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女性故事--金融2
家人访谈之上海某VC美女投资经理Sonya:迷茫到坚定金融业转自中金人在线
:oil
Sonya:家园的同学和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通过这种方式和大家交流,也很感谢家园提供这个平台给我。
我自己对金融的浓厚兴趣应该追溯到我很小的时候。那是在90年代初期,我有亲戚投资国内刚刚兴起的股票市场。我还在上小学,经常很好奇地同那个亲戚一起坐在电视机旁边,津津有味地收听新闻里的全球股市播报和外汇牌价播报。
12岁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一本关于商品期货的书,当时我发现似乎期货可以比股票赚到更多的钱;于是我带者满心的好奇反复将书读了三次,却怎么都弄不明白什么是“保证金”,什么是“杠杆”,最后只记住小麦的计量单位是“蒲式尔”。
但是我的那位亲戚不幸投资亏损,家里人开始把“金融市场的投资”视为“洪水猛兽”,并且也遏制了我对金融的好奇心,但是我那时已经开始对金融已经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考录取时,我与自己喜欢的金融专业擦肩而过,阴差阳错地进了英语系。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经济学》,《金融学》和ACCA等许多课程。当时虽然只是懵懂地胡乱学习,但是当时学到的东西,对我以后求学和工作,都起到了莫大的帮助。
在大四的时候,我遇到了在我金融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外教Jerry Standig,一个外华尔街打拼过,创立了自己上市公司的美国老人。我金融潜质似乎被Jerry发现了,他一直鼓励我要坚持童年的梦想,将我的“金融梦”进行到底。
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在毕业后选择去英过学习金融。但是由于自己金融和数学专业课基础不够,每天在图书馆里补课,占据了我除打工外所有的业余时间。在英国读书日子里,我仍然和Jerry老师保持联系,老师的E-MAIL是我的精神支持,让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获得了金融学硕士学位。
毕业工作后, Jerry老师依旧经常给我写信;我也一直很想回母校看看仍然在中国任教的老师,但是自己那时太年轻气盛了,总想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再去答谢老师的帮助。但是,08年元旦刚过,就传来了Jerry老师在中国家中过世的噩耗。 我没能见到老师最后一面,至尽心里觉得遗憾和伤痛。
一、自己的一个金融求职就职经历和艰难而又难忘的历程
毕业后,我选则了上海这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在离开英国后我没有回家,而是直接从英国飞到了上海。我那时求职目的很明确,就是一定要从事金融。
我的第一份工作找得很顺利,是境外衍生品市场交易员。招聘信息是从51job.com和zhaopin.com看到的,但是那时我对金融行业的就业状况还十分懵懂,以为招聘信息中的“TRADER”职位是做国际贸易的。后来经过几关考试被录取后,我也还不知道“交易员”做的究竟是什么工作。但是由于那是操作境外市场,我看见工作时间对女孩子来讲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就把工作辞掉了。事后,我了解了“交易员”的工作性质时,才发现自己“一时糊涂”放弃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但是塞翁失马,今天回头看看自己的工作历程时,才发现,那次放弃,反而让我得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在放弃了那次工作机会后,我去了一家投资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私募做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并且学到了商品期货交易的手法和技巧,开始期货实盘交易。不过由于父母一向对金融投资的误解,觉得非期货不是“正当”行当,所以后来不得不接受家里的安排,离开上海,去了杭州。
到了杭州后,我又找到了自己的毕业后的第三份工作,在一家外资银行做客户经理。做客户经理的日子是十分辛苦的。对杭州不熟悉,缺少客户源,成了我在工作中要面对的最大困难。
那个时候对自己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找不到客户,我就拼命扫“写字楼”和打COLD CALL。最苦的时候白天穿着高跟鞋外出“扫楼”,晚上还要在银行里加班打电话。我一直觉得扫写字楼和大COLD的那段工作经历在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经过了那段日子的我真的放下了自己“海龟”的优越架子,心态也平和了很多。因为那些经历不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机会从优越的环境里走出来,更好地去“社会”这所大学中学习。
后来在外资银行工作了几个月,并且小有成就的时候,我又忽然开始觉得失落,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在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发现吸引自己的,还是金融行业资本运做和投资方面的工作。
于是,我辞去杭州的工作,口袋里揣着仅有的1000多块钱,又一次回到了上海。和回国后初到上海的感觉不同,这次回来让我有了一种重生的感觉。
现在我在一家做风投公司工作;每天做行业分析,阅读读大量的商业计划书。虽然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还是有差距,但我觉得很充实,我很喜欢上海做为金融中心,激烈的的竞争氛围。 可能是深受本次金融危机所影响,工作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危机反倒坚定了我从事金融业的信念。
我还还报考了CFA,决定利用特殊时期多积累些知识和经验,更好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金,实现去投资银行工作的梦想。
其实这么久了,我一直在义无返顾地向前冲,但还是需要适当停下来进行思考:思考自己走的路是否和梦想有偏差;并且经常反省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放下“海龟”的架子,不做“眼高手低”的人。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影响和对家庭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家庭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对我的家庭并没有造成影响,在投资方面总共有25%的收益。
我是在2007年9月上证指数5000点的时候,劝说妈妈投资股市的。妈妈按照我的投资策略,短期内投资收益颇丰。虽然后市股票市场大跌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但是几次果断和及时的斩仓出局,还是保住了25%的投资收益。
这次投资经历坚定了我的信心,也也赢得了妈妈的心,认为送我出去留学是值得的,并在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看待金融投资市场,消除了从前对投资的偏见。
我和家里的斗争,做了十几年!
总结:金融危机征服了妈妈的心,做斗争10几年,不容易
2)金融危机对个人的影响:
说起金融危机个人的影响,在我看来是机会远远大于冲击,因为危机中往往酝酿着巨大的机会,无论是从工作经历还是投资机遇来看,不是每个人都很幸运,能赶上百年一遇的“好”机会。
首先,虽然我工作一直不是很顺利,但是金融动荡对我来讲反而成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市场。
其次,危机中的市场是不稳定的,我这一年不停地投资股票和商品期货,也交过昂贵的学费,但是市场教育了我的坚定和理智;并且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投资不是单纯的买卖交易和资金的博弈,更多的则是“心态”上的博弈,做投资的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目前,我只做少量的商品期货投资,日常理财规划是储蓄;并确定在适当的时候投入到市场里,抓住这次千载一遇的时机。
三、对在校学子和金融海归的的一些忠告:
1)学校里你所接触的东西和现实还是有差异的,要进金融行业,你首先要问自己爱不爱这个行业,特别是目前这个形势,你的在从事金融行业后,会发现跟你所得到的会和你期望的差很多,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行业,进入之前,还是要先做好心理准备。
2)关于金融资格证书:
目前的Salary是跟你的从业能力挂钩,不跟你所拥有的金融资格证书挂钩,金融证书和学历一样,只是一种资格的证明而已,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但是,你可以通过考证不断让自己去充实和提升自己。
3)还是心态准备好,工作后要接触的是社会,社会毕竟和学校不一样。所以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4) 海外背景对就业还是工作有帮助么?
A.感觉是自己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角度去思考和审视问题;并且,海外的生活经历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对工作中克服困难和压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B.对海外人士回国的的忠告:
在工作中要放下海归的架子,用平和的心态和谦虚的态度和周围的人相处和互相学习;不要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不要“眼高手低”。
从国外回来后,会发现国内的好多东西和国外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努力调整自己去适应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金融市场。
最后自己的心得和总结:
虽然我的工作经历并不顺利,但是最初对金融的热情和执著,让我云开雾散,终于从最初的迷茫走到现在的确定。在中国,金融业是个很年轻的行业,尤其是经过危机的洗礼后,这个行业正在酝酿着巨大的机遇,但是,黎明前还是要经历黑暗的。所以,要送给每个想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一句话“慎选所爱,深爱所选”。
四、顺便还谈了下对金融和金融行业的看法
我其实也有感性的一面,我有两个最大的爱好:
一个爱好是做背包客到处行走,我把这种生活称为流浪;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曾经有半年时间是经常走在路上的,走遍了英国,还游历了11个欧洲国家。
我的另一个爱好就做“交易”,尤其是期货市场里的短线交易。我很喜欢体会交易本身的魅力,并且,做交易其实是在“做人”,是在体会人生;做交易是可以修身养性的。
在我看来,做金融的本质和做“海盗”很像,同样是在四处游走,听从金钱的召唤,只不过“做金融”掠夺钱财是采取一种文明的方式。
我也梦想自己能成为“金融大盗”,积累起巨额财富。
等我的这个梦想实现后,我将完成三个心愿:
第一是去西南支教2年
第二是用我的积蓄成立一支教育基金,资助念不起书的孩子们,
第三是周游世界,继续我的流浪生涯。
优秀的女性故事--金融3
经过一年半坚持不懈的努力,杨一文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进入了汇丰银行总部从事财务管理。杨一文在国内读完旅游本科后,就直接来到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学习金融硕士(MSc in Corporat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上大学的时候,杨一文很遗憾没有读上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来英国继续读书再一次选择专业的时候,她决定从头开始。
在和杨一文的交谈中,我体会到应聘任何一家毕业生项目的工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学什么专业的人都可以申请,是否有过相关经验并不重要。不过正因为如此,每年申请的人不计其数。
所以在找工作过程中,你必须要坚定信心,报有希望,而且要从每一次失败中不断认真总结经验。
世上无难事
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杨一文的努力证明凡事要讲究策略,有的放矢就一定会成功。
在英国读硕士一年的时间里,一文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了解英国文化,打了八个月的酒吧短工。很多中国留学生认为来英国读书付那么高昂的学费,花时间用来打餐馆、酒吧工是在浪费时间。但事实上,一文从这段打工经历中学到了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在后来的面试中举了很多具有说服力的例子。
毕业论文一交完,杨一文就开始投申请表,虽然第一年申请了20多家银行和会计事务所,但杨一文没有成功。不过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她说:“回国是最容易的选择。可是即便回国,要想找份理想工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因为各大银行的毕业生项目一年只招一次,杨一文只好再等一年争取第二次机会。她觉得哪怕先在英国积累一些实习经验,也会对将来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有过几次面试经历的杨一文成功申请到了“中国留学生在英实习项目”,找到了在一家金融公司做三个月的带薪实习工作,帮助客户做税收计划和管理。杨一文觉得这段实习经历对后来的求职帮助很大,在面试过程中她除了举在学习、酒吧打工的例子外,更举出在金融公司工作的实例。
用心申请
杨一文从网上的求职论坛中,受到他人成功经验的鼓舞,也从他人失败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她在填表阶段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这是第一关,如果这块敲门砖没打好基础,要想成功,门儿都没有,所以要重质不重量!”
“申请表中有很多让你发挥的问题(open questions),你要举例说明你具备某种素质,比如说商业意识。”
“我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每天读金融时报,了解金融时事。另外就所申请的每一家单位做全方位的调查,了解这家银行推出哪些新产品,它和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优势,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和公司开发的业务有哪些等等。一定要有针对性,用心去填写每一份申请表,表达你的诚意并体现你的能力。”
花时间在申请表上是很值得的,因为接下来的一关是面试,问的也是关于个人素质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围绕着申请表中问的问题,所以填好表的同时,也自然为下一关做了准备。
准备面试
杨一文参加过瑞士联合银行(UBS)、摩根大通(JP Morgan)、汇丰 (HSBC)、 德勤 (Deloitte) 及毕马威(KPMG)等单位的面试。
她说面试的感觉是一次比一次好,在考官反复追问的过程中,她也逐步完善了自己准备的每一个例子。
比如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杨一文就举了一个自己在酒吧中打工时的例子。
首先描述形势:酒吧高峰期杯子不够用,有时架子空了,有时杯子乱放了。解决方案:在不同架子上贴上标签,每个架子上放同一类的酒杯。方案效果:工作效率提高了,前台的人随手在制定架子上拿到想要的酒杯。
回答问题要简洁,直接点到要处。把自己想好的例子反复推敲,面试人爱抠细节,不能只是在脑子里想想便罢了,最好是写下来,请朋友帮忙做模拟面试。
总结经验
最后一关通常是到考试中心(Assessment Center),有时要求再次答题,另外有小组讨论(group exercise),这是中国学生最头疼的。
“小组练习有时要看运气,这和分到自己组里的人有关,英国人喜欢发言,在讨论中唱主调,中国人英语相对差,又不善于表达,表现欲又不强,所以很吃亏。因此要抓住发言的机会,切中要点。”
用人单位通过打分制来考核你的表现,你通常会收到反馈。所以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哪一方面实力比较差,然后针对自己的弱点下功夫。
永不气馁
在尝试的过程中,杨一文曾有过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但她意识到灰心丧气和一味的抱怨是不能为自己找到工作的。
每次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在第二年的申请中,杨一文过关斩将,除了拿到了汇丰的工作外,其他单位的申请也都过了第一轮面试,顺利进入到考试中心或第二轮面试的最后一关。
现在在工作的同时,她仍然继续考ACCA证书。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汇丰银行为她支付所有费用,而且每科考试之前都会有两天带薪的复习日。
在拿到汇丰银行的应聘书后,杨一文就把自己在找工作中所总结的每一步经验详细地写了下来,放在了曾给带来她鼓励和建议的英华园网站上,以供那些正在苦寻工作的华人们作参考。(来源:英国广播公司,作者:鲜于茹华) good on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