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5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交流] 學習感想-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二) 16.03.202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7-2020 19:0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學習感想-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二) 16.03.2020

二、精神和物質的關係
精神和物質的關係的探討
斯賓諾沙的思想一部分來自布魯諾(Bruno 1548-1600) , 其中包括布魯諾的心物同一之說,布魯諾認為「實在」 的每一個分子都是由物質和心靈兩個不可分解的因素組成,因此哲學的目的就是在雜多之中發現單一,在物質之中發覺心靈,在心靈之中發覺物質。 因此斯賓諾莎説「....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內部看起來是精神,外表看起來是物質;事實上兩者是不可分解的統一的混合體。....內心的思想過程和外在的物質過程步步相符。」

斯賓諾莎的思想可說是心(精神)物(物質)同一而互相影響。 但是書中另外有一段話似乎站在唯物論的基礎上談論斯賓諾莎的思想,例如 「觀念跟著肉體的變化成為複雜的有機過程的一部分,就是最精確的數學的思惟作用在肉體中也有和他相當的有機基礎。」 據我的了解, 這一段話似乎反應了近代科學數百年來以物理為基礎的唯物論,認為思想有它的生物學基礎, 精神的基礎是物質。 我不確定這些唯物的觀念是斯賓諾莎本人的觀念,還是威爾、杜蘭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評論斯賓諾莎。

至於佛法在這方面的觀念, 個人的理解是心物同一互相影響而偏向於唯心論。 譬如天台宗智者大師在十乘理觀裡面所說「所觀者何,不出色(物質)心(精神), 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故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另外「一切法從心想生」以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以及我的師父所說「心法交融,它是一體」等語,都可見佛法的思想是心物一元而偏向唯心論。

佛法固然以心為主,但是也知道心物會互相影響。我的師父在講經時曾經說起現代科學已經發現過去數百年所採用的從物質精神二分的角度去觀察及解決問題的誤謬, 目前科學家對於物質已經研究的很透徹,現代量子力學家已經發現物質的起源是精神及物質的基礎是意念。 精神與物質互相影響,意念足夠強大的話可以改變物質或者說DNA,反之物質影響精神更是我們所熟悉的現象,譬如身體生病而影響及心理亦即精神。 於是科學家改從心物一元的角度去看問題,認為解決物質問題要從精神方面著手。他們並且開始提倡''以心控物''的觀念, 倡導運用積極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決人類的問題與災難。

從斯賓諾莎到現在經過三個多世紀,人類對於物質和精神現象的了解進了一大步,假如斯賓諾莎生在現代的話,我想他的心物同一的思想內容應該會更豐富而清楚。

人有自由意志嗎?
在這一節斯賓諾莎也提到:「 每一種事物在可能的範圍之內都致力謀求生存,.... 一種事物生存的能力就是它的本性。.... 每一種本能都是為了保存個人自然形成的工具。 」威爾杜蘭在此評論「因此世界上『沒有自由意志存在』,適者生存的必備條件決定本能,本能決定慾望,慾望決定思想和行動。」

斯賓諾莎這部分的觀念和19世紀的進化哲學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致,但是斯賓諾莎從這裡出發, 主張「通过想象和理性,我们将经验转变成先见,我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我们的过去的奴隶。.... 因之我們博得了只有人類能享有的自由。」這點在以下「三、智慧與倫理學」 有更多的說明。 至於佛法則主張命運是可以改造的,兩者觀念應屬相同。

三、智慧與倫理學
三種倫理體系
「歸根到底哲學史上只有三種倫理體系,....一種是佛陀和耶穌的倫理觀念,強調柔性道德(即指溫和,謙虛等德行)勸人以德報怨。 另一種是馬基維利(Machiavelli )和尼采的倫理學強調剛性道德(即指果敢,堅毅等德性),視德性和權力為一件事。....第三種則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倫理學, 否認剛性道德和柔性道德的普遍的適當性, 認為只有受過教育的成熟的智慧能夠根據各種不同的環境來作判斷,.... 所以他們把德性和智慧看做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物」。 威爾、 杜蘭認為「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無意識的調和了這些顯然敵對的哲學思想, 把他們織入一種和諧的統一中」

斯賓諾莎的倫理觀
「 斯賓諾莎不像烏托邦主義的改革者似的將他的倫理學建立在利他主義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上,也不像憤世嫉俗的保守者似的建立在自私之天生的弱點上,而建立在他認為是不可避免的一種合乎正義的自尊上。 一套教導人們變成脆弱的倫理學是無價值的;『德性的基礎不外於一種堅持個人自己的努力,人之幸福即存在於如此做的力量之中。』」

在斯賓諾莎之前的哲學認為「熱情乃是一種『不適當的觀念』 ....而理性為對整個情況而生的完整的反應,.... 本能是一種很好的驅使力量,但卻是很危險的嚮導; 因為本能都帶有個人主義之色調, 每一種本能都只尋求一己之完成,而不顧及整個人格的利益。」 斯賓諾莎對於這樣的學說有著極重要的補充,他知道「沒有理性的熱情是盲目的,不帶熱情的理性也是死的。.... 思想既不當缺乏慾望的熱力,慾望也不該缺乏思想之光輝。」

「思想有助于我们获得广阔的视角,因为它得到想象力的协助,能够意识到当下行为在以后产生的结果。」....「通过想象和理性,我们将经验转变成先见,我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我们的过去的奴隶。」「 因之我們博得了只有人類能享有的自由。熱情之被動是『人性的枷鎖』,理性之行動則是人性的自由。.... 變成偉大不是要超越人類統制別人,而是要站在不統一的慾望之偏頗和無用之上——是要控制個人自己。」 斯賓諾莎的主張與佛法主張命運是可以改造的應屬相同,英雄所見略同。

感想
威爾、 杜蘭認為「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無意識的調和了這些顯然敵對的哲學思想( 指上述三種倫理體系), 把它們織入一種和諧的統一中」。 斯賓諾莎所謂的智慧其內涵包含『慾望的熱力』如前述, 然而在第一種倫理體系裡面,其中佛陀的智慧不包括慾望的熱力。 佛法中的智慧是經由戒定慧三學而產生,是徹底摒棄對慾望的執著。個人感覺斯賓諾莎的見解可以調和第二和第三種倫理體系,並且近於中國傳統儒家的見解。 傳統儒家的見解並不否認人的慾望,而是要理性的節制慾望。 斯賓諾莎所謂「變成偉大....是要控制個人自己」的觀點與儒家要求律己的觀念應屬一致。然而他的倫理學不是建立在利他主義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上,這點又與儒家及佛法不同, 但是三者所要達成的目的又類似,或許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吧?

宿命論
斯賓諾莎主張宿命論,他的理由是 「社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必须使其公民通过希望和恐惧建立起社会秩序和合作的理念。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宿命論的,对年轻人的思想灌输一套禁忌,期望这些禁忌能够参与他们行为的决策。」 也就是說他希望藉由宿命論使得人們能夠遵守一套禁忌(規範)而有助於社會的存續。 他又說「因為隨著壞事而來的邪惡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並非不值得恐懼的。」 以上他的看法我覺得其實接近因果論, 亦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人們應該斷惡修善以追求善報, 同時又有助於社會的存續,而與宿命論不同。

另外斯賓諾莎從智慧的角度來看待宿命論,書中說「在這種境界中他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一種永恆的秩序和發展的一部分,在不可避免的命運之臉上他學會了微笑」,同時斯賓諾莎也說「把一切事物看成命定的人雖然會抗拒,卻不會抱怨....」。 既然會抗拒那就表示這個人仍然希望改變命運,所以我覺得他的看法並不是宿命論, 反而更接近佛法中命運是可以改造的看法。 尤其是宿命論容易使人消極悲觀放棄努力,如果命運太痛苦,也會使人脆弱及抱怨, 所以斯賓諾沙所採取的一種積極的類似因果論及命運可以改造的看法其實應該與宿命論不同。

四、 宗教與不朽
這裡引用斯賓諾莎的字句來說明他心目中的不朽:
「神(是)潛伏在流動事物後面的普遍過程和永恆實在....」
「 最大的善乃是能使心靈與整個自然相聯繫的知識」

「 我們原是上帝之一部分,是法則與原因的巨流之一部份,我們是比我們更偉大的一種存在所分離出的形式,.... 我們的心靈乃是永恆的光輝之間歇的閃耀」

「作為宇宙整體之一部分,我們是不朽的。『人類的心靈不能和人類的軀體一樣絕對歸於毀滅,心靈之某部分將永恆存在。』 ,這便是能體察在永恆的形式下的事物的那一部分心靈。」

威爾、杜蘭認為斯賓諾莎這部分的思想「甚至於比平常還要晦澀,經過解釋者無窮的爭辯後,別人對他的了解仍不免見仁見智。」但是對於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斯賓諾莎這部分的思想如果從佛法中自性的角度來認識就容易理解, 因為我覺得兩者非常相似。(詳情請見「倫理學,一、自然與神 ,—神(自然,實體....)與自性」)

倫理學至此完篇, 斯賓諾莎最後說 :「我便這樣玩篇了我想要述說的一切——有關心靈凌駕情緒的力量,或心靈的自由。由這裡可以清楚的看見一位明智之士是如何走在一個僅被慾念引領的無知者的前面,並且如何比他更強有力。....明智之士很少有動心的時候, 由於某種永恆的必要,他覺察到自己,上帝和事物的存在;他從沒有失去自己,而總能享受心靈的滿足。」 讀到這裡,我感覺斯賓諾莎的心靈層次簡直已經成佛了。

(五) 政治論文(Tractatus Politicus)
道德起源的兩種看法
在斯賓諾莎的政治論文裡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政治學裡對道德的定位 。斯賓諾莎,霍布斯(Thomas Hobbes ) 及西方19世紀的進化哲學都認為道德以及良心是後天產生的, 但是我從佛法及康德裡也學到了另外一種相反的見解,就是道德是絕對的先驗的。

我見聞不廣,但是以下的見解可能是西方學術界對於道德的主流看法:
「 在初民狀態裡公衆的權力還沒有產生,既無政府,則無法律,既無法治,就談不上公平。 在這種情形下,(人與人的交往)只有力量與欺詐才能算數。.... (人類的生活)是處於無邊際的恐懼和暴力死亡下的危險,人類的生命只有孤獨,窮困,卑劣,粗暴而又短暫。.... 直到這樣的境界人類才發現有組織國家與政府之必要。 原來每個人都有侵犯旁人的權力,只要力之能及儘管無法無天。現在他放棄這種權力,只要旁人也放棄此權力, 所謂國家由此產生」(霍布斯)

「 在這種發展中,從自然境況中得來的個人的權力之法則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裡逐漸向整個團體的合法的道德權力讓步」( 斯賓諾莎) 此處整個團體的合法的權力就被視為道德。

「 19世紀的進化哲學有力的提醒我們,義務觀念是社會長期力量所造成的,.... 各種道德並非絕對不變,他們實際是人類行為法則,多少是為適應種族的生存而發展,而且道德的內容也因為種族的天性和環境而有不同。」( 威爾杜蘭)

「 良心無論如何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獲得的;....在成長的個人的心靈中,良心乃是團體的道德傳統上的附屬品」(斯賓諾莎)

除了以上所述, 康德則認為道德是先驗的絕對的。 他的看法偏重於直覺,因而缺乏有力的說理,所以在19世紀的進化哲學出現以後受到批判。 至於佛法也同樣主張道德是絕對的, 我的師父在談到這一點時有比較具體的說明, 而且老人家提出現代科學最新的發展作為說理的依據, 應該比較具有說服力。 至於我個人則選擇相信佛法, 佛法對於道德的看法成為我為人處世的重要依據, 以下簡述我的師父對於道德的看法:

老人家曾經提到佛法中的自性本身難以捉摸,它不是物質現象, 不是精神現象, 也不是自然現象; 我們看也看不到, 聽也聽不到, 聞也聞不到, 嚐也嚐不到, 摸也摸不到乃至想也想不到。也就是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緣不到自性, 我們不能從感官思維來體會這「最後的真理」。於是老祖宗慈悲, 為了幫助我們理解自性, 就把它具體化, 那就是我們一般認知的道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

師父講經時也曾提到倫理道德的絕對性, 老人家說倫理道德不因時間空間而有差異, 三千年前是真理, 三千年後還是真理; 一萬年前的人類雖然不識字但是有文化, 他們懂得''道'', 懂得''德'', 知道甚麼是倫理。 倫理道德也沒有地域的差異, 在地球如此, 在其他星球也仍然是真理。

此外,我的師父在講經時提過佛經的註解隨著時代而不同, 老人家說:「我們在讀一部經的註解的時候, 會發現每一個時代的大德對於同一部經的解釋不一樣。這是因為每一個時代的環境不一樣, 因此祖師大德們會針對不同時代環境的需要來註釋同一部經。」( 大意如此)老人家也說:「現代人相信科學不相信宗教, 所以在當下的環境解釋佛法的時候,需要藉用科學方面已經發現的對宇宙,物質和精神的認識來解釋佛法。」
( 大意如此)。

因此如前述有關倫理學中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的探討,我的師父提到「....現代量子力學家已經發現物質的起源是精神及物質的基礎是意念。 精神與物質互相影響,....於是科學家改從心物一元的角度去看問題,認為解決物質問題要從精神方面著手。他們並且開始提倡''以心控物''的觀念, 倡導運用積極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決人類的問題與災難。 」

其中所說的「運用積極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決人類的問題與災難」的觀念我覺得可以作為指導人類行為的道德法則具有絕對性的說理, 也就是說精神方面善的利他的不為自己的念頭,亦即道德,不但對於個人對於整個人類群體都是有利的, 因此具有絕對性。 老人家藉由現代科學最新的發展來解釋佛法中心物一元的觀念,也使我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認識道德的絕對性。

(七)結語
威爾、杜蘭說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是近代哲學中最寶貴的創作, 他也說在斯賓諾莎之後一切哲學中都滲透了他的思想; 不但如此,斯賓諾莎以身作則言行相符, 實踐了他所服膺的道德準則, 為我們豎立一個人格典範。 在倫理學中他對神的理解,從佛法自性的角度來觀察, 以及從人類所能使用的表意工具來看,恐怕也已經是至矣盡矣。

斯賓諾莎讀後感至此完篇, 請大家指教。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你太有才了!
annahw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8-7-2020 19:34: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感想-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二) 16.03.2020

二、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探讨
斯宾诺沙的思想一部分来自布鲁诺(Bruno 1548-1600) , 其中包括布鲁诺的心物同一之说,布鲁诺认为「实在」 的每一个分子都是由物质和心灵两个不可分解的因素组成,因此哲学的目的就是在杂多之中发现单一,在物质之中发觉心灵,在心灵之中发觉物质。 因此斯宾诺莎说「....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内部看起来是精神,外表看起来是物质;事实上两者是不可分解的统一的混合体。....内心的思想过程和外在的物质过程步步相符。」

斯宾诺莎的思想可说是心(精神)物(物质)同一而互相影响。 但是书中另外有一段话似乎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谈论斯宾诺莎的思想,例如 「观念跟着肉体的变化成为复杂的有机过程的一部分,就是最精确的数学的思惟作用在肉体中也有和他相当的有机基础。」 据我的了解, 这一段话似乎反应了近代科学数百年来以物理为基础的唯物论,认为思想有它的生物学基础, 精神的基础是物质。 我不确定这些唯物的观念是斯宾诺莎本人的观念,还是威尔、杜兰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评论斯宾诺莎。

至于佛法在这方面的观念, 个人的理解是心物同一互相影响而偏向于唯心论。 譬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十乘理观里面所说「所观者何,不出色(物质)心(精神), 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另外「一切法从心想生」以及「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以及我的师父所说「心法交融,它是一体」等语,都可见佛法的思想是心物一元而偏向唯心论。

佛法固然以心为主,但是也知道心物会互相影响。我的师父在讲经时曾经说起现代科学已经发现过去数百年所采用的从物质精神二分的角度去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误谬, 目前科学家对于物质已经研究的很透彻,现代量子力学家已经发现物质的起源是精神及物质的基础是意念。 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意念足够强大的话可以改变物质或者说DNA,反之物质影响精神更是我们所熟悉的现象,譬如身体生病而影响及心理亦即精神。 于是科学家改从心物一元的角度去看问题,认为解决物质问题要从精神方面着手。他们并且开始提倡''以心控物''的观念, 倡导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与灾难。

从斯宾诺莎到现在经过三个多世纪,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现象的了解进了一大步,假如斯宾诺莎生在现代的话,我想他的心物同一的思想内容应该会更丰富而清楚。

人有自由意志吗?
在这一节斯宾诺莎也提到:「 每一种事物在可能的范围之内都致力谋求生存,.... 一种事物生存的能力就是它的本性。.... 每一种本能都是为了保存个人自然形成的工具。 」威尔杜兰在此评论「因此世界上『没有自由意志存在』,适者生存的必备条件决定本能,本能决定欲望,欲望决定思想和行动。」

斯宾诺莎这部分的观念和19世纪的进化哲学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致,但是斯宾诺莎从这里出发, 主张「通过想象和理性,我们将经验转变成先见,我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我们的过去的奴隶。.... 因之我们博得了只有人类能享有的自由。」这点在以下「三、智慧与伦理学」 有更多的说明。 至于佛法则主张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两者观念应属相同。

三、智慧与伦理学
三种伦理体系
「归根到底哲学史上只有三种伦理体系,....一种是佛陀和耶稣的伦理观念,强调柔性道德(即指温和,谦虚等德行)劝人以德报怨。 另一种是马基维利(Machiavelli )和尼采的伦理学强调刚性道德(即指果敢,坚毅等德性),视德性和权力为一件事。....第三种则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 否认刚性道德和柔性道德的普遍的适当性, 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成熟的智慧能够根据各种不同的环境来作判断,.... 所以他们把德性和智慧看做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物」。 威尔、 杜兰认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无意识的调和了这些显然敌对的哲学思想, 把他们织入一种和谐的统一中」

斯宾诺莎的伦理观
「 斯宾诺莎不像乌托邦主义的改革者似的将他的伦理学建立在利他主义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上,也不像愤世嫉俗的保守者似的建立在自私之天生的弱点上,而建立在他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合乎正义的自尊上。 一套教导人们变成脆弱的伦理学是无价值的;『德性的基础不外于一种坚持个人自己的努力,人之幸福即存在于如此做的力量之中。』」

在斯宾诺莎之前的哲学认为「热情乃是一种『不适当的观念』 ....而理性为对整个情况而生的完整的反应,.... 本能是一种很好的驱使力量,但却是很危险的向导; 因为本能都带有个人主义之色调, 每一种本能都只寻求一己之完成,而不顾及整个人格的利益。」 斯宾诺莎对于这样的学说有着极重要的补充,他知道「没有理性的热情是盲目的,不带热情的理性也是死的。.... 思想既不当缺乏欲望的热力,欲望也不该缺乏思想之光辉。」

「思想有助于我们获得广阔的视角,因为它得到想象力的协助,能够意识到当下行为在以后产生的结果。」....「通过想象和理性,我们将经验转变成先见,我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我们的过去的奴隶。」「 因之我们博得了只有人类能享有的自由。热情之被动是『人性的枷锁』,理性之行动则是人性的自由。.... 变成伟大不是要超越人类统制别人,而是要站在不统一的欲望之偏颇和无用之上——是要控制个人自己。」 斯宾诺莎的主张与佛法主张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应属相同,英雄所见略同。

感想
威尔、 杜兰认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无意识的调和了这些显然敌对的哲学思想( 指上述三种伦理体系), 把它们织入一种和谐的统一中」。 斯宾诺莎所谓的智慧其内涵包含『欲望的热力』如前述, 然而在第一种伦理体系里面,其中佛陀的智能不包括欲望的热力。 佛法中的智慧是经由戒定慧三学而产生,是彻底摒弃对欲望的执着。个人感觉斯宾诺莎的见解可以调和第二和第三种伦理体系,并且近于中国传统儒家的见解。 传统儒家的见解并不否认人的欲望,而是要理性的节制欲望。 斯宾诺莎所谓「变成伟大....是要控制个人自己」的观点与儒家要求律己的观念应属一致。然而他的伦理学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上,这点又与儒家及佛法不同, 但是三者所要达成的目的又类似,或许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吧?

宿命论
斯宾诺莎主张宿命论,他的理由是 「社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必须使其公民通过希望和恐惧建立起社会秩序和合作的理念。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宿命论的,对年轻人的思想灌输一套禁忌,期望这些禁忌能够参与他们行为的决策。」 也就是说他希望藉由宿命论使得人们能够遵守一套禁忌(规范)而有助于社会的存续。 他又说「因为随着坏事而来的邪恶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并非不值得恐惧的。」 以上他的看法我觉得其实接近因果论, 亦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们应该断恶修善以追求善报, 同时又有助于社会的存续,而与宿命论不同。

另外斯宾诺莎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待宿命论,书中说「在这种境界中他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一种永恒的秩序和发展的一部分,在不可避免的命运之脸上他学会了微笑」,同时斯宾诺莎也说「把一切事物看成命定的人虽然会抗拒,却不会抱怨....」。 既然会抗拒那就表示这个人仍然希望改变命运,所以我觉得他的看法并不是宿命论, 反而更接近佛法中命运是可以改造的看法。 尤其是宿命论容易使人消极悲观放弃努力,如果命运太痛苦,也会使人脆弱及抱怨, 所以斯宾诺沙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类似因果论及命运可以改造的看法其实应该与宿命论不同。

四、 宗教与不朽
这里引用斯宾诺莎的字句来说明他心目中的不朽:
「神(是)潜伏在流动事物后面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
「 最大的善乃是能使心灵与整个自然相联系的知识」

「 我们原是上帝之一部分,是法则与原因的巨流之一部份,我们是比我们更伟大的一种存在所分离出的形式,.... 我们的心灵乃是永恒的光辉之间歇的闪耀」

「作为宇宙整体之一部分,我们是不朽的。『人类的心灵不能和人类的躯体一样绝对归于毁灭,心灵之某部分将永恒存在。』 ,这便是能体察在永恒的形式下的事物的那一部分心灵。」

威尔、杜兰认为斯宾诺莎这部分的思想「甚至于比平常还要晦涩,经过解释者无穷的争辩后,别人对他的了解仍不免见仁见智。」但是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斯宾诺莎这部分的思想如果从佛法中自性的角度来认识就容易理解, 因为我觉得两者非常相似。(详情请见「伦理学,一、自然与神 ,—神(自然,实体....)与自性」)

伦理学至此完篇, 斯宾诺莎最后说 :「我便这样玩篇了我想要述说的一切——有关心灵凌驾情绪的力量,或心灵的自由。由这里可以清楚的看见一位明智之士是如何走在一个仅被欲念引领的无知者的前面,并且如何比他更强有力。....明智之士很少有动心的时候, 由于某种永恒的必要,他觉察到自己,上帝和事物的存在;他从没有失去自己,而总能享受心灵的满足。」 读到这里,我感觉斯宾诺莎的心灵层次简直已经成佛了。

(五) 政治论文(Tractatus Politicus)
道德起源的两种看法
在斯宾诺莎的政治论文里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政治学里对道德的定位 。斯宾诺莎,霍布斯(Thomas Hobbes ) 及西方19世纪的进化哲学都认为道德以及良心是后天产生的, 但是我从佛法及康德里也学到了另外一种相反的见解,就是道德是绝对的先验的。

我见闻不广,但是以下的见解可能是西方学术界对于道德的主流看法:
「 在初民状态里公众的权力还没有产生,既无政府,则无法律,既无法治,就谈不上公平。 在这种情形下,(人与人的交往)只有力量与欺诈才能算数。.... (人类的生活)是处于无边际的恐惧和暴力死亡下的危险,人类的生命只有孤独,穷困,卑劣,粗暴而又短暂。.... 直到这样的境界人类才发现有组织国家与政府之必要。 原来每个人都有侵犯旁人的权力,只要力之能及尽管无法无天。现在他放弃这种权力,只要旁人也放弃此权力, 所谓国家由此产生」(霍布斯)

「 在这种发展中,从自然境况中得来的个人的权力之法则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逐渐向整个团体的合法的道德权力让步」( 斯宾诺莎) 此处整个团体的合法的权力就被视为道德。

「 19世纪的进化哲学有力的提醒我们,义务观念是社会长期力量所造成的,.... 各种道德并非绝对不变,他们实际是人类行为法则,多少是为适应种族的生存而发展,而且道德的内容也因为种族的天性和环境而有不同。」( 威尔杜兰)

「 良心无论如何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在成长的个人的心灵中,良心乃是团体的道德传统上的附属品」(斯宾诺莎)

除了以上所述, 康德则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 他的看法偏重于直觉,因而缺乏有力的说理,所以在19世纪的进化哲学出现以后受到批判。 至于佛法也同样主张道德是绝对的, 我的师父在谈到这一点时有比较具体的说明, 而且老人家提出现代科学最新的发展作为说理的依据, 应该比较具有说服力。 至于我个人则选择相信佛法, 佛法对于道德的看法成为我为人处世的重要依据, 以下简述我的师父对于道德的看法:

老人家曾经提到佛法中的自性本身难以捉摸,它不是物质现象, 不是精神现象, 也不是自然现象; 我们看也看不到, 听也听不到, 闻也闻不到, 尝也尝不到, 摸也摸不到乃至想也想不到。也就是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不到自性, 我们不能从感官思维来体会这「最后的真理」。于是老祖宗慈悲,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自性, 就把它具体化, 那就是我们一般认知的道德: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师父讲经时也曾提到伦理道德的绝对性, 老人家说伦理道德不因时间空间而有差异, 三千年前是真理, 三千年后还是真理; 一万年前的人类虽然不识字但是有文化, 他们懂得''道'', 懂得''德'', 知道甚么是伦理。 伦理道德也没有地域的差异, 在地球如此, 在其他星球也仍然是真理。

此外,我的师父在讲经时提过佛经的批注随着时代而不同, 老人家说:「我们在读一部经的批注的时候, 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大德对于同一部经的解释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环境不一样, 因此祖师大德们会针对不同时代环境的需要来注释同一部经。」( 大意如此)老人家也说:「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 所以在当下的环境解释佛法的时候,需要藉用科学方面已经发现的对宇宙,物质和精神的认识来解释佛法。」
( 大意如此)。

因此如前述有关伦理学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探讨,我的师父提到「....现代量子力学家已经发现物质的起源是精神及物质的基础是意念。 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于是科学家改从心物一元的角度去看问题,认为解决物质问题要从精神方面着手。他们并且开始提倡''以心控物''的观念, 倡导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与灾难。 」

其中所说的「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与灾难」的观念我觉得可以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道德法则具有绝对性的说理, 也就是说精神方面善的利他的不为自己的念头,亦即道德,不但对于个人对于整个人类群体都是有利的, 因此具有绝对性。 老人家藉由现代科学最新的发展来解释佛法中心物一元的观念,也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道德的绝对性。

(七)结语
威尔、杜兰说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近代哲学中最宝贵的创作, 他也说在斯宾诺莎之后一切哲学中都渗透了他的思想; 不但如此,斯宾诺莎以身作则言行相符, 实践了他所服膺的道德准则, 为我们竖立一个人格典范。 在伦理学中他对神的理解,从佛法自性的角度来观察, 以及从人类所能使用的表意工具来看,恐怕也已经是至矣尽矣。

斯宾诺莎读后感至此完篇, 请大家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8-1-2025 20:20 , Processed in 0.0305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