常小女子望尘莫及。她和徐是心灵知己,和建筑大师梁思成结成连理,而学界泰斗金岳霖,也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但为她终生未娶。林徽因能把握好和这三个出色男人的关系,绝不是一般智慧可以达到的。

最初徐志摩在英国追求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是动过心的。但徐有妻有子,林徽因就让他在自己和张幼仪之间做选择。徐当即就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张当时的反应是很理性的。但是徐的父亲和梁启超都坚决反对,而林徽因的家庭背景和教养最后让她作出了拒绝徐的决定。
作者: mason00    时间: 13-12-2011 01:41
标题: 回复 #26 金鱼和农夫 的帖子
更具体了。我当时看纪录片,徐志摩同学一开始就不喜欢被安排的婚姻,只是尊孝道,领父命。结婚后虽然张女士确实不是他的类型,也到勉强过下日子来。我想是后来徐志摩诗人的情感和气质逐渐成熟,追求真爱的热情最终超过了对传统道德的服从,才有了离婚,甚至没有好好赡养父母这些事。总之这些事都是挺有味道的,如果一切都说得清清楚楚,就没意思了。现在这样,角度多,看法多,味道才多!
作者: 金鱼和农夫    时间: 13-12-2011 02:06
呵呵,角度多看法多,是因为旁观的人境况各个不同,从每个人自身的处境联系到各人的看法,还是很有趣的。顺便说,刚才都是金鱼说的,是女生的看法,如果让农夫看起来,没准也就完全不同了。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2:07
原帖由 extreme 于 12-12-2011 16:39 发表
其实所谓的三角恋、一夫一妻制都是世俗的东西,不是适合所有人的。


提到一夫一妻制,倒是让我想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一夫一妻制是反进化的”http://www.freeoz.org/ibbs/viewt ... id=36239#pid3910909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2:09
原帖由 mason00 于 12-12-2011 17:46 发表
很文艺的角度啊。徐志摩和原配的故事我觉得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文艺和现实的冲突。无法从世俗角度指责徐大师,但是那位原配夫人的不幸难道只能责怪命运吗?


其实mason,徐如果已经移情,和原配已经没有了爱,张幼仪离开这个已经不爱自己的男人,对她自己未必是不幸啊。
作者: mason00    时间: 13-12-2011 02:21
标题: 回复 #34 lisa2008 的帖子
主要是考虑到张女士已经有孩子了,而且很传统,据说挺接受这段婚姻的。以前的女性可能没现在女性那么有想法和独立,但是之前也有高人说张女士也是一位颇有现代文化底蕴的人,可能稍微好一些吧。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2:22
林徽因和梁思成,徐志摩,泰戈尔一起合影

[attach]209984[/attach]
19244月泰戈尔(右3)与林长民(左3)、林徽因(右2)、梁思成(左1)、 徐志摩(右1等合影。

[attach]209985[/attach]
1938年林徽因(左4)、梁思成(左2)和女儿、儿子与西南联大教授
    周培源(左1 )、陈岱孙(左3)、吴有训(右1)、金岳霖在昆明合影。右边第二个是金岳霖
作者: mason00    时间: 13-12-2011 02:22
标题: 回复 #32 金鱼和农夫 的帖子
合用ID我最猜不透,比如说Ray和Wendy吧,好几次我发觉回复我态度很不同。
作者: mason00    时间: 13-12-2011 02:24
标题: 回复 #36 lisa2008 的帖子
林长民和林风眠有关系吗?第一感觉想起这个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2:29
标题: 回复 #38 mason00 的帖子
哈,不瞒你说我也是第一眼看到就在想同一个问题。很喜欢林风眠的画呢!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3-12-2011 02:32
再转一篇林徽因的《惟其是脆嫩》 - 这是我最喜爱,也最佩服她的文采和勇气的一篇。就说自那时起到现代,即使包括男人,也难见这般咄咄犀利又大丈夫的文字的。


《惟其是脆嫩》

林徽因

活在这非常富于刺激性的年头里,我敢喘一口气说,我相信一定有多数人成天里为观察听闻到的,牵动了神经,从跳动而有血裹着的心底下累积起各种的情感,直冲出嗓子,逼成了语言到舌头上来。这自然丰富的累积,有时更会倾溢出少数人的唇舌,再奔进到笔尖上,另具形式变成在白纸上驰骋的文字。这种文字便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出产,大家该千万珍视它!

现在,无论在哪里,假如有一个或多种的机会,我们能把许多这种自然触发出来的文字,交出给同时代的大众见面,因而或能激动起更多方面,更复杂的情感,和由这情感而形成更多方式的文字;一直造成了一大片丰富而且有力的创作的田壤,森林,江山……产生结结实实的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表情和文章;我们该不该诚恳的注意到这机会或能造出的事业,各人将各人的一点点心血献出来尝试?

假使,这里又有了机会联聚起许多人,为要介绍许多方面的文字,更进而研讨文章的质的方面;或指出以往文章的历程,或讲究到各种文章上比较的问题,进而无形的讲究到程度和标准等问题。我又敢相信,在这种景况下定会发生更严重鼓励写作的主动力。使创作界增加问题,或许。惟其是增加了问题,才助益到创造界的活泼和健康。文艺绝不是蓬勃丛生的野草。

我们可否直爽的承认一桩事?创作的鼓动时常要靠着刊物把它的成绩布散出去吹风,晒太阳,和时代的读者把晤的。被风吹冷了,太阳晒萎了,固常有的事。被读者所欢迎,所冷淡,或误会,或同情,归根应该都是激动创造力的药剂!至于,一来就高举趾,二来就气馁的作者,每个时代都免不了有他们起落踪迹。这个与创作界主体的展动只成枝节问题。哪一个创作兴旺的时代缺得了介绍散布作品的刊物,同那或能同情,或不了解的读众?

创作品是不能不与时代见面的,虽然作者的名姓,则并不一定。伟大作品没有和本时代见面,而被他时代发现珍视的固然有,但也只是偶然例外的事。希腊悲剧是在几万人前面唱演的;莎士比亚的戏更是街头巷尾的粗人都看得到的。到有刊物时代的欧洲,更不用说,一首诗文出来人人争买着看,就是中国在印刷艰难的时候,也是什么“传诵一时”;什么“人手一抄”等……

创作的主力固在心底,但逼迫着这只有时间性的情绪语言而留它在空间里的,却常是刊物这一类的鼓励和努力所促成。现走遍人间是能刺激起创作的主力。尤其在中国,这种日子,那一副眼睛看到了些什么,舌头底下不立刻紧急的想说话,乃至于歌泣!如果创作界仍然有点消沉寂寞的话——努力的少,尝试的稀罕——那或是有别的缘故而使然。我们问:能鼓励创作界的活跃性的是些什么?刊物是否可以救济这消沉的?努力过刊物的诞生的人们,一定知道刊物又时常会因为别的复杂原因而夭折的。它常是极脆嫩的孩儿……那么有创作冲动的笔锋,努力于刊物的手臂,此刻何不联在一起,再来一次合作逼着创造界又挺出一个新鲜的萌芽!管它将来能不能成田壤,成森林,成江山,一个萌芽是一个萌芽。脆嫩?惟其是脆嫩,我们大家才更要来爱护它。

这时代是我们特有的,结果我们单有情感而没有表现这情绪的艺术,眼看着后代人笑我们是黑暗时代的哑子,没有艺术,没有文章,乃至于怀疑到我们有没有情感!

回头再看到祖宗传流下那神气的衣钵,怎不觉得惭愧!说世乱,杜老头子过的是什么日子!辛稼轩当日的愤慨当使我们同情!……何必诉,诉不完。难道现在我们这时代没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喜剧悲剧般的人生作题?难道我们现时没有美丽,没有风雅,没有丑陋、恐慌,没有感慨,没有希望?!难道连经这些天灾战祸,我们都不会描述,身受这许多刺骨的辱痛,我们都不会愤慨高歌进出一缕滚沸的血流?!

难道我们真麻木了不成?难道我们这时代的语辞真贫穷得不能达意?难道我们这时代真没有学问真没有文章?!朋友们努力挺出根活的萌芽来,记着这个时代是我们的。

作者: dcxg    时间: 13-12-2011 11:28
中国需要点梁思成这种

建筑大师梁思成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国宝”
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guid=1a0677c8-14a1-4a05-8d2d-3ef62aeb1000&AutoPlay=false

[ 本帖最后由 dcxg 于 13-12-2011 11:31 编辑 ]
作者: freehand    时间: 13-12-2011 11:37
标题: 回复 #41 dcxg 的帖子
" 建筑大师梁思成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国宝”"

-------> 宝在哪儿? 愿闻其详, 可不要人云亦云阿
作者: dcxg    时间: 13-12-2011 12:00
原帖由 freehand 于 13-12-2011 11:37 发表
" 建筑大师梁思成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国宝”"

-------> 宝在哪儿? 愿闻其详, 可不要人云亦云阿


没看片子啊
你y整天跟我讨论中国文化呢,你知道啥是中国文化啊,不是儒家学说啊,
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 freehand    时间: 13-12-2011 13:45
原帖由 dcxg 于 13-12-2011 12:00 发表


没看片子啊
你y整天跟我讨论中国文化呢,你知道啥是中国文化啊,不是儒家学说啊,
看看就知道了


我跟一个只看片不看书的人讨论什么中国文化, 我真是吃饱了撑着了

btw 我觉得最不幸的不是什么徐志摩,金岳霖, 而是梁思成
作者: freehand    时间: 13-12-2011 13:49
另外,这个栏目允许我进来吗? 我本没想进来, 看着dcxg 在这儿胡喷, 我就跟进来了
作者: 独立小桥风满袖    时间: 13-12-2011 14:11
林徽音是那么秀外慧中 柔中蕴刚的奇女子
也许是她的学识和见识  使她克服了一般女子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通病
文艺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加上倾城美貌  丰富感情
造就了她传奇的一生  令人惊叹
作者: 老于    时间: 10-1-2012 23:56
原帖由 laurel_dyf 于 12-12-2011 22:26 发表
三人中,我也最喜欢张幼仪



这个一定要顶。
说张幼仪不幸,大概多是因为觉得她被徐志摩无情的抛弃了吧? 我倒觉得,幸亏她被徐志摩抛弃了,和那种四处流情的人,怎么可能过的舒心呢?
而且,张幼仪也是奇女子呀,人家从德国回来以后,也逐渐变成牛人一个。更可贵的是,她不记前怨,在负心汗徐志摩需要帮助时,多次伸出援手。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1-1-2012 00:49
原帖由 freehand 于 13-12-2011 13:49 发表
另外,这个栏目允许我进来吗? 我本没想进来, 看着dcxg 在这儿胡喷, 我就跟进来了



不用解释,不要解释哈

严肃点哈,允许的,但不许不尊重绿童鞋,否则后果很严重很严重很严重
作者: lisa2008    时间: 11-1-2012 00:51
原帖由 freehand 于 13-12-2011 13:45 发表



btw 我觉得最不幸的不是什么徐志摩,金岳霖, 而是梁思成


为什么
作者: MICHELLE07    时间: 27-9-2013 01:34
本帖最后由 格菲 于 1-10-2013 16:29 编辑

空灵绝尘的美丽才女,谁能抗拒她的魅力?
夜深人静翻出一幅如此才华横溢的帖,也算安慰了“夜凉心更凉”。。。

细细读了每一层回复,同学们的文字太让我感动了

楼里的好多朋友,依然在我们身边
作者: MICHELLE07    时间: 27-9-2013 01:46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27-9-2013 00:47 编辑
妮南 发表于 12-12-2011 18:58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5-31/2313046.shtml


谢谢妮南提供的链接。

她写道,“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这个孤独的女孩子,把写信作为自己排遣忧郁的一种方式,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文采没有很特别,心思细腻、忧郁、渴望爱,同俗人无二。
就是长得美一点



作者: fenzuan    时间: 30-9-2013 00:45
陆小曼也是非常的美。她好象活得满长寿的。但林就走得早了点,有个文章是她老公的后妻写的,她还没死,她老公就找了这个后妻来照顾快死的她,然后马上跟这个后妻结婚了。感觉她晚景比较凄凉。或许一个老男人守着一个快死的老婆,实在需要有人来帮忙吧。
作者: mite    时间: 1-10-2013 14:45
smile_berry 发表于 13-12-2011 00:04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

是吗 是写给林的? 才知道
真有魅力

好像还有个哲学家 住在她家里
一辈子做叔叔辈
他老公也能忍受 难得
作者: mite    时间: 1-10-2013 14:49
和建筑大师梁思成结成连理,而学界泰斗金岳霖,也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但为她终生未娶

===》

这个金也是性情中人

我看到有文章说 林曾和梁说爱上了金
梁表示可以退出 。。。

这些人都是60年代才死的吗

作者: 2da6    时间: 4-10-2013 19:34
三张照片,成熟以后的更有韵味
作者: dreamcat    时间: 4-10-2013 19:52
mite 发表于 1-10-2013 13:49
和建筑大师梁思成结成连理,而学界泰斗金岳霖,也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但为她终生未娶

===》

据说金岳霖有私生子的,林徽因也是聪明的,和梁思成结婚了,梁还是靠谱的,如果当时真的和徐结婚了,没准也没啥好结果,徐就是典型的吃着碗里望着锅里,诗人才子都一个样,只适合恋爱不适合结婚。林徽因长得是挺好看的,那个年代,读过书留过洋的美女还是不多的,所以众星捧月了,冰心就长得不如她,虽然也是留过洋的高知女性,但明显不如林受欢迎,美女就是有市场啊
作者: 妮南    时间: 17-10-2018 19:04

作者: 晟楠    时间: 23-11-2018 17: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