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一个钢琴陪练爸的五年心得 [打印本页]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30
标题: 一个钢琴陪练爸的五年心得
本帖最后由 lingjoyau 于 6-2-2023 03:53 编辑

这篇原创是我于2018年在另一个澳洲论坛上发表的,前后不断更新入内容一直到2023年1月,近二十万字。因原论坛上的ID被封,又不想此【心得】就此断尾,故整体移到这里,重新开篇,希望生根发展,并带能给更多人帮助。在搬来过程中,原帖中给坛友有价值的原创回复都包括在内,一些简单的回复就不发了,

**重要通知: 受篇幅限制,本文分成两部分,以下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后记放在了第128层。20180315

*******************************************************************************************************************************************
我们的情况是:

(1)孩子出生六个月后来到澳洲,6岁学琴,今年11岁,六年级,准备明年考A.MusA(其实我一开始不想让孩子考这个,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些动力,这个会在文中和大家分析。没有像有些读者问到的,不考scale这类想法,因为直到开始考虑A.MusA时,才知道这个级别和1-8级的内容差别),至今还没参加过AMEB考级;第二乐器小提琴学了四年,目前在练习三级曲目,今年又增加一个Flute。孩子不属于音乐天才,不会走音乐专业路线,将来会考虑“音乐+某专业“的双学位(如果碰巧是喜欢的专业。孩子有一个学术类奖学金,不属于本文涉及范围,只是想说明,不会走音乐专业)。理想换过很多,从Vet到手术医生,现在又想去当工程师和作家,一直没有当钢琴家的理想。

(2)练钢琴时间:6-7岁时0.5小时/天,8-11岁时0.5-1小时/天,偶尔2小时(次数用两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10岁前基本能坚持每天晚上练习(假期里会放松一些),现在课外活动增加很多,练钢琴的时间更珍贵了。

(3)我,在孩子身边陪练五年。不懂钢琴,喜欢流行和古典音乐。

这是一篇心得交流,想和大家分享下个人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给自己这五年陪练生活做一个小结,因为从今往后,我不会每天晚上陪在孩子身边,练琴。孩子大了,逐渐有自己的生活,作为父母要给孩子留出越来越多的空间。对于想沟通、或者想多了解钢琴陪练方式方法的帖子,将知无不言,共同探讨。

(下面进入正文)
**********************************************************************************************************************************************

第一部分      家长的心态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打算让孩子往音乐职业(作为一门手艺)方面奔,那还真必须找个教授级别的老中(没“青”)钢琴教师,5、6岁开始学琴,每天0.5-2小时的训练;7、8岁每天3-4个小时训练、10岁以后基本每天练琴6个小时以上,我们不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是抱着提高子孙后代音乐素养、外加给孩子多一门技能(注意不是手艺)的想法,比如我这样的,那就请接着往下看吧:

在幼儿阶段练琴,什么最重要呢?基本功?乐理?我个人觉得都不是,这个阶段对于学琴的孩子来说(也是对学所有东西的孩子来说) ,“兴趣“是最.最.最.重要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对钢琴、对音乐的好奇,让他们想去尝试、想去触摸,如果大人抱着学手艺那种心态,来shape孩子(这里用shape,包括了很多很多的内容,行为不一而足。)结果多半会让孩子失去宝贵的兴趣。有些家长急功近利,结果适得其反,太多有潜力的孩子往往在经过头几年的“辉煌”后就burn out了。“好奇”却可以让孩子一直保持着一颗探索的、有乐趣的、有成就感的学习音乐之心。

拿我们的例子来说明吧,为了让孩子保持兴趣,和老师一起用了很多办法,包括:music money;贴了将近2000个sticker;孩子最喜欢的毛绒小玩具随着弹奏的曲子从开头到结尾,随着弹奏开始露头、到曲子结束玩具会和孩子say goodbye退出;打印出音乐表达的场景,贴出来;各种小游戏让孩子开心地、愿意一遍遍弹;参加MSV或者音乐节、老人院表演,教会和学校伴奏;家庭演奏会。随着孩子长大到现在,这些办法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慢慢失效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一幕幕,还是蛮有乐趣的,希望可以给孩子留下美好温馨的回忆,让我们即便不在身边,也能让ta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前段时间拿到音乐奖学金后整整两个月没怎么弹琴,我的初衷是想在这个期间,把选好的几个AmusA的曲子多听一听,如果可以的话,尝试着写一写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对孩子效果基本为零,只好宽慰自己,就当是大脑放松,思维重整。下次不能再这么放松了,怎么着最少每隔两天也得摸摸琴。


*********************************************************************************************************************************************
第二部分       钢琴老师——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有些书上讲,钢琴老师分两种:启蒙老师和提高(大师级)老师,我认同。并且,觉得如果不是走专业路线的话,启蒙老师可以不是大师级(教授级)的。至于这个启蒙一直到什么阶段,我也真心不知道,只知道:A.MusA和L.MusA只能算是入门级别,如果能力允许,或许可以尝试下Fellow;从Preliminary到现在,我们始终跟同一位启蒙老师学琴。

过去几年,一直参加MSV,见过牛娃和牛娃们的老师(以俄罗斯、中国老师居多),孩子们的水平也是顶呱呱,一问他们的家长,孩子们全都是走专业路线。说句真心话(千万别喷我,也别上纲上线):我觉得中国老师教出孩子,普遍在琴的灵性上有较大欠缺,给人的感觉只是在弹notes而已。听过两、三个具有六级水平的孩子演奏(包括小提琴和钢琴),传递出来的感染力真让人动容,这几个孩子的老师或是鬼佬、或是俄罗斯的。

有点扯远了,回到现实中,举三个例子:

例1. 一位中国朋友的大儿子师从墨尔本著名大学某教授(华人),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学生考级出来都必须是A,回课弹不好,有时会打手心,大儿子很争气,高中毕业时考过了A.MusA。后来小儿子也跟这位教授学琴,小儿子比较活泛,不按时保质完成教授布置的任务,所以常被责罚,后来逆反。考完五级后,家长转而求学于其他老师去了。

例2. 我孩子的同学,有兴趣跟我们的钢琴老师上了一堂试课,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学校里的钢琴女老师,在老师家里上课。这位妈妈当时说,相信学校里的老师水平更高更好。我只好跟她说:没有所谓好与不好的钢琴老师,只有适不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过了一年多,再见到这位妈妈,她说要考虑换老师,原因竟是:孩子有一次回去跟她讲,那位中国老师对孩子生气,嚷叫。我以前也能经常见到那位老师,感觉为啥在学校是一副样子,回到家带学生表现出另一个样子?

例3. 在一次MSV上,一位中国小朋友弹完一首难度挺高的曲子。晚会结束后我去问她的钢琴老师(中国来的老师)这首曲子的难度,这位老师当着自己学生家长的面,用炫耀的口吻说:也就9、10级吧。当下我在想,唉,为啥遇到的中国老师都是如此相似,这么骄傲?艺术是用来让别人和自己感受,传递美好,不是拿来炫耀的。

我个人直白地认为,这类老师不适合给低龄孩子做启蒙老师。

很庆幸,我的孩子遇到了现在这位老师。在写她的时候,满心是感激和感动。

老师自小学琴,小时候随父母从新加坡来到墨尔本,从墨尔本著名大学音乐专业毕业,也是另一所著名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关键是:她喜欢小孩子,懂得小孩子的心理,而且非常花心思调动孩子们学习钢琴的兴趣。做了各种有趣的游戏、玩具、music money来鼓励孩子们的哪怕是小小的成就。这些都让学生们非常开心。记得我孩子刚去跟她学琴的时候,淘气地在凳子上转来转去, 一会儿又跪在凳子上,老师既不失尊重,又让孩子听话的坐好练习。平等地跟孩子交流想法。老师几乎没有使用过否定的字眼来否定孩子,只是引导、鼓励、赞许。除了日常的教学和年度小型音乐会外,这位老师每年还会组织有兴趣的学生们自愿去老人院给老人们演奏,还把她自己种的花,让孩子们献给这些老人,让孩子们懂得音乐的给予和回报。我觉得经过完整的澳洲系统教育长大的人,更适合来教育澳洲孩子们。

老师并不强迫学生考级,也不拿学生成绩作为广告(最近我才知道,她其实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广告:她是世界最负盛名的作曲家的第4代学生,这位作曲家兼钢琴家一生中教过的学生少之又少,老师极少跟别人讲这个渊源)。她认为考级有利于孩子督促自己练琴,我和老师在Preliminary, Grade 1,5,8的时候都进行过沟通,老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既然孩子不考级也能保持学琴兴趣,那么把考级作为动力的根基就不存在了,于是我们可以遵照AMEB考级大纲,自由练习,并增加孩子喜欢的曲目。(当然,不考级也有一些问题,如何平衡,后面会涉及)

总之,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选择适合的老师。

*********************************************************************************************************************************************
第三部分      在陪练中发现孩子的特点,寻找“坚持”与”兴趣”的平衡。

(陪练中很多细节和思考,准备分几个方面来写,“孩子需要我么?”,“陪练的方法和思考”(包括视奏、分合手弹、盲弹,表扬、鼓励、批评,MSV、比赛、为什么没有考级,等)

**************************
(1)孩子需要我么?
**************************

五年前第一次跟老师上完钢琴课后,我的陪练生涯正式开启,记得当天晚上和后来连续好几天一直在上网查资料,看了一大堆琴爸、琴妈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用大棒,估计孩子此生与钢琴绝缘;如果用大棒+胡萝卜,估计至少前半生与钢琴绝缘;只用萝卜呢?网上没找到此类经验,莫非采用此方法的人没得到任何结果?反正,我用排除法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使用大棒。

“孩子需要我么?”这个问题五年来,我根本没想过,之所以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写这部分内容时,我发现五年来都没好好分析过陪练的意义是什么。监督?服务?录音机?传声筒?影子老师?陪玩?

从小到大,孩子需要我的含义应该是有变化的。六岁刚学琴的时候,小孩子上钢琴课需要我,有安全感;在老师家外面等课或者下课后的时间,可以陪玩。老师也需要我,如果出现很意外,管不住孩子的时候,我能及时伸手救援。在家练琴,小孩需要我,刚开始接触琴,我还能当一个录音机播放的功能。从Pre到4级的时候,需要我,因为我能在孩子练琴的时候,做游戏,让练琴很有意思。从5级以后,慢慢有了不需要我的迹象,有一天在去上课的路上,孩子第一次问我,能不能不要陪着进去听课了。如此问过好几个礼拜,我也不好意思一直拒绝,只好有那么一两次待在外面。那时第一次感到孩子可以不要我陪了。再往后,不知什么原因,又恢复了陪着上课的老习惯。6级开始,孩子逐渐有了很多主见,乐理、技巧都得到很大提高,不需要我讲解(其实以前讲解也不多,我一直希望孩子能够驾驭自己,只有主动去学,才可能在音乐或者学术等路上玩得开心,走得远),玩伴的角色也逐步消退;这时孩子可能是习惯上的需要我而已。从七、八级开始,青春期早期的迹象开始显现,从心理上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孩子的音乐理论和弹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我只能在音乐的感染力方面给些建议,所以,可以说基本不需要我了。

上面这些镜头反映出陪练的过程中,随着孩子在心理和演奏两方面不断成熟,逐渐独立,对陪练家长依赖程度应该是逐渐降低的。现在准备A.MusA,孩子需要我么?不需要了,无论是心理还是演奏,从他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已经可有可无了。可从我们的角度说,我们可能会比他们更清楚,在音乐的道路上,该怎样取舍、坚持,毕竟是11岁的孩子,因人而异,还需要外界一些监督。

陪练,从孩子是否需要的角度看:如果懂一些音乐正确的方法,可以配合老师辅导孩子,但我个人觉得核心是心理上的支持,比方说遇到困难时,抱一抱,亲一亲,玩一玩别的。如果不懂正确的音乐方法,家长千万别做传声筒,顶多做个小监工,提醒下孩子到练琴时间了。记得在四级的时候,有一个四手联弹,我自告奋勇在老师举办的小型音乐会上,和孩子一起表演,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一个好的玩伴,也是件蛮有积极向上的想法的。

孩子不会不需要“我”,只是在不同阶段,需要的内容不同;如果“我“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孩子会喜欢与我分享,对,就是亲子关系。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31

*******************************
陪练采用的方法和个人观点
*******************************

首先,我觉得弹钢琴可能是一件小的事情,对孩子期望值,如果按照重要程度,于我依次为:孩子的幸福感> 品格人性健全> 健康的身体>才艺双馨。让ta一生都有幸福感这个终极目标,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努力的。在孩子幼年期,家长做出的贡献多一些,也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人的一生就好比盖房子,出生时客观环境就像手边的建材,出身好点的,当做是砖头;出身一般的,就当做是木头。建材已经没法再换了,要想盖出好房子,就得靠盖房子的人了(假设设计、施工都是一个建筑师吧),盖得好的,用砖头能做出树立百年的砖结构房,用木头也能做出同样造型典雅的房子。当然,有的砖房还能升级为城堡,而传承三代的城堡也可能失火毁于一旦,等等。这是对建筑师的要求之一————手艺。

对建筑师要求之二——眼光,墨尔本Chadstone Shopping Centre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成的,几经拓展、扩建,还依然保持着一流的购物硬环境,特别是停车区和购物区布局合理。这都要归功于当初设计者强调对未来至少50年的前瞻,从一开始,建筑走向、布局都为未来50年的发展留出了充足的拓展延伸空间。(顺便提一句,这个上市公司的老板是犹太人。)


***********陪练方法(1) 视奏,分手vs两手一起弹,盲弹************


视奏、分手弹。一种是采用传统方法,另外一种是采用Suzuki。我当时没让孩子去走Suzuki的路子,主要是认为用了Suzuki以后,五线谱的基础弱,限制将来的发展提高。

难?不难...

我觉得一级和九级的曲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同一个难度——都是通过弹notes来发出声音。当孩子从四级开始,偶尔说这个曲子有点难,我都会告诉ta,“这一点都不难,以你的能力,现在给你一个九级的曲子,也能弹出来。”(其实当时不知道九级难度有多少,只是从经验得知,只要真正到了那个级别,你也会觉得没啥难的,我只是把这种没啥难的感觉,给提前了很多。)这样一来,孩子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把一个未来的picture放在面前,ta自然就小看眼前的难度了。————“无知者无畏”

老师一般都会让孩子先分手弹,再合起来弹。记得在三级时,孩子对一首从来没弹过的新曲子视奏时,一开始就没按照老师要求的分手弹,而是直接双手合弹,很缓慢。我当时考虑要不要纠正回分手弹,后来忍住没去管。觉得这是一种能力提高的方法,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到现在,有时遇到新曲子,孩子偶尔也会直接就双手弹。我觉得既然有这个能力,就别当成重要的事情阻止,还要培养这种勇敢。后来的结果,我觉得这对ta性格上的干脆果断有帮助(或者是性格干脆果断造成了这种情况?谁因谁果还真不好说。),当然对视奏能力的提高自然帮助很大。

盲弹

当孩子对曲子熟悉程度到了可以背谱的时候,我会抽走曲谱,一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也别操之过急,慢慢习惯就好。音乐的表达,如果照着谱子弹,是弹不出来的。

当背谱也比较熟悉后,我发现孩子练习起来有点枯燥,便让ta蒙眼或闭眼,进行盲弹。想法挺简单:培养对琴的感觉,琴键的位置、强度、踏板,这对整合能力是一个挑战。从一两级的时候开始用这个方法一直到八级,这么坚持下来,发现这个方法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接受新曲目;另一个好处是,对曲子的驾驭能力和感染力的表达都更有余地了,当然,还有一个效果是对记忆力的训练,主要是照相记忆的训练。我想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盲弹不难,就那么回事。慢慢长大了,ta也就真不再把盲弹当成什么太难的事情了。有些习惯小时候养成了,对成长会有些帮助。

(受篇幅限制,本文分成两部分,以上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后记放在第128层)
***************陪练方法(2)MSV、比赛、为什么没考级**********************


************
MSV
************

是 Musical Society of Victoria 的缩写,这是一个在墨尔本比较有影响力的,为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提供舞台表演经验,已有150年历史的民间组织。具体介绍可以登陆他们的官网。在二级的时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组织。交了membership fee 后,就找了两处离家比较近的地方去,组织地点有的是教堂,有的是学校。一般都是在开学期间的周末举办,组织者有音乐老师、大学教授、文艺工作者等,都是志愿者,为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奉献着他们的热情、时间和知识。MSV对孩子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比方说:台风和基本礼仪(包括观众的礼仪)的培养。另外,孩子在每次上台表演前,有点小压力,可能会更认真练好表演曲目。全部表演结束后,还有一个茶点时间,家长们有机会一起交流下,这对新人家长获取各类信息很有帮助。每次MSV结束前,还有全体表演者的合影,做成newsletter,定期发给members,挺有纪念意义的。

从六岁时,我孩子平均每两个月参加一次MSV演奏会,因为年龄最小,每次都是第一个上去弹,弹完后就坐在椅子上看其他人表演。每次MSV的演奏时间是1:30-2:00小时,对于小孩子来说,基本坐不住的,所以在晚上的演奏时,孩子往往会听着听着就睡着。我们会坚持到整个活动结束,这也是出于培养孩子礼貌和礼仪的目的。

*************
比赛
*************

VIC比较有名的年度钢琴比赛可能有十来个(专业机构组织的不包括在内),我们只在6级的时候参加过三次,都没有取得什么名次。原因是在于技术还不够精细(比方说有的地方节奏没有对)。这个结果让我检讨以前的方式:为了保持孩子的兴趣而没有太严格要求技术,到底应不应该?从那以后,我开始比以前要求严格些了,希望每首曲子都能达到A的水平。学习新曲子的速度慢下来,翻来覆去练习几首,幸好当时选的是孩子最喜欢的k310(当时是从动画片《森林钢琴》里看到的,就一下被吸引了。求了老师好久,老师也很支持孩子的愿望,整首曲子总共用了半年时间)一直练习下去了。但是到最后,出现一个情况:如果坚持每天不停练习K310,一周后回课的时候,老师会说,感觉不对;如果隔上四五天再弹,那种感觉就对了。这可能就是不能长期枯燥单调练习的原因吧,大脑需要一个重整的过程。

现在距比赛那时又过去了两年,回过头再想想,觉得这样的结果挺好:我希望看到一个有灵性的琴手(这句话不要被误会,完全是因小孩不同而已)。如果从小就遵循严格的方式,如果老师也很严格,我们孩子应该不会接受这样的环境,估计最多上到五级,就会因厌恶而放弃了。(在跟帖中,我举了孩子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

***************************
为什么不考级
***************************

先讲一个故事:

2009年在北京遇到过一个音乐附中的孩子,他妈妈说孩子根本没考过级,走的是专业路线,已超过社会上的十级。后来这孩子高中时去美国继续学习音乐了。这让我第一次明白:考级不是学音乐的必经之路。

再讲三个和钢琴有关的电影(纪录片):

(1)孩子6岁左右,我们看了一部郎朗的电影《梦幻飞琴》,孩子对里面的情景慢慢地熟悉,并非常喜欢郎朗。因为同是中国人,孩子从心理上就很自然地接受了他(虽然大多数人对郎朗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不影响他作为孩子的启蒙榜样)。影片前半部分的动画片可以说是音乐和情节完美结合,能感受到肖邦音乐的魂。

(2)大约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又看了一部关于郎朗的记录片——“Do or Die”。片子里,小时候的郎朗去北京拜师,被说成是Potato head。孩子把这些点点滴滴都当成乐趣,并把他当成榜样(因为弹钢琴好的大多数是西人,郎朗作为中国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让孩子觉得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当时我画了一个坐标图,横轴是年龄,纵轴是AMEB级别,画出一条langlang曲线,再画一条孩子的曲线(从7岁的时候一直更新到现在),让孩子的线一直高于langlang曲线(表示ta的水平超过了同龄的郎朗一点点),这条郎朗曲线带给孩子的鼓励效用持续了4年。

以上两部电影孩子主动要求下,分别看了四五遍。(只要孩子主动要看这些,是好现象,我们会尽量陪着一起看)

(3)日本动画片《森林钢琴》,这部电影对我影响最大。让我更认定,音乐是需要心灵的感受,机械的考级很可能让孩子把音乐仅仅当成任务,丧失了对音乐的热爱。这部片子里的钢琴曲K310也成为了孩子最喜欢弹的曲目。在练习时,可以翻来覆去弹上两个小时。我可以感受到孩子对它的喜爱,我想一直保护住这种喜爱,所以不去参加考级。

**********************
不考级带来的问题
**********************

前面提到,我希望看到一个有灵性的钢琴手。但不考级带来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因为我们不准备走专业路线,每日练琴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带来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八级以前,节奏的稳定性、指法的稳固性,都没有达到相应级别的A水平。10岁时,曾经想考八级,也为取得A+做了将近一年的准备。但考完奖学金后,这个目标还是升级成了A.MusA,准备在这个阶段好好打磨。

为什么要考A.MusA? 对于孩子来说,算是对自己在钢琴上付出努力的一个小小奖励吧;另外,在取得L.MusA之前,对于从没有参加过AMEB考级的孩子来说,A.MusA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演。如果将来想去Trinity等地方深造,或者考Fellow的话,L.MusA也是有帮助的。

顺便回答一些朋友的疑问,老师一直在教音乐理论课。不管考不考级,孩子都一直跟着上。

**********************************
陪练的日常工作
**********************************

主要有“找曲子”,“听曲子”,“孩子出现错误后怎么应对”,“上课时做助教?”

*********
找曲子
*********

可以在网上找到目标曲目,拿来给孩子听,陪练爸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版本里,找到那个最好的影音版本,经常给孩子听。这些好版本,同样是名家,有时候差别还是很大的,随个人偏好吧。

另外,孩子有时候会看其他小朋友弹的,我们在Youtube上看过一些日本韩国香港小朋友的表演,很棒;孩子们也很喜欢看与自己同龄的人表演。

***********
听曲子
***********

在自己的风格形成之前,还是仔细熟悉那些大师们的经典演奏吧。听进去的是什么味道,弹出来往往就是那种味道。

有的时候,给音乐做些背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曲子。比方说,在学习Frangipani 这首钢琴曲时,我其实比较发愁,这首曲子本是悉尼一位作曲家Ross Edwards为参加肖邦纪念演出创作的,表达的是Frangipani这种花。当时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来找到切入点,把握住这首曲子。后来通过研究这位作曲家,以及这首曲子所在合集里的其他曲子等,才发现单纯的“花”很难让一个10岁孩子去理解。所以,我从网上找来《国际地理杂志》制作的一个纪录片,从地球大自然景观角度,仰望深邃、色彩斑斓的夜空,整个苍穹斗转星移跃然而出。再做些剪辑,基本上这首曲子和整个画面配合得美轮美奂,孩子看着这种场景,手下触动,就带出了自然之夜里那种令人神往的美。

**************************
孩子出现错误怎么办?
**************************

如果你能明确指出错误的话,可以在孩子弹完后,再指出来。我以前曾经中途打断孩子弹奏,指出错误,这往往让孩子分散精力,再回到曲子里,就很花些时间,而且心绪受到影响。后来我都是要等孩子弹完停下来后,再指出其中的错误。这与我们平时对待ta看书、做其他事情时的态度一致:不打扰,专注力慢慢可以得到培养。

如果不能明确指出错误,可以和孩子商讨,如果孩子坚持,我们会及时把问题发给老师,请求答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孩子觉得可以和老师随时交流,和家长也是平等的交流,没压迫感。

*******************************
上课需要做笔记当助教么?
*******************************

五年中,在上课时间内,除非老师询问下的回答外,我主动说的话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10句。也不做笔记,有时很想记下来,怕回去忘了,但因为偷懒,也因为不想让孩子觉得太过于紧逼,所以没有做过课堂笔记。我喜欢坐在三、四米远的地方,放松地听,只有当老师纠正孩子错误时,才会稍加留意。

我见过极少数家长在上课时去做老师的“助教”,管理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感觉到时刻在家长的监督下,哪来的乐趣呢?



*******************************************************   结            束   ********************************************************************

(后记)

今天孩子放学回来跟我讲,学校里的Head of House问孩子们谁考过了A.MusA,没有小朋友应答。老师接着说,谁如果考过A.MusA,就可以弹教研室里她的那架钢琴。这个奖励似乎很奏效,孩子跟我说好想明天就考过A.MusA。我说,好啊,如果用心练习,或许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有机会考。然后又趁热打铁,引诱说:如果准备考Fellow的成绩A,得找间剧院演出啊。孩子很认真地考虑了下说,想在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演奏过的那个大厅弹琴。哪个大厅?孩子查完后,笑着告诉我是那个位于曼哈顿的“卡耐基音乐厅”。

这个音乐厅……%¥#@……&&,好像不在澳洲啊,我给自己挖了个坑,还是先答应了罢,反正Fellow考出A的几率是很小的,哈哈。。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39
在考音乐奖学金的时候,钢琴作为第一乐器,小提琴作为第二乐器。我们没去教孩子怎么回答考试老师的问题,全凭孩子自己去回答。当老师了解学琴历史后,问孩子小提琴和钢琴,更喜欢哪个乐器,孩子非常肯定地说是钢琴。后来我才知道,学校更看重小提琴,就想这次音乐奖学金估计没戏了。没想到,后来还给了音乐奖学金(限一门乐器的学费)。我分析,可能是学校更看重孩子长期学习一门乐器还能如此坚定的喜欢,说明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想法,这也是学校所看重的。谢谢。其实因为练琴,我也发过脾气。现在想想愧疚。练琴的时间走着走着,有时候就忘了学琴的初衷了。

记得一开始学琴第二个月,准备把电子琴换成钢琴,去琴行选琴时,遇到**,他自己是中国**学院毕业,音乐专业人士,我觉得他很严格,他儿子考到AMEB五级后,再也不练了。这个例子时刻提醒我:专业父母不一定能带出快乐的琴童,能不能实现练琴的初衷,和睦轻松的环境应该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快乐的童年比啥都重要。

我一直有个观点(为了不影响整个心得,有些题外话就借回复来说了):去争那些第一、二,没啥用,我们周围,特别是到澳洲后,见过的状元应该很多了,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家长,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幸福、快乐。这幸福、快乐的基础来自于孩子健康、良好的心态。让孩子喜爱自己、喜爱别人、喜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源于内心的快乐。音乐,是可以借助的一件工具。我们却往往本末倒置。
谢谢加油。今晚给大家回复完,再写完第二个内容,关于钢琴老师的。

关于你提到关键词,我觉得可能和我的行事风格不相同,就不改了。因为我觉得,“如果不练很多,真心出不了成绩的”。我的孩子学习快,但求得A+,还是要下苦功夫的。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六级水平,去参加一个比赛,赛前的心态就是去开拓视野,给孩子看看竞赛是怎么玩的。比赛完,没有得到名次,孩子也无所谓,得了一个B+。这次我们准备AmusA,是按照A+的标准来做,所以留出两年的时间来好好打磨,相信这对孩子的心性和做事等能有一个提升。之所以留出两年准备,也是不想孩子过多的精力都放在钢琴上, 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去发现、享受。。
心得只是把正面的内容说得很多,我一开始也走过弯路,跟孩子生过气、着过急。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有排斥、或者太过勉强,就让一让,放松下。一般情况下,我孩子弹十来分钟琴,就得放松下。我们也没去刻意让ta一直不间断的练。火候和松紧因人而异,大人首先要有个大视野,这样就能在具体细节上,不离开大视野的宗旨。

另外,还有一点,因为和陪练实操无关,所以没放在心得里讲。这就是:如果发现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别再勉强,换其他乐器,如果对其他乐器也不感兴趣,换其他任何都行。不断尝试,总能找到孩子喜欢的事物。

练习乐器,我觉得像开车。开得再好,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参加F1大赛,更多的人还是在路上开,生活需要,安全第一,能一直开到老就是幸福。
我觉得这可能跟孩子的个性有关系外,还跟家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系。个性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家庭等外界影响下慢慢形成,一些行为是这种性格形成后的外在表象而已。

因“人”而异吧。这个人指的是“孩子”和“大人”,就拿我孩子练乐器为例:我在钢琴方面push得多一些,孩子妈妈负责小提琴,push的少很多,偶尔我还会客串下去帮忙小提琴。同一个孩子,不同“大人”,结果是两个乐器都坚持下来了,只是一个稍微快点、另一个稍微慢点而已,差别不大。想说的是:如果不适当push,特别是在年幼的时候,孩子坚持不住,更不会自己主动练习。只要有一点点push,外加孩子本身喜欢,这样会坚持的时间比较久。
最近在翻看其他人写的有关钢琴的精华帖,对钢琴老师“第一名”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能在技巧上做到事半功倍的人,绝对是小部分群体。一个肌肉运动机能敏感的孩子遇到一个正确的老师,要看缘分的。

身体协调性机能能带动手指的灵活性和手部的肌肉力量,这一点我之前没有深入的体验,后来逐步发现周围一些弹琴很棒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健身好手,游泳、攀岩、划船等等。结合自己孩子在一些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我开始意识到这种身体协调性对弹好钢琴的重要程度。弹琴和其他运动一样,需要大脑与眼手的统一协调。
来说说如何表扬孩子:

(1)用什么表扬

**语言夸奖。在各种情况下,我们几乎没有用过“Clever”, “Smart”,“聪明”这类词对孩子进行表扬,一方面是因为这类词本身有点“小”,或者说“不值一提";另一方面,这种“小”带给孩子心理的“认同”,我们觉得是不太好的。我更愿意让ta去理解“wise”,“智慧”的含义。

另外一类表达,用的是:“你努力了,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不错,这种感觉是很好的”等等。

**物质奖励

Music money,这是钢琴老师独有的,取得小进步都可以拿到,然后在老师的studio里挑选诸如削铅笔刀,漂亮的笔,夹子等。一个钢琴形状的转笔刀是孩子的梦想,价值400元 Music Money,孩子花了两个学期才挣够,买了。

Sticker,各种方法刺激孩子多练习,这个需要大人的耐心。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

(2)什么时候表扬

只要是认真地去弹了,我都表扬,一点不吝啬。有的时候会很夸张地说,“弹出了大师级的水平”(其实那时也才4、5级)。总之,在孩子付出的时候来表扬,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3)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后,表扬很平静

还是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那个牛娃的例子(他真的有很多内容可以成为范例):班里有位同学因为竞赛成绩突出,上了澳洲最著名报纸的头版,老师下午把这个牛娃(也是那位上报纸的同学最好的朋友)叫到办公室,跟他讲了情况后,让他嘱咐同学们第二天(报纸刊登日)上学时,不要跟这位同学提上报纸这件事。第二天,大家都默默的遵守这条要求,只有一位同学在快放学时,拍了拍上报纸的这位同学肩膀,说了一句,“祝贺”。仅此而已,这件事就这么平静的过去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平和去面对那些外界事物,这样不会禁锢自己的脚步和心态,可以少受外界的影响,而一直前行。
对“不让”家长在旁边陪着上课的原因,我以前一直没明白,以为是老师的癖好。慢慢地,总结这么两条可能性:(1)从家长角度来说,上课时指手画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个原因可以忽略。还有一个可能性是,有些家长按分钟掐表,课上的时间如果少了,老师跟孩子聊天了,或者家长认为是跟教琴无关的沟通等等,会通过各类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影响老师的心情和教学。(2)从老师的角度,有些老师比较严格,比较敏感,不想花口舌给家长再解释一遍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家长问的话)。

我个人觉得低龄儿童在一对一教学时由家长陪着在场比较好。如果家长对音乐不太了解,更需要花心思陪课,学习下。这个阶段家长对琴的理解力和速度都快于、好于孩子,回去后能够有的放矢、照猫画虎地指导下孩子,不求速度,但求正确。回课的时候能够一点点看到进步。

慢些没关系,家长的心态就是要放松,彻底放松。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教学,包括每日的练习。这样孩子学起来才没有压力,才乐于一直学。当发现自己的学习速度赶不上孩子后,就需要明智地不再照猫画虎,做个小监工就行了。

一般比较随和的老师不会介意,甚至鼓励低龄儿童的家长在旁边。
关于是否在固定时间练习

每天固定了练习时间的长短,但不固定开始的时间。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打扰孩子当时正在做的事情。

以前我也曾做过几次,“规定是几点开始,就必须几点开始”这类的事。后来觉得对孩子可能有不好的影响:如果上一件事还没有做完,正在兴头上,为了弹琴而不得不中断,结果便是:(1)影响孩子专注度的培养;(2)练钢琴变成了一件不得不以失去有兴趣的事情为代价的罪魁祸首。

所以,耐心等孩子准备好了,再开始练习。
如果孩子有兴趣加左手弹,我觉得可以让ta自己去学、去练,在玩的过程中,ta会发现很多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是一种快乐。

家长如果不是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如直接交给老师和孩子就好,除非是明显的错误出现,需要纠正。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不要怕错。让ta把弹琴当成玩具一样,孩子就有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不用担心了。

曲子学得快与否,我觉得不是需要看重的结果,只要ta有兴趣,快慢都挺好。孩子么,玩是第一位的(除非走专业路线)。

家长能下载谱子跟孩子在家里弹,实在太好了,非常有意思的。
理解。有两种情况吧:(1)脾气大;(2)小虚荣,凡事要做得特备好。(别介意用“小虚荣”这个词,其实大家都有点)。

这里只说第二种情况吧(第一种我也无解)。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就是前两天发生的事。因为手机,我一直反对给孩子配手机,但在各种“不可抗力”下,一个月前,还是给孩子配了一部。然后这一个多月,孩子经常泡在手机的微信、游戏上,虽然我也明白,如果能让孩子自己明白,经过这个过程,自己远离手机,是最好的方案,可事实上,家长做不到那么潇洒。所以,跟孩子为手机的事情,想制定稍微严一点的规矩,导致孩子“热泪盈眶”,这时,我就知道沟通方式和内容有问题了。晚上回去,换了另一种方法,使用语言:“相信你能做到********”,然后孩子就没事了,准备用新规则试一下。在晚上沟通中,出现了一个副产品,孩子说不想考A.MusA了,但还要继续学钢琴。我说,没问题啊,爸爸从来没逼着去考A.MusA啊。过了一会儿,孩子跑过来说,还是要考级,因为刚刚在他们学校网站发现六年级学生取得AMEB最高纪录是七级,我估计ta想“留名”。ta自己马上开始筹划参加五月份学校钢琴concert了。

想说明的是:

(1)琴爸如果不好好陪,就先别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再来。

(2)别跟孩子较真,“小虚荣”是家长自己的心态。换不同的方式,孩子就能接受,如果针尖对麦芒,最终结果还是不利于孩子。
看到你写的,我也很有感慨。

我觉得只有对一件事“疯狂”的人,才能走到很远。包括我的孩子在内,对音乐还远远算不上疯狂,顶多是喜爱。设想下,郎朗的父亲是用一种“疯狂”的标准来要求郎朗;我们用“喜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适合的。如果用“疯狂的”目标和标准来要求孩子,那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大批量生产出“疯狂”的专项人才了,同时这种生产过程中,也会导致另一个高废品率——很多孩子会远离钢琴。

我知道有的琴童,长大后都不能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提到钢琴这两个字。

“喜爱”的标准当然也是因人而异了,比方说,孩子现在喜欢上吉他了,告诉ta几个左手和右手的指法后,让ta直接跟着歌词去弹唱。慢慢地体会不同乐器发声,运行的规律、发声效果,还锻炼了不同的识谱方法。还有陶笛这个乐器,也自学了一点。有机会,还想试一试古筝和竖琴。。呵呵,很有意思的,开心就好。
我也是今年才注意到身体的协调性和弹琴的关系。具体地说:

如果姿势正确,一般不会出现腱鞘炎等情况。

身体的协调性可以减少受伤,超出孩子身体承受度的多练习,先不说精神是否能承受,单是身体,特别是手指受损概率会大大增加。

身体协调性还能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表达乐曲,身体前倾,重量压上去,手指指尖从键中前推到顶端的音效,包括八度、九度的横跨,跑动等,身体协调性,会大大帮助对乐曲的把控能力。所以,锻炼身体,比如单杠、跑步、所有你能想到的可以让四肢得到一起运动的,都可以让孩子玩,(男孩子可能需要避免下橄榄球这种容易被外界全部身体冲撞的运动)。我遇到几个上演播的演奏者,身体素质都很棒。
这两天孩子开始感受吉他的魅力

大约从九岁开始抱着大吉他要弹,能弹出一两首儿歌,羡慕弹吉他了。这几天对一首歌(Ten Thousand Reasons)忽然发生兴趣,开始跨出吉他弹唱第一步了,抱着吉他对照琴谱,练起来。晚上把吉他放在自己的衣柜里,早上醒来抱着在床上开始练习。

晚上我和ta一同切磋吉他的把位、节奏、和歌词的节奏等等,发现倒是一个好方法,让孩子的声线去找准音高,估计这个方法有利于ta拉小提琴时,提高音准。中间有一个是小调,可她弹出来后,她自己感觉得是大调,后来发现原来是左手少按到一个键,这样的琴感,我也挺感谢的。所以今天我把吉他赠送给了ta。。。

我喜欢看到孩子这样来喜爱一件东西。我们大人没有功利心地来守候他们的成长。
具体原因在心得或者更新帖里已经写了,有些是必然,有些是偶然。感谢您的提问,让我可以再做一些补充:

(1)孩子的原因:孩子自身比较喜欢新鲜东西,不断探索,长时间固定在考级上,可能会让ta失去兴趣和乐趣。比方说,ta玩了一段时间的跆拳道和游泳,都是不到一年,就觉得挺枯燥的,结束了;数学,玩了好几年,喜欢看数学书,琢磨数学问题,一直还没玩够。。孩子能在某项内容里,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乐趣,这就挺好的。

(2)父母的原因:一开始,我对考级是模棱两可,后来练完八级后,我就没有再把考级视为一个圈子去突破,而是把考级视为将更多的音乐内容作为养分来送给孩子。

今天晚上看了几个钢琴比赛的视频,选出两段,请欣赏:(1)在第一个片段里,有四个选手,如果不看结果,哪个比较好?(我喜欢其中一个,当ta弹出第一个音的时候,我感觉汗毛孔都张开了);(2)在第二个片段里,这个小姑娘在舞台上的状态,我很喜欢。
今天无意中进入一个澳洲网站论坛,看到篇帖子,是一个15岁小鬼老贴上去的,他学琴八年,有一天发现自己对弹琴失去了兴趣,想放弃,问问大家该怎么办?

几乎99%的跟帖都是结合自己学琴的经历,来帮忙出主意的,大体有两点:

(1)如果没有兴趣,可以先放一放,专注高考,但一定不要放弃。

很多学生都是在学琴多年后,在Y11、Y12这个阶段彻底放弃学琴,而专注于学习了。考完后,有些只是自学,有些不学,再大些后,这些无论在哪个阶段放弃钢琴的琴童,都或多或少抱存着悄悄的遗憾——如果当时能坚持下来就好了,哪怕是不上课、自己只是练习练习,也比彻底放弃要强。

(2)如果现在彻底放弃,等自己明白过味来,只有抱憾终身了,很难再回到那种对音乐的精神状态。

有一个人(我感觉像是老头)写了很长(原文请见最下面),我有特别的感触。他第一句话就写道:“孩子,你只需要试着改变一下你现在正在做的方式,重新唤起你学琴的动力就可以了”。“老头”挺专业地分析了各种情况,提出多种方法,简言之就是:“相较于你即将逝去的对钢琴的热爱,钢琴考级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了”。

结果,经过论坛上大家掏心掏肺般的分析,这个小孩和家里人以及钢琴老师认真沟通过后,取得一致意见:不再学习考级曲目了,就练习自己喜欢的曲子。后来,小鬼佬还发动论坛上的人帮他一起找轻摇滚的曲目。

看看这热情恢复得多快!

“老头”的原贴如下:(我觉得写得特别好,有点长,请原谅没有翻译)

Apologies in advance for the long post.

You just need a bit of a change to what you have been doing to get your motivation going again. There is absolutely no reason whatsoever why you have to do an exam each year every year. And similarly, there is no reason why you have to choose exam pieces (or other pieces to learn) that are only in the exam book for your grade or syllabus. Talk with your teacher—that's what they are there for. Or, find another one.

There's no real reason why you should quit just because you've hit the final 2 years of school. You can quite easily do it for the HSC as mentioned by another poster. This is for NSW, but it should be fairly similar for other states. You get your topics selected for year 12 (e.g. the 'good' ones such as instrument and it's repertoire and 20th century music), don't do these for year 11 as you can't do them again in year 12 and you can't re-use pieces. The trick is to pick pieces for your HSC that you like and so that you'll get good marks. Also pick them so that you can use the exact same one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to do a performance exam. You may need to learn an extra one or two to get time limits and you still need to write up a programme but it's not like you've had to learn all the HSC pieces AND exam pieces all in the one year.

The AGMS offer these types of exams and they are pretty much equivalent. I.e. Grade 1 AGMS can be used as grade 1 for AMEB. At it's most basic, the performance exams are just a normal grade exam without the technical and aural work but with a programme as an added extra (just like the duets, below). However, they are much more than that. You could do an exam on a common theme such as all romantic composers, all jazz music, all rock music, the sonata through the ages, music in motion pictures, 20th century music and so on—whatever interests you. There's no real set syllabus, but obviously you can't do something that would be considered grade 1 standard for a grade 4 or whatever exam.

Considered doing a duet exam with a friend/another student that goes to the same teacher as you? They're great fun and quite different to the usual standard exam. Trinity Guildhall used to have grades 1-8 but unfortunately they have scaled it back to three (beginne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but they're still good none-the-less. It's a performance type exam so you get all dressed up, announce your pieces, put together a programme and pretend the examiner is the audience in an auditorium. Great fun blaming your partner for all the mistakes too. They also have piano for 6 hands certificates as well.

Some other things to try:
Take in some pieces, buy some, or ask your teacher if they have any pieces that YOU want to learn. It can be ver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browsing through a (good) music store. There's tonnes of stuff available these days: songs from movies, popular songs, different arrangements, blues, jazz and even music from games (e.g. Final Fantasy).

If your teacher is heavily into the AMEB syllabus and basically teaches from nothing but that (which is pretty poor form for a teacher IMHO), they should at least know about the Music for Leisure section (or Piano for Leisure I think it is). It mainly consists of popular and well known pieces. You can use some of these pieces as your extra lists; for example, the theme from Mission Impossible is in the grade 6 book and you can use that for your grade 6 extra list. (Be sure to read the requirements carefully though.)

My advice is to use the rest of this year to explore the options that are available and see if you can find something that gets you motivated again. Talk to your teacher. Also, think positively—e.g. you're up to Grade X, that means you've only got 8-X grades go.
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今天写一个非钢琴的小事,来分析下喜欢钢琴的孩子性格上的特点,让我们更能理解这些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

前段时间,孩子和我们讲,想跟学校去外面参加Chess比赛,态度还是有些犹豫。我们觉得主要是想赢怕输的心理,另外也是因为中断训练2年多了,便鼓励:即便是最后一名也没什么啊,都很不错的。昨天放学回来说,代表学校在外面比赛完了,成绩很好。这一次心理上的来回,能让孩子有一种自我证明的感觉。

我们就来说说这种自我证明的感觉。孩子之前中断了游泳、跆拳道、Chess等对抗特征明显的活动,对绘画、数学、手工、滑雪等活动一直乐此不疲。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从大概率上来说”,喜欢音乐的孩子,对世界抱有美好的感官和幻想,不愿意参加充满对抗的游戏或者节目?

如果是这样,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喜欢钢琴、小提琴时,可能他们对那种对抗特征明显的活动会感兴趣,说不定还有某种天分在里面呢。

我谈的比较浅显,抛砖引玉吧,大家有什么经历或者看法么,欢迎写下来~~
有位坛友问我,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弹,怎么从网上这些钢琴版本里,挑出一首比较好的,来做示范给孩子听呢?

举个例子吧,昨天在孩子的学校看了一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歌剧,只能说这些孩子们太Enjoy了,特别是主角们,几乎个个都是戏骨(11-14岁)。把下面的成人观众带入了剧情。想想看,孩子们是先把自己融入剧情,表演实际变成叙事了。

弹琴,如果能做成叙事会比较容易融入。这就是为什么陪练时,家长可以做些情景在周围。至于选择版本,也是同样道理。为了简单直观,来比较一首比较轻松的流行歌曲《女人花》不同版本的钢琴独奏,试试看,能否找出几个让你有感觉的版本么~~
这两个问题最近两三年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有发生过,现在也还有。

上学迟到,我们的态度是——不管。
不想练琴,我们的态度是——管。

原因:

***上学迟到,不管****

因为老师会教育孩子,大家都在那里已经上课,孩子迟到,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再加上老师会教育,孩子也不希望其他同学觉得自己是个经常迟到的人。自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会让ta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成长中都要经历的过程。

***不想练琴,管***

这是因为家长是练琴活动的直接负责人,钢琴老师不会像学校老师那样教育,促使孩子练琴,所以家长要承担这个责任。好了,明确这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孩子说“不想练琴”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如学校老师那样,让孩子用“自带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修正自己的行为”。

先来看一个例子:

Sophie女士回忆小时候练琴时,妈妈总在旁边盯着,弹错一个音符,妈妈就会打手心,直到弹的全部正确。Sophie一直弹到九级,然后就不再练了,几十年过去,现在已经40岁的她甚至不愿意让别人在她面前提起“钢琴”这两个字。因为“钢琴”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恐惧。试想一下,你弹琴的时候,稍微错一点就会被责罚,为了保证不被责罚,要关注琴、音符,小心翼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夸张放大地看,是不是有点像纳粹集中营里的精神虐待?

家长为了纠正错误,采用惩罚,看似是取得了正确结果,而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牺牲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在家里营造出了一种恐惧的练琴环境。

孩子小的时候,这种恐惧,还看不出来,但自尊心和上进心就像“钙流失”一样,悄悄、而又持续地从孩子身上流走。当流失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孩子会开始厌恶自己,再加上内心对练琴时出错受罚的恐惧,结果就是与钢琴的彻底决裂。

作为琴童家长,只要不功利,就有可能做出适当行为;只要不短视,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更宽容些。

分析完这个例子,那孩子不想练琴时,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
战略和战术

不同年龄段,采取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大的方面呢来说,我觉得小时候(teenage以前)用战术就可以了;Teenage就要讲究战略了。

*** Teenage以前:规定好时间,也没啥可说的,持续练习,让孩子觉得这是一种习惯,说不想练的时候,在规定时间,做到琴前,弹琴前说好,给个什么奖励。采用本文主体中说的各种方法都可以。

*** Teenage:讲大道理,基本没用 (因为我们不走专业路线);讲反例,基本没用 (讲多了,十几岁的孩子没准更想试一下反例);用战术,效果不明显(眼界大了,不是什么奖励都能满足了);要讲究些战略了,关于这一点,我也在不断摸索,还没有形成“五年的心得”,只能把一些经历和大家分享。

(1)尊重孩子,像学校老师那样。比方说,孩子的作业和活动越来越多,如果在规定的练琴时间,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结束,那好,告诉我多久后,可以开始练琴。因为活动多,2、3天不弹琴,也不用大惊小怪的,留意孩子是不是比较累。等等。。

(2)支持孩子,孩子喜欢的音乐,或许不是家长所能欣赏的,那也没关系,学会接受、接纳,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要求。(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别指望能理解练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3)幕后的陪练。不需要家长坐在旁边一直陪着练,家长可以在周围做些不影响孩子练琴的事情,让孩子感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面对钢琴。有时候,孩子弹一会,会想说说话,跳一跳,唱唱歌,需要有人喝彩,那个人就是我们。

(4)挑战适宜的难度,不断提出增加的小难度(比方说提速),经过努力,可以取得的。这样孩子练琴有点不枯燥。
共同探讨,咱们可以先琢磨下:

1. 找孩子原因——激发点

     孩子是对弹钢琴有兴趣,还是对音乐有兴趣?
   (1)如果是对钢琴有兴趣,那孩子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激发点,能够让Ta有兴趣去学习,比方说弹自己喜欢的曲子,或者参加小型的演奏会;
   (2)如果对钢琴其实不是特别喜欢,或者换一个ta喜欢的乐器?

2. 找家长原因——老师和陪练

    关于老师的话题就不多说了,只说下陪练的原因:家长可以反思下在陪练和平时对孩子的态度,是否让孩子有“身心愉悦”?
  
希望能帮到你和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们。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41
**周五放学,接上孩子去乐器店买吉他变调夹。选好后,在老板的鼓励下,孩子表演了一个钢琴曲,当了解到我们学钢琴的目的,以及吉他是第4种乐器时,他很高兴地说,好,不走钢琴专业的话,现在正是多学(不同)乐器的好年纪,一通百通,多学一些(乐器)、多学一些(乐器)......

想表达的意思是:“趁着学业还不算重、又不走钢琴专业路线,孩子只要对音乐抱有兴趣,做什么都行”。
**滑雪的历练

我们做家长的,还记得当初让孩子练钢琴的主要目的么?我记得当时自己想到的一个目的是培养毅力。

钢琴练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曲折时,我们想尽办法。孩子接受不接受,接受程度多少,都值得我们去考虑。现在我们在6天的滑雪中,又一次让我看到孩子对滑雪的热爱(已经超过了当初的潜水)。推着我们明年再来,待更长时间。我能感受到,主要源自自身喜爱(基本上从早上9:30一直滑到下午3:30,中间休息2次,每次15分钟;当然,每位教练都很专业,很能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于是,我就在想,孩子喜欢滑雪已经3年了,当明年完成workshop后(这点很重要,是一个重要的milestone,),会不会逐渐结束对滑雪的喜爱,进而又有新的爱好?依照以前的经验,这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当我们的钢琴达到一个很久之前就设定好的目标后,孩子逐渐失去兴趣,转性其他也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继续引导,或者全盘接受之。之所以强逼,是我们家长自己的心魔,是我们认为钢琴如何如何。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故事:对“如果有机会自己的生活重新再来,会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么?”、“选择的爱人”等这类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很可能还会选择同样的生活轨迹”。至于这些回答,不做深入分析,直接引申到练琴上:

家长对孩子练琴的观念,取决于:(1)能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2)有没有勇气改变。
**在Aged Care Centre遇到的琴

今天钢琴老师组织大约十几位学生去老人院进行了一年一度的演出(每年在不同的老人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此类演出,这里就不再重复。只想说说老人院里那架钢琴,和对它折射出来一些东西的感想。

之前,老师说过那架钢琴很老,弹奏时可能会发出奇怪的音。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天看到它时,外观像70岁左右。因为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坐在最后的角落里,头也不抬的盯着电脑,耳朵听着大家的演奏。前面所有的小朋友在弹奏时,这架钢琴只显露出了一点稍怪的声音,在1、2个琴键上的音色有时会出现半哑,不过还能过得去。我都忘记老师曾说起的“会发出奇怪声音”这回事了,直到我孩子演奏开始......

在弹到一段类似管乐部分时,因为需要表达沉重、雄厚,孩子采用了手下垂、压力、踏板等一系列动作,这架钢琴...突然发出了一种被“击伤”的声音,差不多有5、6个琴键集体从正确音高上一起掉下了半个音之多,此刻,左右手完全处于不同的音调。就这样一直弹了2个bar后,声音才回到正路上;后面还有一处,出现同样情况。这回,我能理解当初老师说的“挑战”的含义了。

演奏结束后,孩子告诉我,在失音的那几个bar上,基本没法思路连贯,只能下意识,按照平时的手型和记忆,惯性弹下去,“键没按错,音都是错的”,这确实是对听力的摧残,也是对应变能力的培训吧。

我跟孩子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表明你的功力(速度和力量)已经让这架钢琴不能承受,恭喜你,进入黑带一段(跆拳道分级)了。
**按照原定计划,AmusA第一首曲子练完,第二首进行了一半,第三首刚刚开始。钢琴练习时间占比降到1/5。

孩子的兴趣已经被很多事情吸引住,乐此不疲,练琴已经开始向“习惯”发展。

这些有兴趣的事情包括:足球(Soccer),Chess,魔方......内容太多,童年时光真得要好好利用起来,弹琴所占时间的比重已经从最高峰70%慢慢降到目前的20%)总之,业余生活丰富了太多。

在练琴方面,还是没有特别花大量时间(平均每天半个小时),可以感到,孩子不像前段时间有心理上的懒散(或者说是有些抗拒)的样子,好像是带着“愉悦”来练习。

想表达的意思是:丰富多彩的乐趣生活,应该还是对孩子练琴有帮助的。他们愉悦了,才有可能去练好琴;要让他们愉悦,作为家长,我们真要好好琢磨琢磨如何取舍。放开一些,给孩子一些空间。如果压得太紧,ta表面上在说Yes,实际上在考虑怎么应付你。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感受:“我什么都不行”,进而会发展为:“我需要撒一个谎,来说明我行”。

有点扯远了,回到琴上来,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对琴的反感,家长可以放手,放了手,你没有损失什么,如果觉得有损失,实际是自己的心魔在作祟。
**对您的观点,我非常有共鸣。

李斯特: 那12首练习曲里,“钟”,让Kissin弹得荡气回肠,每根神经都被逼上巅峰,然后在高点让人的心完全崩塌。只是因为跨度太大,对于刚刚满足弹出9度的小孩来说,技术上还达不到要求。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攀一下这个高峰。

德彪西:确实,对于先接触过莫奈等印象派画作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例外地有“先入为主”(你这个词用的特别到位)的概念。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还很难理解那种点块结合的明暗色,在音乐方面的表达(前两年带孩子去看过梵高、毕加索的画展,基本就是走马观花,没有兴趣,一股ta以后要自成一体的画风节奏啊)。所以还没有太多感触。

肖邦:是圣,圣洁的“圣”。那几首夜曲,以及E minor op10 no.3,都可以美得让人不忍打破宁静。除了像“革命”和“黑键”这些高手表演用的曲子外,妈祖卡等还是能让小孩子们上手的。孩子们会依照自己的性格,选择肖邦曲子。相对来说,气质安静的孩子可能多偏向肖邦的曲子。

莫扎特:没说的了,神。大多数内心动感强的孩子们往往会偏向他的曲子。非常认同你说的:内心纯净的人,才有可能弹出莫扎特的曲魂。

巴赫:我有点感想,如果给孩子一开始就上12平均律,而且不主观告诉说这个东西比较枯燥,那么孩子应该有机会会喜欢上一些的。确实,在练习前12首时,感觉乐趣不多。直到练习1年多后,才逐渐感受到12平均律对孩子的平衡感有很大帮助,这种平衡感主要是在双手的协调上。我们做家长的做不出评论,只能说出练习前后,孩子左右手跑动(还有视奏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柴可夫斯基:大作品,还弹不了。本来有机会弹“6月”或“10月”,还是因为孩子最后选择莫扎特的曲子而放弃了。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这篇更新帖,为了大家的福利,我最后还是写出来了。关键人物看到本帖后,请多包涵,为了更多小朋友的福祉,我们都贡献一份爱心吧。(我其实也不知道相关人的任何信息,请放心)

事情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有位坛友(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看到这篇心得,跟我要了钢琴老师联系方式,并前去试课。家长介绍,小朋友练过一段时间钢琴,但后来逐渐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因为家长“严格要求”。在STUDIO试课时,孩子表现出厌烦弹琴的情绪。

后来,钢琴老师与我一起讨论,如何帮助这位小朋友重新拾起对钢琴的兴趣。听完老师介绍完情况,我觉得问题应该出在家长身上——对孩子强压或者挑剔(或者家长所认为的“帮助、指导”)导致孩子自尊受伤,把弹琴当做任务,以应付家长,靠花时间坐在琴前敲打琴键,敲得好听,可以有好脸相待;敲错了,会有&$^#^*#*飘过来。简言之,不但没有弹琴的乐趣,还有很多负面情绪。这不是靠更换钢琴老师可以解决的,需要更换的是家长“面部”:家长要能够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参与跟孩子弹琴相关的任何事情(除了上下课接送)。如果家长愿意配合老师尝试这个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看看结果会怎样。

昨天下了钢琴课,老师高兴地跟我说,那位家长前段时间听从了建议,开始试验:在家里对孩子的练琴,一点都不管了,不说一句,和以前的做法彻底告别。结果:在老师这里练琴的时候,老师明显感觉到,孩子对钢琴的喜爱,又回来了,快乐起来。

我和老师都很开心,看到孩子能重拾对音乐的热爱,也感谢这位家长很好地配合。

我其实也曾经有过这位家长类似的短暂经历,所以可以事后诸葛亮的给建议。即便家长当时不理解:心态调整是如何的重要也没关系,只要变换下方式,看到结果后,如果满意,就坚持下去,慢慢自己就能理解如何用一种好心态来对待琴童了。

放手,其实没有失去什么。
距离今年3月份写这篇“心得”,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了,更新下最新动态:

目前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进展:
(1)AmusA曲子完整学习过1个(估计mark B),正在进行中2个(完成过半),待选1个;
(2)从Theory换成Music Craft 3A ;
(3)参加了学校和Age Care 三次小型演奏会;
(4)参加学校演出小提琴伴奏、合奏各一次;
(5)学校Drama演出2个节目共4场;
(6)参加教会小提琴伴奏2场;
(7)钢琴每周练习4-5天,每天20-30分钟;
(8)小提琴练习每周学校合奏和学习各一次,在家不练;
(9)Flute每周学校一次,在家不练。


孩子的收获:

(1)孩子始终乐意弹钢琴,难度和技巧上去了一些,对跨8度等技巧的处理上成熟很多;
(2)换了一把Full Size小提琴,开始新鲜了一阵,然后就又恢复原状;
(3)冰激凌N个,每次下钢琴课后,都要到晚上8点多了,路过麦当劳,送给孩子和自己冰激凌作犒赏,为了不让妈妈知道,在回家的路上,都要把冰激凌吃光舔净。进家门前,还互相检查下嘴边是不是擦干净。

我的体会:

AmusA有点像中国体育系统里的二级运动员,LmusA像一级运动员,Fellow应该算是健将级别的。所以,AmusA和LmusA在音乐领域里,真的是入门级别的啊。

目标修正:

更放松了,7年级考完AmusA., 9-10年级考完LmusA.,然后就放羊了。
**关于练习短句和长句的一点体会

两周前陪孩子去参加了一次演奏会练习,会上有位小朋友弹的曲子难度比较高,经常出现“断片”,曲子被肢解。我考虑这个原因是否因为:平时练习时,按照短句练习,后面在合成时,没有很好地smooth掉这些焊接的痕迹。

我以前没有刻意让孩子在开始学习一个新曲目时,必须练好几个bar后,再继续往后练习;而是直接一口气先弹到老师指定一周之内学完的位置(比方说三、四行或者一页半甚至更多些),然后如此反复。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但我发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长期下来,对自信心的建立,对曲子整体的把握,以及视奏的水平,都有比较好的帮助。
(只是在后面polish时,才会特别针对个别bar加强训练。)

这种练习方式可能是保持曲子连贯性、整体性的方法之一。
**好的开端从父母对待孩子出生第一天开始

我孩子攀岩水平可能在澳洲同年龄孩子里比较出众,这种能力可能与小时候刚刚会爬就让ta满地活动,“翻山越岭”,不阻挡,有关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好奇心带来的行动的到了满足,享受到愉快,觉得轻松,所以更有兴趣,导致在爬高运动方面不吃力,可能还有那么一点专业潜力。这个情况放在音乐方面,表现在ta自己可以比较专注地练习钢琴半个小时。反而,小提琴因为没有那么拿手,那么自如,从一开始就没有累计起活动的乐趣;所以不太想练习,其实是躲避练习。(虽然练钢琴也不是那么积极主动,但还算能投入多些。)

结合上篇引用文章里的内容,我想说的是:家长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言行。练琴,仅仅是一个折射。要让孩子对钢琴保持兴趣,家长需要从自身各个方面,给孩子一个宽松、鼓励、放手,这样一个环境。孩子的信心都是从小时候,一步一步攀爬,这样建立起来的。越有信心的时候,越表现得好。

“早点鼓励孩子爬墙上树,孩子以后就在行动方面更自如;更自如,才更有信心;更有信心,就更愿意行动”。
**和一位音乐指挥家的小聚

非常有幸,今天请到一位加拿大居住和工作,目前在澳洲旅游的音乐指挥家来做客。给孩子的小提琴做了很长时间的指点后,我和他请教了许久,结合自己和他的对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1)关于考级。指挥家是反对考级的,他认为考级只是一个标准而已,并没有对演奏者的能力做出评判。(是不是听着拗口?)我受到他的启发,这里举一个例子:把艺术当成技工来评级。想象下,繁芜世界里,绘画怎么来评级?都是独一性、创造性的,1-9级也许只能评出画匠的水平,评不出艺术家;珠算考级能看出打得快和准,能评判得出打算盘的大师,但仍还是大“技”师(我上学那会,珠算也只有5级)。音乐的表演,不是技工,孩子/人对艺术追求中是不用在意考级的。

(2)音乐理论要学,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逻辑性要强,条理要非常清楚。如果能高屋建瓴地讲述理论,孩子们对音乐的大局观将使其受益一生。

(3)Scale要每天练。就像开始晨练前,压压腿,活动下筋骨。每天哪怕只练一遍,也对脑、视觉、肌肉的一致性、特别是乐感都有稳步的提高,这是基础,没说的。我想起郎朗在一次采访时说,任何地方,只要有可能,他每天都必须练习Scale。

(4)如何评价郎朗和李云迪。饭桌闲话中,正好提到郎朗,我抛出这个问题。指挥家说,郎朗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就,年轻时会有轻狂,但经过最近这十几年的磨练,他更像一个大家,更成熟,更谦虚,更认真。值得孩子们作为榜样。

而李云迪,还没有打磨出来,在音乐面前,还没有学会谦卑。
**两周前,有位很好关系的同学去世,得到消息的那个中午正在外面和朋友们聚会,回到家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和睦的、穿过树叶的午日阳光,听着隔壁邻院完美的孩童和母亲的嬉戏,突然想去体会一下,我这位同学在濒死前的感受,那几秒钟的感受。

在这几秒里,心中没有了牵挂,没有了杂质,只存续对这个世界的平和;在这几秒里,静静贪恋着现世的美好,静静等待来生的转世;

应该不是所有濒死之人都会有这个想法吧,可能部分人还是会有怨念,执拗......

当想明白这些,人会对在现世的行为有重新的认知。

很高兴听孩子说起,将来VCE考试时想选 Music, 和Specialist Mathematics, (English), Physics, English Literature一起。我们高兴,是因为这样可以在高考准备阶段,一直练琴了。(看到孩子能开始独立对自己未来有比较具体的规划了,并且有把音乐一直带随身边的想法,我们很开心)

上周,孩子代表学校参加VIC州小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团体第一名可以代表VIC州参加全国比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孩子能在Chess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得益于有一位好老师,她让孩子有兴趣去琢磨、信心得到鼓励。

老生常谈,还是举游泳的例子,以前孩子很喜欢游泳(不是在泳道里的训练,是在游泳池里嬉戏),因为我们大人的执念,半年前让孩子跟一位比较严格的老师做了12节课的“高强度”训练,孩子对游泳产生了排斥。

前两天在学校游泳课那天,送孩子去上学,明显能感到孩子不愿意的心情。后来,下午放学时,发现孩子又对在学校游泳课挺开心。分析原因,多半是因为在学校游泳,可以和很多同学们一起,当然开心。而“高强度”的训练,只是枯燥的一个人在教练的指挥下,游来游去,失去了乐趣。

回到开头,有的人一直恪守、执拗的是什么呢?在离开现世的那几秒,平和地等待下一个轮回吧,但愿下一次还能有如此一个孩子,而我们能幸运地把这一世的悟道带给他们。
**最近孩子又把Fitbit拿出来玩,注意运动锻炼结果。因为经常戴在手腕上,发现在练琴后,运动数据也能得到提高,于是练琴比以前“坚持时间长,而且更主动了”。

如果有孩子对Fitbit感兴趣的,可以试一下这个玩具,或许也能让孩子多弹些时间。。
几点小tips

如何跟小朋友商定练琴时间

记得孩子初学琴时,我们也没有和孩子商量练琴的时间,但基本在每天晚上7:30-8:00开始,一般练30分钟。80%的时候,是需要大人提醒和督促,才会开始练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年初,孩子大了,不想再被大人限定住,他们自己可以沉迷于其他节目。。我们还像以前那样督促弹琴时,孩子的反应是能拖后一会儿就拖一会。所以后来,我们只商定一个时间段,让孩子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时间。

盲弹是能帮助孩子提高比较快的

关于这一点,在“心得”里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实际上,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觉得这对孩子的乐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可以让脑、手等的协调性,上升一个台阶。一开始会总出错,这时只要大人的鼓励,孩子还是乐意尝试这种新鲜玩法的。

心理暗示作用

为了印证心理暗示的作用,我对孩子最近练的一首CHOPIN  VALSE in E Minor Op. Post 做了一次试验。这是一首AmusA的曲目,孩子1个月之前学习完,进入巩固阶段。我找来Valentina Lisitsa、鲁宾斯坦、Kissin等几个人的版本,和孩子一起听,让ta自己感觉,喜欢谁弹的版本。然后,我发表下自己的意见,说某某那一部分,你弹得和他/她一样好听(当然,挑的地方相对于其他部分,还是有强一些的)。指出:我喜欢你弹的某某地方,甚至比鲁宾斯坦弹的还好。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孩子每晚翻来覆去只练习这首曲子,孩子练这首曲子是全身心投入。这种情况只在去年练习K310时发生过。

而在另一首备考曲目上,我完全没有关注,也没有花精力去给孩子找范本来听。

结果就是,整整一周的时间,孩子根本没有再练习另外那首备考曲目,而是全部时间拿来练习这首VALSE,以至于回课时,老师不得不提出要求。。

孩子的这种情况,如果用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实就是一种心流,在弹这个曲子的时候,能够被大人的话所激励,产生愉悦,这种心流,让孩子更愿意接近,享受。而另外一首自己没有产生心流的曲子,则没有心绪去享受,和投入。
**20181118记录

(1)最近把第三首AmusA的曲子学完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每天花在练琴上的时间大约30-40分钟。终于又恢复到每晚练习2首曲子的节奏了。因为每次练习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孩子觉得还过得去,我把练习内容做了分配:第一首曲子只有3分钟多一点,所以只弹三遍就够了:第一遍热身,第二遍放慢速度,要求精准,第三遍按照自己的喜好弹。第二支曲子是个Sonata,从三个movement里面选一个也弹三遍,快速爬音阶、或者大跨等容易混沌音色的地方,孩子自觉去反复练习。

(2)准备挑选LIST A中的曲子作为第四首。另外,因为打算按照Mark A的水平去准备AmusA,所以在时间上不那么push。老师准备再加几首不同风格的曲目,来让孩子多了解已选作品的作曲家(们)写的不同风格。我建议再加一首孩子能够特别喜爱的L.MusA的曲子作为练习内容,一方面增加些乐趣;另一方面,可能对孩子准备AmusA时,会有更多些信心。

在筛选时,看到有K310这首曲子(孩子去年选用了1st Movement做奖学金考试曲目),LmusA要求是全部的3个Movement,我问孩子会不会只选择这个K310, 还是也愿意先都听一听其他LmusA的曲目,再做决定。欣慰的是,孩子选择第二个方案。

(3)小提琴。我们做了些调整。之前,我一直没有精力来抓小提琴,前几天发现还停留在三级上。于是跟孩子商量,想不想在明年达到五级水平,再过几年也可以达到AmusA,。如果想,那么需要做到:第一,每次拉琴前一定要调准琴弦(以前孩子总是不做这个,比较让人无语。。);第二,每天拉琴只要15分钟(以前一周只拉1-2次,还是在学校上课拉)。经过这两周的练习,看出点成效——音准提高了很多。这个圣诞节假期坚持下去,估计下个学期开学后不久,应该可以换到4级了。

(4)题外话:前几天,孩子把一个毛绒玩具兔子,起名叫Mr. Mozart。原来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孩子们写一位他们喜欢的音乐作曲家。过段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们是怎么描写心目中的这些音乐大师们吧。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自己挺难回答的。

就好像以前回国,朋友聚在一起,总是问,放着好好的国内生活不要,为什么出国?又好像我以前不理解巴菲特、盖茨这些人为什么要捐赠出几乎全部财富。

您提的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只能很片面地试着答一小部分:记得前两个月,一位指挥家看了《心得》开篇,跟我说过,“为什么学音乐?”和“学音乐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一直没有理解透他这句话,把一些内容混在一起。直到您提出这个问题。

(1)先来聊聊“为什么学音乐”,

之前,我认为学音乐是为了能有一个乐趣,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当然是后知后觉的——通过学音乐,锻炼孩子的毅力和勇敢,敢于挑战。

记得去年在准备奖学金考试前,给老师回课演奏K310时,老师对孩子的弹奏不满意,很婉转地问我们是不是换其他稍微容易些的曲子。因为那时离奖学金考试还有3个月,换一个曲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孩子跟老师和我说,不换,坚持弹这首曲子,相信能在未来3个月练好。老师之所以提出来这个建议,肯定也是觉得有点悬。不过既然孩子自己决定了,我们也就不再坚持更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后来的2个月,孩子枯燥的练习,练习,有一处始终不够顺利,还是坚持练,还是过不去,自己掉泪,抹干眼泪,摆好琴谱,继续练那一段。我,作为大人,也有点佩服孩子这种小坚强。。

在考试时,这首曲子发挥得很出色,带着感染力。

弹琴锻炼了孩子的毅力。不断通过手中的琴键,探索乐谱上陌生的领域。当然,其他任何活动,只要坚持下去,突破一个水平的极致,就上升到一个新层次,这种不断上升,是对坚韧性格的培养。

(2)再来聊聊“学音乐是为了什么”

之前《心得》里提到的有一门技能,是其中一项,对自己的陶冶,仅仅是对“小我”的培养而已,。

如果能把学音乐看得更广泛些,通过音乐,传播给人们幸福、安乐,让人们感受到美好,这就是“学音乐为了什么”。

总结,“为什么学音乐”就像是一个喇叭口,从大到小,集中到一个人,历练,增强。“学音乐是为了什么”也像是一个喇叭口,但,是从小到大,从一个个人,来放大到周围的其他人,乃至更多,传播到更远。。
**昨天孩子练琴有抵触,今天开心练习,介绍一个引导方式

昨天在练习 K332 3rd movement,有些地方tempo不准确,拿出很久不用的电子metronome,里面有16分音符的节奏,孩子拒绝,眼看强加不行,于是我让步。。。

今天回来,拉着孩子坐在琴边,玩游戏,从最慢的节奏120开始,玩游戏,升级。就只弹开头那部分。以10为单位,tempo对了就升级,孩子就很有兴趣(因为ta一直喜欢玩电子游戏),基本每个速度只弹一遍,一直玩到270。然后回到160,闭眼盲弹,再逐步上到180,稳定。。

孩子抵触,我们需要绕道而行。

“喜欢”最重要。

一直以来我们就被洗脑,谁谁多么刻苦;谁谁做工作多么辛劳,谁谁做官多么辛苦,跑生意多奔波,吃苦。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事实就是:这个人喜欢干这件事,所以他不觉得累。

如果让一个人忍着,干一件事,1次、2次、10几次,几十次,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几百次,上千次地做同一件事,还不觉得累,那绝对不是靠逼出来的,完全是因为喜欢,靠的完全是“心流”。

我们不逼孩子,是引导ta喜欢。
**陪练爸在找曲子

AmusA第四首曲子将是从Second listing的List A 里选一首,目前已经挑出6首,交给老师了。老师会根据孩子手大小等技术方面来帮孩子挑选。所以,AmusA的选曲上,我的工作基本结束,开始往LMusA前进了:从全部的LMusA大纲里,选一些孩子可能会喜欢的(大约30-40首),然后让她自己挑出几个来,再由老师从中挑选一个给她,作为明年准备AmusA时的陪伴。

LMusA
First Listing
List A:22位作曲家,共45首;
List B:49位作曲家,共199首;

Second Listing
List A:   2位作曲家,共27首;
List B:22位作曲家,共45首;
List C:7位作曲家,共80首;
List D:39位作曲家,共93首。
(不同List 里的作曲家会有重叠)
**以前都是老师帮着孩子选定曲目。

我帮着做外围选曲的原因,其实是有小私心的:缘起今年初选AMusA曲子,老师除了已经选定的曲子外,让孩子再选另外2首。我不懂钢琴,属于音乐爱好者,当时看着AmusA大纲里众多作曲家众多风格曲调的名单,不禁惊讶了一下,同时也生出一个念头——把这些曲子都听听。

当时把LIST A和LIST D里所有曲子都听了一遍,了解个大概。然后,根据孩子的喜好,按照1:20的比例,从中挑选出可能ta会比较喜欢的曲子,留给孩子自己筛选。

你的建议很有道理,这次我不再独吞了,尽量拉着孩子一起把LMusA的全部曲子都听一遍。
**练音阶是基础,是每位学琴的小朋友每天都要做的功课。我孩子在这方面经常偷懒。为了保持兴趣,只好在练曲子的时候,在重点地方,翻来覆去练习。

我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一套专门的基础教材《a Dozen a Day》,是给刚看开始学琴的小朋友使用的,孩子很喜欢,喜欢里面的卡通图案,和音乐与卡通结合的形象比喻。

爬音阶。。。。
**开这篇帖子的时候刚过11岁。

孩子的兴趣经常换:以前喜欢画画,现在喜欢打游戏;以前喜欢招(兔)逗狗,现在又加上了马;前段时间迷吉他,现在又想开始学Cello,还想继续Flute;还考虑要不要重拾跆拳道,回竞技队。。。。我很羡慕孩子在这个年纪能有这么多的机会和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广阔视野,作为一个充分条件,能让孩子长大过程变得更健壮,更积极,更乐观,更豁达,更包容,更开朗。所以,支持多种念头。

但我们也提醒ta,下一年,Cello和Flute只能选一门,看看在时间上是否能合理的规划,以及执行。(小提琴已经反映出一些问题——因为没有好好练习,在三级停留了已经两年多)如果明年一年三门乐器都有安排好时间练习,那么同意ta在2020年再加一门乐器。

我的想法是:如果学3个乐器,每样乐器花20-30分钟练习,占去1.5-2个小时,可能比较枯燥,我孩子能坐住30分钟练琴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所以,目测能搞好三门乐器就可以了。
**否定一种“超前教育”,支持另一种“超前教育”——把楼主写给另一篇文章(由“红豆冰山”转帖)的回复支持内容也在放在这里。


超前教育,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孩子天生的,在某一方面的,领悟能力,判断能力,体力,精力,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以上能力都是比较突出的孩子来说,拿一些超出同龄孩子的内容,来授课,是没有什么坏处的。但需要关注的是,这种超前教育,是否会引发孩子心理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样本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显然,如果对于各方面能力都是在平均水平的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也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学到的这些超前教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能有对自我drive的能力。

“超前教育”可能对5%的孩子,甚至1%的孩子来说,很正常,没有什么难度。但推而广之,95%的孩子都要拿这一把尺子去衡量,那就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下面的例子不一定合适,跳跃性太大,希望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接触过数学系的专业人士,从博士到硕士到本科,从中国到澳洲,林林总总,不下8个人。无一例外的是:(1)都很聪明;(2)都很挑剔别人;(3)不管是工作还是做生意,都没有能健康发展。

对的,这就是一开始提到的,对心理的影响。举这个“数学”的例子,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
身体条件特别好的人(可以作为运动员培养的,低于1%),从小进行“超前教育”训练,出来的结果,是健将级,这种相比于同龄人来说的“超前教育”对他们而言是合适的,仅就身体而言。(心理方面的影响没有计算在内)

身体条件比较好的人(5%左右),从小也和前面的1%进行同样的“超前教育”训练,只能得出二级运动员结果。这种“超前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稍微浪费了一些,因为花同样的时间,产出效果差了一大截。

身体条件一般或者差的人(95%),如果进行同样的“超前教育”,最好的能得出三级运动员或者强身效果,这种“超前教育”基本只能提供很少的一段时间,剩余的时间又会回到正常教育——因为投入产出已经严重倒挂,集训队根本不再接收了。(心理阴影面积可能就出现了)

对不适应的人进行“超前教育”实际是短视的,短期内会看到一些效果,长期则会成本更大。

以上是一方面,下面是另一方面。

“超前教育”被很多人狭义定为学习方面,我觉得在基础教育方面进行“超前教育”是值得倡导的。比方说,
(1)给刚出生的婴儿做按摩,一方面增加肌肤亲和度,让孩子感受母爱,安全感提升,孩子更容易笑,情商会得到发展。
(2)对学会爬行的孩子,不要限制爬行的地方,在安全的环境下,让他爬上爬下,这一点,太重要了。
(3)如果1、2做得好,在学走路时,从爬行到自己推小车(不是那种四周围好的助力车,而是小trolly小推车)可能就是几分钟的事。
(4)小孩子学走路跌倒,让他自己站起来。
等等,这些也是“超前教育”,这些点点滴滴的基础教育,会在孩子长大过程中,带来很多越来越明显的益处。
**和大家分享一点儿收获——在中国买钢琴曲谱。

前段时间,在澳洲本地找遍了书店和钢琴店,才在一处音乐店买到一本莫扎特合集。

正好最近回中国,于是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买到(按照作曲家+曲谱类别)。刚开始去书店和钢琴店找,但那里大多只卖类似top popular、或者中国考级的琴谱。最后在图书城,才发现了一家专业音乐书店,于是买了肖邦、莫扎特、海顿、李斯特、德彪西、贝多芬、格里格、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巴赫和门德尔松11位作曲家的个人合集,共30本,差不多有40斤。

简单说明:(1)这些书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有版权,印刷精美。比方说肖邦钢琴作品全集那一套13本是波兰音乐出版有限公司授权、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有些澳洲能够见到的版本,在中国也能找到,而且保留了英文(仅增加了中文的翻译),比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G.Henle Verlag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Winer Urtext Edition, Schott/Universal Edition, 上海教育出版社)。

价格比在澳洲要便宜很多了。(1)在中国RMB的零售标价与澳洲卖的AUD零售价数字基本一样,只是货币不同;(2) 因为买的比较多,所以走的是批发价,比零售标价又便宜了20-30% 。所以实际花费相当于澳洲零售价的10-20%。

这些合集大部分保留了原版英文(或法文),对中文不太好的小朋友来说,基本没有什么阅读障碍。
**“知乎”上有一些在讨论孩子学围棋的观点,其中涉及到音乐,我觉得挺有借鉴的,先把链接放到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41861

我对第一个人的观点看得很仔细,也比较认同。比如对大局观、淡然(虚荣心锐减)、受挫能力等观点。

还有一个人在阐述时,引用了Alpha Go和柯洁对战的例子(正好那两年,楼主也在野狐上奋战,所以比较关注Alpha狗的棋谱),摘下:

人工智能AlphaGo,去年赢了韩国职业九段李世石。今年5月份又迎战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比赛前,柯洁放出豪言:“我会抱必胜心态、必死信念。我一定要击败阿尔法狗!”

当然,从职业竞技的角度,柯洁的这番宣言令人敬佩,但如果仅在竞技的角度来思考围棋,那是无法依靠它来修身养性的。然而,AlphaGo之父杰米斯·哈萨比斯却说,我们发明AlphaGo,并不是为了赢取围棋比赛。”而是希望去超越人类认知的极限,去寻求科学的真理。两相对比,感觉AlphaGo抓住了围棋理念的精髓,而当下众多的围棋竞技选手却徘徊在胜负的圈子里兜兜转转。


钢琴陪练,不单单是陪着练钢琴,还有对孩子心性的培养。

读过一些钢琴家成长史,有些人在年轻时出现过类似“自闭症”或者“厌学症”,这些情况当然各有缘由,不一而足,然大部缘起家庭的影响,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心性是非常关键的。
**昨天钢琴老师带孩子和另外一位也准备考AMusA的同学去澳大利亚著名作曲家 Grainger纪念馆参观,体会了解这位大师的生活。

最近在放假状态,练习钢琴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状态,倒是还坚持上其他爱好课程。

前段时间,孩子问我,生意是怎么能赚到钱的。这个礼拜就和另一个同学开始做SLIME,从Kmart买来原材料,在家制作,给产品照相,贴标,开通Ebay账户,已经在Ebay上面开卖了。刚开始的2天,上传图片,装修ebay 店铺,搞到夜里12点。(我只好在旁边开始找一些类似理查德“星空”、“秋日私语”等,Leisure 曲风;多丰富些孩子的听曲内容。明天准备放几个版本的拉三,做ta工作时的伴奏)

想让孩子通过做生意赚钱的途径,让ta感到自己能够可以掌控一些事情,比方说用赚到的钱,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在生意中学会更多:合作,包容,接触更多社会;对自己承担更多的独立责任。

昨天碰巧也在坛里看到有人以前写得一篇关于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人生7年》,那部片子反映的问题也是地球上每天都在上演的。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41
生意可以一方面想让孩子多些心性历练,另一方面,也会让ta懂得,只要多努力,勤奋,生意(人生)总是可以不断更新进步;如果随性放逐、或性格过于张扬,生意(人生)往往多不如意。
**我们每个人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都或有不同。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不断走弯路,现在也还不断犯错。

可能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孩子心性和健康,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排到第三,所以之前花比较多精力在各种爱好上。

周围人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信仰,让孩子内心更强大。
**嗯,当想到和孩子只有还剩几十年在一起的时间,就可以好好珍惜眼下了。
**经常见到很多人在讨论练琴要形成习惯,刚开始的五六年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觉得应该还有别的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

比方说,我们以前的假设是:“喜爱+养成弹琴习惯+勤奋+天分=高级职称(专业弹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更看重“喜爱”,其他的,如练琴习惯只做到了7成,勤奋只有5成。这样一个情况下,肯定做不到专业弹琴。
**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我们当初和现在的目标始终不是专业弹琴,而是让琴能够很“专业”地陪伴孩子,走完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让孩子记得并永远拥有练琴时的心情。

“事后诸葛亮”地说: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从去年起就不再逼孩子一定养成练琴习惯,勤奋练琴也更谈不上了,只是让孩子尽量有乐趣地玩琴,琴仅仅是玩的一项内容。人可以玩琴,却不能让琴玩(控制)自己。

玩什么呢?游泳、网球、做蛋糕、餐点、看电影、Slime、建网上店铺、和同学聊天、遛狗、滑旱冰、滑雪、冲浪、做LEGO机器人、下棋、看书、骑马、shopping、攀岩... 总之,大众的,小众的,奇葩的,都让孩子从小就涉足,增扩眼界。

今年,孩子在学校选了Cello,我知道又要开始新的玩法了。
**这几天一直在考虑给孩子加点动力,下午在JB HIFI翻到一本马友友专辑,两盘CD,能在车里翻来覆去的放了。孩子还是听小提琴太少,所以准备采用“耳濡目染”法。

本来还想找一本Jacqueline du Pré Cello的CD,可惜早就断货了。
连续几周都在出差中,没有上来更新了。

昨天知道孩子这段时间每天着迷地玩cello,钢琴只是用来给Cello调音。。。好吧,希望Cello能走得更远些。。

知行合一,我们大人可能领悟和执行的也大都不好。反观孩子,越小的时候,知和行的融合会不会更好些?知,开始是外界传达给孩子,包括知识本身和对知识的感受,以及后来对知识的理解;当TA做出反应,即“行”。

如果我们只传达了知识本身,而忽略孩子对获得知识时的感受,那么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怎样的呢?进而TA对知识做出的反应又会是怎样的呢?

本来,知行合一,简单地说就是排除杂念,才有愉悦,有愉悦才有可能做到极致。如果存有杂念,知行不能合一,势必有纠结,甚至苦恼。

所以,我希望孩子做事可以着迷。。。即便后来TA自己从着迷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也是由TA自己掌控着。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资质好是天生的,但(家长或孩子)心中执念不去,就无法做到心思通透,修为却是难以进步了。”

引申到练琴的这件事,执念就是指家长的
**今天上来,看到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一年了。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陪练”这个角色已经从全职变成“退休”,钢琴的练习一半时间是靠孩子自己主动,另一半自然是我来“强迫”。感觉这一年里,孩子对钢琴的热度和练琴的时间减少了,精力更多地分给新事物,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用年底的AmusA考试和MSV表演来促进。

为了准备AmusA,更换了一台Grand Piano, upright 琴已经从家中搬出去2个月了,今天去upright 琴那里,孩子又弹了一会儿,说,声音和手感与Grand Piano完全不一样。这也算是为AmusA准备以来,又一个小进展。

关于练琴时间,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设定为:每天半个小时钢琴,一个小时Cello ,15分钟小提琴。希望坚持能到年底。

昨天晚上有小朋友来玩,一起做游戏,孩子时隔三四年又一次练习听音,可以听出三音组,这也算是几年来的小收获。

今天晚上,又有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琴,violin, Cello, piano, 小朋友们在一块,快乐就是很多。。。
**有时候,我也在想,等孩子大了,不像现在这么弹琴了,会怎么想ta小时候练琴的时光。。

孩子现在还记得我跟ta为练琴生气的那几次呢,估计能记一辈子了。。。我真想抹去在ta脑海里的这几次记忆。。
**足迹网友问:“关于兴趣的培养 我也曾试图找些孩子喜欢动画里的曲子,但好像对孩子难度太大。请问您是从哪里找到合适的曲子? 有没有经验怎么判断曲子是否合适呢?”

答复:

我事先也不知道,孩子会喜欢哪类、哪首曲子。只有一个宗旨,就是孩子喜欢,就给ta去试。一直跟ta讲,九级也不难,都是notes而已。让孩子没有什么压力的去尝试,吸收,评判,目的是让ta自己对音乐的信心慢慢建立起来。

至于难度,我觉得是从最一开始,从看不见的地方就已经潜移默化了。这么说有点抽象,直接举两个例子吧。

例子(1)

孩子5岁的时候,跟我们去参加中国*大学墨尔本同学会在YMCA举办的训练营,在玩Flying Fox的时候,需要带滑索,单人从一个山头滑到另一山腰,大约200米长,中间最高的地方估计20、30米。当时跟我们队里有一个家庭:爸爸、妈妈、10岁左右的男孩,奶奶。在穿戴好绳索后,男孩始终不敢跳下去。然后,奶奶在跳台下冲着说孩子,胆小鬼。。然后,爸爸、妈妈在台上说孩子也用激将法,摆出标准动作,然后,妈妈漂亮潇洒地“飞”下去,做示范;爸爸接着以一个非常标准潇洒的姿势也“飞”了下去。结果呢,孩子还是没有跳下去。看出问题出在哪里了么?


例子(2)

孩子喜欢攀岩,而且基本能玩遍室内攀岩的除了curve以外的所有路线。假设现在的水平是7,ta从9、10个月的时候,开始在地上乱爬,翻过桌腿,难度已经开始突破0了。那时如果我们怕脏,怕磕坏孩子,会怎么样?在1、2岁学会走路时,摔倒后,包括我们的老人都被我们教育得不去扶孩子,而是让ta自己站起来。在3、4岁,打秋千已经把ta悠到最高的水平位,还嘎嘎乐。这些难度的增加都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我觉得从一开始先让孩子喜欢上,随便什么东西,只要是曲子就行,喜欢弹。从简单的开始,征服难度,就是建立信心的过程。

关于找曲子

“刻意找曲子”是在AMEB大纲上,从8级开始,把所有对应级别里的曲子都从YOUBTUBE上找出来,给孩子听,孩子听一段,就知道是否有兴趣,然后逐步淘汰,剩下的曲子交给老师来选。

在8级之前,是老师帮着选出1、2个曲子,老师弹一遍,孩子2或3选1。

除了考级以外的曲子,来源于从动画片里,比如Freezen,森林钢琴等,以及车里的CD。

在选择判断是否适合孩子方面,真心没有什么经验:

因为我能知道的是孩子是否喜欢,然后问老师,这首曲子对手型跨度和难度是否适合孩子。

您如果对音乐没有比较多的了解,想为孩子选曲子的话,可以去搜一下在孩子那个年龄段,他们喜欢看的电影、电视、动画、那里面的曲子,很可能就是他们心里喜欢的。

在一开始的时候,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喜好,来安排classic 或者 Jazz,Bruce等各式曲风,让孩子多听,让孩子自己来选。
**足迹网友问:“您好,看了您发的帖子很多遍,有些问题想问您,我孩子今年*岁,从*岁开始学琴,一直进度都挺快的,一年多的时间,弹了***到*的*和***的两本书,加起来弹了10多本书,****************每周上课1个半小时,我觉得对6岁孩子时间太长了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孩子非常烦躁不安,曲子太难了,又太多曲子每周要弹,她的要求是每本书每首曲子都要弹,我们每天的练习是scale, hanon,拜厄(599)还没开始弹,****************我女儿*******每天练琴时间2-3小时

想问问您家孩子每天练习具体是怎么安排的,老师是每首曲子都要求弹吗?还有就是教材,是用什么教材?老师这么做正常吗?”

答复

你好,我把您的问题先放在这里做回复了。把一些敏感信息屏蔽掉,特指内容进行了删除。然后放在这里做一个回复。请多多支持。

我觉得首先作为钢琴老师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广告来使用,这是当老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其次,这位老师是否取得过教育资质,或者受过教育孩子方面的正规培训?

第三,您自己对孩子在钢琴方面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值呢?

第一个问题,就不多讲了。直接说第二、三个吧

如果您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而且孩子有天分,单从训练本身来说,我觉得还能接受。毕竟大师级的人物都需要从小练童子功。反之,如果前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那么6岁孩子每天练2-3个小时,可能会给今后带来不好的影响。

孩子表面可能不会说什么,内心的抗拒会带给巨大压力。家长想要什么呢?是要绚烂的光环,还是保护好小心脏?

如果老师学过教育,幼儿教育;如果家长没有想把培养孩子成为钢琴大师的想法,那现在的做法是在透支,危险的透支。感觉就像老师在打电子游戏过关,孩子只是游戏机里的一个角色而已(这个例子会不会有点不恰当,如果是,也请不要忽略掉),在10岁的时候能考出LMUSA,12岁的时候考出Fellowship,然后呢?想让孩子非正常,还是回归到正常?

我没有对孩子抱有成为钢琴大师的想法,所以前面5年里,给了压力,但不大,平均每天最多半个小时。最近这一年,更没有直接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关注度减弱了。

老师会选出几首曲子给孩子练习,如果能从始至终都学完,当然ok, 如果孩子学了一半,不想学,也可以换别的。在换曲前,老师也会稍微劝一下,不会硬逼着去做任何事情。课堂上,孩子如果能笑三次以上,说明孩子喜欢上课。你可以留意观察下。

教材方面,记不住书名了,但肯定没有你说的哪些国内(苏联)教育法用的哪些通用教材。用的是简单好看的图画、图标。有意思的插图。到了3、4级之后,教材内容才少了些童趣,多了些正式,比方说Clementine等人合集。5、6级之后基本就是AMEB、巴赫、SONATINA的合集
----------------------------------------------------------------------************--------------------------------------------------------------------------------
20190902
1.        关于选择老师

这个话题是很多人关心的。这个问题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

1)        家长自己怎么看待孩子学琴
像一开始提到的,如果想培养孩子走专业路线,请找大师,老、中教授。如果想像我们这样,给孩子一个心性培养的途径,或技能,就找具备这些的老师吧(1)基本配置:钢琴专业,懂教育,喜欢孩子;(2)加分项目:受过西方系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不钻进钱眼里。

2)        争论的结果,总是信息占有量少的人赢

在网络上,大家各抒己见,却往往被一些人的奇葩言论给震撼,有些不明情况的人被蒙蔽。和其他情况一样的是,那些逞嘴舌之快的人自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眼界小,所以只能包在自己紧裹的夹子里,听不得别人的建议。这样的人不接受正确的意见也就罢了,往往还要出来摆一番自己的言论,严重误人子弟。所以,争论的结果,是信息占有量少的人意见最坚固。

建议大家多看看,多听听。

2.        兴趣和成绩

1)        以我们为例,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绩

曾经在2019年上半年这段时间里,把AmusA作为目标,殊不知,已经把路过时顺道用于检验的工具,作为了目标。所以导致心态变化了,为了追求一个证书,去练习,参加演出;4首曲子翻来覆去捡起来,提高后,又放掉。

孩子课外活动内容越来越多,练琴的时间被挤压得几乎2、3天一次,每次15分钟。这是7月之前的情况。8月,距离原定11月份考AmusA只剩下3个月,还有半个曲子没学完;其他曲子的水平有的还没有达到很满意的水准。

孩子对钢琴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瓶颈期。

追求AmusA成绩,让我们家长的心态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导致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把练琴作为一种强压,给了孩子。越压,孩子的抵抗心理越强,特别是处于12岁这个敏感期的孩子,心智方面正在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期,强扭,更不会得到想要的效果。当时与孩子做了沟通,要不要把钢琴停下来一段时间(3个月到1年,视情况而定),因为最近几次发现Ta每次回课,上次,甚至是上几次指出来的错误还在继续错误着,其原因,我知道ta没有时间练习去纠正。

跟孩子提出中断课程的想法,我也很纠结。一方面不希望看到这么长时间的练习,出现中断;另一方面,也告诉自己要接受这个中断:不少音乐家在十几到二十出头这个阶段,也经历过这么一次中断,因为他们或是找不到努力的源头,或者是周围环境压力过大,出现逆反。

总之,跟孩子聊这个话题时,孩子一开始同意停钢琴课1个学期。可是刚过了几天,又过来跟我说,还是想继续上课,不想中断。于是,我试着跟ta做了一个协商,每天(除了周三和周五)下午放学后,先练琴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再做其他的。到今天已经一个多月,情况还算可以。关键是孩子比较开心,这样就能持续下去。

2)        最近这两个月有两件事让我比较开心。

先说第一件事,在一次MSV演奏上,ta要表演两首曲子,在第一首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了错误,而且突然断片,弹不下去。这小家伙居然比较自然地把第二首曲子拿过来连上了。如果不了解曲子的人,可能还不太能发现这中间的变故。
第二件事,发生在Interschool Snow Sports比赛上,ta在GS (Grant Salomon) 第二轮比赛中,滑到最后一个门旗时摔倒,雪板都甩飞了,离终点只差一米。这家伙滑回到队里,还跟老师沟通刚才的情景,丝毫不管牙齿和嘴唇上的流血。而且第二天又兴致勃勃地跑到另一座雪山继续参加2天的训练。

想通过这两件事来说下:孩子的心态需要一点点塑造,我们和老师是最主要的。演奏和滑雪的失误,我当时担心的是对孩子造成心理小阴影,对演奏和滑雪有退缩畏惧心理。好在通过一方面孩子自己有些调节能力,另一个方面,我们都把这些失误当成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来淡化。

谈到挫折,我有个例子,还是滑雪。前段时间,几家人一起去Mt Hotham滑雪,有几个小朋友是初学,跟教练学过几次后,提高不少。因为下午有半天是大家自己玩,所以两天内,我分别带两个小朋友滑。我的方法是,一上来就跟他们讲,待会儿滑雪的时候,大家一定要主动摔跤,要摔10次才好。如果摔不够,自己就主动躺地上,“摔”。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还没滑出去几步,就主动问我,能摔了么。。。当然,开始吧。一次、两次、边滑边主动摔。然后再矫正他们的动作,就很容易了。根据之前的观察,如果按照正常顺序来纠正,他们还是缩手缩脚:在一些孩子们的意识里,摔跤就是失败,就会被家长批评。我让他们知道,摔跤是好玩的,是很酷的,大家一起摔更整齐,更有气势。他们反而没有了顾虑,即便在以后的练习中摔倒了,也会想起我告诉他们,摔跤是件很酷的事。

3)        回到钢琴上来,所以我把中断这件事已经想开了,即便孩子想继续学,我的心态也已经转变过来了。继而,我把今年11月份考AmusA的计划延迟到明年上半年。通过这次,我想明白了,弹琴,兴趣是唯一的条件。只有当能力达到那个水平时,可以翻过头来考个证来证明下,切切不可本末倒置。我上半年就是犯了这个错,把考级当成了目标。

3.        小提琴水平提高原因

兴趣一般,始终一般。缘起老师的表扬,老师之所以表扬,是因为一方面考过了三级,另一方面音准提高很多。

上面这句话之间是个逻辑关系。如前面提到的,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学小提琴,今年是七年级,在Grade 3这个位置晃荡了三年。今年5月底通过了AMEB三级。这个速度如果是单项乐器的话,是龟速;即便孩子是第二乐器,也只能说是很一般。原因有多个,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每次练琴,根本不调音。结果。。。
眼看5月底要考级,5月初这几个曲子里还有非常明显的音律错误,叫我情何以堪。。。所以只好撕毁不干涉小提琴的这项家庭协议,拿着调音器,监督调音。。。

长话短说,现在,孩子最终把调音作为一个习惯,对自己拉的曲子有了极大信心。得到老师的表扬,进而在两个乐队里都始终混在里面拉小提琴。8月份,老师给了ta一首四级和一首五级的曲子,让ta信心爆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激发点);再加上今年连续十场MSV的演奏现场看到高水平的小提琴表演;再加上长期看美国那两个年轻人小提琴幽默解说show;等了六年的孩子ta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关键点再划一遍:老师对孩子的鼓励,让孩子信心倍增。(注意老师是基于实际效果给予鼓励,实际效果来自调音。大家可以自行检查自己孩子的短板。)

今年初开始学Cello,按照之前我写的那样,我们没有丝毫干预,现在孩子在cello上平均每周花半个小时,目前开始学习2级。上个月,孩子自己从网上订购了一个Flute,开始通过youtube等自学。

所以,发现了么,家长心态放松些,你的孩子成长得更自由。

而且,最近,我发现孩子好几次在上学的时候,也发邮件给我,询问我是否可以在学校的表演上换个曲子,或者假期里参加学校的一个什么活动。这在以前是孩子妈的专利,现在我也享受到了。

4.        练琴年龄发展的大致安排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50
2019-10-15 11:19
最近看到孩子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用自己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带动着小朋友们一起玩。终于选出自己喜欢的曲子,替换掉之前一首已经准备好许久的备考曲目。欣赏着莫扎特的Sonata。

学音乐,往往敏感。越走到高处,越敏感,这是很多大师最后都郁郁寡欢的事实。我们不希望看到自己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就算是拿到全宇宙第一。

就像体育锻炼,锻炼的是身体体质和精神的坚强。音乐锻炼的是什么呢?“敏感”肯定不是正确答案,而“敏感”却如影随形。今天在心得的“前言”,最开端加了几句话。

2019-10-20 20:31
嗯。我的体会:随着年级升高,等上了中学,音乐活动比如乐团、歌唱团,还有其他课外活动,增加了很多。练琴时间越来越有限。所以在早期,如果能在不影响兴趣的条件下,让孩子尽量多学点吧,把底子打厚点。

让孩子好好享受童年吧。以后的日子可以日复一日,但童年过去,可就真是没有了。我们打算从10年级开始,再专注到VCE上来,其他活动做减法了。
2019-11-10 22:26
前两天,孩子因为要参加活动,准备了一首Bach的Prelude&Fugue No.6 in D minor BWV875,和以前练习不同,开始认真拿着Metronome练习了,认真放慢,再放慢,再快,再加快;如此反复,几天后,我告诉ta,爸爸有三点体会:(1)放慢速度弹,就像用放大镜去找毛病,在速度慢的时候,如果能把问题都解决,放大镜找不到毛病,快起来,才不会出问题。(2)爸爸听着听着,在有些地方都没留意metronome的声音,只听见你的声音,说明你已经可以drive metronome,以前是反过来。(3)你有没有觉得弹得更轻松了很多?因为每个键下去以0.1秒为单位,都是even的,手指跑起来匀速,就轻松,而且颗粒感就出来了。

过了几天,在老师那里弹奏完,老师也很高兴,基本这首曲子在考级时能通过。第二天在活动上,表演也得到了认可。

最近这段时间,每次练琴都开始用metronome翻来覆去的慢练,进步明显。

以前,孩子不喜欢用metronome,我也没强制使用。结果是曲子的整体感好(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以前不喜欢一句一句扣细节的练,总是爱从头弹到尾的一遍遍练习;也是从最近开始,才把个别过不去的地方,翻来覆去琢磨),可细节还是会掉分,mark B。

现在正好有很多时间可以反复打磨。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施教的方法也会不同。我们是前面快,后面慢(据说钢琴的进度大多是这样,前面简单,越往后越难)。好在兴趣还在。。

孩子自己想明年暂停Cello,改换Clarinet,ta的Cello老师真是好老师,给往前赶了赶,教给孩子多几篇。
2019-11-13 12:52
感谢表扬!

每个家长都会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日复一日地对待孩子,从这一点来说,所有父母都是伟大的。

我们只是想让孩子怀着一颗音乐的心,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不管遇到怎样的高峰低谷,都能让音乐的光芒照进内心,用音乐伟大的力量驱除心里的魔鬼。

2019-11-19 23:41
前两天想到些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事情,涉及到公校、私校,音乐到底占据多少比重等等,写下来:

(1)人们是在培养孩子一种标准,生活、生存的标准。不同类别的人的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大类相同的人呢,标准接近。当等于高于这个标准时,人们会觉得舒适;反之,会不自在。比如,我们的社会给予孩子一个标准——孩子要有父母,这是一个社会标准。缺失其中一个或两个,孩子会觉得自己低于标准,会有一些其他后果(后面分析)。但是,我们来看下狼孩,他从小就生活在狼群世界里,他被给予的社会标准就是一个狼母亲,所以他根本不会觉得没有父亲,会低于标准,因为狼孩跟人类社会是不同的标准。

(2)公校、私校,包括家庭、朋友,这些都是为孩子塑造一个符合不同类别人的口味的标准。为了简单,我们就用家庭和学校两个参数。比方说,有不少鬼佬本身条件就很好,在他们周围的公校就满足了 家庭+学校=心目中的高标准,所以你基本不会看到高素质的鬼佬会把孩子放到烂学校里。有些素质差的鬼佬,本身的标准就低,所以来一个一般点的学校,也满足:家庭+学校=心目中的高标准。如果一个低标准的家庭,加一个很豪的私校,这就不一定能达到心目中的高标准了。学校和家庭都是塑造这个标准的工具,在这个例子中,学校容易衡量出高低,可家庭的因素呢,自己身在其中,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标准是高还是低呢?

(3)再说到音乐。如果低于标准,孩子觉得自己落后,要不要奋起?能持续多久的坚持,直至恢复到心中的标准。前面说的学校和家庭是塑造标准的工具,音乐一方面也是塑造标准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自我回血的重要工具。

当一个孩子被周围的环境塑造出一个高标准,当他/她遇到低标准的人,自然就会觉得不舒服,进而远离。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练琴,是不是能看开很多问题,不必拘泥于形式了呢。。
2019-11-25 23:18
再来谈谈内驱力

有些人从小喜欢赚钱,有些人从小学霸,有些人从小喜欢打架,有些人从小喜欢打电竞,这些都像老鼠爱大米,具备内驱力。

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这些内驱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够与生俱来的,那不是内驱力,那叫天才。天才和天分在中文里只一字之差,在英文里却是完全不同两个词:Genius和Talent。这里我们不讨论天才,只来看内驱力。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某一个方面有天分。只是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没发现。怎么找到的呢?多碰,多试,遇到心仪的,而且看似轻松的付出就能得到超出大多数人的工作结果。

天分是内生的,被后天发掘。天分不是培养出来的,是靠多做试验碰出来的。

(1)没有天分+培养=没有天分+不培养,两者基本差不多的结果。但是,
(2)有天分+培养>>有天分+不培养,这两者的结果可就差远去了。

前几天我问孩子,如果给你机会重头再来一遍,一开始你会选择练什么乐器——答:Cello或Violin。估计是喜欢拿这两样乐器和小朋友一块合奏比较快乐。前两天上Cello课,老师知道孩子明天年改换Clarinet,不学Cello了,还是拉着ta跟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了二重奏。

现在我在想,如果当初让孩子第一个乐器学Cello,而不是钢琴,估计还是上面那个问题,孩子应该不会把钢琴考虑在内。而我们可能也不会碰钢琴。幸运地是,碰到钢琴,碰到莫扎特,碰到合适的老师,于是发现了一点小天分。至于能不能真正有内驱力,还不好讲。之前有一多半是要靠大人在提醒,后来逐步有事件做激发点,随着年龄增长,小时候的方法不再适用,现在更多地要依靠内驱力。

不是考奖学金,不是表演竞赛,是靠同行者的相扶、靠自己的心性,靠家长的和风细雨、靠老师细致入微的指点。
2019-11-28 20:33
看得懂你想表达的意思,可惜开头和结尾推论是错的。

如果你也开始陪着孩子成长的时候,就能体会到。

从孩子的角度,家长跟着学与不学不重要,他们在乎地是家长在身边的陪伴,陪他们开心。当进入青春期后,既想远离,又想得到关爱。

从家长的角度,爱好放在一个人身上,其乐无穷。。。。
2019-11-30 21:25
就在刚才,吃晚饭的时候,陪孩子看了一会儿今年的新剧《全职高手》,孩子说想玩荣耀。我答应下次ta回去的时候,让ta找我们宿舍的老大叔叔去学。现在先把手速练好,跟“唐柔”大姐姐那样,去用钢琴练手速吧。。。

我是不是很功利?孩子当然明白,哈哈。。
2019-11-30 22:15
这个话题让我们分两层来说吧:

(1)从孩子的角度看:

家长的参与度不高,不一定让孩子的兴趣消退。家长的参与度高,说不一定还会让孩子的兴趣消退。诸如此类的发生概率都差不多。

我觉得孩子兴趣的消退与否跟家长的参与程度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跟ta自身对这东西的兴趣程度、周围人是否支持有关系。

(2)从家长的角度看:

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投入产出来衡量,那就不好说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标准,每个孩子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优势,需要继续培养的地方等等。别人的情况不一定适用。

家长让孩子学音乐,想来也是为了让ta有音乐的素养,也没想让ta成为什么家,对吧?我们以前送孩子学游泳,为了锻炼下身体;送孩子学画画,为了培养下美学;送孩子去补习几个月。。。这个倒是我做的一件“功利”的事。

我小时候,很羡慕其他小朋友去少年宫学习航模。我也没想着当宇航员。。。只有两次暑假参加过兴趣班,一次是学游泳、一次是学吉他,印象很深。

所以,看你想留给孩子什么了。
2019-12-8 01:25
那我们分两块来聊吧:

(1)“我们学琴两年现在小汤第二册,孩子之前很有兴趣学,但换了老师后特别严厉,让我陪练时也倍感压力,他越来越不愿练琴。”

首先是家长的心态,我们得想好,让孩子练琴为了什么。我自己的体会放在了“心得”开篇,希望也能作为你考虑的一个选择。

其次,如果能过了前面第一关,摆正咱们的心理位置后,其他的事就迎刃而解了(大俗话:想通了)。怎样练得好,大家各有各招,不一而足;怎样练下去会有不好的结果,缘由基本上是唯一性的——孩子失去了兴趣。你可以看下“心得”里面相关的例子。

第三,作为孩子的陪练,一朝担起这个角色,就很难不纠结。每次我纠结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个琴行老板,他不可谓不专业,可他的孩子学到5级,死活就是不练下去了。“严厉"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爆发时间也许半年、一年、五年、十年后,钢琴上的严厉,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大学之前,我会认为斯巴达人有英勇就足矣,后来慢慢才领悟到“关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更具伟大:前段时间,孩子学校的一个老师要调离,那天我在学校门口正好遇到几个学生围着这位老师唏嘘,其中两个高中生都哭出声。孩子还拉上同学专门给老师写信送行,字里行间感情真挚。这名老师(学校的一个缩影)给孩子带来的正面影响,我们有目共睹。但在看到孩子的信后,我还是惊讶于这位老师在人格、鼓励等方面给孩子带来多么积极的影响。

我们来算个帐吧:

单纯从培养未来郎朗的角度看,孩子跟这个老师学,99.9%成不了郎朗。

单纯从培养音乐素养角度看,孩子已经对钢琴产生厌恶,如果继续下去,只能排斥,将来可能只能通过换乐器的途径来重拾音乐素养。

单纯从为了坚持初衷的角度看,没毛病,只是初衷里,并没有想到有这个严厉的老师。

所以改老师,不改初衷。

我们大人的心态还有一点:就是沿用我们自己在国内那时的一些烙印。为了看到成绩,就想快些看到成绩,想要快些看到结果,就严格制订训练计划,严格上课回课。以为严格就能出成绩。我看到周围那些牛掰的学霸们,都没怎么严格对待自己。倒是班干部们一直严格对待自己和他人。

人与人千差万别,哪个名医不是踩在一堆堆病人上过来的?

扯远了,进入第二个问题吧:

(2)我们买的是雅马哈立式电钢,老板说手指触感和真正钢琴一样,又多了很多配乐录音功能,不知道以后往上升需不需要换?另求老师联系方法。

对孩子学琴来说,电钢和真钢之间犹如云泥之别。孩子刚开始学琴时,我用对古典和电吉他的理解来看待电钢和真钢,现在回头看那时的想法,就像把计算器和计算机混为一谈。


已私信给你老师联系方式

2019-12-15 22:01
孩子今天学完了AMusA第四首考级曲,挺兴奋。假期好好玩、1月份回来再开始练习,老师给了七本作曲家传记,假期里读一读。明年开了学,老师除了继续polish这几首考级曲子外,还会帮助找大学里的音乐老师听一听,做做指导,反复打磨。

我呢,也学习一些AMusA Exam里的General Knowledge,看看用思维导图能不能理清大师们的生平、人际关系、作品系列、上下关系的影响、野史。。必要的时候,也教教孩子使用思维导图。

另外,因为不是走专业音乐路线,所以我们不会采用强压方法,每天几个小时的训练强度,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更要注意督促方法。2019年是我现场陪孩子练琴最少的一年,多半是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小时候的方法大多不适用这个年龄段,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我也在琢磨新方法。。以后会把在孩子青春期这个阶段里,我的督促(已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陪练了)实践经验陆续晒出来。

今天先说一个体会:

孩子最近迷上中国电视连续剧《全职高手》,喜欢里面的热血电竞,虽然还看不太懂心灵鸡汤般的对话和故事情节,但已经完整看完第一遍40集,第二遍也看到一半了。开始缠着我问里面的各种问题,和以后的发展,弄得我只好找到原文小说,翻到第1000多章以后,才续上后面的故事。。陪着孩子看电视剧,发现ta喜欢哼哼里面的主题曲,于是找来钢琴谱,孩子就开始练习。我被特许待在旁边长达半个小时,这是今年能在练琴时,待在旁边的最长记录了。

发现,不指出任何弹错的地方,就这么待着欣赏,多好的一件事啊。孩子也练得起劲。然后再拿考级的曲子翻来覆去细扣,也没那么枯燥。

昨天在《来自尘埃的光》曲子时,我指出中间一部分是B Major,弄得孩子特惊讶,说ta自己居然都没有留意从那里已经变调,于是对我一阵讴歌。然后就拿起已经N个月没碰的考级理论书去做练习了。

我们现在开始把练琴,称作“练手速”,模仿《全职高手》里的人物。。在原著小说里叶修也会弹,但只会一首李斯特的《钟》,都是练手速。然后孩子也开始试着弹《钟》起始的几个音。。
2019-12-17 23:27
我家孩子也是从不到六岁时,开始使用music money,直到现在13岁,还同样乐意拿music money。。

music money来源,应该有专门的地方可以买到music money,google 一下吧。。实在买不到的话,自己画吧。。

准备工作:

买一些各种低值的物品,比如,带好看图案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刀、夹子、基本来自于officeworks,如果能带音乐或者钢琴元素的更好。

把这些小东西标上价格,比如5、20、30、.....100,....随你。。music money的面值是5、10、20、50和100,数量由多到少。

奖励机制:

每当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就给music money作为奖励,告诉孩子可以用music money来买对应的小东西。
比如完整弹完一首曲子,没有出错,给**元,自己完成了理论作业,给**元,去参加了表演,给***元。。总之,让孩子喜欢上钱,让他们能够有一种掌控自己的感觉。。

这招估计对10岁以内的孩子效果挺好,那时控制孩子花真钱比较严格,也少,所以他们对music money还很当回事。

这个最好由老师发,家长做这件事,缺乏仪式感,效果远远不如让老师给发,来得好。

2019-12-17 23:58
是的,是很用心。因为要留着给孩子看,万一ta以后真把中文学溜了,来看ta老爸当年怎么写的ta。。总得给孩子留一笔精神遗产啊。。而且征得孩子的同意,《心得》里不写名字,没有图像,只有纯粹地讲述。


已经私信给你,老师的联系方式。
2019-12-19 18:15
首先,老师是否喜欢小孩子们,是否有耐心、热情教小孩子们?(教学和喜欢小孩子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如果】否,我给不出建议了。

【如果】是,请继续往下看:

选择条件你想好了么?

条件(1)家长和现任老师有经验的人,觉得ta非常有天赋,(2)准备自己、孩子都能逼着往前走,取得很高水平。

【如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一定送到第二个老师那里。

【如果】满足其中一个,送孩子去第二老师那里,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天赋,master级别的老师教着也没劲,你可以从她教的学生极其有限,或许能推测出来。如果不能吃苦往前走,老师看不到进展的预期,好一点的可能就直接说:要不算了吧。

【如果】满足其中一个,我可能会考虑找其他的老师,不是第一或者第二个老师。这需要时间成本,用心找,一般半年-一年就能找到。

【如果】留在第一个老师那里,相信你已经从其他人身上看得到未来的样子,相信你的判断吧。

2019-12-19 19:04
你体力太好了,辛苦你,爬楼

孩子成长太快,一不小心我们的思想就落后了。
2020-1-4 01:24
冒个泡。。
这段放假时间收走了孩子的电脑和手机,专心读书和疯玩。终于学会了冲浪。
每天练琴半小时,前段时间一直练车尔尼的no. 50 op 740,手腕有点痛,改用Mozart kv332 3rd mvt来练习,按照老师要求去找Mozart时代的演奏效果。

2020-1-15 22:13
恭喜千金出生!

能陪着孩子长大是特别幸福的事,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离开她们的时候,更觉得那些与孩子陪伴成长的日子是那么珍贵。好想重新再过一次。。
2020-1-15 22:22
上周,孩子自己找到一个正式的公开表演机会,观众们是去给VIC的绿树们做环保募捐,能通过自己的钢琴表演,来帮助这些绿树捐款,孩子很高兴,让我抓紧时间给ta报了名。找老师加两节课翻来覆去打磨表演曲目。
2020-1-16 22:36
基本上没有warming up的时间。因为一方面每次练琴时间不长,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所以直接就拿曲子开始练;另一方面,孩子有时会弹完一个长曲子后,站身起来活动活动,然后再回去练习。

关于warming up,或许这种方式也算一种。比如,昨天孩子实在不想练考级曲目,于是我就问ta想不想只弹以前很简单的曲子,翻出一闪一闪小星星(Preliminary 那个版本),孩子自己也很放松的开始弹,然后自己又翻出以前5、6本课堂笔记,随便找几首几年前刚开始学琴时的曲子,慢慢翻,慢慢弹,折腾了半个多小时,这一次就都warming up过去了。

另外,因为虽然我想让孩子坚持每天弹,但实际上,也经常会同意ta偷懒,偶尔一两天不练,也起到间歇的作用。ta自己也没有warming up的习惯。所以我们也就顺其自然了。
2020-1-18 21:37
孩子快看完第三遍《全职高手》电视连续剧,今天突然想学唱《来自尘埃的光》(电视剧《全职高手》主题曲),ta钢琴弹奏,我来帮忙把歌词里ta不认识的汉字标出拼音,这下连中文也一起学习了。这个假期中文学习得主要是有兴趣,看来孩子只要感兴趣,就愿意去学。

又跑过来,问我欣兴战队里所有成员的职业技能。只好从网上一个个摘抄下来,看着这些名词,中文只有小学一二年级水平的ta,索性直接在本子上用拼音做笔记了。

为了培养一下钢琴练习,今晚这弯绕得有点大。。
2020-3-3 23:34
胡萝卜丝和节拍器

一晃又一个月过去了。记录一下相关的几件事吧。

(1)孩子开学后,非常忙碌,几乎把每天早晨、下午,以及周六都安排了活动,从softball,netball,铁人三项训练,合唱训练,每周有四天需要早上7点到学校,每周六上午的netball比赛。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日,早上4点起床去海边,参加铁人三项赛,这周还有一个合唱比赛,下周开始小提琴早课训练。

很高兴,听孩子说喜欢这么密集的体育活动。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回到家累得只想休息,弹不动琴了,哪怕十分钟都不想摸,从这个学期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每天1.5小时。

(2)孩子练琴时间,非常有限,平均到每天也就十几分钟了。这有限的时间里,孩子去按照老师的要求,揣摩。。。

(3)今天把Czerny的练习曲严格用节拍器走了几次不同的速度,效果比之前好很多。为了让孩子更直观领会使用节拍器对作品质量的影响。我把ta叫过来看下盘子里我切的三堆胡萝卜丝:第一堆是在ta没用节拍器时切的,粗细不是非常均匀;第二次是我听着ta使用节拍器切的,又细又匀;第三堆一半一半。。。。看完这个实物后的结果就是: 在晚饭时,孩子一口都没吃胡萝卜丝。。

(4)开始为明年可能出现的一次演奏机会选曲子,要从莫扎特的23首concetro里选出一个mvt跟乐团合作。我刚开始还想主动帮着选一下,除了莫扎特模仿期最初的那几个外,我从第5号开始,按顺序选了十几首,都没被孩子选中。后来,ta自己在网站上,听了全部的23*3=69个mvt,选出十几个备选的,我发现选中的基本上都是莫扎特中期和末期的协奏曲,而且多集中在3rd mvt。这就是每个孩子的个性使然罢。

(5)老师和我们为考级做准备:计划先做一次小型的演奏会,录像,寄给第三方考级机构,评估。然后找专家再做一次评估,正式考级前,去AMEB考场模拟一次,感受那个斯坦威model B。
2020-5-6 00:57
换取长寿的代价,你愿意么?】

一晃时间又过去了2个月,大人们和孩子一起经历着新冠疫情。学校在第一学期放假前的一周已经改成网课,钢琴老师也开始了网课。以前在假期中,我们还会按照平时的节奏,每周继续上一次钢琴课,因为疫情调整为网课后,这个节奏也打断了。基本是放羊的节奏。。。中间只上了一次网课,效果还不错。因为老师让我们提前把曲子做好录音,邮件发过去,她听完后,再约时间上课。这样,可以保障上课质量。(因为4G传输,同步视频ZOOM,让音效听起来与现场还是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越往高级别,对声音的要求越高。)

这2个月以来,孩子练琴的时间已经不能跟之前相比,没有了老师的鼓励和鞭策,练琴也放松了。基本上2、3天练一次。

因为AMEB考试暂停,孩子按照老师的建议,在练琴之外,做一些理论课的准备。

AmusA第四首学完,进入第一次polish阶段,这首曲子是CZERNY的第50号练习曲,比较用力,每次练习后,右手的腕部会疼。老师已经帮孩子调整了手的姿势,还是有一点疼。希望找到合适的姿势。

四首都学完的时候,2个月前,孩子想学肖邦的波兰舞曲《英雄》,老师觉得ta还需要有几个地方多多提高后再开始练这个曲子,问孩子是否愿意练习另一首曲子。然后孩子用我的手机(平时我们不让孩子使用手机,除非特殊情况)给老师发了一个短信,老师的回复也写得挺好的,摘录如下:

孩子:Hi R****, right now I prefer the Saint Saens but I would still want to play the Chopin at some point in my life.
老师:OK。 Shall we star the Saint Saens next lesson? Then we can do the Chopin after that.

觉得:孩子虽然不会走音乐专业路线,也还是逐渐领悟更广泛经典曲风的美,或许是某个同学给的推荐也说不定。孩子周围的几个同学朋友还是有挺高的音乐天分和音乐素养的,喜欢平时放了学在音乐教室里,互相娱乐练习下自己的乐器。

疫情期间,我在家的时间也多了,十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更多的青春期迹象,跟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更久。时间过得很快。

狭义相对论里的时间膨胀和人们追求的长寿。两者关系,可以用电影《星际穿越》来反映。当男主人公用接近光速的速度做远航,再度回到地球是已经124岁,他的长寿是用远离亲人相对80多年换来的,对他自己而言是绝对的几年而已。

提问:如果用自己的绝对几年换取相对于在地球上的几十年长寿,这相对的几十年需要用远离家人,自己去做几年“光速旅行”为代价,你愿意么?
2020-5-6 22:21

培养孩子,别以获得别人的赞许为参照,意义不大,或者干脆说,没有意义。大人的小虚荣容易引导行为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

【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很棒】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会积极主动的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的环境;而不是整天需要被别人赶着做。


【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很棒】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能做到,应该也算是成功的教育了。这才是大人能给孩子伴随一生的礼物。


       
2020-5-7 22:25
你应该是没看懂,所以不要去猜,更不要妄加评论,把楼带歪了。请到其他地方去做键盘侠吧。

另外,你考虑得太简单了:孩子不是机器人,不是你想让他们怎样就能怎样。生活也不是剧情,一波三折后就结束了。
2020-5-9 18:12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好的。这是一个很复杂,而且对于不同个案都有不同具体对策的问题,这也是每个父母需要慎重的面对。

其实在心得一开始就提出来,不是要走专业路线,对于孩子更重要的是长大后如何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音乐在不同阶段,给人带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阶段之间也没有泾渭分明,非黑即白的界限。

在小时候,音乐是用来陶冶培养品性,训练耐力。。这时候的源动力是来自哪里呢?
在青春期,音乐还是用来培养品性,训练耐力,坚韧力,这时候的源动力、外在动力来自哪里呢?有没有变化?
在成人后,音乐是用来作什么,这时候的源动力、外在动力有变化么?

如果是要走专业路线,每天花几个小时训练是很平常的。对于一个志不在音乐专业,兴趣广泛的孩子来说,时间上怎样分配才是更优的选择?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替孩子做决断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孩子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是走歪路(比如说一天玩十几个小时打游戏),但还是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试错,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兴趣探索新事物。

我不想告诉孩子,如果要拿下**水平,你就要每天练琴多少个小时。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孩子只有小时候知道自己该玩什么,长大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工作之后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在这个大框架下,我们才有进一步平衡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意义。

举个例子,接触过一些演奏水平很高的小朋友,以及我周围校友、同学。(1)心性很好,只是因为专注音乐领域太深而不能与周围的人融合,最后去专门的音乐学校,后来一直走音乐专业,改行在乐团拉小提琴;(2)心性很好,孤僻,社会属性较弱,钢琴专业毕业后,在乐团做社会工作;(3)****离婚。。(4)、(5)。。。我认识的这些搞纯音乐的人,还没有那些大师级的,最高水平也就混到青少年国际大赛奖,或者国家级乐团里做个指挥,首席这样,这些人的心性都非常好。但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乎9/10的人生活上却是一团糟,至少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是这样。这种糟糕在小时候不明显,因为那时至少还有家人在身边呵护,等他们自己独立后,这种现象就愈发凸显,他们不太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不太懂得群体生存法则,包括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结果,是在他们成年后,自己不断受伤。

... ...

我们不去拘泥于花多久时间去练琴,我们想让练琴这件事在孩子未来人生里,是一个正向的,有积极作用的事,而不是反过来——让练琴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主要必需品。

这也是在【心得】开篇就指出的基调。

再把上面一笔带过的地方——孩子的源动力——简单说几句。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在人年幼、青春期、成人不同阶段,做一件事情都要有兴趣才能做长久,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不同阶段,兴趣的激发点来源是不同的。大体分配布局可以从一些专业教材里找到,网上也有的。我们的任务是尽量根据孩子的特性,在不同阶段,来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尽量身心都健全的人,为他们自己以后的独立生活打好基础。
2020-6-14 03:59
最近一段时间,澳洲的疫情从3月份下旬高峰逐步回落,今天是Term 2孩子第二周上学。在疫情期间,我们只上了两次网课,大部时间都在晃晃悠悠。两周前开始重回学校以及钢琴老师那里正式面对面上课。

看到大家的讨论,正好把最近的一些体会交流下。

随着学校正式恢复到校上课,孩子在各方面也开始恢复放假前的状态。在练琴方面的现象是:

(1)更加注意老师布置的指法细节练习。有几次我能明显地听出一些地方有些专业味道了,每次听完这种练习后,孩子会很兴奋地开心地在琴边做几次侧手翻。我也会鼓掌,说出我的感受:你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喜欢在弹完琴后翻跟头的钢琴家了。

孩子在网课期间,录制了一首曲子,发给老师做上课前的准备。后来我发给孩子奶奶,奶奶又转发给她的一些老同事,其中一个70多岁的老同事评价到:“弹得真好,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个音乐家的名曲,我只是感觉这首曲子演奏的是大自然的美好,有流水潺潺,有阳光明媚,还有美丽的原野。尤其是流水声深深感染了我。” 我把这段话跟孩子讲了,告诉ta,ta的演奏的确给我们这些人带来很多美好感受。当然,孩子可能不完全理解这段中文的评价,但至少让ta明白了ta的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希望这种可以带给别人美好的这种能量,能一点一滴带给ta塑造。

(2)开始自己去尝试弹李斯特的《钟》。我觉得ta练这首曲子,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A. 潜移默化。我问ta,为什么想练习这首曲子,ta说因为总是听我提到Kissin是世界上把这首曲子弹得最好的人。这首曲子是大约4、5年前第一次在youtube上看到Kissin演奏,超级精彩,后来看过、听过不下20个大师演奏这首曲子,虽然各有千秋,但还是最喜欢Kissin的版本。想说:家长的想法对小孩子幼年时的影响,真很大。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

挺高兴看到,有一次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说的:classical music is more fun than any pop music. 孩子也会跟同学们一起追各种欧美少年偶像派组合,好像也就是前两年,还换了几组。或许孩子还不懂这些音乐老古董里有生命力的东西(其实我们这些大人又有多少人能懂呢),但已经能懂得欣赏玩味,这就挺不错了。就好像我们能上手玩味一件珍宝一样的感觉。

B. 喜欢挑战。孩子目前水平可以达到AmusA,《钟》的难度水平应该归为Fellow(当然,LMusA也是毋庸置疑能弹好的)。在学琴的七年里,有段时间(大概是在七、八级)对于孩子练琴,我的态度过于严格,除那之外,都是以鼓励、无限的鼓励为主。到现在,孩子还记得我曾经在ta刚开始练琴不久时说过,练琴其实不难,等到了AmusA时,你会觉得没啥难度。别看现在弹三级,给你一个AmusA的曲子,你肯定也能弹出来。想说的是,好的鼓励,让孩子不畏惧错误。然后,你就会看到他们更敢于挑战难度。

-------------------------------------------------------------------------------------------------------------------------------------------
在假期中,我也曾问过孩子,是不是坚持要考AmusA呢,毕竟受到疫情影响,AMEB考级关闭了,可以继续学其他曲子。我反正是不在意(我是很认真的)。孩子看着我说,考吧,我挺想去考的。反复跟孩子确认几遍,都是很认真回复,要考。或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用同龄人做比较和追随,他们从更广泛的渠道对考级这件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既然这样,我们就支持好了。

于是过了几天,我们开始一起做了个游戏:考级

我扮演考官,摆好三脚架,架好手机,开始录像。

孩子拿出一沓书,从第一本(Grade 1&2)开始弹,我来打分,好吧。每级弹了二、三个曲子,一直“考”到八级,总共不到一个小时。都是满分,弹错的也给满分,因为考官剔除了考生几年内都没弹过这些曲子,造成生疏的因素。。玩了一个多小时,孩子满意地收获了全部的A+,我收获了几十个GB的录像。

-------------------------------------------------------------------------------------------------------------------------------------------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50
目前进度:

(1)开始第三遍polish四个曲子,并开始录制单曲,送往一家在线考级机构做评测。
(2)继续肖邦、圣桑、哈农三首练习曲,为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做准备。

--------------------------------------------------------------------------------------------------------------------------------------------

关于专注,对感兴趣的事情才能专注。前两天,孩子一整天坐在电脑前,看着Mt Hotham Cam360度的实时监控,看着雪山、太阳、缆车、人影。。。。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着迷啊。。。
2020-6-14 04:21
(1) 有。把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各种乐器都算上。估计要超过90%。
(2)鬼佬练钢琴的比例肯定远远赶不上华人;在高水平LmusA水平以上的比例,鬼佬和华人比例差距不大。

2020-6-14 04:23
嗯,是的。以前是用心陪练,现在孩子用不着爸爸陪练了,一旁当听众就行了
2020-6-14 04:26
不客气的。觉得有借鉴作用,就起到这篇心得的作用了。
2020-6-14 04:2
我们对自己走过的弯路分析和经验,如果能对大家有借鉴作用,就达到【心得】目的了。

今年初,有一次跟老师沟通时,老师说近两年有好多新学生来学琴,都是因为看了这篇【心得】。她发现这些新学生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孩子弹琴没有非常严厉的考级要求,目标就是让孩子喜欢上音乐,能走得更远,心态都非常放松。她感谢我推荐了这么多学生,都很合拍。我说其实应该是感谢她,因为她把音乐的好,带给了更多孩子,让他/她们喜欢上音乐,在今后人生中,能够得益于音乐所带来的馈赠。(不是做作,真心觉得好老师能带给孩子们正面的影响,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2020-6-26 05:02
今天得知因为墨尔本疫情第二波开始,雪山再次延迟开放时间,我们几家朋友约好7月初的滑雪假日只好推迟。这几天难得跟孩子一起到处为这次滑雪假期做准备,采购更换新滑雪装备,一起在车库里给雪板WAXING。

不能去Mt Hotham,是不是可以去短途的Mt Buller? 孩子回答,不。我以为SKI不是ta的最爱,但是我错了,还是最爱,只是ta就想在 Mt Hotham这座山上滑雪。

这几天要赶紧跟钢琴老师预约假期里的上课时间。

上周老师把一个专业的MIC借给我们录像,准备线上考级的录影资料。我们老土,折腾了好几天,录制效果还不如手机。直到前一次上课跟老师反映了,回家又鼓弄半天才搞明白,原来根本没active MIC 。总算录制完了第一首曲目,现在专心打磨第二首,争取假期里录制完。八月底录制完全部。

前几天,孩子突然跟妈妈说,想学唱歌。应该是这段时间一直在听同学推荐的音乐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结果。怪不得有天早上,我还没起床,就听到ta弹一首曲子,觉得挺好听,后来知道是 《Think of Me》。电影音乐剧这首歌的片段,链接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TgCPUJwRk

这几天,孩子只反复练习Batch的一首考级曲目,按照老师的要求,使用metronome,从低速稳定缓慢升高,越来越能体会到Batch音乐的厚实稳定。感觉到孩子在不断重复练习中,对稳定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控场能力一点一点在增加。

前段时间,我看到上钢琴课后的书包连着好几天一直挂在楼梯扶手上,没有打开,不练学过的曲目,而是一直在弹ta自己喜欢的一些曲子。我们没有去过问,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懂得自己的空间,和意志。我和我们不断地在接受这种成长所带来的改变。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说服自己的,自圆其说的过程。
2020-6-26 05:03
不同孩子对不同要求,会有不同积极的反映
2020-6-26 05:05
是的,好作品大家都喜欢。。我孩子只是在为这首舞曲做前期的打基础,希望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开始练到这个作品。
2020-6-26 05:09
不客气的,我也很高兴,通过这篇心得和推荐,能帮到你们。
2020-6-28 02:23
早上,跟孩子说,我非常喜欢《Phantom of Opera》,ta问我喜欢哪个版本。我只完整看了Phantom of Opera 25th anniversary那个版本,和2004电影版的一部分。25周年剧场版完全碾压电影版,孩子高兴地说ta也喜欢那个25周年的剧场版。然后挺起劲地练琴。好像作为父亲对孩子认可的事情进行认可,(功利地来看)正面的效果立竿见影。

然后晚上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俩仔细听了YouTube上的剧场版。。。很欣慰音乐带给孩子的正面影响。
2020-7-23 16:14
我家养了一只拉普拉多,和其他的狗比起来,它很不听话的。比如,在操场上,不管是谁家的球,它见到后,肯定会忘了所有指令,直扑过去,跟人家主人要球玩,小到网球,大到足球,橄榄球。每次抢走人家的球,我都要花好久才能让它回来,还球给原主人。

只有在等吃东西的时候,它才是最听话的。各种命令,不管你说,还是没说的,可以统统做一遍,然后摇尾乞怜,含情脉脉地等吃的。

我们的小朋友在儿童期,如果被像小狗对待——条件反射训练得要听话,当然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成绩。这和我们中国一些家长和老师的思维很相像:急功近利地想看到进步。Suzuki方式很讨巧地迎合了这部分家长的心理。

另外,老师,特别是幼童的老师,还是需要掌握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有不同意见,可以直接跟老师敞开来沟通,老师如果懂儿童教育,应该也会尊重家长的想法,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意见不能统一,家长就需要考虑更换其他老师了。
2020-7-26 01:30
学钢琴要用真钢,不能用电子钢琴。

有关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权威的结论了。为什么还有家长在让孩子学习钢琴时,听信销售商【口吐莲花】,买电子钢琴给孩子用呢?一个主要原因是,花一样的钱,电子琴相对真钢来说,“实惠”很多。至于什么功能、音效跟真钢差不多的宣传,那也只是块遮羞布而已。本质还是钱多少的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钱多少的问题,那有谁听说过,在中国,给孩子学习,比如古筝、琵琶、二胡这些中国传统乐器时,一上来就让用电古筝、电琵琶、电二胡的呢?应该没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电子产品,比原装的贵很多,不实惠。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好好学钢琴,就用真钢。
2020-7-30 01:57
记录进度

已经录了一个曲子的video,在老师组织的网上音乐会youtube里。

因为老师家里有紧急事情,最近两周没有安排上课。孩子翻来覆去按照上次布置的节拍速度进行,手指下琴键的力度掌控有了进一步提高,轻重,分层更加细致。因为没有更新课,也觉得稍有些枯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练琴的时间比较短,每天大约30分钟。

为了有点变化,我今天要求ta闭着眼睛弹,增加些难度。最近墨尔本要求外出戴口罩,家里也备了一些,我发现一次性的口罩可以拿来做默弹时遮眼用的眼罩,好处是——不勒眼睛。

这次闭眼默弹的准确率分别是:

(1)Sonata 三个乐章,左手70-80%,右手90%;
(2)其他三首短曲的准确性在95%。

(以每小节为一个单位)

毫无例外,每首结束后,我都是很真诚地一通乱夸,还模仿ta左手在没找到正确位置时,为了不降速,而虚点键盘的样子。

这种闭眼弹的方式也是想引导孩子专注于触键和声效的关系,但因为都是速度比较快的曲子,可能不太容易让小孩子通过闭眼盲弹领悟空灵的境界。
2020-7-31 01:38
一个小提琴高手的家庭成员

找到一个非常棒的小朋友的表演,Karolina Protsenko,然后我们就能明白:真正天才高手的家庭成员都是高手。

为了体现效果,可以按照链接的顺序来看,链接分别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bK62YW03Y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AwBkRj4F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hG-zER_x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L8RIPH9N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i0HV0--VY
2020-7-31 02:13
另一个有亮点的视频,Colin Huggins,见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xFvjAhToA
2020-8-1 16:07
电钢是人造美女,看上去相貌漂亮。真钢是自然美女,除了漂亮,还有内涵。

人造美女一般都是成人再塑造,如果底子好,装扮起来会好看。自然美女都是从小培养,除了基因,还有各种基本功(童子功),形体操这些,到了成人后,可以选择继续做天然美女,也可以转型走人造美女路线,,绝世美女都出自天然美女这个阵营。

这么说吧:能想学琴的孩子都是【美女】。作为家长,有两个选择:走自然美女路线和人造美女路线。

塑造自然美女投入时间和金钱都比较大,要一级一级慢慢打磨,琴棋书画,美女气质由内向外发出来,旷世、绝世美女往往出自这个阵营。

塑造人造美女,投入时间和金钱相对比较小,化个妆,穿个流行款的衣服,染个发,扎个耳钉,就立竿见影了。“明星脸”是这个阵营的专属名词。

如果听不出来真钢和电钢的区别,就跟分辨不出人造和天然美女一样。

如果坚持说人造美女就是好过天然美女,那就只有两种情况:(1)个人偏好,这种情况无所谓对错;(2)这人是卖电钢的商人。

大家在争论电钢还是真钢的时候别跑偏了,我们讨论的焦点是小孩子学钢琴,重点在【小孩子】。我们到底要的是人造美女还是天然美女,答案一目了然。
2020-8-2 13:47
你的理解有偏差。请从本文开篇开始仔细阅读吧,读完后,有分分奖励。
2020-8-3 01:57
刚看到足迹上一篇回复,写得挺好的,摘抄如下:

【上完大学之后,对于补习的反思】
明天,发表于 2018-2-17 22:44:44

我就是觉得人这一辈子该干什么,不管你走怎样的路,到最后兜兜转转都会回来的。而那个答案永远不在父母那,而是在你自己心里。做父母的不如多引导孩子往内看,而不是往外看。可惜的是,好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内观。
2020-8-3 18:48
您客气了。

老实说,我没有【合适的老师】的数据库,遇到我们现在的老师完全是【偶然+别人推荐】。如果需要我们这位老师的联系方式,我可以发给你。
2020-8-4 20:16
很高兴能对你有所帮助。共勉

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开心地玩他们喜欢的大玩具(不局限于琴,可以延伸至孩子成人后的工作,爱好...),家长会觉得:这条路走得对。这点可能会是所有父母的最大满意程度了。
2020-8-6 15:25
小提琴的教训

上周,学校给孩子做了小提琴考试测试,算是一个内部“考级”,通过了四级,这周开始学习五级。

关于小提琴的学习进程,我也不知道【结果】算是正确还是错误:一开始没有管,完全是孩子自己随意跟着老师打酱油,六年的时间考过grade 3。当时在grade 3上花了三年时间,这么久停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每次练习前不调音,所以,错音一大堆。然后我就开始抓起业务来了,调音,调音,必须调音。严格起来后,立竿见影见到进步。但另一方面的“收获”是,孩子现在练小提琴,就要求我不要在场,以“结果”为导向的我,功利性地选择了“deal”:出门几十分钟,或是开车出门买东西,或是锻炼身体,遛狗。。。

之所以觉得可能正确,是因为虽然我们大人没有陪练,孩子还是不断进步中。

【结论】:能让人主动地,坚持做下去,这真不容易。庆幸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稍微强迫地练习钢琴,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反观小提琴,没在很小的时候形成好习惯,随着年龄增长,纠正起来不容易,不去管它了,自己喜欢就好。
2020-8-11 13:32
在VIC Stage 4 State Disaster下,AMEB VIC婉转表示AMusA和LMusA在2020年不进行视频考级(基本上就是不会给A和L进行视频考级的意思)。官网声明链接如下:

https://ameb.vic.edu.au/gm-update-aug/

老师和我们商量后决定:继续原定计划,把四首AmusA考级曲子录制完交给一个线上考级机构。然后开始向LMusA进发。等疫情过去,AMEB VIC恢复现场考AmusA,再返回去考。

孩子在AmusA上用了两年半多,与grade 8相比,在以下方面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1)准确性

包括对节拍把握,高速跑动、大跨时对琴键的准确性。这些来自于对细节翻来覆去的打磨。

(2)稳定性

在各种速度和节奏下,保持速度和节奏的稳定性。这得益于节拍器枯燥并频繁的使用。孩子也不愿意用,但老师强调几次,并且在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稳定性的好处显现出来,孩子就能接受了。在一些高速跑动的曲子面前,因为高度的稳定性,弹起来不觉得累,自信心就更足,更愿意自觉地用节拍器来找准节拍。

有一天晚上,孩子上床睡觉时,打开电子节拍器,听着“嗒..嗒..”的声音居然也能睡着了。


(3)触键方法匹配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理解。

通过技巧提升表现力。这可能跟个人风格有关系。孩子一直喜欢莫扎特、巴赫的风格。对柔和、抒情的慢曲不太感冒。另外,换了186 cm的三角琴后,让触键方式带来的表演效果有了更大提升。一位调音师讲,三角琴和立式钢琴是两种不同的乐器。我现在对他这句话深以为然。

************************************************************************************************

昨天,我为了检验【成果】,问了孩子几个问题:

“你今年13岁,到了20岁还想弹琴么?”Ta毫不犹豫点头。

“那到了40岁呢?”,孩子又是毫不犹豫点头。

问:“小提琴呢?”;答:“当然要”;

问:“Clarinet呢?”;答:“不知道啊”。。。

*************************************************************************************************

2020-8-12 00:05
一方面是给自己孩子留个纪念,如果将来有机会,ta或许能看到,就跟看家庭照片、录像一样。另一方面是想把我们的经验教训,尽可能不加主观因素的展现出来,给与我们情况差不多的家庭,多一些参考,让大家都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效用”。

所以,写起来,是很有耐心的。
2020-8-12 00:17
是的,感觉上八年级后,功课多了起来,即便现在是网课,各种课堂作业以及老师布置的兴趣任务还是挺多。每天练几个小时那种一般多是将来走专业路线的。如果不走专业路线,能天天坚持练习30-60分钟就很不错了。

另外,我其实对每天练习几个小时的这种方法也有疑问,因为如果在小孩子最需要读书的年纪,用音乐占据了大多数,反而是得不偿失。极端点讲:让孩子多读书远比练琴重要得多。如果想让孩子将来活得滋润、心理健康,情商又比智商重要得多。
2020-8-12 00:42
在进入到AmusA学习阶段几个月之后换成了三角琴。

在Grade 8,131cm的Yamaha U3A还是有足够的、很棒的表现。进入AmusA阶段后,逐渐感觉到:以前浑厚的低音,在AMusA一些曲目里,变得模糊。就像锯齿被磨平,需要重新掰正;U3A最具辨识度的高音,在AmusA曲目里有时显得“喘不上气来”——前一个音符还没有表现完全,下一个音符就上来了,囫囵吞枣。另外在触键力度上,弹出来的音色也达不到层次感和渲染效果的要求。

毫无疑问,U3A本身条件不错,完全可以应付到Grade 8,只因立式和三角琴的击弦原理不同,在跑动时琴键恢复速度差别很大。对于高难度的曲目,如果平时在立式上练习,到了三角琴上演奏时,会出现手指反应比琴键恢复慢一些的情况,而导致演奏失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琴弦长短、钢板、回音板等,三角琴比立式有了本质的提高。

经过仔细研究后,最终还是选择了186 cm专业演奏入门级的三角琴。
2020-8-14 00:22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直译】+【解读】

古时候的车轮子,有三十根辐条,据说是取每月三十日之数。三十根辐条,安插在一个圈上,这个圈就是车轮毂。车轮毂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以装载车辆。

老子说,正是因为有这个车轮毂中间的空,才会有车辆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果轮毂无空,那就是两个大轮子,只能用来推着玩耍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滚铁环一样。

“埏埴以为器”:混土和泥,做成瓶碗缸罐之类的器具。瓶瓶罐罐我们都知道,它是中空的,有个底,这样才能用来盛放东西。如果做成实心的,那就只能当个摆设而不能发挥器皿的作用了。所以老子说“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我们现在是盖房子,但古时候,甚至现在的黄土高原,还保留着在土壁上凿房子的习惯,也就是“窑洞”。把门凿出来,把窗子凿出来,再开拓出一个大大的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就叫做“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常常把“利”和“用”结合在一起来说,利用利用,能用才有利,不能用,它的利是不能被我们所发挥的。之所以会有利,在于它能为人所用;之所以它能为人所用,在于它有这个“无”。

(以上内容直接摘自网络)

之所以摘抄这些,占用空间,是想说下面的事情——音乐带给孩子的无限,不要被考级所禁锢

乐器、琴谱、声音、表演、考级...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是有形的,是得到的知识技术装备。而看不见的、无形的,是心境、思想得到的知识技术装备越多,就像砖瓦一样,能圈出更大的空间,装下更大的心境和思想。

我们谈到的知识技术装备越多,可以用“聪明”来形容;
当我们谈到更大的心境和思想时,用的是“智慧”。

琴好不好,考级水平高不高,唱得好不好,这些“利”,是为心境和思想所“用”。
琴、技巧、考级。。是我们追求“用”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利”,更直白地说,就是工具而已。

所以别过分拘泥于琴的年份、品牌,考几级,得了A、B还是C,要更关注是不是【正确】的利,是不是能达到那个看不见的“用”。这才是学琴,学音乐的正真所在。否则就成了本末倒置。
2020-8-16 01:32
花了几十个小时在网上研究三角琴的录音麦克风设备,发现有一个视频,比较有意思的专业比较,链接如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不想听前面絮叨内容的,可以直接从28:00开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segZYY_tQ
2020-8-20 01:31
来 来 来,来听听安迪老师用中文讲的钢琴曲分析

这个德国老师,讲得一口流利的好中文,这是我在网上见过的第一位能把钢琴曲用中文讲得这么好的,外国银。。现在他的YouTube上有28个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g4j8q1h0fT_j48R3aN4Lg/videos

好东西,给大家分享。
2020-8-22 16:12
已加好友,
已短老师信息,请查收。

很高兴【心得】能对你们有参考作用。
2020-8-22 16:15
很高兴看到【心得】能给大家带来积极参考作用。

我觉得我有做 网红 的潜力。
2020-8-23 02:15
记录进度:

(1)周三录完了第二首曲子,K332,这首曲子已经录了4个晚上,每天录1-2遍,总算有一遍没有明显失误的录像。比较苛刻。我更理解那些参加比赛时,四首大曲默弹下来,绝对是对脑力和体力的考验。

(2)预计下周开始录第三首曲子,BWV 875。最近才发现,这四首曲子都是速度比较快的,对于深沉的、抒情的那种,没有选。在以后的选曲上,要补充上这种风格的。

(3)如果能搞到DUAL Mic 小振膜的,录音效果应该更好。更高级些的,比如专业录音里的Neumann U87,3000-4000美元/个,只能看看罢了。最后还是用手机录像,感觉音效和市场上USB condenser mic差不多,摄像效果却好很多。

(4)从上学期开始,孩子又加入了学校里的一个乐队stage band,负责吹单簧管。这个乐器买来快一年了,除了开始的一两个月玩得多,后来基本就是2个月一摸。加入Stage Band后,算是找到了组织,自学,或者跟同学、乐队指挥学习。我们完全不管。

**********************************************************
今天有人私信问我选186cm哪种型号适合第一次买琴。我答复:

“如果不差钱,同时不担心孩子一段时间后放弃而导致钢琴闲置,或者转售有损失。一开始买三角琴自然是好的。二手的YAMAHA C3是不错的入门选择,要多挑。不太了解其他品牌。因为这个型号每个店都不会太多,所以都可以去看看。一定要现场多对比同型号,或者相近型号的琴。”

**********************************************************

涉及到【同型号多挑选】这个话题,刚好有一段视频,讲的是一个人去斯坦威(美国)工厂买一台Model B (211cm),在六台琴里,去挑选一台适合自己的琴。链接如下,看看你能根据声音,挑出那台琴么?我是在看到她第一遍试弹完全部六台琴后,选出了一台,在这个人最后选出两个备选中,有我(替她)选中的那台。(我也就饱饱耳福罢了)你也来试试自己的耳力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6O8shL_R8

***********************************************************
顺便提一下,墨尔本AMEB考场里给AMusA和LmusA,Fellow考级用的那台琴就是斯坦威Model B。
2020-8-23 22:56
很欣慰能给你作参考。

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在这里引申一下:家长为水,孩子为舟。

我写这些字的时候,孩子已经在钢琴前弹了一个半小时了,选的是K310,纯粹是自己在玩,反复琢磨。这首曲子是ta几年前考奖学金时用的,一直很喜欢,所以可以投入很多时间,不知疲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成功的案例,让孩子更有自信。然后心思再投入到其他地方。

我们家长给孩子的影响,不是沙画,画完了,手一抹还能重新画。

也不是工笔画,有先勾勒好的线条供孩子一丝不差地去走。

我们是做水墨画,泼到纸上,收不回来,利用走向纹理,掌握好大趋势,画出黄山、泰山、昆仑山;腊梅、荷花、牡丹花。没有后悔药,在画纸上描来描去,作品就会皱皱巴巴。


从反面看,由练琴矛盾放大延伸到,导致家庭灾难,甚至出现单亲家庭情况,孩子在ta自己的婚姻里,对婚姻最大的问题是:终身对伴侣不信任。所以把眼光从孩子未来缩回到现在,家长也就能摆正心态了。

孩子不练有原因,就看家长有没有耐心多试各种方法,肯定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的。
2020-8-27 00:01
记得孩子刚开始和老师学琴的时候,我跟同事说,自己陪着练下去,应该能练到AmusA水平。现在看来,自己在吹牛。

自己没有练钢琴。

如果自己每天练半个小时?我觉得再重来一遍的话,自己也不会练琴的。因为:

(1)练琴目的:悦人悦己,我一样都没占上。

悦人:我们这个岁数已经过了以悦人为目的的年龄,可以不考虑这条。
悦己:在音乐方面有更好的悦己方式,比如在网上看大师们的演奏,在现实中看孩子的演奏,都比我练琴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强太多了。

(2)效用论下,花同样多的时间,练琴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没有别的事情大,这是第二个原因。

*****************************************************
关于自己练好琴,是不是能跟老师有更好的沟通?我觉得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可能还会有反作用。

【心得】里曾经提到过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八十年代中国著名学府的物理硕士,在澳洲,孩子是顶级私校里的顶级学霸。这位家长曾经跟我说过,孩子从来不去补习,她也从来不去插手孩子的学习。靠的是孩子跟学校的正常教学,孩子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当然除了基因好之外,我向她学习到的是专业的人去搞专业的事情。最怕就是自以为专业的人,但站在不同立场,去教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孩子能不能正确听进去先不说,关键从小就给孩子一个印象,在学习上,可以依靠学校外,还可以靠家长。这种依赖在年幼时可能还能对付过去,到了青春期呢?孩子要求自己的独立,但家长给了孩子在学习上的依靠后,孩子主观上愿意脱离家长,但客观上由于惧怕和懒惰,又要求家长给些支持。孩子缺乏独立性,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第二个故事是讲一个国内音乐最高学府的毕业生,跟我说的,孩子在澳洲练钢琴,到了五级后,再也不想练了,最终只能放弃。这其实就是一个“有”和“无”的关系。家长“有”,自然不自然地就会去占据制高点来说教孩子,孩子没有成就感,就更不敢去尝试。犯了错误,会被家长的“有”,所批判,指教。没有了勇气,没有了好奇,怎么能深入练下去呢?自信心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家长指教中被掐灭的。

所以,主观上,我从来没想过多学点钢琴技术,去跟老师在技术方面做沟通。跟老师的几次深入沟通,基本都是集中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解决在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020-8-28 17:02
有一篇关于英国在音乐学习方面的研究报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ABRSM),写得很详细,里面统计了1999和2014年之间的数据,关于学音乐的条件、放弃的原因、坚持下去的原因、成人后的想法、学习的乐器变化、音乐老师的相关统计、想法,以及“如果重来”会采取什么方法等等。。挺有意思的。为了简洁,可以从【统计】这部分章节开始看,4个小节的链接如下:如果想看完整的报告,可以在报告左边的报告目录里翻阅。

https://gb.abrsm.org/en/making-music/4-the-statistics/
https://gb.abrsm.org/en/making-m ... nstrumental-trends/
https://gb.abrsm.org/en/making-m ... teaching-community/
https://gb.abrsm.org/en/making-m ... how-learners-learn/

调查问题的逻辑不一定全部都正确,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非常有参考借鉴作用的。

统计显示,14岁后,放弃音乐学习的比例大大增加,原因分别是:

1. 失去兴趣(占比46%)
2. 忙于学校的课程/活动 (占比30%)
3. 离开学校后就不再学习乐器 (占比14%)
4. 不再上音乐课程 (占比12%)

因为学费而放弃的原因排在第8位。

希望家长们看到这个数字,别用投入产出,来衡量判断。
2020-8-29 18:10
我们移民到澳洲,其中一个原因,是不想让孩子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有些方式方法只有十几年以后才能看出因果,巨婴不是一天长成的。

在澳洲环境下,孩子进入青春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不求做正确的事情,只要能不做【错】的事情就好。
2020-8-29 18:12
是啊,希望让孩子们都能得到家里的全力支持。
2020-8-30 17:33
一个免费的乐谱资源,以英文流行乐(歌曲)为主,从简单到中高难度,适合Keyboard以及Guitar伴奏。

https://sheetmusic-free.com/
2020-9-3 02:42
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和颁奖晚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0&start_radio=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aU6DsWbts

第一个视频,准备的亮点是李云迪的采访。孩子小时候喜欢过周杰伦、李云迪和郎朗,所以给他们三个合体起了一个名字,叫“周朗迪”。过几天让孩子看看李云迪同学作为曾经的冠军,和这次的评委,讲的内容。

第二个视频里,亮点是在最后冠军Seong Jin Cho弹的《英雄舞曲》,除了骑马的音效外,似乎还有类似蝶泳的肢体动作。

***************************************************************************************

上周孩子跑过来跟我们说,想把音乐作为VCE的一门。我跟钢琴老师聊了聊VCE,老师说VCE的评分标准,与比赛或者考级不太相同,VCE看重的是学生如何把一般难度(大约六七级)的曲子完成得尽善尽美,不要求展示华丽,但求精准和音乐表现。

****************************************************************************************

今天终于把巴赫的曲子录完了,完成了另一个第三方线上评级的作品要求(只要三首,而不是四首)。第四首Czerney No.50 op740 作为明年考级前的一次提升强化。

接下来几年里,准备LMusA,加强基础训练。VCE的内容也穿插地补充进来。

现在每天学习的时间比去年又增加,9、10、11年级的学习时间会更紧张。
2020-9-6 01:04
两首英雄舞曲的演奏对比

老师对发去的视频BWV 875提出改进意见,PRELUDE已经ok。FUGUE这部分有点rush。全程都不使用踏板,这样对连贯性要求更高,所以如果声音稍微有些急促的话,表现力就会打折扣。

正好前两天看2015年Chopin 国际比赛时,有一段Aimi Kobayashi演奏的《波兰英雄舞曲》,也出现了这个问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nAP7u43x0

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Seong Jin Cho在同一场大赛颁奖晚会上演奏的《英雄舞曲》做对比。就能看出Cho同学对曲子的把控游刃有余,不急不躁,有大师风范。

问孩子,Cho用左手高强度地弹八度双音,像不像《全职高手》里职业选手的相对手速?练好后,玩游戏的水平也会很棒!(最近孩子正在采购电脑零部件,准备自己装一个台式机,在上面专心打游戏。)

孩子看过这两个视频对比,做了些改进。三分钟多一点的曲子,如果有一点小小的瑕疵还可以接受,出现两处就要重新录制。

想想前面那首K332,十四分钟,如果出现三处小小的瑕疵就要重新录制。Bach的这首录制难度就小很多了。花了一个多小时,反复演练,又录了好几次,才算满意。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51
2020-9-18 15:51
记录进度

(1)悉尼的线上考级机构Con Brio通过邮件发来了Diploma考级通过的证书和报告,对于这个成绩孩子很兴奋,距离Distinction差了5分,ta稍有点遗憾,但还是非常开心。

报告中,三首曲子反映出的共同问题都是有个别地方Tempo和Rhythm还不够完美;表现好的地方在于innate musicality和commendable memory work。

(2)Chopin的英雄舞曲已经开始学了两个星期,觉得比AmusA难度明显又高了一个层次,就好像几年前学K310一样。孩子觉得对手速的要求更高。每次我都对这个曲子左手部的音符叹为观止,这些音符组合在一起,低音部真有气势。

老师要求的音阶练习,一直没有去做。
2020-9-18 23:39
晚上在听钢琴独奏【Music of the Night】(Andrew Lloyd Webb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bIGyZY-&index=3)

时,想起前面提到的【报告中,三首曲子反映出的共同问题都是有个别地方Tempo和Rhythm还不够完美;表现好的地方在于innate musicality和commendable memory work。】

我突然发现这不是两年前【心得】开篇时提到的电影“森林钢琴”里的阿海么?原来我们也是一直按照这个野性的路子前行的。很开心。

要给孩子50澳币作为奖励,ta没拿,我还以为是音乐无价,等会老婆才跟我说,孩子觉得少,想要300元。。。

然后晚饭的时候,跟孩子商量,把背、翻译唐诗的奖金从目前的每首$5,提高到前25首,每首$5;26-50首涨为$6/首,51-75首$7/首,76-100首$9/首。孩子居然觉得比拿300元奖金合算,飞快地成交。看来有人的口算能力有些堪忧啊~~~
2020-9-21 01:20
从1982年-1990年三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大赛的录像(三部纪录片),其中1982、1990年的非常有意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AEZq1bAdE(198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qjJOORfZGA(1990)


为了容易理解赛制和潜规则,可以参考下面的中文文章
https://kginstruments.weebly.com/38899271382356027396/151

之所以放上这些大赛录像,是为了增加下视野——看看我们眼里的大师们年轻时是如何面对镜头,谈自己对比赛的看法,和经验;看看评委们的想法;参赛不容易,得奖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人患得患失,年轻时的敏感、神经质,谦卑,对30年后的自己,在职业和生活上的影响。(对PIANO,Violin得奖的一些人做了些研究)

---------------------------------------------------------------------------------------------------------------------------------------------

孩子的小提琴老师说ta进步快,到今年底,五级考级用的那本书里的曲子到年底估计能学完。

我觉得这正是应了那个规律:小提琴刚开始入门难,后期提高时相对于入门要容易些。

年初,买了一个Itzhak Perlman Master Class线上课程给孩子看,ta早就看完了。我昨天第一次看,总共四个小时的课程,非常有启发(或许这也促进孩子小提琴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感觉更像一本武林秘笈的【心法】。也许有空的时候,我可以把这四小时的课程整理笔记出来,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对钢琴也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中有一条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针对音乐老师讲的一节中,Perlman强调了一点: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该说什么,而是【哪些话是不该说的】。
2020-9-21 20:54
看了看82-90三届柴赛,基本上每次大赛的前两名,在后来都是有比较长久的独奏商演;进入决赛,但没进前四名的人绝大多数只是在乐团里做个首席。有一个哥们,英俊潇洒,30岁参赛,拿了第四名,后来天妒英才45岁心脏病去世。还有一些拿了第2、3名的,连维基解密也懒得登载他们。大家只关注第一名。
2020-10-8 01:27
把Music Performance (MP)作为VCE科目的可能性

欢迎对这个VCE科目有实际经验的家长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和忠告。

(学校没有提供Investigation和Style&Composition,只有performance)

VCE就像竞技游戏,需要选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调动各种技能、方法、计算,得到最高的成绩,所以VCE的考量,要从现实功利角度出发。

(1)如果科目数量是准备4+2,奔高分去的情况。因为MP不是加分项目,相比于其他有高加分的科目来说,MP更像一个稳扎稳打的科目,最后算分的时候,多半是后面2个科目里的一个。这就意味着MP为总分贡献出10%。假设两个考生分别考了30分和40分,MP的raw score差距是10分,但因为都落在了后面两个科目里,所以体现在aggregate的差距是1分。 根据2019年的VCE Aggregate to ATAR的情况, 实际在ATAR相差只有0.05-0.2分或更多(高分值比如ATAR99分,相差是0.05;低分值越,比如97,相差0.2;分越低,相差越多)。重点在于:拿40分所付出的努力与拿30分所付出的努力差别很大。

用4门主课里高加分科目所花时间,去弥补这10分所带来的0.05-0.1的差距,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显然非常划算。

(2)再来看看MP拿到40分以上的都是什么样的选手。因为样本数量非常有限,仅能通过我身边几个考过这门课的人来得出很粗浅的结论(欢迎更多的人来给些实例)。大概率上,能在40分以上的,多是AMusA或者LMusA水平(有几个LMusA得分在45以内)。

(3)有一种情况,就是按照既定任务,考生至少已经完成了4+2里的4,MP只是作为Y12四门必考课之一来完成而已。
这属于牛蛙们的爱好,不在本分析中。
走专业路线,必须要考该科目的也不在本分析中。
2020-10-13 00:44
无意中发现一部台湾电影【逆光飞翔】,能把一个钢琴舞蹈小故事拍得纯净唯美如此,我会给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看看。
2020-11-2 19:31
墨尔本在经历几个月封城后,终于解封了。我们也恢复了正常的面对面上课。之前每周都是通过ZOOM跟老师上网课。学完了"英雄",开始学K310 3 rd mvt。考完diploma 后,跟老师沟通了一次,加强 音阶、视奏的训练:。

在没有压力和督促之下,孩子可能已经渡过了瓶颈期,表现在:一方面可以比较随心所欲的每天找时间练习;另一方面更专注细节。

前段时间跟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聊了一个多小时,他父亲是我大学宿舍的,年初刚刚去世。孩子在国内省重点中学每次考试年级基本排第一,但现在要休学。我以为自己能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重回学校,可惜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思想并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多么重要!

我也跟当年引导我们找到现在这个钢琴老师的家长聊了很久,他们家老大在初中就取得LMusA,后来在Cello方面取得CMUSA,后来又回到Piano上并参加了VCE。非常棒的高考总分成绩。现在大学时也开始教学生学钢琴了。这也是非常好的,不是么?
2020-11-8 15:29
已经私信发你了。

可以面对面上课。要戴口罩,屋里只允许老师和一名学生,12岁以下的学生,可由一名家长陪同。
2020-11-11 16:30
需要些耐心,等老师有空了,会回复短信。陌生电话打给老师,接起来的概率非常小。
2020-11-24 12:04
选择题

孩子的【品德】、【身体健康】、【学识】,从家长角度来看,哪个排第一?或者换个方式,一对儿因素一对儿因素的来比较:

(1) A. 一个孩子品德非常好,但身体不行;B.身体非常棒,品德不行。AB只能二选一,家长会选哪个?

(2) A. 一个孩子学习非常好,品德差:B. 品德非常好,学习差。AB只能二选一,家长会选哪个?

身体素质提高是肉眼可见、立竿见影。学习成绩提高也可以肉眼可见。唯有“品德”这个东西是最难测量,也不是靠学习能取得的。所以,家长们容易急功近利,用肉眼可见、容易测量的心态来衡量“投入产出”。

品德包括自己自身素质(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对别人的素质(社会属性)。

音乐不属于身体健康,多可以归属于品德里,所以别用【学识】的方法和心态来衡量“投入产出”。
2020-11-28 00:20
买了一个MIDI 控制器(25 keys)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孩子。孩子很开心,我们都没来得及作为礼物包装好,ta就抱进屋里去鼓捣去了。

这个MIDI controller主要是用来直接通过键盘编曲,它可以合成几乎所有乐器的音色。输入方面的声道数量之多可以相当一个小型交响乐团或乐队。音色录制类似于录音棚。当然所有音色都是电子音乐,不是自然音色。

它的最大好处在于随心所欲编曲,快速在五线谱上记录用键盘输入的音符,同时录下音频。

我买的是25 keys,非常方便孩子携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制作音频。只需要USB插拔,省去了以前录音设备的各种adopter和转换。那些设备稍微像点样的都要几十万人民币往上。

孩子对这个机子的评价是so cool.
2020-12-17 20:19
(1)        学完了 Chopin op 53. 老师说需要时间磨练才能提高起来速度。目测需要再有六个月时间才能演奏。
YouTube上的视频,郎朗在和Seong Jin cho在颁奖晚会上的表演水平很高。看多了,耳濡目染到那个弹奏的味道。

(2)完成了K310 2nd and 3rd mvt;

(3)开始Chopin, Op 40 no.1,目的是多了解一些Polonaise曲子。

放假了,可以开始玩MIDI controller了。

孩子参加了学校的Rowing Club,手指和手臂力量开始增强。手腕变粗了些。。拭目以待后面能弹到哪些力量型的曲子。

下周去海边度假一周,KAYAK,Violin,Surfing,MIDI Control。

祝圣诞节愉快!

2021-1-12 13:47
我买的是AKAI MPK MINI MK3, 25 Keys。见链接,https://www.akaipro.com/products/keyboards

这是挺专业的牌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25 keys到88 Keys几种不同的型号。

因为这个controller实际就是一种输入媒介,跟键盘一样,所以对于非专业选手入门级可以重点考察两点:(1)手感和外观,不同牌子,琴键的工艺制作原理不一样,可以多看看网上测评。除了手感之外还有专业性。之前也看中另一个牌子,但后来看到AKAI这款,明显觉得专业和非专业做出的产品,从外观上还是很有差别的。考虑的地方非常周到。作为入门级的产品,AKAI的25 Keys也不贵。

有一点需要提醒下:我买的Mini这款,琴键比钢琴键要小一些,非常适合放进包里携带。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正常的键。

(2)编曲软件的功能性,MIDI的功能除了现场表演,可以作为电子和声乐器外,它的另一个本职功能是编曲(录制)。所以与产品配套的编曲软件是否好用,就是看品牌真功夫的地方了。AKAI毕竟是老牌做电子音乐设备的,软件设计的经验肯定已经是足够丰富,再加上MIDI设备已经问世几十年,音乐制作软件应该很成熟,USB接口的MIDI技术也有些年头了,这款AKAI MIDI已经出到2.0,无非就是把老酒放在新瓶,口感应该还是杠杠的。我陪孩子玩了两个晚上,编曲软件挺好用的。

软件可以从官网下载,软件需要注册后使用,注册时用AKAI MIDI产品的序列号。
2021-2-16 22:27
我孩子多数时间用的方法跟你孩子老师教的方法是一样的,即pedalling在notes后面,没有刻意强调精准到1/2秒,靠感觉声音出来效果。另外有些情况会采用其他两种方法。

具体可以参看下面链接里钢琴专家的详细介绍

https://www.pianocareer.com/piano-pedal/piano-pedals-art/
2021-2-17 16:46
上面我发的链接视频讲座里,讲得比较清晰。你可以留意看一下,应该能够解答你的疑问了。

三种不同方式,适用于不同表现形式。
2021-2-17 20:45
有一个视频专门拍摄Pedaling 和keys 的配合,更清晰地展示了第一种Delayed Pedaling方式。见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JVelJdnZE
2021-3-10 23:30 我只聊聊自己的几点体会好了,如果觉得有用,那最好。

体会一:关系

先来看几个场景:七老八十的老夫妻吵架,老太婆天天数落老头,吵着要离婚。热恋中的小两口相敬如宾,朋友圈秀爱。拍上级领导马屁。训斥下属。给陌生人帮个小忙。跟陌生人吵架。

这些场景里,哪些顾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一些,哪些顾忌少些,甚至不顾及关系?【不要较真,不要道貌岸然,撕去伪善,来想一想,能否看透这些场景反映的实际问题。】

1)老夫妻吵架——非常不顾忌关系。因为老太婆知道再怎么闹,老头也不会离开,也不会赌气生病,她知道这点,知道这种闹是安全的。她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给对方,而对方不会反击她。所以她可以继续闹。这里的关键词是【安全】。

2)小两口相敬如宾,秀恩爱。我从没见过相敬如宾的小两口是坦诚相见的。因为如果不顾及关系,伤害是致命的,所以必须有界限。

3)拍马屁。顾忌关系的顶层代表。

4)训斥下属。已经不太顾忌关系,因为自己处于强势一方,下属基本不会对自己带来伤害。

5)给陌生人帮个小忙。有些顾忌关系。因为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感到愉悦。

6)跟陌生人吵架。不顾及关系。

好了,再来看看【训孩子、打孩子】这个场景。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太顾忌关系的场景,因为孩子不会给自己造成伤害。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训斥打骂基本不太可能带来孩子对家长的反噬(家长受到伤害),家长认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牢固的。所以有些家长就是在利用这种牢固的关系,不顾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向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包括语言和肢体方面的压力。

当孩子进入青少年,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后。如果还是这样打骂,有可能会带来反噬,即孩子对父母的报复。这时家长会顾忌与孩子的关系,对以前的行为加以收敛。因为家长感到了关系有被破坏的危险。

可在一开始呢?家长没有受到反噬,但孩子自身是受到了伤害,从孩子角度来看待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伤害!儿童期可能不会说,但会通过一些行动反应出来。长大了,可能会说,也可能不说,但更可能会通过更大的行动来表达不满(比如前面几个月里有一次提到的穿奇装异服)。所以家长在这方面千万要慎之又慎!

回到我们自己的情况上来,2019年下半年,因为要准备考级AmusA,对孩子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如果孩子实现不了,我会批评。后来想想,这可能是造成当时孩子有一段时间想暂停学琴的原因。以前无欲则刚,在练琴方面没啥严格要求,跟孩子关系好,孩子练起来也很来劲。有了AMusA这个目标欲望,反而束缚手脚。而且【你怎么对孩子,将来孩子会怎么对你】。想明白这些道理后,彻底放手,让孩子自己掌握练琴,有时一周只练习两次甚至一次,我都不去干涉。效果反而更好。

现在九年级活动和学习都比较多(例如,昨晚8点多我们在超市里买东西还在讨论立体几何题),所以一周能有平均每天30分钟练琴的时间就非常非常难得了。即便这样,老师还是注意到孩子的进步比较大,这可能跟ta练琴的效率有关系。特别是最近半年,开始准备LMusA的进程中,我只做一名好听众,从网上挑一些和练习曲目相关的训练内容给孩子看下。今天孩子练习的时候说bored,让我和ta坐在琴凳上看ta弹。


想表达的重点是:(1)【与孩子的关系比练琴重要得多】(2)【爱,就要学会控制】


体会二、不适当的夸奖也是一种伤害。

这里面内容挺庞杂的,我就先拣一个简单说一下吧。如果家长经常夸孩子【聪明】【学得真快】【棒极了】,还有更肉麻的【你是最棒的】,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心理暗示呢?

如果我做不出这道题,那就是慢,那就是不聪明,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做它呢?这个心理层面的逻辑思维短期内看,好像让孩子得到一种化学激素似的刺激满足,长时间看是对孩子心理成长的禁锢(有道德禁锢,自然也就有能力禁锢)。会让孩子惧怕失败,怕犯错误!消极对待新事物!

这种夸奖带给孩子的压力伤害其实跟训孩子的效果异曲同工。


我偶尔会用夸张的说法来赞扬孩子的弹琴,最近我用过一次,“听起来像一位大师弹的”。更多的时候,是用“比之前有了进步”这类没营养的词。
2021-3-11 22:29
第三点体会:符号学

有人会愿意/喜欢跟自己曾经聘用过的律师(或者给自己治好病的医生)做非常要好的朋友么?

我有几个律师和医生朋友,他们都说,从来不会有自己的委托人或者病人跟他们成为真正的好朋友。那些嘴上说的好听的客户/病人其实心里也还是想着在利益上多沾点便宜而已,谈不上真正的朋友。

几个律师/医生朋友自己分析过这种情况,一致认为:委托人/病人都是自己遭难的时候才会去找律师/医生,等律师/医生把事情搞定/医治好病后,再看到律师/医生,会自然不自然联想起当时自己【遭难】时的伤口,会疼。不愿意想起【遭难】的事,自然也就不想见到律师/医生,内心其实是排斥这种【遭难符号】的。

(当然,这不是说律师/医生没有自己的关系从密的朋友)

当把音乐/钢琴跟自己挨训联系起来时,音乐/钢琴就成了自己【遭难】所代表的符号。形成了这样的符号烙印后,孩子远离音乐/钢琴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做成什么样的符号,就掌握在父母手中。
2021-3-11 22:49
别客气,大家都有不同体验。通过家长和老师,让更多的孩子喜爱音乐,培养好的心性,我也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积福。。
2021-3-25 22:16
这样其实也挺好的。

不用太在意成绩、地位那些虚幻的东西,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不是你用来显摆的物件,你的房子有多大,你的子女上了哪所大学,你挣了多少钱。
这些对幸福有作用,但不代表幸福。

家庭,不是你用来展示的花瓶,他就是一个外形很丑陋,但是在你需要时非常有用而且可以拄倚的拐杖。
” (摘自对电影“天伦之乐”(Everybody's Fine)的一条影评)

顺便给大家推荐下这部电影。
2021-4-2 18:59
3月份在MSV的表演结束后,孩子被老师单独叫去谈话,原来是提醒ta,要穿正式的表演服装。想想也是,从头包装到脚,是对自己和观众的尊重。我们一直让孩子随心所欲表演,也没刻意强求着装,怎么舒服怎么穿。即便几年前参加一些比赛时都是casual,每次在MSV表演也都是T shirt 或者huddie和运动鞋。  正好4月下旬另一个比赛也要求穿正装,孩子大了,确实要有点专业的模样表演了。

决定洗心革面,一方面妈妈帮着从网上找;另一方面孩子昨天放学后(Term 1最后一天)跟同学们到Chadstone逛,拿了50元钱找演出服(妈妈说估计十有八九买不回来),后来果然空手回来了。

澳洲给中学生用于表演的正装款式很少。眼看4月份一项比赛和MSV表演临近,衣服还没有着落,于是今天花了半个下午,妈妈帮量尺寸,从网上订了一件。开始坐等收货中~~~

钢琴老师给下了挑战任务,三个星期内把Bach一首比较难的曲目学完,然后4月下旬送去参加墨尔本的bach competition。今年初时,我看了下比赛要求17岁以下都可以,本想着明年再报名,现在老师给提到眼前了。正考虑把4月下旬MSV的预定曲目换成Bach的,以便集中力量练习,但孩子不让,还要继续练好原来的Mozart曲目继续参加MSV表演,同时练好Bach。

这个假期,任务很重,各方面的老师都布置了作业,我也布置了“作业”,钢琴老师的作业最“重”。

现在ta正惬意地一手拿着冰糕吃,一手练习巴赫曲子的右手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过了两天,

今天孩子一天练了四次琴,最后练完后跑过来说,爸爸,把MSV的曲子换成Bach的吧。 看来,ta还是要专注搞好这个competition的录像了。
2021-4-8 00:32
已发送老师联系方式给你。

——————————————————————

记忆里,我们好像没有遇到过折指情况。

孩子小时候有右手小拇指勾指情况,当时问过老师,老师说没必要刻意纠正,后面会随着训练慢慢会有改变。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不少钢琴顶尖高手,也有类似状况,于是就无所谓了。后来确实:随着琴龄增长,对小拇指训练增多,勾指现象慢慢减少,现在只是极偶尔会出现。

小朋友出现折指问题,很多情况是因为年龄太小,手指力量还不够。有经验的钢琴老师会根据具体原因来引导孩子塑造出正确手型。

要说我的经验,就是不管它,交给老师纠正。因为我对手型是外行,所以坚决不参与纠正,全交给专业老师来,一次纠正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2021-4-8 00:45
改不了,会不会是因为纠正的方法不得当?所有事情必有原因,找出来就能解决。
2021-4-17 23:54
今天又拽着一家人看郎朗的那部电影《梦幻飞琴》,孩子看了前半部就跑开去练琴了。我和老婆一直看完。里面一首根据 Etude op 10. No.3 Tristesse <离别>填写的英文歌词很好听。

这首歌曲没有专门的名字,在影片结尾的写的是Tristesse by Oh Land,网上查了下这个Oh Land,她是个80后,丹麦人,这首歌曲是她为郎朗这部电影专门填写,并收录进了郎朗的“肖邦钢琴合集”里。

下面是这首英文曲的歌词:

We glisten free

We float along

Too high to catch like petals in the wind

not coming down

I print you in my mind

where I can see you

until you're home and stay with me

we lean to waltz

the fading dawn

where we're just particles of dust and dreams

velocity moving silently we're crossing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thinking

we are on the edge where we can be

together one

stay the path we run

to the faith and one

we almost touched

no more no less

tristesse

为什么我对这首曲子有特别感触?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离开澳洲,离开家,独自在北京和悉尼工作,四年后工作调动回墨尔本时,孩子已经六岁了。

算一算,父母能跟孩子天天在一起的日子,一般也就9000-10000天,27、28年。我错过了在一起的1/6的时光。


————————————————————————————
前段时间孩子给我听BTS的歌,这家伙已经迷BTS有段时间了。我听了听,还别说,里面有个叫JIMIN的小伙子,我很喜欢,能听出来colouring,孩子说,是的,ta也有这种感觉。看来我培养了一个音乐鉴赏性跟我有些相同的孩子。

晚上帮Ta录制参赛的演奏视频,三周的时间学得还可以。赋格四声部确实有点难度,有一次从老师家出来,已经困得提不起精神,真锻炼手脑协调性。再过两周应该可以默弹FUGA,到时开始练习盲弹。

从现在到八月份参加三、四个竞赛,趁着现在九年级,多玩玩(虽然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向学习加强),其中有个六月初的,因为14岁组别演奏不能超过4分钟,于是索性给孩子报了一个Open组别,两首曲子,限定15分钟。

2021-4-25 21:50
在知乎上找到一副图片,跟下面这句话太贴切了。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有时间我们再来聊。

顺便介绍一个音乐PHD做的一系列YOUTUBE片段,把音乐介绍得很深入浅出,这个KOL举了【神雕侠侣】里的这句话,我们先放在这里。先看他的链接吧,还可以找到更多这个人的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49nyFA7tM

他下面这个链接视频里讲得很好。对琴童家长有启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IQIr7la7I

2021-5-5 18:41
这两周,孩子一方面准备学习方面的事情,一方面又恢复了三年前暂停的跆拳道课程。每周三、四个晚上。面对有限时间和喜欢玩的东西,我们只提出一个要求:自己要学会时间管理。

我们不提醒,孩子已经把练琴时间提前到去练跆拳道之前(练拳结束回到家要晚上九点多)。

为什么同意回去每天花比练琴多得多的时间在跆拳道上?因为(1)身体健康远远高于任何其他;(2)中学生需要体力锻炼;(3)mental health 要均衡,搞艺术的人往往沉迷于艺术,过于敏感,所以要有些粗狂的东西来平衡。(4)压力舒缓。

跟有经验的人沟通:越是脑力方面用功的人,越是愿意在体育方面愿意多花时间。只要不计成本做某件事,就是真爱。(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射雕》(翁美玲版)和无数遍《功夫熊猫》,算是真爱了)
2021-5-21 22:08

前两天从老师家出来,说最近直到8月份安排了几场比赛,再加上MSV表演,钢琴走穴够忙的,我都快成了郎朗的那个经纪人了。孩子说:不会的,你比他差远了,他的头都秃顶了。我一想,确实,用了半年多的无硅鱼籽洗发水后,以前掉头发的地方又开始茂盛起来了。

6月初的比赛因为孩子正好要参加学校的trek prep一周,只好放弃了,上个月的比赛没进入Finial。拿肖邦和巴赫的曲子继续准备7、8月份的比赛。。同时近期要最终选定最后一首考级曲子。

各种学习和课外活动占据更多的时间,有时候晚上和周末还要在后院拿着Kick paddle帮着孩子练踢腿。身体健康第一位,精神健康第二位,学习成绩第三。。


       
2021-5-21 23:05
在一家墨尔本理发店里热情推销给我的,还有发膜。悉尼生产的(品牌名字已经私你了),据理发师说这个牌子的护发产品在澳洲只在美发沙龙里使用销售,你找找看吧。在网上查到,这个品牌的产品基本都是些鱼籽护肤精华产品,还有个天猫国际旗舰店。

当时为了研究无硅油的洗发水和有硅油的区别,我专门找来某知名洗发水,十多元一瓶的那种来对比。两种洗发水分别倒装满清水的两个透明玻璃杯里,结果是:有硅油的像白色乳胶一样,一坨沉在水底,搅动起来后,起泡,然后水色特别浑浊,不能溶解。无硅油的肉眼几乎不可见的透明,摊开在水底,搅动后,起泡,不见杂质,清澈。后来我爱人也开始用,一个月后显现自然光泽,柔顺度方面,用了一个月的发膜后,基本不用发膜,也非常顺滑。六个月后,头发密度增厚,自然光泽度也非常高。

后来又专门去网上仔细研究了有硅和无硅洗发水的区别,才恍然大悟,原来几十年前,中国的蜂花洗发水,那种透明的,也算是无硅的。就是在90年代后,广告兴起,必须洗完后就能立竿见影的柔顺,亮泽,才是好洗发水的 概念植入人心,其实这才是无良商家们的用心,后来也有很多人指出,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都是硅油造成的,特别是后来所谓的二合一,三合一,更是毁”“发”“不倦。

至于鱼籽成分,我只知道欧美大牌鱼籽护肤品里使用的鱼籽跟中国产鱼籽有着天壤之别,包括在工艺、有效成分以及保质期长短等。

扯远了,这跟钢琴没啥关系。。
2021-5-27 21:39
其实没啥的,因为我们不是音乐圈里的人,所以没那么多音乐水准方面的抱负。算得上是无知便无畏的心态,一路走来,想把各种沟沟坎坎,心路历程都摆出来,主要目的是供大家借鉴,少走弯路,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对待学音乐这件事,让孩子们都能健健康康,拥有一颗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的强大心脏。

至于是不是要在钢琴上取得啥层级,这跟上面提到的学琴目的相比,我觉得真不重要。

记得是哪个挺有名的世界级钢琴大师曾说,在入门这个阶段,只要勤奋,便能看到效果;而到了高级阶段,光有勤奋就不够了,只有具备天分的人才能取得效果(大致的意思)。我估计这个高级阶段可能指的是LMusA以上。结合一些资料的统计(比如我之前在这个帖子里发过英国的一项统计),练琴的孩子中,会有90%以上会停在8级之前,大约2-5%的孩子(我自己个人的看法,肯定非常不科学)坚持到了高级阶段学习,0.1%完成了高级学习并继续深造,这里面的一小部分最后成为了职业演奏家,另外一大部分从事着与音乐相关的工作(非演奏家)。最后在这一小部分的职业演奏家里,又只有一小部分能进入世界级大师的行列。——所以,适度地提高下,能看到效果,就花点心思。如果看不效果,及时换道。比如小时候想学芭蕾,我看了看九岁之前都没怎么好好练习拉伸,筋骨没打开,以后肯定也没啥提高的。另外动作真心没看出来那种舞蹈潜质,所以拿了一张练残的芭蕾脚照片给孩子看了看,这事就翻篇了。后来,果然还是更喜欢跆拳道这类;当然,后来也果然是偶尔抱怨下,为啥没让ta学舞蹈。

所以,相比于让孩子去钻入比中彩票稍高一些几率的超高级水平,不如借助音乐让孩子完成健康的心理塑造。来得更合算。
2021-6-2 12:23
昨天晚上,孩子练习肖邦的《英雄》op 53.气势弱了不少,估计也是跟这段时间墨尔本封城,一直在家里上网课有关。于是商量了下,在前院、车库、屋子里滑了一个小时后,再坐回到琴边。嗯,气场果然提升不少。
2021-6-4 21:26
是的。

我们人类弹、拉乐器再好,从上帝视角(游戏专用语)来看,不过就是众多蝼蚁里,跑得比较快的几只而已;其他的这个“家”,那个“大师”之类,也不过是会钻洞,或者在玻璃板上爬得更稳些的另几只而已。所以,我们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搞好自己的小事就行了。功利心都是满足自嗨的。
祝看过本帖并回复的足迹朋友们,都能发行大运,发大财,女人变得更美貌,男人更帅气,老人更长寿。。
2021-6-8 00:29
上周,我在考虑怎样给孩子指出,ta正练习的一首巴赫的Preclude中,有一处没在拍子上,抢拍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差不多从一开始练习就有,一开始因为很多地方都需要提升改进,所以还能接受。现在剩下少数几处,我觉得孩子一直没有专门来纠正。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建议呢?因为Lockdown,短期之内是不太容易得到老师的指导,于是想尝试自己来吧。

拿来琴谱,找到那处,是一个32分音符,第一个音符抢拍了,所以整个这一拍都没在点上。在想怎么提出这个问题让孩子接受呢?提醒自己,切入点很重要,态度很重要,于是冒着得罪巴老爷的风险,开始了下面的尝试:

前几天,当孩子练完第一遍的时候,我过去说,是不是有个地方Bach写错了。孩子一脸懵逼:嗯???我指着那个音符问,是不是这里他写得不对啊,这里丢了一个音符。。孩子说,我知道这里是我弹得不好,还有其他几个地方。然后几天就开始集中时间反复这个小节,直到昨天问我弹得怎么样。我说,10次里面有6、7次弹对了,还是有明显进步的,孩子也挺愉快。

最近这段时间总是练习这么两首曲子,确实挺单调。但另一方面,精细程度也的确得到了提高,达到演奏会水平真的是要精益求精。
2021-6-20 22:05
以下是记录给其他人的回复

提供个思路,希望能让你想通:

(1)你先问下孩子,是不是真的真的真的喜欢钢琴。

         如果回答“是”,就坚持下去,不用再往下看了。
         如果回答“否”,请往下继续读一下。

(2)问下孩子,既然不喜欢,为什么不停止。
          当然,你已经提到过,他不希望让老师失望。

(3)问下你自己:小孩子为了不让老师(应该也不想让你)失望,而强迫/委屈自己继续练下去,这样会不会对孩子性格有不好的影响?为了讨别人的欢喜,而不敢说“不”,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会不会有影响?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NO”,也可以不用往下继续读,而是选择:继续沿原路下去,不用改变。或者找一些儿童方面的教育资料,学习一下,检查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不妨继续读下去。

(4)Quit from something doesn't mean you lose something.
             学一样东西的目的不单单是学一门学问,同时也是培养孩子(心理或身体)的一种途径,如果这件东西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比如落后于老师和家长的预期,孩子自信心会受损,对学习其他事情,也会带着前面的阴影,怀疑自己。带着这种包袱,学什么都学不好。都是一种“累”。

(5)问问孩子最喜欢什么,从那个点入手,很快建立起信心,进而消除学钢琴带来的受挫感,重拾孩子的自信。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有时可以这么想一下:如果明天孩子得了什么重病,我们还会像今天这么逼孩子学这学那么?我遇到过好几位这样的案例,所以,我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考虑问题。

绝大多数,甚至是极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心魔,有心魔的儿童那都是神童。而我们大人心里都有“心魔”,是我们把自己的“心魔”灌输给了孩子,在他们长大的经历上。
2021-6-21 22:43
你是要谁弹的?

网上有很多,我比较喜欢的是Seong Jin Cho 在17届肖赛上最后一天的颁奖典礼上演奏的这个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YYoDDmg8M&t=191s,

因为刚刚获第一名,没任何压力,所以Cho同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是视听俱佳的版本之一。

在本届第2轮比赛的时候,他也演奏过这支曲子。
2021-6-22 21:33
刚才跟孩子说了,ta很高兴,还好奇问是谁,然后跟我上这个论坛翻看,ta自己挺好奇大家在这个【兴趣爱好】里讨论的各种题目,把第一屏的题目一个一个都读了一遍。还让我把这篇【心得】的链接发给ta。孩子以前知道这篇【心得】,但受困于中文读写尚处于文盲水平,没法看,现在有兴趣和信心看,估计是直接得益于中文水平的提高。

七月份吧,那时有个比赛,准备用这个曲子参赛,在赛前会翻来覆去地录像,挑一个最好的的留存,转成音频放在网上,届时发链接到这里吧。
2021-7-16 21:39
找到一段世界顶级钢琴家们在一起哼歌跑调的录像,给大家乐乐,看能认出几个钢琴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mmend_more_video.16

谁家练琴的孩子唱歌跑调的话,抓紧培养下多半也能成顶级钢琴家了。
2021-7-17 22:56
第18届肖赛初选开始了,孩子追着看直播。。。我也追。。

这是一个熟悉肖邦不同曲子的好机会。集中在一起看,看到吐~~,翻来覆去,选手们用的参赛曲目不同风格里的曲子都集中那么几个富于表现的曲子上。

发个链接在这里,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来一起追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STXol20Q01Uj-U5Yp3IqFg


前几天,孩子对【英雄】练得难过。。觉得自己弹得不好听。。跑来问我,我说,是的,不如以前好听。。以前节奏感跟Seong Jin Cho相像(大概有五六成)。我说,可能是因为最近练习技巧更多,又追求速度,反而音乐性降低了。孩子听完,独自去自省去了。。过了好久回到琴上来找感觉。。。

另外,估计跟孩子最近这几天在学校拿upright琴练习有关系,特别在渐变音处理上,upright表现不够,所以容易大力,回到grand piano 上,就表现不出渐变效果,比较平庸。看来以后在upright上练琴还是要有选择性的~~

今天我新找来一份【梁祝】的钢琴版,让孩子体会一下,婉转低回。跟ta讲,大师弹琴都是“举重若轻”,首先要“举重”,后面才能做到“若轻”,你现在正在“举重”阶段,遇到的难题都很正常。更加dramatically,多深入理解曲子内涵,等肌肉记忆后,自然会“若轻”了。

然后,今天练琴闹了笑话,孩子右手食指柔推时,不小心伸到琴键和挡板之间的缝隙里去了~~
2021-7-18 02:19
话说今晚的session 2 只有2000多人在线观看。。
2021-7-18 22:44
下面是把从20210712到20210717的肖赛初赛看完,并整理出选手在初赛阶段选用的曲目,后面如有新增的,会再更新。

Etude       Etude in C major, Op. 10 No. 1
                Etude in A minor, Op. 10 No. 2
                Etude in E major, Op. 10 No. 3
                Etude in C sharp minor, Op. 10 No. 4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Etude in E flat minor, Op. 10 No. 6
                Etude in C major, Op. 10 No. 7
                Etude in F major, Op. 10 No. 8
                Etude in A flat major, Op. 10 No. 10
                Etude in C minor, Op. 10 No. 12
                Etude in A minor, Op. 25 No. 4
                Etude in E minor, Op. 25 No. 5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Et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5 No. 7
                Etude in B minor, Op. 25 No. 10
                Etude in A minor, Op. 25 No. 11
               
Nocturne Nocturne in B major, Op. 9 No. 3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 27 No. 1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Nocturne in G major, Op. 37 No. 2
                Nocturne in C minor, Op. 48 No. 1
                Nocturne in F sharp minor, Op. 48 No. 2
                Nocturne in E flat major, Op. 55 No. 2
                Nocturne in B major, Op. 62 No. 1
                Nocturne in E major, Op. 62 No. 2
               
Mazurka  Mazurka in B flat major, Op. 17 No. 1
                Mazurka in E minor, Op. 17 No. 2
                Mazurka in A minor, Op. 17 No. 3
                Mazurka in A minor, Op. 17 No. 4
                Mazurka in G minor, Op. 24 No. 1
                Mazurka in C major, Op. 24 No. 2
                Mazurka in A flat major, Op. 24 No. 3
                Mazurka in B flat minor, Op. 24 No. 4
                Mazurka in C minor, Op. 30 No. 1
                Mazurka in B minor, Op. 30 No. 2
                Mazurka in D flat major, Op. 30 No. 3
                Mazurka in C sharp minor, Op. 30 No. 4
                Mazurka in G sharp minor, Op. 33 No. 1
                Mazurka in C major, Op. 33 No. 2
                Mazurka in D major, Op. 33 No. 3
                Mazurka in B minor, Op. 33 No. 4
                Mazurka in E minor, Op. 41 No. 1
                Mazurka in A flat major, Op. 41 No. 3
                Mazurka in C sharp minor, Op. 41 No. 4
                Mazurka in G major, Op. 50 No. 1
                Mazurka in A flat major, Op. 50 No. 2
                Mazurka in C sharp minor, Op. 50 No. 3
                Mazurka in B major, Op. 56 No. 1
                Mazurka in C major, Op. 56 No. 2
                Mazurka in C minor, Op. 56 No. 3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Mazurka in A flat major, Op. 59 No. 2
                Mazurka in F sharp minor, Op. 59 No. 3
               
Ballade    Ballade in G minor, Op. 23
                Ballade in F major, Op. 38
                Ballade in A flat major, Op. 47
                Ballade in F minor, Op. 52
               
Barcarolle Barcarolle in F sharp major, Op. 60
               
Fantasy   Fantasy in F minor, Op. 49
2021-7-18 22:59
官网上有140多位选手(总共160人参赛)每个人的短视频介绍,挨个看了一遍,有些感慨:
(1)大约80%的年龄在20刚出头,好多都是重在参与的心态;
(2)30岁以上的弹得技术还是挺深厚的;
(3)韩国高手不少,日本选手相对比较弱;
(4)俄罗斯的平均水平明显高;
(5)几十位中日韩选手平时训练和比赛用琴基本都是斯坦威和雅马哈(只见到一个日本选手和罗马尼亚选手用KAWAI),欧洲选手训练基本用斯坦威、欧洲琴、雅马哈。
2021-7-19 20:45
根据这届组委会规定,施坦威和YAMAHA是18届大赛指定钢琴品牌,在所有比赛中使用。另外,最多还有三个其他品牌可能会用到,但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些品牌。

初赛里,能看到施坦威和YAMAHA CFX两架琴来回换着用。在过去两届肖赛上,有斯坦威,YAMAHA,KAWAI SK。

PS:FAZIOLI顶级钢琴,音色真棒,在第16届上有出现过。
2021-7-23 15:18
最近一周一直在追第18届肖赛的初赛,有时会跟孩子一起看华沙早上的比赛录像(墨尔本时间6PM开始)。有一次,孩子说也想参加这个比赛。当爸的我说:好!

开始研究参赛的主要条件:

(1)首先对水平的要求:把这届148个选手的资料翻了一遍,能入选到初赛的,基本都是:

音乐专业,平均学琴12年以上,最多的20来年了。

要么是音乐学校的在校生,要么是专业钢琴演奏家。(只有一个是中国学生在日本学医学和音乐双学位,还有一个是做了母亲的妈妈24岁。)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周游列国巡演了。

大多师从名家,特别是俄罗斯的。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和波兰都属斯拉夫民族,虽然世仇,宗教和文字不同;但毕竟血浓越水,根上还是相近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Mazurka】,大多数外民族的人(包括南欧源宗是南斯拉夫人)都弹得不如这个西斯拉夫(波兰)和东斯拉夫(俄罗斯)民族的人。

(2)需要有两个重量级推荐人,可以是音乐大家,和/或教育家。这些参赛选手几乎都是来自北半球,据说有7、8个参赛选手都是邓泰山的学生——【师承的重要性】,南半球几乎没有选手参赛(估计没混到北半球的圈子里+澳洲封锁国境中)

(3)初赛的交通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参赛选手自理,Stage I至Final 由主办方波兰承担来回交通费和住宿费。

(4)根据评委的分组,预(选拔)赛这148人,还不能称之为competition,直到Stage I;另外,评委成员不完全一样。
2021-7-25 21:12
这届肖赛直播的观看人数比上一届多很多倍,网络直播的力量很强大的。

话说看到入选Stage I的名单,留意了下,亚洲选手差不多十之七八都在海外留学中,或留学过。
2021-7-25 21:20
最近接到几个比赛取消的通知,基本上这一年没什么比赛了。前两天跟老师电话里沟通了比较长时间(上次长时间电话沟通还是一年前),老师说比赛取消也是好事,可以不用翻来覆去集中在那两、三支参赛曲目上,而是可以继续多学些其他的了,老师列出了不同时期的作曲家的几个曲子给孩子选,包括肖邦的那些练习曲,Rameau,Scarlatti,Rachmaninoff,Brahms,Haydn,Brahms,MacDowell,Debussy,Beethoven。孩子选了四五首准备开始推进

老师说孩子在演奏展示方面,莫扎特,巴赫的曲子还可以,但在肖邦Romantic这种类别,演奏还不够dramatic,这方面的训练要加强更多。。

这个学期开始准备Year 7、8、9的House Art,和另一位同学,一起给伴奏乐队做协调组织工作。
2021-7-25 23:08
在看孩子玩编曲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帖子,有些想法,回复原贴后,同时也记到这里。

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涉及到的方面很大。。除了前面大家提到的一些原因,是不是可以再往深层思考一下?

(1)“高大上”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感觉,是心理层面作用。不止你有这种感觉,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2)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作用,可能是拿中国民乐【对比】产生的。为了更直观,我们就把中国民乐拿出来,跟西洋乐来简单做对比,其他文化的音乐类似。

西洋乐动辄大几十人上百人的乐团来演奏,在歌剧厅,王宫皇室;听众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接触到。反观中国民乐,几十人上百人的乐团在古代都是皇家才能拥有的特权,这种封建等级制度让中国精粹的民乐,特别是大型民乐演奏没有百姓的沃土,没有生长空间。

(3)西方音乐在平均律出现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社会上的发展,音乐和声理论得到全面发展。反观中国民乐,在平均律被发现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封建礼教限制(只要同一,不允许出现不同声音),而被束之高阁,错失发展机会。所以中国民乐没有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比如系统性的记谱、和声和弦等。在古代一个民乐团,所有乐器都只能用同一个调式,没有和声和弦,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有时是齐奏,有时是先后演奏而已。中国民乐,在近几个世纪已经被西方音乐拉掉很远。

(4)因为上面的历史原因,中国民乐乐器也都是各自为政,都能独奏,而且能演奏出很高水平,但放在一起,就不能演奏和声音乐。所以近现代中国民乐几乎没有在和声音乐领域取得突破,反之,把一些西洋乐器加入进来,作为和声补充。

(5)因为西洋乐迎合了发展,所以相较于其他文化的音乐来说,是领先的,先进的。
2021-8-3 22:07
在练习时,帮着找到一首经典演奏版本,Danill Trifonov 对乐句的理解至深,以至于可以从众多版本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演奏的Rachmaninoff Paganii 18th variation,代领整个乐团的节奏

建议戴耳机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M&start_radio=1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51
2021-8-30 22:34
这段时间综合VCE科目、未来在大学里的音乐课程、LmusA练习进度等多方因素,我们和老师商量,先暂时停一下LmusA曲目的训练(几乎完成3/4),下一阶段重点放在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曲目上,熟悉不同的风格曲目。另外,孩子在准备两个audition,这个过程是第三遍温习LmusA的两个,感觉就像羽毛球运动员追求落地点精确到厘米那样。

以前连着好几年带孩子一起看【中国好声音】,从去年开始就不再感兴趣了,今年我也一场都没看。哪还有什么好声音啊,全都是套路,戏精,十几亿人的基数难道被十几年的娱乐节目给掏空了?国足也没这么不堪吧。晋级通道已经被各方势力瓜分,对外是娱乐老百姓,对内是利益交换。连罗永浩都去做脱口秀了,当今社会之浮躁与古罗马末期的奢靡之风相比,过之无不及。

记得“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有个教育宗旨,除了培养最好的钢琴家外,更高一级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可以传播音乐的使者。

幸好,在澳洲这个相对比较有信仰和公平的社会环境里,孩子们还是有相对比较多的通道可以得到世界最好的教育理念和训练。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不能贪慕虚荣,假的,浮夸的,浮躁的,那都是不对的。名、利都是家长自己追求的,不会对孩子的益处。
2021-9-28 23:19
【楼主在其他帖子里的回复,同步转到这里】
AMusA, LMusA,这些证明,在专业圈子里都是不入流,专门拿来忽悠外行人的。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澳洲的比赛,参赛选手里有一个我还认识,当年我孩子刚开始学琴时,他已经拿到LMusA, Fellowship,澳洲Music+Academic奖学金,顶级男校。大学学医,毕业后跑到英国专修,拿到Fellowship,电台也播放过弹琴,还跟其他钢琴手出过合集。今年也快30岁了。在这个比赛里,他没有进入最后的决赛。

如果为了这个考级证,忘掉学琴的初心,那就本末倒置了。特别是疫情期间,还能有钢琴这个玩具让孩子们娱乐,放松,这是多好的事啊!

我让孩子明年准备LMusA,但不强求,比如:有任何一次跟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这个LMusA的考级都是可以直接让路,甚至抛掉的(不考LMusA也罢,钢琴跟乐团合奏的机会非常非常难得)

我的观点:不管备考期间学5首,还是50首,唯一的标准是只要孩子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那就需要调整。前段时间,孩子拿刚学会的一句中文来造句:爸,我钢琴到LMusA了,牛逼吧?而且ta觉得:从LMusA到大师水平(以郎朗为标杆)比从零到LMusA,要难太多。感慨ta这种自信的同时,只能小小纠正下ta: 嗯,是比较牛逼,记得【牛逼】这个词是【半文盲】的人用。

所以,别局限在这些考级证里,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后,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上。
2021-9-29 10:48
你提到的这个现象挺有趣,教授老师拿这些证明纸,和专业圈子里的人,目的动机不一样。

专业演奏家不靠这些证明纸生活,这些纸不能拿来当饭吃。

教授老师里拿这些证明纸的比例一定远远高于专业圈子里拿这些证明纸的比例。因为教授老师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通过这些纸达到入职、升职、评职称等目的。(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相声里一句话:给长城贴瓷砖)

在AMEB大纲结尾,他们总会把上年获得AmusA和LMusA的人名印上去,在钢琴LMusA,NSW和VIC每年大约各15名。很多人有这些资质,但演奏水平不杰出,也拿不到教授、老师这些职位,或者乐团里的位置。现在能进到大学去教专业音乐的大都有比较著名的国际比赛获奖经历。
2021-9-29 11:50
全美的交响乐团里,各乐部的首席几乎大部分都毕业于郎朗的那所柯蒂斯。那所学校不收学费,从世界各地挑的都是天才中的天才。郎朗和王羽佳算是赶上好老师了,愿意为自己的学生发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他们拓展演艺生涯。

我非常理解你的意思,确实:小时候无论多厉害,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长大成人后,都【泯然众人矣】。

不走专业,仅从心理健康和陶冶情操来说,花钱在音乐方面到底值不值,是家长个人喜好。这也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根本。

为了学音乐弄得家里鸡飞狗跳,家庭关系剑拔弩张,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2021-9-29 15:47
楼主在其他帖子里的回复,同步转到这里】

我的意思是:这些证书在专业圈子里是不入流的。有多少孩子要走专业路线,家长会让孩子去专门考级?真正走专业路线的孩子,家长也懂行的话,根本不会让孩子把目标放在取得这些证上,而是去训练、训练,再训练。最后去市场上拿到一席之地。这是职业路子。

说得更直接些,这些所谓的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很多不懂音乐的人,去衡量自己所谓的音乐水平,而做的一个标牌而已。在专业圈子里,远不如跟哪个名师学习、获得哪些国际比赛来得有用。

绝大多数人的人性特点是爱互相比,不但爱比,还怕比不过别人。所以这个表演的考级证明,不经意间成了这些大多数人互相比较的一个尺子,工具。你8级,我9级,他都Fellow了。

在之前的回复里,摘录了英国的一项统计,从90年代后期,英国学钢琴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之前排第一位的小提琴,而且越拉越远。那时正是中国人开始大量出国的时间段,这两个时间点结合起来,不难得出中国人把学钢琴的热情和偏执带到了世界各地的推论。

再看一下澳洲AMEB的钢琴考级版本,每3、4年就更换一次(目的是什么?明白人都明白)现在已经到了第18版。Violin还停留在第9版,Clarinet停留在第3版,Basson,Double Bass, Recorder 这些更是停留在第1版。

拿这个版本更迭的例子,是想说:搞音乐评级也是一门生意!搞评级的生意人也不傻,知道跟着人们的心理去引导,去赚这些人的钱,买卖双方利益交换,你情我愿,各取所需。
2021-9-29 23:15
相比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ABRSM和TRINITY,年轻的澳洲AMEB考级书的生财之道都是小巫见大巫。

ABRSM很聪明,不再用Series Number这么明显让人看到赤裸裸抢钱轨迹,而是换成了20**-20**年,这种隐藏时间轨迹的隐含方式。

现在ABRSM钢琴是3年一换版本。厉害的是,它把考级书分得更细,让人掏钱买:(1)Scales 从Grade1 到Grade8,每级一册;(2)Sight Reading 从Grade 1到Grade 8 ,每级一册;(3)备考曲目,从Grade 1 到 Grade 8,每级一册。

跟AMEB一样,对非热门乐器,比如像Bassoon,doulbe bass这些,更新版本就懒了很多,比如Bassoon直接把Grade 1-3出一本考试曲目合集,sacles也是Grade1-5合成一本糊弄了事。

所以,热衷孩子考级的家长们,好好想想这些考级机构在冠冕堂皇的面子后,是像音乐那么单纯么?
那些古典考级曲目,印刷的版税给了莫扎特、肖邦们了么?
2021-9-29 23:28
一个考级机构,客观上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建设促进音乐环境,推动音乐历史进程的作用,仅仅是可能的一点点作用,如果因此就认定他们多么高尚、多么权威,那就是钻牛角尖、一叶障目了。

Trinity的网址更有意思,后缀直接就是.com。公司啊!

要讲纯粹,讲高尚,这些考级机构连Salvation Army还不如。考级机构也是讲利益的,这个更纯粹些。我们不用虚头巴脑地去给人家捧臭脚。

名人周围从来不缺溜须拍马的人,考级机构周围也一样会围着一群卫道士,和假卫道士。平头老百姓把自己的孩子跟这些考级机构绑在一起,为了什么,自己心里都有杆秤,诚实地问问自己。
2021-9-30 01:06
当人们品着美酒,道貌岸然地谈论音乐,装腔作势出席音乐会,假装配合演奏家鼓掌,品头论足某某演奏技巧,渲染力,这些。。。到底在做什么?

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默默为音乐,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没有音信的年代里,做的事情?

跟我来一起听听这首Irish Tune from County Derry 吧,它最初是由一位默默无闻,平凡的爱尔兰女孩Jane Ross (1810年生于北爱尔兰)年轻时在家乡County Londonderry (德里郡)采集的,连同她收集的其它爱尔兰民谣一起交给出版商,待真正出版时,她已人到中年。跟大多数作曲出版结果一样,这首歌出版后一直没出名,直到1912年被填词成为一首歌曲(Danny Boy)后,才被移居在世界各角落的爱尔兰侨民作为思乡曲传唱起来。而那时Jane Ross已然离世30载。一百多年来这首乐曲被很多作曲家改编,并为众多世界著名音乐团体作为广为经典曲目演奏,更不用说歌曲Danny Boy流传至今兴盛不衰。可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那个在爱尔兰乡间采集民歌的小姑娘?Jane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没有带走本该属于她的荣誉。*

一个音乐家能在临死前说自己给世界带来贡献,无疑是幸运的。而更多像Jane这样的,她离世时一定不会想到她收集的曲子被世界传唱至今,世界也应还给她(他)们尊敬,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 剑桥大学于2009年出版的书籍里把Jane Ross作为这首名曲的收集人加入)


下面是这首曲子的钢琴版(arr. Percy Grainger)链接,还有很多其他版本,比如Danny Boy歌曲版,管弦交响乐团版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f-UtLsqDU

当我在网上挨个听不同版本时,觉得这个版本最让人动容。翻来覆去听了几十遍后,把链接放到这里前,顺手查了下这名现居英国的演奏家Penelope Mary Thwaites居然是澳洲英国双国籍(父母都是澳洲人);更巧的是,她出生在墨尔本 (在Ringwood上学),后于墨大毕业。她擅长表现澳洲作曲家们的作品,尤其是Percy Grainger。难怪这首曲子演奏得如此动人,这可能就是同源同感罢!

向Jane Ross致敬
2021-10-6 20:46
从网上摘录了一段有关斯坦威和YAMAHA的比较,挺有意思,我没观点,大家看一下:

霍洛維茲是斯坦威钢琴忠贞不二的铁粉,年轻时认定这个品牌,在之后所有的公开表演中,包括家里,都只用斯坦威,霍洛维兹25年之久的御用調音師法蘭茲莫爾(Franz Mohr),曾說明:

手工的史坦威鋼琴與其他量產式鋼琴(他以山葉YAMAHA鋼琴為例)的差別,他說道全新的史坦威跟山葉鋼琴在聲音上並不會有太大差距,但差別是差在衰退的速度。山葉鋼琴隨著時間音色會有不可挽的急速衰退,而史坦威卻幾乎沒有衰退的跡象。法蘭茲.莫爾將次歸因於原木的手工挑選和機器化大量生產的不同。

在此透露個小祕密,雪侯利(老霍的得意门生)錄製的CD99和CD-100兩張專輯都是使用三葉鋼琴,而法蘭茲.莫爾聽了唱片後頻頻稱讚說雪侯利所使用的漢堡製史坦威真美。而雪侯利因顧及這位調音大師的顏面,至今仍未糾正他。不過這另一方面倒也印證了法蘭茲.莫爾的“新琴差距不大”理論。

---------------------------------------------------------------------

终于等到18届肖赛第一轮开始(10月3日),台上放了三架琴,分别是:Steinway 479, Stainway 300 和 YAMAHA CFX。能听出区别么?

10月4日,除了Steinway两台雷打不动,Fazioli 308、和YAMAHA CFX 轮流各半场。

之后又有KAWAI SHIGERU EX和 Fazioli F278也出来亮过相, Steinway始终占据2/3出镜率。
2021-10-7 21:45
这几天的肖赛中,想到一个问题:所有的钢琴比赛都是评审们在现场看比赛选手演奏,如果像【**好声音】比赛那样盲选,会怎么样?

昨天在看这些选手比赛时,有一种感觉,就像厨师们在比赛做菜,肖赛,就是一个菜系,选手用大赛提供的几炒勺(几个品牌钢琴)做出指定范围的菜,然后评委们品尝排出名次。(看其中一个选手表演时,突然蹦出来“脆皮乳猪”这个景象,外皮酥脆,内脂细润,肥肉不油,汤料都浸透在肉里,浓香味美)

如果像前面提到的盲选,菜盘上只标出厨师号码,评委选出号码就行。这样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2021-10-9 20:37
给不爱练习Scaling的孩子们找到了巨神支持

Richter (里赫特)自传式纪录片

这个人是20世纪全球钢琴界里如巨神般存在的,世人对他的赞扬已汗牛充栋,不再赘述。他非常讨厌练习scaling,极少专注练习scaling,这一点可以在自传纪录片第一部分里找到。他的专业成长之路可以用“从民间走来的高手”来形容。小时候就闯江湖:为剧团、俱乐部、红白喜事伴奏,歌剧表演。到21岁,才跑到莫斯科去受正规系统训练。成名后,参演过苏联电影,在里面扮演李斯特。

这部他临死前2年拍的一部自传体纪录片 (YAMAHA赞助),俄文原版英文字幕,上下两集链接见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C5nTzkbGg&t=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1xWRiZlRE&t=0s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在影片结尾处,耋耋老翁对着镜头说:我不喜欢我自己,是的。(I don't like myself, That's it.) 估计很多人老死前都会有同样想法,但不会宣告给世人,更不会直面世界大众说出这句话。作为一个高光过的人能这样讲,已然是放下了虚荣,仍纠缠于过去的很多事情,甚至扭曲。

估计很大程度上跟他自己的母亲两次结婚、生父被苏共枪决、由于自己的德国血统而不得不在俄罗斯政治社会下低眉顺眼、对政治压迫的紧张...等种种悲情有直接关联。影片基本没有涉及到自己跟妻子中后期生活的情况,影片中两个人分别位于不同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时期)接受采访。总而言之,在父母关爱下,直到少年时期还是比较幸福的。

自己一生都不快乐,这是每个做父母都不愿意看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
2021-10-19 18:58
疫苗并不有效降低Cov-19感染率,只是降低感染后患重症的几率和程度。

所以,祝愿琴童们和爸爸妈妈们安安全全,保护好自己。

我孩子最近一直学不同作曲家的曲子,上课时对音质要求并不那么苛求,所以墨尔本封锁以来,一直在上网课,假期也做了make up lesson ,几个月下来,进度还是挺好的。
2021-10-22 10:40
对18届肖赛的获奖名单真无语了~~

从初赛到决赛,一点都没听出来Bruce XIAOYU LIU有冠军的水平,能力很平常。在我看来,并列第二名Alexander Gadjiev和Kyohei Sorita都远高于LIU的水平,尤其是Kyohei在这届选手里算是挺出众的,但好像也没达到冠军水平。特别是在决赛时,大家水平拼得就是个稳,LIU一上来就出现了一个失误奇怪的音。

看了下LIU留在肖赛的简历,对过往获奖历史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只是强调跟若干中国、以色列、乌克兰、加拿大等乐团合作。反观第二名的两位,获奖记录非常清晰,比如Alexander在获奖履历中显示在2021年获得过悉尼钢琴大赛冠军等等。。

一个水平一般般的人怎么能获得肖赛冠军呢?抱着八卦的心态,简单挖了一下:

刘晓禹1997年在法国出生,网上说是父母都是北京人,在法国留学认识的,我个人推测:那应该大致是1995年左右结婚,1991年左右出国,那个时候两个人都能出去留学的家庭基本都是官宦。官宦家庭最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在一篇刘的经纪人采访报道里,提到过刘的爱好里有围棋和赛车。。

另外,他目前的老师是邓泰山,这个人确实厉害,历史上带过不少学生进入了肖赛决赛。如果肖赛颁发最佳导师奖,肯定非邓泰山莫属。

最后,据说这次决赛的最终结果比预定时间拖延了3个小时才对外公布,可见里面分歧实在太大了。
2021-10-22 11:26
谢谢,我不纠结比赛结果。
八卦下这个冠军水平虽然一般般,但背后人物们的影响力还是很强的。上届的赵算得上是鹤立鸡群,实至名归。这届肖赛比上届低,冠军宝座都可以空着不选。

上次有这种横冲里冒出来冠军的感觉,还是十年前第一届中国好声音里的那个冠军,都是背后人物的胜利。
2021-10-22 14:25
八九出国,大都是政治避难。自费的凤毛麟角啊。如果是公派能达到同出北京,共住法国,这难度不是凡人可以想象的。而且儿子后来还能爱好上赛车,更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老爹能靠卖画供得起孩子师从邓泰山和玩赛车,那肯定不是俗人。

反正,一般都会有八卦媒体对冠军家庭做些八卦采访,有兴趣吃瓜的群众拭目以待
2021-10-22 16:47
好奇问下,为啥说奇葩的颁奖典礼呢?我只挑了几个点看了几眼。有哪些奇葩精彩的地方么?
2021-10-22 17:52
我们只是趁着孩子学琴,看看肖赛凑热闹。。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追了。

2018年,我给十几位十几年前在这个论坛里【展示】(感谢远方00的提醒,把“秀”字改成“展示”)自己孩子音乐表现的人发过私信,征询在我发信时点,他们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情况。

如果不回复,那可能包括两个含义:(1)离开足迹,没有再登陆;(2)看到我的私信,不想回答。不想回答的原因肯定有很多,但假设在收到我的问询时,他们的孩子在音乐方面仍有发展,想必回复的概率会非常大。

结果是,除了一人回复外,其他所有人都没有回复。这位回复的人说他孩子长大后也没有在音乐方面有发展。

所以,我提前做好了孩子【将来不会在音乐专业方面发展,而只是作为辅助娱乐项目而已】的准备和预期,所以学琴,孩子和大人都开心就好。
2021-10-22 20:08
刚刚从新闻得知,李云迪 昨天(10月21日晚上9点北京朝阳警局宣布)因嫖娼遭拘留,这跟肖赛结果公布时间是同一天(比赛在波兰当地时间晚上23:30宣布,北京时间21日凌晨5:30)。这个时间点太精准了,16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件打脸肖赛的事,想传递的信号太明显了,莫非有大佬(姥)们对肖赛这个新晋冠军有看法?

留意看下当时宣布比赛结果的现场录像,冠军跟所有评审依次握手,可以明显看出是哪些人挺他。

这位冠军有点意思了。
2021-10-23 23:00
不进音乐职业圈子,但如有合适机会应该会把音乐作为一门爱好,将来在大学也系统性学习一下。钢琴好,相比于作曲好,要差得比较远。换句话说,作曲牛才是真的牛,想成为一名其作品能流传给后人世界的作曲家,比成为一名钢琴大师难得多。


目前孩子结束【肖邦“英雄” op 53】阶段,进入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2】(Hungarian Rhapsody No.2, S.244/2 )这个阶段,同时扩充各阶段代表性作曲家的曲子。
2021-10-23 23:21
谢谢你看得这么仔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不同年龄层对这个字的理解角度不同:80、90、00后对这个秀字大都不太在意,70后往前的人会觉得在我上下句的语境中,秀字会稍有一点点嘲讽意味。当然,这不是我想表达的初衷,为了准确,所以修正了。
2021-10-26 18:09
上音的十级相当于比AMUSA低一个级别样子。因为要考上音【演奏一级】(相当于AMusA),必要条件是拿到上音十级证书和高级理论证书。相关链接见下,希望能帮大家更清楚两个国家之间考级的对应水平。

https://www.sohu.com/a/283392312_675295


另外,ABRSM 和Trinity 与 演奏级的对应关系短文(见下面链接)

http://emilyleemusic.com/index.p ... 2012-02-19-05-33-14
2021-10-27 21:24
钢琴老师要求16岁以上的孩子们要打完两针才可以进行室内面对面上课,否则是室外电子琴或者网课。还好,孩子14岁,还可以跟往常一样继续面对面上课了。


关于打不打疫苗的问题,我们现在也越来越担心:大人可能选择余地比较小。但对于孩子,打还是不打,要非常非常谨慎。

最近有两拨比较有名的教授或者实验室专家,对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疫苗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我们所被宣传的内容有很大出入。

链接:
(1)https://www.drrobertyoung.com/po ... -in-cov-19-vaccines

(2)google下:a press conference from the pathological institute in Reutlingen, Germany. The pathologists Prof. Dr. Arne Burkhardt and Prof. Dr. Walter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the autopsies of eight people who died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其中第2个链接,是德国几个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内容,这个发布会的内容已经被全球大部分媒体禁声了。

家长们给孩子打疫苗,还要慎重些。
2021-11-4 16:52
昨天是孩子跟钢琴老师学琴九年整,老师感慨时间白驹过隙。我存着几段小录像,当时老师弹奏示范。录像里孩子那时6岁,在老师周围爬上爬下,还跑到镜头前做鬼脸。。
2021-11-30 19:48
前几天,孩子到老人家里看到存放在那里已三年的YAMAHA  C3A,上去演奏了一曲Rachmaninoff 的Paganini Variation No. 18,居然也像模像样的有专业姿势了,身体姿势的摆动,的确带出了很美的音色,跟身体不太摇动时的渲染力差别很大。另外,让我惊奇的是,这台31年旧的C3A距今应该有4年没调过律,中间还经历过一次搬运,音至今还蛮准的。
2021-12-2 22:16
从网上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打架子鼓的小姑娘(小名跟我孩子一样,看她打得真开心,链接放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小朋友更多开心打架子鼓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_TlF1nh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84z6fNtjQ
2021-12-3 18:52
小孩肯定很喜欢~~~

对内行来说,我对鼓就是外行,不敢有什么建议。

我当年非常膜拜赵牧阳(90年代初他那盘《流浪》,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赵老师在当时犹如中国摇滚乐队大师级鼓手。

我只能把以前跟玩乐队的人有关鼓的内容写一下,或许对你给孩子买架子鼓有参考:

(1)玩真鼓。电子鼓主要是受环境噪音限制,如果没有这方面顾虑,选真鼓。因为真鼓上的各种技术在电子鼓上训练不出来,比如手感力度,擦片等。
(2)真鼓如果长期玩,儿童听力可能受损,当然现在都有一些比较好的护耳措施。如果短期玩,也不用顾虑。
(3)鼓、弦乐,键盘乐器,对乐理的要求从低到高,换句话说,如果长期玩鼓,不学键盘、弦乐,乐理水平相对比较低,和弦对位等复杂的乐理很难掌握。这也是为什么在音乐系,打击乐和管弦乐的同学乐理水平普遍不如弦乐和键盘。

就这几点吧,希望是有用的建议
2021-12-3 18:57
对Roland的钢琴很推崇。对鼓不了解。
2021-12-3 18:58
你提的要求就是给我的动力,一定。
2021-12-6 12:25
很难一言蔽之。

不如换个角度来讲:如果说孩子曾经有过一段不喜欢钢琴的短暂时期,我敢肯定我一定是(过去式)那个因素;而这位老师就是那个能让孩子始终如一热爱音乐的人。
2021-12-23 22:53
孩子终于舍得弹Debussy了,ta之前一直不太习惯那些印象派音乐,觉得很怪。前段时间老师给了曲子“西风所见”,孩子不太花心思。后来我跟ta讲,其实Debussy也算是很有意思的作曲家,他勇于突破当时已经约定俗成的套路,尝试用崭新的织体布局、不和谐和弦,却被当时评论(讽刺)为“印象派”。

世间颜色以七色为基调,其他色彩都是在这七种颜色搭配出来的。既然画可以在七色间创作,音乐为什么不能在CDEFGAB这七个音之间做音色搭配融合呢?Debussy和Ravel就做了这样尝试,也许在当时不算什么,现在也不算什么,但至少他们的这种突破很突出,值得尊敬,我们可以多汲取些养分。

就算当下的流行音乐,说不定在百年后也有些将作为古典曲流传,别忘了,那些现在看来是古典的作曲家,写的曲子在当时都算是流行曲,要不然存活不下去。

就拿中文流行作曲来说,这两天因为其他事情,我列了一下近四五十年以来,至今还能比较有影响力的流行歌曲作曲兼歌手,有十来位。再减去吐字不清楚的,只剩下五位:崔健、罗大佑、李宗盛、童安格和周杰伦。
2021-12-24 18:11
哈哈,是的,他吐字肯定没法跟前四位比,只是那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实在不错,周杰伦式的唱法也就被我忍了。
2021-12-24 21:00
“请教” 不敢当。
孩子喜欢J.S Bach,大概是从前几年开始准备AMusA 时逐渐喜欢的。估计是受年龄成熟度的影响,目前喜欢的程度跟喜欢莫扎特、肖邦这些人处于一个水平。
2022-1-2 02:41
最近钢琴老师建议孩子跟同学表演小提琴/钢琴二重奏(或伴奏),一些小提琴/钢琴二重奏,跟孩子同步听,其中有几首真挺不错:

Mozart Violin Sonata No. 21 in E minor K 304
Shumann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ajor
Leclair Violin Sonata in D Major Op. 9 No.3
Weiawski Polonaise No. 1 in D Major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5 in F Major Op.24
Brams Violin Sonata No.2 in A Major Op. 100
Schubert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Op. 574


今天是2022年1月1日,又看了一遍电影《音乐会》(The Concert)。老柴这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每次听都是那么震撼!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一个钢琴伴奏的改编版本,以Curtins的两个学生诠释得最好(钢琴伴奏的人后来又去Julia读硕士)。希望孩子们有机会能一起表演这首曲子。


老师说孩子,目前演奏Classical时期的作品还可以,在Romatic时期作品的处理上需要进一步增加表演性。

跟老师也就孩子未来1-2年的学习方向取得共识——不拘泥于LMusA考级,在未来这一年内涉猎尽可能广泛的作曲家作品。
2022-1-14 04:28
请教:有没有人用过STRICH【蓝牙乐谱翻页器】BT-N1,体验怎样?或者有没有其他牌子的蓝牙翻谱器推荐下?先谢谢了~
2022-1-21 20:29
这两天在天猫上想给孩子买个竹笛,问ta想不想要,没想到孩子满脸兴奋地第一句就问:是不是【功夫熊猫】里的那种笛子?

之所以没想到,是觉得孩子对比如无人机什么的,没什么兴趣;没想到玩了这么多乐器,仍然对更多的乐器还有兴趣。我就想琢磨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显然不能单纯用——喜爱音乐——这个其实是一个结论来做原因。

我觉得深层次的原因是与:孩子从最最最初接触外部世界,大人如何对待孩子行为的反应有直接而且非常重要的关联。

举个例子,
刚开始蹒跚学步时,孩子摔倒,我们不会去扶,让孩子自己起来。
4、5岁的时候,特意把五六张长靠背椅放倒,一个挨一个,让孩子从头爬到尾,爬不过去,自己想办法。
5、6岁时,孩子自己第一次攀爬1.9米的后院围墙篱笆,后来喜欢翻篱笆出去,再从外面翻进来。
穿着鞋在山里烂泥坑里踩水玩,十一二岁从横倒在河上4、5米高的枯树上走来回。
从学校带回来几只小鸡仔养大,等等。。

这些行为,我们都不阻拦,甚至我还在枯树上先做示范、鼓励孩子。没有大人的干预、批评,孩子会对自己充满自信的,有了第一次,才会有更多次,慢慢就熟能生巧,可以攀爬更高。后来,孩子对室内攀岩(喜欢不断挑战更高、更难的);骑马等就一直很喜欢(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还自豪说自己终于成为Horse Girl了)。。。

我小时候,周围有些朋友被家里管得很严,怕摔着、磕着,不让爬树、翻蔷。其他小伙伴们熟能生巧,已经可以在3、4米高的单墙上追逐如履平地时,那些被严管的小伙伴只能在下面待着。那时别人再帮他们上墙爬树,他们自己却已经丧失爬墙树翻蔷的技巧、能力了。

孩子本身都有追求胜利的自然属性,在刚开始摔倒,出差错后,大小脑身体各部位会自然地去想办法解决,避免。

如果大人在孩子自我纠正过程中,帮忙、训诫、甚至惩罚式介入,孩子固然能很快圆满完成任务(满足大人的虚荣感!),但严重失去了大脑和肌肉修正、记忆、探索的机会;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如果不借助外力,效果很可能没有第一次好。这时大人会认为:我上次都帮你完成了,这次你应该能做得更好。其实孩子的能力还跟第一次没做之前一样。这时大人和小孩之间对事情的预期就产生了分歧。大人如果还沿着自己的思路去责难孩子,容易让孩子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久了之后,很有可能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

回到学琴上,我的这篇【心得】在讲理论时,可能谈”道“的方面比较多,”术“方面较少。这次就是”术“。弹琴虽是五六岁时候开始的事,但是从孩子蹒跚学步,就已经接收外部人们对ta的影响。所以,当孩子练琴没有达到大人的预期,大人可以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上面的情况。

给孩子自我纠正机会,或者让【懂得教育】的钢琴老师去引导。
2022-2-2 18:31
放假期间,孩子两周上一次钢琴课,也不是每天练琴。

最近想起以前看过的两段话:

(1)1924年,美国记者H.L.门肯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系统:“公共教育的目标完全不是启蒙和教化,而只是尽可能地减少个性,把不同的个体改造到同一个安全水平,培养和训练标准化公民,消除异议和创造力。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目的……也是全球教育的目的。”

(2)工业革命的来临要求工人们会阅读、会写作、还要会做算术,由此出现了今天的我们所熟知的公立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是依照政府想要的是用来为上层阶级利益服务的下属,既有文化有顺从听话,还可以拿起武器变成士兵。学校的课程也依此目的而设。——阿尔佛雷德.阿德勒

可见学校,是符合大多数人(特别是从体制内学校过来的)的要求。而在澳洲,人们生存空间相对舒适,外延容易的情况下,内卷不会严重。不遵守社会规则也可以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自尊心越强,代表内心越自卑。

【人格】不是书本能教出来,而是个人经历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用学知识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学音乐,往往也会从学知识的角度来看待在音乐道路上的得失。如果把学音乐看成是孩子人格培养的一方面,就能看得更通透些。
2022-2-21 03:52
最近有机会听了国内十级小朋友的表演,深感国内评级实在太水了,大致相当于AMEB八级,少数相当于CMusA。相反从不考级的央音附中那帮孩子,大把人是LMusA水平。

最后能考上央音钢表的,真是凤毛里的凤毛,麟角里的麟角。
2022-2-22 17:06
是的。

过去的每一天已经定格,所以我们能做的预判尤显重要。
2022-3-2 16:24
你好,很高兴这个帖子对您有参考作用。

老师的联系方式已发,请查收。
2022-3-3 00:48
对于不熟悉这个行业的家长来说,从那些发布老师信息的网站上,确实很难甄别良莠。

可以看看周围谁家孩子弹得比较好,问问对方家长对他们自己老师的评价,判断老师的风格和教学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这个方法直接,简单。

不知道悉尼有没有专门为孩子们定期组织的音乐会表演,有的话,可以去那里跟家长们交流一下。

第三个办法,在足迹网发一个求助帖子。
2022-3-5 02:00
不客气。

主动去找,别怕试错,也别怕其他人指手画脚。因为:悲观的人永远“正确”;乐观的人才会一直前行。
2022-3-15 01:36
欢迎讨论~~

乐理这个词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词,包括相对基础简单些的,比如: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还包括高级些的,比如:和声、复调、对位等。鼓手掌握基础乐理就可以(尤其是节奏方面的乐理)。

爵士乐队里的总谱里有鼓谱,只是基础乐理中的读谱而已,不能因此就认为鼓手的乐理与乐团里其他乐手水平相同。总谱里包括所有乐器,是要求乐队里所有乐器(包括鼓)完美配合,总谱可以让鼓手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演奏中扮演的角色,处理好进退、强弱和音色变化。

再举个例子:

音乐学院招生时,不同专业对乐理水平的入门要求也有差别。打击乐往往是排在最低门槛那个级别,而且在以后乐理学习时,在教学时间上打击乐跟其他专业有长短区别。

(架子)鼓更强调节奏感,在音高方面变化则比较少,因此复杂的乐理内容对鼓手来说并不是必备的。
2022-3-19 16:36
最近看了一篇挺有意思的科教片——动物的玩耍。里面提到幼年雪豹在树上玩耍跳跃、攀上攀下,掉下来后会再爬上去继续玩,随着时间推移,掉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并逐步掌握了在树枝间攀行的技能。科学家研究幼年雪豹脑神经元的突触(synapse)发生,当攀爬时,脑神经元会收到信息,并进行传递。进而完成动作,这种刺激的过程是突触发生。如果攀爬不成功,突触发生单向传递错误,下一次会传递给另外一个神经元;直到第一次成功,正确的突触发生传递也就第一次连接起来,以后每次成功的攀爬都会在第一前后元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这种“刻画”,不成功的放弃,从而形成稳固的突触发生(指攀爬这个行动)。成年后,雪豹在“攀爬”这个神经元上就变得非常成熟了。用人类语言直白地说就是“自我纠错能力” 。但这不是科教片想说明的,它最终想讲的是在幼儿玩耍中,通过自我调整,逐步形成成熟的神经元和成熟的技能。

我想,这些不是冲着专业路线去的孩子们基本都是抱着玩的心态去弹琴,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容错空间”。家长不懂教育的话,很容易让孩子不断在各种突触发生神经元里乱撞,找不到正路。懂教育的老师和家长则可以帮孩子搭建出一条条适合孩子的“神经元传递”路径。
————————————————————————————————————————————————————

这部片子里还提到了“多巴胺(Dopamine)”和“内啡肽(Endorphin)”,这两种物质对动物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两者地区别,简单地说:

前者是神经传导物,产生于对奖赏的预期(参看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能让身体产生短暂的快乐,比如打游戏得到奖赏的预期、快感,并不能长久维持。

后者是一种脑下垂体分泌,人体中产生和受体最多的地方是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地方区域,能带来成就感和内心宁静;通过适量的运动或者磨练,大脑才能分泌出少量,但可以维持长久。

给我的启示:内啡肽可能也就是所谓【心流】产生的化学原因。享受长久的成就感和内心平静是练琴过程中,乃至今后能带给孩子终身受益的期望。所以在练琴过程中,尽量不打断过程,保持愉快的学习环境,才有可能让这种物质让孩子终生受用。
2022-3-22 03:25
您客气了,我水平有限,只能粗浅地帮您分析一下。

【现有条件】:零基础、空闲时间不多。
【选择方案】:一对一地学、网上学习。
【目标】:未知、想系统学习,跟孩子一起进步。

首先,需要先设定一个目标,一般成年人学钢琴大多是为了乐趣,您可能还有一个和孩子共同语言,多交流的想法。一般来说,成人零基础开始学钢琴,识谱是最大的一个难关。成人大脑已经固化,接受五线谱的速度比小朋友要慢不少。如果想走得远一些,识谱这关必须要过。假设你的目标是用五线谱学习并能弹出【梦中的婚礼】这类四五级,比较好听的曲子,相信半年左右就能实现。

定下目标,接下来就可以看看【一对一面授】和【网上教学】这两个内容。基于现有条件,【一对一面授】如果没有时间练习的话,每(周)次回课的效果不会太好,时间长了,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老师;另外上课时,老师不太可能又教理论又教实际演奏,进步速度可能跟你自己的预期有差距。面授的好处在于能帮助你更迅速更直接地纠正错误,而这恰恰是网上授课的短板。

成人学钢琴,其实已经不太讲求手型之类的,所以在孩子学琴时,您在旁边也可以学这些技术。自己再从网上去系统地根据【网课】教程来学一学 理论 和 演奏方法 这些内容。然后可以和孩子授课时所学内容做一下对比,这样更容易理解。

如果后面想进一步提高,比如到七、八级;那时候,相信你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完音乐基础(Theory grade 1~3),可以比较游刃有余地跟线下老师一对一学习了。

以上内容,希望能对您有参考价值。
2022-5-12 01:31
前几天刚刚回到澳洲,过去四个月我一直在中国,期间给孩子买了一些钢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竹笛的乐谱。下面谈谈在国内买乐谱的感受:

第一点,毋庸置疑,在国内线上买书很划算。正版+原版引进版,这类书,大概相当于澳洲同类书价的1/4左右;如果再赶上节日活动,估计还能再便宜20%左右。至于海运回澳洲的费用,摊到每本书上成本基本可以忽略。

第二点,最好直接从音乐专业出版社的店铺购买,因为:

(1)  编者或者引进版本等诸多因素,导致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错误频出,所以我主要从【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几个有正版保障、并且(引进)版本内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天猫店铺上购买。比如: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是从波兰国家版引进,2021肖赛的那个冠军用的就是上海音乐出版社这套版本。
李斯特全集,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200首, 是上音出版社从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出版社原版引进。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也是上音出版社从德国亨乐出版社(Henle)原版引进。


其他乐器的乐谱,就没那么挑剔了,主要看版本是否得到广泛认同即可。

(2) 出版社线上店铺客服好。比起书店,出版社店铺的发货速度快、包装结实妥当、退款痛快、客服回答得专业全面,总之这几家出版社店铺让人完全放心、舒心。


第三点、版本很重要!版本很重要!

这次钢琴曲谱买了64本,其中62本都是上音出版社的。前几年买过上音出版的肖邦全集第一辑,钢琴老师说这个版本比她大学用的要好。这次更放心入手了第二辑,以及李斯特全集等乐谱。

虽然人民音乐出版社这么多年也出了不少钢琴书,但版本陈旧,且内容长期饱受诟病,所以要慎入。


最后总共买了80多本乐谱,用三个大箱子海运回澳洲,希望都能妥当运达。
2022-6-24 23:43
准备今年七月份的一次钢琴比赛,拿出Chopin 的Polonaise op53,,这个曲子去年就为这个比赛准备好了,因为疫情而取消。这几天孩子开始练,今天问我跟去年比有什么不同么。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今年更成熟,对全曲的控制力更强了。进一步提高的方法,可以看自己的录像,把每一秒里出现的瑕疵都纠正过来,当然不能失去整体感。

孩子说在弹左手八度连续迅速跑动那部分时,手都麻了~~
2022-7-18 23:22
最近一个多月的练习,时间都很固定。基本每晚9:00~10:00,只练一支参赛的曲子,老师把一些地方做了fingering调整,调整后音色变化更容易出来,长句起伏也明显得到提高,双手上行也更加干净。

因为要熟悉适应这些新的fingering,时间还是蛮紧的,好在没什么压力。

前段时间,孩子做了一个学校课题,选的是教学校Junior School孩子们弹钢琴,ta把自己以前很多曲子都录了像,放在Youtube上。term 3开学后,就可以给低年级的孩子们讲课了。

今天收到一个有奖学金的短期培训班的面试(现场)邀请,孩子不想去。因为去年ta刚够年龄线时也被选入面试(线上),但最后面试没通过,伤心了一把。我跟ta说,人生就是由很多点组成的,有些点在当时看似没有什么,但后来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不要轻易地对机会说 “不” ,把握住机会,把握住主动权。即便最后面试通过了,如果你不愿意,还是可以选择不去。
2022-8-12 01:49
进来更新记录下最近进展。

一个周末,冷风瑟瑟,早早到了比赛现场,比赛舞台是大型的声学音乐厅,比赛非常正规,来参赛的选手十七八个,居然清一色都是中国孩子。

我孩子排在第三个出场,现场发挥很正常,只是声音整个听起来还是有点闷。这次的选曲有点吃亏,难度偏高,精准度低,总体得分85/100,没能得奖。

孩子在比赛刚结束时,非常兴奋地跟我们讲,其他什么都不想学了,就想专门搞钢琴演奏。我估计是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份全身心投入和享受,给ta带来了莫大欢愉和心流。那一瞬间的巨大成就感,定然终身难忘。

拿到成绩后,孩子拿着评语纸看了一会儿,情绪还挺高兴。我们纳闷,没得奖,85分也不算高,为啥会高兴呢?孩子说,在自己的评语纸上,看到裁判给前面两个选手的得分印迹(估计裁判写得比较用力)落在自己的评判纸上。可以肯定:前面有一位走专业路线的,在国际大赛上拿过名次的,这次也没拿奖,得分比ta只高一分。估计孩子心里有些找平衡的意味——自己弹琴打酱油,能跟走专业,每天3~4个小时练琴的人比起来,得分差距不大。

对于这种想法,我们倒也没什么可说的,毕竟职业发展不在钢琴上。

接下来的一周,准备了一个由大学音乐系牵头,私人机构捐助大师培训班入学考试,就是去年孩子没考上那个。面试是在一个下午,位于South Melbourne一栋大学教学楼里。后来孩子跟同学描述,当时自己一个人在偌大的练习厅里,偌大的一台Steinwey,透过八层楼的落地大窗远眺大海。那感觉真Cool。我觉得孩子能感觉到Cooool就足够了,这种感觉能作为一种推动力继续坚持下去。

考完出来,大雨滂沱,一路上没聊面试的事。孩子忙着准备物理竞赛题。

过了周末,周二的时候,孩子过来简单地问我有没有收到面试结果的邮件。。。因为面试老师说这个时间会发出结果。。。结果是还没有结果。。。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孩子也没再跟我提。

接下来继续学新曲子,外加每周自学一首740里的曲子。

前两天,邮箱里收到了那个大学培训班的录取通知,孩子非常高兴,一扫几日来的沉闷,也解了去年的心结。机会终于把握在自己手里,要去。

接下来的课程正好跟滑冰课程冲突,滑冰是ta目前的最爱。但这最爱已然变成老二了。

从上面两件事观察,孩子应该逐渐具备内驱力一直把音乐玩下去了。。。。。
2022-8-25 16:53
最近差不多每两天练一次,每次1个多小时,除了练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两个740里的,两个肖邦Waltz),还要预习培训班的两个大曲子。

兴致挺高,有时练习得好,自己给自己鼓掌。孩子说在弹Op 25.no.5时,脑海里总是浮现朗朗那部动画片里对应的画面。。看来一部好电影真挺能影响孩子们的。

最近孩子让我看一部动画电视剧,正是“森林钢琴”电视剧(动画版),这部电视剧是在电影版之后十年,于2018年拍的。跟孩子一起看,不禁感慨万千,当时我给孩子推荐了“森林钢琴”电影,ta对里面的音乐着迷,乃至也是在五年级弹着K310拿到奖学金。如今孩子长大了,给我推荐了同名电视剧,还是主角人物,只是身边的孩子长大了。

所以,相信吧:【你怎么对孩子,将来孩子就怎么对你】

(2018年这版的森林钢琴,不同主角都是请非常有实力的大小钢琴家来专门演奏的。比如Ajino老师的演奏者就是后来在2021年肖赛获得第二名的反田恭平。)

作者: lingjoyau    时间: 6-2-2023 03:52
2022-8-25 17:53
可能我自己不会弹琴,所以看孩子弹琴,没那么着急。

到现在已经快十年,回想下,其中有两次真着急,可着急的结果是更加糟糕;反而是跟孩子一起享受的时光,让ta对音乐更有乐趣。当然, 如果没有孩子老师十年来的鼓励和潜移默化的培育(真觉得是“培育”,从各方面。),孩子也不会这么热爱钢琴。

老师的信息已经私信给你了。
2022-9-5 23:02
发一个链接,Prof .Andy老爷子在汉堡 Steinway采访,全程都是中文(英文字幕),里面些不错的介绍。还有教授关于学琴的一些观点/建议,与本贴很贴切,看完这个采访视频就能发现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ac2xlz3zM

2022-9-15 00:57
孩子网上订购了一个Otamatone 的电音二胡,当玩具玩,有点像人声,也有点像二胡声,挺有意思,日本人搞得有创意啊。

现在钢琴老师的课和集训班的课都安排在了周日,从上午到下午总共4个小时课程,连同午饭和来回车程,周日八个小时花在钢琴上。如果把全部曲目都练一遍,每天要两个小时。这对十年级还有一些其他活动以及明年准备一门VCE,并且将来不走专业路线的孩子来说,每天两个小时练琴是不现实的。前段时间,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练习,结果还是影响到其他学习。所以今天,我跟孩子商量,能不能把练琴时间减少些。(以前希望能多练些,现在正好倒过来了。)

2022-9-15 14:12
写标题时是五年,到现在又过去了五年,十年挺快的。中间我也吐血过几次,后来还是“孩子的进步”给我回血了。
2022-9-15 14:17
有时会想,等将来孩子也老了,还能优雅地在琴边弹给ta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弹自赏,都是件美事。。
2022-9-15 14:22
每个孩子在4-5岁,对上音乐课的反馈不一样,上课不能坐得住得话,效率不高。可以先联系下老师,听老师建议吧,信息已私信给你了。
2022-9-15 22:13
前几天听孩子练习 Chopin Waltz in A-flat Major ,Op 34 no.1,有一小段竟然似曾相识,每次听到这里都很有感觉。有一次孩子练完跑来问我,觉得弹得怎么样。我说这个曲子真好听,尤其喜欢那一小段,孩子也说非常喜欢那一小节旋律。

在脑海里想了半天,又上网找来材料,才明白原来那似曾相识的一小节旋律出现在王洛宾的一首歌里(当然有一些变化,但从走向上还是能找得到从这个Waltz上借鉴的痕迹)。下面是Krystian Zimerman在1975年演奏的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RANHNg5PE

有没有人能听出来,王洛宾的哪首歌里有类似的旋律么?为了方便,将范围缩小到下面三首歌:

1. 在那遥远的地方;
2. 掀起你的盖头来;
3. 在银色的月光下。

猜中的有加分
2022-9-22 21:12
前段时间,孩子跟我们闲聊天时,给自己未来职业选项做了排名,顺序是:钢琴演奏家、物理学家、宠物医生、警察。

之前学校职业评估是物理方面的,这跟孩子兴趣非常吻合。把“钢琴演奏家” 排在第一的位置出乎我们意料,估计多半是孩子一时兴起而已。。。。再等段时间,看看会不会有变化吧。要不然,我还得往回拉一拉孩子~~
2022-9-24 19:03
拉一拉】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太过追求音乐极致往往容易反噬。

我自己可以算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在我听说的、亲身经历周边的,看做音乐的人,绝大多数都不快乐,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命运多舛(毕竟普通人的经历起伏都差不多),而是因为他们心理跟大多数的普通人相比,有的更桀骜、有的更玻璃。追求音乐这件事本身也是把双刃剑,小打小闹可以强身健体;要真去打家劫舍、劫黄冈,那是需要有异于常人的心理素质,否则就被反噬。特别是在舞台上表演,表演细腻,要从里到外表演的像那么回事,演绎曲目,要求感情细腻,这些要求对男孩、女孩概莫能逃。就像几年前在这篇心得里提到的那样,我有几个搞音乐的同学朋友、基本都离婚了,或者一直就单着,独身。

总之,在现在社会下,桀骜也好、玻璃也好,都把自己反噬。还是内心粗壮、强大些比较适合丛林法则,包括家庭、工作。

2、不要过早局限自己。

我是这么看的,要想成钢琴家,一个是要趁早出名,一个是要有合适机会。孩子有一些音乐天分,但看不出那些天分能足以支撑ta成为钢琴大家,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去投名师,能用音乐陶冶下自己,让自己的音乐快乐下周围的人就行;同时如果又能通过钢琴训练提升大小脑能力,这是gift。所以将来如果真要吃钢琴这碗饭,我觉得最多就是钢琴soloist,在一些不出名的演奏会上赶赶场子而已。弄得好,有些半职业性质的室内乐团/乐队合作合作。再或者搞个PHD出来,在中学教音乐。这出路就不错了。剩下的路子还有走穴、自己教学、做media等。走穴的生活很颠簸,组建家庭后这日子咋过?自己教学,倒是属于越老越吃香那种,也少了学术圈、演艺圈里的勾心斗角,倒不错。前段时间参加过一个比赛,评委在自己国家拿过很多奖,但到现在也没能在学校谋到职位,只能自己教学。可见的天花板,孩子目前还看不到,我们也先不做出评价,因为:

从理科转到音乐容易,反之则难度非常大。比如大学里学理科和音乐表演双专业,有些学生毕业后弃理从乐,都能走得通,毕竟有点像“降维”发展。都来得及。

只不过,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体验不同收获的快乐,或许大二的时候,就能决定未来方向了。都来得及。。
2022-9-24 19:06
我们的看法比较接近。特别是处于teenage,引导,只能引导。就算是孩子将来教小孩子钢琴,我也认了,只要ta身体、心理都健康,平安,就行。这个世界不安定,我们偏安一隅,家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好。
2022-9-28 22:43
说得对。

关于【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生平已然为她这句话做了注解。她确实出名是趁早了。至于每个名人出名后的发展走向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前文里想表达的意思是:若想出名,就要在很小的时候往这条路上奔。大概率上:成年后名气大的艺人往往在小时候已惊为天人;反之,小时候不惊人,长大后成家成名的例子不是没有,只是比前者少太多。

在孩子小时候能发现其天赋,再加上家长和老师一股劲儿的投入,孩子成名的概率相较于成年后出名的概率大很多。这跟绝大部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凡人之猎奇心有很大关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艺领域尤甚。张爱玲用其前半生经验精辟地用白话指出这一社会普遍现象。

现实中,老师也愿意投入更多心血来培养一个既有天分、家长又想让孩子走职业路线的对象。这些都在客观上都给孩子较早成名提供了土壤。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被很多人拿来鸡娃,这就有点【把张爱玲的一句话放大,甚至不顾当年的环境,而滥用】的意思。“滥用”的结果就是反对的人对这句话,甚至对张本人产生负面看法,这对张爱玲是不公平的。)
2022-10-2 20:49
前几天,孩子在和ta妈一块看ta的滑冰教练比赛录像,教练从7岁开始滑冰,十年后也小有成绩。孩子可能在想,如果ta七岁时也正式学滑,或许也能取得这些小成绩。。。先不管伤痛等因素影响职业发展,单就是否从事钢琴表演职业来考虑,把我长久以来的一些疑问和思路捋了捋,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前面讨论过【出名要趁早】这个话题,细细琢磨起来,这句话多半适用于娱乐界,因为年纪轻轻取得成绩,本身就很容易吸引眼球,加上各路利益方推波助澜,比较容易形成气氛,社会风气。到了青年阶段,有了靓丽外表的话,也很容易出名。不知道大家注意过几个当下比较受欢迎的钢琴家,走的都是偶像派、或者性感派路线, 比如加拿大出生的金发小帅哥、格鲁吉亚女、柯蒂斯中国女等,商演日历排得非常满,对于走这样的路线,当事人必须要【出名需趁早】,老了卖相就不好了。

弹琴,弹别人的谱子,按照作曲人的要求来表现,弹得再好,甚至还原作曲者再世,还不是自己的创作。就好像——大家都坐在画作【向日葵】前来画,看谁画得更像梵高的笔触,画得最像的可以获得荷兰国家大奖,每五年举办一次大赛。又好像——不同歌手翻唱同一首歌,然后拿个大奖来奠定下自己的江湖地位。

这个方向不过是被不同利益方拿来实现各自目的的工具而已。

作曲则不然,是有创造性的,如果从小有机会,把作曲潜移默化地输入些,是挺好的。
2022-10-2 21:34
希望心得能有参考。祝您和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收获快乐。

老师联系方式已私信给你了。
2022-10-4 17:29
接前两天发的弹琴、画画向日葵、比赛、那个帖子。主要是想表明:弹琴应该是以给自己和别人在心情、思想或者境界等方面带来提升和享受的,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都值得赞扬。弹琴不应该是奔比赛拿奖,比谁模仿得更像而去的,那有点像被别人娱乐,当然抱着去锻炼提升的目的去比赛是另一回事。

你能想象么:一个国家的臣民——猫为了纪念自己的国王,以国王的“猫步”作为高端行为,争相效仿,走“猫步”在猫的国度里可以让猫们获得愉悦、甚至哲学性。学校甚至开设了“猫步”专业,比赛时,下面的一众猫评委们看着台上的选手们表演,各个若有所思,然后再做出谁走得更像“国王”。

人类寓言里的情节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发生的,而人类没有觉察到,或者几百年后,审美风俗改变后,再看当今发生的事情才多少能领悟些。
2022-10-24 21:21
最近两个周末,连续到现场观赏了三场演奏会(就是孩子参加的那个program组织的汇报表演)。

这三场演奏会上,基本涵括了目前常见的乐器种类。钢琴表演的全是华人,管弦乐里华人占一半。

经过两个多月培训,孩子整体水平有一定提高,ta自己希望明年还能有机会继续参加。
2022-10-25 21:32
也许看看一本鲁迅推荐的《中国人的德行》(明恩浦 著),就能理解自己的心态了。我希望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尽量避开中国传统缺点特质。
下面是一段视频介绍这本书的,(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年7月18日-1932年8月31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oJeFfh_IQ

2022-12-19 22:22
最近两个月,连续听了两百多盘classical CD,里面包括了十七世纪一直到十几年前的作曲家共九十多位,自己或者带着孩子穿梭在墨尔本街头,看着街两边两百多年的旧迹,听着当年那些作曲家的音乐,体会他们的乐思~~愈发感到作曲才是艺术;演奏得再好,说到底也只是门手艺。

孩子在后座一直戴着耳机,偶尔会一起听听CD,享受古典和近现代音乐,还没有我这种感受。

上个星期,一如往年,老师又带领学生们去一家养老院表演,我印象里,前前后后这些年已经给七八家不同的养老院表演。今年去的这家,组织得很好,三十多位老人坐满了活动厅,老人大都八九十,每人一部四轮豪车——手扶助力架,拼了大几十年,肯定也拼过各色好车,终于到最后,都开同一个牌子,人生到这个时候,已经没啥可拼的了,就剩下看谁活得久一些。男老头明显比老太太少得太多太多——真符合自然规律!

孩子们的表演质量都挺高的,有些小朋友弹的六七十年代的流行金曲,非常有韵味,老人们激动地身体都在摆动。最后孩子和同学合作一首双手联弹,把唯一一位躺在重病椅上的九十多岁老太太弹兴奋了,枯瘦的一双手在空中挥舞弹奏,脚也蹬在空气中,像踩下pedal,养老院工作人员特意拍下这难得一幕。

今晚,孩子接了朋友发来的任务,准备给当下正流行的两首歌曲做钢琴伴奏,录好音后作为生日礼物送出去~~
2022-12-20 15:59
我觉得:因人而异,最终殊途同归吧。无所谓效率高低,不是还有一句——厚积薄发么,厚积的过程在外人看来很无聊,孩子能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了,这期间外面给的压力是正面还是反面,有时家长都不懂,或不愿正视。在我看来,无论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老师,孩子能保持住兴趣就是唯一标准,其余的自有各自造化。

补充一句:
因人而异,我觉得,长句练习对自己的孩子有益处,除了之前提到的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对建立弹琴自信心有帮助,刚开始一个新曲子,不拘小节,先建立整体感,后面polish时再抠细节;所以不怕犯错。
2022-12-20 22:23
能再读一次~~ 你太厉害了!
真高兴这篇【心得】能给您带来一些参考作用。

说实话,我更希望自己孩子生活在【盲目自大】中(虽然现实中远未实现),这至少比生活在【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中要开心得多,更重要的是——在自大中,长大后外界环境对其伤害或许会小一些——不惧别人评价。

另外,留意到您提到的“奖杯”。每个家庭对此的态度可能不同,比如我们根本没管孩子的奖励,奖章奖状都是孩子自己做主,愿意交给我们保存的,我们非常乐意。这种【放开】以至于前段时间两门学科的奥林匹克比赛Distiction证书都直接扔给我们。虽然没得啥奖,可也毕竟是前10%啊,想当年我们中学时代参赛,都只有当分母的份。不解之余(我自己还去详查一番,虽然考试时都没跟我们讲),我也开心——孩子眼界真宽,没把名放心上。

倒是今年有一个物理奖得了两百刀,跟我们换了真钞,去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物质些,好么?我有意培养孩子对钱的概念,毕竟Money这东西除了面包外,还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

扯远了,总之我相信父母跟孩子是前世缘分,须努力珍惜,不负修来福分。
2023-1-1 02:13
那天孩子叫我到电脑前看那个在平昌上跳四周的日本选手比赛,选用的背景音乐是肖邦第一叙事曲,讲真,这个选手把这首曲子诠释得太好了,非常有感染力,这让孩子着迷上这首曲子。这首曲子Arthur Rubinstein,老霍是同一类风格;Krystian Zimerman, Vladimir Ashkenazy ,赵成珍是同一类风格。我们更喜欢Zierman和小赵的,还有那个参加过两次肖赛的Kate Liu。比如刚开始得前三个小节的表现性就有很大不同,以至于总体时间相差居然达几十秒(总长九分钟~九分四十多秒)。

Kate Liu表演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10-rkO8f8

新年前夜,别人都去看放烟花,吃大餐,孩子拉着我们去ICE HOUSE滑冰三个多小时,到晚上八点钟冰场快关门时才出来。

作者: ploughman    时间: 6-2-2023 09:32
真心太长了,我就点个赞算了。而且我没有让孩子如此这般学乐器的想法,太折磨人了。
作者: dragut    时间: 6-2-2023 17:21
我儿子小学时听话,单簧管还能上台演出,后来我们自己换老师中断了,换了乐器,高中时都无法上台演出了,演砸了一次.
作者: dragut    时间: 6-2-2023 17:24
总体感觉还是小孩的抗压性.抗压性大的小孩有成就,顶不住压力崩溃不练的小孩最终高考成绩也不好,人生就是这样,有耐心的人有成就,无耐心的人一事无成.
作者: cdreader    时间: 6-2-2023 18:43
  回想起来,我娃不喜欢强势的老师,所以学习吉他失败了,相反,画画坚持好几年了,老师对他很好
作者: dragut    时间: 7-2-2023 00:21
cdreader 发表于 6-2-2023 17:43
回想起来,我娃不喜欢强势的老师,所以学习吉他失败了,相反,画画坚持好几年了,老师对他很好

我儿子面对不强势的老师,也失败了。
作者: Cagaild    时间: 27-7-2024 01:43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Cagaild    时间: 27-7-2024 10:10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笑口早    时间: 17-8-2024 15:48
本帖最后由 笑口早 于 17-8-2024 14:51 编辑

正在陪练中。娃练琴过程中慢慢提升耐力和抗压能力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