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美国教授开出最好的死亡处方 每个人都适用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30-11-2016 06:28
标题: 美国教授开出最好的死亡处方 每个人都适用
[attach]412073[/attach]
(网络图片)
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
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
“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
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
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因为家属和上司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
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attach]412074[/attach]
2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
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
“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
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
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
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
“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
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
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
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
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
“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
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
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
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
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
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
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
“这有本质的区别。”
3
[attach]412075[/attach]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
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
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
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
《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
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
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
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
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
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
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
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
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
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
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
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
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
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
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
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
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
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
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4
[attach]412076[/attach]
罗点点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
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罗点点是罗瑞卿的女儿,
有一次,她和一群医生朋友聚会时,
谈起人生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
“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
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
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
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十几个老人便发起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随后不久,罗点点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美国法律文件,
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刻通过简单问答,
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
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5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
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
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
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
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
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
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
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attach]412077[/attach]
6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
“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过度治疗。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
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
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
“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
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
“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
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
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
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
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
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
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
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
“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
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
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
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attach]412078[/attach]
7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
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30-11-2016 06:28

作者: catfelix    时间: 30-11-2016 09:34

作者: bsklhh    时间: 30-11-2016 11:04

作者: 我爱猫眯    时间: 30-11-2016 12:09
啥意思?

有病就别救了??

病怏怏的还能旅游???
作者: chubbycat    时间: 30-11-2016 12:15
周星星有病就别救了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30-11-2016 12:28
chubbycat 发表于 30-11-2016 13:15
周星星有病就别救了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30-11-2016 12:29
chubbycat 发表于 30-11-2016 13:15
周星星有病就别救了

why you don't post any news anymore, you idiot?
作者: 语之玫瑰    时间: 30-11-2016 12:52
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