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thinking 发表于 24-3-2010 01:48:39

走出熟人社会

作者:漫手织文 提交日期:2009-2-28 14:34:00
   
    据说人类是唯一一个能够与陌生人达成合作的生物物种,然而陌生人的广泛合作也是比较晚进的事情了。在古代社会,人类社会模式基本上多为熟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而土地不可移动的特性,使得人们得以被长久地附着在土地上,这样的社会的保障功能欠缺,人们基本上是靠熟人间人的相互帮助来生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极少流动的居住群体---村落,这种长久的毗邻而居,使得人们相互关系亲近、往来联系密切,互相依赖,渐渐形成一套熟人社会里的诚信、互助的交往规则和行为规范,这种规则最终进化成了较为严苛的道德规范。
  
    由于人们的相互熟悉、相互依赖、联系密切,这套道德规范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谁在交往中违反这套行为规范,就会被该群体以各种方式惩戒,甚至放逐,而被排斥放逐于人群之外的单个人,在那样社会流动稀少、社会功能欠缺,不信任陌生人,只选择熟人合作的年代几乎是无法生存的。
  
  
    中国的宗族社会和西方中世纪宗教社会都是这样的社会形态,封闭、保守、人口极少流动,城镇较少,多为广阔的乡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代代相传,种地的祖祖辈辈种地,做铁匠的祖祖辈辈做铁匠。西方中世纪社会以教堂为中心形成熟人社会交往圈。而中国社会则是以宗族为中心形成宗族范围内的公共生活模式,在中国是铁打的宗族流水的皇帝。无论皇帝怎么换,人们终是以自己的宗族为生活核心。
  
  
    宗族具有公共的社交、合作、交换、纠纷仲裁、信贷、保险、养老、教育、医疗、安全防御等诸多功能。例如农户在生产中必须使用一些大型用具或设施,如犁、耧、马车、辘轳、磨房(石磨)等,每户都置备一套大型用具或设施并不必要,农户也没有力量各自置备,所以弟兄分家后往往分别保管、共同使用;婚丧大事需要很多人手,这就需要同宗农户的互助,于是组织和操办婚丧大事成为宗族组织的重要职责。家族分家分产,宗族首领族长主持公道,仲裁争议解决纠纷,农户种地获得的粮食是一年的口粮,为了免于被抢被盗,宗族组织也负责组织公共安全防御。宗族中也会有办族里的私塾,为宗族子弟提供免费的或者费用较低的教育,族里如果有郎中还会向本族成员提供较低廉的医疗,如果族内成员急需资金,同族成员间也会互相提供信贷帮助。在较为富裕的宗族里,宗族组织还会承担族内贫困户的生活保障责任,钱穆先生提到过他父亲过世后,他和母亲均为族里代为经营产业、提供生活费用,负责孩子教育等。这种宗族秩序的功能较为全面,基本上足以应付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到政府司法机构寻求司法救济的情况并不很多。
  
  
    而宗族的族规暴力成分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弱,打屁股,有的地方有时还有沉塘、浸猪笼等私刑,但主要还是依靠道德教化的手段、从小灌输的道德教育来维持社会秩序,“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几个字几乎囊括了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而事实上用现代的两个字就可以解释:互惠。父母养儿防老,孩子其实是父母投资的一个养老保险,父母对孩子进了抚养义务,也要求孩子尽赡养义务,从小父母、家族、宗族都会进行儒家的孝道教育,连国家政府都不能无视这种道德规范,朝廷也规定了丁忧制度。再比如,你对族内其他成员的帮助实际上是投资了互助会,族内成员帮助了你,到人家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拒绝帮助,就是没有信、义,你就再也无法在族内继续寻求别人的帮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道德伦理教化几乎贯穿中国人整个生命期。这种从小即开始的道德教化,会让人在违背道德规范时,内心产生强烈的负疚感,对人形成内在约束,再加上暴力性质的刑罚的震慑和外在约束,即形成达成秩序。
  
  
    中西方社会都经历了漫长的熟人社会模式,但在英国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社会渐渐转入了新的社会模式,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需要广泛的商品市场来消化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这就要求人口流动、信息通畅,这使得人们的生活范围急剧扩大,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合作不可避免,使得熟人社会的那一套行为规范不敷应付急速扩展的工商业社会生活方式,伴随着工商业社会逐步形成的脚步,一整套工商业社会的行为规范同时被磨合出来,这种制度规范与工商业经济是同步进化而来的。
  
  
    由于明清王朝的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致使中国的工商业没能发展起来,中国社会停顿呆滞,发展缓慢,一直保持着几千年前的农耕生活方式和熟人社会模式。清王朝倾覆后,统治者走马灯似的换人,而中国老百姓依然静静地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直到毛政权入主北京,中国几千年自发演进形成的民间宗族秩序几乎被彻底摧毁,自古以来的行政不下县的统治惯例彻底打破,中共的统治触角深入到了民间的最基层土壤,但无法改变的是中国乡村的经济生活方式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然政府拿走了农民的粮食,摧毁了宗族组织秩序,却没能向农民提供宗族所能提供的社会功能,中国乡村景象日益衰落。
  
  
    中国城市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化后政府拿走了城镇居民的几乎所有,但也向城市居民提供了一部分公共产品:退休金制度、医疗、教育、住房等,然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职能少、服务差,无法解决所有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信贷、养老、保险、基本服务等,没有他人帮助依然会难以生活,而且计划经济下,人们的生活被固定在某个位置上依然很少流动,所以其他的社会服务还是需要熟人社会的模式来解决,搬家需要做司机的熟人朋友帮忙,借钱需要亲戚朋友帮忙,养老还是要靠养孩子等等等等。
  
  
    熟人社会的生活模式事实上关系简单,熟人间通行的行为规则基本上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发达的制度规则体系。但当公有制的计划经济的低效混乱再也维持不下去的时候,经济改革出笼,中国人的生活范围忽然一下子放大了,市场经济中频繁的商业交换,也使得陌生人间的交往合作再也无法避免,仅能维系熟人社会的行为规范再也不能应付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了。中国政府在改革伊始,照抄了西方的经济模式,但是西方经济模式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制度规则却没有被同时引进。而常识是:即便是玩一个简单的游戏也必须先说好规矩、定好规则,一个庞大社会复杂的经济交往活动没有一个公正严谨的法律规则来规范,怎么可能会运行良好?不同省市的商人之间的商业活动经常是一锤子买卖,没有了熟人间的了解和道德忌讳,又没有一个公正有效的司法制度来规范,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一时间中华大地上骗子、强盗蜂起,全民犯罪已成燎原之势,朝野上下抢成一团,这种弱肉强食的混乱局面告诉我们,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小农意识,走出熟人社会的狭隘模式,该是建立公正高效的政治、法律制度规则的时候了。

formatc 发表于 24-3-2010 12:39:50

这个应该放在哲学版吧?

Hardthinking 发表于 24-3-2010 12:44:24

回复 #2 formatc 的帖子

主要还是讲的社会中的人情关系吧,哲学价值不大,这基本是社会学上的看法。当然,想放哪儿也行,我也不知道,已经开始感觉到处处都不合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出熟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