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北京——南北差异之感受 zt
此文中所描述的现象为我在上海所见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而非“所有现象”;所指的上海人为我所见到的大部分上海人,而非“所有上海人”。若有不雷同,实属正常。
一、不给钱和税务局
遇到家猫之前,我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几年,交往过的男友全都是上海人,平时见到的也基本都是上海人。在和家猫交往之后,对男人的认识可说是有了一个刷新,觉得家猫太好了,好的地方太多了,好得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好运气——在上海男人们的对比下,家猫何止是好,简直堪称完美。这么好的男人岂可放弃!哪怕所有的亲戚都反对,哪怕我妈要去死我爸要和我断绝关系,我毫不犹豫地跟家猫跑来了北京。
来到北京之后,我发现,原来家猫某些优点,是北方男人比较共同的特点。这令我加深了对上海人的偏见——好吧,我承认我是偏见,我承认地域歧视是不对的。
我应该说,我想我更适合生活在北方。
来北京之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北方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比上海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要亲密很多。
家猫和他爸爸妈妈的感情很好,关系很亲密,很融洽。家猫给我讲过很多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妈妈是真疼他。我跟家猫回家,他父母爱屋及乌,对我也非常好。家猫的父母,对他可说是很无私的爱,并且对他宽容度非常大。当年他爸爸希望他念理科,当时他文理科成绩都很好,他自己喜欢文科,他爸爸也就支持他选了文科;他和我交往,他爸爸原本是不大赞成的,因为我是上海人,而且年纪比家猫大,但是家猫坚持,他爸爸就不再反对,并且在见过我之后,很快就去掉了之前的成见;我们决定丁克,他爸爸妈妈虽然也希望我们有孩子,但是也没有强求,偶然问两句,家猫说一句不生,他们也就罢了。
我们每次回家,他爸爸都非要给我们买回程票;一起去商场,他爸爸永远是抢着掏钱;过年年年给红包;最难得的,是一直都笑脸相对,从来没对我们生过气。
我一开始以为家猫是特例,以为家猫是难得的幸运孩子,赶上了这么好的父母。后来发现不仅仅是家猫一个。我在北京后来有了一个女朋友,她和她的老公,父母也都和家猫的父母一样很好。他们和父母的感情也非常好,好得我简直难以置信。
我就像个井底之蛙一样,首次见到了温暖的天空。我毫不掩饰我的惊讶,向他们做了很多采访。
我:你们向父母交饭钱么?
他们三人都很疑惑,问我什么叫饭钱。
我:就是,你们住在父母家里,在家里吃饭的钱啊。
他们都很惊异,在父母家里吃饭要给钱?
我:上海一般是要给的。我见过很多都要给的。而且有些父母,对这个饭钱的金额,会随着孩子收入的上升而上涨。
小姑娘受了惊吓,眼睛都瞪圆了:我们从来不给的!我爸爸妈妈还给我钱呢!
她男朋友比她镇定一点:没有没有,从来没有给过。给家里买点水果买点礼物什么的是有的,规定每个月给钱这种事没听说过。
家猫十分淡定:在我们这边,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计较钱。
我当然不相信北方是理想国乌托邦,不过我刚到北京,就一下子遇到了三个幸福的孩子,这个概率是不是有点高?
小姑娘问我:那你们那儿,在父母家吃饭都要交钱的啊?那得交多少啊?
我:这个不一定的,是根据收入来的。我以前同事有交八百的,一千的,我表妹刚工作的时候赚五千,我阿姨让她交两千五,后来她工资涨了,赚一万了,我阿姨就让她交五千。
这一次连她男朋友都不镇定了:这怎么还要涨的啊!
我:是啊,少赚少交,多赚多交。
家猫淡定地接了一句:跟税务局一样。
小姑娘和她男朋友的表情,很好地诠释了“匪夷所思”这四个字。
我还没有告诉他们,我同学以前有一个男朋友,因为经常带她回家吃饭,他爸爸还要求他增加饭钱~
我还没有告诉他们,我以前有一个已婚的女同事,她的退休工资完全足够生活的父母为了向她追讨每月三百块的家用,都追到我们银行来了~
二、我曾经听过一个传说: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
我刚毕业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个阿姨当着我妈妈问我,“你准备每个月交给你妈妈多少钱?”
那时候我年纪很小,性子不是很好,直接硬邦邦地回了一句:“不交。”
现在想来,那时候也颇不懂事,不懂得婉转地说话照顾妈妈的情绪。但是阿姨当时说的那句话,那种质问的,理所应当的语气,的确让我反感。
当时我刚上班,薪水比较低,而且和父母分居异地,我住在外公外婆家里,本身已经要交一笔饭钱,再给我妈妈交钱,我自己不用花啊?
何况我觉得没有理由。为什么我刚开始工作,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要给经济上完全没有问题的父母交钱?
我没有每月向我妈妈交钱,不过我给爸爸妈妈买东西。我父母比较注重穿着,从我工作开始,我就一直给他们买衣服,尤其我妈妈,几乎有一半衣服是我给她买的。后来薪水高一点了,护肤品化妆品也都由我包办了。
在我看来,作为子女,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父母买礼物也好,给钱也好,都很应该,但是这必须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换言之,我可以给,但是你不能要。(父母没有工作能力的确经济窘迫的另当别论)
你要,我就不给。
后来,我那个阿姨的女儿长大了,也工作了。我的这个表妹很能干,专业也不错,起薪不低,有四千多。我阿姨让她每个月交两千。
刚开始工作的女孩子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光是置装就得一笔钱,护肤品化妆品也要钱,人际交往也要钱——我表妹交完钱之后,就很不够用。
表妹钱不够了,就管她妈妈借。月底借,月初还,还完再借,借完再还。就像刷信用卡一样。
阿姨和姨夫都没有退休,薪水比女儿还高,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一定要让她女儿交这么多钱,搞得她女儿这么窘迫。阿姨是个很好的人,对父母对姐妹对朋友都非常好,对女儿也是爱的,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
她坚持认为子女长大后就应该回报父母。但事实上,她拿着那点钱,也不过是存在银行里。
这是一种,控制欲?还是对金钱的太过看重?
我很难理解,有人说她无私地爱你——然后她管你要钱。
我表妹很能干,也很努力工作,没几年就涨了薪水,月薪将近五位数了。我以为她这下终于够用了,结果我阿姨说,薪水涨了,饭钱也要涨,涨为五千。
在你们家吃什么要吃五千一个月啊!合着这就是按薪水的百分之五十来算的啊?
我表妹终于抗争了一回,但是我阿姨给她两个选择:你可以不交,不交就搬出去,永远不要回来。
表妹后来对我说:跟我妈妈争是永远争不过她的,她能一个月不理我不跟我说话。
原来家庭冷暴力不止是对配偶,对子女也有效。
阿姨一直声称:我拿她的钱又没有给她花掉,我都给她存着呢,那还是她的钱。
但是后来我表妹想自己买一套小房子(后来她薪水又涨了,算下来有能力付月供),想让父母借一笔钱给她付首付,她的父母却一分钱都不肯借。
因为他们觉得她没必要自己买房子,嫁人的时候找个有房子的男人就可以了。
我相信我阿姨没有花掉我表妹交给她的那些钱,那些钱好好的存着银行里,并且将永远都在那里。
但是对我表妹来说,那早已经不是她的钱了。
因为她根本没有支配权。
我相信我阿姨爱我表妹。在生活上,我阿姨非常好的照顾她,以至于她至今都生活不能自理。她晚上如果出去玩,我阿姨会一直等,半夜也等,等到她回来。因为如果她没回来,我阿姨根本就没法睡着。
这样的牵挂关心,可是,却非要拿女儿一半的薪水。
我想,这大概是一种控制欲。她没有花掉女儿的钱,可是,她要把那些钱牢牢控制在手里。
也许在上海人的观念里,钱实在是太重要了,越过所有的感情,高居榜首。
牢牢地拿着钱,就踏实了,就有安全感了,就觉得那些辛苦那些付出都有了回报,不冤枉了。
这大概也是爱的一种,不过,这样计较的爱绝难当得起无私之称,浅、且薄。
上海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他们一般不会像我阿姨要求得那么多,但是,他们大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子女成年后,应该回报父母。
而回报,必须在金钱上予以体现。
上海的子女们,基本也都默认了这个习俗。工作了有收入了,还在家吃住,那就得交饭钱——至于金额多少,可以谈。
“你每个月不是有五千嘛,给爸爸妈妈交一千块冤枉死啦?”当妈妈的说。
“五千是税前好么,到手只有四千五。我中饭还是在外面吃的呢,现在吃顿中饭什么价钱?”当女儿的说。
“又不是没饭给你带,谁叫你自己不肯带。”
“带饭还要天天拿个饭盒,烦也烦死了……好啦好啦,给你八百。”
“好吧好吧,八百就八百吧,天天给你买的牛奶都老价钱了……”
——我同学当年就是这样,把一千谈到了八百。
我来北京之前,也以为这是人生常态。我不交给我妈妈钱,只不过是因为我没在家吃住。既然在家吃住,那自然要交饭钱——要不然,难道白吃白住么?
但是我来到北方之后,北方的朋友们被我以为的这种常态惊到了。
在父母家吃住居然要交钱?!——他们觉得匪夷所思。
你们就都在父母家白吃白住?——我也惊到了。
这是你亲生父母啊——他们说。
亲生父母这里,就是白吃白住来的。会给家里买东西,给父母买礼物。但是数额不固定,不会去算买的这些够不够所谓的“饭钱”。父母若有需要用钱缺钱的时候,身为子女倾尽所有也理所应当——这是他们几个的理念。
而在上海,子女的理念大都是:父母要我给饭钱,我就给饭钱,白吃白住总也说不过去。父母若需要用大笔的钱——根据自身条件,看情况给。
我和家猫回他父母家,第一年买了礼物,第二年也买了礼物,我实在想不出能买什么了,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家猫,让他来决定,给他父母买什么。
家猫说,爸爸妈妈不是说了叫我们什么都别买嘛,那就不买了。
我很吃惊,爸爸妈妈说当然都是这么说,哪能真的空手去啊。
那有什么不能的,家猫说。
于是我听家猫的,空着手就跟他回家了。
家猫的父母一如既往的热情。
我再三跟家猫确认,“你爸爸妈妈真的没有心里不高兴么?他们背后有没有跟你说什么?”
家猫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担心,他觉得回父母家,又不是走亲戚,干嘛非得每次都拎点东西?
家猫的妈妈过生日,正赶上五一我们在家,家猫带我出去买了一个不大的蛋糕,买了一只烤鸡——我很不放心,再三问他:你确定这样真的可以么?
就这么一个小蛋糕和一只烤鸡?怎么也得去商场买个护肤品礼盒套装之类吧?
但是我们回家后,他妈妈非常高兴——儿子能记得她生日这件事,大概已经很令人高兴了,烤鸡还是她爱吃的。
我们四个人一起吃掉了蛋糕和烤鸡,还拍了照片,家猫的爸爸妈妈看起来都非常高兴的样子。
后来我告诉我妈妈这两件事,我妈妈非常着急:怎么可以空手回去!这是不可以的!人家父母嘴上不说,心里要想的!人家妈妈过生日,你就该去买份像样的礼物,怎么可以就这样跟着回去了!人家妈妈心里一定会想的!
我想大部分上海的父母,都会像我妈妈一样的思路。包括我自己。
但是事实上,家猫的爸爸妈妈,是真的不会为此心有芥蒂。
他们是真的觉得,孩子们能回来,就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了。
我告诉妈妈,家猫的爸爸妈妈对他非常好,对我也很好,自己生活很简朴,对物质要求非常低,但是对我们很慷慨,总是要给我们买这买那,还经常问他钱够不够用。
我妈妈觉得很难以置信。我们家的亲戚们都觉得难以置信——事实上,他们的确就是不相信。
因为在上海,一般来说自身节俭的父母,对孩子也不大方,而且往往看不惯孩子大手大脚;能够对孩子慷慨的父母,往往自身也比较舍得花钱,并且经济上的确是比较宽裕的那种。
自身节俭,对孩子慷慨且无要求——这一类无私型的父母,实在是超出了上海人的理解范围。
以前总是听说,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在上海长到二十多岁,我觉得,这一定是一种遥远的传说。
来到北方之后,我才觉得,传说好像离我近了很多。
三、殷勤和淡定以及那超强的维权意识
我到北京的第二年,我二表妹结婚了,和老公两个来北京玩,于是我们表姐妹各自携眷,四个人约着吃了一顿饭。
在这一顿饭的功夫里,家猫和我那个表妹夫,分别鲜明地表现出了北方男人和上海男人的特质。
首先在外形上,两个人一看就是一南一北。表妹夫身高169,眉目秀气,皮肤非常之好,又白皙又光洁。黑色衬衫和黑色长裤的版型都很好,衬衫腰身卡得多一分嫌宽少一分嫌紧;黑色长裤是直筒型,也不肥不瘦得恰到好处。衣服裤子和皮鞋以及包的质地看起来都不错。总之,穿着打扮精致得体,很好地代表了上海男人会打扮的特色。
家猫呢,身高180,本身长得也是挺秀气的,不过天生络腮胡,剃干净了也有青色胡茬,人高马大地往那里一站——我以前一直觉得家猫的形象是比较书卷气的,结果表妹夫来了往他旁边一站,我发现家猫堪称高大威猛的北方汉子……
家猫在遇到我之前,穿衣打扮颇为名士派——在这点上我脱不了上海女人的习惯,将他从头到脚地打扮起来(当然必须是在尊重他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不过再打扮,也不过就是质地版型好一点的T恤牛仔裤。和表妹夫站在一起,两个人一个精致一个随意——在穿着打扮上,就已表现出了两人截然不同。
之后两人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表妹夫上来就替我表妹拉椅子,准备餐具(拉开纸巾包,放好碗筷);上菜后嘘寒问暖殷勤备至“宝贝那个不错你吃吃看”——给我表妹夹在碗里;“宝贝这是你爱吃的“——又给我表妹舀在碗里;饮料下一半就马上给她倒,虾掐头去尾再加一句”宝贝要帮你剥壳么?”……
充分体现了上海男人最被夸奖的一个特点:细心体贴,照顾殷勤。
家猫呢,自己拉开椅子就坐下了,自己撕开纸巾就放好了,我轻声说“那边的饮料帮我拿一下”——他才知道拿过饮料来给大家倒一圈。我吃我的,他吃他的,主动给我夹菜这件事,从来没在他身上发生过。
在这一点上,家猫大概不能作为北方男人的代表——我认识的那对小情侣,男生也挺细心体贴的,吃饭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照顾女朋友,倒饮料夹菜。但是绝对没有表妹夫照顾得那么密不透风——一顿饭从头到尾都一直殷勤备至。
另外对比一下两个人的态度也很意思:表妹夫宝贝长宝贝短,毫不掩饰对老婆的殷勤亲昵,虽然是四人在聊天,但是他的重点几乎都在我表妹身上,经常是说两句就给我表妹来句甜言蜜语。上海把这样的男人叫做“花功好”(这个词应该是属于中性,不带贬义的),意思就是嘴上功夫好会哄女孩子喜欢。——表妹嘴上说“哎呀肉麻死了”脸上笑咪咪,明显十分受用。
家猫呢,人前从来不喊我的昵称,态度也总是淡定温和——基本上,在人前,大家一起聊天的时候,家猫的重点不会放在我身上。从来不会在人前说甜言蜜语。我感觉家猫是比较避讳在人前表示亲密的,尤其不会在人前表现出殷勤来。
这一点似乎是北方男人的通性。我在北京认识两个对老婆非常好的男人,但是人前,他们都不表现出特别的亲密殷勤。
高潮部分是在最后。
饭后规定是有送水果和冰淇淋球的,于是服务生送上来一盘西瓜以及一人一个冰淇淋球。表妹夫拿起一块西瓜,“这西瓜怎么这样?”
这西瓜看着的确是不大好。于是我说,“好像是不大好,不要吃算了。”
“不行,这西瓜得让他们换。”表妹夫坚定地说。
他叫来服务生,质问西瓜怎么不新鲜,要求换一份。服务生说西瓜都是这样的,换了也这样。他说这不行,这西瓜没法吃。服务生说对不起我们只有这样的西瓜,他说你们怎么能给顾客吃这样的西瓜?
他跟服务生这样说来说去让我感觉非常尴尬——是的,我觉得很尴尬。对于一份赠品西瓜,有什么必要这样计较,还跟人争来争去争半天?
我觉得简直丢人。如果这是我男朋友,我一定就沉下脸出言制止了,但是我表妹只笑吟吟地随意地对他说了一句“算了算了”——“怎么能算了呢”,他转头认真地对我表妹说“这不可以算了的”。
我和家猫只好呆呆地看着他。
最后他说没有西瓜那你给我们换冰激凌,要四份。我和家猫连忙说两份就可以了,我们俩就不要了——“你们不要,我吃”,他说。
服务生拿来四份冰淇淋球,加上原先他自己的那份,他真的吃掉了整整五个冰淇淋球。
我和家猫面面相觑。
表妹笑着解释说,“他这个人就这样,计较得来。昨天我们去买鸭子,上海买半只鸭子都会给半只心半只胗然后一只爪子,总之什么都是会给一半的,但是这边好像不是这样,我们说买半只鸭子,人家就给我们半只鸭子,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就一定要人家把心和胗什么也给他一半,人家不给他就一直在那里跟人家争。”
表妹夫说,“既然是半只,那么当然什么都要给一半,怎么能只给鸭子身体不给心胗脚爪,我当然要跟他讲的。”
我简直钦佩他坚定无比的维权精神,“那最后给你了么?”
“没有,”表妹说,“人家说这边就是不给的。”
卖鸭子的人一定在想,上海人果然有够奇葩……
我的这个表妹夫当然不能代表所有的上海男人,不过,这些的确可算是上海男人的特色。我不想评论这些特色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想说,我真的很不喜欢上海男人。
是的,我承认我一定是有偏见。上海男人被公认的那些优点:会打扮、细心体贴殷勤甜言蜜语——在我这儿已经完全不能够加分,甚至都让我厌烦。
我厌烦,是因为我知道他们的本性里有多么的计较。
如果你这样对他们讲,他们一定会反驳你,他们会对你说,这不是计较,这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是的,上海男人往往有很强的维权意识。我这个表妹夫,他不是真的想要吃那份西瓜,他也不是真的要吃那五份冰淇淋,他就是觉得,他要维护他的权益——就算是赠品,也必须是优质的,才能无损于他的权益。
我以前在上海的时候曾经有个男同事,买了一双鞋,回家后发现赠送的鞋油过了期。他大老远地跑到买鞋的地方,与营业员一番争执,成功地换回了没过期的鞋油。
我曾经与一个刚开始约会的男人一起坐公车,他拿出两元硬币给卖票员买两张票,卖票员没接住两元钱掉在地上了。车上人很多,没法弯腰去寻找,于是他与卖票员你来我往地争论这两元钱的掉地到底是谁的责任,并且表示钱还在车上,等晚上卖票员打扫车的时候自然就找到钱了,他已经付出过车费,所以不应该重新买票——我沉着脸,掏出两元钱给卖票员,结束这番丢人现眼的争论。
我想,在他们的意识里,维权是很重要的,不维权就是吃亏,吃亏是绝对不可以的——是的,上海男人并不是都会为了一管鞋油跑大老远回去换,也不是个个都会计较这两块钱,不过,他们的维权意识,不吃亏的意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终于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那么的精于计算,斤斤计较。
四、北方的冬天是最暖的冬天
当初我决定跟家猫来北京,我爸爸痛心疾首:北方苦寒之地,如何去得!
北国冰天雪地,南方春暖花开——从小书上也是这样讲的,因此我虽是毫不犹豫一意孤行,心里也未尝不惴惴。
我在上海买了一件厚羽绒服,买了一条很大很厚的九孔被,做好了在北京抗寒的准备。
结果那条大厚被子一点用场没派上——屋子里的暖气实在太热了!一条薄薄的丝绵被足矣!
屋子里有暖气,公司里有暖气,到哪儿哪儿都有暖气或者热空调——我在北京过上了有生以来最暖的冬天。
苦寒之地?和北京相比,上海冬天那才叫苦寒!
上海的冬天没有暖气,又湿又冷,那湿冷是穿再多衣服也挡不住的,于是上海的姑娘们冬天都穿得很少——反正穿多了也不暖,穿少了也冻不坏,索性就少穿点求个漂亮。
公司和商场是都有热空调,但是家里的热空调不会像北方的暖气那样从早开到晚,每个房间都暖——上海冬天很多人家是不舍得开热空调的,一方面是费电,另一方面是没这个意识和习惯。
上海人是冻惯了的。冬天在家穿厚厚的棉睡袍,棉睡袍里穿毛衣。在家和在外一样的冷,所以要穿的一样的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早早上床,因为太冷,被窝里暖和。上海冬天电视台收视率多半会上升,因为看电视是坐在被窝里最好的娱乐。
都不怎么敢看书,因为翻书手很冷。
我在上海的最后几年冬天也会在家里开热空调,可是热空调哪里比得上暖气。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在上海的最后一年,那年冬天特别冷,冷得空调都热不起来。我开着卧室的空调坐在被窝里看书,不敢出房间。
来了北京,冬天简直不像是冬天。屋子里二十五六度,穿着单衣到处走。
我再也不用怕半夜上洗手间冻得半死了。
不过室外还是冷的。但是这冷不像上海的湿冷,北京的冷是干冷。风大,寒意直透进骨头里——在北京我不敢穿裙子单穿丝袜,那是要冻坏的节奏。
北京街上也看不到大冬天穿着丝袜到处走的。大家都老老实实地穿着厚袜子。
上海时髦点的小姑娘,冬天穿裙子都是要配丝袜的。早些年都是穿肉色丝袜,越透明越好,包芯丝的带点细细光泽的,配着长靴短靴长裙短裙。这两年看我表妹们在穿什么格子的条纹的各色袜子——但仍然是薄丝袜。
北京姑娘们穿的这种厚厚的黑袜子,上海少有人穿。如果是厚的肉色袜子,上海基本是没有人穿的——那样穿出去会被人笑话。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也遵循上海的穿衣法则:冬天要不就不要穿裙子,要穿就得穿丝袜。后来发现冬天穿丝袜是要命的节奏。就算自己开车也不行,从家走到车里再把车打热的过程已经足够把腿冻坏了。
我入乡随俗从善如流地换上了厚厚的黑袜子。
上海男人大多数都体贴细致~ 喜欢北方男人,大气,爷们,男性气息十足。。。。
也只能喜欢喜欢了。
这是要挑起战争吗 北方农耕气息更重,更传统。上海是商业社会的基础,习俗是不一样的。就比如给饭钱,你到上海说你工作了,住父母家不给钱,基本就会给人看不起。以农耕为主的生活,还在在家帮忙农活,就是给家里出力了,另一方面没有外出工作的渠道,当然就没有钱。 北京家里是这样的 子女和父母关系 但是 这样怎么好了
只是在北京当父母超级苦逼罢了
而且北方父母都有点理所当然干涉子女生活的倾向
六六的 双面胶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有控制欲的父母是普遍现象,哪里都有的,我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同事,她父母在当地有好几套房子,她工资快两万,每月工资除了吃穿住全都上缴,但是她父母就是不给她在上海买房子,说找个上海有房子的男人嫁掉就好了嘛,导致她现在极度幽怨,这个嫁人的难度也太TM高了。另外上海有男孩子的父母也是很苦逼的,对儿媳妇点头哈腰有求必应的也不在少数。这个女生没碰到好的上海人家罢了,此处不留娘自有留娘处,嫁去北京也好。 我很庆幸 我爸妈是那种很无私的父母
自己挺省的 但对我很大方
现在我对自己的家人也是这样的
觉得这是种良性循环 挺不错的
受不了 太计较的家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