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24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交流] 一个世界就是一个盒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1-2021 17:3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2021-01-22

脑海中的盒子
每当我们思索一个角色时,这个角色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世界中,而一个世界就是一个盒子,一个存在于脑海中的盒子。

如果我们翻开一本小说,这个小说就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世界,而其中的人物就是这个世界的角色。但这个小说中所展现的世界究竟在哪里呢?它在人的脑海里,在它的作者还有它读者的脑海中。

我之所以用盒子来比喻一个世界,因为每一个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世界都有它的边界,即便有时这个边界并不明显,但这个世界总是在某种限制之中,所以我称一个世界就是一个盒子。

我们脑海中会有许多不同的世界,也就是有许多不同的盒子。通常情况下,这些世界彼此并不相通,所以一个世界中的人物不会与另一个世界的人相遇。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不会和《水浒》中的武松相互比武。

当然不同盒子中间或许有某些联系,而且大脑还可以随时扩充一个盒子,或者把两个盒子合并成一个。但无论哪种情况,当我们专心思考一个角色时,我们总是把这个角色放在一个世界中,一个盒子里。

然而无论是这个盒子,还是这个角色,他们都只是我们大脑的产物。一本小说并不是一个世界,一本小说只是包含产生这个世界的若干信息。所有的世界最后都只存在于每个思索的大脑之中。

你到底是谁?
我是谁?这是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为了不把大家的思想搅浑,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拿给那个比较憨厚的郭靖,让他来回答。

当我们思索《射雕英雄传》时,我们脑海会产生这个男主人公郭靖。如果我们问郭靖,你是谁?郭靖会怎么回答?他比较老实,也许会直接了当地说,我是郭靖。然而如果我们用更加坚定的语气问他,仔细想想,你到底是谁?

老实的郭靖或许被搞糊涂了,他大概会挠挠头,然后真得去认真思索这个问题。这时关键来了,我们说郭靖在思考,然而郭靖实际是我们脑海中的产物,那么郭靖的思考实际是我们本身的思考。

郭靖是我们大脑思维的产物,他的思考就是我们的思考,他的灵魂就是我们的灵魂,他的一切不过都是我们大脑所赋予他的,而他实际就是我们,或者说是我们的思维,或者说是我们思维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我严肃地问郭靖,你到底是谁时?郭靖的更为准确的答案应该是,“我就是你!”

分别的虚幻
如果郭靖是我,那么杨康,黄蓉,黄老邪。。。这一系列的角色实际都是我。当我们在读小说,沉浸在小说的复杂世界中时,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或许栩栩如生,或许有血有肉,或许有快乐悲伤,或许有善良邪恶。然而仔细想想,他们都是我们大脑的产物。他们都生活在我们大脑制造的盒子中间。从本性上,他们彼此没有任何分别。

人有分别心的,也有判别善恶的能力。读《射雕》时,我们喜欢善良的郭靖,讨厌奸诈的杨康。我们盼望郭靖能武功天下第一,可以获得快乐幸福,但却憎恶杨康,为他的死感觉开心。。。

但是郭靖究竟在哪里,杨康又在哪里。我们可以杀死杨康吗?我们可以赐给郭靖永远的幸福快乐吗?也许我们可以,写小说的金庸理解大家的心情,所以创作出杨康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场,也最终让郭靖和黄蓉生活在一起。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实在意义?也许有人希望杨康可以改邪归正,可以和郭靖成为真正的好兄弟。虽然金庸没有这么写,但自由的大脑又有什么可以限制的了呢?

虽然从本性上说,郭靖和杨康并没有分别,都是我们大脑思维的产物。但当我们读到善良的郭靖获得胜利时,心中产生一种快乐的感觉,当我们读到邪恶的杨康诡计得逞时,心中会感到愤愤不平。我们的心正是被这种感受所牵引,从而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分别心。

如果想清楚了,所有的这些角色,他们生活的世界,他们的行为善恶不过都是我们自己大脑思维的产物。当我们爱一个,恨另一个时,不过是我们自己在和自己作对。

满足的欺骗
我们读小说的目的之一是可以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我们喜欢读到皆大欢喜的结局,这让我们心理得到一些满足。

既然大家喜欢快乐,为什么小说中总要有那么多曲折,这是因为快乐和幸福这些情绪都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只有当书中的主人公饱受磨难之后,最后才猛然成功,这种情绪的强烈对比才能让人感受快乐。如果主人公从开始到结尾都处于最为顺心的状态,这种幸福就会慢慢消磨最后变成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聊。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读者读书时不满作者的思路。比如为什么安排我们喜爱的一个角色最后要死掉。这种现象在网络爽文中特别明显。网络爽文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感觉读得爽。只是那些可怜的作者虽然知道读者的心情,他们也竭尽全力希望写出这样的小说。然而经常事与愿违,读者常常不满作者的情节安排,于是出现大骂作者的现象,甚至还有让某些作者产生抑郁的案例。

这时人们会问,既然你们不满足作者的创造,而小说中的一切不过是你脑海中的产物,你们自己去自己的脑海中按照自己的期望任意安排情节不好吗?为什么非要难为作者呢?

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其实读者在意的并非是情节,而是那些情节所带来的心理感受。

一个纯粹脑海中的幻想虽然也会让人的情绪产生浮动,但因为人知道那只是幻想,感觉是假的,所以对心情的作用往往不大。

但我们读小说时,虽然理智也知道这不过是作者的创造,也是假的,但信息的接受过程经过我们的眼睛(我们看)或者耳朵(也可以是听)。因为眼睛和耳朵是接受外界信息的器官,所以同样的信息经过这两个器官再进入大脑时,尽管理性知道它们也是假的,但潜意识还是把它们更当真一些,从而也会让身体和情绪有更强烈的反应,也就让人有更愉悦的体验。

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看看那些天真的孩子。他们喜欢听故事,有些故事听过一遍又一遍。整个情节他们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但他们还是喜欢听,因为听的过程给他们一种真实感,因而也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

我们自身的盒子
如果我们认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一个个盒子中的虚幻,不过是我们大脑的产物。那么我们自身又如何呢?

在我们这个所谓的真实世界中,除了我们自己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然而仔细想想,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其实和我们探索小说世界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当我在考虑我自己时,我实际也只是我脑海产生的一个角色,虽然这个角色和肉体的我有更深的连接,但对于意识没有差异。

当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其实他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表面上我们只有一个外部世界,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心中的这个世界是外部世界在我们心中的一个投射。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全理解这个外在的世界,因为我们所能理解和探讨的都只是外在世界在我们心中投射的那个相,这个心中的世界,也是自我所生存的那个盒子。

我们读小说,不仅得到精神的享受,也是一个增长智慧的过程。我们知道小说中的角色不过是我们脑海的产物,他们不过生活在我们思维所形成的一个盒子里。然而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又是谁脑海中的产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盒子又是由谁的思维所创造的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6-1-2025 02:45 , Processed in 0.01083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