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中国人为什么好吃? [打印本页]

作者: Hardthinking    时间: 2-2-2010 23:52
标题: 中国人为什么好吃?
中国人为什么好吃?  
2008-06-29 16:20
   

   世界是矛盾的。
  表现出来的样子如果是A,那么其深层的原因就可能是-A。
  例如,极其外向的人常常是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的,整天笑个不停的人内心是很悲伤的,看起来最性感的人是性冷淡,而那种看起来最简单的人脑子充满了无数狂暴的想法和冲动……
  同样的道理,咱们中国人很好吃,导致这一表象的核心原因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普遍被饿坏了。

  我的一些读者朋友建了一个QQ群,名称是“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而大家则以“研究人员兼被研究人员”自居。
  这么说,我就是“非正常人类研究标兵”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多少也是以这种角色自居,认为我的文章过于尖锐,其实咱们国人大多数家庭还是正常的。但从去年开始,我越来越觉得,咱们的大多数家庭是病态的。
  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去一个小区演讲。演讲面对的听众都不是我的专栏的读者。演讲结束后,现场三四十名听众的七八名听众被我的演讲内容震动,聚在一起和我做了约一个小时的交流,基本都是请教孩子教育的问题
  交流结束后,我有点发晕的感觉,觉得自己仿佛是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疯人院,怎么那么多明显可怕的事情就一直被这些家长当作理所应当的手段而用在孩子身上呢?
  最近再次涌起这种感觉,是有一天突然明白,和那么多妈妈们聊过了,但明显够格称得上“足够好的妈妈”的却只有一个,就是我前不久的文章《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中的男孩的妈妈。并且,前几天又和她聊天,才知道了普遍流行着许多变态的育儿经。
  譬如,她说,许多育儿书上都谈到对付几个月的婴儿夜间哭泣的办法:不管他,他哭几个晚上后就不哭了。
  天啊,我说,这不是杀人吗?
  但很可怕的是,她说,这是很普遍的。
  和人聊天的时候,常碰到这样的女子,她把爱情当作唯一重要的事情,那么爱情失去了时,她就觉得整个世界崩溃了,因为这是她唯一的需要,也是她唯一支柱,唯一的支柱都倒了,自然是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同样的道理,几个月大的孩子,吃——准确的说法是围绕着吃东西的所有的口感的满足——差不多是他们唯一的需要,如果这个唯一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他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1岁前孩子怎么爱都不过分
  记得广州妈妈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仅三个月,晚上哭泣时,年轻的妈妈会去抱他哄他喂他,这时年轻的爸爸会非常暴躁,说应该给孩子挫折教育,不应该这样对他。
  当时,我回复说,这个爸爸像在吃醋,他要和儿子争夺“妈妈”的爱。但现在我明白得更深,三个月儿子的哭声应该是唤起了他的身体的痛苦记忆,他小时候晚上哭泣时就是被那样对待的。既然老子我小时候饿了没人管,凭什么你小子饿了就要人呵护啊!
  我这个朋友说,她觉得做妈妈的这时该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她说,她本能上反感那些育儿书的方法,如果她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时,她就会去看《动物世界》类的电视节目,向动物取经,譬如动物是不会拒绝想吃奶的幼仔的。
  这也是目前流行的客体关系理论的说法:对于一个1岁前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爱,怎么爱都不过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养育者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
  但这样做很累。譬如我这位朋友记得,儿子三四个月时,会一个小时吃一次奶,白天如此,晚上也一样,做妈妈的就会很累,但她就是坚持这样做的。想必这也是她的儿子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的一个关键原因吧。
  关于这一点,一个朋友在我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说,这样大的婴儿之所以频繁吃奶,不是因为新陈代谢,而是因为宝宝肚子里有气,所以这时要拍拍婴儿的背部,让他打一下嗝,然后他就可以吃多一些,那样就不必一个小时吃一次奶那么频繁了。
  我这个朋友也发现了这一点,但她说,这样做了以后,小家伙晚上要吃奶的频率仍然很高,作为妈妈,若想满足孩子的真实需要,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主动去适应孩子的节奏,而不是反过来让孩子适应自己的节奏。

不哭是因为孩子绝望了
  ID为“象象妈妈”的网友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类似的育儿经“无视孩子的正常成长需要,完全以成人的方便为目标”。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截然相反。我这位朋友说,她的亲戚朋友都警告她,不要把孩子惯坏了。
  并且,她一个堂妹就用了那些育儿书的办法,儿子才几个月时,晚上哭不管,结果这些办法真灵,孩子哭了几个晚上就真不哭了。
  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哭了?因为绝望啊!哭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的愿望的表达,如果愿望都不表达了,这该是多么可怕的结果啊!
  我这位朋友观察过,孩子是不哭了,妈妈是安生了。但是,晚上睡觉时,他的小嘴一直在发出“卜拉卜拉”的声音,像是吃东西似的,而他的身体,已经疼得打横了起来。
  这真是可怕,挨过饿的大人想必知道这种滋味,而让一个婴儿去承受这种本不必承受的滋味,又是为什么呢?
  有几天,这个小侄子在她家里住,晚上经常发出“beng beng beng”的奇怪的声音,大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她猜测他说的是“饼”,因为饿啊。于是,一天晚上她给他熬了一大碗很浓的皮蛋瘦肉粥,孩子半夜里醒了可以喝。结果,那个晚上,孩子再没有发出过一次这个声音,而第一次醒来喝了一大半粥后,他非常满足地叹出了三个字“好味粥!”
  这真令人心酸!
  现在,这个孩子十来岁了,晚上不哭的、令大人省心的他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经常看见“鬼”。
  此前,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所谓的“鬼”常是孩子心中的“坏妈妈”的形象的向外的投射。妈妈总是有好有坏的,而如果坏的一面太多,孩子为了捍卫他和妈妈的关系,就会将“坏妈妈”的形象和他对“坏妈妈”的恐惧、愤怒甚至仇恨都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鬼就是这些潜意识的表达。
  这听起来很荒唐,但请试着想象:你饿得死去活来,身边就有一个常说最爱你的人,她有一个丰盛的食物库,可她就是对你的渴求无动于衷,那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粗暴断奶令女儿变内向
  我在博客上以《那些变态的育儿经》发表了上述看法后,显然刺痛了很多人的回忆,结果不到一天就有了50多个回复,差不多创了我的博客的纪录了。
  网友“宅男奶爸”反省说“早就知道自己育儿有点变态了”,他写道:
  女儿小的时候吃奶是没让其吃苦头的,可是一岁两个月时断奶却让她经历了绝望。她的妈妈躲到乡下去了一周,女儿第一天从下午哭到早上,声嘶力竭,心疼得姥姥也跟着哭,但还是硬着心断了奶。
  等过了一周妈妈回来时,女儿不认她了,原先灵气十足的眼睛充满了迷惘和陌生,原先见人就笑,主动打招呼,从那时再也不主动了。
  并且,晚上睡觉时虽然不吃奶了,但一定要摸到妈妈的奶头才可以睡觉,现在已经四岁半了,晚上若是摸不到妈妈的奶头就会哭,感觉应该是断奶后遗症,所以经常给那些要断奶的妈妈们建议,不要断得太绝情,要有耐心慢慢断掉。
  其他一些网友的回复显示,这种妈妈躲到别处或将孩子送到别处以强行断奶的方式很流行,但大人们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结果呢?难道断奶就那么重要,非得让孩子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原先灵气十足的眼睛充满了迷惘和陌生,原先见人就笑,主动打招呼,从那时再也不主动了。”
  网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则对比了自己和孩子的经历:
  我小时候,妈妈有心脏病,生了我就被送医院抢救了,自然就没法子给我哺乳,我是喝奶粉和牛奶长大的。据说,我小时候很能哭,每天晚上哭得街坊四邻都睡不好觉,妈妈带我的时候没经验,常常是我饿了她才去冲奶粉,等忙完了我却睡着了。
  我儿子是母乳喂养长大的,跟文中提到的妈妈一样,只要他饿了我就喂,不管什么时候。孩子爸爸对孩子也很温柔,所以,我儿子从小就爱笑。见人就会无声的笑,很可爱,也很好带。现在儿子上小学了,很有主见,也很懂事……我明白了一些问题,孩子的好不是教育出来的,是爱和养育出来的。庆幸自己无意中做对了。
  她还发现,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她的先生身上,“我婆婆是个凡事讲究规则的人,据说她喂孩子的时候就是按点供应的,所以,我爱人现在很‘馋’。”

    但估计不止是她的先生“馋”,她应该也很“馋”,因为她的网名“很饿很饿的毛毛虫”实在太经典了,它典型地反映了藏在她内心深处的饥饿感。
  那么,中国人普遍好吃,普遍很馋,是不是源自同样一个道理呢?童年被饿坏了,所以长大了要好好弥补,再也不想经历这种体验。



不要限制婴儿的嘴部活动
  吃是婴儿最重要的需求。如果再引申一下,还可以说,嘴是婴儿一开始探索世界的工具。
  若用弗洛伊德发明的术语,就可以概括说,婴儿一开始处于“口欲期”,也即,婴儿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他不仅用口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用口来满足自己的特殊的心理需要,譬如他在吮吸妈妈的奶汁时,不仅可获得吃饱带来的满足感,也可以获得其他一些快感。
  这也是为什么婴儿见到什么都会忍不住去咬的原因。这时,大人就会很担心婴儿把东西吃下去,但其实,他们主要是在用嘴来感受这些东西。
  所以,如果父母怕脏、怕不安全,而过于限制婴儿这些活动,婴儿的最初欲望就会严重没有被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没有被满足感最终埋藏在内心深处,而驱使一个大人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譬如吃手、咬指甲、抽烟、喜欢吮吸以及最普遍的好吃等等。
  所以,不仅要及时满足婴儿的吃奶的需要,还要少限制婴儿的口部活动。对此,网友“顽石”写道:
  有次一个朋友见我的宝宝在啃一个矿泉水瓶盖,就教训我:“这你也给宝宝玩?等会吞下去了怎么办?”
  我瞠目结舌地问她:“你倒是试试吞一个瓶盖给我看看?”
  她就不好意思地笑了:“只怕万一嘛,还是小心一点好……”
  她不限制孩子这样做,可能是看到了恶果,因为“我老公就是从小婆婆什么东西都不给啃,现在是个老烟枪,而且还爱咬人!郁闷!”
  有一次,和一个好友聊天,发现已经40多岁的她还有很多孩子气的嗜好:
  1.想看鬼片,但又怕鬼片,所以到处买鬼片,然后锁在家里不敢看;
  2.爱看《少年侦探柯南》,先是她儿子下载,然后母子俩一起欣赏;
  3.爱看《机器猫》;
  4.好吃也很会吃;
  她也是学心理学的,而且造诣很深,我们聊到最后,一同找到了这些“雅好”的心理原因:
  1.她小时候是保姆带的,保姆对她很恶劣,所以是“坏妈妈”,这是她心中的鬼的源头;
  2.《少年侦探柯南》是小孩抓大人坏蛋,其含义不言而喻,是她“内心的小孩”想抓伤害过她的“坏蛋”,而这些“坏蛋”一般都是她的保姆或亲人。这些人当然不能抓,所以变成了想抓家以外的一切坏蛋。
  3.机器猫能满足小孩子主人的一切需要,而这个小孩子主人的妈妈是一个苛刻的妈妈,看不到也不尊重孩子的真实需要。
  4.小时候吃奶太少。
  再看我自己,貌似以上这些情况都没有,这可能源自一个在我们文化说起来有点难为情的事情:我印象中一直吃奶到三四岁。
作者: 冰翡翠    时间: 3-2-2010 00:30
凡事不要太极端就好
作者: Dreamhouse    时间: 3-2-2010 01:00
我读得太快
居然读成中国人为什么好吃/hao3chi1

食人族再现?

作者: 珊一    时间: 3-2-2010 03:43
婴幼儿期也就罢了,因为自己不懂说话,不懂表达,但偶觉得作为父母无论自己多辛苦,吃总得满足吧。但如果成年后对吃也要省着计较的话,人生还有何乐趣?
作者: 珊一    时间: 3-2-2010 03:46
说明一下:偶只讲究合口味,不在乎是否是贵品(奢华的东西偶还真吃不起),只要是偶喜欢的或者新鲜的东西,总得想办法去尝试,所以,偶越吃越苗条,如果按LZ所说,难道偶小时候真是被妈饿大的?
作者: nil    时间: 3-2-2010 10:14
弗洛伊德的最初级诠释。。。
作者: 高寿财    时间: 3-2-2010 10:39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在吃的方面。

作者: Dreamhouse    时间: 3-2-2010 10:55
我最喜欢小吃
尤其是风味小吃

大鱼大肉
一点都不喜欢
也只能偶尔为之
作者: Manly    时间: 3-2-2010 12:09
这个题目看着有点吓人,有谁老是到处品尝各种种族的人来比较比较的?
作者: pangda    时间: 3-2-2010 13:12
民以食为天
作者: Hardthinking    时间: 4-2-2010 01:37
好吃啊?呵呵
作者: 会飞的碗    时间: 4-2-2010 11:20
我也以为是食人族呢
作者: 毛桩桩    时间: 4-2-2010 11:59

作者: spikezw    时间: 4-2-2010 16:53
我以为要吃人啊 中国人比西人好吃-因为毛少?
作者: jiangnan75    时间: 4-2-2010 22:12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说得有点过.

貌似我也很好吃的,我可是吃奶吃到3岁呢, 直到我妈妈突然生病无法喂奶,不然估计到小学.

我女儿1岁半以前,我从来不限制她啃手,没有定点给奶,断奶温和,但是她2岁多了,还是爱啃手,搂住能解释一下吗?
作者: y2kgo    时间: 4-2-2010 22:17
偶肚子饿的时候好吃
肚子不饿的时候就不好吃

作者: nil    时间: 4-2-2010 22:25
原帖由 jiangnan75 于 4/2/2010 22:12 发表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说得有点过.

貌似我也很好吃的,我可是吃奶吃到3岁呢, 直到我妈妈突然生病无法喂奶,不然估计到小学.

我女儿1岁半以前,我从来不限制她啃手,没有定点给奶,断奶温和,但是她2岁多了,还是爱啃手, ...
孩子在母亲子宫里就啃手了。。。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个时候的孩子处于口腔期,是满足其性(广义)的一种行为。
作者: Hardthinking    时间: 4-2-2010 22:27
原帖由 jiangnan75 于 4-2-2010 22:12 发表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说得有点过.

貌似我也很好吃的,我可是吃奶吃到3岁呢, 直到我妈妈突然生病无法喂奶,不然估计到小学.

我女儿1岁半以前,我从来不限制她啃手,没有定点给奶,断奶温和,但是她2岁多了,还是爱啃手, ...


口欲期得到满足并不是那么容易,还要看你女儿具体所处的环境。

另外,这篇文章只是说多数人的口欲期可能没得到满足,于是这种好吃的现象就很普遍了,只是对社会现象提出的一种解释,不过再怎么说也只是针对一个社会现象,是宏观层面的,这就不能用具体个例来反驳。如果要有针对性的反驳,就应该看统计现象,口欲期没得到满足的多大比例的小孩中长大之后会继续寻找这种口欲的“满足感”呢?这整套看法实际是精神分析的存在基础。
作者: Hardthinking    时间: 4-2-2010 22:32
原帖由 nil 于 4-2-2010 22:25 发表
孩子在母亲子宫里就啃手了。。。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个时候的孩子处于口腔期,是满足其性(广义)的一种行为。


广义力比多有点泛化了。
作者: nil    时间: 4-2-2010 22:35
原帖由 Hardthinking 于 4/2/2010 22:32 发表


广义力比多有点泛化了。
食色,性也。。。都是欲嘛。
作者: michaelchin    时间: 4-2-2010 22:38
有些棕色人种更好吃
其实还要看怎么烤
作者: sunyi_yx06    时间: 4-2-2010 22:42
因为中国人瘦肉多,鬼佬油太多, 吃多了胆固醇高
作者: michaelchin    时间: 4-2-2010 22:50
我一般用鬼佬煲汤
作者: nil    时间: 4-2-2010 22:52
标题: 回复 #23 michaelchin 的帖子
放血不?
要不有骚味。。。
作者: alphabeta    时间: 4-2-2010 22:54
这文刚发的时候第一眼看标题就觉得有歧义,看看回帖,果然……………………………………
作者: diegolin    时间: 4-2-2010 23:01
因为中国人毛少,拔毛比较轻松,烤一下就处理干净了,容易做出原汁原味。

鬼佬毛太浓密,拔毛会累死厨师,不得不用滚沥青的手法拔毛,才可能处理得干净,于是鬼佬的肉做出来,都有一股沥青味,不好吃。
作者: y2kgo    时间: 4-2-2010 23:07
标题: 回复 #26 diegolin 的帖子
烧鸭饭。。。

作者: Ray和Wendy    时间: 5-2-2010 21:33
悉尼哪里的烧鸭饭比较好吃?
作者: Espresso    时间: 6-2-2010 21:43
全世界人都好吃
作者: black_zerg    时间: 6-2-2010 21: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好吃是优点,多数老外都很可怜,只会吃个牛排葡萄酒。我就爱吃辣火锅
作者: Espresso    时间: 6-2-2010 21:51
原帖由 black_zerg 于 6-2-2010 21:49 发表
好吃是优点,多数老外都很可怜,只会吃个牛排葡萄酒。我就爱吃辣火锅

这牛排葡萄酒里的讲究也大着了吧?
作者: black_zerg    时间: 6-2-2010 2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牛排葡萄酒,整天吃这两样不是要人命。个人是向来不喜西餐,牛排还不如鸡肉好吃呢。可能我比较粗线条,连咖啡好坏都不是特别能分得清,拿来就喝。国内小姑娘还都爱吃西餐,我晕,我觉得还不如鸭油烧饼好吃。但是国内下饭馆我就能分出来好吃不好吃啊。辣子鸡丁,泉水鱼,多好吃啊 。这些是我们中国人的优点和智慧,也不是说啥都是老外好。
作者: Espresso    时间: 6-2-2010 22:18
原帖由 black_zerg 于 6-2-2010 22:04 发表
牛排葡萄酒,整天吃这两样不是要人命。个人是向来不喜西餐,牛排还不如鸡肉好吃呢。可能我比较粗线条,连咖啡好坏都不是特别能分得清,拿来就喝。国内小姑娘还都爱吃西餐,我晕,我觉得还不如鸭油烧饼好吃。但是国内 ...

饮食方面是各有长短的,不能说中国的就一定比国外的好。
牛排和葡萄酒,只是在西餐里很狭小的一块,好象中国的水煮牛肉水煮鱼水煮肉片水煮xx一样,只是你对西餐的理解少了些。至于咖啡的好坏,你去问问澳洲人,又有多少人能说的清呢?
个人有个人的爱好,不能说的太主观了。
同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估计国内还没有的吧,中餐的香港好象有几个,但是其他地方的中餐几乎就没有了。
西餐里讲究的也多着去了,不能太小看西餐的。
作者: black_zerg    时间: 6-2-2010 22: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说哪个高层次的就没法比较,很可能内容大于形式,摆谱大于实际。

就说平常生活,公司请客户吃饭,也就牛排加点葡萄酒。公司请我们吃饭,聚餐或者吃自助餐,也就那么几样,确实干净卫生也算健康,但要说多好吃,实在不敢恭维。

我有个朋友算是能干的,在她家做客,她亲自下厨,忙半天很得意的也就端出来一碗土豆牛肉,一桌人围着就面包什么的吃。还有另外一家子也是据说爱好厨艺的,作出来的甜点明显跟我中国朋友做的那就不是一个档次,我中国朋友做的家常菜个个都狂好吃。西餐中的讲究肯定是都有,各国人的习惯也不一样,不过扪心自问,给你20刀或者100块人民币,你觉得在那里吃的好。或者说不谈钱,就让你一个人吃你最爱吃的,难道会是牛排红酒么。

其实我不是非要争这个,只不过中国我好多看不惯的,就是吃这个我特别看得惯啊,lz这么一说好像就是罪过是变态一样,太伤人心。

[ 本帖最后由 black_zerg 于 6-2-2010 22:47 编辑 ]
作者: Espresso    时间: 6-2-2010 22:52
给西人20刀,一般人不会去吃中餐的吧?可能也去,因为中餐一般比牛排更便宜些。
一块好的牛排,光成本也不会便宜的,只有懂了才能吃出道吧,好象让一般澳洲人去吃个中餐,估计大部分的门道也摸不清,但是就下个结论:中餐比西餐差多了,我看不对。
你们公司请你们吃饭,吃的哪几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西餐里面类别太多了,不只是那点点东西的。建议,多看多尝多理解,兴许能找到不少也合你口味的东西的。
作者: extreme    时间: 7-2-2010 00:08
标题: 回复 #35 Espresso 的帖子
我同意,西餐里面讲究大了,我是去中部的时候正好和一美国厨子同行了2周,了解了很多西餐的东西。说到底还是很多人对西方不了解。
作者: Ray和Wendy    时间: 7-2-2010 18:30
赞同。
任何评判或者比较都应该建立在深刻而彻底了解的基础上,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原帖由 Espresso 于 6-2-2010 22:52 发表
给西人20刀,一般人不会去吃中餐的吧?可能也去,因为中餐一般比牛排更便宜些。
一块好的牛排,光成本也不会便宜的,只有懂了才能吃出道吧,好象让一般澳洲人去吃个中餐,估计大部分的门道也摸不清,但是就下个结论 ...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