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与奢侈无关 电影中引领的时尚元素! [打印本页]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4-3-2015 20:17
标题: 与奢侈无关 电影中引领的时尚元素!
[size=0.8em](转贴)时尚从始至终一直走在时间的前面,但是它也是是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这就是为什么复古已经成为当代时尚圈最热衷的元素之一。[attach]351529[/attach]
【 1 】回顾60年代到90年代的老电影,它会给我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这次我们不看情节,看时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2 】《花样年华》 时尚元素:旗袍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美术指导张叔平千辛万苦请到了已经年过半百的上海老师傅为张曼玉的旗袍操刀,利落适度的剪裁更能衬托出张曼玉身材的曲线和东方女子的美丽,让她每一次出场都惊艳四座。如果说小黑裙是西方时尚的象征,那么旗袍就是每个东方女性都应该拥有的一件单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3 】《广岛之恋》时尚元素:白衬衣女主角Emmanuelle Riva超过一半的时间穿一件小开领白衬衫和同色及膝的窄裙子,还有那稍稍遮住面颊的过耳短发,它们看不出什么流行风向(仅通过服装发式,我们几乎完全不可能猜出本片的年份),如此朴素而永恒的衣着,让无名的女主角格外的脱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4 】《整蛊专家》 时尚元素:豹纹、西装、皮夹克这部电影里的服装,简直把九十年代的香港穿出了亚洲,冲向银河系。在现在这个以复古为潮流的当下,秀场中的流行元素早就给大家展示过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5 】《重庆森林》时尚元素:男仔头电影里的王菲不再是固有的那种柔弱的充满女性特质的性感,是如男孩儿般的率真、果敢、简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6 】《朱儿与吉姆》时尚元素:宽大针织衫、报童帽打破传统审美的S型女性曲线,是新浪潮愣头青们曾经热衷的一件事。在当年新浪潮干将特吕弗的成名作《朱儿与吉姆》中,女主角凯瑟琳以多款宽大的针织衫亮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7 】《甜蜜蜜》时尚元素:红唇时尚元素不仅可以体验在服饰上,妆容也是让大家跟风的主要内容。张曼玉在剧中的形象那叫一个朴素,但是不管脸上再怎样清汤挂面,也还是会有那么一个通红的嘴唇吸引你的眼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8 】《甜姐儿》 时尚元素:Legging暂时忘掉那一众Givenchy晚装的铺张优雅,Audrey Hepburn在《萨布琳娜》《甜姐儿》两部电影中生气盎然的Beatnik style也许更有意趣。马尾辫、平跟鞋,还有贴身的紧腿裤和略显宽大的衬衫,这种散发着浓浓的芭蕾舞演员味道的装扮在那时并非闺秀们的治装,而是家教不甚严格的女孩子们标新立异的方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9 】《邦妮与克莱德》 时尚元素:贝雷帽Warren Beatty当年一个不小心,就开启了所谓的“新好莱坞时代”。在这部又幽默又悲情又酷的电影中,初露头角的Faye Dunaway用自己的创意包装了Bonni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10 】《诺博士/Dr.No》时尚元素:比基尼1946年,美军在太平上的bikini小岛上搞核爆,几日后,巴黎就诞生了一种用布不到70厘米的新式泳装,设计师以bikini岛的名字为它命名,它与原子弹一样,对全世界人民60多年以来的生活影响深刻,并且更贴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11 】《日瓦戈医生》:裸唇妆Julie Christie的拉拉是大卫里恩的壮阔史诗中最亮的镜头,她用饱满的苍粉色嘴唇和充满光泽的蜜色皮肤现出俄罗斯女儿的柔美坚毅,和满眼的和白桦林融为一体,直让人想起那句“北方有佳人”——摄影机前的女性形象,第一次这样的健康、坚强、自然。


作者: 周星星1832    时间: 4-3-2015 20:18
白衬衣
作者: catfelix    时间: 4-3-2015 21:21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i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