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打印本页]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26-2-2024 07:29
标题: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www.creaders.net | 2024-02-25 12:13:18  历史押韵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过年期间的贵州山火看得挺让人揪心的,烧了好多天才被公众所知,一下子有221起火情,据2月22日新闻媒体报道,已经全部被扑灭了。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可在同一天,重庆的媒体报道,重庆救援力量支援贵州战山火,还派了直升机去支援,在22日晚到达黔西南。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不是说山火都已经扑灭了吗?怎么重庆的救援队还要出发去支援呢?火都灭了还去干嘛呢?

在彼时彼地,山火到底有没有全部扑灭呢?

都是官方媒体啊,到底该信谁?

而且媒体对贵州山火的报道比较少,所以我们对贵州山火的信息知道得比较少,只笼统的知道很多地方都在烧,还牺牲了两位救火英雄。

而火灾造成的损失,比如过火面积有多少,都没有详细报道,可能是媒体对山火不感兴趣吧。

但奇怪的是,今天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丛林火灾,超过500名消防员参与灭火,过火面积达1.7万公顷,烧毁六栋房屋。

我们的媒体却是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甚至还上电视新闻上播出了。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终于发生山火了!中国媒体争相报道

澳大利亚的山火烧了17000公顷丛林,他们都知道。

上面图片是电视媒体分别在早上7:37和中午12:50都做出了报道,而且早上7点新闻里统计的过火面积是1.5万公顷。到后面网络媒体报道的数据是1.7万公顷。看来我们的媒体对这个数据进行了仔细的校对。

澳大利亚更新了过火面积,媒体也实时更新。可以说媒体在这件事上展现了媒体人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且还有图片有视频,全方位立体的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让我们知道了澳大利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相比之下幸福感+1。

看了媒体的表现,我想起之前张雪峰在直播间说: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引起了新闻人的怒怼。

但看了很多新闻,发现张雪峰说的还真有点道理。

这山火如同三昧真火烧出了媒体人的成色。
   0


Bringing life-saving medicines to more patients
Sponsored Content
Bringing life-saving medicines to more patients

By Amgen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26-2-2024 07:30
https://news.creaders.net/china/2024/02/25/2704379.html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26-2-2024 07:32
D桑说:小D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作者: dcxg    时间: 26-2-2024 09:12
贵州哪鸡巴有山火,造谣么?
作者: dcxg    时间: 26-2-2024 09:14
小鸡巴v,g,正在赶来的路上,不是拿着水桶,而是拿着棒子,@chubbycat就问你抖不抖?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26-2-2024 09:27
dcxg 发表于 25-2-2024 14:14
小鸡巴v,g,正在赶来的路上,不是拿着水桶,而是拿着棒子,@chubbycat就问你抖不抖?

@vsxii @gnosis @whsank @敏感词 为毛拿着棒子?  
作者: gnosis    时间: 26-2-2024 09:31
chubbycat 发表于 26-2-2024 09:27
@vsxii @gnosis @whsank @敏感词 为毛拿着棒子?

你忘啦?棒子才能让他高潮。
别人JB 的大小都知道,看来舔过。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27-2-2024 06:14
gnosis 发表于 25-2-2024 14:31
你忘啦?棒子才能让他高潮。
别人JB 的大小都知道,看来舔过。

@dcxg 怎么知道大小?
作者: sdcmc    时间: 27-2-2024 12:15
澳洲的山火, 日本的地震, 美國的0元購.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