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感想-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二) 16.03.2020
二、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探讨
斯宾诺沙的思想一部分来自布鲁诺(Bruno 1548-1600) , 其中包括布鲁诺的心物同一之说,布鲁诺认为「实在」 的每一个分子都是由物质和心灵两个不可分解的因素组成,因此哲学的目的就是在杂多之中发现单一,在物质之中发觉心灵,在心灵之中发觉物质。 因此斯宾诺莎说「....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内部看起来是精神,外表看起来是物质;事实上两者是不可分解的统一的混合体。....内心的思想过程和外在的物质过程步步相符。」
斯宾诺莎的思想可说是心(精神)物(物质)同一而互相影响。 但是书中另外有一段话似乎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谈论斯宾诺莎的思想,例如 「观念跟着肉体的变化成为复杂的有机过程的一部分,就是最精确的数学的思惟作用在肉体中也有和他相当的有机基础。」 据我的了解, 这一段话似乎反应了近代科学数百年来以物理为基础的唯物论,认为思想有它的生物学基础, 精神的基础是物质。 我不确定这些唯物的观念是斯宾诺莎本人的观念,还是威尔、杜兰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评论斯宾诺莎。
至于佛法在这方面的观念, 个人的理解是心物同一互相影响而偏向于唯心论。 譬如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十乘理观里面所说「所观者何,不出色(物质)心(精神), 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另外「一切法从心想生」以及「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以及我的师父所说「心法交融,它是一体」等语,都可见佛法的思想是心物一元而偏向唯心论。
佛法固然以心为主,但是也知道心物会互相影响。我的师父在讲经时曾经说起现代科学已经发现过去数百年所采用的从物质精神二分的角度去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误谬, 目前科学家对于物质已经研究的很透彻,现代量子力学家已经发现物质的起源是精神及物质的基础是意念。 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意念足够强大的话可以改变物质或者说DNA,反之物质影响精神更是我们所熟悉的现象,譬如身体生病而影响及心理亦即精神。 于是科学家改从心物一元的角度去看问题,认为解决物质问题要从精神方面着手。他们并且开始提倡''以心控物''的观念, 倡导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与灾难。
从斯宾诺莎到现在经过三个多世纪,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现象的了解进了一大步,假如斯宾诺莎生在现代的话,我想他的心物同一的思想内容应该会更丰富而清楚。
人有自由意志吗?
在这一节斯宾诺莎也提到:「 每一种事物在可能的范围之内都致力谋求生存,.... 一种事物生存的能力就是它的本性。.... 每一种本能都是为了保存个人自然形成的工具。 」威尔杜兰在此评论「因此世界上『没有自由意志存在』,适者生存的必备条件决定本能,本能决定欲望,欲望决定思想和行动。」
斯宾诺莎这部分的观念和19世纪的进化哲学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致,但是斯宾诺莎从这里出发, 主张「通过想象和理性,我们将经验转变成先见,我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我们的过去的奴隶。.... 因之我们博得了只有人类能享有的自由。」这点在以下「三、智慧与伦理学」 有更多的说明。 至于佛法则主张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两者观念应属相同。
三、智慧与伦理学
三种伦理体系
「归根到底哲学史上只有三种伦理体系,....一种是佛陀和耶稣的伦理观念,强调柔性道德(即指温和,谦虚等德行)劝人以德报怨。 另一种是马基维利(Machiavelli )和尼采的伦理学强调刚性道德(即指果敢,坚毅等德性),视德性和权力为一件事。....第三种则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 否认刚性道德和柔性道德的普遍的适当性, 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成熟的智慧能够根据各种不同的环境来作判断,.... 所以他们把德性和智慧看做一而二,二而一的事物」。 威尔、 杜兰认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无意识的调和了这些显然敌对的哲学思想, 把他们织入一种和谐的统一中」
斯宾诺莎的伦理观
「 斯宾诺莎不像乌托邦主义的改革者似的将他的伦理学建立在利他主义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上,也不像愤世嫉俗的保守者似的建立在自私之天生的弱点上,而建立在他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合乎正义的自尊上。 一套教导人们变成脆弱的伦理学是无价值的;『德性的基础不外于一种坚持个人自己的努力,人之幸福即存在于如此做的力量之中。』」
在斯宾诺莎之前的哲学认为「热情乃是一种『不适当的观念』 ....而理性为对整个情况而生的完整的反应,.... 本能是一种很好的驱使力量,但却是很危险的向导; 因为本能都带有个人主义之色调, 每一种本能都只寻求一己之完成,而不顾及整个人格的利益。」 斯宾诺莎对于这样的学说有着极重要的补充,他知道「没有理性的热情是盲目的,不带热情的理性也是死的。.... 思想既不当缺乏欲望的热力,欲望也不该缺乏思想之光辉。」
「思想有助于我们获得广阔的视角,因为它得到想象力的协助,能够意识到当下行为在以后产生的结果。」....「通过想象和理性,我们将经验转变成先见,我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我们的过去的奴隶。」「 因之我们博得了只有人类能享有的自由。热情之被动是『人性的枷锁』,理性之行动则是人性的自由。.... 变成伟大不是要超越人类统制别人,而是要站在不统一的欲望之偏颇和无用之上——是要控制个人自己。」 斯宾诺莎的主张与佛法主张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应属相同,英雄所见略同。
感想
威尔、 杜兰认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无意识的调和了这些显然敌对的哲学思想( 指上述三种伦理体系), 把它们织入一种和谐的统一中」。 斯宾诺莎所谓的智慧其内涵包含『欲望的热力』如前述, 然而在第一种伦理体系里面,其中佛陀的智能不包括欲望的热力。 佛法中的智慧是经由戒定慧三学而产生,是彻底摒弃对欲望的执着。个人感觉斯宾诺莎的见解可以调和第二和第三种伦理体系,并且近于中国传统儒家的见解。 传统儒家的见解并不否认人的欲望,而是要理性的节制欲望。 斯宾诺莎所谓「变成伟大....是要控制个人自己」的观点与儒家要求律己的观念应属一致。然而他的伦理学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上,这点又与儒家及佛法不同, 但是三者所要达成的目的又类似,或许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吧?
宿命论
斯宾诺莎主张宿命论,他的理由是 「社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必须使其公民通过希望和恐惧建立起社会秩序和合作的理念。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宿命论的,对年轻人的思想灌输一套禁忌,期望这些禁忌能够参与他们行为的决策。」 也就是说他希望藉由宿命论使得人们能够遵守一套禁忌(规范)而有助于社会的存续。 他又说「因为随着坏事而来的邪恶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并非不值得恐惧的。」 以上他的看法我觉得其实接近因果论, 亦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们应该断恶修善以追求善报, 同时又有助于社会的存续,而与宿命论不同。
另外斯宾诺莎从智慧的角度来看待宿命论,书中说「在这种境界中他把一切事物都看成一种永恒的秩序和发展的一部分,在不可避免的命运之脸上他学会了微笑」,同时斯宾诺莎也说「把一切事物看成命定的人虽然会抗拒,却不会抱怨....」。 既然会抗拒那就表示这个人仍然希望改变命运,所以我觉得他的看法并不是宿命论, 反而更接近佛法中命运是可以改造的看法。 尤其是宿命论容易使人消极悲观放弃努力,如果命运太痛苦,也会使人脆弱及抱怨, 所以斯宾诺沙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类似因果论及命运可以改造的看法其实应该与宿命论不同。
四、 宗教与不朽
这里引用斯宾诺莎的字句来说明他心目中的不朽:
「神(是)潜伏在流动事物后面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
「 最大的善乃是能使心灵与整个自然相联系的知识」
「 我们原是上帝之一部分,是法则与原因的巨流之一部份,我们是比我们更伟大的一种存在所分离出的形式,.... 我们的心灵乃是永恒的光辉之间歇的闪耀」
「作为宇宙整体之一部分,我们是不朽的。『人类的心灵不能和人类的躯体一样绝对归于毁灭,心灵之某部分将永恒存在。』 ,这便是能体察在永恒的形式下的事物的那一部分心灵。」
威尔、杜兰认为斯宾诺莎这部分的思想「甚至于比平常还要晦涩,经过解释者无穷的争辩后,别人对他的了解仍不免见仁见智。」但是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斯宾诺莎这部分的思想如果从佛法中自性的角度来认识就容易理解, 因为我觉得两者非常相似。(详情请见「伦理学,一、自然与神 ,—神(自然,实体....)与自性」)
伦理学至此完篇, 斯宾诺莎最后说 :「我便这样玩篇了我想要述说的一切——有关心灵凌驾情绪的力量,或心灵的自由。由这里可以清楚的看见一位明智之士是如何走在一个仅被欲念引领的无知者的前面,并且如何比他更强有力。....明智之士很少有动心的时候, 由于某种永恒的必要,他觉察到自己,上帝和事物的存在;他从没有失去自己,而总能享受心灵的满足。」 读到这里,我感觉斯宾诺莎的心灵层次简直已经成佛了。
(五) 政治论文(Tractatus Politicus)
道德起源的两种看法
在斯宾诺莎的政治论文里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政治学里对道德的定位 。斯宾诺莎,霍布斯(Thomas Hobbes ) 及西方19世纪的进化哲学都认为道德以及良心是后天产生的, 但是我从佛法及康德里也学到了另外一种相反的见解,就是道德是绝对的先验的。
我见闻不广,但是以下的见解可能是西方学术界对于道德的主流看法:
「 在初民状态里公众的权力还没有产生,既无政府,则无法律,既无法治,就谈不上公平。 在这种情形下,(人与人的交往)只有力量与欺诈才能算数。.... (人类的生活)是处于无边际的恐惧和暴力死亡下的危险,人类的生命只有孤独,穷困,卑劣,粗暴而又短暂。.... 直到这样的境界人类才发现有组织国家与政府之必要。 原来每个人都有侵犯旁人的权力,只要力之能及尽管无法无天。现在他放弃这种权力,只要旁人也放弃此权力, 所谓国家由此产生」(霍布斯)
「 在这种发展中,从自然境况中得来的个人的权力之法则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逐渐向整个团体的合法的道德权力让步」( 斯宾诺莎) 此处整个团体的合法的权力就被视为道德。
「 19世纪的进化哲学有力的提醒我们,义务观念是社会长期力量所造成的,.... 各种道德并非绝对不变,他们实际是人类行为法则,多少是为适应种族的生存而发展,而且道德的内容也因为种族的天性和环境而有不同。」( 威尔杜兰)
「 良心无论如何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在成长的个人的心灵中,良心乃是团体的道德传统上的附属品」(斯宾诺莎)
除了以上所述, 康德则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 他的看法偏重于直觉,因而缺乏有力的说理,所以在19世纪的进化哲学出现以后受到批判。 至于佛法也同样主张道德是绝对的, 我的师父在谈到这一点时有比较具体的说明, 而且老人家提出现代科学最新的发展作为说理的依据, 应该比较具有说服力。 至于我个人则选择相信佛法, 佛法对于道德的看法成为我为人处世的重要依据, 以下简述我的师父对于道德的看法:
老人家曾经提到佛法中的自性本身难以捉摸,它不是物质现象, 不是精神现象, 也不是自然现象; 我们看也看不到, 听也听不到, 闻也闻不到, 尝也尝不到, 摸也摸不到乃至想也想不到。也就是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不到自性, 我们不能从感官思维来体会这「最后的真理」。于是老祖宗慈悲,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自性, 就把它具体化, 那就是我们一般认知的道德: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师父讲经时也曾提到伦理道德的绝对性, 老人家说伦理道德不因时间空间而有差异, 三千年前是真理, 三千年后还是真理; 一万年前的人类虽然不识字但是有文化, 他们懂得''道'', 懂得''德'', 知道甚么是伦理。 伦理道德也没有地域的差异, 在地球如此, 在其他星球也仍然是真理。
此外,我的师父在讲经时提过佛经的批注随着时代而不同, 老人家说:「我们在读一部经的批注的时候, 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大德对于同一部经的解释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的环境不一样, 因此祖师大德们会针对不同时代环境的需要来注释同一部经。」( 大意如此)老人家也说:「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 所以在当下的环境解释佛法的时候,需要藉用科学方面已经发现的对宇宙,物质和精神的认识来解释佛法。」
( 大意如此)。
因此如前述有关伦理学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探讨,我的师父提到「....现代量子力学家已经发现物质的起源是精神及物质的基础是意念。 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于是科学家改从心物一元的角度去看问题,认为解决物质问题要从精神方面着手。他们并且开始提倡''以心控物''的观念, 倡导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与灾难。 」
其中所说的「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念力去解决人类的问题与灾难」的观念我觉得可以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道德法则具有绝对性的说理, 也就是说精神方面善的利他的不为自己的念头,亦即道德,不但对于个人对于整个人类群体都是有利的, 因此具有绝对性。 老人家藉由现代科学最新的发展来解释佛法中心物一元的观念,也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道德的绝对性。
(七)结语
威尔、杜兰说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近代哲学中最宝贵的创作, 他也说在斯宾诺莎之后一切哲学中都渗透了他的思想; 不但如此,斯宾诺莎以身作则言行相符, 实践了他所服膺的道德准则, 为我们竖立一个人格典范。 在伦理学中他对神的理解,从佛法自性的角度来观察, 以及从人类所能使用的表意工具来看,恐怕也已经是至矣尽矣。
斯宾诺莎读后感至此完篇, 请大家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