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斯克传》中,马斯克直言曾多次和旧友拉里·佩奇讨论 AI 威胁论,他认为 Google 是最有可能让 AI 失控的公司,出于好心但可能「意外创造出邪恶之物」进而毁灭人类。但佩奇则认为,AI 只是一种技术,就算人工智能机器人超越了人类,那也只是进化而已。这种观点上的分歧,让二人在屡次讨论后,关系都濒临破碎。
二人因对 AI 观点的分歧,近乎绝交。左:拉里·佩奇;右:伊隆·马斯克|图源:Fortune
马斯克甚至曾筹钱试图阻击 Google 收购 DeepMind,但在失败后,他于 2015 年联合创立了非盈利组织 Open AI,试图在 AI 领域制衡 Google。
但事情的走向可能不如马斯克当年所担忧的那样,Google 在收购 DeepMind 后会成为 AI 领域的寡头。
2016 年,在被 Google 收购后,DeepMind 拿出 AlphaGo,以 4:1 击败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棋手李世乭。这是继 2012 年「认猫」后,人工智能在大众面前第二次「霸榜级热搜」,主角依旧属于 Google,这也是 DeepMind 和 Google 最后的蜜月期,从此 DeepMind 就一直在「闹独立」。
2016 年 DeepMind 创始人哈萨比斯宣布用 AlphaGo 挑战人类棋手|图源:
DeepMind 自从 2010 年成立以来,在 2020 年前从未实现过盈利,每年都要烧掉 Google 几亿英镑。作为一家商业大公司的 Google,也试图「逼着」DeepMind 做实事,比如贴上「Powered by DeepMind」标签给 Google Cloud 背书,或者承接医疗业务,这就让 DeepMind 反骨更甚,更看重自己的独立性。何况 2017 年 Google 和五角大楼的合作的 Maven 计划,早已触及收购时 DeepMind 给它设定的道德红线。
从伦理到现实,DeepMind 和 Google 面不和心也不合,究其原因还是二者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不同,DeepMind 更重技术研发,Google 想要看到实际应用。
DeepMind 从创立到被 Google 收购,一直的目标都是创造通用人工智能,这也是当年让马斯克害怕的原因。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把握伦理的边界,还需要放长线去专注在对技术的钻研。不接地气和不好落地,这是 DeepMind 在 Google 旗下的尴尬处境。围棋下的再好,似乎解决不了现实世界的问题,那盈利也就遥遥无期。
2021 年,《华尔街日报》爆出 DeepMind 多年来一直和 Google 谈判,希望拿到运营自主权,要求一个独立的法律架构,而后 DeepMind 失败了,Google 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DeepMind 和 Google 也就这样保持着尴尬又微妙的关系,而当年为了对抗这笔交易而成立的 OpenAI 则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后续搭上了微软,如今成为 AI 行业的领头羊,在理论持续颠覆着领域,在应用上走进了我们的数字生活。
哈萨比斯能否在 DeepMind 实现他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建造,马斯克的担忧会不会成真,DeepMind 是否后悔被 Google 收购,反之亦然,Google 还能包容 DeepMind 多久。这些问题,或许不是 AI 蓬勃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解答的。
Al- first?
2015 年,拉里·佩奇在 Google 公司的博客上,宣布 Google 改组为 Alphabet 公司。
第二年,谷歌新任 CEO 桑达尔·皮查伊,在 I/O 开发者大会上发出声明:Google 已经成为了搜索的代名词,Alphabet 未来将成为一家 AI 优先的公司。
2017 年的 Google I/O 大会上,CEO 皮查伊表示要从「移动优先转向 AI 优先」|图源:Engadget
但现实推翻了 Alphabet 的设想,如今在线广告依旧占据了谷歌 80% 以上的收入,而 Alphabet 所有创新业务多年来持续入不敷出。自动驾驶公司 Waymo、智能家居公司 Nest、AR 眼镜 Google Glass…… 都从入局即颠覆的心态,到如今悄无声息的存在。甚至代表着 Google 颠覆性创新企图的秘密实验室 Google X,成立以来,最大的成就还是孵化出 Google Brain。
那个持续放飞又持续坠毁的信号气球 Loon 项目,就像是 Google 那么多次追求破坏性创新的缩影。反而是那些落地的技术,切实改善了 Google 的产品。
2016 年,Google 发布 Google Assistant,基于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虚拟助手,Google Assistant 的一切核心技术都围绕着 AI,而它后续也集成进了智能家居系统 Google Home、智能穿戴系统 Wear OS、智能驾驶系统 Android Auto 等等系统,如今已是 Google 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年,Google 发布 TensorFlow,一个用于构建和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开源框架。研究员、工程师、开发者甚至对 AI 好奇的普通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它去搭建自己的机器学习模型。TensorFlow 也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
开源性质、不挑硬件的跨平台、良好的社区氛围,TensorFlow 就像是 Android 之于智能手机,Chrome 之于浏览器,它或许不会给 Google 赚到多少钱,但它无疑降低了入门 AI 的门槛,快速推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
从搜索到翻译,从语音助手到图像搜索,主流的那些 Google 服务,无一不渗透进了 AI 技术,在产品体验越做越好的同时,AI 的应用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那些 Google 的「老家伙」上,而非 Alphabet,而非 Google X 想要的颠覆性创新。
「让机器更智能,以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这是 Google Brain 团队的标语。简单改为「让软件服务更智能,以提升人类数字生活质量。」这就是 Google 25 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Google Brain 联合创始人也是前负责人杰夫·迪恩曾表示,他希望避免出现「成功灾难」,即公司的理论研究能力超过了实际开发产品的能力。
这就是 Google 面对 AI 时代的拧巴,它在公司前十五年建立起的庞大的护城河优势,在 AI 来袭的时候,创新不敢用于颠覆,只能用于修缮,长期理论而不落地变现的业务,也会在公司里日益式微直到人才流失。Google 在许多领域领先太久了,它只想维持住领先地位,因为它曾以为前路没有其他对手与之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