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31-1-2011 22:39:01

习琴者之间的交流--不断更新中


很久以来,这几天总算闲下来,我回国了,给自己一个break,过段时间再回到澳洲呼吸新鲜的空气和展开自己下阶段的工作。2012年整个都很忙,练琴教琴依然是principle theme,喝茶、插花是secondary theme.

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要和大家分享的。概述一下。首先,我的个人音乐会是还算不错的,我天天泡琴房是很有成效的。有些天天看我新浪微博的朋友就知道我天天是怎么练琴到深夜的那时候。音乐会后,那两个一向超级挑剔的教授们上去握着我的手一直说:wonderful! Perfect!..我那时就觉得满足了。

教学也让我好忙,学生太多了,有些学生的兄弟姐妹要学,还要等我音乐会结束稍有空闲时。因为我教学都是比较passionate,所以就很累。但是我想如果我失去passion,怎么可以要求学生有passion呢?老师一定要把对音乐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未来教学的话,我尽量不要过多学生,对于保持自己对钢琴演奏和教学的热情都很重要。

因为下阶断生活变化的原因,我不得不辞掉阿德莱德大学和另一家piano school的工作,跟我在阿德莱德所有学生告别,在阿德莱德大学音乐厅给我的学生们组织最后一次音乐会。这个让我很伤感,毕竟不管专业业余,初级高级还是小孩成人学生,我们都共同努力过,有过很愉快的时光。常常是我还没开口,学生察觉了什么,已经两眼红红。为了家庭我不得不做出让步,2013年,我自己开始会有自己的teaching studio, 我会开始有新的学生们, 继续把对音乐的热情传递下去。我收到很多学生我的问候邮件,想念他们之余,我打开和他们的合影回味。一般情况下,我不给学生拍照,这次为了做个留念也是征得家长同意由家长帮我们拍照。

2012年,因为我演奏当代钢琴音乐的关系,和很多当代作曲家保持联络,刚好谭盾来阿德莱德了,我就认识了这个nice man, 曾有段时间我就是个tan dun researcher. 我的新浪微博名叫:弹钢琴的小桥。谭盾说:小桥,大路!我想是的,我一直在到处,身边人、工作中传递我对音乐的热情。在阿德莱德时,会有悉尼或墨尔本的家长们问我音乐会信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信息,有个家长感谢我,我说:作为一个钢琴老师,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我自己觉得自己有这个兴趣和责任帮助大家享受音乐文化,我愿意充当这个小桥,让大家更多地走进音乐、享受音乐。

2012年,我还参加了dalcroze的workshop, 跟一群老大不小的人学习研讨更有趣的教学方法。蹦蹦跳跳,跳节奏、走节奏、说节奏,感受就是身体整个都建立起节奏感,那么弹琴时的节奏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机械数拍子。以后有机会我慢慢告诉这方面感受。


我暂时在国内一个我没有钢琴的城市,除了很想练琴,我丝毫不觉得无趣,因为有音乐陪伴。我还是看着节目单听各种古典音乐台:abc classic fm,bbc radio 3, ndr klassik stream live等等,建议爱好音乐的人也和我一样听听这些,因为听广播会让你每天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这个是听CD没有的。还有正好趁这个时间读一下我一直想读的书: 一本是ryhtnm from inside, 一本是rhythm one to one: dalcroze activities in the private music lesson. 这些还是我参加dalzroze教学法的延续,我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身体里面的节奏感, 很多学习节奏的小点子都从这里面来。 另一本好书:mozart at the gateway to his fortune, serving the emperor. 前面两本书,有兴趣的钢琴老师可以看看。后面这本书,只要是音乐爱好者,有兴趣都可以看看。我还是那句话:把学乐器当作是学习文化的一部分。我还记得很清晰:小时候我爸爸都是和我一起学习,他本身文化底蕴很深厚,绘画和文学很强, 很多书都是爸爸先读然后再推荐给我读,我还记得他在那本《莫扎特之魂》上面圈圈点点的批注。
有不少家长问我关于孩子听音乐的问题,说市场上找不到,我想说这个不能靠市场,要靠老师引导和家长学习。我的忠告是:把学琴当成文化学习的一部分,像语言学习一样的道理。你会乐在其中,并且你对音乐的sensation就由此而来。我以后会在每天的帖子更新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好的音乐听,或者我认为有价值的书看。





(写于2012年7月)我以前曾断断续续地在freeoz别的板块里面和很多朋友交流过有关音乐的话题,曾经还有闲暇去玩一些“精致的淘气”。现在我的生活里面闲情雅致越来越少了,除了练琴教琴还是练琴教琴。在忙着我的research,忙着准备我的音乐会,也忙着我的教学工作。
按照计划,这个时间我应该在研究那些纠结的20世纪和声,可是在投入地教了一下午琴之后,我又听着abc classic fm的拉赫玛尼诺夫回到家,并且在路上遇到我的一个学生,跟她兴奋地讨论了一些问题之后,我的passion还在延续,于是决定在这个板块写个帖子和大家交流,因为我每天都在接触小朋友和“家有儿女”的人们。
和习琴者交流,我乐此不疲,并且我很开心我能常常解答一些家长的困惑。因为国内国外的钢琴教学我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国内时我曾长期跟随过一些大师级老师学习,并且也做过钢琴老师的培训工作,来到澳洲,因为学习缘故,把西方的教材、teaching method等也作过系统的research,当然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不能语冰”的夏虫,所以我在keep studying, keep studying…
教琴最有意思的是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所以如果投入地去教琴,会每天都有一些新的idea从脑子里跑出来,所以我很喜欢不知疲倦的和感兴趣的人们分享我的想法,反过来,和我交流的人会刺激我去想更多的问题。
所以,欢迎大家交流学琴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2-2013 17:28 编辑 ]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31-1-2011 22:46:09

家长的心态

我一直相信,小朋友学琴的心态如何,家长对其的影响很大,家长个人的心态也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钢琴这种从西方传来的乐器,反而在中国现在如火如荼。在澳洲,中国移民的孩子大多都学琴,而西人则不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音乐,而是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跟风、不强求,所以这里学习什么乐器的都有,不像中国还是钢琴比较多。比如听音乐会,中国的音乐会听众普遍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音乐发生或多或少的兴趣。而这里音乐会的听众始终比较固定,所以他们从不会在不合适的时候鼓掌。我所见的钢琴学生中很大一批,本身家庭中就有古典音乐的氛围,要不本身就是musician,要不就是一天到晚的听ABC古典音乐台,家长们跟我讨论音乐时会问你弹协奏曲还是室内乐,如果你说弹肖斯塔柯维奇的prelude and fugue,她接下去会问,第几首?从如此家庭出来的孩子对于音乐不一定有多高的技术,但是对音乐的感情更加自然。在中国的普及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会造成很多盲目学琴的例子。某作曲家曾说过,古典音乐本身是一种只需要一脉相承的精英文化,不需要普及也不可能很好的普及。我从某种程度上认同这个观点,但我觉得业余学琴的家庭也大可不必父母不懂音乐而苦恼。有机会我会像跟我的家长们交流一样和大家交流一下营造音乐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因为我从来都认为多听、会听音乐比拙劣的弹几首曲子来的重要,尤其对于业余学琴者来说。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31-1-2011 22:49:05

谈谈我对弹琴天赋的理解

谈谈我对弹琴天赋的理解

下面是一篇我以前写的有关弹琴天赋的文章,虽然我又有了新的体会,但是觉得这篇还是多多少少可以回答一些家长的问题。有点长,不好意思。

经常听到有朋友对我说自己的孩子很有天赋,还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天才。我是一个很爱小孩的人,听到有这么多天才理应高兴,但事实上我想建议家长不要轻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首先天赋的判断不是随便就可以下结论的,在钢琴这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学琴者和真正专业教师不成比例的情况,很多时候“真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另外,即使真的是个天才,也要有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这个天赋。经常被人说如何天才,很容易让人变得“恃才傲物”,这样的恃才傲物,发生在伟大钢琴家身上大家也许会很宽容的接收;但是一般人如果恃才傲物都会让人觉得是个怪物。要知道走上职业钢琴农家道路哪怕仅仅是学好琴都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不只是有天赋就可以。

很多父母刚送小孩去学钢琴,就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我的孩子有天赋吗?我想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老师给予得满意的答复,所以就义无反顾的继续了下去。或者有些家长在送孩子来学琴时就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有天赋,比如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我记得一个钢琴家说起这种现象时说听到音乐就有某种情绪的反应是人类的本能,并不能代表更深的意义。更有甚者,一些人认为有一双大手就可以学好钢琴。还有一些家长在一些复杂的原因导致孩子中断学琴后通常说:孩子没有音乐天赋,不学了。

总之,把学琴和不学琴都归结在天赋上。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小区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去一个琴行学琴,结果每一个去的孩子都被琴行的老师作了高度评价,这个评价当然是:有天赋!有些评价我知道出于老师的爱才之心,有些就是出于招生的技巧了。

究竟什么叫有天赋呢?这个有没有天赋究竟谁说了算呢?

当然,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有权利给孩子做有关于天赋的评价,但是那个评价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我以前的学生里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程度的感悟能力。我从不敢轻易说哪个学生有弹钢琴的天赋(我并不是不表扬学生,我会用别的表扬方式)。首先,我总是对自己的观点抱有可修正的看法,因为我的认识不断提高后,经常会否定自己以前的一些见解。其次,在我有限的认识水平下,我也认为弹钢琴很有天赋的人真的很少。我说的天赋是要比较全面的,不能因为某一点突出就可以评价这个孩子有天赋。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老师的评价很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小孩的职业规划。

这里我用一些学生的例子来说说我对天赋的认识。

学生小A,理解能力很好,讲那些大孩子都经常糊涂的节奏、音程等知识,她总是一下就明白,并且识谱很快,因此进度也很快,小学之内轻松的考过了国内的十级。但是我不认为我可以用“有天赋”三个字评价她,她弹得曲子尽管音符和节奏都基本对,但是我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我通常觉得我只是在听她弹琴而不是在听音乐。所以在她欠缺的方面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音乐的表达很多时候不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我想起我大学老师赵晓生教授跟我说过:有些东西会永远教不会的,该有的就有,没有的怎么教都教不会。

学生小B,看起来说话很有表现力,情感很丰富,但是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学生在一些具体的乐理或识谱方面比别的学生困难很多,她非常欠缺逻辑推理的能力,面对复杂的乐谱信息,她一下子脑子就僵住了,她不善于分清条理、一步一步看清谱子,所以看起来一个很有艺术细胞的孩子经常把谱子认得面目全非,这样的情况学会一首曲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非常多的耐心。可是她有自身的优点,一旦她把这个曲子弹下来了,她确实弹的会有一些意思,像个音乐的样子,可以用很musical,meaningful来形容她的演奏了。对于这个小孩我付出了很大的耐心,给了足够的鼓励,但是私下里我充分的跟家长解释了这个小孩的特点,我猜得出她语文一定很好,但是数学不一定,结果证实我的猜测是对的。

学生小C,具有绝对音高辨别能力,这对于一个学音乐的人来说很重要也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没有因为他有固定听觉,就判定他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因为音高在音乐里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但是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后来发现这个小C的身体协调能力不是很好,经常有一些动作练习很多遍都做不好,从而导致速度、音色等方面的问题。据我看他弹琴的样子,我准确的断定他有一些体育项目不会很擅长。

学生小D,比起上面的几位来说算是在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乐甚至在一些方面尤其突出,并且我送她去参加过相对专业的比赛,比赛的评委大都是我知道的活跃在国际上的演奏家,在这个比赛中这个小D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跟小D家长探讨起小D的尚算不差的天赋以及弹琴对于小D的意义等问题。

我举了这些学生的例子是想说,弹钢琴的天赋需要很多方面,需要好的音高、节奏概念、需要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充沛的体力,好的逻辑能力(特别是弹精密的复调音乐需要冷静的有逻辑的头脑),丰富的敏锐的情感和同时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等等。我记得我的老师赵晓生教授在他著名的一本书《钢琴演奏之道》中曾说过好的演奏者应具有的素质:1、“运动员”的素质,也就是速度、灵敏、力量与持久。2、“诗人”的气质、灵感、想象、梦幻。这些都是发自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血肉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钢琴家,他所必须掌握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更主要的是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示,而这就来自于对哲学、美术,文学,历史,戏剧等各种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凝聚。3、“建筑师”的形态、层次、线条、色彩。4、数与哲的抽象与升华。这些是赵先生对钢琴家所要具备的素质的最准确和最精辟的总结。
并且还要再加上朗朗所说的对音乐的热情。


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张士翔说过:看一个学生的天赋好比挖矿,有些表面上没有,后来越挖越多,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多,其实挖挖没有。所以要判断一个学生是需要时间综合判断的。
我为什么说老师判断学生要谨慎呢?也是讲讲我身边的例子。我知道有一个8岁男孩的家长在疯狂的执着的给孩子找专业老师,想让孩子走职业演奏道路,并且在家拳打脚踢的逼孩子练琴。这个家长何以如此执着呢?起因是这个小孩在从幼儿园开始跟随一个在某琴行里著名的老师学琴,学了一年老师就觉得他可以考五级,孩子妈妈马上觉得不得了了,并且带去给这个琴行的领导鉴定,领导也对他的天赋大加赞扬。这个妈妈在大受鼓舞之下,到处去寻找名师,想把儿子打造成一代钢琴大师。我后来得知,一年多以后,这一对母子已经放弃弹琴了。他们找过几个非常好的演奏家或教授,有的因为听到他一年打算考五级马上婉言谢绝(大多数音乐学院的老师不太赞成一年考五级这样的学法);有的是见了面发现完全不是所说的有天赋那么回事,他弹琴的声音在专家的耳朵里竟是那么刺耳;有的是尝试教了一段时间但进展很慢,完全激发不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并且要想纠正他以前的不良习惯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还有些孩子从小就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拿过很多大奖,由此越来越认定这种天赋一定要走专业道路。这个情况,08年的《钢琴艺术》杂志上,上音的唐哲老师写过相关的文章。他说:有些小孩拿着大大小小的奖杯,到了真正专业的大赛上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才发现原来那些比赛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要知道,比赛是各种各样的,有世界级的大赛,评委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奏间,都是有着优秀的审美能力的耳朵在评判;也有一些为了某些经济或人气利益举办的大赛,尽管挂着全国的头衔,也还是不专业的,当然这种比赛结果是不可信的。

当然真的有天赋的小孩肯定是有的,并且权威的专家也不会否认他的天赋,我如果听到这样的小孩家长说定走职业道路,我会很欣慰。但同时我会告诉他:想走职业道路,尤其在中国,不是小孩有天赋就够了,还要有整个家庭庞大的经济支持、父母良好的文化素养背景(有良好素养的家长可以很好的跟老师沟通,老师层次越高对家长的要求也越高),更重要的是选择了这个道路小孩也要舍弃很多东西,因为弹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业余学学,仅仅是for pleasure,那么我说的这些可以不那么在意,有人说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尽管可以乐在其中。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孩子总被人说有天赋,就决定要走专业道路的家长,就要好好判断一下,评价孩子的人是否有一双有着优秀审美能力的专业的耳朵.
最后重申:我的意思不是真正有天赋的小孩很少就代表大部分小孩都不要学,我想说有手指的都可以去学钢琴,只要你能乐在其中而不是因为跟风或者谁谁说你有天赋,并且要快乐的学,不要因为学个钢琴搞的陪练妈妈紧紧张张,学琴孩子愁眉苦脸。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31-1-2011 23:01:03

这是我早前在以前关于在澳洲实习钢琴教学时的感受的文章中的一部分。
学生开心与否,老师的教学当然是主要因素之一。老师要和若春风还是素若秋霜?严肃和和蔼要在怎样的时机?关于这个,以前我在国内也有幸从我的老师身上学到很多。赵晓生教授听完我的曲子总是说:蛮好蛮好….他总是先给我以信心,然后再不露痕迹的修正你的缺点。杜宁武老师让我明白,在教学时对学生做要求一定要有合适的“机”,所谓‘动善时’。所以在国内教琴时我就明白,钢琴课不是老师展示的舞台,不一定可以一股脑指出很多问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好的老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很多自己找问题的空间,即使给学生提要求也要掌握合适的时机,而不是一股脑的给出一堆的要求让学生无所适从。我喜欢看到在课堂上很活跃的学生,可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音乐,而不是在很‘乖’的学生,当然老师的心中有一个‘度’,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行为在一个合适的‘原则’内,就像中国的处世之道“取相于钱,外圆内方”。


在澳洲,看我的supervisor教学和他对我的指导,觉得西方人对于‘外圆内方’的掌握更加彻底。学生们在小组课上积极活跃,充分的被鼓励调动。即使他们的演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老师也是先夸张的’well done, good boy….’鼓励一番,在接下来解决问题时,老师很少直接告诉问题所在,都是在对话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表面看来,学生上课说了很多话,几乎和老师一样多的分量。更和中国传统教学不同的时,老师让学生纠正问题时表面上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当时做到,不会“认真地”抓住学生的一个问题不放。这个我很理解,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是循环往复的,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被钉在一个钉子上。很多问题本身就是要贯穿在整个学琴始终的,比如很多人认为简单的节奏,到了更高级我们才会知道节奏的内容如此广泛,需要长期循环往复的解决。如果非要当时解决,会搞得学生很有挫败感,并且只是“狭隘地”掌握了这一概念。


由于这样的教学,所以我们在澳洲的学生在弹琴中犯的错误比中国小朋友多,但是老师很“人性化”地不强求,家长也非常“容忍”地接受。所以,学生在弹琴时顾虑很少,还有不少即兴创作的冲动。从小朋友再看看我身边的大学同学,白人学生演奏音乐时普遍表现出的音乐更加自然、更加personal,更加自信,不像大部分亚洲学生,有着好的技术,但是整个人在琴前还是相对拘禁。


当然,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或慈或严,都无不可,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人性化是必要的,小朋友还是小朋友,信心和兴趣都是脆弱的,不可一味的严厉。(英美澳等地较流行的教材Piano Adventure,我在读其作者对教师的指示时看到,他们的一大原则是:Don’t be serious在课堂上,这一西方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对中国的小朋友也是适用的,要看老师的个人调整)


家长最好也不要太计较一时的成绩,尤其是和别的学生进行攀比,如果你教过学就知道,人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物个有性、性各有极”,心态平和的和孩子一起享受音乐的乐趣是最重要的。

我回过头再看这些文章,觉得当时是感叹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方式,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感受。经过自己在这里大量的实践后,我会告诉一些一时不太理解的家长,我这样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享受音乐、和他们很多的交流、容忍暂时的不完美不是为了刻意的去让教学更加西式,只注意enjoy不注意那个result,相反,我是为了那个result,所以才在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去enjoy music,因为这是在学习音乐而不是别的,机械之类的,只有他们真正的enjoy了,才能创造出music.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31-1-2011 23:39:34

学琴的外在条件

今天教琴,在一个自己不是非常喜欢的钢琴学校里面。当然人们包括我可爱(有几个成年人)的学生是很好的。我说不太喜欢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例如教室的隔音、钢琴的质量。
今天那个学生在弹一首肖邦的曲子,我上课都是靠耳朵,投入地仔细地用耳朵来判断并调整学生的问题。中间有一段,就是觉得音响有问题,但是我不确定问题是不是来自踏板,可是难道我了,因为噪音太大,我根本无法判断踏板的问题。弹琴到一定程度的人一定知道,你脚下的踏板会给声音带来很多微妙的变化,不适当的运用也会造成声音的灾难。
还有一次,我教学生用手指弹出很纤细很sensitive的声音,可是琴键不敏感,你不用力碰它不会发音;再比如快速的同音重复,那个钢琴的击弦装置反应太慢,慢过你手指的动作,所以你弹6下,它只有前两下发音了。诸如此类很多。
Business man不是musician,他们要降低陈本,但是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对于弹钢琴的人来说多么重要。我不是想在这里抱怨,而是想和大家聊一下学琴的外在条件的重要性。

对于好的耳朵和想学好琴的人来说,好的钢琴是很重要的。好的钢琴很敏感,就像一个敏感的人,你对他怎样,他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好的钢琴永远深不可测,随着你技术的提高,你可以在上面做出不同颜色、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各种声音,永远有更美妙的声音等着你去开发;同时,你如果弹琴很粗糙,或者你在一架差的钢琴上练久了,那么你会发现你去弹好琴的时候根本无法驾驭它,你的缺点被暴露的一览无遗,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很ugly.
好的钢琴家和好的钢琴之间就像敏感细腻的爱人之间一样,对对方了如指掌并且能互相促进对方进步。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是不是初学随便弹什么琴都可以,反正大多数初学者觉得每个琴都差不多,但我总是建议能弹好的尽量不要弹差的,因为你一直用差的钢琴的话,几年下来你可能从没没有体验过更美的音色,也没有想过怎么做出美妙的音色。当然,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钢琴老师不介意你弹什么音色,学生也能从仅仅把音都弹出来这个过程找到乐趣,那么这种情况下,我说的这些都可以完全不介意了。
有人会说有一些好的钢琴家是用一般的钢琴练出来的,例如越南钢琴家邓泰松,第十届肖邦比赛金奖得主,他在战争年代练的钢琴师甚至成了老鼠窝的破旧钢琴;我的老师杜宁武,1985年悉尼比赛金奖得主,也说他那时用的都是很一般的钢琴。

我要说,第一,这些不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像杜宁武这样的人那种无法比拟的天才,即使给他们用窗台练习,他们心里还是有音乐的。第二,现在不比当年,以前能有个钢琴就不错了,现在每个造琴厂都在研究更精细的工艺,拥有好钢琴的习琴者也很普遍了。
我以前说过,musician的耳朵很敏感,同时也很critical,让我想起来以前听课时,陈宏宽(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说,他在德国留学时,为了弹一架好钢琴作出的牺牲,因为他的房间太小,摆下那架斯坦威后摆不下床,所以他就每天睡在那个钢琴的下面。我想那架斯坦威在帮助他打造敏感的音乐家耳朵的过程中一定贡献巨大。

mangococo 发表于 1-2-2011 17:19:46

嗨,daisy,你好,我喜欢你的这个话题,也谢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经验.我女儿5岁半了,已经学了四个多月的钢琴了.我很愿意聊聊为什么我想让女儿学钢琴,当然学琴可以锻炼大脑,手指,等这些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她能够离音乐更近一些,音乐可以让我们很愉悦,让我们感情更加丰富,让我们远离邪恶的东西.在学琴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我不给她压力,我也不期望她走专业道路,我也不要求她参加什么考级,但有一点我要求就是坚持弹下去.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9-2-2011 23:36:33

我的Boys学生--1

我的Boys学生--1

在国内时,我教琴那么久,可是学生中男生少的屈指可数,可是在澳洲我的学生中有一半左右是男生,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这些小男生的有趣学琴故事。
今天上课教了一对兄弟,大的8岁,小的5岁,我从心底里觉得这个妈妈很幸福,因为她的两个儿子都很可爱,很聪明,不一样的聪明类型。我教琴从来都是鼓励学生,因为真的觉得他们弹得虽然暂时不完美,可是能同时work out那么多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为了不让小男生太过得意,我只是私下和他妈妈说了她儿子的聪明之处。大儿子属于稳重型,我倒不觉得他反映各方面快过别人很多,我最欣赏他的是,他上课很用心,很集中精力,经常会问一些很有意思并且很有想法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很耐心的解释,然后两个人讨论。在这个年龄,我觉得有这种独立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他的闪光点。
再说说那个5岁的弟弟,记得他第一次课后隔了一个假期又来上课,他上课前大哭不止,是爸爸把他带进琴房的,可是不到2分钟,就为了自己仍然记得以前学过的知识而开心不已,眼泪还没干。这个小男生真的可以说是smart,虽然是初学,可是小曲子对于很多大人来说也不简单,同时要看谱子,识别出音符、节奏、然后还要在琴上找出正确的位置,当然还有更多的extra 要求,例如做出强弱对比之类的,可是在这个小男生这里,我常常不用解释很多,只要他学过的知识,他自己全能很快反应过来。所以我在学习新曲子的时候就给他留很大的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他往往一下子就做出来整首了,我当然要鼓励一番,然后再说有一些有趣的建议,和这里的小孩交流,我认为最好是用“建议”之类的语言,因为相对来说,音乐本身就没有对错,只有不同,这样的交流方式也更利于他的创造性,因为我用的教材里面有大量的创造性内容,要让他们充分的活跃起来,思维不能受到限制。同样的内容,我敢肯定,这个5岁的小男生比我一些40岁的成人要反应的快。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9-2-2011 23:38:54

我的Boys学生--2

我的Boys学生--2
这里的小男生个个都是个小大人,和我交流真的是平等关系,可是也很有礼貌,我从来没发现有上课超出控制的学生。另一个5岁的小男生虽然没有上面那个弹得让人满意,可是同样是个小大人,有时看着他小大人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笑很可爱。他常常自己弹,出错了,马上说,wait, i shold start again. 学完一首曲子,总是像个小英雄一样说,that is easy!很有趣的是,有一次上完课我怕他忘记那首是功课,他刚学了一首Mr.Bluebird的曲子,我问他哪首是你的功课,因为他不认字,我指指曲子上小鸟的图片,他说,oh, Iknow, birdie! 我的文笔实在写不出他当时可爱的样子。还有一次,让他trace(就是描写)一个音符,那个音符就一个圆圈中间有条短线,他惊讶地说,这个像planet,像上次去theatre参观时天花板上的星球。我只好将计就计说,你以后看到这个星球就知道是什么音符了。已有我们再看到这个音符就有个另一个成为了,planet!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9-2-2011 23:39:43

我的Boys学生--3

我的Boys学生--3

另一个男孩,7岁,也是开心的学习着,他爸爸说他每次很exciting的就来了。他的特点是好奇,每次都急着后面是什么曲子。因为他的虽然是初级教材,可是曲子都改编自达作曲家的大作,所以我经常带领他认识一些大作曲家,我们一起计算贝多芬去世多少年了,他会很惊奇的等着眼睛,因为他刚开始以为贝多芬还活着。我们会一起模仿别的乐器的演奏姿势,各种弦乐、各种管乐,让他知道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在弹钢琴的时候有充分的声音想象力。对于这些东西,他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每次我都留一些问题要等下一次解释,大家不要笑我吊他胃口,为了激发兴趣而为之。他的另一特点是喜欢和我弹二重奏,因为他要练习得节奏很好我才和他一起弹,所以为了这个它也很努力,每次合奏完,他可爱的傻呼呼的笑着说,sounds nice!Can we do it again?二重奏确实很好,能让学生同时协调更多的东西,耳朵要兼顾更多,当然耳朵的敏感性就训练出来了,另外对音乐表现也很好。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13-2-2011 20:37:13

琵琶行

我常常和一些西方学音乐的人聊起中国乐器,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和一位古典吉他老师“抢”琴房,后来得知他原来是很有名的德国吉他演奏家,在澳洲很有声誉。我从他的手里买了两张他发行的cd,其中一张是吉他演奏的波斯音乐,我越听越觉得像我国的琵琶,让我想起来唐代的西域音乐家苏祗婆,想起来唐代盛行的西域音乐。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些琵琶音乐给他听,让他领略一下千年前我们的“吉它”音乐,我心想,如果现在是大唐时期,说不定德国音乐家也被招去长安献艺了。
因为我现在的research,我接触到几位在美国极有影响的华裔作曲家,例如陈怡、盛宗亮、谭盾等。和他们的联系接触中发现他们除了极强的西方作曲技术以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很深厚。他们的曲子中有不少的琵琶、古琴、二胡等作品,并且把这些乐器和西方乐器进行很好的重奏组和,例如陈怡的琵琶曲《point》,周龙的《溯》将古琴和西方长笛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二人的老师wen-chong chow写给钢琴和西方长笛《狂草》等很多很多。我说的这些曲子都是代表当今世界高水平的现代作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家有兴趣不妨听一听,看看中国作曲家是怎样用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
刚才重读一次《琵琶行》,以更深切地领略琵琶的魅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中国乐器,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古琴。关于我挚爱的古琴,以后有机会再跟朋友们分享。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3-2-2011 20:46 编辑 ]

keepdancing 发表于 14-2-2011 00:17:14

虽说不通音律,但却被楼主的文笔吸引,都是精品内容,一直看了下来。还是在阿德?以后小孩学琴了或许可以讨教。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14-2-2011 23:21:07

舒畅之则条达

我从国内到外国,从教中国学生到西方小朋友,课堂气氛一直是自然而然地、开开心心地同时,学生又清清楚楚地知道上课的规矩。我似乎天生有小孩缘,小到五六岁,大到teenager,我都可以很自然地无障碍地和他们交流。
我们很认真地、很活跃地讨论音乐,表现音乐,偶尔我会开玩笑逗逗他们,夸张地鼓励一下他们。
一直以来,我觉得这样上课挺好。可是偶尔会遇到个别家长,总是妄图、并且当真地干涉教学。他们是怎样地干预呢?
例如以前以为男孩奶奶,每次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因为在她看来,挑起送孙子学琴的重担是很大的一件事情。这位小男孩是属于反应有些慢的孩子,弹琴时因为同时应付很多事情而紧张地流口水,我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在全神贯注,所以不急者纠正、不急着挑毛病,我总是希望留给他自己空间,先展现一下,哪怕所展现的并不完美,我因为他的全神贯注也要鼓励一番。可是他奶奶在旁边坐不住了,急得摩拳擦掌的,有时忍不住就直接往小孩肩膀上敲一下,说:老师刚说过了,怎么还不会?如此一来,小孩更紧张了,不要谈表现音乐了,谱子都认不出来了。我发现有时小孩的奶奶没来,那个小男孩见了我就像见到了非常亲切的人,有说有笑的,弹琴也反应快多了,音乐也可以表现了。如果他奶奶看到他上课有说有笑的,一定会说:严肃点!除了监督孙子“认真”上课之外,这个奶奶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看了她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都是汉字音译的谱子,我问她你记下来后回去能找到这是哪里吗,她说不知道。我当时非常为这位奶奶对孙子的奉献精神感动,也很理解她。但我知道我很难跟她解释清楚我的教学理念,毕竟所受教育相差很大。
当然这位奶奶属于比较特别的,可是并不是少数,有些年轻妈妈也有很多干预课堂的举动。经常老师还没有指出的“缺点”,妈妈急忙指出。其实我的耳朵何尝判断不出她所谓的“缺点”,只是教学要有重点,要顾及到学生一时的脑力负荷。专业角度来说,家长认为很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本不算什么,我会不漏痕迹地加以强化。有些问题就是这样,你越强调,越难协调。我以前说过,我不说手的问题,并不是手上没问题,可是我会引导学生的意念从而让手和机体自己作相应调整。这些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可以写学术论文的大题,可是家长一干涉,你就不得不向她解释,既费口舌又浪费时间。
我以前有个小女孩学生,我和她妈妈说话得时候她就在地上打滚嬉闹,一旦开始上课,坐在琴前马上就成熟起来了,7岁的年龄弹起mozart奏鸣曲来比大还要有表现力,并且她有少见的绝对音高辨别能力。这也是我看学生的一个标准,有些看似非常天真幼稚的小孩,可是一旦表现音乐时能做出超出年龄的成熟,那么这个小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音乐是很有感觉的。我多么享受小孩的天真、享受和它们之间的交流啊,可是偶尔就是会被有些“严肃认真的”家长加以干涉。
我想说,“肃若秋霜”的认真不是真正的认真,真正的认真是时时刻刻就能洞察到小孩的承受能力、精力分配等等心理细节的。有时要容忍暂时的不完美,没必要把学生钉在一个问题上,很多问题要循环往复解决;有时要给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所学音乐的机会。这样他们真的会“其进自不能已”。
我还想说,我把课堂气氛搞得轻轻松松的,并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兴趣而为之,更重要的是,我为了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发自内心的音乐表达而为之。因为我们是在学习音乐,不是技工,是要表达发自内心地情感的一门艺术.
最后,我想引用我国圣贤王阳明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名言,希望可以给琴童家长些许启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color]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14-2-2011 23:36 编辑 ]

jane77 发表于 15-2-2011 20:50:55

很精彩,看这些文章都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写出来,辛苦了。

aprilpoon 发表于 15-2-2011 21:26:31

做个记号慢慢看

ruiminlin 发表于 15-2-2011 21:53:14

请问LZ 墨尔本哪里买琴好?!

yunsa 发表于 15-2-2011 22:36:51

谢谢LZ分享!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21-2-2011 23:35:40

回复 #15 ruiminlin 的帖子

实在不好意思,我不在墨尔本,所以我不能给你答案。sorry again!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21-2-2011 23:50:06

回复 #11 keepdancing 的帖子

多谢关注。是啊,我在阿德,忙着我的research呢。向我讨教谈不上,如果我能给些建议的话,我肯定不掖不藏,大家畅所欲言。

liuyuenancxu 发表于 26-2-2011 03:32:43

请问您知道perth这边有什么老师给推荐的吗?孩子5岁多,谢谢

yearshappy 发表于 26-2-2011 11:22:56

好文 !!! :zan :zan :zan

fyanna5 发表于 28-2-2011 10:39:44

回复 #1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我的女儿快五岁啦, 她接触钢琴有一年多啦. 但是每次练琴没有好好练, 怎样才可以让她可以认真练, 并可以记得钢琴谱?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7-3-2011 22:27:36

Erik Satie的音乐,推荐给大家

Ravel做了著名的钢琴组曲库普兰的坟墓。我的导师前几天show给我他做的Satie的坟墓。由此激发了我这段时间对satie简约的、大事化小的作曲风格和神秘美丽的钢琴作品的喜爱。现在边听satie,边扫描谱子,准备给我学生弹奏。

我刚好有个学生,他11年级的男生,有着自己明显的喜好倾向,我在选曲方面给他很大自由空间,我一向不喜欢强迫学生弹奏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因为我觉得从很多曲子都可以学到学生需要的技术。当然了,学生知道的曲目量是很小的,我经常会给他们介绍很多的曲子,讲解一下风格,然后弹给他们,他们通常听完我弹以后,都激动地每个都要学习,(我又在吊他们胃口,嘻嘻,哪怕是简单的曲子,我都是当音乐会一样投入示范的)。这么多年来,我也在不停搜集适合各种年龄各种程度学生的曲目库。所以相对来说,我的学生接触的曲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比较大一些。当然很多谱子都是我收藏的,在一般的音乐书店是买不到的。
我相信我的这个学生一定会为我带给他的谱子而兴奋,然后辛苦练琴。其实Satie的很多曲子都不难,好的作曲家就是用很少的几个音可以表达很复杂的感情和很特别的效果。有不少Satie的曲子,学琴2年多大概就可以弹了。
下面,我引用以下别人对Satie这个法国怪才的评论,让朋友们也令分享一下。


Erik Satie 埃里克·萨蒂(Eric Alfred Leslie 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1866年生于翁弗勒尔,1925年卒于巴黎),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88年完成其钢琴曲《Gymnopédies 裸体歌舞》。1891年参加天主教的玄宗教派,并为该教派创作数首乐曲。此后不久对作曲似乎已感厌倦,随后12年写成的作品不到10首。约1910年起,有些青年作曲家受他作品离奇而幽默的曲名诸如《Trois -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 梨形曲三段》的吸引,几乎将他作为崇拜的对象,以 Le Six 六人团 闻名于世的一组青年作曲家即受其强烈的影响。1915年与科克托的会面,导致贾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Parade 游行》(1917)一剧的问世,其中采用爵士乐节奏,并在配器中运用打字机、轮船汽笛和警报器的声响。后又与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者交往。

萨蒂所以重要在于他引导法国新一代作曲家摆脱处于瓦格纳影响下的印象主义,而倾向于采用更简练和更惊人的风格。他的和声以和弦不解决为其特色。他的旋律简单,有时令人感到有点古朴,总谱也很简洁,很少用全奏的段落。《Socrate 苏格拉底》是他对之抱有很大希望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的段落相当短小,多半以钢琴独奏的方式。他预先使用了后来许多先锋派创作惯用的手法。

对某些人而言,Erik Satie 是个怪人,老是给自己的音乐作品起一些可笑、荒.谬的古.怪标题。

“慢得近乎停止的曲子,随手乱.写的前奏(为一条狗而作),乾涸的芽苗……”

很多人深信,这一切不光是因为他那怪.异的才智,同时也是他故.意用于冒.犯当时的音乐评论人的。众所周知 Satie 讨.厌乐评人,而乐评们也不喜欢他。

凡是弹奏过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爱给作品演奏方式标注一些古怪的指引。那些指引是作曲家专门为弹奏他作品的人写的:“给某某。我禁止任何人在弹奏作品的时候大声读出这些文字。无论谁斗胆违反我的指引都将引起我的愤慨。谁也不能例外。”
再比如:「light as an egg 指尖要轻得像一只蛋」
(Satie先生,蛋不见得有多轻啊 ^^)、
「here comes the lantern灯要亮起来了」(又不是在搞剧场 ^^)、
「open your head 打开你的脑子」(好可怕 ^^)、
「play like a nightingale with a toothache要弹得有如一只
患有牙痛的夜莺」(夜莺牙痛的时候应该唱不出声来了吧)、
「 work it out yourself 自己动脑筋想」(这锅,还用你讲吗? ~汗~汗)



以下摘自一部短钢琴作品《烦恼 (Vexations)》(1893):
“这个主题要连续弹奏840次,建议演奏者在最最安静的环境中一动不动稳坐着事先练习。”
许多卓越的钢琴家都严格遵守了这条指引。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取得了全球性的成功。然而,谁知道那指引是不是 Satie 捉弄演奏者的?毕竟,那指引并没规定演奏者*必须*弹奏840次。他只是说:“弹奏这个主题840次……”当然,我们永远无从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因为这部作品是在他死后才发表的。
Satie 还是个收藏家。有一次别人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回答说:“那天我看见一块漂亮的手帕……”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橱里发现84块一模一样的手帕,还有12套一模一样的天鹅绒服装,以及成打的雨伞。

Satie 被视为局外人,一匹追寻自己理.想的孤.独的狼。例如他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如此一来,他极度重视自己的隐私,从不让别人参观他在 Arceuil 的住所,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7年。在他一生中人们只知道唯一的一段感情关系——他在1893年跟一名模特、同时也是画家和秋千艺人 Suzanne Valadon 的热烈的爱情。

Satie 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理想而活着。他从不看重金钱,过了许多年穷困的生活。他从不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他觉得某人是个混蛋,他会很直率地说出来,而不顾及任何后果。

Satie 的 音 乐

Satie 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古怪迷人,不过最为人称道的则是他的音乐。他很富于创作才华,对德彪西(Claude Debussy)、拉威尔(Maurice Ravel)和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等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又由于他的音乐是超越时代、并被认为是不受时间范畴限制的,他的音乐对许多现代作曲家都有重大影响。

Satie 是简约主义(minimalism)的先驱。他自创出一种实验音乐,他称之为“家具音乐”(furniture music),不是让你很专心地听,而是当作背景音乐。他还创作出旋律相似、分成几部分的曲子,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聆听。他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中世纪音乐和法国作曲家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宁静安详的《Gymnopédies》(“裸体歌舞”,三首相似的钢琴曲)、神秘的《Vexations》(要求重复840次的短钢琴曲)、广受欢迎的《Troi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钢琴二重奏)、芭蕾舞曲《Parade》(起用了一些很古怪的乐器)、和芭蕾舞曲《Relache》(配上一系列电影镜头)。

Satie 的作品直到1960年代以前都不太为人知、并且一直被低估。幸好此后他渐渐得到了应有的声誉。

27 Satie,Erik(Eric Alfred Leslie)萨蒂,埃里克(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1866年生于翁弗勒尔;1925年卒于巴黎).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88年完成其钢琴曲《裸体歌舞》(*Gym—nopédies)。1891年参加天主教的玄宗教派,并为该教派创作数首乐曲。此后不久对作曲似乎已感厌倦,随后12年写成的作品不到10首。约1910年起,有些青年作曲家受他作品离奇而幽默的曲名诸如《梨形曲三段》(Trois *Morceaux enformedepoire)的吸引,几乎将他作为崇拜的对象,以六人团(Le *Six)闻名于世的一组青年作曲家即受其强烈的影响.1915年与科克托的会面,导致贾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游行》(*Parade,1917)一剧的问世,其中采用爵士乐节奏,并在配器中运用打字机、轮船汽笛和警报器的声响。后又与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者交往。

萨蒂所以重要在于他引导法国新一代作曲家摆脱处于瓦格纳影响下的印象主义,而倾向于采用更简练和更惊人的风格。他的和声以和弦不解决为其特色。他的旋律简单,有时令人感到有点古朴,总谱也很简洁,很少用全奏的段落。《苏格拉底》(*Socrate)是他对之抱有很大希望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的段落相当短小,多半以钢琴独奏的方式。他预先使用了后来许多先锋派创作惯用的手法。

[ 本帖最后由 弹钢琴的daisy 于 8-5-2011 21:22 编辑 ]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7-3-2011 22:50:32

回复 #21 fyanna5 的帖子

我说话直接一些,希望您能接受。
你女儿才5岁多,你还希望她练琴有多认真?我觉得对5岁的小孩来说,应该让他们觉得学音乐很好玩,也不难。不能要求很多东西,不能给他们挫败感。说实话,很多学生觉得学琴难是老师把他教难的,对5岁的小孩来说,就是觉得好玩,这个过程就慢慢喜欢音乐了。当然了,怎么让她觉得好玩,又教了东西,我很难和你说清楚,这是需要老师的技术的。

背谱子的问题,我觉得对5岁的小孩来说,还不是问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要重视。
我建议她还是看谱子为主,培养一种不看手、眼睛跟着谱子走的习惯。这样以后识谱会更快,手上的距离感慢慢才会建立。

背谱是个大问题,对于大一点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说弹多了就会背了。那种是肌肉的惯性记忆,不可靠的,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曲子,曲子的结构、和声都可以帮助记忆谱子。

其实,我用的小孩教材里面从最开始就涉及了分析曲子的内容,这对学生有意识地背谱很有好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曲子又4个句子,1,3一样,2,4不同,这就是它的结构。当然这是最简单的小曲子结构。

背谱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有些钢琴家,比如鲁宾斯坦,脑子就像照相机,弹过就记得了,谱子上面的咖啡渍都记得很清楚。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7-3-2011 22:55:51

回复 #19 liuyuenancxu 的帖子

实在不好意思,我真的不知道。5岁多的年龄,可以参加一些音乐活动班,比如yamaha,不一定一开始就绑在琴凳上的。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7-3-2011 23:04:26

向作曲家致敬

因为我research的原因,我半年来接触了著名的作曲家。在这里,想表达对这些大作曲家的敬意。

我们音乐学院两位作曲家对我的影响很大。 一位是我们音乐学院的管理研究生教授,跟我讲起曾侯乙编钟两眼放光,然后他又认识一些在美国的中国作曲家。另外是更重要的我的正导师。讲起中国文化,恨不得我知道他都知道,我不知道他也知道。我虽不才,可是在年轻的有其实学音乐的中国人里面算是了解中国文化多的人了。我在中国学琴那么多年,居然是这两个外国人,一个英国,一个澳洲,告诉我,我们中国的那些有国际声望的作曲家。比如:Bright Sheng, Julian Yu,tan dun(谭盾大家知道得多一些,《英雄》和《卧虎藏龙》电影音乐作曲者)等等。

接下来,我和很多作曲家取得了联系。他们都是世界一流的作曲家,比如Bright Sheng,(盛宗亮),1995年起至今,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任职终身作曲教授。现在美国生活和工作。2001年他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该奖委员会的评语是:“盛宗亮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既熔不同文化为一,又超脱传统美学范畴,是‘跨越文化的新声’。

陈怡,她是当今世界上非常优秀的女作曲家之一,和丈夫周龙在美国都是享有盛誉的作曲家,她在01年获得全球位作曲家设立的金额最高之大奖--艾夫斯大奖,我们通常知道的是她的《多耶》。

鲍元恺,世界著名的中国作曲家,他的交响乐作品常演不衰。

很有很多,他们的辉煌成就我就不描述了,我想说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热情、简单、敬业、勤劳,心地纯良。比如陈怡,她回我邮件的速度是惊人的,我通常晚上发给她,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看到她的恢复了,有时她提供大量的资料给我,我发一封,有一次,她回复了6封。我看到她的传记里面,一位美国小提琴家叙述她见陈怡的经历:这位小提琴家要在有个城市和交响乐队协奏陈怡的曲子,刚下飞机,还在那里疲惫的发呆呢,陈怡走过来大量一番,确定身份后,一手一个行李箱提起来,直接就冲向出租车。这下让人家见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世界公民的魄力了。

鲍元恺,这么有声望的大作曲家,我原来不敢想象他会有时间回复我的邮件,可是现在他确以最快的速度在qq上回复我不管是聪明的还是stupid的问题,不厌其烦。我很享受鲍教授的《炎黄风情》钢琴组曲,曲子音不多,但却带给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歌不一样的感觉。我在看美国钢琴杂志《keyboard》时看到一句话,有个钢琴家说,他认为好的音乐弹起来音远远少于听起来的那么多。炎黄风情里面有些就是这样,没几个音,可是听起来感觉很复杂庞大的感觉。

还有一些,上海音乐学院的陆培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的邹向平教授等,我非常享受他们的音乐,也很感谢他们发给我的论文和录音。让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中国音乐可以这样的,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在钢琴上是可以这样表现的。

经过我搜集,我现在手头确实有很多中国现代钢琴的资料,当然最重要是我们音乐学院图书馆帮我从美国order了一大批的谱子和音响,所以现在在南半球,这些作曲家的资料已经丰富起来了。尽管我现在弹的谱子都很纠结,有些音乐在很多人听起来很怪,但是我是乐在其中的。有些曲子,有些人觉得根本听不出来是中国曲子,比如,陈怡的《八板》,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委约作品,可是我能清晰地听到中国的音调和中国戏曲或舞蹈姿势的表达在里面。只不过,作曲家运用了西方很多现代的作曲技术把他们给编制在里面了。

我一直很崇敬作曲家,总是深不可测的印象,经常觉得他们的脑子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怎么创造出那么辉煌壮丽或者稀奇古怪的音乐来。现在接触下来,真的不可不敬畏他们的勤劳和热情。顺便一提,我的正导师,也是澳洲乃至世界有名望作曲家,我天天见他只有一种姿势:working….他说:I never have holiday. 所以搞到我在别人假期的时候,他也要我keep working. 在辛勤的学习工作下,他每年都有很多新作品出来,并且他亲自飞来飞去的演出,原来作曲家都是这样修炼出来的。

最后,再次表达对这些作曲家的崇敬之情。希望自己可以演奏好他们的作品。

睡觉,明天要去看导师的音乐会,听他刚刚写好的曲子。虽然我已经听过了,可是他总在改来改去,不知道最后改成什么样子了

chlily 发表于 10-3-2011 13:24:20

Daisy,你好。
我儿子刚满6周岁,才上了两节钢琴课。
每天在儿子练琴前,我总要陪我儿子做5分钟的手臂放松操和手指操。但是他在上琴时的姿势和手势总不怎么理想,我尽量给他鼓励,但他自己很好强,有时会失去耐心。请问弹琴时的手型,姿势,对于一个初学钢琴的幼童来说是不是重要?
在学完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问我儿子“弹琴难不难啊?” 我儿子点点头说“难!” 请问,我该如何来提高孩子学琴的兴趣?

chlily 发表于 10-3-2011 13:35:43

回复 #10 弹钢琴的daisy 的帖子

我也喜欢古琴,以前在国内学过点。如今来到澳洲,这里的生活环境更适合习琴,只是找不到教古琴的老师啊。

caterpillar599 发表于 29-4-2011 14:18:02

Daisy 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我女儿五岁,是从去年的11月底在中国学了一册二册的小汤。回到悉尼继续找了一位留学到悉尼的中国老师学琴至今。找中国的老师的原因是因为从一开始教学的方式可能跟中国的老师教学差不多,原先学得还不错,不想让女儿突然接受另一种,所以学到现在。到现在小汤四册也差不多快学完了,但是还没有增加一些其他的内容。在中国的时候老师的建议是要第三册的时候就开始增加一些其他内容的书,比如哈农啊还有车尔尼299 什么的。这只是回悉尼之前的老师的一些建议。因为他们也不太知道这里的教学方式。上次老师说她会选一些书本来增加,但是已经过了一个月了,迟迟没有消息,只增加了一首曲子。
我想让您给我一些建议,应该怎么跟老师沟通,也希望您给我推荐几本书,或许我也能带过去给老师看看。老师我不太想换,因为老师还是蛮可爱的,女儿也非常喜欢,也有一定的感情。四手联弹的时候不知道女儿有多么的崇拜呀。呵呵,
谢谢您。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8-5-2011 21:44:46

你好,关于你说的中西方教学差别的问题,我觉得不需要担心这个,即使在中国,那么多的老师,教学方式也是差别很大的呀。不管是中是西,好老师都是会让学生很舒服地去进步,当然学习中有阶段性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你们现在师生融洽这样很好。关于用什么教材的话,我不能给你非常具体的建议,因为不管我建议什么教材,你们还是要follow你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我的观点就是:跟着老师走。因为这是最容易的办法。特别教材选用的大事上,应该是由老师决定。如果你自己实在是想browse一些教材的话,你可以去书店看看piano adventure, the music tree, little mozart等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初级阶段有很多老师都给学生用很多书,其实如果你用了一个很好的method book(包含面比较广,循序渐进)的话,是没必要同时用很多教材的,人容易让学生confuse.
还有你说的299应该是想说别的书吧,因为299是程度较高的学生弹得,弹好了299,技术足可以应付贝多芬奏鸣曲了。

弹钢琴的daisy 发表于 8-5-2011 21:59:34

回复 #26 chlily 的帖子

你好,我觉得弹琴前做一些warm up的运动都很好,可是把刚学琴的小朋友搞得很难的话就不好了。弹钢琴要求相对身体的放松、手掌相对的支撑,可是这个是我们需要长期追求的目标,很多老师都是想在初期就把这个长期目标达成,并且振振有词:基础不好后面学不下去。但是这样强行做到的基础是很表面地,并且对学生的音乐性是一个扼杀。
我有家长就是听多了那种流行的言论经常上课时提出疑问:手型都不好怎么弹啊?或者说怎么这么没力啊?我的回答是:我不会死死要求这个,把学生搞得很紧张,可是你看着,我会让他的小手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强壮起来。我已经屡试不爽。
这需要一个慢慢地自然地过程,并且你看看很多6岁小孩的手,那个骨骼都没有发育完全,怎么可能要求他放在琴上像钢筋铁骨一样支撑?
对一个6岁的小朋友来说,技术的东西一点点一点点进步就好了,在这个阶段,多学一些基础音乐知识并且在钢琴上实践就很好了。比如,学习各种音符、各种声音质量、在弹曲目时可以顺带学习一下各种音乐背景:什么是圆舞曲,什么是波尔卡等等,甚至学习一下相关作曲家,比如beethoven,因为小孩子的教材中有大量作曲家的名作改编曲。不要以为这些很深,小孩子不理解,你当然要换成让小孩子理解的语言去解释,并且循序渐进。
让小孩子学得很有成就感,兴趣自然就来了。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习琴者之间的交流--不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