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OZ论坛

标题: 乡关何处——这一步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打印本页]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28-8-2014 11:40
标题: 乡关何处——这一步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
最近参与一个签证版帖子和一个登陆版帖子又勾起了心头已经郁积一段时间的情绪,忍不住想写点什么了。主要是自己移民两年半之后一些心态的变化和一种不是彷徨的彷徨。相信论坛上一定也有跟我有类似情绪的朋友。放在登陆版,给还没来的和将要来的作个参考吧。

PS,还没想好怎么写,没有提纲没有腹稿,只有一些零散的情绪碎片,需要时间一点点缝合。最近也有点忙,如果后面太监了,也请大家别介意。
作者: MICHELLE07    时间: 28-8-2014 11:51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28-8-2014 12:33 编辑

太文艺了
作者: 指纹    时间: 28-8-2014 12:20
情绪碎片挺好的,碎片多了也热闹,大家都有情绪碎片,咱们放在一起闹情绪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8-8-2014 13:05
哇~这题目好吸引眼球啊~继续关注~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8-8-2014 13:06
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乡关在何方”~
作者: soundle    时间: 28-8-2014 13:13
占座,呵呵。
作者: iamOk    时间: 28-8-2014 13:16
是啊, 看着爹妈陪着我坐亚航飞机,颠沛流离来墨尔本,当时在飞机上心里就在想,这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在家好日子真是过腻了吗? 来受这个洋罪。

作者: mason00    时间: 28-8-2014 13:32
我的体会,心是想前进的。但是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身体30年来习惯的一些东西,不是几年就能放开的。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米饭我可以不吃改面包,但是始终喜欢东亚美女啊。这种审美程度的东西就很难变。可能也会认为不需要变啊,不应该比较啊。只是细微到某些具体的事情,某些霎那,会明白自己差在哪里。而那个点,是很难对他动刀子的。

找到信仰是比较大的收获。还是需要时间,换个环境还是需要几十年才会明白到底什么东西在自己内心改变了。对从小长大接受的文化和文明有珍惜,理解的也更多,更觉那种美好的已经不复存在,重建比接受一个新的要难太多。而面对这个新的,因为割舍不了以前的那个,接受起来还是不彻底的。互相融合这种超高级的顺准,比重建,接受任何一种都要难。

总之,这个方向是对的。只是身体的惯性比脑袋的转换慢得多,比估计的还要慢。
作者: anuo    时间: 28-8-2014 14:14
有漂泊的感觉吗?
作者: anuo    时间: 28-8-2014 14:23
[youtube]ldqAFQAOoCI[/youtube]

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燕披残霞乡关在何方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
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燕披残霞乡关在何方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
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作者: 我有鼻子    时间: 28-8-2014 15:08
想回去了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没什么,人生最精彩的就是经历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28-8-2014 16:39
anuo 发表于 28-8-2014 13:23
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是了~就是这首歌哦~我想了老半天就是想不起来~只知道那一句歌词~
作者: yeats_only    时间: 28-8-2014 17:59
不用缝~碎的也好~
作者: anuo    时间: 28-8-2014 18:32
荷塘月色 发表于 28-8-2014 15:39
是了~就是这首歌哦~我想了老半天就是想不起来~只知道那一句歌词~


作者: jambo    时间: 28-8-2014 18:40
mason00 发表于 28-8-2014 12:32
我的体会,心是想前进的。但是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身体30年来习惯的一些东西,不是几年就能放开的。做一个不 ...


文化给我们的烙印

时间只能让它变浅,但是无法根除.......


作者: Jerrychenhao    时间: 29-8-2014 01:47
随便写也好啊,想起来什么些什么,千万别太监了
作者: Pacific0092    时间: 29-8-2014 04:15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huluhzl    时间: 31-8-2014 01:44
进来感受下楼主移民的切身体会,借鉴下前辈经验!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31-8-2014 06:38
我的感觉是,很难找到  归属感
作者: 欢语    时间: 31-8-2014 07:55
cynthiawu 发表于 31-8-2014 05:38
我的感觉是,很难找到  归属感

参与市政厅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推动社区变化?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31-8-2014 09:42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31-8-2014 08:54 编辑

抱歉,几天了都没有来填坑,今天还得干活,争取晚上填一个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31-8-2014 10:31
欢语 发表于 31-8-2014 06:55
参与市政厅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推动社区变化?

那种感觉是内心的,很难因为外在的事情改变

参加再多的社会活动,在当地人眼中自己始终是移民,回国,同学朋友也觉得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人
作者: xychar    时间: 31-8-2014 16:43
cynthiawu 发表于 31-8-2014 09:31
那种感觉是内心的,很难因为外在的事情改变

参加再多的社会活动,在当地人眼中自己始终是移民,回国, ...

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而不是别人怎么看,想想1百多年前,除了那些土著人,那些本地人也都是移民,而且还是流放的
作者: uu    时间: 31-8-2014 16:53
只能说LS的心理很强大。
作者: fancyorange    时间: 31-8-2014 17:15
iamOk 发表于 28-8-2014 12:16
是啊, 看着爹妈陪着我坐亚航飞机,颠沛流离来墨尔本,当时在飞机上心里就在想,这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

这就是所谓小中产的感觉吧,,,在国内不太好也不会太差,就更难下定决心。。。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31-8-2014 19:06
cynthiawu 发表于 31-8-2014 09:31
那种感觉是内心的,很难因为外在的事情改变

参加再多的社会活动,在当地人眼中自己始终是移民,回国, ...

这就是我题目中的漂泊,我们走出这一步的人到哪里都是客。哪怕是住在自己的家里,也难免有种客居之感。时不时的有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怅然。
作者: dreamcat    时间: 31-8-2014 19:18
我觉得都是命吧,反正我在国内的时候就是个孩子,如果不是出国永远都长不大,这一年多还是挺重要的,真正有了成家自己过日子的感觉,真正觉得自己已经结婚了,虽然依赖性仍旧。不好意思,说了几句与楼主主题无关的话,我不大看中融入性,唯一的遗憾是父母不能同来。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31-8-2014 19:57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31-8-2014 19:20 编辑

谢谢楼上贴出的那首梦驼铃。“乡关在何方”这一句正道出了这种情绪的核心。又如崔浩的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不停地漂泊,又不停地问故乡在哪里,这就是游子情结。

还记得刚来澳洲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的。那个阶段很像是逃离,逃离污染和各种有毒食品,逃离让人愤懑的政治环境,逃离浮躁和充满戾气的社会,到一个能正常生活安身立命的地方去。感谢神的眷顾,到了这边一切还算顺利,有了工作,有了房子,有了朋友圈,有了各种业余爱好。当初期待的东西基本都得到了,内心中也获得了一份从容安定。但渐渐地,又生出一种彷徨来,也开始问自己,故乡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出于对情感和文化的归属感的需求,尤其是生活的安全感的需求满足之后。
作者: 欢语    时间: 31-8-2014 20:15
cynthiawu 发表于 31-8-2014 09:31
那种感觉是内心的,很难因为外在的事情改变

参加再多的社会活动,在当地人眼中自己始终是移民,回国, ...

那你还是没把自己当澳洲人看啊。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31-8-2014 21:33
欢语 发表于 31-8-2014 19:15
那你还是没把自己当澳洲人看啊。

你能做到么?
作者: 欢语    时间: 31-8-2014 21:42
本帖最后由 欢语 于 31-8-2014 20:45 编辑
牧马人 发表于 31-8-2014 20:33
你能做到么?


我就是觉得自己是澳洲人啊,当然也是中国人。我在澳洲的感觉类似于在freeoz.
作者: mason00    时间: 31-8-2014 21:50
澳洲,美国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看看第二代亚裔就知道了,他们自称Asian American。第一代是困难点。但是作为基督徒,年龄又不大,人生本来就刚开始,往后怀念,不如往前走路。我的首要目标是尽量晚点被自己的孩子拉开。这是我能做的。要前后交通,实在太难。
作者: 无声叹息    时间: 31-8-2014 21:59
楼主结婚生娃了吗? 估计有了孩子后对澳洲的归属感会多一点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31-8-2014 22:24
mason00 发表于 31-8-2014 20:50
澳洲,美国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看看第二代亚裔就知道了,他们自称Asian American。第一代是困难点。但是作为 ...

完全两码事
作者: mason00    时间: 31-8-2014 22:28
牧马人 发表于 31-8-2014 21:24
完全两码事

就是说乡愁也只有第一代有,第二代根本不会。你不往前看,又回不去,就永远只能夹着当中,就这么简单。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31-8-2014 22:52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31-8-2014 21:58 编辑
mason00 发表于 31-8-2014 21:28
就是说乡愁也只有第一代有,第二代根本不会。你不往前看,又回不去,就永远只能夹着当中,就这么简单。


这个东西跟往哪个方向看无关,无关眼睛也无关两脚,而是内心。内心深层的不会被眼睛牵着走,也不会被想法牵着走。
乡愁只是漂泊感的一个方面而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第二代同样有,只是不再是乡愁的形式了。
作者: 奶油香芋    时间: 31-8-2014 22:55
其实我们眼里的“澳洲人”也很多都是从其他国家来的,意大利,德国,英国,爱尔兰,只是他们都是白人,我们不大看得出来而已,所以其实真的不必太见外,澳洲就是一个乐土,大家都能来,来了就别把自己当客人。
作者: crazycrab    时间: 31-8-2014 23:15
印度的甘地有句话,我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印度人。对于背景出处不甚了解,不过很能说明问题。

在我看来,以文化,民族,种族,国家,区域,性别等等之类来看人的,That's loser way。优秀的文化思想属于全人类。

哈哈,伊斯兰嘛是宗教,不是种族。我不爽他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不能只能让他们upset me,我却不能upset them吧。



作者: 四季鹅    时间: 1-9-2014 00:27
牧马人 发表于 31-8-2014 18:06
这就是我题目中的漂泊,我们走出这一步的人到哪里都是客。哪怕是住在自己的家里,也难免有种客居之感。时 ...

对我而言,走出来的决定是自己做的,年少的时候就想行万里路,观世界之大。如果非要归属感,那何必出国?

楼上一位说得好,人生最精彩的是经历。
作者: 指纹    时间: 1-9-2014 01:34
我两边儿都没有归属感肿么办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9-2014 09:40
四季鹅 发表于 31-8-2014 23:27
对我而言,走出来的决定是自己做的,年少的时候就想行万里路,观世界之大。如果非要归属感,那何必出国? ...

我什么时候说过“非要归属感”,这种情绪又何关出国不出国的决定?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9-2014 09:41
指纹 发表于 1-9-2014 00:34
我两边儿都没有归属感肿么办

我也差不多。还是那句话,把漂泊当常态就好
作者: 四季鹅    时间: 1-9-2014 12:16
牧马人 发表于 1-9-2014 08:40
我什么时候说过“非要归属感”,这种情绪又何关出国不出国的决定?

兄弟,本来大家都是善意的讨论,上火作甚呢?
作者: guopxbb    时间: 6-9-2014 15:39
走出过去,着眼未来,大步向前吧,已经做出了移民的选择,就不要想太多其他的事了,澳洲就是个移民的国爱,人口大多来自全球的各个地方,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6-9-2014 16:45
指纹 发表于 1-9-2014 00:34
我两边儿都没有归属感肿么办

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无所谓了~既来之则安之~
作者: 8080    时间: 6-9-2014 21:17
同感
作者: fenzuan    时间: 6-9-2014 22:37
飘泊感、寂寞感,每过几个月就想要是能回中国走走就好了。回去了,又想这里。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7-9-2014 01:32
欢语 发表于 31-8-2014 19:15
那你还是没把自己当澳洲人看啊。

因为我骨子里不觉得自己是 澳洲人
作者: webster    时间: 7-9-2014 08:29
指纹 发表于 1-9-2014 00:34
我两边儿都没有归属感肿么办

流浪去吧。
作者: webster    时间: 7-9-2014 08:30
牧马人 发表于 31-8-2014 18:06
这就是我题目中的漂泊,我们走出这一步的人到哪里都是客。哪怕是住在自己的家里,也难免有种客居之感。时 ...

骚年,铺地板的帖子可要补充详细。
作者: 欢语    时间: 7-9-2014 08:36
cynthiawu 发表于 7-9-2014 00:32
因为我骨子里不觉得自己是 澳洲人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澳洲比中国对我来说更有归宿感。
作者: mason00    时间: 7-9-2014 08:52
欢语 发表于 7-9-2014 07:36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澳洲比中国对我来说更有归宿感。

我也是,有时候会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生在澳洲。估计生在澳洲大概就不会被指责忘本了吧。第二代还是舒服的,可以没有压力的说自己是澳洲人,最多澳洲华裔,澳洲中国人。我在这不吃米饭都会被阿姨和表妹说,我们是中国人,要吃米饭。可想而知其他的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7-9-2014 09:26
mason00 发表于 7-9-2014 07:52
我也是,有时候会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生在澳洲。估计生在澳洲大概就不会被指责忘本了吧。第二代还是舒服的, ...

我倒是没有谁给我压力(忘本之类的),语言、文化什么的,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异乡的环境,但是从小吃惯了的食物,自己的胃口,不以主观意志而改变(每天吃面包,实在受不了)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09:52
欢语 发表于 7-9-2014 07:36
其实说实话,我觉得澳洲比中国对我来说更有归宿感。

我也是,中国和澳洲我偏重澳洲~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09:54
mason00 发表于 7-9-2014 07:52
我也是,有时候会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生在澳洲。估计生在澳洲大概就不会被指责忘本了吧。第二代还是舒服的, ...

哇~你更厉害~喜欢西餐多过中餐了~
我还是喜欢中餐~偶尔吃吃西餐也觉得蛮好的~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09:55
cynthiawu 发表于 7-9-2014 08:26
我倒是没有谁给我压力(忘本之类的),语言、文化什么的,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异乡的环境,但是从小吃惯了 ...

怎么会~你很会做啊~我挺喜欢你的厨艺的~
作者: 飞飞    时间: 7-9-2014 10:23
我觉得我在澳洲比在中国更有归属感!

尤其是我在这有三个孩子,现在觉得孩子在哪里我哪里就是家~


作者: mason00    时间: 7-9-2014 10:31
荷塘月色 发表于 7-9-2014 08:54
哇~你更厉害~喜欢西餐多过中餐了~
我还是喜欢中餐~偶尔吃吃西餐也觉得蛮好的~

我从小的习惯就是向往欧美文化,国内真不能表现太明显,爱国主义太厉害,不恨日本都会被人骂,惨啊。会觉得生活在很可怕的社会例,不和别人想法一样就是怪物。特别羡慕表弟那种生在澳洲的第二代,没压力,连父母都对他们网开一面,不完全像对我表妹那样要求,很迁就他们,理解他们。真是奇怪,对国内出来的同胞要求就不一样,那听点就是汉奸,卖国贼这种话就卡在喉咙口了,可见生长环境的惯性了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7-9-2014 10:41
本帖最后由 cynthiawu 于 7-9-2014 09:44 编辑

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用制度和规则来约束人的观点,我是更有归属感的;但是文化背景等等,这种归属感在澳洲很难实现。对于现在的中国,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一些好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的太少了;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偏差,实在难以接受
作者: mason00    时间: 7-9-2014 11:09
cynthiawu 发表于 7-9-2014 09:41
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用制度和规则来约束人的观点,我是更有归属感的;但是文化背景等等,这种归属感在澳洲很 ...

是的,在国内就觉得这不是中国,连香港台湾都更有中国味道,出来就更觉得那些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我指文化。生活习惯有些是改不了,但我不觉得遗憾,觉得需要更多时间,也能接受永远改不了,只是希望不要因为这些影响和孩子的价值观距离
作者: shenlh    时间: 7-9-2014 11:12
牧马人 发表于 31-8-2014 18:57
谢谢楼上贴出的那首梦驼铃。“乡关在何方”这一句正道出了这种情绪的核心。又如崔浩的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

马哥所说极是。本人的乡愁又怎么是言语能描绘的:

初中3年离家10km,开始寄宿,每月回家2回;
高中3年离家35km,每2月回家一回;
大学7年离家2500km,每1.5年回家一回;
工作9年离家1500km,每2年回家1周;
澳洲从09年开始离家80000km,美3年回家1月......

我原先工作的城市南京的污染(包括化学污染)无处不在;
但是我家乡江西萍乡的某个village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移民其他地区,几乎只剩下一些老年人,50m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

每次看到我不知道该为这些森林高兴还是为这个几乎被抛弃的乡村伤感,我的故乡已经全部改变了面貌,小时候的朋友不知所去。我每次都有种想哭的感觉。

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交很多朋友,但是总是在漂泊,我无力维护这么多的联系。一旦夜深人静醒来,多少乡愁和思念,无处寄托。只是我想在孩子还小,工作也忙,所以很少想起,不然我都要受不了。

小时候我一直是父母,老师和各个长辈的骄傲,但是我至今为止什么也没有给他们做,真是惭愧。所以有些老师说,成绩差的学生才会回来看你,因为他们不会远游。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11:22
mason00 发表于 7-9-2014 09:31
我从小的习惯就是向往欧美文化,国内真不能表现太明显,爱国主义太厉害,不恨日本都会被人骂,惨啊。会觉 ...

我也很羡慕在这里生长的人~只可惜自己来晚了点~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11:26
“一些好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的太少了;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偏差,实在难以接受”~正因为如此我回国也是呆不住的~
作者: mason00    时间: 7-9-2014 11:28
shenlh 发表于 7-9-2014 10:12
马哥所说极是。本人的乡愁又怎么是言语能描绘的:

初中3年离家10km,开始寄宿,每月回家2回;

因为教育一开始就没给人好的生命理解,简单的用分数决定一个人。又或者生活的定义太单一,父母老婆孩子过好日子,没有对开创,远离父母,放飞孩子的讲法,或者这方面比较弱,非主流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14:35
提到乡愁我想起了一首诗~

《乡愁》

作者: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7-9-2014 14:36
这首《乡愁》谱曲后的歌很感人很好听的~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18:17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8-9-2014 20:58 编辑

故乡是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印象。而故乡对我而言,从来都是很模糊。

我的父母都是四川(今属重庆)人,因为时代的原因离开了祖辈已经生活了两百多年的地方,迁徙到了几千公里外文化风俗都大异的东北,我便在那里出生长大。虽然一点不影响我成长,但从小这种文化上的错位就造成了自己身份认同的模糊有时还有点混乱。小时候跟亲戚在一起会说“你们四川人”,然后被教训“你是四川崽儿,朗个不是四川人?”。会被父亲的同事半开玩笑的叫“小南蛮”。既爱吃饺子也爱吃回锅肉,既闻到四川豆豉就反胃到现在也不懂大葱蘸酱怎么吃得下去。甲A还火的时候吉林敖东和四川全兴对磕不知道该支持哪一边,好像心里支持全兴的多些,可能是距离产生美吧。

虽然更多的时候把自己当东北人,但是心里一直对四川有一种故乡情结,这种情结到了大学才有还愿的时候。大二的暑假记事以来第一次回“故乡”,现实和想象终于有了一次碰撞,我才确定知道自己不属于那里。虽然火锅川菜是那样美味,四川话听上去也有些亲切,但是那只是断了的藕还连着的丝,再对回去,处处违和。没有本地人的那种从容和笃定(连重庆人的吵架也是一种从容),我只是个客而已。

而我生长的地方呢?从大学就离开了她,到了文化风俗又大异的上海,超过十年的时间。对东北饺子酸菜汆白肉食欲依旧,但口音已经淡的寻不到痕迹。每一次的回家都觉得多了一份违和,每次都多了一分是客的感觉,自己的腔调和白山黑水已经生分。二十年光阴长成的藕,也慢慢的断了,剩下一根根的丝。

而上海呢?渐渐习惯了上海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模仿上海人的腔调说上海话,但一直没全学会,也没动力去学。上海本邦菜对我来说就是根本接受不了的外邦菜。接受了很多上海本地的思维和做事方式却也一直会从外地人的角度来judge,“你看上海人就这样那样”。这注定不可能成为任何意义上的故乡。

而上海混了超过十年之后却一下子远赴重洋到了澳洲,文化风俗又岂止大异。一直没搞清哪里是故乡的我就这样彻底把故乡丢了。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18:18
不好意思,忙着搞地板,好几天都没来填坑。
作者: cynthiawu    时间: 8-9-2014 20:55
荷塘月色 发表于 7-9-2014 08:55
怎么会~你很会做啊~我挺喜欢你的厨艺的~

就是因为吃不惯,挑嘴,才学习自己做食物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8-9-2014 21:33
cynthiawu 发表于 8-9-2014 19:55
就是因为吃不惯,挑嘴,才学习自己做食物

一般都是爱吃的才会挑嘴啊~所以自己都学会做几样拿手菜了~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21:34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8-9-2014 20:58 编辑

我把故乡丢了,也可以说故乡把我丢了。刚出来的那时更像是逃离,逃离现状带来的各种难受。这种逃离感还带着惯性作用了一阵,以至于有本地朋友曾问我有没有home sick的时候,我非常确信的回答no。但现在却是时不时就袭上心头的感觉。

时间久了,虽然还知道曾经种种的难受是什么,但肌体已经逐渐遗忘那种感觉。回头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越来越记起她的好来。甚至这种种的好也会逐步的抽象化形成一种朦胧的故乡概念。好比对初恋情人,明知得不到,即使真的再遇见也不一定会喜欢,但这越模糊的影响却让人挥之不去。

但我还想给这故乡找个名字,找个安置之处,却又茫然了。在澳洲,依然爱吃饺子爱吃水煮鱼,听到东北话四川话都觉得是乡音,甚至听到上海话都有几分亲切了。但想想回得去吗?回不去。回去四川吃水煮鱼怕是要担心潲水油,回去上海听到满大街的上海话又会觉得烦,哪怕是回到东北可以吃到自家做的饺子但一出门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小心。回去了就好比拿着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去找赤壁,真的找到了遍诗意全消。故乡,没有安置之处。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8-9-2014 21:43
牧马人 发表于 8-9-2014 20:34
我把故乡丢了,也可以说故乡把我丢了。刚出来的那时更像是逃离,逃离现状带来的各种难受。这种逃离感还带着 ...

挺好的呀~这几处都是你的半个故乡~都有亲切感~在外边老乡也比别人多些哈~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21:46
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8-9-2014 20:59 编辑

但有那么一阵却让我很清楚的看到了这脑海里抽象的故乡到底是什么。《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之后,我本来只是打发时间随便点开看看却一下子被吸引住,很专注的看完。

名字叫舌尖,却不过是个引子,其实主旨非在舌尖上,而是讲中国的情感和人伦。此中国也非彼中国,依然是故国的山水土地,依然是故国的那一张张脸孔,但经过编导的加工,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那种从容和笃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做什么,和将要去哪里。不管是身在家乡的还是漂泊在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魂魄,都清清楚楚有自己的根。这从容笃定的一个个人被亲情编织成一个整体,温柔而又蓄含着巨大的力量,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她不是现实中的中国,像是存在于另一个平行的时空里。可是她却很清楚的诠释了到底什么是我心中的故乡。不只是东北,不只是四川,也不只是上海,是中国,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而是心底的中国。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22:37
澳洲呢?当然是有归属感的,已经足够到call here home.但是这种归属感是外生的,始终无法触及到内核。生活上的舒适氛围的惬意和情感文化深处的相容依然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西餐再怎么好吃自己的胃依然告诉你还是中餐最合适,鬼佬朋友再nice依然离不开华人圈也只有在华人圈里才觉得轻松自在,澳洲国旗看再久也不觉得那个旗子跟自己有多少关系,来了一阵之后才搞懂澳新国旗区别在哪,搞懂了之后更忍不住骂一句“这踏马也算区别?”去看澳新军团日的老兵游行,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但真的没觉得自己related to them,他们所奋斗捍卫的与我无关。而自己从没见过一个抗战老兵,读他们的故事却不知多少次的泪流满面,觉得自己和他们血脉相连,他们曾经捍卫的是我们共同的血脉和文化。

澳洲的生活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饮食举止和思考问题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化,我们和这个社会也很相容,渐渐地变成一个个澳洲华人。这里变成家变成第二故乡,但血脉和情感的纽带根深蒂固,根本不会削弱。当阿伯特在国会赞扬二战时日本军人的技能和荣誉感时,我发自内心本能的愤怒。那一刻我就很清楚,内心中的中国人认同,永远不会改变。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22:41
荷塘月色 发表于 7-9-2014 13:35
提到乡愁我想起了一首诗~

《乡愁》

余光中是1949大江大海那一拨大迁徙中的一员,台湾的第一代外省移民。同为第一代移民,其实各种情感上的纠结都有想通之处的。

他还有一首诗是乡愁四韵,也很美。

乡愁四韵

作者: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8-9-2014 23:56
shenlh 发表于 7-9-2014 10:12
马哥所说极是。本人的乡愁又怎么是言语能描绘的:

初中3年离家10km,开始寄宿,每月回家2回;

唔~~~~~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0-9-2014 21:45
曾经网络上看到一组美国飞虎队员拍摄的抗战之后的民国老照片,这才最接近我心底的中国吧。虽然民生并不富裕,那个时候的人们的面孔上的表情是那样的大度从容。回不去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0-9-2014 22:05
其实面对这种乡愁无处安置的并不只是移民们,国内的人同样会有,这是这场大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的人找不到归属感,而家乡却迅速的变化着模样让自己不再认识。大城市的本地人也面临外来人口带来的种种变化,从小生活的地方也变得不再熟悉。曾经稳态的文化在这剧烈的变迁中变得漂浮了起来。

加剧这种漂浮感的是传统的丧失和文化的毁灭,我们变成了一个精神上没有根的民族。于是什么都在漂浮,生活,家庭,人与人的关系,甚至个人的追求,都在漂浮。而社会的浮躁正是这种漂浮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些民国老照片里人们的从容与笃定,再也找不回来了。

作者: xychar    时间: 11-9-2014 11:55
他乡便是故乡,地球便是家园
作者: Samuel_ChenSJ    时间: 11-9-2014 13:10
mason00 发表于 31-8-2014 18:50
澳洲,美国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看看第二代亚裔就知道了,他们自称Asian American。第一代是困难点。但是作为 ...

论坛里的基督徒蛮多啊!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11-9-2014 14:40
好看~楼主继续哈~
作者: kevin妈妈    时间: 11-9-2014 15:17
没想到牧马人还是蛮多愁善感的
作者: mason00    时间: 11-9-2014 15:48
kevin妈妈 发表于 11-9-2014 14:17
没想到牧马人还是蛮多愁善感的

很久不见啊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1-9-2014 16:41
荷塘月色 发表于 11-9-2014 13:40
好看~楼主继续哈~

还有人看啊。写了两天应者寥寥,我还以为没人看了呢,要么是大家都很忙很开心,要么是我实在是闲的,所以乱七八糟的情绪这么多。

想念国内的应该挺多,甚至还有不少想归的。不过是不是更多的人想归也只是惦记着国内的种种爽还有更多挣钱的机会?我这种文化归属感云云实在有点无病呻吟了。
作者: andyyang    时间: 11-9-2014 16:53
好想念以前的老情人啊
作者: 荷塘月色    时间: 11-9-2014 17:01
牧马人 发表于 11-9-2014 15:41
还有人看啊。写了两天应者寥寥,我还以为没人看了呢,要么是大家都很忙很开心,要么是我实在是闲的,所以 ...

我理解~中秋之际每个在外的华人都会有思乡之情~
作者: 语之玫瑰    时间: 11-9-2014 17:12
牧马人 发表于 10-9-2014 21:05
其实面对这种乡愁无处安置的并不只是移民们,国内的人同样会有,这是这场大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离开家乡去大 ...

你说得很对,我们的传统几乎完全丧失或只保留形式了。文化也只是哪些对某些人有利的部分才继续传播着,想想我们的小学中学教育?光看到是基础科目学习得扎实,但在精神上面已经框死了一大部分人。这不是我要给我孩子的。

可能我们来澳洲一直一直很忙吧,忙着不停学新知识和新能力,所以还来不及感受乡愁;也许是在上海长大习惯了年年大变样的环境。我很想念故乡,不过也已经把这儿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了。
作者: kevin妈妈    时间: 11-9-2014 17:24
mason00 发表于 11-9-2014 14:48
很久不见啊

是哦,好久不见,大家都还是老样子,挺好。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1-9-2014 21:56
荷塘月色 发表于 11-9-2014 16:01
我理解~中秋之际每个在外的华人都会有思乡之情~

倒不是因为中秋节,这些零零碎碎的情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作者: nil    时间: 11-9-2014 22:14
真想把楼主揍一顿。就看了你的贴,搞得我今天一天都在唱乡愁四韵!

不唱得时候也满脑子罗大佑得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头都大了!
作者: shenlh    时间: 11-9-2014 22:30
牧马人 发表于 8-9-2014 21:37
澳洲呢?当然是有归属感的,已经足够到call here home.但是这种归属感是外生的,始终无法触及到内核。生活 ...

没有见过阿伯特这么不要脸的。要是他老妈当时被日本人强奸了,他是不是要说日本军人的技能很高超?
作者: PeterJ    时间: 11-9-2014 22:47
本帖最后由 PeterJ 于 11-9-2014 21:49 编辑

故乡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WFG83QpY8[/youtube]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1-9-2014 22:53
小虎说到了小孩子的教育,我也说说的我的一些想法,虽然还没有孩子。

绝大部分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想一个事情,传承。生儿育女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血缘的传承,情感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不论在哪里,血缘的传承都是一样的,但是作为移民的第一代第二代,在文化的传承上则面临很多问题。

第二代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是由在中国生长的父母甚至更老一辈照顾,稍微大了一点接触的是父母的朋友和他们的孩子,生长的环境是一个大澳洲里面的小中国。而等到上学了才算是完全进入了本地的环境,但依然两边都会有影响。中国西方两种文化在二代身上必然会碰撞,这种碰撞会碰撞出和谐来还是冲突来就因人而异因父母和环境而异。完全倒向中国这边是不可能的,完全倒向澳洲这边是可能的但很糟糕。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地平衡点那最好,但这挺难。

很多人在这方面是很随意的态度,只要孩子开心,怎么都好,不会强迫孩子去学习中国的东西。从个人自由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从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很失败的。文化传承一段断掉,两代人之间就会出现深深的鸿沟,血缘的纽带当然在,但感情的纽带都会受影响。像是另一个帖子里说的,父母和孩子能聊的也就只剩下了吃喝拉撒,这样的亲子关系不是一种失败?我们背井离乡来到澳洲,面对的是强势而且占主流的西方文化,如果自己的价值文化不能传递给下一代,强势西方文化培养下的下一代如何能对父母除了血缘纽带外有更多的认同?对你所感兴趣的完全不感兴趣甚至瞧不起,瞧不起你的是非价值,瞧不起你的做事方式,甚至瞧不起你所说的语言。在否定自己父母的同时是对自己来源的否定。碰撞出这样的结果又哪能算健康?

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有个体的原因,但是整体背景的影响是宏观的。我们整个族群的文化都出了问题,传承当然也会出问题。很多人连该传承什么都不知道,又能有什么去传承。需要找到一个有适应性,有生命力,有刚性的,又可以传递的一套价值和文化,这传承才能完整。但这价值和文化是什么,我现在才刚刚开始思考。不仅为了将来的传承,也为自己寻根。

作者: 语之玫瑰    时间: 12-9-2014 15:50
本帖最后由 语之玫瑰 于 12-9-2014 14:57 编辑
牧马人 发表于 11-9-2014 21:53
小虎说到了小孩子的教育,我也说说的我的一些想法,虽然还没有孩子。

绝大部分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想 ...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只要孩子开心就不强迫他去学中国的东西,我相信大多数人自身也没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而只是把孩子往中文学校一送,因为没有这个文化背景,即使教了,孩子也都不感兴趣更不会使用才逐渐放弃的。相对而言语言只是一种载体。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孩子在中国也已经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保留中华文化精华的教育了。所以我很能体会你帖子里面的感慨,中国处在一个很‘不对’的时期,变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安生。没有信仰的人很容易被外界的杂乱信息所迷惑,最终变得不中不西,东施效颦。进而无数好的传承经过一两代不到几十年时间就流失了。

孩子长在澳洲,我会倾向于让他更多的接触西方文化,因此我会把英语摆在中文前面。我们本身对西方的历史、宗教、自然科学和哲学都很感兴趣,相信不会向你说得那样一边倒,和孩子之间能聊的东西还是会很多。

同时我们也会将我们所热爱及认同的中国的‘思想’教给他。我在有一个回帖里面说到我们是如何教孩子‘孙子兵法’的。平时学习上,我们会教他‘温故而知新’。在做人方面,我们教他’大学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他再大些,我会给他讲老庄的故事,讲魏晋的风流。他会有自己的选择和比较。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是可以被塑形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真得非常重要,家长的爱好和品格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我知道这样我们要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既然送学校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自己教。不过我们也会很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 伊人一语    时间: 12-9-2014 23:52
经历着的是另一种丰富而简单的生活。心中的乡情可以安放心底,既然来到了澳洲,别把自己当过客,也别刻意去融入,而是做一个合法的澳洲的公民,做好自己。这里一定如天堂般美丽。
作者: 牧马人    时间: 15-9-2014 11:24
shenlh 发表于 11-9-2014 21:30
没有见过阿伯特这么不要脸的。要是他老妈当时被日本人强奸了,他是不是要说日本军人的技能很高超?

这不是阿伯特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政策层面的导向。如果是前者则根本不算问题,干嘛跟某一个人过不去,如果是后者,那就真的是问题,尤其对于华人。

最近又在纪念战死的日本潜艇水兵了,工党没有任何反对,就连绿党都没有。在联合日本围堵中国这方面,澳洲朝野上下是高度一致的。
作者: mite    时间: 15-9-2014 12:11
奶油香芋 发表于 31-8-2014 21:55
其实我们眼里的“澳洲人”也很多都是从其他国家来的,意大利,德国,英国,爱尔兰,只是他们都是白人,我们 ...

支持
作者: foto2014    时间: 17-9-2014 01:50
牧马人 发表于 31-8-2014 18:57
谢谢楼上贴出的那首梦驼铃。“乡关在何方”这一句正道出了这种情绪的核心。又如崔浩的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

楼主,我现在和你当初的心态是一样一样地!但我还不知道以后会是怎样的

“还记得刚来澳洲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的。那个阶段很像是逃离,逃离污染和各种有毒食品,逃离让人愤懑的政治环境,逃离浮躁和充满戾气的社会,到一个能正常生活安身立命的地方去。感谢神的眷顾,到了这边一切还算顺利,有了工作,有了房子,有了朋友圈,有了各种业余爱好。当初期待的东西基本都得到了,内心中也获得了一份从容安定。但渐渐地,又生出一种彷徨来,也开始问自己,故乡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出于对情感和文化的归属感的需求,尤其是生活的安全感的需求满足之后。”


作者: floatstone    时间: 17-9-2014 10:04
牧马人 发表于 10-9-2014 20:45
曾经网络上看到一组美国飞虎队员拍摄的抗战之后的民国老照片,这才最接近我心底的中国吧。虽然民生并不富裕 ...

这种人们脸上的大度从容是来自内心的确定,现在中国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对未来都是恐慌的,不确定,这彻底颠覆了大国形象,一个人人生活在恐慌下的国家怎么能称得上大国,这种恐慌和不自信也影响了走出来的中国人,印度现在也不富裕,可是他们的自信和从容带到了世界各地,即使是有的吹的天花乱坠。如何让国人不生活在恐慌和不确定中,这又是个大话题了,在可以预计的10年,20年内好像实现不了。


作者: floatstone    时间: 17-9-2014 10:12
牧马人 发表于 11-9-2014 21:53
小虎说到了小孩子的教育,我也说说的我的一些想法,虽然还没有孩子。

绝大部分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想 ...

你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想当年你父亲背井离乡从四川来东北,你出生在东北,长大在东北,传承了四川什么呢?

也就是喜欢吃回锅肉而已,这还在一个国家,一个高度统一的文化背景下,更别说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体系,政治经济体系了,最后生活在澳洲的ABC也就能传承你吃饺子的爱好吧,因为你的爱好,孩子也会跟着吃。




欢迎光临 FreeOZ论坛 (https://www.freeoz.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