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粤语不是粤人古语 而是中原夏朝官方语言
中新网1月30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周云先生的文章,称“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文章摘录如下: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到了今天,黄河流域已经不再流行这种语言了,已经成为失传的语言。反而广东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语言,广东话成为中国汉语的活化石。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
粤语的形成地
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某种渊源。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以“粤”命名 却非土产
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普通话——“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在秦代之前,广东被称为南蛮。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广东话又叫做粤语。
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粤人。越南胡说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称,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可说是荒唐透顶。百粤与百越都是译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国大地生活,越南仅是一个小藩属,按百越之继承逻辑,岂不是现在的越南也是广东的领土?
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是指“山冲”,“那务”“那霍”“那录”中的“那”是指“田”,“罗镜”“罗龙”“罗沙”中的“罗”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构词方法,也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同时,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里的人已经完全不晓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中的非汉语因素在当地今天的粤语中已经不使用,恰好证明今天的粤语跟古百越语没有继承关系。
由此可见,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非由古“粤人”的语言演变而成,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从外地“引进”的,是汉族移民带来的。这汉族,是秦代的汉族,主要是晋、赵、燕、魏的旧贵族及其下属兵丁。
汉人南移 传播“雅言”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汉族移民。
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旷人稀。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洲)也只有9万人。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岭南。虽不一定有50万那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迁徙,其目的主要在于铲除六国的地方势力,把族人和故土分开,交叉汇编,徙到南蛮之地戍边,也就连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胁,做其复国之梦,秦朝的统治就牢固得多了。这些移民不可能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国,而多半来自中原或北方各国。由于他们是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
好长啊,汗一个先。因为之前有翡翠版主JJ开的一个《走近粤语》的帖子,所以就放到这里来了。希望没有发错地方哈哈。;P 这个帖子也有助于广东人或者说粤语方言的人对粤语的起源有个大概的了解。:loveliness: 谢谢分享啦!让我们对粤语有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好多古代诗词用广东话读比普通话要顺口 要是孙中山当年把广东话推成国语.
我现在去饮茶, 待遇会好许多.
中国的古文化.
在广东,还剩一点点了. 原帖由 我是老人 于 31-1-2009 17:54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要是孙中山当年把广东话推成国语.
我现在去饮茶, 待遇会好许多.
中国的古文化.
在广东,还剩一点点了.
不知道你所指的中国古文化是那一些,如果从注重传统节日等方面来说,广东还是做得挺好的。 from 维基百科 粤语
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裡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爲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現代粵語仍能比較好地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只是因為字多而分上下卷,與現代粵語並不完全一致。
元明清初時期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韻尾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蒙古統治時期出現元曲和蒙古音譯名詞也顯示兒化韻尾已形成,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已經定型的粵語則不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 /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用北方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由於大量政治運動的影響,推普工作無法展開。改革開放後,為吸引港商、海外華人到廣東投資,粵語並未受到南下大軍的影響,反而受香港媒體影響。但在2000年,粵語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大不如前,廣州完全實施普通話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粵語受到北方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中國大陸粵語分佈區內許多年輕的一代母語能力嚴重下降,連某些地道的粵語名詞都不知道如何說。
另一個粵語佔有極高人口比例的省區-廣西。其境內的粵語衰敗更加嚴重。首府南寧市被稱為「推廣普通話先進城市」,南寧本地的粵語已經基本上在公共場合消失。由於喪失了省會城市的中心影響,廣西境內的粵語逐漸喪失了通用語地位,就連廣西粵語地區存在不同口音差異的操地方粵語的人群,也逐漸開始使用普通話交流,而非去適應對方有所不同的地方粵語口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定廣東所有學校都要用普通話教學,用粵語教學的機會被剝奪。年輕一代長期在普通話的環境下成長,以致於部分廣東小孩可以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是母語廣州話就不太懂。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對自己母語產生危機感。近年來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逐漸開始大。
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推行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普通話教中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於學習中文。
不過由於來自兩廣的老移民在海外華人社區經濟與文化漸漸衰落,而來自中國大陸及臺灣的中國人移民逐漸占據新華人移民的主體,並且由於其受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遠較前者優秀,現在在海外華人社區中粵語的使用呈現衰落之勢,世界各地的中國熱使普通話(國語)正在占據主流。 LZ的文章不错.LS的太不地道了. 看的怎么让人心理不舒服. 感觉对中国充满敌意. 建议少转载类似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ASYOULIKE 于 31-1-2009 21:35 编辑 ] 这是一种推测。一地语言转移到别处相对容易点,但原发地没保留下来倒是挺有难度的......:lol 原帖由 ASYOULIKE 于 31-1-2009 21:27 发表 http://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LZ的文章不错.LS的太不地道了. 看的怎么让人心理不舒服. 感觉对中国充满敌意. 建议少转载类似的文章.
我看不出来怎么对中国充满敌意? 因为用了繁体字? 原帖由 ASYOULIKE 于 31-1-2009 21:27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LZ的文章不错.LS的太不地道了. 看的怎么让人心理不舒服. 感觉对中国充满敌意. 建议少转载类似的文章.
ritz转的是维基百科上关于粤语的解释,让大家多一个角度了解粤语的历史和现状,并不存在敌意问题,请不必太敏感。 有说粤语是汉朝官话 我无法想象我的霍去病说广东话. 古时粤地交通闭塞(和现在完全不同),与中原交流不多,所以保留了很多古语言和古文化。韩语也是因同样原因,它里面含有很多中国古汉语的成分。 原帖由 fallon 于 1-2-2009 16:00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古时粤地交通闭塞(和现在完全不同),与中原交流不多,所以保留了很多古语言和古文化。韩语也是因同样原因,它里面含有很多中国古汉语的成分。
此前和韩国同学聊天,发现韩语有的名词的发音竟然和粤语相差无几,例如“南极”、“济洲”等,几乎就是一样的。 原帖由 冰翡翠 于 1-2-2009 16:21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此前和韩国同学聊天,发现韩语有的名词的发音竟然和粤语相差无几,例如“南极”、“济洲”等,几乎就是一样的。
你还会发现日本话有类似的痕迹:日语中的日本......等等,
这些支持粤语唐朝官话说。
你用粤语读唐诗看看,呵呵,
当然,用粤语读宋词感觉就不太行,起码证明粤语不是宋官话,据说宋官话是福州话,只剩一条街,这两年要湮灭了。
[ 本帖最后由 diegolin 于 1-2-2009 18:00 编辑 ] 原帖由 diegolin 于 1-2-2009 17:55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还会发现日本话有类似的痕迹:日语中的日本......等等,
这些支持粤语唐朝官话说。
你用粤语读唐诗看看,呵呵,
当然,用粤语读宋词感觉就不太行,起码证明粤语不是宋官话,据说宋官话是福州话,只剩 ...
LS对粤语的历史还是颇有研究的,赞一个!:good 可怜的 繁体才是我们本来的字体啊
我们现在用的简体是老毛49年后强行改过来的 也就 50几年而要。。。 我以前一个同事叫做 "神宝”的 大家知道他们的发音是什么吗? “JUM BOU”
这个 BOU 就是 “宝” 粤语中的宝
害我那时候想 为是不是 日本 当初 环游世界的时候 也来了广东。。。。。。 的确应该呼吁拯救粤语~~
但我觉得,在小的时候,一个人待在家和在街上玩的时间总比在学校多,如果家里和街上都保留着粤语,总会传下来而不被学校的普通话取代了的。 LS的 不用担心 粤语生命力很顽强的 。。。。粤语伟大之处在于他传播到国外 并在当地的群体生根。。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