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太极拳帖,以后连载都在此帖下更新以便大家阅读 [打印本页]

作者: zz163zz    时间: 9-3-2009 22:39
标题: 太极拳帖,以后连载都在此帖下更新以便大家阅读
大家好
虽然没有看到多少人对于我提出的太极拳知识普及帖有兴趣,但是为了将自我锻炼追求健康的养生观念推广起来,为了大家能够摆脱西医解决不了的各种慢性病的折磨和纠缠,我还是会在这里开始连载关于太极拳的一些文章和论述,以求各位对于这个拳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在各位的人生旅途中,有机会的情况下学学太极拳,练练太极拳,走向健康长寿的彼岸。

关于太极拳,古时的前辈高人,现在的各位宗师,林林总总的论述多如牛毛,加上鄙人才疏学浅,自觉多年的苦练所得尚不足以班门弄斧著文立说,因此在我读过的太极典籍中,选取了  -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一书,将其章节分次连载,与各位共同学习。

太极拳源流概述--以下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创始最早应是道家始祖老子。此因太极拳历代师传之史记有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音mi)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武真君,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此术,教成神仙。古人传艺数典而不忘祖,甚至有 -言祖不言师- 之说,可知此史传不谬。古之老子将道传给宓子尹喜,实为入世之法。
   尹喜得道功成后,将道传给弟子尹轨。尹轨早年精星占书,后发展成道教楼观派。然尹轨得道后隐修武当不出,遂传犹龙一脉。
   时至东汉,金母将伏羲所演太极八卦先天之灵文及老子所传道德经合作复性之命的大丹之密旨,默授青州王玄甫,甫传正阳祖师钟离权(即汉钟离)。至唐朝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钟离权又传纯阳祖师吕洞宾,后又传五代时燕国宰相刘操(即刘海蟾)。操度83岁张伯端,遂开南宗一派。宋太祖时,吕祖,海蟾,麻衣游华山,时遇陈抟自武当山移此修炼,因传出神法,陈抟遂仙去。南宋高宗时,钟,吕二师度重阳祖师王孚中,王师又度成道教北派七真。北派七真以邱处机大开普渡之门,后传宋披云等4人。宋于元朝成宗时传道于李太虚,太虚授张紫琼,紫琼授赵缘督,缘督授陈致虚。此脉以后不可详考。
   老子之道德经,实为太极拳理论之灵魂。而太极拳当为古之道家丹术之动功,其玄奥不可窥其始终,其博大不可揽其遐迩,易则极易,难则极难。非难不易,以易见难。初视者,或如万丈琼崖没有阶梯,仰望兴叹无法攀登,或若一杯淡水毫无滋味,又为无眼力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然于有悟性者,能持之以恒者,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亦能登堂入室,渐的其妙,受益终身。
   有宋末元初人张三丰者,字君实,辽东懿州人,访道参玄,遍游名山大川,凡30年终无所得。但因游旅防身所要,亦精武林之技。于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入终南山,时67岁,遇陈抟弟子火龙真人传授至道,混俗民间10年炼性。泰定甲子(公元1324年)春,南登武当山,隐形潜修九年。其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教之理,融会贯通,成著甚多,后人集其著成 -张三丰全书-。
   三丰祖师在武当山由元至明,历次潜修达数十年。修道之暇深研养生与技击合而为一的太极拳运动之理,遂将外家拳复而翻之,又集民间之武术精粹,结合道家前辈的太极养生与技击秘法,终于创造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因其理法完备无暇,遂以武当内家拳称名于世。
   太极拳由三丰祖师始有系统理论文字留世,从此为后人开创了可供追求,攀登的途径。它以其养生的极高价值,不图技击之末,而成为造福人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自问世之日起,因其文化内涵丰富而优越,就一直呈现出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历代不乏传人,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张三丰祖师,研悟武当派内功至深至广,论著颇丰,。具体功能,各有特点,太极拳为其一。然观其各功,理归一道,无非由浅入深之分解,一动一静之分解而已。太极拳,内丹之动功也。武当内丹静功,也当为太极拳所习之静功。道家养生,此动静之分,乃从形外而言。实静功有内动,动功有内静。名可分,其实不可分也。然此一道流入社会,竟有不得其旨者,专以技击为能事,不独失德,也已早逝丧生。虽此逆道者不多见,亦诚可悲矣。
   三丰祖师后的接承太极拳者,一为陕西王宗。王宗时由宝鸡跟随祖师至武当,学艺功成后,即开始传太极拳艺术,首传浙江温州陈州同,州同之后,代不乏人。有张松溪为其著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南派,亦有称为松溪派。宁波府志记述有传递情况。但此派理法,据今所知,已无原始文字记载。
   一为北方太极拳流派。有史记述,北派太极拳为山西省阳城县(一说太谷县)王宗岳夫子所承。王之师为一云游道人。道人未留姓名,亦未留道号,或为三丰祖师,或为三丰祖师之徒子,徒孙,使后人不得考证。此事实为道门无为之为,造成史缺,实为太极拳史上一大憾事。幸王宗岳夫子有心于后人,留论著详细阐述三丰祖师创扬太极拳之论证,并分解其姿势套路,写出他作为张三丰太极拳继承人的心得体会,方为太极拳自张三丰始而流传和发展之凿凿史记。承艺思源,王宗岳夫子实为北派太极拳的功勋宗师,而为后人所铭记。
作者: zz163zz    时间: 9-3-2009 22:42
标题: 太极拳帖2---赵堡太极拳源流
今天的帖子,介绍一下赵堡太极拳源流及历代传承,介绍到第十代。因第十代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郑悟清宗师,因此将在下一帖专门介绍郑悟清传略。

另本帖中前辈高人的诸多事迹,读者信或不信,全在自己,请不要在此和我讨论真假。本人没有练武,我练太极主要是养生健身强身健体,因此请勿和我讨论武功事宜。但是我要声明一点,就是我的师父是赵堡太极第12代传人之一,他武功极高,为人德高望重,为一代宗师。本人没有练武只是因为不是特感兴趣而以,非为拳法没有这种功效。请大家明鉴。

至于文中涉及的太极拳其他门派的一些事情,因各门各派历代的传承,不管是口头的还是文字的,都是大家坚信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因此门派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停过。本人对于这种矛盾没有任何兴趣,因此请勿在此和我讨论杨氏或者武氏拳的来历之类的。我本人从未考证过相关事宜,因此不能妄加评论。我觉得不管历史如何,练好拳,健好身,才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过去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我不知道,只能说如果大家问我,我无可奉告。

下文全部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西北边缘之温县东,与山西省东南晋城临近,处黄河下游之滨,文化历史悠久。有史记载,赵堡镇系列国时代赵国之边陲。南有黄河汜水古渡,北有太行山脉,西临孟州王屋山,东望华北平原,为古兵家所争之交通要塞。
   据传,元明战争时期,朱元璋曾三洗怀庆(温县古属怀庆府治)。因此当时这里曾一度人烟罕见,田园荒芜。现据有家祠记载的原始人口,均为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移而来,至今已繁衍20多代。由于当时兵荒马乱,迁民为了能得生存自卫,多有习武练拳之风。拳名之多后人不得详记。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有山西阳城王宗岳者一行二人走汜水,渡黄河,赴郑州检查生意。由太行山经赵堡镇,天暮投宿赵堡客店。二人因于此地见有练拳之人,在店内不免有所谈论。王宗岳言谈中说,穿紫花布衫者天资尚可。此言被店主人得知,紫花布衫者即是蒋发,遂即转告。蒋发闻言,知必艺高人至,急同店主人来店拜客。王宗岳因此行以商务为专,先不肯答允。蒋发及店主人百般恳求,方允收蒋发于门下。次日王宗岳起程,蒋发送师至汜水渡口,临行时约定某日返此,携蒋发同归山西授艺。期至,蒋发至汜水渡口迎师,果遇王宗岳返来。王夫子之德信,由此可见一斑。蒋发接师至家,稍事打点,即同师到山西阳城。

1.        历代传人传略
   蒋发先师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开创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14年)。他从王宗岳学太极拳为公元二十四年,时22岁。在山西师家学太极拳艺7年,侍师如父,师亦爱之如子。王宗岳无子,只有独生女。王夫子早年授艺给女儿及郑州孙某(名讳及拳艺失传),除此,拳艺亦未示人。收蒋发为徒乃夫子晚年,因年事已高不耐多言,多由女儿代为传艺,蒋发称之为师姐。因此,后人有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盖缘此意。
   蒋发先师学艺时,王宗岳常对其言:“吾将此拳秘诀传汝,而后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蒋发先师学艺功成后归家,夫子以自己心得笔记8册相赠。并再次嘱曰:“此拳不可妄传,倘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倘得其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传更好。”
   蒋发先师归家后谨遵师训,定下“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下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轻露卖弄者不传”等“十不传”的规矩。蒋师以数年考察检验贤仁,而所怀绝技含而不露。然而偶在乡郊小示百步捉兔之轻功,竟轰动乡里。爱好武术者纷纷登门求教。但他谨慎之至,未轻允于人。如此经过三年,始看中邢喜怀为理想的传授弟子。时蒋发先师已32岁。
   邢喜怀接传了太极拳的全部理法,造就惊人。功成后有南墙挂画之绝技。他继师训选贤者传授拳艺,得择张褚臣(“褚”又作楚)为入室弟子。
   张褚臣接传为赵堡太极第三代。此人忠诚朴实,墨守成规,功夫成就后无显赫事迹记述,只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师传规矩,选贤者陈敬伯传授拳艺。
   陈敬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他在太极拳技艺方面达到了神化功能,时人称为“神拳手”。他以武会友,接待武林中朋友多人,艺高德厚,在当时武林中享誉全国。他为了发展太极拳技艺,广收门徒达数百人。但能全面继承其拳艺者唯张仲禹一人(“仲”有作“宗”)。所以在赵堡太极拳传承中,第五代仅列张仲禹一人。陈敬伯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已年高84岁。此时有一位绰号“盖山东黑狸虎”者来访,陈师因年高,意让弟子张仲禹与之交流技艺。然来客称专门拜访陈师求教,意在非陈交手莫可。陈知对方居心叵测,只得陪同在孙神庙柏树林空场比武。陈师终因年高,又棋逢对手,虽几番提出停手,怎奈来客步步紧逼,毫无留情之意。陈师无奈方真出手,乃将山东客打死,自己也因劳累过度,踉跄不已,怀抱柏树而亡。赵堡镇因此留下一段俚谚:“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伯。”
   张仲禹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他选择邻人原法孔为其入室弟子。时原法孔在大名府开设中药店,经常往来经营,趁暇从师学艺,待师甚尊,连师父生活也予承担,亲如父子。且法孔好学,遂得其妙。张仲禹有侄儿张彦,幼年好闹事,张师不传给技艺,有时还让法孔代责张彦。彦极愤恨,遂暗中用功自学。后仲禹师年高卧床,病情严重。适逢法孔去大名府药店未归,师因最后技艺未传给法孔,亟盼法孔归来。虽已着人带信,但因路途遥远,仲禹师担心他不能按时归来,恐成憾事,叹息之下,将侄儿张彦叫到床前说:“我病恐等不到法孔归来,今将拳谱交付给你,拳艺奥妙尽在其中。待法孔归来,你当转交与他。因其奥妙你是不理解的。”不日师故。法孔归来,即操办丧礼。既毕,法孔询及师临终遗言,彦答:“师将拳谱拳艺尽数给我,让我转交给你。皆因过去师让你责我太重,我不给你。”法孔听罢愤恨至极,抬手就打。二人交手,岂料法孔竟败在张彦手下。法孔因此怀气抱病,不久故去。法孔生前传子金华,后未传人。
   张彦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他是一位杰出宗师,首创赵堡太极拳走出小圈向外宣传并出访的先河。因他功夫全面,艺高胆大,遍访各地武术名家交流拳艺。访问山东曹州寺僧号“千里王”黄当家,留下艺高事迹。在山东,运用千金坠气功斩蟒除害,受到官署奖励,由此名震远近武林。他曾三次访问陈家沟名家,那时赵堡、陈沟两村武术界人士交情颇厚。他的英雄事迹,引起陈清平的垂暮。因赵堡有“拳不出村”之约,陈清平遂由王疙瘩村迁居赵堡,拜在张彦门下学艺。
   陈清平(公元1795-1868年,有作陈青平或陈清萍、陈青萍),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因他文武兼备,人称文武拳师。为弘扬武术、扩大赵堡太极拳的影响,首先改变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陈规,为赵堡太极拳的发扬创出新路。他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因人施教的方法,亦总结出三种理论。当时外村从学出类拔萃者,有西新庄任长春、南张羌村李作治、王疙瘩村李景元等人。传本村和兆元为代理架,张金梅为领落架,其他人均为腾挪架。有广平府杨露禅经该地中药店怀庆府人引荐,慕名来拜访陈清平。因当时清平对拳艺改制尚未定型,清萍遂将露禅推荐于同族陈长兴处学艺。改制后,又在理论方面给杨露禅以辅导。杨露禅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写的《杨氏太极拳续》中有言,“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后有武禹襄来学艺,清平因禹襄之兄武秋赢任舞阳知县,为其通融排解加身官司,遂感其谊,全面予以传授(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可证一斑)。
   和兆元(公元1811-1890年)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之一。技艺大成后功夫超人,为清廷三朝元老李棠阶侍卫,例封武信郎之职。某次途径邯郸地方,为告诫当地一山大王改邪归正,曾显示以蜡木杆刺槐树之内功。因武艺出众,威震京师武林。李棠阶考翰林时的主考官体仁阁大学士祁蕉藻闻之和兆元之功夫,即召和兆元询及武功情况,答学太极拳于名师陈清平诸事。后承大学士以易理为其太极拳作理论充实,和兆元经钻研学习,遂融化在拳艺实践中。回乡后,向陈师禀明在京情况,并向师表演了所钻研创新之太极拳。陈师认为确有创新发挥,有独特之处,可以自立门派,遂以“和氏太极拳”为其命名。陈师豁达之心胸深为和兆元所感动,为谢师恩,誓师曰:“和氏太极拳仍以赵堡传承排列,标异不分宗。”师亦乐之。
   和庆喜(公元1857-1936年)出生于清咸丰六年,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系和兆元之长孙。8岁始由祖父亲授太极拳技术,历时10年。后因祖父患精神病,自己用功至32岁。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以小商贩糊口,停止用功达40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中央及河南省国术馆相继成立。时和庆喜已年逾七旬,因见大好形势,遂高兴地回忆早年所习太极拳过程。经过8个月的回忆整理,终将姿势、套路、理论结合自己实践全部汇集,传授数十人。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和庆喜带学艺三年的弟子参加比赛,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目前赵堡太极拳享誉中外,实是和庆喜先师的不朽功勋。他不但保持了赵堡和氏太极拳的传统,并有所发扬广大,后因染上破伤风辞世,享年80岁。
   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之一。系任长春弟子。博爱县义庄人。任河南省国术馆委员。民国二十年开封设国术擂台赛时任评判员。民国二十四年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出版。该书是赵堡太极拳第一次公开向外发行的资料。惜该书当时印数较少,且又为本门弟子收藏,所以为后来武术界鲜知。
王思功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苗延升弟子。温县招贤人。在民国二十年开封国术擂台赛上荣获第二名,当时委以部队教官。
   郑伯英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之一,系和庆喜弟子。曾任第四集团军总部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并在西安广泛传授赵堡和氏太极拳。与郑悟清一道被人称为西北太极拳“二郑”。
   据传,赵堡太极拳于清初得大内垂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有胤祯者亲临赵堡微服访问太极拳技艺,适逢赵堡镇正在建设关帝庙,访者即赠写匾额一块,上书“乾坤正气”四个苍劲大字,落款“胤祯题”。后雍正皇帝即位,赵堡人方知胤祯者即雍正皇帝。雍正之爱武乃世人皆知,当时亲临赵堡,必慕高人而来访。其访问拳艺情况虽已无记载,但所题匾额一直悬于庙中。惜后人未予珍惜而被毁,实可惜哉。
作者: mk82    时间: 9-3-2009 22:51
有没有拳谱拳照的, 有视频更好
作者: 清风不写字    时间: 9-3-2009 23:16
好帖子,听说太极拳讲究以意带形,是不是得有师傅言传身教才好啊?自己练会不会练偏了?
作者: mk82    时间: 9-3-2009 23:23
要看你师傅有多厉害了.  很多内在东西没好老师引导是体会不到的.  你看的东西只是形, 自己顶多做到模仿, 其实形只是表现形式,真正的东西你是不会知道的, 所以难啊.
作者: zz163zz    时间: 9-3-2009 23:37
标题: 回复几个问题
首先太极拳是内家拳,没有师父带的话自己练,不会有结果,练不出东西来,因为里面是怎么练的你根本不知道,光学架子是没有用的,还要跟着师父学道理.所以我师父才经常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明理,到老伤身体".
没有老师带的话,建议不要练,否则好一点只是没效果,不好的话连身体都练坏了.

其实真正的东西,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狂难,所以我师父老说,明白告诉徒弟都拿不走,更不会藏着掖着了.诚哉斯言。有机会大家练一下就知道了,呵呵,赵堡拳是真东西,但是确实很难练。

拳谱拳照什么的我师父有书,但是因为超重都被留在国内了,等你梦通过我的帖子大致了解了赵堡太极拳,可以到我师父的网站上去看。视频暂时没有,以后会有。不过老实说,我师父练拳,能看得明白的人不多,因此视频暂时对于初学者没什么用。
作者: mk82    时间: 9-3-2009 23:40
所以更想看看.  期待
作者: MacroJ    时间: 10-3-2009 00:35
要上PP
作者: 清风不写字    时间: 10-3-2009 14:17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明理,到老伤身体

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没有好师傅还真不敢练。
作者: chengy    时间: 10-3-2009 14:41
快点上图或下载的,让大家知道怎么练哟
作者: tonywaley    时间: 11-3-2009 00:59
标题: 上片子吧,我抛砖引玉来。
杨式太极拳 单鞭
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 zz163zz    时间: 11-3-2009 21:50
标题: to tonywaley
看这位兄台的图片,因为杨氏我没有练过,说不好,但是至少这张图片的外三合做得挺不错。

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要练到很好的外三合,一般要2-3年的时间。

这位的只是一个姿势,不好妄下评论,但是这个姿势的外三合做得不错。右手的肘,膝是不是合好了因为不是立体的看不出来。但整个动作很中正。左膝稍微过了一点点,会导致膝盖有点受力但是不会影响健康,如果能够正直令劲力透传到脚上,就会更好。

为什么没有传图片,是因为赵堡和所有的大家熟悉的太极拳的样子都不一样。今天在ashfield park将赵堡拳给一位练陈氏的老先生打了第一路,他完全没有见过。因此我估计就是有图片对大家的参考意义也不大,何况我现在手头还没有什么图片。

关于视频我联系一下师父,看是不是有国内什么网站放过,有的话把链接放上来让大家看看。我会尽快。在师父身边的时候从来不关心这些,因为直接可以看到师父的架子。呵呵。
作者: conty    时间: 11-3-2009 22:10
我可以拜您为师么?
作者: zz163zz    时间: 12-3-2009 09:24
标题: 回复conty
你好。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谬赞。但是我个人暂时还没有收徒弟的想法,主要原因是:

1。我师父还在深圳,并且超级健康,心理上我是觉得师父是一座高山,就像我的父亲一样,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跟他学习,也就觉得自己的上一代如此优秀值得跟随之时,没想过要教下一代。
其实如果大家在国内,想学太极拳我会毫不犹豫地介绍你们到我师父那里,在国内的话高人很多,小子无知,不敢为天下先的出来教拳。

2。我个人对于我现在的水平,觉得出来推广太极拳教教有心人是足够了,但是太极大道无止境,后面还有很多的阶段和层次等着我去用身体验证,等着我练出来到身体上。所以我也仍是太极大道上的求索者,在水平达到我自己的设想之前,我没有收徒的打算。但是前面的方向我很清楚,怎么走也很清楚,所以进步是必然的,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收徒弟了也是必然的。呵呵,对自己挺有信心。

3。拜不拜师的跟我将来教给大家的东西没有关系。我一定会将大家相应的水平阶段我所知的都教给大家,在我个人成长到要收徒弟之前,肯定是不会区别对待的。也许以后我会收徒弟,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现在不考虑这些没用的,呵呵。

4。其实我是大家的同龄人,年纪并不大,不过也不小了。和成为老师整天摆着师父的尊严比起来,我更愿意和大家成为朋友,共同进步,所以才想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得太极爱好能够有地方集中和交流。

所以等我开始开班的时候,欢迎你来学习。拜不拜师的,不用太在乎这个。将来你们之中学得好的回国发展的话,我还会将你们介绍到我师父那里,使得你们的学习能够连贯下去。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11:47
标题: 太极拳帖3--郑悟清宗师传略
郑公讳梧卿,字凤臣,晚年用悟清.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九月初六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讳湘,字楚三,任开封合盛布庄经理。兄弟四人均无子嗣。郑湘48岁得子悟清,因父辈仅此一子,均视为掌上明珠。父辈过分宠爱,而造成悟卿幼年生活节律紊乱,加之先天体弱,至7岁便患上童子痨病。10岁方入私塾学习孔孟之道,后因家庭生活贫困,16岁即由父之东君荐送于清化当典学徒。
   悟卿禀性朴实,勤于职守,20岁被委以会计职务。19岁时父亲不幸逝世,梧卿悲痛之极,又由于先天体弱及日以继夜之会计工作繁重负担,终使任职8年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医药罔效。归里后几至不起,全家人为之担忧。后有同学好友李俊秀者,系中医世家,又是太极拳爱好者。一面以药物治疗,一面传授太极拳的腾挪理论与套路。经3个月,效果显著,尤感此拳艺之精妙,遂不顾已而立之年,毅然苦学不辍。因此疾病全消。功夫大进,造就超人。
   1928年,邻人和庆喜,时72岁,因国家倡武,遂将停练40年由祖父亲授代理架姿势、套路、理论加以回忆整理,并广为传授。梧卿识代理架之优越,遂即投师请教,对初习拳式加以修改,并加深理论研究,融会贯通,使拳艺达炉火纯青境地。尤神者,历30年拳功至60岁时,几近谢顶之头又生青丝。
   1938年日寇入侵,家乡和山西沦陷,郑公避难西安。因此前为生计往来与晋、豫之商旅,广传太极拳健身之道,并以高尚武德为远近武林人士所敬重。经友人介绍,即在陕西省政府、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安警备司令部、中国银行西安分行、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等处传授太极拳艺,同时被西安国术馆委以委员之职。由此而来,在当时西安各阶层的武术爱好者中影响很大,从学者众。
   郑梧卿先生学太极拳60年如一日,因锲而不舍,潜移默化,得其精奥。60年保持身体健康,还以奇功疗疾多人。人皆称其太极拳艺妙不可测。至晚年归乡,仍童颜健步。以其体得,始终叹服太极拳之精深博大,故此,一生不敢为天下先。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之研究和发展愈加受到重视。陕西省组织武术协会,郑公被选为协会委员,并于兴庆公园常设辅导站,广为传授太极拳艺,30年如一日。从学者遍及全国,脱颖而出者多人。
1982年,郑梧卿告老还乡,于1984年3月30日无疾而终,享年90岁。
   1988年3月30日,郑梧卿国内外弟子在赵堡镇隆重举行了郑梧卿逝世4周年纪念活动,并建立了“太极拳师郑梧卿先生纪念碑”,流芳后世。
   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李天骥先生为建碑特由北京寄来题词:“发扬武当精华。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碑记”。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寄来谭大江先生撰写的“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当英威逝世壮中华”的大幅挽联。
   综上所述,武当张三丰之太极拳,由明代末年传入赵堡,历经400多年。以前受传授戒律较保守观念的影响,该拳艺一直停留在该地区流传,没有更多向外推广,致使这一珍贵传统文化遗产由主观原因造成自我禁锢。时至抗日战争期间该地沦陷后,从避难于西安的几位太极拳传人那里始得广开法门。50余年来传人已逐步遍及全国,并走向世界。虽然目前发展状况仍未达到应有程度,但有一点,即400多年前来源于武当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在赵堡扎根繁衍后,以它那养生与技击同时兼备的优越性,如今正在达到当年三丰祖师所倡导的“欲令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之目的,它终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并越来越广泛的造福人类。

郑悟清主要弟子名单:(列举50名为代表)
王秉瑞  魏习典  吴培仁  卢良华  张占营  孙兰亭  陈修祥
杨荣吉  高  潮  宋藴华  郭兴梁  阎俊文  高国卿  孟凡夫
王予孝  尤国才  罗喜运  高全林  李凤兴  吴本忠  佘辉庭
杨豪毕  雷伯荣  高  峰  刘  瑞  高智怡  张致和  唐允吉
孙明伦  秦胜家  顾泰隆  刘得印  袁清阁  谭志远  纪昌秀
吕兴周  李海龙  唐裕源  郑子毅  李清林  郭德政  史寿之
郭大均  吴生安  常清岚  李文斌  李清贵  李随成  吴忍堂
郑钧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11:52
标题: 太极拳帖4--赵堡拳历代传承概览
以下部分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武当张三丰祖师–云游道人(?)--山西阳城王宗岳–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1代)--邢喜怀(2代)-张褚臣(3代)-陈敬伯(4代)-张仲禹(5代)-张彦(6代)-陈清平(7代)
第8代        第9代        第10代        后续
张汉        张国栋        张保成       
        杨虎        杨绍顺       

李景元        李火炎               
        谢公谨               

和兆元      和敬芝
(创和氏)        和庆喜        和学信       
                和学敏       
                和学会       
                郝玉朝       
                郑悟清       
                郑伯英       
                柴玉柱       
                郭云       
                李俊秀       
                刘世英       
                郑瑞       

张金梅      张敬芝        陈应明,王连清       
                张树德,侯春秀       


武禹襄
(创武氏)        李亦畲        郝为真        孙禄堂(创孙氏)传孙剑云等
                        郝月如传郝少如
任长春        杜元化               
        杜元德               
        任应吉               
        刘振乾               
注:以上并非全部完整传承,因传人众多篇幅有限,因此只是列出部分传人名称。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11:55
标题: 郁闷--表格格式混乱
不好意思,编辑好的表格格式,发到帖子上就变乱了,妨碍了大家阅读,抱歉。不过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如果对于传承有疑问的请提出来,我再解释吧。现在这个表,无奈,对不起了各位。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12:10
标题: 再发一遍传承表
8
9
10
后续

张汉
张国栋
张保成
杨虎
杨绍顺
李景元                    

李火炎
谢公谨
和兆元
和润芝
(创和氏)
和敬芝
和庆喜
和学信
和学敏
和学会
郝玉朝
郑悟清
郑伯英
柴玉柱
郭云
李俊秀
刘世英        
                                                           


郑瑞

张金梅
张敬芝
陈应明,
王连清
张树德,
侯春秀
武禹襄
李亦畲
郝为真
孙禄堂(创孙氏)传孙剑云等
(
创武氏)                                                                                     郝月如传郝少如

任长春
杜元化
杜元德
任应吉
刘振乾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12:12
标题: 算了,搞不懂系统怎么搞得,
所见即所得模式下,编辑好的表格,仍然是发出后格式混乱.搞不定了,需要看传承表的各位可以到足迹网上面zz163zz发的太极拳帖看,那里的内容和这里一样,但是格式正确。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12:38
标题: 太极拳帖4再试发一次
以下部分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武当张三丰祖师云游道人(?)--山西阳城王宗岳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1代)--邢喜怀(2代)-张褚臣(3代)-陈敬伯(4代)-张仲禹(5代)-张彦(6代)-陈清平(7代)


8
9
10
后续
张汉
张国栋
张保成

杨虎
杨绍顺

李景元
李火炎


谢公谨


和兆元
(创和氏)
和润芝


和敬芝


和庆喜
和学信

和学敏

和学会

郝玉朝

郑悟清

郑伯英

柴玉柱

郭云

李俊秀

刘世英

郑瑞

张金梅
张应昌
张敬芝
陈应明,王连清

张树德,侯春秀

武禹襄
(创武氏)
李亦畲
郝为真
孙禄堂(创孙氏)传孙剑云等
郝月如传郝少如
任长春
杜元化



杜元德



任应吉



刘振乾




:以上并非全部完整传承,因传人众多篇幅有限,因此只是列出部分传人名称。

作者: mk82    时间: 13-3-2009 13:23
我说这个是不是应该放到兴趣爱好里面啊
作者: frankiehuang    时间: 13-3-2009 14:10
我也想學,中醫師叫我練太極拳調理身體,可惜不好找師傅(我現在在廣州),而且沒太多空閒時間。

所以很遺憾。
作者: zz163zz    时间: 13-3-2009 23:38
标题: 回复frankiehuang
学太极拳需要持之以恒,并且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精力。其实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没有时间做某事,只是内心深处觉得不值得付出那么多就没有做了。
我当年学拳的时候,每周三次,每次来回坐3个小时的车去学拳,而且平时也在不断的练习。在太极拳上面花费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付出是值得的,所获得的回报是丰厚的,因此就算是我这次出国前,我仍然是每周六来回坐3个小时以上的车到师父那里去学习。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劝你一定要学太极拳,而是觉得如果确实需要了,就还是要想办法积极的去寻找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给自己找理由。如果确实自己觉得没有这个必要,那就另当别论。
广州各大公园应该有很多人周末早上练太极,你可以自己过去鉴别一下找个师父。要是想强身健体的话我个人还是推荐赵堡拳,因为这个拳师目前我见到的唯一能够全面体现太极拳论的理论精髓的拳种。当然也可能是我无知,是否能够遇到好老师,这个要看缘份了。
作者: conty    时间: 18-3-2009 13:14
有太极桩功给介绍介绍吧?
作者: zz163zz    时间: 18-3-2009 21:31
标题: 回复conty
关于桩功,主要练的是混元桩,很多的拳种里面都有这种桩功的名称,但是练法各不相同。

赵堡太极本身有很多功法,有专门锻炼脊柱的,有专门锻炼命门的,有专门锻炼呼吸的,每一种功法就是局部的一种气功锻炼,只能就局部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其实太极拳套路本身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各种各样桩功和功法的完美组合,练太极拳就是把所有地方都练到了,练好了太极拳就能把所有地方都能练通,上到头顶,下到脚底都能在体内连通起来,这样其实是所有部位同时锻炼,效果要远好于单独只练桩功或者功法。

但是,练好桩功和功法,会使得局部经常锻炼的部分的感觉更好更灵敏,因此反过来会有利于完整拳架锻炼的效果更好。

因此,结论是拳架是根本,桩功和功法也要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作者: zz163zz    时间: 22-3-2009 10:56
标题: 太极拳帖5--太极拳是怎样产生的
太极"一词,始源于《周易》。其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它是古代先哲观察体悟宇宙万物本质规律所得出的一个哲学概念。相传上古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凭象画卦,文王藉卦作辞。后因孔子作《十翼》来解释《易》,表述《易》的规律现象,《易》学遂成为儒家学问的代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追溯,春秋前并无学派分立。如黄帝之《内经》、老子之《道德经》、文王所演之《易》,统称为一个道家学问,理论互贯。到了后来,诸子百家从这道学之宝库中你取一串珠,他抱一块玉,然后就说:“我的珠最真,我的玉无瑕。”这就出现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诸学派分立。这样,沿袭于老庄“道”的哲学本体之上的宗派保留了道家之称,建立在《易》学体系之上、且以进仕治国为目标的知识分子宗派(以孔子为代表)便称之为儒家。儒者,学者也。实则,学派虽分立,论起理来,都还得往总根子上寻。儒家言《易》,从来不避老庄之学;道家言老庄,从来也不弃于《易》。所以,学派总有分别,但从大哲学观上讲,大家的理论都还是道学。又所以,今日在言儒言道上,若分学术宗派而言,可也;若将《周易》视为儒家专利,或将老庄之学归于道家专利,错也。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从理论上讲也是大道学的产物。


太极拳最早的产生可能始于老子那个时代的早期道家人物之中,并以老子开始流传后世。当然,原始的太极拳并不叫太极拳,究竟那时叫什么名称,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仅能够根据太极拳宗谱的记载肯定其事。迄今为止,有关记载来自两个不同出处。一是以河南温县赵堡为代表的武当被北派太极拳(明代万历年间,由山西太谷县王宗岳传赵堡蒋发而流传于世)历代所传宗谱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设教,宓(音mi)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武真君,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此术,教成神仙。”二是以明末清初由武当山流传到长白山,今又流传于北京的武当太乙神剑门(按:太乙,乃太极之别称)总谱曰:“超出三界,不在五行;太空六合,方方正正;四面双出,久炼成真。先有太和(按:太和,又太极之别称),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


因为太极拳始自道家,后来自然流传到道教门中,所以它在宗谱上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是符合客观的事实。正因为它的宗教性传承特征:严守戒律,言祖不言师。这才使得我们可以剥去其宗教的外衣,窥视到它久远的源头。这正像我们认识黄帝,有关黄帝的传说可能是神话,但剥除神话我们不能不接受黄帝这个祖先。上述两家宗谱,前者明确指出太极拳始于老子,而后者所言成于“真武”也同样隐指老子。因为按道教真武传说,玄元圣祖八十一化为老子,八十二化为真武,真武是老子的再化之身。因为武当道教崇奉的是真武神,从宗教门派而言,“成于真武”可谓是一语用之双关。


再从张三丰丹派的道脉也可以追溯到老子这个源头。据《三丰全书》“道派”云:“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传递顺序为:老子尹文始麻衣陈抟火龙张三丰。张三丰这个道派是个隐显莫测的一派,后人借用孔子赞颂老子之语,称该派为“犹龙派”。今流传在天津的由清朝时武当道人培元尘传给司星三的一派太极拳,名曰:“武当犹龙派”太极拳,便是张三丰于道门所传的一个体系,从犹龙之意也可视其源头。
正因为张三丰此派隐显莫测的传承特征,再加上张三丰创立太极丹功体系后,力主“三教圆融”说,不愿妄自尊大,他本人还把太极拳形成的主要功劳归于古皇和儒家。例如,赵堡太极拳还有一个题为“张三丰承留”的张三丰自述宗谱曰:“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乃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形气具。万载永长春,心兮存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洁然塞而通,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戎字毕。”实则,张三丰在这里推崇孔孟对他创立太极丹功的理论启示,并不能影响到太极拳始于老子这个源头。因为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事情世人皆知。孔子习六艺,骑射为其一,向老子学拳功,另以太极理论豁贯,不是不可能。但后来的儒家多讲正心坐忘,常以静功为旨圭,拳功留世实为罕见,或以拳功一道有失儒雅之体统,渐为失传,也未可知。


但据张三丰的自述,以及当代可以查考的证据,太极拳最早面世于唐代道人许宣平,这是可以肯定地。其证据有二:一是前述《张三丰存留》宗谱,记述有张三丰得许宣平太极拳功传承之事。此史料19913月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刘会峙先生所著《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一书首次批露。考张三丰丹派思想,张三丰平生著作文风,以及北派太极拳传承情况,此宗谱系张三丰存留无疑。二是唐代道人许宣平确有名为“三世七”的太极拳功流传。明代正德(公元1506-1521年)年间宋远桥得其传,已经历14代。宋远桥记有《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云:“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予十四代,有断也有继者。许师系江南徽州府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茅南阳辟谷。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诗人兼剑家李白慕名而防不遇,题有憾诗“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一首,《唐诗三百首》有记。宋远桥将拳谱及拳艺传留宋门后世,至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宋氏后人宋书铭将拳谱公开。此时吴图南先生也从别处得到宋氏拳谱。另外,今江苏省昆山市王知刚先生也继承有许宣平“三世七”太极拳功。据王先生介绍,他于1945年在上海交大读书时,曾得气功家蒋维乔先生引荐,拜白云道长(号中一子)为师,学得“三世七”太极拳功,这种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有不同。王先生现已出版有《中国唐代三十七太极拳与剑术》一书(上海交大出版社199210月出版)。


实际上,在张三丰之前,除过有唐代许宣平的太极拳功流传,还有相似的其他太极拳功流传:
1.
程式太极拳,据传创始人为南北朝时(公元502-557年,比唐代更早)人韩拱月。后为程灵洗(或为冼)得传,并用于训练部下士兵。这一拳法后隐民间500年之久,于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时传至程珌。程以易理悟而精之,后改为“小九天”。
2.
先天拳,亦名长拳。此拳功为与许宣平同时的江南安庆(今安徽潜山县)道人李道子所传。明代正德年间安徽泾县俞莲舟、俞岱岩家世袭传。此拳又于此早期由李道子携艺至武当山。明宋远桥的《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叙之甚详。李道子的先天拳有一首“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四言歌诀,至今在杨氏太极拳、犹龙派太极拳等各派太极拳门派中流传。这一事实也反映出张三丰的太极拳功吸取有先天拳的长处。同时,我们从程式太极拳、许宣平太极拳、李道子太极拳的发现,可以看到,在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元、明、清以来,安徽地区是早期太极拳的发祥地和活跃地区。
3.
后天法。宋时安州人宋仲殊受于胡镜子。此拳以肘法见长,传至明代有江南人殷利亨受之。安州为金置,即今河北高阳县。据说,今河北保定地区传有该拳。从地域关系看,可能与宋、胡的传播有关系。
4.
六合八法拳。相传由唐末五代隐修武当山达20余年后移居华山的道士陈抟(公元871-989年)所创。当代有辽宁人吴翼辇(公元1885-1958年)受之,吴于民国年间曾在上海、南京、桂林传播此拳,后又由弟子传至两广和港澳一带。《中华武术实用百科》有记。今安徽蚌埠姚子英亦家承此拳。
       可以认为,张三丰是陈抟徒孙,曾得陈抟之“蜇龙”睡功,此拳亦必得真授。
5.
穴道术三十六手。为张三丰之前道家人冯一元所创。民国二十二年湖南祁阳镇华曹元编著《国术》,其“总论”中记有“有张三丰其人者,精达摩术,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推阐为长拳七十二路。又以华佗‘五禽戏’原则扩充为十二形,此流传现在为形意拳。并折取少林柔功,合以阴阳动静之理,而发明为太极拳。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该拳今河北保定地区也有流传。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张三丰发明太极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自家揣摩揣摩就造出名扬天下的太极拳来。不说前叙那些太极拳功未免也就是那些人所创,想必也是集前人之长,独成一家。即使追溯于老子,连老子的《道德经》也只是集上古道家思想之大成。张三丰其人,他是理论上承接黄老道学思想,旁采儒理佛论医学,技术上博取前代道门拳功之精华、佛门武技之柔功,深研细悟,反复实践,才开创出以太极哲学为本体、以丹道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非遇困厄而不发的太极丹功体系。作为太极丹道动功,太极拳产生后,由于举一可以反三,易理变化无穷,从而也就派生了八卦掌和形意拳,也就派生了张三丰之后武当道派以及传衍于佛、道二门的太乙、太和、乾坤,两仪、阴阳、五行、天罡、金刚等许许多多内家拳种,并包括各类器械功夫。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当内家拳是中国武术史上继往开来、标新立异的一个重大流派。从这一历史现象出发,使得我们必须认识,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武术流派的创立,如同其它任何一个学术、艺术流派创立一样,没有一种由历史积淀下来、并由环境群体所创造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刺激启发,没有一种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酝酿锻造,没有一位学识渊博、才识过人、能触类旁通的杰出人物来集其大成,那将是毫无可能的。


张三丰,历经元、明两个朝代。家学渊源,有天师道根基。幼年入道,青年入仕,中年辞官访道,云游名山大川。30余年来,穷博儒、释、道三教理论,又得道家正统之传,且于平生三教九流莫不接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医方技无所不通。他的经历、他的交际、他的视野、他的才识、他的誓愿等等,促使了他智慧的升华和灵感的开启,这就使他终于能够成为内家武当派一代开山祖师。


   张三丰太极丹功体系的创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精华在中国一定历史上交融结合、孕育成熟而产生的骄子。道教门户只是这个骄子的孕室、产房和保育院。它是民族性的而不是宗教性的产物,更不像有些贪天之功、一叶障目的人们那样,竟将这种博大精深的学派成果归于某一家族,、某一普通人物头上。
作者: zz163zz    时间: 22-3-2009 11:12
标题: 关于太极拳帖5的出处
忘了说了,太极拳帖5的全部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非本人原创.
作者: zz163zz    时间: 29-3-2009 09:20
标题: 太极拳帖6--太极拳为什么称内家拳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人们习惯上又称为内家拳,或连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于内家之说解释甚多,各执己见。


“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此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积极特征而定。


有的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是出家人,以和光同尘而称为“内家”。实际上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既然想以儒士自称,他当年就曾以儒业进仕作过官,何必又辞官不做,偏偏爱当方外之人呢?


这里须特别提及,历史上又张三丰北宋说和元、明说。因北宋说者为张三峰而非张三丰,故笔者将太极丹功体系创立者依史实认定为元、明张三丰。拙著《内家武当派述密》有专论。


还有的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国内,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实际仍然站不住脚。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认识作了翻译,已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内家、外家仍然不能自圆。当然,有人又曾辩解说,释、道两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那么张三丰当然可以以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分内外家。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在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观点。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同之处。而且在历史上,武当山是佛、道二门长期共存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家。而武当山道人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圭角;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这种注重内在的特征方可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而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对于隐显,也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而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的修炼功夫还是在闹市。就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头露面于世,而且,他的武当拳还教了许多道门以外的弟子呢。


除上述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攻防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功夫软硬分内外家之说;还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内外家之说……,这一些,就离题更远了。


关于内、外家的合理解释,黄宗羲的“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为其一。而清曹秉仁《宁波府志》则又解释为:“外家其法主于博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还有黄百家《昭代丛书别集》“内家拳法”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可以说,后者三说,对“内家”解释都较正确。但是,缺点在于没有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明了。譬如,黄百家说“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那么,这个“内”的文章就在一个“翻”字上。这个“翻”字“翻”的是什么?曹秉仁则言,外家是“主于搏人”,而“内家”是“主于御敌”。看来这个“翻”,是由攻“翻”变为防,由攻翻为防的实际旨趣何在?黄宗羲则言,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实则到这里,它的意义还未说完。内家的真正含义是要围绕道家内丹修炼这一要旨来解释方能明了。


那么,炼内丹的目的是做什么?张三丰在《太极拳歌》中这样答道:“想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修炼内丹的目的是为了除疾去病,益寿延年。所以,张三丰创立武当太极拳,开宗明义是把养生放在首位,把太极拳当作修炼内丹的一种动功功法。张三丰认为:“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弃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道藏精华》第二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这里说的外面功夫就是技击功夫。所以,内家拳首先是取得内养成就,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就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据当代一些内家拳家的切身体验,亦认为,学内家拳如果从一开始就一直把技击作为目的来锻炼,将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只有以养生为出发点,在行功中松到底,静到底,柔到底,才能日日见功。太极拳在技击功能上“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也就是内丹修炼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外在具体表现。它在技击上表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以弱制强、慢胜快、无力打有力、“以四两拨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当然,这种先天自然本能实际是指合道的能力,并不指先天的身心素质。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这里所说的“先天自然之能”就是指先天身心素质;这里所说的“学力”,就是指学道、合乎道的能力。因为,太极拳是丹道动功,常人所谓的先天身心素质这种“先天自然之能”,在丹道理论中已被视为后天,并非合于道的先天。而采用这种动功,通过“学力”,即功夫的进步,才能一步步靠近并合于道的先天。王宗岳并非不知其理,只是为了通俗易懂,方采用常人之说而已。内家拳的整体战略战术,乃至作为根本的哲学,与外家拳都是不同的,是恰恰唱了个反调,内家拳和道家哲学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外家拳则不然,它的武术技击训练法和佛门的神定功夫及其佛学理论不成同一体系。或者严格讲,我们今天所知的外家拳,并不能代表佛门原始拳法,它只是中国古来实用武术的一个汇集提炼。


1928年,扬州金一明在其所著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引言”中,对“外家”的这种“汇集提炼”特殊现象作了阐述。他认为,佛门早期的拳术与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拳术截然不同,“佛门早期拳术本非用为杀人御敌之用”。古代,因佛门禅功喜静不喜动,和尚们坐的时间长了,精神就显得疲惫,而且腰腿都僵硬变形,由此引起整个生理的不良变化。佛法本是要修出个超出体格之外的灵魂,这样的禅定却把身体都搞坏了,没有好的躯壳,那灵魂由何处修呢?所以,禅功之机还是要修习强身健体之道。据言,达摩祖师当时为解决这一矛盾,吸取华佗“五禽戏”中动功之长,又结合中医经络气象和道家之“阴阳五行”、儒家之“易理”,以符合佛法修持为原则,创造了《洗髓经》、《易筋经》动静两门功法,以补禅功之不足,而促成“明心见性”之功能。


所以,佛门早期拳术,由此看,不仅和道家早期拳功体用、理法相近,而且一定在“洗髓”、“易筋”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正如金一明先生又说,不过,“此为少林拳术之真理,是以其术不宜轻传俗人,非沙门释子不能渗透其中三味。”因为它高深玄妙,佛门又固执的不传人,所以原始的佛门拳术,也即原始少林拳术渐为世人所稀知。那么,再随着佛教的兴衰存亡,该拳术的传人便渐渐稀少的不为外人所知了。


就笔者所知,唐、宋以来,佛、道两家在理论和修道实践方法上互相交流渗透,互补性很强。在武当山,佛、道二门共存,禅也学道,道也学禅。这种以丹功为本体的拳功,佛、道二家不分彼此,共同学习,均称为内家。如今天津韩英魁老先生早年接承的八卦转九宫,就是由武当佛门传至北少林,后由还俗高僧高登华传艺与他,均宗武当张三丰为祖师。


金一明先生遂又接着考证说:“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变更,其间缁衣者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滑出入空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禀天赋之伟资,过人之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精研,再变其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术收徒,著述誉抄,公诸天下,其派遂大兴。”


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佛门原本“汤水”,它是中国古代以来未经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这种当然是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以技击对抗中人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决定胜负的。此即王宗岳所云“先天自然之能”。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两者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所以前代内家拳家从实践中体会到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的。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那么,换句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也未必就能胜于少林。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些方面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早期少林拳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少林佛门拳术也有内家、外家之分,而武当拳术也有内家、外家之分。内、外家的分别绝不是佛门、道门的分别,而是拳术中含不含养生内功的区别。清代周述官编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其“内外功辨”也持此见。应该说,张三丰创立的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法,只是因为开创于武当山,方有“武当”这一流派标志。但这一流派并不是某一宗教家门的专利。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一大批中国武家,从主观实用经验主义中解脱出来,迈向以研究客观哲学理论并以其指导实践的民族群体意识的升华或飞跃。这是中国武术学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作者: zz163zz    时间: 1-4-2009 17:47
标题: 太极拳帖7--太极拳为什要、为什么能建立在养生基础上
以下内容全部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为什要、为什么能建立在养生基础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道学理论和宗旨使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在探索宇宙自然本质上,在讨论人的生存意义上,都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自然规律的相合。所以,三家的哲学观有很多相通之处。张三丰持“三教圆融说”而创立太极丹功体系,其意义也在于此。然而,儒、释、道三家在对待具体的人生生存行为上,所选择的目标却各有不同。儒家讲“治世之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释家讲“解脱之学”,提倡“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免除轮回之苦,修出一个脱离肉体而永恒存在的圆融灵魂;道家偏偏都不相同,他们讲“长生之学”,提倡“长生久世,飞升成仙”,希望人的肉体连同灵魂永远完美的存在于世界上。张三丰所持“三教圆融说”,其实是站在道家立场上,吸收别家可取的理论,和某种阶段上可取的别家修练方法,来为道家所用。他的太极丹功体系就是围绕长生之学的宗旨而创立的。


道家丹功的次第验证,大致上可分为除病、健身、益寿、延年、长生、成仙(仙者,山中修炼得道之人)六个阶段、层次效益。对于“长生、成仙”我们可以不去相信它,这当然是现实且客观的态度。然而,道家丹功的前四个阶段层次的效益,作为基础功夫之验证,这确是历来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道家丹功就有能因人施教的可普及性。道家自己要追求长生成仙,他们同时也有普救众人的宏愿。他们传播丹功,并不苛求天下人都能修成不死之仙。他们认为,不长生可以延年,不延年可以益寿,不益寿可以健身,不健身可以治病,学了总有好处。所以,张三丰创立的太极丹功体系,就把功夫部分的太极拳(包括形意拳、八卦拳等)作为可以普及的功夫广泛传播于民间,并开宗明义的指出,道家推广普及内家拳法是“欲令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艺之末学”。


道家最重视人的生命意义,认为“道贵生”。人从出生到生存,是大自然的恩赐,人既然生了,就应该报答大自然的恩德。这种报答方式就是:好好活人。活得健康愉快,美满和谐,从而美满完成每个人的生存使命。既然如此,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和平,人与生灵万物也应该保持和平,那么,人间就不应该有争斗。当然,也不能去斗兽类、斗自然。天人间保持着和平,就有利于养生。太极拳为什么要建立在养生基础上,就是道家的这种慈悲之心。


太极拳为什么能够建立在养生基础上?因为,它作为丹道修炼的动功形式,服从于“天人相合的自我身心训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本质和指导原理是,让人的生理和心理既要符合宇宙自然规律,也要符合自身的自然规律,并将它处于自然规律运动的初始阶段:在八卦上就是太极--阴阳和谐,在季节上就象征春天,在人就要锻炼成儿童少年。太极是广义哲学,用这种广义哲学去看,天有太极,地有太极,人有太极,事有太极;年有太极,月有太极,日有太极,时有太极。人与人可成太极,事与事可成太极,天与人也可成太极。这太极就是阴阳相对独立而又互相交合运变的和谐统一现象。所以,太极拳所制定的身心运动形式是处处要合太极,处处要对人进行最佳的身心调节。它的“六合”、“八法”要领,具有舒筋活络、平心调气、活血化精、滋养五脏、保养肌肤、益脑开智、陶冶精神等全面功能。能够完成并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合道的境界。


   由此可见,太极拳养生效益是不言而喻的。自古至今,凡学练太极拳者,果能得其要旨登堂入室,持之以恒去锻炼,没有不养生的,没有不长寿的。此类例证,有目共睹,不胜枚举。
作者: 柳七    时间: 1-4-2009 21:38
陈小旺现在旅居澳大利亚,有谁和陈大师学过的吗?
作者: 柳七    时间: 1-4-2009 21:41
拳法练入丹劲的人,真的存在吗?   那样的人已经可以算神了。
作者: zz163zz    时间: 6-4-2009 10:30
标题: 询问柳七
请问你知道陈老师的联系方式吗?我在网上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听说是在悉尼,但不知道确切消息。
作者: zz163zz    时间: 6-4-2009 10:47
标题: 回复柳七
是否有拳法练入丹劲的人,我说不清楚。我师父功夫很高,不单指技击功夫,而是整个的太极拳修为,以前我们徒弟也有人问过练到高深境界身上是什么感觉,师父说了很多我们都理解不了,因为一旦上升到内练神理这个层次以上,如果自己身上没有体验的话就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那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境界。比如,师父告诉我们高深时气与劲合,意到形到,形到气到,可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们理解不了,因为自己身上没有体验。所以是否有练到丹劲的人,我还真不知道,一个是因为以前没有问过,没有想到过要问,另外就是可能师父解释过相关境界,只是我们没有听懂理解罢了。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要道路正确,持之以恒,那么每个人都是有希望能够练出太极拳经上面所列的各种功夫层次的(招熟,懂劲,神明)。因此在现阶段,我想到的就是埋头苦练,持之以恒,在太极拳的道路上面,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心中不一定非要有远大目标,因为太过份的执著追求,在求道方面不一定很有用。
作者: zz163zz    时间: 6-4-2009 10:53
标题: 太极拳帖8--“以技击为末学”是不是忽视太极拳的技击作用 (1)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此文章太长,分成两次发出。

以技击为末学是不是忽视太极拳的积极作用?回答是否定的。而且,如果将此作为一张护身符、挡箭牌,来为遮掩功夫既不到家、又欲夸天下第一的虚伪门面,那将是十分可笑的。


可以这样认为,不具备技击作用的太极拳,不是全能的太极拳;而不具备高超技击作用的太极拳,也不是高层次的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技击效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云:“有所以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其子黄百家(南派太极拳传人,事师王征南)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拳。”还有清曹秉仁云:“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而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这些论述乍听起来,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带门派夸耀色彩。但仔细想起来,必是事实。因为,武术是物质性的表现艺术,摸得着、看得见,单凭吹嘘夸张是断断不可立足的。尤其是古代历史上,真功夫都是比试较量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它要得到武林的普遍承认方能成一家之言。而且,太极拳高层次技击功夫,在当代也是屡闻不鲜的。由此可见,太极拳不但有技击作用,而且其作用特别强。这绝不是忽视技击作用可能形成的效果。


太极拳非但不忽视技击作用,而且,它对技击作用的研究和发挥都是极其充分的。概括起来,它对技击作用的发挥,依其内家要旨,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征和优势。


一、“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


太极拳处处遵道而行,它以“反者道之动”的原则构筑了自己“守柔处雌”,“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初看起来好像很可笑,世上只有以强胜弱、以雄压雌,处于柔弱退让的地位还有胜利的可能吗?


回答是肯定的。


道家哲学认为,万事万物无非阴阳演化而已。阴阳就是“太极”大统一中的两个相对立的矛盾。他们总是互相转化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返曰道。”事物的转化是一个圆,就像地球的子午线,从A点笔直的走下去,最终还会返回A点。道家鼻祖老子由于对道有着精辟认识,所以他最讲辩证的看待事物。他认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真理绝对了就变成谬误,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一面。如他讲战争:“亢兵相加哀者胜。”两军交战为什么“哀”者还能胜?其一,哀者是被侵略者,被侵略者的反侵略之战是正义之战,最能唤起民心;其二,反侵略之战最能表现大无畏精神;其三,侵略者总是心虚的,缺乏顽强坚定的战斗精神。所以,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哀者最终倒是胜利者。


“守柔处雌”,“不敢为先下先”的战略思想是道家受水性的启发而得的。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最卑下的也莫过于水。然而,最坚强的胜利者也是水。坚硬的金属遇水会慢慢的腐蚀殆尽,坚硬的岩石也会被柔弱的水冲刷得改变形状。不单如此,不敢为先下先还在于能时时检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一来,自己的缺点会随时得到改正。而如此谦虚和谨慎对待骄傲的对方,骄傲得对方的缺陷就会暴露出很多。以我之优势对待敌人的劣势,当然必胜无疑。谨慎和退让态度又是冷静的,这样不独能把握自我,也能清醒的观察对方,能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奇用。


总之,不敢为天下先是以主动的方式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切服从对方,把对方施展的攻击如数还给对方,以出奇制胜。


二、“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


遵照“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太极拳法在战术上的原则是“后发先至”。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无为而无不为”、“夫为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的理论观点是有血缘关系的。太极拳论有“不敢进寸而退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


“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具有高妙的战术意义。因为,彼先动我未动的时候,并不是我不能动,而是彼动我未动这段时间,给了我审候时机做好应付的时间。彼已动,他的虚实都呈现出来,我则可以静以观之,避实乘虚进行还击。而彼动我未动,彼却不知我的虚实,会像狗咬刺猬无处下口,此即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局面。我虽“不敢为天下先”,却因“敢为天下先”的对方处处失利,硬将我逼成“后发先至”而成为“天下先”。如《太极拳浅说》言:“太极拳以不先发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
说到底,“后发”在于引进落空,更有把握的加速“先至”,以还击对方,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作者: zz163zz    时间: 8-4-2009 11:45
标题: 太极拳帖9--"以技击为末学"是不是忽视太极拳的技击作用? (2)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三、“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


太极拳从学到练到实用技击,“轻灵圆活”是一贯的。讲柔化,讲顺气养气,讲气沉丹田,坚决摒弃勇猛刚强。练拳时要求“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需节节贯串,神宜鼓荡,气宜内敛”,“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需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总之最忌用力,务使全身大到四肢百骸,小到每个细胞都松开,使气血无不畅通灌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很柔和,遇敌也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但这种柔含有内力,就像一根弹簧鞭,弹性很大,“外示柔软,内含刚强”。在技击中会借助对方的来力又将对方弹发出去。这就是所谓的“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由于贯彻“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所以在技击中,身法似游龙飞风,轻快似风。手法则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当随心踩步,步走齐正八方,罡步九宫,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心理上要求坦荡、清静、自然,面前有人作无人。不怕近,不怕猛,不怕刚,审时度势,以俟战机。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最敏捷的反应出奇不意而制胜。技击中进、退、转、侧、升、降,要求颈、脊、腰、肩、肘、腕、膝、胯、踝都能灵活运转,达到不是转圈胜似转圈的程度,即所谓“如珠走玉盘,九转还原”。


太极拳“轻灵圆活”的积极方法和效果,是以深厚的内功基础为显现的。没有精、气、神的三花聚顶,没有意到形到、形起力发、力发神贯的上乘内功功夫,“轻灵圆活”是难达到的。发劲时,也就难以达到柔软似锦,实则坚硬如铁的效果。


总之,能得“轻灵圆活”之妙,迎战时则能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抽丝之连绵不断,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


四、“贵化不贵抗”的技击效果


“贵化不贵抗”的技击效果,使太极拳的追寻目标。这是由武当拳派的道德观念所决定的。
什么是“抗”呢?即是敌我双方相互接触后紧紧咬住不放。一方想以最大的力把另一方打出去,或欲寻另一方的要害给以致命打击,而另一方则竭尽全力抵抗住对方,甚或也想寻机置对方于死地。到头来,若一方惨败,胜者亦精疲力尽,或者两败俱伤。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太极拳推手中叫“顶牛”。


什么叫“化”呢?太极拳中的“化”即是化解,也就是回避矛盾冲突,并使矛盾得到解决。在实际技击中,对方攻来,我不是正面抵抗还击,而是以圆旋的转动给对方留下一个空间,引对方进来落于这个空间中,我再以对方的来力大小将其把握的分毫不差时,以杠杆之力将对方发出去。


贵化不贵抗,重在贵化。所谓贵化,对方欲制我而制不住,但我却可以将对方发出去。并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样做,只是对方心悦诚服的不再争斗为止。由此看来,化,不单是技击的化解,目的还在于心理感情上的化解。


最奇妙的是,太极拳的高手们能在技击中以化寓发,能将对方打出丈地之外,有时被还击者还是腾空反转被打出。虽言被打,又打出丈外,但对于被击者来说,不但不会受到损伤,而且还感到犹如坠入五里云中一般,晕晕乎乎的。然而,对于太极拳高手来说,有时将对方发出很远,而自己还不觉察,纯属无意之中的事。这是功夫练到很深时,周身有一团自己感觉不到但具有很强力量的浑圆之气场,外物只要接触到这种浑圆之气场即会瞬间产生反应,以旋转之动将外物反弹出去。古拳论中讲“打人不露形”、“犯者应手即扑”就是这种高级技击功能的初阶,只要循径而入,到时自会豁然贯通。


五、“一层功夫一层水平”的技击效应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含技击作用。就是在一招一式由始到终的运动线每一切点上,都可以发挥出技击效用。当然,武技功夫都是由低到高的层次递进过程,太极拳也不例外。但是,作为表现内家特征的太极拳,它却可以显示:低层次有低层次技击妙用,高层次有高层次技击妙用。这里所谓层次高低,是指太极拳始终以内功为基础,但低层次的内功并不扎实雄厚,所发挥的技击效用主要是后天生理功能的最佳体现。这里所谓高层次,是指专以内功打人的技击功夫,即“触之即发”、“打人不露形”的高层次。这内功就是丹田元气的运转之力。具有高层次功夫者,由于由内达外无处不通畅,丹田元气的运转也就无处不及,来犯者只要触及有功者的皮肤,即会被元气的运转力反弹出去,无须思维反应过程。功夫若再进一步,丹田元气还会在人体外形成运转保护场,来犯者只要触及这个运转保护场,即使不接触身体,也可以将来犯者发出去。高层次的内功还可以内气、场力的爆发形式出现,这即是“哼哈”二音的发声。“哼”音主沉、主内聚,使内气紧缩,可使来犯者发力的接触点落空,导致身体失重;接着“哈”音辐射爆发,以内气场力将来犯者弹击出去。


太极拳技击功夫的由低到高之间,还有过渡层次,都可以体现一层功夫一层技击的效用。


细论起来,任何一门武技何尝不也是可以体现一层功夫一层技击效果,何独太极拳,何独内家拳。但分析道理,太极拳、内家拳的低高层次,不是指技术操作的强化程度和熟练程度(当然从某种意义讲也是必要过程),而是内功的虚实、强弱程度。这也是与外家的区别之处。


   由上可见,太极拳虽信奉“以技击为末学”,却并不忽视技击作用,相反极重视技击作用。它信奉并提倡“以技击为末学”,一是出于道德观,二是出于养生之旨。在道德观指导下,人与人应该建立和平友爱,何必去争斗战争;在养生宗旨指导下,凡战争不伤己必伤彼。“以四两拨千斤”,还需耗伤我之“四两”。与养生无益,何必呢?当然,即使是“末学”,也是“学”,也不能不学。人世间有正义,就有非正义。有好人,就有坏人。好人不犯人,坏人还会犯好人。所以,道家要普济众生,扬善化恶,伸张正义,没有高超的武技当然不行。这如同今日之世界制造核武器,只能威慑之用,是“一日不可忘记战争”,而但愿“百年不一用”而已。
作者: 柳七    时间: 12-4-2009 01:58
内家功夫一定要跟好师傅,而且师傅要会教。 
现在教拳的有真功夫的还真没见过几个。
即使有真功夫的师傅,也不可能有时间手把手教那么多徒弟。 得到真传的不是子女就是一些嫡传弟子。外围的弟子学到点皮毛就算不错了。 那种上百个人站满一院子学拳的场景,看着热闹,其实就是瞎闹。
国术现在真的是衰弱了。

明师难求, 这辈子估计也没机会遇到了。
作者: zz163zz    时间: 14-4-2009 10:44
标题: 回复柳七
很赞同柳七的观点,关于学太极拳应该找怎样的师父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1.师父本身一定要功夫很高,要练到高层次。须知师父如果有十分功夫,教给你(假设师父是毫无保留的)的也是十分,可能你只能领会八分,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程度不够,最后可能只出了三四分的效果。如果师父再有所保留,或者个人练习方面偷工减料,那么所得就更少。因此首要一点要师父自己功夫高,这样才有可能传给徒弟的东西多一些,徒弟的练拳道路以后能走得长久一些。

2。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非常特殊,如果没练到的东西,就说不出来教不了别人。因此只有自己练到身上了,才能够说得清楚教得出去。师父自身功夫高,练拳的各个层次都很清楚明了,才能给徒弟指一条清楚明确的发展道路。所以找老师,要注意辨别他是否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层次,是否能够明确的指导自己而不是瞎指挥,这些只能靠个人自己去判断分别。

3。师父不仅要功夫高,而且要会教学生。作为老师,师父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方法不对,就算自身武功再高,跟徒弟说不清楚,教不明白,也就传承不下去。更甚者如果师徒关系紧张,徒弟心有抵触,那就更谈不上能学到东西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的,是教学经验丰富,知道因材施教的好老师。这一点比较好把握,一般常年教拳的师傅,都会经验比较丰富。

4。师父不仅要功夫高,还要明理,能够将理论道理讲清楚传下去。很多人功夫高,但是理论浅,说不明白自己的练拳感受,总结不成系统经验,也就教不出好学生;有的人理论高,实践浅,不知道自己的理论实战起来或者对于养生到底作用如何,也不会教出好学生。只有功夫既高又明白道理,能够把自己的练拳实践、教拳实践和道家的哲学理论、养生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的师父,才是真正可遇不可求的好师父,是我们所有弟子心向往之的追求。要拜明师(明理的师父),而不是名师(有名的师父),道理就是如此,师父自身明理程度,对于徒弟的日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5。经常会碰到有人感叹遇不到名师,确实如此。但是,假设有了名师,我们自身应该做些什么?我的师兄弟,包括我自己,有很多人虽然具备了上面列出的条件,有了很好的师父,可使真正到了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天天,一年年的坚持练拳,按照师父的要求练,非常的难,需要极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毅力。坦率地说,师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比如练拳的强度,很少有人能够拍胸脯说我全做到了。作为一个现代人,生活中的诱惑、阻碍、干扰实在是太多,我们自己的心智坚定程度和付出的努力,其实在找到好师父之后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拳,那么师父的辉煌将能够很快在我们身上重现,但是,现实中的我们,是否能够做得到呢?

综合上述看法,想练好太极拳,真的是很难,有找不到明师的苦恼,有练不出效果的辛酸,有下不了功夫的惭愧,有前路漫漫的感叹。但是,如果又有好老师自己又能好好练,那么我们在太极拳中得到的好处和快乐,绝对远远超过上述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的。因此大家只要努力,战胜懒惰战胜自己,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追求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只要道路正确,方向对头,埋头苦练,就一定能够练出功夫,练出强健体魄来,因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走的路对,只要我们能够战胜自己的惰性苦练,沿着已有无数前辈高人自己用身体实证了的发展道路前进,那么他们的成就,也有可能在我们的身上重现。
作者: zz163zz    时间: 19-4-2009 13:21
标题: 我的师承源流
大家好:

上面发了这么多帖子,相信大家对于赵堡太极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尚未说明过我是属于哪一支哪一脉的。我的师父是牛西京,赵堡太极拳师承刘瑞大师为郑悟清宗师一脉,武当太极拳师承武当山高道朱诚德道长,为赵堡太极拳第12代传人,是当代太极一代宗师。他的事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师父传授的系统称为真人太极,网站是:http://www.taiji.name,上面有很多的文章介绍和视频下载。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到该网站上面下载赵堡太极的拳架视频。

另外还想介绍一下另一位高人,我的师伯郑琛大师,也是一代宗师,现在西安。他传授的系统称为太极拳道,网站是:http://www.tjqd.net,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一看。

最近比较忙,发帖速度较慢,请大家原谅。
作者: zz163zz    时间: 20-4-2009 11:29
标题: 在别的论坛有人问到各流派太极的主要区别,将我的回复与大家共享
就紫霞的问题,我提供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不管是练习太极拳还是外家的功夫如少林拳,长拳什么的,都会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如果不练拳光跑步或者走路也能有强身健体的效果。根本原因是合理的适当的运动就会促进健康,因此想健康不一定非要练太极拳或者练武,练瑜伽,练跳舞什么的都有可能达到目的。

   其次,虽然很多东西都能够促进健康,但是效果大小是不同的,付出同样的努力比如都是每天练一个小时,收到的健身效果肯定不一样,可能有些人觉得跑步效果更好,有些人觉得瑜伽更合适,因为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所以适用的东西也不同。比如对于腿脚不便的人肯定不适于进行跑步跳远等活动,对于身体有病的人肯定不能够进行激烈运动,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运动,做多大量是适合自己的,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身体作试验品去体会去试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和最适合自己的量并坚持下去,就会出现很好的健身效果。

    第三,我们身为中国人,和老外比起来最幸运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非常多的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健身方法,这些方法已经跳出了一般的跑步走路运动等范畴,上升到了对人体锻炼的更高层次,比如佛家功夫和道家功夫都有各自的哲学理论基础,都包含了各自流派对人生宇宙的看法和体悟,这样的锻炼方法,实际上是人类对宇宙规律的总结提炼和提高,因此客观上起到的锻炼效果应该会比普通的锻炼方法更高一些,效果要更好。一般来说,修为修为,不管是练气功还是练太极,还是练少林,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培养个人身心的更高层次,进入了一个修炼自身身体和思想的更高阶段。从这一点上说,我个人比较推崇我们老祖宗传下的东西,比如中医,比如太极,因为这些东西已经脱离了简单锻炼肉体的层次,而是上升到了个人思想修养的范畴。

    第四,我无法判断太极拳和外家拳比一定更好或者更差,因为我没有练过外家拳,不能妄下评论。所以我只能说说太极拳的事情。太极拳目前主要流派有六,陈、杨、吴、武、孙、赵堡拳,各流派的拳法架子差别极大,乍看起来可能觉得很晕,但实际上,只要是叫太极拳的,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需要遵守太极哲学理论的指导和体现太极、阴阳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叫太极拳的拳种,应该能够体现太极的道理和阴阳变化的神韵才行(太极就是阴、阳在圆中的虚实变化),否则,就可能不是太极拳而成了别的什么拳。因此大家不管练得是哪家太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练出圆的运动,练出阴阳的虚实变化就行了。因此,各流派太极拳说到根子上练的东西是类似的,但是具体到实际各家的拳架和理论各有不同,也就是说目标差不多,但是实现的方法不同,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是各流派之间的主要区别。等各位对于太极的理有了一定的领悟和体会,再去看各家的拳架,不看表面的如何踢腿如何打手,只看拳架本身想表达的道理和意念,就会发现很相近,很相通,从赵堡练出来的太极感悟,可能在杨氏拳上面会发现也有体现,这样就有一通百通之感。

    第五,虽然说起来各家各派都是根据太极理法来锻炼的,但是具体到个人,练习哪一家的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跟个人的条件有关,如你的身体情况如何?财力如何?有没有条件碰到某一家的好老师,或者有没有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所谓的财、侣、法、地四个要素,因此只能是提出一个大原则,就是前面发的帖子“应该怎样找师父”,具体到现实中就得看各人的机缘和造化了。但是有一条,要是练了很久感觉都没有进步,要么就是个人走的路不对,可能方法上有问题和下的功夫不够;要么就是练的拳架本身有缺陷不能够令人持续进步;要么就是教授的人的水平有限;这时可以考虑换个拳种试试,毕竟,不管别人怎么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适合”,有经济上的因素、身体上的因素、心理上的因素等各种方面,需要大家自己去寻找和体会了。
作者: yisheng_honger    时间: 20-4-2009 11: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陈氏太极的陈小旺是在悉尼的
逢年过节会回中国
他在悉尼办的有拳馆
你上网查查应该有地址
我婆婆的老师是陈布雷
所以我老公从小学得也是陈氏太极
作者: fenny1016    时间: 20-4-2009 1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楼主办班吗?报个名先~~~
作者: koyuu    时间: 20-4-2009 21:06
请问您师傅在深圳哪里? 如何联系?
作者: donkey    时间: 20-4-2009 22:21

作者: zz163zz    时间: 21-4-2009 09:27
标题: 回复koyuu
我师父在深圳龙华,离市区比较远。他的具体联系方式在网站http://www.taiji.name上面有,或者直接拨打电话0755-27701099找牛老师即可。如果我师父不在,也可以找他的儿子小牛老师。
作者: fenny1016    时间: 22-4-2009 13: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楼主怎么不回复我呢?你办班吗?我真的很想学啊!!!
作者: zz163zz    时间: 22-4-2009 16:06
标题: 回复fenny1016
对不起,因为办班的问题我回答过很多遍了,想着要问的人能够自己从以前的帖子中看到,所以就没有回复,抱歉。

我因为刚到悉尼,现在在找工作。同时因为住在liverpool,太远了,无法在city附近华人多的地方办班,因此暂时只能是发帖和大家交流,等到搬到离市区近一些的地方,就会开始办班。现在暂时说不准什么时候。同时办班的计划还跟我的找工情况相关,有了确定的工作,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固定拿出来教拳。

谢谢你的关心。
作者: zz163zz    时间: 22-4-2009 16:11
标题: 太极拳帖10---王宗岳论太极拳
贴一篇祖师的拳论,非常之经典,大家有练过拳的结合自己的练拳体会研究一下。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拳论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遂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乎?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卒不能制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附歌:


举步轻灵神内敛,莫叫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作者: zz163zz    时间: 27-4-2009 10:51
标题: 太极拳帖11--名家诠释太极拳 (1)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一、
陈清平解总论附歌及打手歌

举步轻灵神内敛
解: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解: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必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者,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右宜有虚实处
解: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亦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解:凡次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勿疑。必须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始彻终功夫。此论此解,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总论称之。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缠柔细察来方势,随机应化趁势出。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解: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是松非松,是展非展,藕断丝连。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默悟。

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敛入脊骨。内求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二、
和兆元论耍拳

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的取法是根据老子自然之道,张三丰祖师以柔克刚之定论。

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此三者为和氏“耍拳”之公式

此拳由起步学习,至精、气、神一元化,始终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像顽童玩耍那样随便。不能用意、用气、用力,更不能显示发劲。如果由幼童学起,一生不间断的用功,即到年高百岁,仍可保持幼童时的体格。一般人学之,只要保持和氏太极拳的“耍拳”公式,亦能达到幼童般的体质。因此,按和氏太极拳公式用功者,可获返老还童的功效。
和氏“耍拳”之用功公式,可使任、督二脉畅通丹田劲随姿势运转,正常运行。所谓劲由脊发,膂力无限,是奠定内劲之基础。惟以此公式用功始有此效果。
作者: zz163zz    时间: 6-5-2009 12:47
标题: 介绍一下<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大家读了这么久的帖子,是时候介绍一下这本书了。《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郑瑞、谭大江。郑瑞老先生是郑悟清先生的儿子,和郑悟清先生一起师从于和庆喜先师,是赵堡第十代弟子。谭大江先生是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武当》杂志编辑部主任。这本书价格不贵才十几元钱,但是内容丰富,特别是有很多赵堡前辈的拳论资料,前面没有贴出来的以后我会慢慢都发到网上,各位在国内逛书店的话有遇到的不妨自己也买一本没事翻翻,多有教益。但是有一点,因为太极拳本身讲究口传身授,因此这本书里面的拳架练法资料,我个人建议看看即可,真正学习还是要找老师面授,不要自己瞎练以免出现问题。
作者: eyes    时间: 6-5-2009 13:34
有没有陈氏太极拳的拳谱图片啊,大学时练过,现在忘记了,想再拾起来锻炼锻炼身体。
作者: zz163zz    时间: 6-5-2009 13:37
标题: 回复eyes
陈氏拳的资料我没有,不过网上陈氏拳的网站到处都是,随便google一下都可以找到很多。
作者: zz163zz    时间: 7-5-2009 15:05
标题: 太极拳帖12--名家诠释太极拳(2)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三、
和庆喜耍拳解

柔中求刚。“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初习者要明确认识松柔的含义,身法具有原则性的放大,不放大达不到松柔的目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是功成后的自然表现,非勉强可为之,乃极柔必至极刚的自然辩证结果。若初学者即求柔中之刚则是错误的。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也。勉强得来之刚,也不外后天之力。此“刚”不过是枯槁之脆硬,一折即断,非真刚也。

“轻灵自然"者何?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此喻甚当,应切切深思。

何为“中正平圆”?即在用功时的身法要像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运动时,以手臂平衡姿势运转,前后左右皆以中心线为界,不得超越。步以走圆,身以行圆,手以划圆。总而言之,一举一动,皆以圆为准则。此应由浅入深,逐步追求,不能急于求成。

何为“懂劲”?此指在用功中要遵循太极拳之自然规律。一势一劲,认真运动,到时能逐渐感觉到由丹田发出的劲。气、力、劲本是一体的,而在拳艺的理论实践中却有分别之论,即气是先天自然之气,力是后天人为之力。后天人为之用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气,而太极拳在姿势变化运转中,则以气与力相配合,每势完成时要有气沉丹田之感觉。通过姿势转化,由丹田发出的为劲。所谓懂劲者,即要懂由丹田发出转化的劲。

何谓“周身相随”?此是指在耍姿势套路时,要以理论结合实践。首先行动于腰,以腰带动肢体;基础在步,活动于裆;身体平衡运转于手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肘松肩,松胯松膝。如此,即形成周身相随运动,方可达内劲、走劲的目的。

王宗岳夫子言“入门引路需口授”,此言是说理论固然可以在文字中学得,但书本毕竟不能代替实践,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因此,入门学习时,老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如某些技巧要领,用笔墨是无法表达清楚地,文词一大堆,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透彻。然而在言传身教中,结合实践只用三言两语即可让人理解。古人讲“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是直接传,以身作则;而“假传”也并非是说假话,而是尽作比喻,是间接的借指。只怕学者不明白,说过来说过去,说了很多,然而还是让人难以明白。当然,言传身教虽然重要,并非说理论就无用,此二者相辅相成,必须正确对待。

四、
郑悟清谈太极拳技艺

(1)
初学须知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有神精。
功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显奇功。

(2)
基础功夫身法要领

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如是松肩、身活、步稳。正头领气、收腹含胸、掰背,达到周身相随。如此用功,以期纯熟,精、气、神一贯,始能达自然而然之妙境。

(3)
基本功行动准则

虽为耍拳,也不要失去规矩。因用功要涉及意志训练,最后则要体现功能。所以对姿势转化,要一劲一势按标准走到,不能草率。用功时面前无人作有人,而与人交流技艺时面前有人作无人。理解前者,促使学者认真按规则标准学习用功。理解后者,在交流技艺时,便可冷静沉着应付对方,发挥生理上从用功所得的习惯性应付功能,不致慌张失误。

(4)
因人施教及实践

为学有不止之境,所得有深浅之别。分别为:粗人得之则粗,细人得之则细,文人得之则精。所谓“粗人得之则粗”者,即是不假思索,以教条为准则,自己没有心得,不懂发挥功能。所谓“细人得之则细”者,即在师传的原则下,能在具体细则上不断思考为什么,不断有心得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挥。所谓“文人得之则精”者,盖太极拳原理与万物之理,虽各有所专,有其特点,但理为一贯。文人一旦有了功夫体验,即能汇万物之理,融化在拳艺之中,岂有不精者哉?

(5)
技艺功能及发挥进程

“四两拨千斤”之技艺,是太极拳特有的技击功能。然则,学习者怎可得四两拨千斤之法?此难亦非难,惟在用功中以耍拳的规则逐渐得出体验,获取自然的效果。功夫有所不同,运用功能亦有所不同。以初步功夫层次论,在实际运用上,如遇对方以巨力来攻击我之甲部位时,我之甲部位即以走化,而以乙部位还击,此即四两拨千斤之妙用。运用中不假思索,思索则缓。逐渐用功达到懂内劲后,功能就更为上进。在这时我之甲部位受到攻击,该部位即自然以内劲走化,随即迅速还击。此即理论中讲“从哪里来,由哪里去”的技艺功能实践,也即是更进一步的四两拨千斤功能的提高。在这个层次功能意义上讲,甲部位受到攻击而由乙部位还击,则显缓慢无力。总之,以自己的功夫层次来运用,随机应变。以正确姿势用功,以走劲规则来实践是劲,否则适得其反,所以积极实践上能否掌握四两拨千斤的技艺,是检验功夫的试金石。

(6)
学要适应环境

太极拳知识渊博,学之不易。孔子说“知易行难”。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学太极拳则是知难行亦难,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则更难。如有志者通过这难关时,即入太极拳之门矣!
学太极拳还需有三个客观条件:一是个人和社会有安定的环境;二是有道德高尚的老师,从技艺、武德两方面给于指引教导;三是个人爱好而有恒。以上条件具备,大成方可有望矣!

(7)
承习为修身防身

太极拳之创始理宗于道。理论、姿势、套路全部内容,均以修身、防身而创作。由初步认识学习,至高级阶段的运动功能,均为达到精、气、神三元归一,健康身体,延年益寿。
“修身”何为?为有健康之身体。有健康之身体,方能有宏伟之事业。但须先有健康之思想,付诸行动。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使肢体软化,以增强肢体之活力,而疏通内脏气血,使之循环无端。以中医理论讲,五脏相生则疾病除,可以延年益寿。若持之以恒,定显推迟衰老而返老还童之功能。
“防身”何为?拳既为拳,即有防身之技艺。有以柔克刚之神,有四两拨千斤之妙。习者持之以恒,功达上乘。便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肢体化如软棉,坚如金石,滑如池鱼,粘如胶鳔之效验。一层功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术。修身、防身兼备,此论信无谬矣。
作者: zz163zz    时间: 15-5-2009 15:03
标题: 太极拳帖13---珍贵文献<太极秘术> (1)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文中的"我"非本人,应为该书作者谭大江先生。


秘典残卷今重光

   陕西铜川王震川君,乃是一位赵堡太极拳爱好者.去年秋冬间,他给我寄来一沓旧手抄本复印件,说与赵堡太极拳有关系,让我看看有没有价值,是否可公诸于众.当时我粗看了一下,抄本中有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第一代从蒋发算起)、第三代传人张楚臣、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的练功体会论述。从该稿中的两篇序言来看,当年这个手抄本已经是一本完整的书稿,名叫《太极秘术》。而且手抄本很正规,线装木刻版稿本,楷体书写,工整规范。说明原抄者对此书稿确实以“秘术”对待,十分珍视。

   但王震川寄来的手抄本仅有数页,没有页码顺序,而且前无头,后无尾。在我评估,它只是原书稿的很少一部分。于是我就给震川去信,问他书稿的其他部分在哪里,是否还在他手上。他回信说,这些资料是他从当地一个行医世家所获得。这些抄本是医家祖上留下来的,就只有这么多。这家人并不习武,此抄本是当作祖上遗物珍藏保存下来的。
为了能认真研究整理这些文献,我一直在等待宽松的时间,近来终于得以抽暇,就把该抄本残页认真品阅,并相应做了校勘整理工作。
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拍案叫”,当我在校勘整理中才发现,这份寥寥数页的手抄本,却是赵堡太极拳极其珍贵的一份历史文献。它填补了赵堡太极拳历史资料的关键空白,为研究赵堡太极拳源流和有关人物与理论著述,以及与陈式太极拳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而有力的证据。
   
   仔细鉴定,发现这几页残存的手抄本有其连续性,而且也是原《太极秘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使人少了一分遗憾,多了一分幸运。我由衷感谢王震川君,为太极拳作出了功垂后世的大贡献。现将该抄本原文按其顺序公诸于众,并于后加以详述。
作者: zz163zz    时间: 15-5-2009 17:18
标题: 太极拳帖14---珍贵文献<太极秘术> (2)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秘术》序

余幼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摺,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先祖勉乡人善葬焉。

此於录后言之一二。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是序。

民国六年仲春月
汜水刘凤梧拜识


注:此“序”是残稿的开端,前头是否还有文字,不得而知。今经校勘,括号内字为上可推断辨认者,0为残断空缺者,以下凡同。

《太极秘术》原序

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先师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000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000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忝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知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噫,孰鉴道求真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
愚叟王柏青留示


(残诀)

000000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此篇残诀,题名为校勘者所加,诀文按赵堡太极拳历代收藏转抄,谓为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之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文字为:“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必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从此处与残诀连接,乃为整篇。

此篇残诀后面紧接着的便是邢喜怀的《太极拳道》,依次是张楚臣、王柏青的论著。可见原书稿是严格按照历代传人的辈分排列的。

必须指出,此篇所谓王宗岳《太极拳论》,在《道藏精华》(台湾自由出版社1976年出版,肖天石主编)“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属于张三丰“太极拳法诀”,并全文收入。如此,王宗岳只算承传人,有言“王宗岳传”者,方为可当。

但是,尽管某篇拳经在张三丰与王宗岳的归属上会发生一些误差,但在历代传人的书稿、抄本中,严格遵循张三丰第一,王宗岳第二,蒋发第三……这样一个传递辈份次序的关系是符合师承传统规矩的。

从这种情况看,前面所散失者,不但仍有王宗岳的拳论,而且更有张三丰拳论。此中究竟遗漏了多少东西,不得而知。还有一点也须说明,蒋发先生在《太极秘术》里没有留下拳论拳诀。这是否与他文盲出身的情况有关,也是一个谜团。还有,后边王柏青的《太极丹功要术》一文也因原稿散失而嘎然而断,后边还有王先生多少篇文章,文章后边是否还有演练图与说明,今天均不得而知了。


太极拳道

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

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如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此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收内意者为用耳。

(邢喜怀)


太极拳说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像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乎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元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云,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也。

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用,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邢喜怀)


太极拳秘传

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倘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意与神通,气随意走,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妙在俱合,灵在俱松。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张楚臣)


太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入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至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久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也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登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身无所乱,无虞身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扬,感应通神。人未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而立仆。警心寒(注:文由此处中断)

(王柏青)
作者: 秋风词    时间: 15-5-2009 17:22
原帖由 zz163zz 于 12-3-2009 08:24 发表
你好。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谬赞。但是我个人暂时还没有收徒弟的想法,主要原因是:

1。我师父还在深圳,并且超级健康,心理上我是觉得师父是一座高山,就像我的父亲一样,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跟他学习,也就觉 ...



哦,楼主会在哪里开班呢?
作者: 小波    时间: 15-5-2009 17:25
偶尔也打打太极,不过只会24式。懂一点呼吸的方法。
希望以后和各位学习学习,呵呵
作者: 熊猫阿三    时间: 15-5-2009 18:01
太极拳实战技击家牛西京

(2006-07-30)

--------------------------------------------------------------------------------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实战技击家,武学家牛西京先生,人称“西北大侠”。祖籍河南,出生于陕西西安市。牛先生自幼深受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以及《水浒》等豪侠义士之影响,曾梦想驰骋疆场,血染战袍,成为“金戈铁马舞大枪,望风披靡万人敌”的大将军,或者能是杀富济贫、为民除害“飞檐走壁高来去,黑白无常鬼见愁”的大侠客。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大将军”、“大侠客”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他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令人神往的高超武艺,深深激励着一颗幼小的灵魂,从而使牛先生少年立下凌云志,一心想成武术家。自此他磨励意志,锻炼体魄,在幼稚的心灵中一定要学练到一百套拳。在“百套拳”的目标指引下,开始了漫长的学武的生涯。

    1968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随着时代的潮流,牛西京插队来到陕西贫瘠山区彬县。当地吃水很困难,要到十几华里远的山沟里挑水,牛先生将其当作练习腿力的好机会,每每抢着去挑水,练就了钢肩铁腿。有一次村里伐了一棵足有千斤重的大树,在村民们的嬉笑声中,有人说:“谁能肩扛起此树者,则为千斤大力士”。年轻的牛西京初生牛犊不怕虎,俱然一个肩扛泰山式,将千把斤的大树稳稳的扛在了肩上并虎行数步,惊呆了在场人,从此当地人称“千斤力士”。后招工到陕北长庆油田工作,仍练功习武不辍,为了加强功力训练,常常在井场上手拎大吊卡绕井场快步健飞练步法。一次在同事们的激励下,竟然双手各提350斤重的大吊卡在井场走了数圈,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围观者乃称“大力神”下凡,戏曰“姓‘牛’而浑如‘铁牛”’。至此“铁牛”绰号代替了牛西京的姓名,乃名扬长庆油田。

    为了达到学习百套拳的宏伟目标,只要听说有会练拳的不管什么拳都要去虚心学习。陕西地方拳“大红”、“小红”、“狮子红”;“炮拳”、“朝阳”、“罗汉拳”;“形意”、“八卦”、“太极拳”;“东洋”、“西洋”、“外国拳”;刀枪棍棒,斧钺钩叉,长短兵刃,软硬器械,十八般武艺,无一不苦练钻研,琢磨其理,掌握其技,使艺术的境界不断升华和超越,牛先生的九节鞭舞起来八面生风,平地狂飙,如龙腾,似虎跃,长雁平沙。他不但深入研究各门派拳术,为了掌握人体结构,他学习人体解剖学、骨骼学。还专门投拜一名老中医学习中医针灸和中草药药理,后来对中医学已有颇高造诣,参加全国自学考试获中医大学专科学历。

    多年的磨励,阅历的积累,武学的追求,使他真正的领悟到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百套拳”所能囊括。他博览群书,寻求武学真谛。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太极拳才是最具代表性的拳术,它能代表所有的拳术,在太极拳中能找到任何拳的影子,但其它拳术不能包揽太极拳,从而深深地喜爱上了太极拳。为了研究太极拳,他购置各类太极拳书籍,为探究太极之奥秘,钻“易理”,学“内经”,深究“老庄”学说。并向多位“名人”学习过陈式太极拳和它派太极拳,曾上武当向高道朱诚德道长求教过武功和中医。后又拜西安著名太极拳大师武当赵保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刘瑞先生,从师学艺数载。多次到武当赵堡等地探根寻源,深得朱诚德老道长的喜爱。朱道长感其诚,遂秘传“太极道诀”,老子“四象八卦九宫拳法”和三丰先生的“108式太极拳”和武当镇山剑“108式太极剑法”,并授道号“信灵子”,成为道门第二十五代太极传人。经数度寒暑春秋,牛西京先生的太极拳和太极剑均得太极之精髓,出神人化,正如自然门掌门人刘焕军大师所评价的:“无形无象,无迹可寻”。

    自古就有“既学艺,必试技,负黄包,砺技艺”的拳道传统之说法。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曰“行万里路,更胜读万卷书”,实指做任何事情所必须遵循的哲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创造了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使之不断领悟升华,逐步向更高深的层次进发。学武之路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必须学炼切磋交流,方能体用兼备致以实用。常常有许多拳家空学数套拳路,遇人交手,乃说忘记了招数,可见所学浅薄。拳家之技必须有功夫作为后盾,由实作积累才能达到实用。古人云:“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牛西京先生得太极真传后,多次参加武当、邯郸、赵堡等地举行的武当内家拳和太极拳功理功法研讨会和武术观摩会,比赛等武术活动。与会期间常拜访各门派高手进行学习切磋交流,广泛吸取各家之长,不断充实提高,使其技艺大成,在和各门派高手交流中,使许多武术大师、各派高手深为叹服,钦佩牛先生的高超武技。牛先生求真求实,不徒虚名,只求真学,切磋交流,务必货真价实,也使一些图俱虚名之假武学、假大师,相形见绌。西安成立“武当拳法研究会”之际,西安晚报登载欢迎各路高手前来切磋交流,牛西京为主要擂手,与人过招大显神威,名扬古城。翌年武当山武馆告示立擂竞聘首任总教练,牛西京先生过关斩将,不但勇胜国内参赛高手,并赢荷兰拳手为国扬威,人称“西北“大侠”。从而荣任武当武馆首任总教练。92年应“中华大庙会”的邀请,首次南下深圳,又与前往深圳的高手切磋交流,在深圳名声鹊起,深圳武林界都知深圳有一位“西北大侠”牛西京。由于牛先生武功高强,每逢遇人切磋交流,求真求实,受人忌妒,在一个傍晚,正当牛西京先生专心致志的教授弟子和学生时,两名歹徒相配合趁牛先生不注意,用特制的强碱喷射器喷其面部,妄想谋害牛先生。致使牛先生面受重伤,几于致残疾,但这丝毫没有削减牛西京先生发扬光大中华武术的胸怀大志,求真求实对实战技击的研究与探索精神,他用超人的毅力和深厚的内功战胜了伤疾对他严重的摧残,亦然百折不挠孜孜不倦地深究武学之真谛。

    牛西京先生豪侠仗义,道德高超,为人纯厚真挚,乃有古侠之风,不但武功高超,而且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他博览群书,净化灵魂,寻求道德修养和武功真谛的最高境界,不断培养自我,超越自我,使思想和艺术的境界不断升华提高,实为当代得道太极高人‘由于牛西京先生道德高超,武功高强,其传授的弟子和学生都在他的熏陶下,求真求实,学练一致,蔚然成风,培养了一大批晶学兼优,德艺兼备,体用结合的技击高手,并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为祖国争光。


http://www.ha.xinhuanet.com/gfwh/2006-07/30/content_7646689.htm
作者: zz163zz    时间: 15-5-2009 23:21
标题: 回复秋风词
我在悉尼,要开班的话在悉尼的可能性最大。不过偶现在在找工作,如果悉尼这边找不到,可能会到其他城市。
作者: zz163zz    时间: 15-5-2009 23:25
标题: 感谢熊猫阿三
感谢熊猫阿三在网上别处找到了介绍我师父生平的帖子并贴在这里和大家共享。因为不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呵呵,所以我不专门介绍我的师父牛西京和师伯郑琛两位当代高人了,有兴趣的DX们自行在网上搜吧,关于他们网上的资料很多。
作者: zz163zz    时间: 28-5-2009 17:43
标题: 我师父的两个讲座
大家好,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家里有点事情因此更新较慢,很抱歉。

下面的链接是我师父今年1月份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的太极养生技击讲座,在技击部分中重点介绍了太极拳十要,对于大家练拳应该很有帮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看。

牛西京太极拳道养生健体讲座
http://www.56.com/u68/v_NDA2MjgyNDk.html

牛西京太极拳道技击防身讲座
http://www.56.com/u26/v_NDA2NDIwMjM.html
作者: zz163zz    时间: 30-5-2009 13:24
标题: 太极拳帖15--《太极秘术》残本评述(1)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太极秘术》残本评述

析其《太极秘术》残卷内容,它具有极其珍贵的五方面价值:

一、
它为考证赵堡太极拳关键人物蒋发的历史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辅助证据。

按赵堡太极拳历来认定的传统说法,蒋发先生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1930年杜元化先生出版的《太极拳正宗》中也认定了这一点。但近几十年来,赵堡太极拳派之外的一些人,不知就里,凭借某些以讹传讹的资料进行考证,造成蒋发生平年代的矛盾与混乱。一种从对《阴符枪谱》作者“山右王先生”的“考证”,认为“山右王先生”即是太极拳家王宗岳,其活动年代在清乾隆五十六至六十年(即公元1791-1795),由此推论,王宗岳的弟子蒋发只能在乾隆之后的嘉庆年代了。另一种是以尚缺乏确切根据的“陈长兴序”为证据,言陈长兴学艺于蒋发,以陈长兴“作序”的年代“嘉庆元年菊月”(即公元1796年阴历九月)为依据,指蒋发生平年代在公元1796年前的几十年。这两种说法不但将王宗岳与蒋发搞成了几乎是同龄人,使师徒关系发生了年龄上的矛盾,也与赵堡镇的传统说法大相径庭。

在《太极秘术》原序里,就为赵堡太极的传统说法起到了有力的佐证。原序的作者王柏青,他在开篇第一句说的就是“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其中又言道“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落款是“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愚叟”之自称,表明作序的王柏青当时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的生年则应在公元1653年左右,即清顺治十年左右。这时正是清朝的最初期。王柏青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以他的生年往前推三代,推至蒋发的生年--明朝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其间有八十年左右,三代间隔平均时间是二十七八年,这非常吻合于蒋发生于明朝万历二年这个时段事实。这一史料证明了赵堡太极传人对于蒋发生平年代历来的说法,毫无疑义是正确无误的。

二、
它弥补了赵堡太极拳自王宗岳之后几代传人没有论著留世的缺憾

我们知道,赵堡太极拳自蒋发为第一代算起,至今大致已传下十二三代。现以第八代往上追溯,和兆元、张汶(8代)--陈清平、张应昌(7代)--张彦(6代)--张宗禹(5代)--陈敬柏、王柏青(4代)--张楚臣(3代)--邢喜怀(2代)--蒋发(1代)。这八代传人,今只有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少有论著留世,上边七代传人此前均未见到有论著留世。今年出版的赵堡太极各种书籍,还包括三十年代杜元化出版的《太极拳正宗》,都只有蒋发之前张三丰、王宗岳遗留下来的拳经论著。

这难道是“言祖不言师”的原因所在吗?显然不是。因为第八代上和兆元就有论著,还有陈清平传第八代武禹襄后形成武氏太极拳,武禹襄、李亦畲都有论著留世。太极拳发展的必然情况是,在传承关系上应该“言祖不言师”,而在理论技术上则应该有历代传人的论著留世,现在看来不是没有,而是历代传人们保守秘诀不愿外露。年长月久,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导致史料散失,不能流世。今《太极秘术》能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也涉及到这些原因。可喜的是,《太极秘术》残本,保存下来了第二代传人邢喜怀的《太极拳道》、《太极拳说》二篇,第三代传人张楚臣的《太极拳秘传》一篇,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的《太极丹功义诠》、《太极丹功要术》二篇。这些太极拳经的新发现,使赵堡太极的理论体系与承传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三、
它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七代以前皆为单传的说法

包括赵堡太极拳传人在内,以前均认为自蒋发(一代)到七代陈清平、张应昌,其中六代皆为单传。故在赵堡太极拳传承表上,六代只有六个人的名字。第四代只有陈敬柏。而在王柏青先生《太极秘术》序中明确言道:“余师从温州张楚臣。先师曰:‘是术得之道门,精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秘勿惰。’”此段叙述说明王柏青为张楚臣的入室弟子,是堂堂正正的第四代传人。回想赵堡太极拳第一代传人蒋发,当年从王宗岳学艺,艺成归里时,王老夫子告诫曰,此术不得妄传匪人,若遇圣人必传,能广传更好。如遇圣人不传,如同绝嗣(大意如此)。说明赵堡太极拳前六代并不必定是单传,只是秘传和择人而传罢了。又可能在赵堡镇,只树掌门人的名字,故他人则不为后人所熟知,便误以为是单传。现在所知,一代蒋发曾传艺给陈王庭,三代张楚臣传艺给王柏青(王柏青序中说“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说明他不是温县人),五代张宗禹传艺给原法孔,七代陈清平传永年人武禹襄,这些都说明,赵堡太极拳的历史传承,既不是保守的,也不是单传的。
作者: zz163zz    时间: 8-6-2009 11:58
标题: 太极拳帖16--《太极秘术》残本评述 (2)
以下内容引自《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


四、
它证实了太极拳源自当张三丰的真实可靠性


我们已知,从民国初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出版的绝大多数太极拳的书籍里,都传统的记载太极拳是武当丹士张三丰集大成创造发明的。各太极拳书籍里大都收录有张三丰与其弟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著。这些文献并非是互相转载,而是来源于各家历代传人的文献收藏。但近几十年,仅凭武术界个别持不同意见的权威人士浅识陋断,竟掀起了一阵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滥潮,造成了太极拳史的混乱。而《太极秘术》的发现,无疑又是一个最有力的拨乱反正。


王柏青编撰《太极秘术》,写序的时间是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这时他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从师于张楚臣,“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 ”,当初必是青年时事。若以写序时间往前推五十年,即他拜艺之初,那是1678年,即康熙十七年。这时的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同他讲“是术得之于道门”,绝不会是弄不清该门传承的源流。因为张楚臣与蒋发,中间仅隔了一代,张是蒋老夫子的徒孙。若将1678年推定为张楚臣的五十至六十岁,由此向前推三十至四十年,即张的年轻受艺时期,时为1638-1648年之间,这时的蒋发年纪在64-74岁之间。可见,这种传承历史的来龙去脉,张楚臣不但可从师父邢喜怀那里了解清楚,也可以直接从蒋老夫子那里得到传授。这种“得之道门”的概括说法,离源头最近,故而真实可信。此和公认源于武当张三丰所传,事实上是一回事。


再者,保存下来的五篇拳经,篇篇都有涉及内丹养生之道的论述。王柏青的两篇文章,连名称都定为《太极丹功义詮》和《太极丹功要术》。可见此“得之道门”是传承历史的真实陈述。由此我们也看到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太极拳由道门传至民间,只有在早期,民间传人们还能把内丹养生作为要旨看待。传代越远,也就渐渐背离养生宗旨而乐道于技击之末技。即谈养生健身,也与内丹修炼之旨相去甚远。

五、
《太极秘术》的留世是得自于非太极门派的医家,它保证了该史料来源的真实可靠性


该《太极秘术》保存下来了一篇介绍该书稿如何得以部分保存下来的序言,非常重要,珍贵难得。“序言”作者叫刘凤悟,汜水人(即今河南巩县东南荥阳县人,与赵堡太极拳所在地温县仅隔着一条黄河),写序时间是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春天。


刘凤梧在《太极秘术·序》中写道,他从小失去父亲,为维持生计,后来继承学习祖上遗传下来的医术。一次偶然在家ZD霸廊?椤肪砭拧霸又な??怼の烈摺敝校?⑾旨杏兴?娓甘致嫉奶??厥酰?鍪S惺?郏??易旨A事摇2还?庑┳稚心鼙嫒系那宄?N?瞬皇棺嫔系囊盼锷⑹?薮妫??氐赜止ふ??剂讼吕矗ㄏ执嬷?短??厥酢繁闶橇醴镂嗟某?急荆??/size]


刘凤梧在序中说,虽然他祖上传下来有太极秘术的书稿,但他们家祖辈与太极拳术乃至其他武术均无关系。


刘氏既无家传太极拳术,那么《太极秘术》书稿又从何所得呢?


刘凤梧叙述说,他祖父刘恒山,生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先经营过药材生意,后专务医道。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刘恒山路遇一位穷困的病人。经他救治,不见效果。他以为自己医术不高,就进城镇请了一位知名的老郎中来。老郎中一摸病人的脉,摇头就离去。那病人见此情状,知道自己生命无望,危在旦夕,就拜托刘恒山为他料理后事。刘恒山答应下来。病人感激刘恒山是个好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嘱咐刘恒山把它抄录下来,然后将原本跟他随葬。刘恒山就随便抄录了其中一点,随即将原本仍放置病人的怀中。病人去世后,刘恒山会同乡里进行了妥善的安葬。《太极秘术》就这样在刘家保存下来一点残篇。


刘凤梧“序言”批露的事,使我们可以明确分析出以下情况:

1.
汜水与温县一条黄河之隔,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太极拳在赵堡已传了二百多年,而且这时陈氏太极也颇负盛名;然居住在河之南岸的刘恒山却几乎不太了解。这反映了三种可能:一是太极拳在当时传播的地域封闭性很强;二是该地区文化、交通落后,消息闭塞;三是隔行如隔山,行医的刘恒山只务医道,对拳法武技不感兴趣。

2.
病人是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报答恩人,而让刘恒山抄录《太极秘术》的。但刘恒山对太极拳一无所知,更不会知道这些太极拳经典的珍贵,只是出于尊重病人的遗愿才抄录了《太极秘术》的。正因为他不知太极拳的珍贵,仅出于尊重病人的遗愿,所以他才象征性的抄录了一小部分书稿。当然,也可能因为病人生命垂危,他需要料理后事,而无更多时间来抄录书稿。所以抄录的既不多,也显“字草潦乱”。总而言之,正因为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使得残留的《太极秘术》来源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可靠性。

3.
被刘恒山搭救的病人显然是赵堡太极拳某代传人。
咸丰十一年,离雍正六年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王柏青编撰《太极秘术》已过去百三十余年。这时赵堡太极拳已传到七八代上。这个时期是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都已形成、成熟并颇负盛名的时期。但肯定地说,陈、杨、武氏太极拳这时都未能获得赵堡太极拳门中所拥有的最原始、最完整、最丰富的太极拳历史文献。赵堡太极拳传人们必然为了保持其权威资历的地位,对其史料的收藏视同生命一般重要。故而病人就是死去,也要将《太极秘术》一同殉葬。“宁可失传,不可滥传”之意,昭然可见。若非他为刘恒山的善行所感动,又因刘恒山并非一个练拳人,他才让他抄录,使《太极秘术》的一部分幸存下来的话,此事必将成为赵堡太极拳乃至整个太极拳史上的一大憾事。

4。    珍藏《太极秘术》的病人理应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位入室弟子,但他最后病困道途,不可救治而死,这说明他仅是粗得口诀,并没有将太极功夫练到自己身上。这个事例说明,有真功之传,还应有真功之学。门派的正宗与弟子能否学出真正功夫仍是两码事。
作者: zz163zz    时间: 8-6-2009 12:07
标题: 太极拳帖16中的一段乱码文字重贴如下
刘凤梧在《太极秘术·序》中写道,他从小失去父亲,为维持生计,后来继承学习祖上遗传下来的医术。一次偶然在家ZD霸廊?椤肪砭拧霸又な??怼の烈摺敝校?⑾旨杏兴?娓甘致嫉奶??厥酰?鍪S惺?郏??易旨A事摇2还?庑┳稚心鼙嫒系那宄?N?瞬皇棺嫔系囊盼锷⑹?薮妫??氐赜止ふ??剂讼吕矗ㄏ执嬷?短??厥酢繁闶橇醴镂嗟某?急荆?
作者: zz163zz    时间: 8-6-2009 12:08
标题: 系统有问题呀,再试一次,还不行只好算了
刘凤梧在《太极秘术·序》中写道,他从小失去父亲,为维持生计,后来继承学习祖上遗传下来的医术。一次偶然在家ZD霸廊?椤肪砭拧霸又な??怼の烈摺敝校?⑾旨杏兴?娓甘致嫉奶??厥酰?鍪S惺?郏??易旨A事摇2还?庑┳稚心鼙嫒系那宄?N?瞬皇棺嫔系囊盼锷⑹?薮妫??氐赜止ふ??剂讼吕矗ㄏ执嬷?短??厥酢繁闶橇醴镂嗟某?急荆?
作者: zz163zz    时间: 28-6-2009 14:46
标题: 太极拳帖17---太极拳练法说明 (1)
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此帖了,原因是《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适合发帖的理论部分已经全部奉献给各位了,剩下的练功图谱和拳架说明无法一一发帖说明,请诸公有兴趣的自行在网上搜寻或者购买此书。这一段时间,我在等国内给我邮寄过来我师父牛西京大师的著作《中国传统太极108式》,这本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每一招一式的解释说明及部分理论文章。现在这本书已经寄到,特此将此书中部分理论文章摘抄出来以飨同好。需要说明的是,师父写此书的目的,是想写出一本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适合大多数人阅读的普及性读物,因此此书的重点是每一招一式的图片和练法说明,理论部分因各种类似著作已很多,因此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将最关键的练法部分作了说明,故不能简单视为太极拳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实践指导意义很强的太极教科书,再加上本身原书配的师父亲身演练的拳架光碟,对于没有师父指导而自行摸索的诸公,有很强的指导参考意义。如果各位在国内有缘遇到此书,可以购来一观,如能对各位有所教益,则不枉师父推广传统文化的一片苦心。

以下内容选自牛西京所著《中国传统太极108式》一书




笔者习练武功半个世纪,学练各式太极拳三十八年,认为学习太极拳有四项大原则,一为“慎学”,二为“勤练”,三为“多问”,四为“领悟”。王宗岳《太极拳论》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说,意思是选择向谁学,和学什么样的太极拳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此为“慎学”。学者不能仅以学会拳架姿势为最终目标,而应该在拳架姿势学完后再进一步多练,此为“勤练”。如果遇到问题,要找名师请教,再练习时方能迅速提高,此为“多问”。据调查表明,许许多多处于亚健康的人群通过修习传统太极拳,不但强壮了身体和获得防身技击的能力,还能明白更深层的人生道理,此为“领悟”。

具体的练习,要把太极和拳结合起来,做到下面十条准则:一、以心御体,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二、呼吸均匀,气沉丹田,腹式呼吸;三、专气致柔,积柔成刚,柔顺为本;四、虚灵顶劲,松腰落胯,圆活协调;五、含胸拔背,头顶悬直,节节贯穿;六、循环无端,虚实转换,连绵不断;七、动中求静,阴阳颠倒,以匀为准;八、立身中正,上下相随,不离中轴;九、内外相合,四肢百骸,浑然一体;十、无形无象,暗合规矩,自然而然。以上十条准则,需要悟性加勤奋。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太极拳是热爱生命,追求健康人们的福音。它具有很高的养生健体和医疗价值,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提高者。传统太极拳象征阴阳循环,动静相因,开合有度,运动变化,无穷无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笔者在书中所作姿势力求简单明了,文字尽量简洁易懂并配上DVD光碟,可以让您快速的动态模仿。相信您耐心学习并持之以恒,一年半载定可得到改善睡眠、增强体质、身心愉悦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衷心地感谢师兄挚友、武术家、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太极拳道诠真》作者郑陈先生,为本书作序。

笔者学识有限,敬请同道朋友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牛 西 京







































2006年4月13日


太极拳的四大原则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外功拳,它主要讲究内功的修炼。一般来说,外功拳具有昂首挺胸、赳赳勇武的气概,要求做出刚强迅捷的活动。而太极拳讲究提顶、收臀、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束肋,表现为一种平静安舒的神态,动作要遵循“松、慢、圆、和”四大原则。

第一是“松”。松的作用是使身体的各部分能够与意识一致,完全听命于意识,在对待外来攻击力量时才能够迅速地化解之。

第二是 “慢”。慢的作用是为掌握姿势正确,亦为深入锻炼运动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组织,使关节、肌肉和筋腱能以微小的活动在短时间内转换方向与集中力量。太极拳家说“练得慢,用得快”就是这个道理。松与慢相合,柔在其中了,所以原则里不专谈“柔”字。

第三为“圆”。圆的作用是练习整体活动的安稳灵活性能。太极拳的圆,不仅是外形的圆,而且是外部与内部一致的圆。要求形式要圆,气机也要圆,全身处在浑圆活动中,让包含身体整个混圆圈相应的带动许多复杂的小圆圈转运。有如一个大圆球包含着一连串小圆珠,大圆球和小圆球同时运转。这使得外力一接触上,就可以将其甩开。

第四为“和”。和是指心情平和、神态祥和,是前三种动作熟练到意气融洽的阶段,进入“和”的境界时动作将会使身体步步净化,越见精纯。

有些人只从形式上看太极拳,并未悉心研究即下断语,说太极拳只有养生作用,没有技击作用,这是没有了解太极拳特点的缘故。不论为养生,看是为技击,都要以严格地遵守姿势的规矩与动作的准确为基础功夫,而后达到浑化。只有把四个动作准则做好,才能使十项姿势生动起来。四个动作准则,首先重视“松”和“慢”。松和慢可以减少运动时体力的浪费,增加技击运用时的紧凑与灵活。松、慢、圆、和是产生柔韧功夫的源泉。

太极拳的八项要求

前面我们提到的“提顶、收臀、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束肋”即是太极拳姿势的八项要求,下面再详尽介绍它们的作用。

首先,提顶、收臀、含胸、拔背,能提起精神、气沉丹田,使呼吸深细。

其次,松肩、束肋,能使肺活量和肋骨的呼吸动作范围扩大。

再次,沉肘是保证两臂转动时尤其是两臂上抬时,松肩、束肋的姿势不受牵掣破坏,同时它又是练成两臂灵活,不受人控制的主要练法。

最后,裹裆是保证“收臀”做得标准的诀窍,同时又是利于运腰时稳定气沉丹田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互相制约而又互相助成的身法规矩,对练气有巨大的作用。

据武禹襄所传,太极拳的基本姿势共有10个要求,上面提到的8项是以稳定为主的姿势,另外还有“腾挪”和“闪战”两项要求,则是稳定与活动相兼的姿势。“腾挪”是指动步和站定要分清虚实,全身只许用一条腿来支撑。“闪战”是指每个架势变动时,整体的活动和各部分的筋节肌肉活动相结合呼应。

    太极拳的四大原则和八项要求,是以加强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精密感受性反射为基础的。由此促进呼吸系统技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循环、消化系统机能的提高。反过来更增进各系统的器官组织对养分的吸收,如此环环相扣,相互推动向前。因此,久习者可以延年益寿,长保机体旺盛。
作者: zz163zz    时间: 15-7-2009 20:44
标题: 太极拳帖18-太极拳连发说明 (2)
今天贴出的太极拳十要说明,不只是适用于武当赵堡太极拳,而且适用于其它各家太极拳派,因此对于学练太极的各位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以下内容引自《中国传统太极108式》一书




太极拳的十道要诀

张三丰先生在《学练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里讲,十道要诀是学习太极拳的“不二法门”。学习太极拳有十道要诀,即是要做到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和动中求静,其用意分述如下:

(1)
虚灵:指练习时全身要放松,注意下颌内收,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颚,以加强唾液的分泌。头顶百会穴向上轻顶,想象上方有一条线在牵引着头顶,以保证头部的稳定。眼神要随着身体转动,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

(2)
含拔:指含胸拔背,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保持脊椎挺拔,前胸后背对称,颈椎向上拔起。

(3)
松腰:指腰部放松,两胯向下沉,两膝微屈。这样可以使腰椎、胸椎和颈椎节节松开。拳诀云:“如九曲行珠,无微不至”。长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丹田之气就会节节贯穿,上下传递。

(4)
定虚实:学联太极拳要求身体转圆,必须只是一个点着地。练习时就像走路一样,重心在两脚之间来回移动。太极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虚实变化也是虚与实浑然一体。

(5)
沉坠:指沉肩坠肘。实践证明,练拳时肩部放松,当抬起肘和小臂时,肘向下坠,自然放松,日久天长随着功夫的进步,就会产生沉坠的感觉,同时又不会影响肩部传递内劲的灵活和圆满。

(6)
用意不用力:指移动肢体时,不要用多余的力。例如,手臂有15斤重,您用20斤的力,那就错了。用意不用力,要求的是用力要恰到好处,用意念支配身体各部分运动。

(7)
上下相随:指上半身和下半身动作要协调。例如左脚向左伸出,左手也要相随,伸出的上下肢要保持一致。又如懒插衣(一个招式名称),右脚向右侧迈出,右手也要向右划出,右手和右脚出去的距离要相等,角度要一致。

(8)
内外相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此为外三合。内三合与外三合要相合,即心、意、气融合在身体的各个部分。

(9)
相连不断:指身体的动作像长江大河一样连绵不断,用气血催动肢体,使身体如行云流水一样变化万千,无形无相,遍体透空。

(10)
动中求静:初级阶段是指身体在动态中求得两腿、两膝和两脚的相对静止,通过动中求静练出太极拳的上乘听劲。高级阶段是指通过下丹田气的上下传递,带动上肢下肢做匀速运动,让左右、前后和虚实的变化也跟着做匀速运动。


太极拳的呼吸法

太极拳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做到呼吸平稳,深匀自然,在动作进行中自然的吐纳,以达到增进功力和益寿延年的效果。在动作熟练之后,可根据个人锻炼体会的程度,毫不勉强的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和“开吸合呼”的要求,让呼吸与动作自然的配合。

(1)
自然呼吸法:
初学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这就是说,在做动作时,练习者应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呼吸,该呼就呼,该吸就吸,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

(2)
气沉丹田呼吸法:
在初练太极拳时要求自然呼吸,随着时间的变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这时腹部起伏逐渐明显,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此即是我们所说的“逆腹式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化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时呼气,所谓“起吸落呼”。

(3)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指有意识的以意引导“呼吸”,即有意识的引导肺部向下纵向扩展,促使横隔膜随同肺部的纵向伸缩而上下升降。腹式呼吸法可以对内脏起到按摩作用,并加强肠胃的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更促进血液的畅通,也促进新陈代谢功能,从而达到袪病延年。

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练习太极拳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但如果要达到最佳效果,更快领悟太极的真谛,还是需要留意一些问题。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
服装:
夏天可以穿易散热的运动衣裤,冬天穿宽松的运动衣裤和毛线衣。有些人喜欢穿武术式服装的灯笼裤练习,因是中式宽松服装活动容易,这种装束更能享受太极拳的气氛。鞋子方面除高跟鞋外,只要能自由活动身体的平底鞋子都可以。

(2)
场所:
太极拳动作的开始点和终了点大致是在同一个点上,向左右移动最后也是回到原来地点。因此,只要有5米长,3米宽的场地就足够了。初学者开始练习时,一般是将书捧在手上边读边学,在动作记住之后最好是到广阔的户外练习效果更佳。

(3)
时间:
每天要留出固定的时间,一般应不少于30分钟。如果能够在每天早晨在公园里练习最好,以早晨的练拳来培养一天的工作情绪,对解除工作压力有很大帮助。

(4)
饮食:
饭后约一个小时后才可以开始练习,而练习后用餐至少要间隔10分钟以上。因为是很柔和的运动,因此只要无空腹感即可练习。
作者: zz163zz    时间: 27-7-2009 22:36
标题: 太极拳帖19 -- 武当赵堡拳保健功效及原理
以下内容引自《中国传统太极108式》一书,文中“”号里面的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名称。


太极拳不仅对生理功能有改善作用,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由于传统太极拳运动追求身心健康,提倡以朴实的唯物主义观点去体验大自然和领悟人生,长期修习还能净化心灵和提高自身修养。相信读了有关太极拳的保健功效和原理后,您对练习太极拳的兴趣会更为浓烈了。

1.
养生健体,防治各种肠胃疾病。
“无极起式”可以做到先天不足,后天补益。后天亏损,先补肠胃。两手对下丹田抱圆,可以用气和生物场来补益人的根本,对胃酸过多、贫血高血压等症状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温养大脑,抑制脑血栓的形成。
头顶也叫上丹田,是身体最高贵的地方,五脏的精微之气都温养于大脑。两手合抱头顶,可使头部产生微循环电能,能治疗失眠,缓解脑血管硬化并抑制脑血栓的形成。

3.
疏导心肺功能,温养内气。
重复演练“金刚三大对”,能提起肺气,长期练习能使肠胃产生的精微之气上升到中丹田,使心肺得到温养,并打通任督二脉,温养内气。

4.
增强免疫功能,摆脱亚健康状态。
练习“揽扎衣”时,左右手在任脉抱圆旋转,可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阴平阳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摆脱亚健康状态。

5.
调理中枢神经,防止失眠。
练习“白鹤亮翅”时,左掌从身前任脉穿起,右掌从头顶右侧向身前中线任脉落下,对身体中枢神经和交叉神经有保健调理的作用,能治疗头痛,对防治失眠也有显著疗效。

6.
调动五脏之气,按摩内脏。
“单鞭”左右两手所划的路线就是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单鞭式能把身体的五脏气调动起来,能起到一种按摩内脏的效果,对于治疗五脏虚弱等慢性疾病有良好效果。

7.
和顺脾胃,改善皮肤光泽。
“金刚三大对”能加强内脏蠕动,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脾胃升降和顺,增强吸收功能,让肌肉细密,皮肤自然细腻且富有光泽。

8.
充盈肾气,培元固本。
“领落十字手”和“斜行”要求用腰带动四肢,传统医学认为“腰为肾府”,练习这两式可达到充盈肾气、益养精血和培元固本的目的。

9.
延缓衰老,除皱美容。
“怀中抱月”和“手挥琵琶”两式能调理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对肠胃和面部有一定保健作用。尤其对女孩子有推迟老化、除皱美容的功效。

10.
促进消化系统运转,防止肠胃疾病。
每天单练“金刚三大对”和“搬拦捶”30分钟左右,可以通过对手足的协调运动及经络感应,使手三阳与足三阳贯通,起到促进消化系统运转和防止肠胃疾病的作用。

11.
促进呼吸系统运转,降肺气。
传统医学认为,肺为百脉之长,如果肺气不下降就会导致呼吸系统出现疾病症状。单练“金刚三大对”和“退步伏虎”,可以将上焦肺气导引至左右手末端的手阳明大肠经排出,具有降肺气的作用。

12.
疏通经脉,防治妇科疾病。
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容易导致肝血亏损和内分泌失调。单练“金刚三大对”、“侧身领落”和“怀中抱月”,对妇女的肝经、肾经、任脉、带脉和冲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补益肾气,疏导肝气,行气开郁。

13.
缓解神经紧张,释放工作压力。
传统太极拳在运动中双手转圆,穿中线,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立身中正,从容不迫,相连不断的养生健体动作,具有缓解神经紧张,释放工作压力,促使气血顺畅,清炎止痛的功效。

14.
防止内分泌失调,延年益寿。
传统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中正圆活,非常适合调理内分泌失调。练习中,全身经络和微循环在放松运动中保持通畅,心脏压力减轻,免疫功能增强,持之以恒,则疾病消失,延年益寿。

15.
充盈肾气,治疗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
单练“野马分鬃”和“倒卷肱”,可以充盈肾气,调理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功能。经常修炼,可以治疗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

16.
温养内脏,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练习太极拳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循环,也能调节情绪变化,使人的情绪处于轻松喜悦状态,长期练习,可以让您在不知不觉中温养内脏和身体各个器官,有效的防止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
作者: figaro    时间: 29-7-2009 15:38
关注学习,去年学过一阵,老师是陈氏太极的传人。
作者: MacroJ    时间: 29-7-2009 15:48


有图片就更好了
作者: zz163zz    时间: 31-7-2009 21:31
标题: 回复Marcoj
关于图片文章,前面的帖子里面有详述:
师父传授的系统称为真人太极,网站是:http://www.taiji.name,上面有很多的文章介绍和视频下载。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到该网站上面下载赵堡太极的拳架视频。

你可以自己到该网站上面下载
作者: zz163zz    时间: 8-8-2009 21:11
标题: 太极拳帖20--论王宗岳《太极拳论》 (上)
以下内容引自《中国传统太极108式》一书


论王宗岳《太极拳论》

近代太极拳的传播,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被后世太极修习者视为经典之作,研究者不计其数。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论》的论解,以供大家参考。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要也。
4论解:太极之先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包含阴阳,太极的要点是阴阳永不停息的变化。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4论解:太极一动阴阳分,动极生静,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只有转圆和匀速运动才能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只有柔得像水一样,才能达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4论解:对方刚猛向我击来,我不但要柔,还要有走的意识。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但不能立刻走变,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走,并且还要做到顺势攻击对方的背势,黏住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惟理一贯。
4论解: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缓慢,把太极拳的要领和各种要求加到姿势动作里。例如松腰,要做到虚灵顶劲,上下相随,虚实变化,含胸拔背等要领。但是也不要为慢而慢,如果快练也能符合太极要领,那么急缓相间也无妨。太极的玄妙虽然有变化万端,但是道理却都是相互统一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4论解:在练习太极拳时,把十个要点贯穿到每招每式里,经过练习得以熟悉。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渐渐达到各种招式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应用。
如果有名师指导,深刻体会一招一式的劲路,从自己劲路的传递,让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均达到通畅无阻,奇经八脉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勤学苦练,耗时三年方能有所成就。
修炼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懂劲后,更要用功,精心修炼,一举一动,听声辩音,揣摩微妙。由懂劲而达神明,也是自然而然的,太极气场变化莫测,养练一体,气场越来越强,听劲会越来越灵。如果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则修炼已经进入神明阶段了。

[原文: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4论解:这一段是讲述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和练拳的感受。练习中,要做到全身放松,头向上顶,气沉丹田,让腰椎、胸椎和颈椎节节拉开。在动态中,站立时身体要中正,要做到身体前后不偏不倚。左重则变为左虚,右重则变为右无。在前进和后退中,转圆要匀速,因为只有匀速,划圆才能更为圆满。
在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情况下,我可以进退自如,而别人无法感觉到我的去向。因为虚实不断变化,听劲很灵,连羽毛也无法落在我的身上,连蝇虫也无法在我身上落脚。这全是因为修炼到人不知我,我提前知道别人的变化,进而就能达到英雄所向无敌的境界。

[原文:斯机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
4论解:太极的各种拳术流派很多,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都是以力量大的或身体强壮的打败力量小的或身体弱小的,动作姿势快的打败手慢的。以上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和下功夫学练太极拳是没有关系的。
作者: zz163zz    时间: 12-8-2009 23:57
标题: 免费太极养生健身活动
大家好。

自三月份以来在网上发太极拳帖,一直都得到大家的积极支持和鼓励,心里非常感激。由于网上条件有限,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跟大家分享的,也因为个人原因一直没有响应部分网友的号召出来教拳,使得大量的养生健身心得体会私藏心中,心下不免惭愧。目前本人的生活已经趋于稳定,有心出来将从师习拳的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因此冒昧在此召集各位网友,希望对养生健身、太极拳感兴趣的朋友,能够在本周日上午10:00前往Burwood Park参加本人举办的免费养生健身演讲。

时间:2009年8月16日上午10:00 --  11:00
地点:Burwood Park,Burwood 具体地点见附件地图,大致在地图中黑点的位置,旁边有烧烤炉 (注:不是烧烤活动,请不要误会,呵呵)。离火车站很近。另本人不是白衣白袍老先生,很年轻,见到了不要失望,呵呵。

内容:讲述养生的一些基本认识
          讲述运动中需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
          教授功法及太极拳的动作 (视时间情况而定)

本人尚未开始办班教学,此次活动是为了认识大家并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各位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也希望因此能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在活生生的世界里成为大家的朋友。

请有兴趣的朋友下载附件里的报名表,表中*标记为必填项,填好后发邮件至jiaotaiji@hotmail.com,我好统计人数,如果人数太多可以考虑分两次进行,我会按照报名表里的邮件地址通知到人。因此请一定填写准确信息。如附件下载不下来,请简单给出您的姓名、手机、电子邮件地址三个信息到该邮箱即可。

本周日,Burwood,期待您的光临!

只要不是瓢泼大雨本人都会前往,因那里有凉亭可避雨。如实在不能前往会通知到大家。
作者: tonywaley    时间: 13-8-2009 12:17
真不错,学拳的好机会!可惜我不在悉尼
作者: 柳七    时间: 15-8-2009 22:43
楼主,我开始练陈氏18式了。 入门级,   在墨尔本,自己下载了陈正雷师傅的视频学的。
练习一周的体会是对腰腿非常好。

头顶虚劲,含胸拔背,松胯塌腰这三个要点掌握了,练习太极有会有心得。

打算把太极当作一个人生最大的健康投资,持之以恒,像吃饭睡觉一样。
作者: zz163zz    时间: 16-8-2009 00:24
标题: 回复柳七
你好。看了你的留言,我很有点振奋,因为我觉得你将太极作为一生的健康投资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就和我一样,呵呵。我的理想就是将来高寿并且无疾而终,而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能够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只有练太极拳了,而且,是练赵堡太极。不好意思,给自己做广告了。

我。。。其实一直都不赞成跟着碟片自己学,因为太极的动作里面有太多的门道和要点是碟片所表现不出来的,碟片应该只是跟着师父学习后的辅助而已。实际上我跟在我师父身边的时候根本从来不看他的碟,因为没有必要,只是现在离开了才会看碟以便参考。

但是我充分理解大家找不到好太极老师的难处,因此实在想学跟着碟片也可以,只是要是练得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或者不合适,可以找我帮忙出出主意看是什么问题。不要出了问题还继续瞎练,太极虽然慢,但是练错了也会伤身体的。

想和我联系可以发邮件到jiaotaiji@hotmail.com,我每天都看得。

祝你在太极的道路上一路顺利。
作者: 柳七    时间: 17-8-2009 19:52
标题: 回复 #75 zz163zz 的帖子
我有打算跟师傅的。   陈氏太极大师吴仕增就在我住的区开了太极拳馆,我准备去跟他学。
作者: zz163zz    时间: 17-8-2009 22:19
标题: 第二次“太极拳与养生健身”讲座召集
大家好。

8月16日我举办的太极拳与养生健身活动效果不错,原定1小时的讲座进行了近2小时,后来因为大家都饿了才结束。为了继续推广我的养生健身观念,推介太极拳这个极好的健身工具,我打算本周日(23日)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再次举办太极拳与养生健身讲座,欢迎大家前来。

通知正文:

对养生健身、太极拳感兴趣的朋友,请在本周日上午10:00前往悉尼Burwood Park参加本人举办的免费“太极与养生健身”演讲。
时间:2009年8月23日上午10:00 --  11:00
地点:Burwood Park,Burwood 具体位置在公园儿童设施旁边烧烤炉旁的小亭子。(注:不是烧烤活动,请不要误会,呵呵)。另本人不是白衣白袍老先生,很年轻还戴眼镜,见到了不要失望,呵呵。
内容:讲述养生的一些基本认识
          讲述运动中需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
          教授功法及太极拳的动作 (视时间情况而定)
本人尚未开始办班教学,此次活动是为了认识大家并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各位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也希望因此能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在活生生的世界里成为大家的朋友。
请有兴趣的朋友下载附件里的报名表,表中*标记为必填项,填好后发邮件至jiaotaiji@hotmail.com,我好统计人数,如果人数太多可以考虑分两次进行,我会按照报名表里的邮件地址通知到人。因此请一定填写准确信息。如附件下载不下来,请简单给出您的姓名、手机、电子邮件地址三个信息到该邮箱即可。
本周日,Burwood,期待您的光临!
只要不是瓢泼大雨本人都会前往,因那里有凉亭可避雨。如实在不能前往会通知到大家。
作者: zz163zz    时间: 25-8-2009 22:51
标题: 太极拳帖21---论王宗岳《太极拳论》(下)

[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4论解:深究四两拨千斤的奥妙,显然成败不是靠力量大决定,更不是靠快有所作为。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达到“懂劲”,不仅懂自己的劲也懂对方的劲,就能做到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即使到了八九十岁的高龄,只要太极功夫练上身依然能够抵御众人,并获得胜利。而天生力大者和动作快捷者的威力,是万万不能和太极懂劲相提并论的。

[原文: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则双重之病未悟。
4论解:王宗岳在教学练太极拳的方法,强调要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即平时练拳走架时,不但要中正,而且还要像秤准星一样灵敏,要像车轮一样的灵活多变,能知自己也能了解别人。双重是练太极拳的大毛病,滞是不流通。练太极拳要用意念支配身体的变化,达到身体处处虚灵,使全身经络流通和气血流通才能领悟而达到运化。
王宗岳在五百年前就提醒同修同学太极的人们,练就太极拳需要灵活运化,否则即使数年练功,一旦交手如果运化不了还是受制于人,这是因为双重之病未能领悟的缘故。练太极拳从形式上就不能犯双重弊病。

[原文: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4论解:要想避免双重,必须明白阴阳的道理。一个物体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如一个球在向前滚动,向上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在运动中阴阳是不停的相互变化和紧密结合的。人是有思想,有意念的实体,当两个人走到一块时,不管是向前进还是向后退,只有走的不多不少才能黏住,互相合为一体,做到阴阳相济。在走的过程中时时变动,要移动、粘结的恰到好处,才能随心所欲,悟透“懂劲”的原理。

[原文: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4论解:要懂得慢练时匀速,快练时也匀速,由快到慢或由慢到快时均能匀速运动,做到像行云流水般自在,不露声色般的通达,就是“懂劲”的境界。
当遇到另一个物体向自己发力时,要做到慢来则缓随,快来则急应,即不顶劲又不脱离,全靠心灵感应。意有所思而形有所动,就能达到意念随形而至,用心灵去默识揣摩,达到形与意、气与劲和心与神的融合,自然而然的随心所欲。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4论解:在王宗岳所处的年代就有许多修练太极拳的人,下的功夫非常深厚,但是方向找错了,犯了双重的错误,许多年纯功不能运化,反练出一身毛病来。
学练太极拳的根本是舍己从人,首先舍己就是变化自己,从变化自己做起,把身体修炼的松柔、协调、圆润、灵活,思想意念也要活泼顺随,才有可能做到舍己从人。但大多数人错误的舍掉身边存在的自然均匀转圆的原理,而去求忽快忽慢、亦柔亦刚的虚无形体。王宗岳先生强调,意念动作也许只相差一点点,但所得功效却是相差千里。

综上所述,王宗岳作《太极拳论》的目的主要有:
一、
告诉练习太极拳的人,太极的最高境界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状态。
二、
用好无极、太极、阴阳、虚实和变化万端的原理。
三、
练习中要舍己从人,又要立身中正,无过不及。
四、
学习太极拳的方法是着熟,懂劲和神明。
五、
太极拳的技术是讲究柔顺、开合、动静、屈伸、黏走、急应、缓随、忽隐忽现、进退左右、偏沉则随、四两拨千斤、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六、
练习太极拳要由着熟到渐悟,懂劲由默识揣摩到随心所欲方能达到神明的境界。
七、
练习太极要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高龄仍能保持身体健康,动作不衰。
告诫人们,太极拳非常难学,甚至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可不详细的辨别清楚而后学练。
作者: zz163zz    时间: 31-8-2009 23:29
标题: 首次太极拳班,开始召集
大家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网上交流,加上成功举办了两次太极拳与养生健身讲座,本人已经准备就绪,将于本周日(9月6日)起在Ashfield Park开始教拳,现开始召集学员,欢迎对武当赵堡太极拳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加。

时间:9月6日上午10:00-11:00
地点:Ashfield Park (此班以后暂固定在ashfield park教学),地址见附图(大致在图中黑点位置)
内容: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一路拳架动作  (全部拳架分六路,可单独,也可全部连贯学习)

说明:
1。所有学员首次课程免费(即提供一次试听机会),以后开始收费。因此本周日课程是免费的。本人学习太极拳也是投入了很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目前尚无条件无偿推广,请各位理解和支持。
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大家负责,本人打算控制学习班的规模,每个班在5-8人左右,如果超出此数后报名的人员,则需要等待下一批人员凑齐或者另择时间地点开新的班。因此感兴趣的朋友请抓紧报名,我会按照收到报名邮件的时间顺序确定首次学习班人员并联络到人。
3。本人后续还会在parramatta等其它地方开班,因此这个首次班最适合city,ashfield,burwood,strathfield等地附近的人员学习。其它地方离的较远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报名,如果一个地区的人数比较多可以立即开班教学。
4。因为太极拳的姿势动作讲究连贯,因此参加学习的朋友,以后都可能会在周日上午需要占用您的时间,因此请尽量安排后需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娱乐事项,尽量保证在您学习期间不出现缺课现象。
5。赵堡拳全部108式,分为六路教授。每学时一小时,每周1-2次。学员可根据个人情况学习部分或全部六路。但是本人教学顺序是按照1-6路来教。因此这个班后续还会教授第2-6路。后来的朋友,我会另择时间地点重新开教授第1路的班,不用担心错过的问题。
6。如有住在Liverpool的朋友有兴趣学拳,请和我联系,因本人在Liverpool居住,因此办班的时间和人数限制等基本没有,可随时根据需要提供教学服务。
7。报名请填写附件报名表,发邮件至jiaotaiji@hotmai.com,我有信必复。

终于决定教拳了,中间因为种种原因也是走了不少心路历程才决定出来和大家分享我的7年学习所得。以后有时间机会,再和大家慢慢聊我的故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希望我的课程能够切实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和养生水平,希望我们能够在太极的道路上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者: fenny1016    时间: 4-9-2009 1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无法发言 很高兴看到楼主开班教拳的信息。不知道是否招收小朋友呢?6岁多的女孩子
作者: zz163zz    时间: 5-9-2009 19:51
标题: 回复fenny1016
你好。

我其实有点好奇您希望6岁的孩子学习太极拳,因为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因为比较健康他们很多都不愿意多投入一点时间来投资在未来的健康上,因此您有如此远见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太极,令我觉得很不寻常。

不过,太极拳对于小孩子来说不是很适合,一、可能太慢,小孩子比较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容易放松和平静下来。二、动作太复杂,太小的孩子因为大脑和平衡器官等不成熟的问题,可能无法完成有效的太极动作。三、太极拳是哲学拳,里面蕴含着深厚的哲学道理,这些道理没有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小孩子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可能对于小孩子来说,最终把内家拳练成了外家拳,把内劲练成了肌肉筋骨的明劲,如果成了这样的效果,不如直接送小孩子去学习武术、跆拳道什么的可能更适合一点。

另外还要看您向孩子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她的健康?还是为了让她接触祖国传统文化?还是为了练武?对于小孩子来说,练武的话从外家(如武术、柔道、跆拳道)入手更有效一些。等到了十几岁上再开始学习内家,效果会比较好。

总结一下,作为开班的教练,我当然希望学员多一些更好,但是为了对您负责,请您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再决定是否让孩子来学习太极拳。
作者: zz163zz    时间: 7-9-2009 22:53
标题: 本人以后长期教拳,欢迎来信联系
大家好。

我的第一个太极拳班已经成功开办了。本人以后长期教拳,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发邮件至jiaotaiji@hotmail.com和我联系具体的上课时间和地点。

谢谢各位的支持和鼓励。
作者: 柳七    时间: 8-9-2009 01:16
标题: 回复 #79 zz163zz 的帖子
不错,弘扬国粹。  祝楼主的太极拳班成功!

希望以后有机会到悉尼和楼主切磋切磋:)
作者: zz163zz    时间: 9-9-2009 22:54
标题: 回复柳七
以后到悉尼来,欢迎提前联系我.
作者: 亚洲健身姐夫    时间: 14-9-2010 10:32
太极, 厉害
作者: 浮云    时间: 12-11-2010 22:58
LZ最近还教吗?我想学太极。
BTW,LZ对炎龙在线里教的松静桩怎么看?
http://www.yanlongonline.com/index.php
作者: 亚洲健身姐夫    时间: 21-11-2010 18:11
我就知道太极生两翼,凉意生思想
四项生八卦
作者: tgs    时间: 21-11-2010 18:26
支持楼主。
作者: zz163zz    时间: 11-7-2011 13:07
标题: 回复浮云
你好,我目前业余时间还在教拳,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发邮件到jiaotaiji@hotmail.com和我联系。

因为前一段时间很忙,有日子没有来这里了,没有及时看到你的问题,抱歉。

至于松静桩,每家每派都有自己的桩功练法,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我无法评价其他练法,抱歉。
作者: 阴阳掌    时间: 8-1-2012 00:26
看了第一页,大都是书摘,希望看到原创的帖子。
作者: zz163zz    时间: 18-11-2016 16:49
阴阳掌 发表于 8-1-2012 00:26
看了第一页,大都是书摘,希望看到原创的帖子。

没有什么好原创的,因为前辈高人们已经把太极拳的东西写透写尽了,我连前辈高人描述的境界都还没有练到,没有什么好原创的东西了。
作者: 太极拳爱好者    时间: 20-11-2016 16:58
zz163zz 发表于 18-11-2016 16:49
没有什么好原创的,因为前辈高人们已经把太极拳的东西写透写尽了,我连前辈高人描述的境界都还没有练到, ...

楼主现在何处 有机会是不是可以交流一下 我也想了解一下赵堡太极拳
作者: 太极拳爱好者    时间: 20-11-2016 16:58
zz163zz 发表于 18-11-2016 16:49
没有什么好原创的,因为前辈高人们已经把太极拳的东西写透写尽了,我连前辈高人描述的境界都还没有练到, ...

楼主现在何处 有机会是不是可以交流一下 我也想了解一下赵堡太极拳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