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6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李安新作《胡士托风波》 轻快的个人史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6-9-2009 19: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阔别两年,华人导演李安的新作《胡士托风波》(Taking Woodstock)下个月1日将在本地推出,它是一个关于和平、爱、摇滚、解放与诚实的故事。一刀不剪的《胡》因为一些裸露戏和毒品相关的内容,本地列入R21。这也是李安的作品继《断背山》后,本地再度列入R21分级。

胡士托音乐节这个摇滚盛事,早已超过了音乐范畴,成为西方现代思潮中的一个精神圣殿。透过过去的电影纪录片、电视画面或是报章杂志,读者可以看到出席这个音乐节的年轻人赤身裸体,高呼“要做爱,不要作战”,他们的举动与他们所支持的胡士托音乐节,成就了一个载入史册的文化标志。40年后,再回顾这个美国农场上的泥泞日子,摇滚音乐只是个引子,其背后更深广的是一代人的反叛。

名导与音乐的情缘不断,德国导演温德斯的《里斯本物语》(Lisbon Story)和《乐士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到美国名导马丁·史柯西斯的《闪亮之光》(Shine A Light),都可以传为美谈。

胡士托音乐节是个吸引人的主题,但不容易拍成电影,再加上已有电影人麦克韦得勒(Michael Wadleigh)在70年代推出的纪录片“Woodstock”,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所以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从中国传统家庭走出去的非西方人,李安拿起《胡》这个题材,需要勇气和野心。

纪念胡士托诞生40周年的《胡》片中音乐节不是关注焦点,主要讲述该音乐节“间接”创办人埃利奥特·提伯(Elliot Tiber)在音乐节前的生活经历,中间将贯穿表现1969年纽约格林威治村著名的石墙事件。特殊之处在于提伯是名同性恋者,他的经历直接见证了划时代的 1969年,还有同性恋民权运动和胡士托文化现象两件大事。

影片根据埃利奥特·提伯2007年出版的回忆录《制造胡士托: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改编,该书不仅讲述了音乐节创办经历,涉及吉米·亨德里克斯等摇滚音乐人,另外,埃利奥特·提伯还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作为男同性恋如何在音乐节过程中战胜“梦魇”,公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书中也涉及同志作家卡波特和同志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等人。

李安是在美国电视宣传《色,戒》时,在等上台的空档与也正在宣传《制》一书的埃利奥特·提伯闲聊,后者送了李安《制》。过了数天后,李安在美国念电影系时认识的一名老友打电话给他,鼓励他得看《制》,李安自然将《胡》视为他的下一部电影作品。《胡》本地发行公司邵氏在提供给本报的资料中,李安说:“一连拍了几部悲剧片后,我想拍一部喜剧,而且不带愤世嫉俗。它也是一则关于解放、诚实与包容的故事,以及我们不能也不该失去的纯真精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看过原著的人对影片褒贬不一。下周四开始在本地放映前,记者告诉你,李安如何把40年前那个疯狂的盛会拍成个人的史诗。(剧照由邵氏提供)

李安坦承自己从未出席过摇滚音乐节:“说起来有点惭愧。”他说自己去过最接近摇滚的音乐节,恐怕就是纽约中央公园的Simon & Garfunkel的“团圆”表演。李安也说自己年轻时,虽留意到嘻哈音乐,但爱的却是古典音乐,所以导《胡》之前,要学的可不少。

读者看电影……

谈到处理片中的同志画面,是不是要回馈《断背山》的支持者,李导演说:“书中有提到,不过我们没有处理得很沉重。我们得提到,因为提伯是同志。”

对于李安来说,《胡》故事确实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不过片子出来后的口碑不一,最叫书迷诟病的是:原著披露好莱坞男星洛赫逊(Rock Hudson)生前曾遭轮暴,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曾逛Gay Bar,李安都没有拍出来。

有读者认为《胡》是冲着下一届奥斯卡的,不过影片有些沉闷,叙事比较怪,很多人物刚刚建立了印象就没有下文了,让观众不知道影片到底要表达什么。还有音乐爱好者表示影片虽然叫“制造胡托士音乐节”,但重点是小镇和那里的居民,而不是乐队和音乐,也有人批评李安根本不懂音乐。

赞美的也有,有的说看片子,绝对不会想到李安会是一个如此儒雅的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男主角在吃了迷幻药后,脑中出现的幻觉,五彩缤纷,犹如掉进万花筒里,奇妙,眩晕,美轮美奂,这一点,在李安之前的片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也有评论指出,《胡》是部在如今西方政治经济形势大环境下最合时宜的电影,轻松、畅快、无拘无束,甚至美轮美奂。

也有人认为影片中没有演唱会场景,也不见一个引吭高歌的摇滚巨星,但似乎不影响其真实性。许多配角都鲜活可爱,连偶尔的同志情结也顺应自然,毫无突兀。《胡》是部轻快的个人史诗,无需复制和杜撰,李安当好了一个称职的转述者。

记者当然也看了《胡》,觉得虽没有大惊喜,但处理得四平八稳。

再度启用新脸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喜剧明星狄米崔马丁首度挑大梁演男主角埃利奥特·提伯。(剧照由邵氏提供)

李安用演员向来具慧眼,《卧虎藏龙》让章子怡成为国际巨星,《断背山》的澳洲演员希斯雷杰(Heath Ledger)知名度大大提升,结果他猝死时,全球媒体都不得不报道。2007年则让《色,戒》的中国女星汤唯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李安这回用了喜剧明星狄米崔马丁(Demetri Martin)首度挑大梁出任男主角埃利奥特·提伯。李导演说:“我从来没有和喜剧演员合作,但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选择。从性格与举止来看,马丁非常接近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描述。此外,他也很搞笑。”

191公分高的男星里夫施雷伯(Liev Schreiber)则饰演退伍海军薇尔玛,他是一个喜欢穿女装的变服癖。他在加入胡士托音乐节的筹备工作后,担任保全。他让提伯领悟他需以同志身份勇敢面对他的人生。

《胡士托风波》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9年这个躁动的年代,讲述居住在纽约阿尔斯特县的埃利奥特·提伯,在知道4个年轻人要创办音乐节遇到无场地的难处后,也想借机挽救父母经营的汽车旅馆的埃利奥特·提伯,为他们找到临近的农场,历经波折后演出终于如期举行。最终,有近50万人参加了于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举办的胡士托音乐节,32名当时最著名的音乐人到场表演,人们在泥地中打滚、做爱、享受大麻,为期三天的音乐节不但成为嬉皮运动的最高峰,更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定义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年轻人。

影片同时聚焦了埃利奥特·提伯作为一个未出柜的同志,如何向保守的父母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同时其内心又受到石墙骚乱的精神启迪,在举办音乐节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我的故事。

胡士托音乐节简史

胡士托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而且这也是历来少见铜臭味儿的一次音乐节,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

胡士托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60年代中晚期,战后的思潮很激烈,年轻人有足够的见解却不被重视,挫折感与避世感顿生,他们渴望一种与世无争、和平、平等的世界,消除贫富差距、反建制,胡士托应运而生,而它的超前成功又使青年人重拾信心,在胡士托精神中加入一条积极上进的因素。

音乐节的名字来自举行的场所地名Woodstock,但实际上因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演出一度陷入被取消的危机,但住在临近地方一个叫Max Jasger的人提供了自己的农场,经过很多曲折,演出终于如期举行。

胡士托音乐节举行的3天里,约50万观众一同尽情欣赏演出,几天的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和国、解放区。当时的政府对此活动非常不满,而且舆论纷纷,但嬉痞士为主的观众在恶劣的天气和缺水缺粮的环境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反而还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足了瘾。

《联合早报》(编辑:杨丽娟)

http://stars.zaobao.com/pages8/movies090926.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6-9-2009 19:1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stellahie 的帖子

这篇我贴过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6-9-2009 19:24: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xtreme 于 26-9-2009 06:18 PM 发表
这篇我贴过鸟


你那篇说的是Woodstock音乐节,我这篇是影评。交换link吧。

从李安新片《Taking Woodstock》看Woodstock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3-1-2025 02:39 , Processed in 0.03241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