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查看: 16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育] 当中国式“包办”遇上澳洲式“放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7-2013 20:5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FreeOZ用户注册

x
            
2013-05-28
|            
15:50
|            
来源:澳洲新快网
|            
编辑:李馨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澳洲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华人移民到此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但是又希望能够保持中国的传统。(资料图)
中国人一向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为人父母实属不易,而对于移民的华人父母来说更不容易,除了要面对两代之间的鸿沟,还要面对两个不同国度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的巨大差异。当中国传统式难以摈弃的“包办”教育与澳洲自由放养式的教育在同一屋檐下狭路相逢之时,这对于两代移民来说,将遇到怎样一种困境?本报记者采访了数个悉尼华人家庭,看看这些父母们面临着怎样的教育困惑,而悉尼的中学老师和教育部门,又如何看待这一中西碰撞?
父母难以接受生日会疯狂
家住叶坪(Epping)市的曹先生讲述了7岁儿子Eric曹(化名)日前参加同学生日会的遭遇。
这位同学在自家House举办生日会,同学和邀请的小朋友均为当地人。生日邀请函上明确表示只准孩子参加,大人必须离场。曹先生夫妇第一次让孩子参加这样的聚会,心里难免犯嘀咕,不知孩子能否好好照料自己。
到达地点后,看到其他家长轻松离去,Eric也和小朋友们有说有笑,主人家看上去很是和善,于是曹先生夫妇也就离开了。
两小时后, 曹先生按照预计时间去接孩子。看到Eric和四五个小孩在游泳池里嬉戏。主人家夫妇一个在屋里,一个在屋外,没有人看管孩子。还有另外两三个小孩脸上不知是混合了番茄酱还是蛋糕,脏兮兮地跑来跑去。曹先生大吃一惊,因为邀请函上没有说明有游泳环节,而且当天最高温度只有19度,还是阴天。出于礼貌,曹先生表示谢意后带着孩子离开。
回到家后,曹先生仔细问了情况。原来吃完蛋糕后,大家说要游泳,Eric开始不愿下水,但硬被两个小男孩推下了水。但Eric说玩得很开心,下次还要参加。曹先生心有余悸,秋末露天游泳伤风感冒还是小事,但八九名6、7岁的小孩一起游泳,大人又看管不严,虽说游泳池很浅,但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责任谁能来负?
曹先生表示,他的华人圈子的朋友很少举办只有孩子参加的生日会,都是邀请一家大小。但是当地人似乎非常热衷,这也许与他们崇尚独立自由的个性有关,需要自己的空间,不要大人的干预。但这种生日会往往玩起来十分“放得开”甚至是疯狂,其实有很大安全隐患。作为家长,曹先生既希望孩子能够多参加当地同学的各种活动,融入社区和主流圈子,但是又有各方面的顾虑,如人身安全的、交友方面的。
曹先生把感受和一个朋友交流。这位朋友也碰到类似情况,他读10年级的儿子到海边参加同学生日会,也是要求父母离场。结果孩子被同学追赶,不小心撞在岩石上,送去急诊头部缝了十多针。但是孩子下一次还是要参加,阻止也不是,不阻止又不放心。朋友说,他的儿子总是这么说:“爸爸,你应该让我自己去决定。”而父母的感觉就四个字:心惊肉跳。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澳人建筑 + 50 刚进还木有看,先加分。再细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6-7-2013 20:56:22 | 只看该作者
是否允许女儿在外过夜
对于曹先生和其朋友来说,在鼓励他们的儿子积极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同时,男孩的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鲁莽冒失让他们经常感到担心却又无可奈何。但对于居住在康士比(Hornsby)市的吴女士来说,家有女儿初长成,更是让人不省心。该不该让自己10岁的女儿开始参加“sleepover”(过夜)的活动或者聚会,就是吴女士的困惑之处。
日前收到的“sleepover”邀请函已经是她女儿今年收到的第二张同样主题的邀请函,还附有节目单如枕头大战、“黑夜杀人游戏”等,第一张是新年露天过夜派对。
“过夜”在澳洲颇为流行,尤其是学龄孩子在学校假期、生日或者节假日时,几个同学朋友聚在某一家庭或某处,在那里吃饭、举办活动、住上一晚。吴女士一位当地同事的女儿,5岁起就开始时不时到相识朋友或同学家过夜,还经常邀请吴女士的女儿参加。但吴女士总觉得不放心,每每以其他借口推脱。
但女儿上到3年级之后,开始明确要求要参加过夜活动,因为周围的同学们都参加。吴女士第一次拒绝时,女儿感到很委屈;第二次拒绝时,女儿好几天不和她说话,还说:“XX和我说了,她们那天的Sleepover非常开心”;第三次,她女儿和她吵了起来。女儿开始对吴女士很有意见,老问:“为什么别人可以sleepover,我不行?”“妈妈,你应该信任我。你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妈妈你不尊重我,你太粗暴了。” 吴女士每次都说“我是为你好”,但是女儿每次都顶:“It’s not fair (这不公平)!”
吴女士咨询过好些华人以及当地家长。大家意见不一,不少华人家长表示反对,“男孩子去同学家过夜,或者参加外面一些机构举办的过夜活动,我们不会反对。但是女生就不可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技巧,不是在外住一晚就可以培养的。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不是睡在一起说几句悄悄话就能建立。但是要伤害一个女生,一晚的时间已足够多。”
吴女士说:“每天看到报纸、网络上有女孩遭受性侵的新闻都让我胆战心惊。女儿没有成年,许多事懵懵懂懂,有什么差池我们就得后悔一辈子了。”
赞成者认为,这种过夜交友活动不错,孩子们可以玩团体游戏,体验别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还锻炼独立和社交能力。而且女孩子非常喜欢夜间一起说说悄悄话,这也是给她们释放的空间。一位家长说:“女孩大了,一味限制只能引来逆反。班上的孩子都参加,你不让她去,她会觉得被孤立,越不放手就越难放手。” 还有一位家长说:“不少中国父母老是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所以总是无视孩子们的要求与爱好。”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吴女士也犯了难,现在只要一听到Sleepover一词就头大。她也明白,随着女儿开始进入青春期,还有更多教育难题在等着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6-7-2013 20:57:17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每日电讯报)
选择华人孩子多还是少的学校
2年前张女士举家移民来到悉尼,现11岁的孩子就读一家私校。
当时张女士带儿子去看过两家私校。儿子非常喜欢其中一家华人较多的学校。考虑到孩子是“洋插班”,为了让儿子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多交当地朋友,融入主流文化,不扎“华人堆”。张女士还是选择了另一家华人很少的私校。在孩子的学术成绩和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之间,张女士更看重后者。
可这种努力的融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用张女士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尴尬和迷失”。她经常询问孩子和班上同学关系如何?孩子说还好。但是第一年,她儿子没有接到任何同学生日会的邀请,假期时也没有看到儿子和班上同学往来。她到学校了解儿子的情况,老师说他虽不算特别活跃,但也不孤僻。
张女士于是帮儿子举办生日会、举办各种派对,邀请当地的同学和家长参与。她还积极参加当地教堂的活动,并拉上儿子。可是儿子非常抗拒,认为妈妈在选学校、选朋友、选活动各方面都管,是“包办妈妈”,让他很烦。
张女士很难过,毕竟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张女士把心里的苦恼告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认为有的华人家长担心孩子老跟华人孩子在一起就无法真正融入主流,这是一种误区。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产生族群和身份认同意识。有的孩子看到如果周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太少,会认为自己和大家不同,属于少数群体,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这位朋友对张女士分析,她儿子本身的性格比较内敛,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操之过急,与其强行快速融入倒不如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多交几个华人朋友,适应环境后再寻求融入。
现在张女士非常纠结,不知是否需要换回儿子原先喜欢的学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MICHELLE07 + 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6-7-2013 20:57:4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潜移默化比强加意见妥当
许多移民父母往往感到困惑、纠结或者痛苦,辛辛苦苦移民出来,就是为了下一代拥有更好的教育。在家庭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不理解不领情。大的教育环境也让这些华人父母频频遭遇挑战,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产生困惑和动摇。
不少移民父母欣赏澳洲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但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又认为学校过于“放任自流”,于是又不断地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填补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少移民父母欣赏澳洲当地孩子的独立自主,但是又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孩子安排这安排那;不少移民父母在不断鼓励孩子融入澳洲文化社区的同时,又非常希望能够保留中国的传统。
事实上,第一代移民父母难以做到完全西式教育,通常采取中式教育,或者中西合璧,言行举止和价值体系还保留着原住国的痕迹。相对来说,青少年往往比他们的父母更为容易适应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在家人的期望之间保持原住国的价值观和习俗以及适应新的文化规范之间,青少年更为容易感觉到这种“撕裂”,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难以避免。
该如何陪孩子一起成长成为移民父母们碰到的困惑,新州中文教师协会副会长、悉尼中学(Sydney Secondary College)的中文老师吕崇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华人移民两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每天都在发生。从学校学生的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不能理解澳洲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某些做法,那就不能理解我们的‘孩子’。毕竟我们的孩子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严格来说,他们是‘澳洲人’,至少是‘澳洲华人’。华人父母希望用中国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效果会有多大,那就难说了。与其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中华文化’,不如和孩子一起学习西方文化,共同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影响孩子,給与一些华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这样或许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吕崇伟老师还进一步谈到:“从学校课程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中文母语组高考课程(HSC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Stage 6 Course)和Heritage中文高考课程(HSC Heritage Chinese Stage 6 Course),都有涉及到这些议题。有心的家长不如鼓励孩子学习这些课程。除了学到中文之外,也会涉及中国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议题。孩子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理解父母背后的文化包袱和价值观的来源。这样,当然就比较容易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事情,比较容易避免‘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推崇青少年独立自主
应该看到,这种困惑,不仅仅是第一代移民父母的,同样也发生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这些孩子面临着的挑战是如何去平衡好两种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成长在两种文化之间,不仅面临两种语言,还面对着完全不同的行为和社会期望。父母常说自己不易,但是孩子也不容易。
那么回到根本上,基本上第一代移民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融入主流社会,那么首先明白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教育体系里,这个国家期望培养的是具有何种品质的人。移民父母们的出发点和澳洲社会推崇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
新州教育和培训厅指出,在一些不同的国家文化中,青少年通常受到限制以及被家人密切关注,特别是女孩子更容易受到严格的监管,因为父母感觉得到一种来自不同文化的威胁,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自己原住国的文化。还有一些国家的文化,通常不太重视个人的重要性,相较来说,更为重视家庭和族群认同的个人身份,并在塑造青少年的身份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新州教育和培训厅看来,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是他们最基本的心理任务,是必须做到的。然而,在这些任务的性质和重视方面,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之间可以相差很大,虽然总的来说都是要身心健康发展。在西方文化中,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有如下几点:实现独立、现实、稳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处理好与同伴之间和亲密伴侣之间的关系,发展良好体态,构建自己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为将来经济独立学习必须的技能。
或许这里应该注意到,“为将来的经济独立学习必须的技能”是这一系列任务的最后一项。但是却被不少华人父母当成首要任务,有时甚至是唯一任务。澳洲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实现的独立以及对个人的自我认同,但在其他一些国家文化中,青少年的价值是满足他/她的家庭期许。
对此,澳洲教育专家是这么看的,这不仅仅是针对父母,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发育阶段中的孩子提供正确指导,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提高他们的认知、理智的选择、决策等能力,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和干预措施。
一些华人父母表示,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受到夹击,这种夹心人的滋味很不好受。对此,吕崇伟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事实上,如果用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看,海外华人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们有机会得到两种文化的精华。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这种‘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moving between cultures)的能力是越来越重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holly2010 + 50 这几篇文章例子写得很好,启发了思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6-7-2013 20:59:03 | 只看该作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纠结你就会一个个体验.
做父母潇洒不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6-7-2013 21:00:18 | 只看该作者
MICHELLE07 发表于 6-7-2013 19:59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纠结你就会一个个体验.
做父母潇洒不起来.

就是,真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6-7-2013 00:00:12 | 只看该作者
唉,真是挺愁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6-7-2013 00:43:28 | 只看该作者
强帖,木有沙发了,搬椅子座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6-7-2013 01:0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澳人建筑 于 16-7-2013 00:04 编辑

我有位西人朋友,曾今说过,女孩外面过夜,最多提早抱外甥,外甥女。男孩常常外面过夜。最怕没有抱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6-1-2025 16:09 , Processed in 0.04291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