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太阳花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州] 日本探亲的感受:中国差距让我们仿佛活在1980年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17-2-2012 09:31:45 | 只看该作者
那是你水平不够,其实还是有区别的。100%不太可能,但分出个8,9 不离10还是有把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17-2-2012 22:25:57 |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没被查签证,楼主太外国人了吧~~~~ 我在回澳洲的飞机上也回想了下这个问题,的确没法比较,但是各个国家的国情如此,很多事情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18-2-2012 12:55:33 | 只看该作者
马路、胡同这样的词汇,来自什么民族?
原帖由 cienanos2 于 16-2-2012 14:15 发表
太阳花开 威望         +20 元代的中国也很可怕~不过您也许说的只是中原 ... 16-2-2012 10:06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
其中,只有元朝乃蒙古族入侵,清朝乃满族入侵,不能真正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cienanos2 + 20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18-2-2012 13:30: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同化问题,俺的一个朋友写的《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里有点议论,征得同意之后,发上来共享。
《钱眼里的历史风景》   波音

古代中国,从地理上讲,就是被一圈的高原、山脉围起来的两条东流入海的大河,以及大河两岸的耕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完全相同的,而中国尤其独特。古代印度虽然也是国土广大的农业大国,但这个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度东面和西面都是大海,国境线的大部分都是海岸线,中部却又有德干高原。古代欧洲的法国也算是个农业大国,但论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比起古代中国的规模只能算是微缩景观。今天的俄罗斯面积广阔,但在古代却在漫长的时间中并不是一个国家,只是到了近代才扩张为世界第一面积大国,却因为国土大多靠北而严寒,在气候上与古代中国不可比拟,在人口上更是稀少。
所以,当我们打量古代中国的历史时,不能完全照方抓药,拿其他国家崛起或衰亡的经验教训来套用到中国身上。古代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古国不同的局面,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被局限在那一圈高原、山脉和东南海岸线之间,帝国内部可能会分裂,比如多次出现的南北大对峙,南朝和北朝对峙,南宋和金朝对峙,但却基本上无法扩张到那圈高原、山脉之外。
唐朝最强盛之时,曾经越过亚洲之巅帕米尔高原,与兴起的阿拉伯帝国鏖兵于中亚,最终败退回高原-山脉圈以内;明朝曾经多次北伐蒙古,结果越打国力越衰,而蒙古各部却基本毫发无损,瓦剌一个防守反击,竟然兵临北京城下,差点儿要了明朝的命。元朝和清朝虽然帝国疆域越过了高原-山脉圈,但这两个朝代本来就是骑马民族建立的,他们的老家就在高原、山脉圈上,帝国扩大出来的领土只能算是他们入主中原时自带的行李。
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华帝国只能在高原-山脉圈的内部折腾,一个由农业和大量农民支撑起来的国度,不具备翻山越岭开疆拓土的物质条件,如果非要“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挥师数万劳师袭远,最后只抢来几匹汗血宝马,由于水土不服还都没在中原繁殖下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中华帝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朝代,但有一个大体上的共同特点,凡是活的比较长的朝代,即使立国之初也曾四处出击,但很快就会全面转向国内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建设,对外只是被动地防御。这其实和“气节、勇气、雄心”之类的词汇没有关系,即使皇帝才智平庸,只要他还算有理智,就会明白攻向蒙古高原或青藏高原太浪费钱物了,所得却微不足道。这就是所谓的经济理性,就像我们会在附近的农贸市场买棵大白菜,而不会穿越半个中国去买一样,经济理性这玩意,你懂的,一般的皇帝们也都懂。
透过钱眼,我们观察到了古代中国内敛的性格。所以秦始皇那样的旷世帝王才会在席卷六国之后,压抑下心中狂野的激情,在北方国境的山脉上默默地修建起长城。这堵大墙给中华帝国的北方边疆立下了界碑,也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筑起了一堵低调的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内敛性格正是高原-山脉圈塑造的,从古代中国人的身上一直流淌到今天你我的身上。也正是这堵大墙,庇护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
然而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历时两千多年,如果人们都只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围墙之中,循规蹈矩地种庄稼,那么中国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书写的精彩了,写来写去不过是一些内容雷同的朝代相互替代,人们带着假面具彼此厚黑对方而已。
历史并非如此,围墙之内,总有烦恼。古代中国不仅有筑墙的人,也有破墙的人,而破墙而出,开辟一片新天地,才是历史的精彩之处,也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并没有陷入死循环之中,它其实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试图突破束缚自己的围墙。
比如隋炀帝和大运河,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华帝国的任督二脉,一举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倘若没有杨广这种青春飞扬的君主,没有大运河构造的全国一盘棋,中华帝国时不时的南北分裂是避免不了的。我们看看自从隋唐之后的历史,除了南宋还能勉强划江而治,支撑了150多年外,任何企图划江而治的政权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不仅全国的经济由大运河连成一片,南方人和北方人也被练成一片,大家都对大一统的帝国有了认同感。南北分裂问题基本解决了。
但高原-山脉圈的高墙岂是随意可以破解的,杨广的悲剧就在于屡次头撞北墙,非要霸王硬上弓,出击高句丽。此后唐太宗李世民也尝试着破墙,攻打高句丽,结果也是惨败。由地理环境孕育的农业经济模式,不允许中华帝国的君主在白山黑水、雪域高原之上肆意驰骋。
永乐皇帝朱棣与郑和君臣联手,尝试了另一种破墙的模式,那就是面向海洋,从海洋上寻找突破口。其实我们不能把破墙的创意完全归功于台上的帝王将相,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民间商人为了发财的梦想,已经在海洋上打拼了几百年,这些民间无名英雄向茫茫大海中的冒险远航,给后人突破中华帝国的围墙提供了借鉴。
很可惜,郑和下西洋并没能开辟出一条直达欧洲的贸易路线,于是中华帝国仍然只能内敛、低调。
不过,从宋朝开始出现的钱荒问题,倒是真的从海洋方向得到了解决。美洲白银通过一次次的倒手,源源不断地从海外涌入了中华帝国,激发了大明帝国后期江南的繁荣,以及后来的康乾盛世。这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破墙方式,西班牙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帮助中华帝国在厚厚的围墙上凿开了窟窿。等到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等变法图强的行为,则是古代中国人主观上尝试着破墙而出,融入世界。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50 收起 理由
flydragon132 + 50 这文章的观点确实不错。
cienanos2 + 50 谢谢分享!
ryan88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18-2-2012 14:29: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花开 于 18-2-2012 12:55 发表
马路、胡同这样的词汇,来自什么民族?


“马路”是由碎石铺设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这样利于雨水流淌到路边,不影响交通。后来,人们用沥青铺涂在上面,称之为“柏油路”。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叫“马路”。
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在上海有另一种说法:在上海,最早来外滩的多是单身洋人,他们富有冒险精神,长得结实,每日下午3点以后,为发泄过剩的精力,他们便想找个地方跑马,江岸不够他们尽情驰骋,便想到了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于是就有了今天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这便是南京路的前身。因为当时总看见洋人在上面跑马,所以,上海人就称它为“马路”。

胡同”之称由来已久。据专家考证,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意指“水 井”。当年,有水井的地方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应为居民聚 集之地。还有一种说法:元建都北京后,将居民住房按片分开,由蒙古人分管,各片之间由通道分开。通道除供人们行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发生火灾时作为隔离带。虽然有种种说法,但胡同的出现始于元代已为一共识。 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占领金中都,烧毁了城内金朝的宫阙,使中都城变为一片废墟。之后新兴的元朝重建都城,称为大都。大都城分为50个居民区,称作坊,如福田坊、保大坊、金城坊等。坊与坊之间为平直而宽度不等的街巷胡同。全城街巷胡同总计有400余条。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都城,称为北京。北京城分为36坊,街巷胡同增至1100多条。 清朝建都后,沿用北京旧城,改称京师。内城街巷胡同增至1400多条,加上外城600多条,共计2000余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街道胡同仍在不断的增加,至北京解放前夕,已有3000多条胡同。北京解放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居民区,街巷胡同最多时有6000多条。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街巷胡同却越来越少。为了使“胡同”这一北京的古老文化现象延续下去,北京市政府将一些特色胡同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对保护古都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ryan88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18-2-2012 14:3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花开 于 18-2-2012 13:30 发表
关于同化问题,俺的一个朋友写的《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里有点议论,征得同意之后,发上来共享。
《钱眼里的历史风景》   波音

古代中国,从地理上讲,就是被一圈的高原、山脉围起来的两条东流入海的大河,以及大 ...


太精彩了!
可惜没分了。先欠着,明儿来还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太阳花开 + 20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6-2-2025 05:55 , Processed in 0.04860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