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书会友] 《根,道,果》读后感(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2-2021 18:3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2021-02-24

去年读了《世界之爱》(In love with the world),知道了明就仁波切,当代最知名的西藏新生代禅修大师。那部书给我深刻的形象,成为我去年最喜爱的一部书。后来又找到了明就仁波切的另一本书《根,道,果》,这是一本简明深刻的禅修手册。

此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禅修的理论基础,称为“根”。第二部分则是介绍禅修的具体方法,称为“道”。而最后一部分则说明禅修可能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果”。

和一般传统的佛教书籍不同,作者明就仁波切因为常年在西方国家讲学,接触了大量现代物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科学家,他本人也掌握了许多现代心理学和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他把这些知识放到他的书中,让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禅修,不仅使得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佛学概念更容易理解,也让禅修过程更容易被接受,同时也让禅修效果有一个更加客观的检验方法。

下面我就根据读此书的体会,谈谈一个人为什么要禅修?如何禅修?以及禅修后可能得到的结果。

为什么要禅修?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去年在群里讨论人为什么要有信仰。那个讨论虽然热烈但最后的结论并不确定。但无疑信仰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仰。

然而禅修并不等同于信仰。虽然佛教徒提倡禅修,并把禅修作为证悟解脱的重要方法,但禅修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从禅修中获得益处。

禅修从根本来说,是一种心理体操,它可以帮助一个人健全心理。虽然这个理解并不全面,但至少反映禅修的功效之一。

现代生活虽然物质条件比以前富裕许多,但人的生存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在有些方面甚至可能比以前更为加剧。比如中国的小学生教育,现在小学生比我当时读小学时面临更多的作业,更多的竞争和挑战。在这种压力下,人们普遍焦虑,紧张,幸福感下降,也难得轻松快乐。另外更糟糕的是,这种压力会导致心理疾病,最后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如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一样,禅修作为一种心理锻炼,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点,我们先简单看看人大脑的结构和它们的作用。

三层大脑
人的大脑非常复杂,我这里只是给出一个及其简化的模型帮助人们理解。

大脑粗略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的脑干主要负责条件反射,它更像一台自动机,接受刺激之后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比如遇到危险会让人心速加快,立刻躲避。这一层脑没有太多的逻辑思维可言,但反应快,也可以训练。比如巴甫洛夫训练狗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那个就是脑干在训练后形成的条件反射。

脑边缘系统是第二层脑,这一层脑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情绪和感情,也称为情绪大脑。大脑最外面是脑皮质,这是理性思维的大脑,负责逻辑推理,计划,想象等功能。这三层大脑相互协调合作最后共同指挥人体。

这三层大脑中,最为固执的是脑边缘系统,因为它经常表现得不可理喻。比如父母希望女儿嫁给一个有身份地位的男子,但女儿偏偏爱上一个不务正业的穷小子。父母的所有大道理都只能进入女儿的大脑皮层,无法进入负责情绪的脑边缘层,也达不到产生反射的脑干。这种大脑不同层面的冲突会对女儿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引发愤怒,焦虑,敌意等负面情绪。女儿无论最后如何选择都难以真正幸福,生活不仅痛苦,还可能诱发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

如何让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协调一致是一个有趣的课题。表面上理性大脑最有话语权,实际上理性大脑和情绪大脑之间的关系如同许多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表面上崇尚理性的丈夫是一家之主,实际上所有关键事物的决定权都掌握在情绪化的妻子手中。也有人把二者的关系比喻为大象和骑像人。骑像人虽然有理性,但如果不能驯服大象,让大象发了疯,大象的力量可比骑象人强大得多。

如果把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比喻成妻子和丈夫,那么反射大脑就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孩子的行为简单,更多出于本能和反射。比如见了糖果他就会本能地要得到。这时理性的父亲也许会判断过多的糖果对健康有害而拒绝,但情绪化的母亲会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哀求而反对理性的父亲。在二对一的情况下丈夫只能妥协,最后结果就是放纵。但如果母亲能够和父亲站到一边,孩子的反应就会慢慢被抑制,最后做出理性的健康的选择。

禅修是一种脑部锻炼,长时间的训练可以让脑部神经元重新组合,最后达到各个部分的协调一致。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弱化条件反射,也就是让情绪化的母亲更多地顺从理性化的父亲,而不是只服从和溺爱年幼无知的孩子,从而让一个家庭更加和谐完美。另一个比喻就是让大象更加驯服,从而骑象人可以借助大象的力气干许多自己完成不了的工作。

认知的差异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原因是同一对象可以有多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读下面这几个字:“明就仁波切”。一个人根据他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对这五个字可以产生不同的解读:

  • 一组黑色线条组成的图案
  • 一种文字
  • 五个汉字
  • 一个人的名字
  • 一位禅修大师


实际上这五种解读在特定前提下都是正确的,没有一种可以否认另外一种,但它们对主体产生的作用则不同。

人的各个感觉器官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种外界刺激,然而面对相同的刺激,一个人知知和思想的差异,会让他们对这次刺激产生不同的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应。从上面的例子看,知识和见解丰富的人,可以理解和接受更多的解读,反正则不然。

禅修是一种认知的训练,它通过对各种感官刺激更超脱与客观地观察,可以让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刺激背后的本质,避免面对刺激产生固定的盲目的反应。

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听到一句辱骂的话时,脾气暴躁的人会立刻反击,要么拳脚相加,要么还骂回去。但经过禅修训练的人则可以从这句话中听到更多的内容,比如听到对方的愤怒,误解等。他不会立刻反击从而让事件升级,而是可以在理性支配下找出在那一特定情况下最佳的解决办法。

人类共性
佛教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佛性,都有可以觉悟从而解脱成佛的潜质。

明就仁波切在《道,根,果》中写道,每个人都有向往幸福快乐,逃避灾难痛苦的本能,这一本能正是佛性的体现,也因此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他认为所有人都可以禅修,并从禅修中获得利益。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这个“根”,当然各人根基不同,有些人可能禅修速度很快,有些人可能会效果慢些,但这种差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没有禅修的意愿。只要一个人产生了禅修的意愿,那么他一定可以通过禅修有所收获。如同一个开始锻炼的人,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一个禅修的人不仅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还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让与他相关的人也可以分享那一份平静和谐与快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春浅 + 10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19-1-2025 11:29 , Processed in 0.0319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