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隋唐演艺
[打印本页]
作者:
zzoz
时间:
20-8-2009 15:38
标题:
隋唐演艺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每天中午12点到1点边吃饭边听评书(80前很多都这样吧^^),隋唐演艺是比较喜欢的一部,天下纷乱,18路反王,72处烟尘,18条好汉...打的好不热闹,于是对初唐这段历史浅浅有兴趣起来,读了一点这段时期的正史,发现正史里不少人物的形象和评书小说里反差还是相当大的。最近闲着没事,简略总结起来。
帝王篇:
李渊
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这点上小说和正史是共通的。小说里的李渊,起兵是因为给隋炀帝戴了绿帽子,平定天下是儿子给打的,退位处事昏庸搞到儿子的部将看不下去了逼宫的,基本上是个昏庸无能的遭老头形象,属于李世民的配角。
历史上这样的呆鸟是不可能统一天下当皇帝的,李渊应该说确实算不上一个英明的君主,但也绝不是个草包。
起事:
李渊的大本营在太原,本职任务是守御突厥,任上干的也确实不错,隋末唐初,突厥军事力量非常强盛,是中原王朝很要命的一个边患,所以李渊手中握有相当雄厚的一支兵力。其时天下已经开始纷乱,处处烽烟而隋炀帝犹自悠哉悠哉的在扬州度假赏花,隋之将亡应该是人所共见了,连窦建德等草莽英雄也见势而起,李渊作为家世显赫座拥重兵的一方诸侯,心理上有点不稳定也是人之常情,雄心勃勃的部下刘文静和裴寂(也是李渊少年时的好友)等也一再撺掇,最后部将高君雅(此人同时也是中央派来监视李渊的内线)兵败突厥,炀帝意欲问罪,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天下:
李渊这人有个大毛病就是任人唯亲,所有重大军事行动的主帅,都是李家自己人。但李渊运气极好,他的宗亲里有两个不世出的大牛人,李世民和李孝恭。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军事政治天才(后文单独再说),李孝恭则知人善任,在军事行动中放得下郡王的架子完全吧军事方面交给另一位一辈子打以少胜多的胜仗(不光没败过,平手都没有过)的大牛人,李靖。其余女婿柴绍,侄子李道宗,也都是能征善战的名将。当然李渊这种显赫世家,宗亲多的数不清,除了牛人,饭桶自然也不在少,像侄子李瑗,堂第李神通,儿子李元吉,好朋友裴寂等辈,都是战无不败而且基本每次都是全军覆没(但都没影响官越做越大),但不管事情搞砸到什么程度,李世民和李孝恭俩牛人都能力挽狂澜。小说说天下是儿子打的,大体倒也不错,北方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南方则是李孝恭打下来的。
退位: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李渊以为“古官号不足以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公上,兼任尚书令(尚书省总理政事,尚书令是最高长官,相当于政府总理),中书令(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中书令为最高长官,相当于立法院主席),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全军总司令),集军政全权于一身。特别是天策上将府,有权直接调动全国军队,天策府外又开文学馆,广揽天下文学之士,天策府中,武有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侯君集,张公谨等能征惯战之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智谋之士,文武分立,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李世民也是血肉之躯,怎么能没点非分之想?同时东宫太子李建成当此时局,又怎么能无所忌讳?于是京城里储位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分别搞出了派人去外地招募私兵的举动(杨文干案和张亮案),终于在武德9年,皇城之中上演了一出明刀明枪的全武行,这种事态应该是已经超出了李渊的控制了。史载玄武门事变时李渊正在湖上泛舟,从情理上推断,当天李渊是召集诸王公大臣入宫开会商议突厥入侵事宜的,怎么会有闲情一大清早跑湖上泛舟去?被策动事变的李世民软禁在湖上舟中更为合理,这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消息不通诏令不行,正好吧对李世民进行政变的干扰降到最低。史载得知建成元吉被杀,众臣请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大惊曰,故所愿也”,被逼之情,文辞不能掩饰
(待续)
作者:
Port_1433
时间:
20-8-2009 17:09
第一,李元霸
第二,宇文成都
第三,裴元庆
第四,杨林
第五,伍云召
第六,好象是伍云召的堂弟弟,名字忘记了
第七,罗成
后面继续。。。
作者:
zzoz
时间:
20-8-2009 18:31
李世民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历史小说/评书里,都喜欢吧“正义”方的最高统帅描述成除了仁义道德谦恭下士,啥事都畏畏缩缩各方面什么干不了的道学先生,武王刘备宋江李世民概莫能外,而草莽豪杰,世家英雄也只对这样的人忠心耿耿,实为现代人所不解,现在流行的翻案风,大概根这个也有关吧
李世民可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道学家形象(刘备也不是),其史载,“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聪明英武,有大志”。李世民的前半生是纵横天下的不败名将,后半生又是大治天下的优秀政治家。
武功-内战:
贞观的惶惶文治往往掩盖了李世民前半生的赫赫武功。其实李世民16岁时就展现了军事才能,当时隋炀帝被突厥兵围雁门,“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李世民应募而往,设疑兵破敌。李世民在征战之中不辞劳苦,武德三年追击宋金刚时,一日夜行二百里,路上两天没饭吃,战阵之上,李世民也是身先士卒,亲自领兵冲锋陷阵,昭陵六骏多数都在战阵中受过箭伤就可知一二,而本人也有百步穿杨之能(玄武门亲自射杀李建成绝非偶然), 史载战王世充时,“秦王世民将轻骑前觇世充,猝与之遇,众寡不敌,道路险扼,为世充所围。世民左右驰射,皆应弦而毙,获其左建威将军燕琪,世充乃退。”,战和窦建德时,“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 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颇有常山赵云的气概,隋唐18条好汉要是按照正史来排,估计李世民也是有一份的。
唐朝的江山,北半边基本是李世民一人平定的,前后的重大战役包括平定李轨,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而平定王世充的战役,是其军事成就的顶峰。王世充灭了李密(隋唐演艺里瓦岗寨那伙)后,可谓兵强马壮,但王世充本人好巫术,动不动找巫师跳神来决定事情,搞的人心离散,手下的大将秦叔宝程咬金等一个个都跑了,在和唐朝的相持中也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洛阳凭坚城固守。但王世充在战场上毫不含糊,洛阳城下李世民几番拼杀,始终持个僵局,史载“(世民)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数骑追及之,世民马中流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马以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大呼,斩数人,突陈而出,得入大军。” 李世民亲自率领骑兵冲阵,和众军离散身边只有大将丘行恭,马被敌人射倒,亏的丘行恭让马步行,杀出重围,而王世充一方,“散而复合者数四”,阵型4次被冲乱又重新聚合,可见大战之惨烈。打到后来唐军疲敝,将军们都想退军,唯独李世民坚持“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这时,王世充像窦建德求援,窦建德领军10余万来援,形式起了重大变化。其实窦建德在山东纵横不败,军力强盛,李渊的堂弟李神通都被活捉,一旦窦建德占据虎牢关,唐军将腹背受敌,这支唐军是唐朝争衡天下的主力军队,一旦溃灭,唐王朝就岌岌可危了。众将一致要求退守,独郭孝恪建议,“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李世民采取了郭孝恪的意见,留老将屈突通和弟弟李元吉继续围城,亲自率领李世勣(即评书里的徐茂公),程知节,秦叔宝,尉迟恭等一干生猛海鲜分兵3500人驻守虎牢和窦建德相持。领3500人和10万相持,其人生猛,一致于斯。更生猛的是呆相持了一段时间窦建德士气衰弱之后,竟然主动出击领兵突袭,击溃窦建德军,生俘窦建德。虽后押解窦建德到洛阳城下,王世充军见最强的援军已经溃灭,士气立刻瓦解,洛阳跟着城破,至此中原北方完全平定。
武功-外战: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大边患,东突厥和西突厥的兴起后,更是如此,可谓“突厥年年犯塞,朝廷岁岁备边”,当时面对突厥的强盛,隋朝是采用和亲的政策,隋亡之后北方的“反王”都像突厥可汗称臣,一为自保,二为以突厥为后援靠山,如刘武周,梁师都等都是如此,甚至李渊起兵之初,也对突厥称臣纳贡。玄武门事变不久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在颉利和突利两可汗率领下就率大军绕过大唐边防直逼到渭水边,直接威胁长安。李世民被逼的摆出空城计,亲率房玄龄等8人出城谈判,这就是史上的便桥之盟。史书上说的漂亮,“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 “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但又有记载突厥退兵后和宰相萧瑀的对话“...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说明唐帝国为了突厥退兵也花了当一笔钱,此战之前,尉迟恭领兵在长安外围的泾阳大破突厥之一部,李世民在长安城下摆出空城计,又“啖以金帛”,突厥不战而退,回去以后还放还了之前俘虏的温彦博,总结起来,应该是唐庭无力破敌,突厥不知底细,双方各有所忌,于是突厥见好就收,而唐庭也不敢紧逼。李世民何等人也,刚上台就被人给个下马威,签了城下之盟,必定是深以为耻的,于是整军精武,贞观四年,彻底平灭了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这又是李靖的故事了,略过),威震西域,西域诸国纷纷上表归附,称唐帝为‘天可汗’,便桥之盟的这口恶气算是彻底出了。当平灭东突厥的捷报传到长安,李世民立马亲自去告诉李渊,太上皇李渊也乐的屁颠屁颠的,说刘邦有白登之耻,到曾孙子汉武帝才给他出了气,我当年被突厥欺负,我儿子登基才3年就给找回场子了,这江山可算是给对了人了。当晚召集群臣大宴庆贺,宴席上李渊亲持琵琶,李世民当庭起舞(李家一家子都是文艺界老前辈)。之后在西域和朝鲜唐王朝还进行了多场战争,基本稳定了边防,并且建立了安东都护府(东北方面)和安西都护府(西北方面),使得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地不受到边塞的战乱骚扰。
文治:
唐朝中央政府的制度基本沿袭隋朝,核心部门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负责处理行政,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纠察审查部门。重大政务,由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后,上奏皇帝执行,这种模式称为‘堂议’。因此三省最高长官(尚书令,尚书左朴射,右朴射,中书令,门下侍中)的职权相当与宰相,李世民登基之后,一个重大的改革就是给一些官小但有才干的官员加上“参预朝政”或“参预得失”的头衔,一旦有了这个头衔,便也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一来很多有能力但缺乏资历的官员便被提拔到了宰相的地位上。贞观名臣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侯君集,褚遂良...等等都曾以这个名义入政事堂(很多人后来就慢慢升到宰相正职)。
李世民善纳谏这些人尽皆知,完善了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还有贞观之治等也不用多说了,尤其了不起的是,贞观时期不断的在进行对外战争,战争通常是破坏民生经济,而贞观时期的民生经济却是在隋末战争的废墟上不断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也很好,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没有一个死刑犯。
写的没劲了,就先到这吧。
本来没想写太长,不过李世民实在太nb了,结果越写越长..下一回计划写写宗室人物,李建成,李元吉,柴绍等
作者:
刘叔
时间:
20-8-2009 18:56
标题:
回复 #3 zzoz 的帖子
楼主行啊 继续写
不着急,慢慢写。不妨加点自己的评注,把文言改成白话好了。
作者:
flug
时间:
20-8-2009 19:52
哈哈哈,看得很爽。加油。
看到提到刘备了,就借地方贴片以前写的关于三国的东西,算是好玩吧。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各位观众千万不要被这个汉室宗亲给蒙骗了,不要以为刘备的身份有多高贵哦,他落魄着呢。这个汉室宗亲应该是真的,不过这个汉室宗亲不值钱也是真的。且不说平定七国治乱之后汉朝中央政府推行的推恩令导致一大堆汉室宗亲生活落魄,就和清朝末期的遗老遗少类似,单单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个头衔就是通货膨胀的同义词。刘胜,就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面穿着金缕玉衣的那位仁兄,他实在是太能生孩子了。单单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刘胜有一个儿子叫贞,贞的一个儿子叫雄,雄的一个儿子叫弘,弘生了刘备。由此可见,刘备同学这个汉室宗亲贬值的厉害着呢。
刘备同学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贩履织席为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刘备同学不太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也就是不良少年的代名词,破坏和谐社会不稳定因素。
刘备同学是一个见异思迁,有奶便是娘的典型,绝对不是一个什么谦谦君子,甚至连伪君子的算不上,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真小人。下面概括下刘备同学的发家史,大家一定会说:“哦,麦高,被罗贯中骗了!”
和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刘备同学也是从讨伐黄巾军开始了他的职场生涯。他先跟着一个叫做邹靖的人,然后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让他和田楷一起去打袁绍。这个时候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请田楷和刘备来帮忙,“先主遂去楷归谦”。没过多久,陶谦就死了,在一番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谦让和推托下,“先主遂领徐州”。这个就是“三让徐州”的公案,现在想来里面颇有一些阴谋的味道在里面。
好景不长,不久随着吕布同学的到来,反客为主,把徐州给占了,刘备只好忍气吞声归附了吕布。刘备不甘寂寞,七零八凑弄了一万来人,“吕布恶之”。没办法,刘备只好离开吕布投奔曹操,“曹操厚遇之”。后来刘备跟随曹操把吕布灭了,这就是“白门楼”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对刘备同学的人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观众请去查阅三国演义。
灭了吕布之后,刘备跟着曹操到了许昌,其间发生了玉带诏,煮酒论英雄等故事。等到玉带诏被曹操发觉,“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这个时候刘备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和号召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刘备同学居然已经可以和曹操叫板了。不过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最终还是曹操比较强,“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个就是千里走单骑的开始。
刘备再次开始流浪,经由袁谭投奔袁绍。不久官渡之战开始。关羽在得知刘备的下落之后“亡归先主”。这个时候刘备的小心思又开始活动了,“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等到曹操把袁绍打败,刘备已经是刘表的座上客了。刘表“益其兵,使屯新野”。不过“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后面的故事和三国演义差不多了。随着曹操南下,刘备带着十余万荆州百姓逃难。不够我绝对不相信刘备是出自好心。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多莫冠冕堂皇啊。真实情况呢,在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看看,什么叫做“何忍弃去”?明明就是把老百姓当作包袱丢给了曹操,来争取时间自己逃走。
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就赖着荆州不走。这个时候来了刘备的最后一任依靠对象:四川的刘璋同学。很难想象有着这样一个跳槽经历的人居然还会被另外一个人重用,真是奇怪。刘璋让刘备去讨伐张鲁。刘璋和张鲁的恩怨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我们还是来看刘备,“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不久之后,刘备就把四川弄到手了。后来又从曹操手里面打下了汉中。
至此,刘备同学完成了从一个贩履织席的浪荡子到割据一方的诸侯的进化,叹为观止,huh?”
作者:
刘叔
时间:
20-8-2009 20:18
楼上的太能扯了
谁来写武王和宋江?
作者:
zzoz
时间:
20-8-2009 21:01
李建成:
评书里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狼狈为奸,不学无术妒贤嫉能,还淫乱后宫给自己爸爸戴绿帽子,实在是坏的死有余辜,这大概也是为了突出玄武门事变的正义性。正史里面,像李渊的嫔妃行贿,让她们说自己的好话,讲李世民的坏话是有的,淫乱后宫倒还不至于,想李建成封建时代的一国太子,还缺少美女吗?而且其时正在和李世民进行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怎么会给自己找不自在。李建成当李渊一登基就被立为太子,长期呆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政事,当时天下扰攘诸侯并起,自然不像东征西讨的李世民那样威名赫赫。但也曾显示出军事才能。武德六年窦建德旧部不忿窦建德被处斩(窦建德虽然草莽出身,但吧山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得民心),推刘黑闼为首在山东造反,杀死李渊的侄子李道玄(李道玄处处以李世民为楷模,学李世民领头轻骑陷阵,但远没有李世民牛叉,部下也远远比不了李世民天策府里的那批生猛海鲜,于是挂了),败李神通,李瑗,李艺(评书小说里的罗艺),徐世勣(徐茂公),半年功夫尽复窦建德旧地,自称东汉王,一时间纵横山东,所向无敌。李神通和李瑗虽然官大,但都是从没打过胜仗的草包(前文说过,李渊任人唯亲),李艺却一直是唐朝和窦建德武装正面对决前牵制窦建德主要力量,刘黑闼的旧主窦建德当年尽灭山东反王,却怎么也啃部下李艺这块硬骨头(没罗成什么事,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徐世勣更是和李靖并成“二李”的不世名将(本性徐,后来因为功大,赐姓李,这个角色和评书里徐茂公的狗头军师形象差别相当大,后文再说),此二人都败在刘黑闼手下,可见刘黑闼不是个善碴子。这一次李建成率兵征讨,大败刘黑闼,打的刘黑闼身边只剩百余人,粮草尽绝,终于被诱捕。此一战可以看出李建成军事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史载曾经有一次李元吉设宴请李世民,殿下埋伏了甲兵准备杀害李世民,被李建成劝阻,结果李世民平安返回。这也说明李建成至少并没那么评书里写的那么坏。
李元吉:
评书倒是没冤枉他,这位就大饭桶一个,见于正史最大的事迹两件,第一件是宋金刚进逼并州的时候,守城的李元吉和司马刘德威说,你领老弱守城,我率精兵出战,然后带着精兵和妻妾出城,直接就跑回长安去了。第二件是李元吉自负善使槊,跟着李渊阅兵的时候听说尉迟恭武勇,不忿,不顾亲王的身份要下场和尉迟恭比武,李渊于是说你俩人就用木槊比武吧别伤着人,没想到尉迟恭根本瞧不上这位亲王殿下,说不用木槊了您就拿铁槊吧,我空手就行了,能捅死我算你牛叉我认了,结果被尉迟恭空手走马夺槊,还连夺3次,颜面尽丧
柴绍和平阳公主:
评书里白面小生的形象可太委屈柴郡马了,史书里的形象是“趫捷有勇力”。此人有勇有谋,是唐初名将,每逢战阵都身先士卒(这点和李世民有点像)。在中原的统一战争中,柴绍基本上都跟随李世民作战,中原基本平定之后,便守御边防,独挡一面。在对突厥和吐谷浑的边境战斗中,几无败绩,贞观二年,作为主将领兵攻,梁师都的地盘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和突厥贴的很近,本身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以强大的突厥为靠山,中原政权一直拿他没什么办法,柴绍领兵在朔方(梁师都的都城)外围先击破突厥援军,然后包围朔方,梁师都内外交困,被部将所杀,梁师都是隋末众多反王剩下的最后一个,理论上说此战之后,唐王朝的中原统一战争才真正结束。
毫不夸张的说,平阳公主是一位巾帼豪杰,李渊起事的时候,平阳公主和柴绍都在长安,平阳公主让柴绍先回太原,自己在山里组织其一支武装力量,通过兼并地方武装等方法,最终兵力竟然达到7万人,号娘子军(小说里的娘子军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只有主帅是女的,兵还是男的)史书载“勒兵七万,威震关中”。 只可惜天妒英才,红颜薄命,20几岁亡故了,葬礼上李渊特令使用军用仪仗。
下面该诸侯了吧,想想写谁
作者:
zzoz
时间:
20-8-2009 21:11
三国里很多人物正史和演艺的落差也是很大的,5楼的兄弟要不也写个3国的帖子
作者:
flug
时间:
20-8-2009 23:51
呵呵, 两年前易中天讲三国的时候,我看三国志的时候写的,写了两三篇,写了刘鄢,刘璋和刘备。后来懒了。
不知道看过火焰塔的《五胡录》么?没看过的话强烈推荐下。
作者:
zzoz
时间:
21-8-2009 00:32
诸侯篇
18路反王72处烟尘也只是个大数,具体折腾的大值得写的不多,就挑以下这几个吧
李密:
李密初勤勉好学交结英雄,后入瓦岗,瓦岗头领翟让自觉才识不如(没有程咬金当混世魔王这回事,瓦岗寨创始人是翟让),自动让位给李密,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攻城略地声势越来越大,后来内部矛盾浅浅激化,李密杀翟让导致内部开始分裂,被王世充战败,凭着和李渊的亲戚关系投唐,结果又嫌李渊给的官不够大(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够可以了,他不想想自己是兵败将亡无家可归才来投靠人家的),又私逃准备造反,路上被被唐将史万宝和盛彦师(记得演艺和评书里都给改成其他人了)发现,伏兵斩杀。总的来说此人有才华,但自我评价过高,一有点成绩就骄傲自大起来,也不是成大事的材料。
这个角色评书演艺和正史出入不大,但我个人觉得有一点应该提出来。李渊手下的文武大臣,多有先在各方诸侯手下任事而投降过来的,甚至连李渊的宰相班底里面,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亲戚,萧瑀是前隋萧皇后的弟弟,但在地方上深的民心的各路诸侯(反王)落在李渊手里,基本上都没活路,如战败投降的萧铣,被俘的窦建德,押到长安都给斩了,自动投靠的杜伏威(也是深受地方百姓爱戴的)开始封了个楚郡王,没风光多久他的朋友辅公祏造反,李渊就吧他也给杀了(如果跟他有关,他那时还会呆在长安吗?)。就其根由,我觉的就是李密叛逃事件留下的引子。李密来降的时候,从李渊的角度,给高官,封公爵,还吧一个公主(李渊舅舅的女儿)嫁给他联成亲属,对势穷来投的李密算是仁至义尽了,然而李密仍然准备叛乱,而且差一点就成功,如果不是李密占了个县城得瑟,史万宝等人未必能及时发现李密潜逃叛乱,而且李密死后,跟随其投唐的旧部“密素得士心,哭者多欧血”,包括大将李世勣也“北面拜伏号恸想”,由此设想一下李密一旦发动叛乱成功,对李渊而言,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有了李密这个教训,李渊再也不敢留下各路“仁德之主”了。
窦建德:
隋末的各方烽火大多是势力雄厚的门阀世家,或割据一方的豪强,相较之下,无产阶级苦出身白手起家的窦建德就很不容易了,窦建德军事上也是武功赫赫,在遇到李世民之前,纵横往来,战场上只有李艺(罗艺)能跟他打个平手。评书演艺里吧窦建德和罗艺交手这段子加进来一大堆罗成和窦线娘(俩人的真实性都不可考,绝大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的姻缘,可见不是现代cctv电视剧才好乱加男欢女爱这一套的,当然现代电视剧更离谱,评书只不过是战场上看对上了眼,贞观长歌里卖大米的公子哥都和公主勾勾搭搭进而影响国家大计了..扯太远了,打住。话说窦建德不光军事方面了得,对统辖地区的治理也非常不错,很多农民起义军一旦成事就忘记自己的受过的苦变的比他们刚刚打到的统治者更残酷的剥削者,如李自成,洪秀全辈,在窦建德的辖区里,各方面治理的都非常好,人民安居乐业,因此窦建德本人也很受地方百姓的拥戴,以至于李渊杀了窦建德,山东立时反叛,已经散落民间的窦建德旧部“若不起兵报仇,耻见天下人物”, 先有刘黑闼,后有王小胡,多年不能平定。不过窦建德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摆脱不了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占了山东这一块,就不思进取了,总是幻想和隔壁强大的唐王朝和平相处,战败唐军,生俘淮安王李神通(这位王爷真是福气通神,战场上一辈子打败仗,人却从来没事,而且在宫廷斗争里站对了位置,坚定支持李世民,虽然没做啥实事,也保住了一辈子大富大贵),“待以客礼”,最后又放回去了,李世民战王世充时期,唐庭军力都集中在洛阳和王世充决战,内部空虚,而窦建德刚刚平灭孟海公,军势正盛,部属凌敬劝他乘隙进取中原,他却不听,硬要跑虎牢关劝架去结果兵败被擒,李世民责问他,我跟王世充掐架,关你啥事,这时窦建德气势也馁了,答了句“今日不来,烦恐远取”,我自己来送死省的你跑腿啦,一代英雄,落魄至此。
萧铣
隋唐演艺里讲的18路诸侯72处烟尘,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地区,江南之地,基本整个由相对统一的梁国把持,由此可见萧铣实力之强。萧铣是五代时期后梁帝室的后人,也算是皇族血统。隋大业十三年,董景珍起兵造反。董景珍官职只是个小小的校尉(基层武官,大约现在的营连长级别吧),自知不能服众,于是跑去请有世家背景,帝王血统的萧铣当头领,萧铣也不推辞,这种气概不是普通白面书生能有的,于是慢慢做大,称梁公,后又称帝,国号梁,江南地区纷纷归附,顶峰时期拥兵40万之众,国计民生也井井有条。这时,内部分裂又开始了,董景珍由于拥立之功,从小小的校尉鸡犬升天成了大司马,其他起事的诸将原本都是芝麻小官,也都做了开国元勋,这些人当手中的权利超过自己的能力和度量,就变得骄横起来,不服管理。和李密势力相似,内部就开始分裂,萧铣为了政府安定,也开始削夺众将兵权,诛杀将领,最后连董景珍也被杀了(一如翟让于李密,历史证明,过河拆桥的都没好下场)。国力就就浅浅衰弱下来,这时,李孝恭带着李靖打过来了...
李艺:
李艺就是罗艺,镇守幽州,自称大总管,仗着兵强将勇,谁也不鸟,宇文化及篡位之后,曾来招安罗艺,罗艺认准宇文化及不能成事,于是斩了宇文化及的使者,还为隋炀帝发丧,临近的窦建德当时势力正强,也招安罗艺,罗艺不理,却投书李渊,表示愿意归附,这点上看,罗艺还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观望良久之后,认准形式一脚就跨进了革命队伍。李渊对于这么一支精兵强将来主动归附,当然是求之不得了,立马就封了罗艺为燕郡王,赐姓李。唐初封王不是乱封的,李渊称帝之后,直系血亲(儿孙)全封亲王,旁系亲属(表兄弟,子侄)全封郡王,外姓王只有两个,只有是一个楚王杜伏威(也曾是一方诸侯,帮助李世民参加了洛阳之战,并带着精兵强将主动归附),另一个就是燕王李艺了。窦建德听说李艺不鸟自己反而投靠了唐朝,亲自领兵征讨,双方互有胜负,只得罢兵。值得注意的是,窦建德在遇到李艺之前是见谁灭谁的。可惜的是,群雄割据战乱中李艺虽然选对了革命队伍,却在大唐内部的宫廷斗争里站错了位置,宫廷内斗里,李艺是李建成的太子党一系,在玄武门事变之后,自惊自扰,最终发动叛乱,兵败身亡,最终没个结果。评书演艺里,罗艺露脸的次数不多,儿子罗成却是少年英雄,天下第七条好汉。史书里没有罗成其人,李艺手下两员演艺没有提及的大将却是威风八面,这两人就是薛万均,薛万彻兄弟。李艺和窦建德的征战中,就屡次靠这两兄弟出奇兵扭转战场形式。后来这两兄弟在宫廷斗争中分别站在了不同的方面,薛万彻成为李建成的心腹,统领东宫卫队长林军,薛万均则投靠了李世民。最终在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虽然对薛万彻既往不咎,但之后也很少有出场了。薛万均则在后来的平灭突厥之战中大放光彩,平灭东突厥之战中的三名主将,行军总管李靖,副总管李世绩,再就是行军长史(相当于参谋长)薛万均。
下面该武将了,明天再写^^
[
本帖最后由 zzoz 于 20-8-2009 23:39 编辑
]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21-8-2009 00:52
楼上诸位写长篇的,都太有才了!
楼主你要继续写,给你加精!
作者:
zzoz
时间:
21-8-2009 01:03
今天睡了午觉起来除了晚饭 基本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作者:
stellahie
时间:
21-8-2009 01:07
标题:
回复 #12 zzoz 的帖子
作者:
zzoz
时间:
21-8-2009 15:07
武将篇
李靖
风尘三侠不知道算不算最早的武侠小说,反正有了这部小说,李靖在民间传说中大侠的声誉就高过大将,在评书里,也是以侠客身份出场的。实际上李靖也是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官职都不低,舅父韩擒虎更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李靖本人虽然仕途一直不畅,但也从不曾流落草莽,大隐隐于仕嘛。
李渊起兵的时候,李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承(县长),这时候李靖做了件混事,发现李渊要造反,就跑到长安告发李渊去了,他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处级干部,高官如云的长安城里哪有他说话的份,于是没人搭理,没过多久,李渊打进长安,知道了这事,就要杀李靖,这时候亏的久慕李靖大名的李世民"固请之", 才捡了条命,从此加入了唐阵营,开始了叱诧风云的征战生涯,此时,少年英发的李世民不到20岁,大器晚成的李靖已经40多岁了。
前面说过,统一战争中李世民的战场主要在北方,李靖则主要在南方。李靖从基层做起,数次在李瑗和李孝恭等宗室将领打了败仗的时候力挽狂澜,逐步得到了李渊的信任,南方的萧铣由于内乱势力消弱之时,李靖上图铣十策,得到李渊的赞许,命令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长史征讨萧铣。虽然李渊仍然向以往一样任命自家人做主帅,但明白告诉李孝恭对李靖“军政一委焉”,实事都交给李靖,你监督着就行了,可以看到李靖此时已经得到了李渊很高的评价。征讨萧铣是李靖第一次组织大型会战,李靖在江潮大涨交通不便的季节顺流进军,唐军诸将都表示反对,认为要等江潮平息才能进军,李靖认为,越是艰难的时期,敌人越料想不到,此时发兵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意见得到了最高长官李孝恭的采纳(李孝恭此人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从善如流,皇帝明白命令他军事行动都听下下属的,对一个郡王,一支大军的最高统帅来说,是相当没面子的事情,换个小心眼的人,李靖就有小鞋要穿了),果然萧铣认为唐庭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发兵,没做准备,把兵马都分散到各地(屯田)了,唐军骤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打的萧铣措手不及,击破了萧铣临时拼凑的一支军马后,李靖命令吧缴获的战船全都扔到江里,这些战船顺江飘下,萧铣的各路援军见了,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就不再赶去支援,萧铣外无救兵,开城投降。入城之后,李靖又展现了战术之外的战略眼光,禁止士兵劫掠百姓,宽待投降的部属。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的部将曾评价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实事上也是如此,施行仁义发展群众基础在战场之外是相当有效的,李靖仁义之师的名声一传开,岭南各地不动兵戈传檄而定,江南遂平,李渊得知之后,赞誉李靖:古之韩白霍卫何以加,古时候的韩信白起霍去病卫青都比不上他。只不过李渊任人唯亲这个大毛病还是改不了,平定了唐帝国的半壁江山如此赫赫功劳,李靖只不过封了个永康县公(三等公爵,公爵的等级排名是国公,郡公,县公)。
玄武门事变之前,突厥入侵,李靖奉命率领江淮军一万北上支援,这一仗唐庭和突厥大致是两败俱伤,虽然击退突厥,守边大将柴绍,李道宗等都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唯有从江南水乡千里北上,水土不服,地理不明的李靖“兵马独全”,可见其人之能。从此李靖的工作重点从江南转移到了塞北。
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储位争夺近乎白热化,哥俩也全国各地到处去拉帮结派,各地手握重兵的戍将,自然都是拉拢的对象,燕王李艺倒像太子,任城王李道宗坚定的站在秦王一边,而李靖则严守中立,对太子和秦王都含糊其辞,坚决不参预宫廷内斗,对李建成一方也罢了,对李世民一方,当初李渊进长安时要不是李世民“固请”,李靖早被李渊砍头了,在关键时刻作壁上观说是忘恩负义也不过分。幸得李世民是历史上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开明皇帝,登基之后李靖不但没有被追究报复,还升任兵部尚书参预朝政,入阁拜相(前文说过,贞观时期参预朝政就是宰相的代名词,挂了这个头衔就可以入政事堂议事了)。
贞观三年,漠北草原受天灾,突厥各部族内部分化加剧,对便桥之耻无日或忘的李世民以李世勣,薛万均为东路,李靖,柴绍为西路,两路合计14万大军对东突厥动兵了,这一场战役是李靖军事生涯的顶峰。当时的东突厥是由很多小部族组成,北方游牧民族成年人皆骑射能战,所以如果论总体兵力对比,唐军仍然处于劣势,突厥总的首领是颉利突利两可汗,中国有句话叫做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两人当家,内部纷争势不可免,颉利的势力要大一些,突利受其压制已久,李靖便利用对方内部矛盾,先集中兵力击溃突厥一部,随机向突利劝降,贞观三年底,突利率部众5万投降,东西路军合并,以李靖为大总管,李世勣为副总管,薛万均为长史(柴绍护送突利到长安,估计是因为他的皇亲身份),对东突厥的最后一战展开了。李靖在各大战役中,善出奇兵破敌,总是出现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时机和地点,对东突厥也是如此。贞观4年初,李靖亲率三千精奇骑绕过敌军防线突然出现在突厥腹地,连续击破几个小部族,势不可挡的向定襄(突厥首都)进军,颉利可汗出其不意,认为李靖敢以大军总帅和唐朝宰相身份孤军深入,唐朝军队必定倾国而至,前方主力此时正被李世勣牵制,惊慌之下颉利几乎是孤身逃跑,李靖轻松攻克定襄,俘获前隋萧皇后和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隋朝在突厥的流亡政权正式灭亡,这段就是军事史上经典的李靖三千游骑大破突厥数十万众。
颉利逃了好远,才发现上当,但是军队已经被打散,为了争取时机收拢人马,颉利采取了缓兵之计,向李世民发出了投降表章。中原王朝历来有一种天朝大国心理,不管曾经被别人欺负的多狠,当有能力报复的时候只要对方一服软,就觉的唉咱们文明人不应该跟蛮夷之帮一般见识,算了吧。李世民接到颉利的请降表章,这时天朝大国的心理就发作了,准许颉利投降还派了鸿胪寺卿(外交部长)唐俭出使突厥。李靖在前敌对这种形式清楚的很,颉利缓兵,李靖实际也需要缓兵,手中只有三千人马毕竟太少,这一缓,李世勣带着大军上来了,这支军队的将领名单几乎囊括了唐初所有的边塞名将,李靖,李世勣,薛万均,李道宗,侯君集,程咬金,张公瑾,苏定方,尉迟恭....绝对是放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场合都毫不逊色的梦幻组合。人马一到齐,李靖立刻下令对颉利发动进攻。这个决定是冒着绝大的政治风险的,首先当朝皇帝李世民已经下诏允许颉利投降,这个动兵的举动实际上就是违抗圣旨,其次当时唐俭还在颉利那里,唐俭曾经是李渊的救命恩人,在朝中人脉广关系硬,不是能轻易得罪的起的人物。但李靖考虑的是,好不容易有了现在这个局面,如果等颉利收拢军队,那就前功尽弃了,“唐俭辈何足惜”。可见李靖其人敢作敢为,储位之争严守中立不是圆滑世故而是为人臣的操守。于是仍然是主力正面牵制,奇兵侧翼偷袭的法子(李靖一辈子这么打仗,百试不爽),李靖领1万骑兵抄小路突袭,李世勣率大军正面进攻,颉利正招待唐俭吃喝玩乐呢,又给打了个措手不及,又搞的孤身逃跑,逃到一个小部落,部落首领被唐军威势吓怕了,绑了颉利献出来投降,至此煊赫漠北的东突厥帝国宣告覆灭。回师之后,估计这时候李世民也回过味来了,毕竟是千古一帝不会死要面子,并没怪李靖抗旨,加封卫国公,升任尚书右朴射(国家副总理)。此时的李靖已经50多岁了,可谓上马管军下马官民,出则为将入则为相。顺便说说唐俭,这大叔不愧是老奸巨滑,李靖大军突然出现的时候颉利脑了要杀他,他说如今大雪封境李靖肯定还不知道皇帝要罢兵的事不然他还敢抗旨吗,我去跟他说一声就好了,然后这一去就肉包子打狗了。
到李靖60多岁的时候,又领兵灭了土谷浑(如今的青海省境内),晚年李世民觉得这个人才不能浪费,派侯君集(李靖升任尚书右朴射之后侯君集接任兵部尚书)去跟他学习兵法,不久侯君集去向李世民告状说李靖不教他高深功夫只教他一些平常的东西,李世民招李靖去问,李靖说我教侯君集的东西安邦定国足矣,但这人心术不正我不能教他太高深的东西(从这段话看,李靖的兵法应该是类似上古武林秘籍比如九阴真经类的东西),后来果然侯君集卷入李世民儿子们的储位之争,以谋反罪被杀。
李靖从40多岁被李世民发掘以来,20年间转战岭南山区,江南水乡,北方平原,漠北戈壁,青藏高原,从横天下,所向无敌,所著李靖兵法(又名太宗与李卫公问对)在宋朝被列入武经七书作为武举的官定教科书,出将入相,远见卓识,岂区区侠客所能为,风尘三侠之说,太委屈李卫公的威名了。
[
本帖最后由 zzoz 于 21-8-2009 14:09 编辑
]
作者:
zzoz
时间:
21-8-2009 17:34
李世勣
李世勣,也叫李勣,本性徐,字懋功,可能因为懋字太难写,不少书里就写成徐茂公了。评书里的徐茂公完全是一能掐会算的狗头军师形象,史书上的李世勣虽然没有其武勇方面的描述,但确实是个战将,不是谋臣。而在史书里,除了征战之能(和李靖并成二李),还有一点突出的形象就是忠义。
徐世勣起家是在瓦岗寨跟这翟让造反,后来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后,跟着李密四处征战,开始展现出军事才华。当李密用徐世勣为将之时,攻城略地战无不胜,王世充,宇文化及等皆败于其手下,是瓦岗军发展壮大的主要时期。后来李密杀了翟让,因为徐世勣是旧时跟着翟让起家的,李密自己心里不安,开始排挤李世勣,让他镇守黎阳,实际就是离开瓦岗军的权利核心。这下没了徐世勣,李密再跟王世充交手,就被打的大败,大将单雄信,程咬金,秦叔宝等都战败投降了王世充,李密狼狈到几乎是只身逃出,身边只剩王伯当,贾闰浦等几个人,此时李世勣的黎阳还是保全的,但是李密以小人之心度人,觉的自己排挤过徐世勣,不敢去黎阳,就归附了李渊。徐世勣知道李密投唐之后,就准备一起投唐,但他说,我是给魏公李密守城的,这个地盘不是我的是李密的,我不能拿着这个地盘去投唐,于是做好了册辑档案,拍使者去长安,吧档案都交给李密,请李密自己决断。李渊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赞徐世勣是“纯臣”,对他信赖有加,封莱国公(这一下就是国公,对比下李靖,打下半壁江山才封县公),赐姓李。不久后李密谋反被杀,徐世勣请求为李密下葬并亲自操办。
唐高祖武德年间,由于徐世勣不是唐室宗亲,没机会独当一面,运气也不像李靖那么好,跟着知人善任的李孝恭打仗,在跟窦建德的战事中,李世勣摊上了淮安王李神通为上司,受这位草包王爷节制,这仗没个不败的了,结果李神通部全军覆没自己也当了俘虏,李世勣部虽然跟着败,但是全军逃了出来。但他的父亲却陷在被窦建德占据城里,于是李世勣为了全孝道,返回去投降窦建德,不久后又带着家眷逃亡重新归唐,窦建德知道李世勣逃亡后,也很赞誉他的为人,对部属说他这是忠义的举动,不要追让他去吧。随后,李世勣跟随李世民参加了洛阳之战,并且一起在虎牢关破窦建德军。
玄武门储位之争中,李世勣和李靖一样严守中立,后来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征询李世勣的意见,李世勣也说这时你的家事我不敢干预。说起来二李这样严守臣道不干预帝王家事的臣子,不论谁当皇帝都对他们很放心的。因此一直受到重用。
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勣和李靖搭档作为主将参加了各个边境战事,平灭突厥之战中,李世勣率领主力正面牵制敌军,对李靖偏师轻进的成功也有不能忽略的重要意义。平灭突厥之后,封英国公,武则天时期起兵以恢复李唐名义起兵发武的英国公徐敬业,就是李世勣的孙子
李世民评价说,隋炀帝劳动百姓大修长城,终于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我只派李世勣在晋阳镇守,就能安定边境,“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这真是对戍边武将的最高评价
尉迟恭
隋唐18条好汉,排位在秦叔宝尉迟恭之前的人物,除了李元霸(李元霸其人存在但也不是什么好汉,只记载死的早)全都是虚构的,艺人们也很聪明的吧秦,尉迟前的这些好汉全都安排阵亡了。正史里面,匹马冲阵勇不可挡的猛将,就是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这几个人(前文说过李世民自己其实也算一个)。
尉迟恭早年是宋金刚部属,宋金刚战败后投靠李世民,后来征讨王世充时,以前投降宋金刚的部将纷纷逃亡,李世民部将怕尉迟恭也会跟着逃走,因为这人太nb了,逃走以后万一跑到敌对方,后患无穷,就私下吧尉迟恭抓了起来,这时李世民知道了这事亲自过问,部属就说,就说他没逃走的心思,现在咱们抓了他,他肯定也不安心呆着了,干脆把他就杀了吧。李世民这时候就显示了知人之能,命令吧尉迟恭带过来,拿出一堆金银说,我的人抓了你这事情我不知道,你要是愿意留下,这些金银就当我给你赔罪,你要是不愿留下想走,我也不拦着这些钱给你当路费。从此以后,尉迟恭就死心塌地跟着李世民混了。这事的第二天,就发生了单雄信赶秦王尉迟恭飞马相救的故事(这段故事演艺里夸大了,新唐书,尉迟恭列传有记载),李世民说:"何相报速邪",你报答我也太快了吧..尉迟恭的勇武,正史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武牢战窦建德的时候,李世民看到对面战阵里有人骑了一匹好马,就赞,这马牛叉啊,尉迟恭听到了,飞马上前,单人独骑冲阵斩将,夺马而还(是不是想到三国演艺赵云为刘备夺的卢马的故事了^^)。李世民的组织军队里的精锐部队,全副黑色装备(暗黑破坏神?),号玄甲军,属于军队里特种突击队性质,这支军队就交由尉迟恭和秦叔宝等人统带。玄武门事变之前的宫廷斗争中,李建成曾经送一车金银给尉迟恭意图收买他,尉迟恭说,我要是收钱不替你办事,是失信,商贾不屑为,收了钱替你办事,就是背叛对我有大恩的秦王,这样的小人你收买来有什么用,钱你拿回去号了。这番义正严词的大道理,非赳赳武夫所能为。之后李元吉有派遣刺客刺杀尉迟恭,“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刺客到了他家里,见他开着门大摇大摆的睡觉,不敢进去下手,由这些事情可见,东宫太子党一系,对尉迟恭是相当忌讳的。玄武门兵变的前夜,尉迟恭说李世民: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时候了,你要是再不下决心动手,咱们大伙都是死路一条,我这就归隐山林重新当强盗去,不留着陪你等死了, 李世民由此下定决心发动兵变,第二天玄武门内,李世民亲自挽弓射杀李建成,尉迟恭杀李元吉。可以说尉迟恭是玄武门事变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桥之盟前夕,尉迟恭统军在长安外围的泾阳大破突厥一部,“斩首千余级”,也为李世民摆空城计创造了条件。突厥退兵后的宫廷宴席上,尉迟恭为了排位在别人下首,说“你有什么功劳,敢座我上首”当庭跟人打架,李道宗起来劝架结果被尉迟恭打了个青眼圈,这事情虽然受到李世民的严厉斥责,但在臣子在皇帝跟前公然殴打大臣,郡王,这是个什么行为!敢这么干也可看的出尉迟恭和李世民的哥们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贞观后期,李世民的儿子们又开始了储位之争(现世报,来的快),不少曾在玄武门之变立下大功的老臣像侯君集,张亮等都卷了进去最终没了下场,尉迟恭在家闭门韬晦,得保晚节。
程咬金,秦叔宝
以勇武而论这两人不下尉迟恭,很早就成名,尤其秦琼,早年在来护儿手下当差,母亲去世的时候来护儿派人去吊丧,其他军官不平,说其他人家里有事你也没过问啊,来护儿说,秦琼“才而武,志节完整,岂久处卑贱邪”,文武双亲,有节操有大志,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后来俩人一起如瓦岗,转战南北也是威名赫赫,待瓦岗军战败,一起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素知二人勇名,相待甚厚,不过这哥俩私下商议,王世充不是干事业的人咱俩一起投唐得了,于是哥俩阵前起义,两军对阵的时候,两人一起出马,回头对王世充说,谢谢您厚待,但我们哥俩留在这里也帮不了你,这就告辞了。然后一起拍马上对阵唐军那里投诚去了,王世充军的士卒都素知这哥俩生猛,竟然背后没有人敢追过来(可见二人勇名之盛),哥俩就这么施施然的投到对面唐军去了。当时李世民还在征讨薛仁杲,唐军在对王世充军这一步的战线上是节节败退,打胜仗的一方竟然有大将阵前起义投到打败仗的一方去,吧王世充气个半死又没辙,就撤兵回洛阳去了。以胜投败,也看出这哥俩非常有大局眼光,不是只看到眼前形式的匹夫之勇。
秦琼早病故,程咬金倒是长命百岁,一直到高宗时期还参加了很多对外战争。这哥俩在天策府中,也是李世民的最受信任的武将,在玄武门事变前期的宫廷斗争中,太子党一系曾经设计让李渊下诏书吧程咬金调去外地,程咬金对李世民说,你要是下定决心准备起事,我豁出这条命抗旨跟着你混,竟然就抗旨不遵守,硬是留着天策府(当然这事情最后也是李世民自己出面摆平),贞观晚年李世民的儿子们搞宫廷斗争的时候,连李世民的心腹侯君集都卷了进去,李世民任命程咬金为玄武门进军统领。李世民在之所以能在玄武门政变成功,主要是当时的玄武门禁军统领常何倒像自己,这个位置对于宫廷安全的重要性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程咬金收到何等的信任。
张公瑾
这个人物在评书里没什么光彩,有必要提一下。此人亦是唐初名将,勇谋兼备,胆识过人。初受秦叔宝程咬金推荐入天策府。玄武门政变之前,李世民对张公瑾说我听说你会算卦,你来算一下咱们政变能成功不,张公瑾吧算卦用的乌龟壳扔在地上说,“凡卜以定犹豫,决嫌疑。今事无疑,何卜之为?卜而不吉,其可已乎?”算卦是为了决定犹豫不决的事情,如今事情到这个份上已经没什么可犹豫的了,还算卦干嘛,如果算卦的结果不吉,咱们还能走回头路吗?由此坚定了李世民事变的决心。
李世民登基后,张公瑾任代州都督,出守边防,多次作为李靖的副手破敌,武德三年,上表章条理分明的分析了突厥的形式,认为此时是发兵平灭突厥的时机,李世民采纳了这个建议,发兵出塞,平灭了东突厥。
[
本帖最后由 zzoz 于 21-8-2009 19:29 编辑
]
作者:
ozbird
时间:
21-8-2009 18:55
感觉几个比较有名的历史演义中,虽然都和正史有较大差异,但是隋唐和正史的差异相对更大。
作者:
雁过留毛
时间:
29-8-2009 10:14
评书还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讲得好.
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听得我直倒胃!
作者:
zzoz
时间:
2-9-2009 17:10
袁阔成也讲过隋唐吧,评书颠来倒去就这么几部,说书的反反复复也就这么几个人,基本上每个人都讲过每一部书了
作者:
成功考取研究生
时间:
20-12-2009 23:22
楼主讲的不错,顶一个。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