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唐代与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的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dula
时间:
8-11-2009 22:09
标题:
唐代与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的比较
唐代与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的比较
送交者: 落基山人 2009年10月24日08:04:27 于 [教育学术]
从唐代与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的比较看中国文明的兴衰
笔者自从开始读《论语》以来,疑问迭出。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汉,发现,儒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有各的儒家观。从孔子的大宗师以后,开始有战国之儒,如孟子、荀子他们,然后汉代又有六经之儒,如董仲舒他们,然后到了唐代,笔者发现又有了《孝经》之儒。
这个《孝经》是伪托孔子之言,不过那时,人们都相信是孔子留下来的。唐明皇李隆基还专门给《孝经》作了注释,可见那时人们对于《孝经》的重视。
不过,现在笔者感兴趣的是在隋唐时代,中国出现了一大发明,有人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就是大名鼎鼎的科举考试制度。
一般人都知道,中国文明在唐代时达到了顶峰,而在明代中叶的时候,中国文明开始了衰落。汉唐时代,中国文明在向上走,明清时代,中国文明在向下走。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是,从隋唐到明清,中国都有科举考试制度,那么这个科举考试对中国文明的兴衰有什么影响呢?
在清末,当中国人遭到了2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屡战屡败,丧权辱国,人们开始找原因,最后,找来找去,竟然找到了科举考试上,人们普遍认为,是这个科举考试害了中国。于是,在清光绪27年,慈禧太后便顺应民意,废了这个已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制度。
那么,问题真的出在这个科举考试制度上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科举考试。
科举,是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隋炀帝三年开始设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试与做官三者联系起来,实在是意义重大,这在世界历史上,和世界文官制度上都是一大发明,因此被很多世界级的人物,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只是隋代很短,只有36年,因此这个科举考试制度的真正建立和完善是在唐代。
在18世纪西方的启蒙时代,这种科举考试的办法,令伏尔泰他们心仪,他们大力的推举中国文明。其实我们看,现在的中国,又开始了所谓的公务员考试,好像这个科举制又恢复了。因此,笔者的思路是,科举考试也许没有那么大的罪过,那么罪过在哪呢?
笔者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内容。唐代的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天壤之别。因此。笔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科举考试制度无大过,过在考什么。也就是说,考试没有错,关键是考什么。因此,清末的废除科举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我们现在就来比较一下,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和明清两代的考试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文明兴衰的轨迹。
我们先看唐代时,考什么。
唐代的考试的科目非常的庞大,已经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因为笔者一直以为,中国的科举考试,历来就是考《四书五经》什么的,历来就是做八股文的,可笔者一见唐代的考试内容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唐代的科举考试,一,不做八股文,二,也不是考《四书五经》,这种结论真的是令笔者大开眼界,心胸也为之宽广了许多,对什么是汉唐气魄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先请大家看一看资料,有点枯燥,但很有意义。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注意,有50多种,很吓人的。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我们看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
笔者罗列这么多枯燥的资料的意思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这是何等的心胸!我们现在的考试也不过如此罢了。也可见,当时的儒家思想并未占统治地位,而是儒家和道家,及各种经史都考,还有诗词歌赋,并且非常重视策问,即考你的治国方略。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而且,常科登试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经吏部的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韩愈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
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时候,孟子还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什么《大学》与《中庸》,只有孔子的《论语》还在,但与《论语》并列的是那个《孝经》,可见,当时的儒家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孝经》来解《论语》的。而孟子地位的上升,是在后来的宋代。后来孟子又升到亚圣的地位,仅次于孔子,那是在明清了。
武则天时,增加了殿试,又开始了武举,即选拔军事人才。
下面我们再来反观一下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内容。
明清时的考试方式与制度,来自唐和宋,但考试的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只考《四书五经》,并只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解经的唯一标准,即标准答案。一般分四级,即,府试,乡试,会试与殿试。考试分三场,首场即位作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阐释经义也只在经书中。能否考中,完全取自八股文作的如何。
那么八股文是什么呢?
八股文有几个特点,很适合应试。首先,措辞要用古人语气,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即要有起,承,转,和;句法要对偶,八股文即用几个排偶组成的文章,而且字数也有限制。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什么,谓之起源。还有什么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篇末有大结。
笔者感觉有点像我们高考时的作文呀。看来高考的作文也是参考了八股文呀。
考八股文也许也没什么不对,问题的关键是只考八股,并以八股取士,那问题就大了。并且又只考《四书五经》,还仅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唯一标准答案,那问题就更大了。
我们看看唐代时考的是什么,再看看明清时考的是什么,高下之分立判。可以说,八股文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从唐代的宏伟开阔到明清的狭窄单一,中国人自己自缚手脚,自我摧残,文明的衰落也就是必然。
作者:
zzoz
时间:
12-11-2009 21:41
这篇要顶,初唐真是一个另人神往的浪漫时代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