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MICHELLE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书论文] 谢谢你陪我一起赏诗:古诗背后的凄美故事(19楼开始)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3-10-2014 12:0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15-10-2014 09:10 编辑

看电影《夜宴》,听其中的《越人歌》,如泣如诉,凄美动人,其它情节我记住的不多。
不过夜宴写的是唐宋之间、五代十国年代的故事。(居然改编自《哈姆雷特》)

《越人歌》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40年前后,当时楚越虽是邻国,但方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
据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春秋时,鄂为邑(县)。楚王的一个儿子子皙,是为鄂君(鄂县县长)。

水天一色,舟船游弋,歌声回转。王子庶民,无卑无尊,彼此心悦。也是天下大同胜景。
”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的寂寞只因有了了解,哀怨幽暗的房间心意,突然挣脱了樊笼,一线天开,光明普照。
子皙是一个节俭干练内心忧伤的男子。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缠绵悱恻,艺术水平很高,和楚国的其它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由鄂君子皙想起吴王夫差,也算曾经英明无敌,最后为了越美女西施丧家失国。情深义重,不论成败。
(这背后还有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和西施范蠡的传说~)

总之,大概越国是风水宝地,出美女?
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金华周边地区,早期定都会稽(绍兴),灭吴后,势力达齐鲁之南东濒东海西达皖淮赣鄱。
西施的故乡是诸暨。

楚国本在中原,后南迁。吴国则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核心。

《 越人歌》歌词是这样的: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搴[qiān]  拔取:斩将~旗。州同舟。
訾[zī]  估量,限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5-10-2014 11:4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5-10-2014 11:58 编辑

先贴几张照片,接下来分享几首关于桃花的诗和典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5-10-2014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图片效果真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5-10-2014 12:4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6-10-2014 16:19 编辑

桃花盛开的季节,当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桃花盛开的地方,当最能寄托无处安放的春思和乡情。神赐万花万物,在我眼里以桃花最不能忽略。李、杏、樱花,是一路妖娆的追随。

我家只有一株小桃树,初秋结果又大又甜,惹人艳羡。我却最看重它一树花,目前开得还很清淡,无人在意。
色艳,味醉,从含苞到落英,无一不令人动容,观花诗起,不能自已,不能矜持,“桃”字本身就是诗。

它是自然之物,是美妙天工,所以有资格肆意妖艳而无可厚非,它是光明正大的、名正言顺的,美而无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树始盛开“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此平和,优美,意境脱俗,谁不曾吟过?

以下为摘选:

” 诗经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第四篇《樛木》贺人新婚,祝新郎福禄双全。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诗三百的前六篇,地位不可谓不重。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开卷头几篇无一例外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这就很奇怪了!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前人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成因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的力量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家族团结兴盛。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在那个时代,新人懂得操持祭祀也非常重要,是做女子的无上美德。“

《桃夭》明写女子的容颜,实赞女子品行出众。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桃之芬芳,贯穿古诗经脉,一帖难尽,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6-10-2014 12:2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8-10-2014 15:55 编辑

我们熟知白居易的《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也许他的诗平易通俗,比较适合小学生。他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自然,平淡无奇,然而意境和情趣跃然纸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是由于“山地气候” 的缘故。
大林寺位于庐山,比山下平原高出千余米,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诗人不理解这些自然现象,而是发挥想象,表达了自己的惊喜和错怪(原来春光未去,躲到山里了呀)。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忧国忧民,多愁善感。多作诗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他一生学习刻苦,辗转乱世,政治史颇不平顺,后被贬,隐居。
前半生求兼济天下,后半生求独善其身。

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借着它,遁得桃源。
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人面桃花》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概括来说就是八个字:寻春遇艳,重寻不遇
唐美男子诗人崔护外出春游,口渴,敲门求饮,言语挑逗少女,后即辞去,不复归。过了一年,突然情发,又来,姑娘已经相思而死。
崔护诗不多,名气不响,经历也少了几分磨难。进士,京兆尹,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一出未果的艳遇倒成就了他不朽的诗名。

说桃花,不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太不厚道了。As far as I know,崇尚西洋文化的文人,内心也是不能抗拒陶渊明的,他超然众才,无可批评,承担起魏晋文脉的骄傲。

武陵渔人的奇遇,后来高人苦寻不得,宛如一梦。有些际遇是一生一次,错过不再返。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诗人大约后悔当初没有留下来。


黄药师的桃花岛,是否圆了前人未尽的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8-10-2014 15:2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8-10-2014 15:57 编辑

既写了桃,就顺势写一下梅。

自古至今,历史上不乏爱梅成痴的文人。宋朝爱梅蔚然成风,不同于国富民强的大唐以牡丹为至爱至尊。

宋积弱累贫,开国伊始就处在外强的凌辱之下,南渡以后,更是江河日下,风雨飘摇;

长期生活在内忧外患中敏感的文化人,视孤傲自洁的梅花为最佳咏物对象。


陆游:“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陈亮:“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

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南宋中前期的诗词人多以梅明抗金救国之志。到南宋末年,宋亡已成定局,正直文人咏梅,则表明洁身自好,宁当亡宋遗民也不愿委身事元的悲苦心态。

北宋是个好时代,富庶安逸,才子辈出,佳作纷呈。孤高恬淡的林逋为梅所动,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
他的咏梅千古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爱极。

----------------------------此为八卦分割线------------------------------------------------------------------------------------

由梅想到唐玄宗的梅妃江彩萍,一位清高自傲的才女,诗文乐器歌舞皆通。

早期受宠,先于杨玉环。玉环入宫后渐渐失宠。寂寞中力作《楼东赋》寄幽思,图挽君心。

然而她没有汉武帝时凭重金邀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而重获宠幸的陈皇后幸运,这首歌赋不仅没有改变失宠的现状,发引起杨妃的重妒。

有一次,尚未忘情的玄宗请人送一斛珍珠给梅妃。她以诗冷拒: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在我看来,这几句既有怨气,也有傲气。梅妃到底太柔弱清高,不善圆融,不合世俗,经不住世事,在安禄山叛乱时,香消玉殒于乱世战火。


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在梅树下挖出梅妃的遗骨时,老泪纵横。

前尘如梦,夜凉如水,长生殿上依旧灯火通明,暗香浮动,依稀在梅林中笑语翩跹的梅妃仙去,化成了墙角数枝梅。


下一节继续顺着思路,说说唐朝两位可爱的才女道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0-10-2014 16:03:56 | 只看该作者
唐代美女道士诗人,这么一个标签,八卦气息扑面而来。

既然我们要说道士,那么就稍微了解一下这个“道”字。

还是先看看定义,我在另一个帖里的小总结:
儒:讲的是入世,修身养性,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不谈鬼鬼神神,不管死后如何,只管人活着的时候品性怎么样。
道:讲的是出世,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人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佛:讲的是超世,强调自身修养。人死之后,灵魂转世投胎。人生就是苦。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欲,要灭除苦,就应该觉悟。万物并无实体,
因缘聚散而已,一切都在变化,生死因果相续,连“我”也是一种幻觉,因此不可在虚妄中执著。
由此确立“无我”、“无常”的观念,抱持“慈、悲、喜、舍”之心,就能引领众生一起摆脱轮回,进入无限,达到涅盘。

这次再补充一点关于“道”的内容。

道家作为一种思想,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一划开天,到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智慧出著道德经,正式成型。
其主要主张有:虚无、自然、无为、守静、璞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等。作为古代哲学流派一直,与儒家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内部流派也有很多。

关于道德经,看这个帖:
https://hioz.me/ibbs/thread-959119-1-1.html

道家思想到秦汉之际演变成道教。

道教作为中国的唯一本土宗教,自轩辕黄帝(始祖)始,历史悠久,集华夏种族文明之大成,包括天文历法节气等以及初汉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
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等逐渐形成。原专为贵族修研,从东汉年间起开始流传民间。道教和道家应该本为一体,无须严格区分。

金庸小说里写的全真教就是道家内主流教派之一,另一个大派是正一派。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

道士是神职人员的一种,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礼仪,接受各种戒律,传播道教文化。
金元以前,道士是可以不出家的。从全真教(金)起,制定出家制度。全真道士都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
正一派的则可以结婚,吃荤。

啰嗦这么一堆,唐代的女道士蓄发,自由行动,谈恋爱,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0-10-2014 16:05:38 | 只看该作者
李冶,江南人士,中唐时候的诗人,美貌多才,十一岁出家,改名李季兰。为什么出家呢?

据说她六岁写了首咏蔷薇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因为“架却”谐音“嫁却”,她那捕风捉影的父亲,大约是联想到当时的风流名妓薛涛,预感自己女儿也将是个“失行妇人”,因此赶紧送往道观,指望借助清灯黄卷收收性子。

从时代背景看,那时的道教没有严格的出家制度,号称出家,不遵守戒律者大有人在。二唐朝又是富贵风流的朝代,公主皇妃尚且大胆放荡,民间开放风气甚重。

史载李冶泼辣大胆,和当时的名士素有往来,畅谈诗文,席间言笑无忌。传有她用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算带点颜色的段子。

李冶诗高过薛涛,一首《相思怨》写得直白高远,遥有古风: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她还有一首非常别致的相思诗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她最令人一见难忘的诗,当数《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淡致而奇绝:前三句平淡过场,最后一句峰峦毕现。

李冶的死是典型的文人的悲剧。德宗久仰李季兰之才名,召见后,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太,虽然无法来电,但也以肯定以礼相待,不乏抚慰。

谁知后来朱泚叛乱,李季兰因上诗过他受牵连,被唐德宗下令乱棍扑杀。可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0-10-2014 16:07:34 | 只看该作者
鱼玄机(字幼微)是晚唐诗人,比李冶晚了约百年。她也是容貌和天资均出众,幼成诗名。
出家的原因是因被丈夫李亿的正妻不容。李妻裴氏,出身高贵,爱嫉妒性妒,十六岁的鱼幼薇才和李亿在一起99天,就被扫地出门,遁入咸宜观。

此后一直怀念李亿。

有村姑到咸宜观里边烧香边哭泣,说她爱的人弃她而去了,鱼玄机写了一首诗送给她,就是那首有名的《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床。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据说她与温庭筠因诗结为知己,十三岁时写的诗令温庭筠惊艳不已:

《赋得江边柳》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用笔老到,格律和意境皆属上乘。

但温郎到底没有视她为爱人---是畏惧世俗的压力吗?


受了情伤的鱼玄机风流不羁,令不少男人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后来据说吃自己的婢女绿翘的醋,失手打死了她,从而服了死刑。

关于她的传纪资料不多,死因也存有疑团,打死婢女而被判杀的说法尚未得到最终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10-10-2014 16:1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15-10-2014 09:11 编辑

打算结篇了,越写越觉得自己手笨,脑窄。

最后一篇打算留给清朝的一枝独秀---纳兰容若。从时间上来说,他算是离得我们最近的一位让我欣赏的、感怀的词人。

之后还有古诗词吗?毛某,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现代人,不算,但郁达夫的写作水准还是要崇敬的。

这几天重读红楼梦,旧习不改,还是最沉醉于诗词对联的情节。
当然,经历这些年人事,眼里不再只看到宅斗,也看得到时代和历史背景了,还有人心人性,更有佛禅之机隐现,皮毛感知。

相比读小说专注于文艺部分的毛病,读诗词还有一个更坏的毛病,就是从来都是吞下去的,不嚼。

书里常有众人云(众人都是不提名字的,呵呵),宝黛钗三人的诗最出众。虽没看出具体出众处,但这美好情节,往往让我陶醉。

写小说嵌入诗歌,我觉得好比给小说上了彩妆,可以没有,但有了必然出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13-10-2014 16:03:3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前辈的文章,稍微总结一下诗的脉络史。

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的作品文风强健。相比《离骚》,《诗经》还不具备强烈而孤独的主体性,有说法是后者是“平原小合唱”,前者是“悬崖独吟曲”。

屈原比诸子中最具文学气质的庄周,更有”无谋“的姿态---不再合唱聚众宣讲。此时文学气象已成,我的理解是:脱离枯燥生硬的学术派,有了感性。

秦统一了文字,为文明格局奠定了基础。

有一个通俗的文体概括,能给人们一个直观印象,那就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汉赋流于富丽雕琢堆砌,充满对朝廷的歌颂阿谀华则华矣,缺少个性思想和真切诚恳。

魏晋有曹操王羲之陶渊明,为那个时代三个阶段的代表,曹操写大气的宇宙人生,陶渊明写洁净淡远的田园理想。王羲之不是诗人,他在的时期,玄风颇盛,他的《兰亭序》算比较清新的玄谈。

接下来是南北朝。大约公元500年,当朝对汉文化,和传进来的佛教文化,以及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巴比伦文化广为接纳,中国北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会聚。

此后迈向大唐。

唐朝是文学的审美大爆发,以至让哲学的油灯黯淡。 唐代大诗人知多少?下面是一个读者投票名单:   
    第一名:李白;
    第二名:杜甫;
    第三名:王维;
    第四名:白居易:
    第五名:李商隐;
    第六名:杜牧;
    第七名:王之涣;
    第八名:刘禹锡;
    第九名:王昌龄;
    第十名:孟浩然。

再说宋。宋代代重文官,防武将,文人当政,国家的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告急。这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
但撇开一时的政治时局,文学应该要更广泛、深厚。所以相比旗帜鲜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全才的、感性的苏东坡,才算是当时的文人首席。李清照是第四名,女性中的翘楚。

元代的诗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是戏剧突然超常发达,几乎完满弥补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一个重大缺漏。

明清继元朝后,文学继续衰落,建立在戏剧基础上的口碑极盛的明清小说,以《红楼梦》文学价值最高。

清代最值得一提的两位诗人:早期的纳兰性德和后来的龚自珍。
我稍微看了一下,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收入过课本,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非常经典流传广远。

我个人更喜欢纳兰的性灵和伤感。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13-10-2014 17:0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14-10-2014 16:19 编辑

和纳兰同时期的还有仓央嘉措,近年来,年轻人开始对这位活佛和情郎倍加推崇,却少有人注意他是清朝人,
大概是因为他的诗被翻译过来,听上去全然白话文,与时下情歌无异。

仓央嘉措的出生年份(1683)比纳兰的去世年份(1685)早两年,两位都是青年早逝,一个终年23岁,一个终年30岁。

仓央嘉措是个传奇人物,尚在娘胎就被认为不同凡响,后来被选为达赖喇嘛五世的转世灵童,成为达赖喇嘛六世。
那个时候西藏政局动荡,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内部政治矛盾尖锐。

藏王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爆发矛盾,仓央嘉措被要求废黜,康熙帝准奏后,仓央嘉措在被解送到北京的途中,在青海湖附近去世。
具体的死法有各种版本,其中有说他是投入了青海湖,追随自己的心中的情人回到琼结的达娃卓玛去了。

仓央嘉措短短的一生是不受自己掌控的一生。他无疑是很聪明、很有才的,但他的继位、遇见爱人、爱人离去,最废,离世,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即使是死后,他的诗作还被放肆地模仿假冒,规模浩大可笑。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首广为流传。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这一首很直白,和现代民歌相似。
有名的《见与不见》和《十诫》则被认为是他人所作。

最经典的莫过于这个: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重点还是说纳兰性德(容若是字),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贵族出身。政治命运比仓央嘉措幸运多了,同一个天子手下,他作为纳兰明珠的长子,十分得康熙器重。
(当然,这是我为了写东西的乐趣,这两个诗人/词人有什么可比性呢?写诗语言都不同)


相传纳兰家和曹雪芹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乾隆读红楼梦后批示说为明珠家事。顺便提一句乾隆,这是一位年寿长,善娱乐的幸福皇帝,多情多能,酷爱写诗,一辈子留下诗作无数,可惜才气平平,未有佳作,可见诗人和皇帝这两个职业都要做好,难。

你在位时,人们捧你,说你有才,下去后,则由时间来审判,是佳作还是垃圾,时间会公平地告诉世人。
高产诗人皇帝也是死过妻子的,但还是作不出纳兰那样的词来,所以,境遇、努力和灵气,一样不能少。

当然,曹雪芹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我个人觉得小说里的一部分诗,也许就是当年他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写小说时挑选了嵌入情节里,而不是为了全部配合剧情临时重新写就。

纳兰性德的苦不是人祸,倒更象是天命。他19岁时夫人因难产去世,他词中的悲由此破空而起,无法超越。

分享几首代表作就结贴了--越写越感觉自己糊涂愚笨。休息几个月。
http://book.kanunu.org/book3/6975/137393.html

   写给青梅竹马的恋人的: 浣溪沙【好无言】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十八年来堕世间",来自李商隐《曼倩辞》"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梦归碧桃闲。",典故是《仙吏传·东方朔传》说东方朔临死时对人说,天底下只有太王公是知道我的。他死了以后,汉武帝便招太王公来问:"尔知东方朔乎?"那太王公否认,说他只善于观星历,并不知道东方朔何许人。武帝又问他,天上的星星都在吧?太王公回答道:"诸星俱在,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矣。"武帝才知道,原来在他身边出谋划十八年的东方朔是岁星临凡。容若用此典不止是点出伊人年少,更隐言两人青梅竹马。

    浣溪纱 【惆怅客】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他有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锦衣玉食终生勿为生计烦忧;自身才华得天独厚,考运亨通,仕途平顺,他为什么还是悲伤,不快乐?

从精神上来说,也许物质的丰裕反而让人懈怠,往往万事无缺时,会觉得掌心里一无所有。

从现实角度来看,也许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一个摆设,明是亲近,暗藏挟制,皇帝为阻止他父子权势进一步扩张,把他带在身边,防止他将来羽翼丰满。
可以说是明珠的权势阻挡了容若的仕途,任他有"经济之才,堂构之志"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身不由己地成为皇帝和自己父亲政治较量的牺牲品。
他怎不悲哀?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听,这戚戚的悼亡之音。悼亡词不需要玩弄技巧,堆砌辞藻,只需真切感受。自苏轼开了悼亡词的先河,之后历代悼亡词就少有佳作出现,直到纳兰出现。容若洒脱豁达,在恋情的周折、襟怀未开的抑郁矛盾中辗转一生。

这首则写热恋风流:虞美人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整篇词静美婉约,写出了恋人间的温柔爱怜,有李煜的同调《菩萨蛮》遗风(写与小周后偷会)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好东西实在太多,没有精力一一贴出来了。

昨夜与先生秉烛长谈,说过去、未来和世界,因自己涉猎常识极少,就依仗他所知,来解我日益堆积的困惑。说到历史,和东西方文明,外面的争辩之声不绝。
文化和政治,经济是何关系?从一个角度来说,文化是高于后两者?因为它的发展存亡无论怎样的物质和武力干涉,不可阻挡不可动摇?又或者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毫无疑问)?
先进的文化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政治?还是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罢,这些大话空话真是令人心烦。

有空就读读古诗词吧~去聆听前人留下的一首首穿越时空的生命之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14-10-2014 16:1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oreadme 于 14-10-2014 17:24 编辑
MICHELLE07 发表于 13-10-2014 17:05
和纳兰同时期的还有仓央嘉措,近年来,年轻人开始对这位活佛和情郎倍加推崇,却少有人注意他是清朝人,
大 ...


文化之一个民族之魂,意即一旦其文化丧失,该民族则必将如同行尸走肉,跌倒沟里去只是个时间问题。

正因为文化是真个民族之灵魂,因此其深深影响甚至左右其政治成见和组成,各国莫不如是。

政治和经济,基本是想和做的问题。

文化和土壤以及时代,息息相关,其不够先进还是过于先进,要看在哪里,什么时代。

大概如此,个人浅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ICHELLE07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4 17: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14-10-2014 17:10 编辑
doreadme 发表于 14-10-2014 16:18
文化之一个民主之魂,意即一旦文化丧失,民主则如同行尸走肉,跌倒沟里去只是个时间问题。

正因为文化 ...


正是。因为无知,我勉强发挥感性思维,正好说到了魂和肉的关系。

这样的瞎扯对我也算有益处,因为扯着扯着会泛起”赶紧读几行书、思考几个问题“的冲动--happy...

而在论坛里能遇到愿意分享、又保持着网络风度的朋友,更是一种幸福。我一直在家里说,很认同readme同学的思路和风度(虽然他也许有过于沉稳的一面?)。
又有mason,虽然我大大地无法认同他的全部观点,但是这样的意气,愤慨,鲜活,并且也风度翩翩,很可贵。

为什么再三说风度?你看南怀瑾说的:
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
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木心也说一本新约读了100次以上。

不光是他们,真正的智者,都是谦逊的,客气的,即使如庄子墨子般洒脱不羁犀利直白,其实也虚怀若谷心有大爱(个人浅见几个字很客气)。

这样的客客气气,不是远远好过刻刻薄薄,从而利于培养我这样迷失了许多年的人,亲近文化的勇气和兴趣?

今天翻开的这本,很不错,谢谢欢语,如果有缘,有一天,大家清茶淡酒,对月闲扯,为盼~
http://www.dxsxs.com/gudian/3146/203604.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愚夫 + 50 FreeOZ er,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一个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0-11-2024 17:40 , Processed in 0.035919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