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本帖最后由 annahw 于 6-5-2019 13:27 编辑声势浩大的华人游行轰轰烈烈,然而非常有秩序。看到画面上孩子们嫩的嗓音在喊,Stop crime. 也看到小女孩举着牌子,上写 问妈妈的话,bad guy 破门而入了自己该怎么办。 采访中没有印象中那种,画面上的人们流泪、激动、抗击…… 表情似乎只是深深的无奈与抗议和scared?
就想起了从前读过的一本《非暴力沟通》。
=================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这样的思考始于童年。大约是1943年的夏季,我家搬到了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到达后的第二个星期,公园中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了种族冲突,接下来几天有40多人遇害。我家处于冲突的中心地带,整整三天,我们都紧闭家门,不敢出去。
冲突结束后,学校复课了。我发现,和肤色一样,名字也可能招来危险。老师点名时,有两个男孩瞪着我,嘘声说:“你是Kike吗?”我从未听过这个词,不知道它是某些人对犹太人的蔑称。放学后,他们在路上拦住我,把我摔在地上,拳打脚踢。
从此,上述两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是什么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关爱生命?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冷战期间,我们看到了这种思维的危险性。美国领导人把前苏联看作是致力于摧毁美国生活方式的“邪恶帝国”;前苏联领导人将美国人看作是试图征服他们的“帝国主义压迫者”。双方都没有承认内心的恐惧。
=========================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外在刺激与内在原因之间的区别。在瑞士的监狱,我曾给那里的囚犯讲解如何表达愤怒,而不是去杀人、打人或强暴妇女。其中有个练习是请他们写下某件激怒他们的事情。一位名叫约翰的犯人写道:“三个星期前,我向监狱的官员提出了一个请求,至今他们仍没有反馈。”很明显,他写下了他的观察。
接着,我请他解释他生气的原因:“发生这个事情后,为什么你会生气呢?”
“我刚才已经和你说了,”他大声地说道,“我生气是因为他们没有回应我的请求。”看来,他把外在刺激等同于内在原因,并认为监狱官员的行为让他生气。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这样的话是希望孩子们相信,他们的行为造成了父母的痛苦。同样的,情人之间也可能会说:“你没来庆祝我的生日,让我很失望。”类似的话还有,“你要气死我啊”“你那样做让我很难过”“你真给我丢脸”等等。
==================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回应。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
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当意识到自己被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他人,有时候甚至将这个作为勇敢的标签,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
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这个看起来似乎并非高大上的工具,如果你能坚持“学而时习之”,就能达到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
也许,我们的抗议能让g听到,能让那些犯罪的teenagers听到?we need to remember not to forget!
是啊,对自己的心情要有时刻的感知{:9_587:} 布村的游行吗?悉尼墨尔本都没有呢,开了先河{:9_567:}{:9_56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