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5551|回复: 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书会友] 第三栋楼---纯纯的(蠢蠢的)拷贝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10-2018 17:1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推荐序:传道者志红/曾奇峰

许多来访者和学生告诉我,他们首次接触到心理学,是因为读武志红的文章。我和志红是多年的朋友,也算是他的读者和粉丝。每次出现一个大的社会事件之后,我几乎本能地会想:志红又要发新文章了。这个期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落空过。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来说,志红都应该是心理学领域的超一流写手。

曾经以及现在,鸡汤文横行天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幻想层面把别人的故事替换成自己的故事,用别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一味突出所谓正能量,使阅读者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整体感;忽略对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态的原因的思考,用虚幻的未来麻醉自己对当下的感受。从行文上来说,鸡汤文里每一个高频词都是一粒兴奋剂,有治标的欺骗性却无治本的实际效果,被称为鸡汤文的确实至名归。

志红的文章中没有人物的替换,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别人的命运跟你无关;当然他也列举古今中外很多事例,却不是为了进入别人忘记自己,而是为了反衬自己的处境;现实世界是一幅全景加最大景深的照片,最美好与最丑恶、最有趣与最无聊都同样被强调;而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

上述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基础。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心灵自由的学问,它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鉴定一门学科的金标准,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

本书名为《巨婴国》。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而作为读者,你也可以列举无数发生在你身边的例子。

志红告诉我,他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用来储存当下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以便随时查看。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公众需要一个或一系列解释,以便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知道杜绝类似事件的办法。志红一直在努力满足公众的这一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志红是以一己之力,成为国家维稳力量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最基础的那一部分。

文章千古事。好的文字会成为文明的一部分,代代相传。尤其是那些深入人心的文字富含的洞见,会抵消掉文化中的糟粕,使我们打包传递给下一代的精神食粮,有更多滋养、更少毒素。

我们曾经为没有中断的5000年文化感到自豪。深入思考后发现,这种延续的原因至少部分来自文化中的施虐因素。因为爱制造分离,而施虐制造忠诚。在文化延续所制造的歌舞升平的表象之后,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其中的人想成为自己的愿望的无边墓地。

志红的写作,可以被看成某种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个启蒙运动的目标是: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的背景下,启动公众对探索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兴趣,并且最大范围地分享已有的探索成果。

跟志红一样,我也是“孝顺”文化的坚定反对者。孝顺是对长者的恶性催眠:你老了,快死了,所以我让着你一点,这样你可以沾点便宜再离开这个世界。孝顺是对长者的巨大排斥与不屑。被催眠的长者会提前进入“垂死”状态,苟且地活在孝顺包围的虚假世界里,所以孝顺是坟墓的一种精神形式。我曾经想象过被晚辈或学生们孝顺的场景,确实可以满足一些帝王般的操控欲,但却伴随着弥散的孤独、无力和悲哀。一番权衡之后想说:请别孝顺我,请真诚地对我,就像对你的同龄人一样。

从心理发展阶段来说,孝顺表示固着在4岁前的人际控制和反控制期,人格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爱的级别。用爱替代孝顺,是全文明级别的巨大进步,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将享受这一进步带来的无限福利。

最后想说一个极富挑战的问题。拿志红或其他现代心理学家跟一些先哲相比,在视野、知识总量以及对人性的洞见方面,谁更胜一筹?

这个问题是一面镜子。它的答案永远在路上,也在你的人格深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MICHELLE07 + 50 谢谢分享!
kevin妈妈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3-10-2018 17:22:04 | 只看该作者
自序

1995年,在北京大学读大二时,去打工,和十来个大学生一起发小广告。

一个晴天,我们骑着自行车走在郊区的马路上,我在后面,看着他们说说笑笑,突然心里升起一个很强的意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由此决定,以后就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吧。作为心理学系的本科生,这是我所能想到的、了解人性的最佳方式。

从此以后,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这个愿景而来了。

譬如,忽略了科学心理学的一些课程,如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而专心读临床心理学各种流派的著作。

譬如,总觉得心理学大师们让我不够佩服,而一些哲学大师、文学家和艺术家更让我叹服,也觉得他们的书好像更能启发我了解人性,于是泡在北大图书馆里读了很多书,还去哲学系、中文系等跨系听了不少课。

譬如,从大二开始,就去校心理咨询中心帮忙,还去北京市的几个电话心理热线平台做接话员,每周一个晚上,从晚上8点到早晨8点,持续了5年,听了无数故事。

并且,很有意识地,考了北大心理学系的临床心理学方向研究生。按这条路走下去,看着还挺顺畅。

但一个波折出现了。读研究生时,有了中重度的抑郁症,我的导师钱铭怡老师认为我不适合做实习,于是这条路就像是断了。

抑郁症持续了两年,我就任由自己浸泡在抑郁中,仿佛深潜到了潜意识的深井中——村上春树的小说描绘过男主人公待在井底的那种情形如隐喻一般发生在我身上——成为一名地道的“深井冰”。恰好满两年时,感觉到内心中很多条拧巴的河流突然变得通畅,它们一起流向一个大湖,于是自愈。那之后,发现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可怕了很多,好像一切小说都能读懂,一切电影都能看懂,别人的故事也都能听懂。不过,在这里,是必须加这样一个词的——“好像”。

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因缺乏实习,不能直接走心理咨询师的路,加上担心北京的沙尘暴,转而去了广州日报社工作。我从小到大也一直爱写东西,蛮适合在报社工作。

先是做国际新闻,还正好赶上“9·11”事件。2005年,觉得国际新闻做不下去了,转而去做报纸的心理专栏,一写成名。

2006年,挤进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班,跟德国资深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们学习。这时,才真正学习精神分析了。

就在出发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杀了秦桧的干儿子,秦桧派一队兵马来抓我,几十人整整齐齐,如一个方块阵,铠甲鲜亮,长枪林立,步调绝对一致。他们逼近我时,我不急不慌拿出一个令牌,上面印着“弗洛伊德的使者”几个字,然后他们就不能抓我了。

到了上海,给几个咨询师朋友讲这个梦,他们说,这是大梦。所谓大梦,即是个人最重要的潜意识的反映,也可能是你的一些使命。

当时我的理解是,秦桧最标志性的事,就是以忠孝之名杀了岳飞,而我一直对孝顺有本能的反感,所以我的使命,就是要解构中国的孝顺。但是,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解构它可能会给我带来很多危险,如果我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这份解构工作,就会安全很多。

现实也如此,虽然我一直解构孝道,并引发很多抨击,但都是正常讨论。不过,我也感觉到,我是带着一些怨恨在解构孝顺,这样是不中正的,也会影响我更深入地理解孝顺。

怨恨的原因很直接,我的爷爷奶奶(主要是奶奶)一直欺压我父母,导致他们三十多岁时都不想活了,母亲患了严重的抑郁症,父亲则一年内一口牙全掉了,因为恨,但恨的是自己父母,不能向外表达,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向内攻击自己。

虽是家事,但事情非常不公平,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可孝道压倒一切,所以我父母就是绝对错,爷奶就是绝对正确,以至于,已被欺压到极致了,而村领导竟然还通过大喇叭向全村人广播说,我父母是不孝的坏典型。

这直接导致了我有反孝道的内在情结,所以解构孝顺时,不可避免有了强烈愤怒在其中,我再怎么自我认识,这份怒气都不可避免。

不过,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入,和在咨询与生活中听到的一些故事,我的这个情结开始不断松动,我对孝顺的那种克制不住的愤怒,因为对自己和国人的集体潜意识理解得越来越深,逐渐趋向瓦解一个标志性的触动,来自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她人很美,曾是有几千员工且以女员工为主的厂子里的“厂花”,自己做老板,有很好的收入,人也善良温婉贤惠,找我做咨询时已40岁,竟没谈过一次真正的恋爱。她收入的大头,给了哥哥弟弟与父母买房子,自己租了一个小公寓,活得非常节俭。对家人如此,对朋友和员工也极好。

然而,咨询期间的一次生日,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好”是不是真的。这次生日,她收到了很多礼物,但她突然发现,已有两年,她没给任何一个人送过一份生日礼物了。不仅如此,她还发现,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淡漠,别人的痛苦她很难真正关心,别人的喜乐她也很难被感染。甚至,她不仅仅是现在才这样,她怀疑自己其实一直如此,只是现在更加严重了。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好。

听到她的自我分析,我深受触动,我觉得我和她是一类人,也容易有求必应,各种付出,却很难求人,各种所谓的好。同样,我的确也是,很难带着热情去关心别人。

再将这个发现延伸,我发现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的父母、哥哥都是这样的人,为人极好。特别是我哥哥,简直到了极致,父母、嫂子和我,都认为他一辈子没说过别人(除了我嫂子)一句坏话。可是,他的生命力很弱,不爱和人交往。他一直在建筑队里打工,但不能做头儿,因为做头儿时,年底分工资,他总是先把别人的发完,最后发现自己的钱却少了。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中国式好人”的概念: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

然后,我试着不断深入认识,这份所谓的好是怎么回事,这份冷漠是怎么回事。

再之后,我发展出很多“中国式”的概念,譬如,中国式的婆媳关系。恶劣的婆媳大战,在中国算普遍存在,可也只有我们这样,欧美不如此,东亚国家也只有韩国和我们有点像,日本也不如此。

譬如,妈宝男,在中国也是普遍的存在,这也是中国式的。

譬如,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随着“中国式”的概念与认识越来越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变,也呼之欲出。

终于,到了2012年的年底,看电影《1942》时,一个清晰的概念跳了出来——巨婴。

电影中一个镜头:军需官去妓院,老鸨给他安排“东家”的女儿,他将要上17岁的姑娘,却大剌剌躺在床上,要女孩像个老妈子一样先伺候他。这一幕让我觉得很恶心,也因他肥头大耳,我联想到,他就是一个巨婴而已,要一边吃奶,一边做性事。

同是找妓女,我想到汤姆·克鲁斯在电影《大开眼戒》中,他面对小姐,是将对方视为一个人来尊重的。他们之间,像是两个成年男女间发生的事,而军需官和“东家”的女儿,其实像是一个婴儿要找妈妈伺候,但问题是,他们的年龄差又是相反的,所以这种反差引起了我很大反感。

这个概念一形成,我随即有了一个强烈感慨:天啊,巨婴,好像是我们大多数国人的共同写照,我们多数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其实还是婴儿水平。

这个概念一形成,再去理解各种经典的中国社会现象,就容易了很多。

譬如,屡屡爆出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事情,舆论一般认为,他们出于经济原因而去有意讹诈。最初,我也这么认为。

然而,多起案例并非如此,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一位摔晕的老人在医院一醒过来,第一时间就抓住送他去医院的扶助者的手说,小伙子,你为什么要撞我?还好,这位扶助者是警察,还有视频做证,所以顺利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类似案例挺多,由这些案例可看出,老人并非是有意识地在讹诈。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将老人视为巨婴,那就很好理解了。

婴儿是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他们会认为,既然失控意味着“我”控制不了,那必然意味着,是有一个“我”之外的力量在控制这件事,并且,因为这件事是伤害性的,所以必然是敌对力量在控制着这件事。

成年婴儿,即巨婴,和婴儿的心理逻辑是一样的。作为巨婴,这样的老人摔倒受伤,是一个巨大失控,他们会认为,这不是“我”导致的,而是“我”之外的一个敌对力量导致的,并且它有主观恶意动机。

所以,他们必然会找人去怪罪,这样就保护了“我还是能掌控自己身体”的这种感觉,且他们会认为对方是主观恶意的,于是对方必须负责和道歉,否则他们就一直死磕下去。一些案例中,即便有了视频,并且,目击者强有力地证明了对方是扶助者,他们还是要死磕。

由此可以看出,巨婴这一概念,可以强有力地解释很多中国经典的社会文化现象。

回头看,1995年我立下的那个目标——一定要搞明白人是怎么回事,它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一定要搞明白,中国人是怎么回事”。这像是给自己出了一道考试题,当巨婴概念乃至系统认识逐渐形成后,就相当于,我给自己布置的这道考试题,终于有了答案。

相对应的是,我经常做考试梦,并且总是回到了高中或研究生时期,因为高中我成绩多数时间比较一般,是经过长时间努力加上顿悟,高考前才突然开始考第一,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至于研究生,我则因为抑郁症而多读了一年,所以留下了阴影,但生活中面临新的考验时,我就容易做考试梦,重温当年的噩梦感觉。

2013年年初,我又做了一个考试梦,但梦中我就感觉到,这像是最后一个考试梦了。果真,从那以后,我再没受过考试梦的折磨。

2012年年底,“巨婴”的概念形成,2013年年初,则围绕“巨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结果是,我1995年给自己出的考试题,到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对我而言,一个最重要的考试过关了,所以这个梦就不用做了。

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写这本关于巨婴的书了,并且给磨铁图书的编辑不断许诺,2014年可以写好,2015年可以写好……结果,到了2016年,这本书才终于写成。

看似拖延,但这份拖延也有一个巨大好处。先是看到,多数国人是各种各样的巨婴,同时看到我自己也是一个巨婴,巨婴的各种经典心理,我身上也都有,而对自己内心巨婴的认识,需要时间。

正是从2012年开始,我终于开始碰触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一个东西——我心里住着一个恐怖的自我。我开始深切体悟到,我的好人形象,其实是在掩盖我内心深处住着的这个魔鬼。

由此,我才终于碰触到我的真自我。这时,我已经38岁了,过去的这半生中,一直活在“好人”的假自我里。

从2012年至今,我不断地在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魔鬼,每个巨婴内心深处都住着这样一个魔鬼。

随着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全面,我也越来越爱这个魔鬼。最终我明白,原来它就是生命力自身。

婴儿的生命力,是无好无坏的,如果它能够被看见,这份生命力就得到了祝福,它就会转化为好的生命力,如热情、爱意、创造力等。

如果它不能被看见,就意味着,这份生命力被诅咒了,它就会转化为坏的生命力,如恨意、破坏性等。我们内心深处住着的所谓魔鬼,其实都是这样一个东西。

我们社会的各种经典现象,因是巨婴水平的,常常看上去很低级很可笑,也很有破坏力。

我们社会的各种制度建设,也包括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文化,在我看来,其实都是在试着去压制这个魔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惧怕巨婴们心中都住着的这个魔鬼。但是,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

如果只是去压制这个魔鬼,就像是如来佛祖先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而后又给他戴上了金箍。这只能暂时克制其破坏性,但同时也损害了活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将我们心中的孙悟空、哪吒等释放出来,看见他们其实就是宝贵的生命力,去爱这一部分。

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讲,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一个人必须将他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展现在关系中,以此和另外一个同样如此真实的人建立关系,然后才能得到亲密,并被救赎。

譬如对婴儿来讲,只约束他是不行的,相反,要允许他的活力流动,以此和妈妈建立起亲密来,然后婴儿的整个生命力就得到祝福了。

对于巨婴来讲,这也是一样的。

当思考到了这个时候,我再解构孝顺乃至各种中国式现象,那种愤怒和戾气就真的可以逐渐消失了,我将归于中正,真的就像是一个中正的咨询师,只是试着去理解和接纳这一切动力。

同样,对我自己而言,这句话也特别适用——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

作为一个中国式好男人,我本能上喜欢走的路,都是宅男风格的,如做咨询和写书。但是,这条路走下去,并不能真正达到我的这个目标——搞明白中国人,特别是我自己,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个巨婴,我必须打破宅男的封闭,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将自己的心展开在这个世界上,将宅男的对立面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我是谁。

所以,这本巨婴的书,其实只是一个开始,我还会做更深入更全面更活生生的观察和思考。

作为一个思考者,我不可避免地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难免会偏颇,所以欢迎各种指正,也希望能和富有真知灼见的人有更多交流和碰撞。

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则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愿我们都能认识自己,并活出自己。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anuo + 50 谢谢分享!
MICHELLE07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3-10-2018 17:22:3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经典的中国式图景中,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譬如你很难在中国画中找到一个昂然挺立的身体。

对此表现力最好的,是岳敏君的作品。抽巴的人生,凝缩在抽巴的身体中。很多人反感岳敏君的画,但你走在大街上,满眼望去都是这样的图景。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放到国人身上,它可具体表达为: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

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

两者冲突太强,以至于作为协调者的自我没法协调,所以变得软塌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anuo + 50 谢谢分享!
MICHELLE07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3-10-2018 17:23:08 | 只看该作者
伸展你的能量球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之所以投身幼儿教育,是因她做过一个梦,梦见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如军队的成年人,面无表情如僵尸。梦中,她痛苦至极,她知道,这些面无表情的成年人,就是中国的父母们,他们不懂该如何爱孩子,却认为一切举动都是出于爱,都是教育。

我认为,这是孙老师对中国成年人的一个个性化理解。可以说,她在用她的心,去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

著名画家岳敏君,他的经典作品“笑脸人”,构成了当代艺术的一道特异的风景。说实话,放在多年前,我是非常反感这些当代艺术的,我真认为这是“审丑艺术”。但经过多年深入的心理咨询工作后,我对岳敏君以及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中国人国民性的理解。

还有很多人做过类似的工作,譬如柏杨写了《丑陋的中国人》,譬如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在文字解读方面,我最佩服的,是台湾学者孙隆基,他写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可以说包罗万象,在方方面面解读了中国人的国民性,详细、精准而到位。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是我自己对中国人国民性的一个解读。

不过,在正式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想说,别太被我误导,你可以先做一个练习:第一步,找出五个形容词,来描绘你自己的个性;第二步,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然后,放松,中正地坐着或站着,闭上眼睛,想象在你身前,出现了一个能量球,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色泽……

如果你做过气功、瑜伽或静心等训练,就可以这样:中正地站着,双脚叉开和肩同宽,搓手约10秒钟,然后闭上眼睛,张开双手,手心相对,去感知两只手间,真的会有一个能量球一样,如两只手距离近了,你能感知到两只手间,有一股张力在。

然后,在想象中,将那五个形容词,逐一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变大,还是会变小。

如果只是放形容词进去,可能还不够,那你可以将符合这个形容词的自己的形象,譬如某一情景中你就是这样的,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会如何。

我第一次做这个练习,是在美国催眠治疗师斯蒂芬·吉利根的课上,他带领大家做这个练习,不过内容是,将你的梦想放进去。

大二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宏大的梦想——成为能解开人性奥妙的心理学大家,并且一直在追求它。但让我想象不到的是,将这个梦想放进去后,能量球竟一下子小了很多。

然后,我将第二个梦想,并不是特别看重的梦想——到处旅游,放进去,能量球变得大了很多。

这个练习让我非常震惊,我后来多次体会,感觉的确是如此,如果就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成为一名深通人性的心理学家,我的世界是会变狭窄,能量是会变弱的。

相反,如果我满世界去逛逛,自己的世界就会变大,能量就会变强。

当时脑袋里并不非常懂得,到底这是怎么回事。现在回头看,成为一名心理学者,和成为一名作家一样,都是我本能上习惯走的路,并且,是作为宅男的我最擅长做的事。但宅男,本来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那么很自然地,假若按照宅男风的惯性一直走下去,我的世界会越来越狭窄,不管我做的事情看上去多么宏大。

类似的感觉,还出现在我的好人形象上。说来搞笑,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自私的人,是一个好人,以这个形象而自得,有道德优越感,并且蛮容易获得别人认同,但我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形象。

不喜欢的原因很直接,我感觉到,我待在这个形象里,并不自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捆绑着我,让我不能自由地伸展自己。

斯蒂芬·吉利根课上的这个练习让我震惊之余,也有了庆幸。当时想,幸亏明白得早,要不然,有一天真活出了自己头脑里的第一梦想——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心理学家,但却发现,自己活得反而更加萎缩,这就太糟糕了。

人的性格都是逐渐形成的,对它了解越深,就越可能改变它。至少,我们需要去问问,一直以来的这个“我”,自己到底有多喜欢。

或者,问一个更形象的问题:假设你自己是一个能量球的话,那么,作为一个能量球,你是伸展的,还是萎缩、甚至坍塌的?你的色彩,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每个人都可以被看成一个能量泡,这个能量泡在成长中,必然要伸展自己,伸展就是攻击性,而攻击性,是人最原始的能量。弗洛伊德则称,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有两个:性和攻击。如果你上一些灵性的课程,看一些灵性的书,则会看到一些哲人称,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能量球、能量泡、能量体、性和攻击……这些说法,其实是一回事,讲的都是生命力。

人都是自恋的,对于我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对于我们所在的集体自我,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美化。但是,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作为一个能量体,你的自我是伸展的、饱满的、鲜亮的、富有弹性的吗?还是萎缩的、暗淡的、僵硬的?你所在的集体,如果作为一个自我,那么,这个集体自我的能量体,又是怎样的?

我的确认为,我自己,我们多数国人,我们所在的各种集体,乃至社会与整体文化,都是在压制每个能量球的伸展的。

但你也可以,用你的眼睛、你的心去看。

譬如,你可以发展这个练习,想象一个能量球,代表着国人,然后你将我书中探讨的国人的各种国民性——即国人作为一个集体的个性,一一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如何变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uo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3-10-2018 17:23:37 | 只看该作者
能量的演变

人性很复杂,但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一、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

二、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与创造力。

三、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黑色的、死的能量,如怨恨与破坏力。

四、当一个人整个的能量体都被看到,生命就得以证悟。

由此可以说,生的能量和死的能量,其实是一回事,差别只在于,是否被看到。

并且,最初都是在关系中被别人看到,而后自己将这一点内化,就可以自我觉知了。

所以,人不能长久处在孤独中,长久的孤独就等于能量体从未被看见,就等于是我们以为的彻底黑暗、彻底死亡。

更详细一点的阐述则是:

一、作为一个能量体,人需要向外界伸展自己。就犹如一个章鱼,不断伸展自己能量的触角。能量伸展有各种各样的,如爱、欲望、表达、创作等。

二、这一个具体的伸展,如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链接由此建立,而这股能量得到祝福。它本来是中性的、灰色的,但被祝福后,就变成了亮色的、生的能量,即正能量,就可以人性化地去表达。

三、这一个具体的伸展,不被看见,就相当于是,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其他能量体接住,那诅咒就会发生,它会从中性的、灰色的,变成黑色的能量,也即负能量、攻击性,不过我喜欢把它称为黑色的生命力,然后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

四、黑色的生命力,或攻击性,它如果向外表达,就变成了对其他人的一个攻击,如怨恨、愤怒、鄙视、讽刺等。

五、黑色的生命力,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总是向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六、黑色的生命力,如再次被看见,那么它又会转化成亮色的生命力。

七、很多人身上,既看不到正能量,也看不到负能量,他们活得,如同一个僵化而干瘪的能量球,其真实情形是,他们心中藏着自己大量的黑色生命力,这让他们惧怕,并将这些黑色的生命力封冻起来。

活得抽巴而萎缩的国人,都是这种情形,我是其中的典型。

我自己就是一个抽巴的男人,作为这样一个男人,我明白,在心理学上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试着找到一条路,能让我们更好地活出自己,成为一个饱满的能量体。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切地懂得,那一个个干瘪的身体是怎么回事,他们体内藏着什么样的黑色生命力。并且,这些黑色生命力不能被灭掉,其实也灭不掉,而需要被看见、被理解和接纳。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不是为了宣扬黑暗,而是希望能达成理解与接纳。

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如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4-10-2018 00:23:06 | 只看该作者
巨婴国,这个角度新颖,也尖锐,但还是有点争议
武志红坦承, ”一个思考者自,不可避免地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难免会偏颇 “。 大多心理学书都可以加这么一句在序言里。

是,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4-10-2018 00:25:46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能量球这个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4-10-2018 00:30:48 | 只看该作者
三我的理论对整个国人作那样的概述,有意思,但显得偏激
不过没关系,群体和个体是两回事。

抽巴。。。说得好。没觉醒,或者用力过猛,就塌了。。。
不好意思啊,没看原文,仅仅是你贴出来的部分,一点直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4-10-2018 00:31:17 | 只看该作者
写书,是希望能达成理解与接纳

赞这个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4-10-2018 17:44:23 | 只看该作者
我常常对正当红的书籍保持一点距离
等热度减下去,各种评论都出来了,才想起要翻一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uo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4-10-2018 18:27:26 | 只看该作者
能量需要被看到,也就是说人是离不开群居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4-10-2018 18:28:14 | 只看该作者
春浅 发表于 14-10-2018 17:44
我常常对正当红的书籍保持一点距离
等热度减下去,各种评论都出来了,才想起要翻一翻

经过长时间考验的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春浅 + 5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4-10-2018 18:28:35 | 只看该作者
我已经很努力回帖了为啥还是没有宝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春浅 + 50 安慰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4-10-2018 18:59:51 | 只看该作者
anuo 发表于 14-10-2018 18:28
我已经很努力回帖了为啥还是没有宝石。。。

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一个anuo,是你吗?
记得几年前看到你的名字,在心里默念 “阿诺”

宝石的概率比较低,似乎发主题帖比较好。。。没精力写帖的话,可以将旧作贴上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uo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4-10-2018 19:0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uo 于 14-10-2018 19:12 编辑
MICHELLE07 发表于 14-10-2018 18:59
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一个anuo,是你吗?
记得几年前看到你的名字,在心里默念 “阿诺”


估计就是我。
是阿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ICHELLE07 + 50 好听的名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14-10-2018 19:34:53 | 只看该作者
MICHELLE07 发表于 14-10-2018 18:59
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一个anuo,是你吗?
记得几年前看到你的名字,在心里默念 “阿诺”

想来想去,我决定弄个帖子骗箱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ICHELLE07 + 50 好啊好啊,一定会有宝石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4-10-2018 20:10:48 | 只看该作者
anuo 发表于 14-10-2018 18:28
我已经很努力回帖了为啥还是没有宝石。。。

看运气,真的
我发了这么多帖子,很久也才翻出一两个
宝石稀有,且写且珍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uo + 50 你太可爱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14-10-2018 20:11:43 | 只看该作者
春浅 发表于 14-10-2018 20:10
看运气,真的
我发了这么多帖子,很久也才翻出一两个
宝石稀有,且写且珍惜

你的属性是幸运星!!!我打开你这个回复,然后拿到了紫宝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春浅 + 50 恭喜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14-10-2018 21:14:29 | 只看该作者
anuo 发表于 14-10-2018 20:11
你的属性是幸运星!!!我打开你这个回复,然后拿到了紫宝石。

春浅就是那个幸运的在骆驼背上加稻草的人
你的紫宝石买了什么呢,阿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14-10-2018 21:23:20 | 只看该作者
MICHELLE07 发表于 14-10-2018 21:14
春浅就是那个幸运的在骆驼背上加稻草的人
你的紫宝石买了什么呢,阿诺?

买了红色福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8 13:51: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8 13:51:50 | 只看该作者
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那么,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心理年龄会有多大?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作为弗洛伊德的经典概念,口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说法已广为流传。关于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1岁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之发达。
1岁前婴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都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还停留在1岁前。
精神分析界有一个习惯性的说法:这个人发展到了俄期,那个人没有发展到俄期。
所谓俄期,指的是俄狄浦斯期,也即恋父恋母期。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浦斯期指的是3—5岁,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性能量有了大爆炸,并且,性能量指向了异性父母,而攻击能量、竞争性指向了同性父母。即,男孩会和爸爸争夺妈妈,女孩会和妈妈争夺爸爸。
当一个孩子顺利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他的性能量表达被允许,他的攻击能力、竞争性的表达也被允许。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是,发展到俄期的人,会比较接纳自己的性能量,以及竞争欲。同样,他们会接纳伴侣的性能量,也会接纳对方的嫉妒心。这时,他们处理情感和性的时候,就像成年人一样。
特别是,因为和父母构建的是一个较成熟的三角关系,允许嫉妒与竞争在其中流动,所以他们会对一定程度的三角关系有较高接纳度,允许伴侣有异性朋友和适度花心。他们不会只想着自己为所欲为,却要求伴侣绝对忠诚。
所以,虽然看上去,发展到俄狄浦斯期的人,心理看起来比较复杂黑暗,性能量不压抑,竞争欲也不压抑,但发展到俄期的人,其人性发展程度,要远比口欲期成熟。
虽然精神分析师们也会说,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生的事,但私下里,精神分析师们更喜欢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到了俄期,还是停留在前俄期。
从年龄上来讲,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会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也如是。
5岁前分这样三个阶段:
0—6个月,我称之为一个人的阶段,即,虽然看起来婴儿是和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一个人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
6个月—3岁,我称之为两个人的阶段,即,婴幼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婴幼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但还需要妈妈在自己身边,还接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所以对忠诚的要求比较高。
并且,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抢夺控制权。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是,只能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两个人的阶段,虽然也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
3—5岁,俄狄浦斯期。我称之为三个人的阶段。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这个别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说,虽然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世界变得复杂了很多,不再是单纯的小清新,但对这份复杂的容纳,其实意味着更高的心理健康程度。
像前俄期,则对忠诚、忠贞、纯净、单纯等有极高的要求,但一旦碎裂,就会变得很可怕,所以说,只想活在一个单纯简单的世界中,这未必是好事。
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发展到了俄期,就会对人的复杂度,即性欲和竞争欲有很高的接纳度。
譬如英国和美国,在整体上,就达到了俄期,其社会对性的复杂性和竞争心,有很大的包容,以及鼓励。
没发展到俄期,就意味着其心理年龄还在3岁前,而这又分为口欲期和肛欲期。肛欲期的重要表现是控制与强迫,追求洁净和秩序,德国和日本就很像是处于肛欲期。
心理治疗圈里的朋友多认为,日本发展到了肛欲期,甚至是俄期,但我非常怀疑他们是否到了肛欲期,我觉得他们和我们的状况也许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口欲期的集中表现则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经过嘴来体验。口欲期不仅是好吃,也因为嘴部最敏感,所以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巨婴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动物,国人都想把它们吃到肚子里,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口欲期的婴儿觉得自己是匮乏的,他们必须把妈妈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游记》中,各种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追求长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学看来,一个完美的乳房,对婴儿来讲,就是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获得永生的。
巨婴,即是成年的婴儿,而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作为由巨婴们组成的国度,中国吃文化如此发达,特别是广东,可以从早茶开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夜宵。就像是,婴儿永远在找奶吃。
据台湾学者孙隆基说,那种像航空母舰一般巨大的饭馆,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我也确实没在其他国家发现,像广州炳胜酒家这样规模庞大的饭馆。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1岁,这看起来已经够低了,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为什么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称为病态共生。
其实,除了共生心理,小婴儿有很多很夸张的心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他们而言,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过,假若成年人还有这些心理,那就是病态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8 13:52:19 | 只看该作者
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也就是说,小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和妈妈,构成了一个身体与心理的共同体。
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8 13:53:08 | 只看该作者
二、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这也是孝顺或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并且,全能自恋和共生结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为还处在共生期,所以巨婴们不能独立地好好待着,必须和别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后,全能自恋的心理又驱使他们拼命争战,很容易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离不开,又要你死我活地争夺话语权,所以最好是弱者顺从强者。
所以,孝顺或听话哲学,其实只不过是,巨婴水平的父母们一个必然的表现而已。
当理解了这一点后,我对孝道文化的愤怒,就减轻了很多。
一个社会单元内,那个最有权力的人,才可能享受到这份资格。其他人怎么办?或者去争夺权势,或者装孙子。
但是,因为活在共生和全能自恋心理中的巨婴,绝对接受不了挑战,所以挑战者如果实力还不具备时,他们一般都会被灭掉。因此,中国历史上,有独立意志又不懂政治的英雄们都没有好下场,最经典如岳飞。
由此,装孙子装奴才,就成了一个普遍选择。或者是有觉知地做奴才而等着有一天翻身,或者是做了奴才而没有觉知,反而去美化做奴才的哲学。
儒家文化的存在,孝文化的存在,特别是三纲五常,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多数国人是巨婴这一事实而设计的。当然,这不是某个人的有意识的设计,而是集体动力演变的自然结果。并且,儒家文化并非是孔子发明,他只是早已存在的这一个思想的集大成者。
既然都是巨婴,都想全能自恋,并为此不惜你死我活,如春秋战国时代,争战得太可怕了,那最好还是设计一个秩序,让强有力的人更强有力,让位卑者去遵从强者,好让社会尽可能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8 13:54:26 | 只看该作者
三、偏执分裂。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3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这一心理,在我们过去的影视上很容易看到:英雄们都高大全,没有一点缺点,坏蛋们则没有一点优点。
在婴儿期,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婴儿的能力很差,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玩都不能靠自己解决,而必须靠妈妈或其他抚养者照顾和回应。
并且,婴儿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里,一旦被照顾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恋就得到了满足,这时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一旦没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中,同时也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或者自己。
但是,婴儿必须把围绕着无助、暴怒的破坏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为他的自我还没有能力容纳这份“坏”,一旦他认为,这份“坏”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会分崩离析。
具体而言,一旦有任何失控发生,婴儿会想,既然“我”控制不了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并且,因为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这件事发生的力量是敌意的,并且是主观敌意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婴儿就将失控中产生的“坏”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并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并且,因为婴儿同时还是偏执的,所以这个逻辑会变得非常顽固。
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极为常见。譬如,家里少了钱,父母或老人会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认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认,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认,因为的确不是他们干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认,但接着又会被逼迫去找钱,但因不是自己干的,还真找不着,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后,大人们却在其他地方找到了这笔钱。
有些孩子,就因此被父母或老人活活打死。当然被打死的是极少数,但有类似被冤枉经历的,就太多太多。
巨婴们之所以如此的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的;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坏”才能被控制……
婴儿的基本心理,可以归到这三点上,巨婴们也如是。并且,它们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各种经典的中国式现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这三类心理。
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国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没超过6个月,这听起来会让很多自恋的国人不舒服,觉得太低了。但还有比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的。
譬如,还有一个广袤的世界,处于极致的偏执分裂中,那其实是3个月前的婴儿心理。他们的世界,更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你死我活的。
再譬如印度,在我看来,印度人简直是都还没有出生,他们集体活在中阴身的状态。所谓中阴身,也是印度的说法,即一个生命死去到重新出生的过程。
并且,关键不是分高低,关键是,这是否是事实。如果是,我们就需要承认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深深地理解和接纳,然后从这里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15-10-2018 14:01:50 | 只看该作者
充满了偏执和想当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15-10-2018 17:08:59 | 只看该作者
Earlgrey 发表于 15-10-2018 14:01
充满了偏执和想当然。。。

可能因为太多的不认可,所以据说说卖了三天就被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15-10-2018 23:08:29 | 只看该作者
annahw 发表于 15-10-2018 17:08
可能因为太多的不认可,所以据说说卖了三天就被禁。

哈,禁了?那你是在禁之前买的?

ANNA真可爱,每栋楼都编号,不愧是程序媛。。。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nnahw + 50 大神,您指示一下,我这楼还纯纯地继续拷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16-10-2018 12:21:48 | 只看该作者
MICHELLE07 发表于 15-10-2018 23:08
哈,禁了?那你是在禁之前买的?

ANNA真可爱,每栋楼都编号,不愧是程序媛。。。

是的呢,被禁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ICHELLE07 + 50 期待继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谢谢。除非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16-10-2018 12:30: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
人,都活在轮回中。依照佛学,万事万物都是在轮回中。
作为中国人,很自然地,我们也都处在中国式的轮回中。
轮回的单元,有单个的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文化。作为单个的人,我们的自我,其实都是在更大的单元中被塑形。我们的自我,是我们家庭的凝缩,也是社会乃至整个历史文化的缩影。
认识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潜意识深处,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
我们先说说理想的家庭结构。理想的家庭结构,可以归到一句话上——夫妻关系是定海神针。即,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和家族中,是要第一位的,而亲子关系要列在第二位。并且,夫妻间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的情感链接的质量,可以在家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相反,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上: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说到这儿,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理想的,还是有问题的?
我相信,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有问题的,而且普遍有深重问题。首先,中国人普遍的意识中,亲子关系才是第一位的;其次,中国家庭中,夫妻之间的情感质量,普遍不怎么样。
结果,我们的家庭模式,多数真是符合了有问题家庭的模式:一个超焦虑的母亲,一个严重缺席的父亲,和有问题的孩子。
父亲的缺席有两种:一种是,他们很少在家中;一种是,他们虽然常常在家里,但他们对家庭是回避的,既回避和妻子亲密,也回避和孩子的高质量沟通。这还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健康家庭,夫妻相爱,并会祝福孩子走向自由独立。但我们的家庭,普遍是阻止孩子追求自由独立的。为什么会这样?
一天,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写了一系列微博,最后汇总成文章《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这篇文章也收录在《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30-11-2024 05:45 , Processed in 0.081227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