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19:22:18
星期六一大早赶到梵蒂冈,7点半就到了,反正教堂开门早。
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十字架的结构,造型传统而神圣。
教堂最早建于324年,在十五世纪时开始改建,经过不少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参与修改,完成于1626年。
圣彼得教堂不仅外形富丽堂皇,更是一个艺术宝库。
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能容纳5万人,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
最著名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基罗24 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殇》,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
三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
此外,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双重结构,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
游客可以乘电梯登顶俯瞰罗马全城。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08:47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19:46:38
梵蒂冈(Vaticano)圣保罗大教堂 (San Pietro): 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和世界最大园顶建筑物。
大殿有44座祭台11个圆穹顶,778根石柱,
395尊雕像,135幅彩石镶嵌画。环绕着圣保罗坟墓昼夜燃点着99盏常明油灯。
* 梵蒂冈城内不对外开放,对游客开放参观的仅是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博物馆。
彼得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也是耶稣最亲密和忠诚的门徒。
据说圣彼得就埋在这座教堂内,1940年梵蒂冈的发掘者声称,他们在圣坛下发现了彼德的遗骨。
罗马天主教把彼得确认为罗马第一任大主教。在彼得大教堂内有圣彼德的铜制雕像。
据传人们触摸他的右脚能得到神的保佑和好运。所以现在它的右脚已被磨损得明显小于左脚。
naughtybaby
发表于 9-3-2010 19:58:55
照片好看,lz如果是咖啡爱好者一定要抓住机会哦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0:09:58
大殿内布满文艺 兴风格的镶嵌和雕塑装饰,其中一些是贝尔尼尼(Bernini)的作品。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0:12:11
祭台大华盖 (baldacchino)
贝尔尼尼的青铜祭台大华盖(baldacchino)甚为瞩目,可谓全大殿的焦点所在。
大殿中央大圆穹顶下的那四根巨型壁柱,在柱座龛内安置了四尊高5米的巨大人像(其中的圣朗季诺Longinus像──以长矛刺穿基督肋膀者,也是贝尔尼尼之作),这些都是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所指定的装饰(1643年)。
华盖下的伯多禄殉道纪念间(Confessio),是玛德尔诺所设计,以99盏常明灯环照着圣伯多禄的陵墓。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9-3-2010 20:14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0:31:02
大圆穹顶: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大圆穹顶具有双层穷盖结构,以减轻其视觉上的沉重感,圆穹顶内部以金蓝两色调装饰而成。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0:35:08
星期六早上做弥撒的信徒。
第一次看到红衣主教主持仪式 场面很大,现场还有唱诗班。
圣歌真是天籁之音,我们在里面待了许久。
背景是贝尔尼尼(Bernini)的伯多禄宝座群雕
位於中殿拱壁,被来自一扇巨型窗户的光线照得闪闪生辉,窗中央有象征圣神的鸽子。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9-3-2010 20:49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0:53:06
中殿二旁
PS:游客在这里最常见的姿态是伸长脖子仰望:loveliness:
慕名来到梵蒂冈,只知道是天主教徒的朝圣之地。
视觉的冲击,心底的震撼:L 所以回来后在网上看了许多资料,来弥补当时的无知。
梵蒂冈的官方网页相当详尽。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08:59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0:55:25
圣门上的铜雕
是维科.康索尔蒂(Vica Consorti)为 1950年的圣年制作的,作者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描绘,唤起人对於原罪,以及基督带给人类救恩和宽恕的反思。
圣门(Porta Santa)位於圣保罗大殿门廊最右端,这铜门後面的通道是完全用砖墙堵起来的。圣保禄大殿、拉特朗大殿和圣母大殿,也各有一道这样的圣门。这扇门象徵人们要通过基督才能获得救恩。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08:45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1:14:37
圣母怜子雕像(Pieta)
米开朗基罗之作。由一整块白色的克拉拉(Carrara)大理石雕刻而成(1949),现置於大殿右侧廊的第一个小堂,即圣女彼得罗尼拉小堂(Cappella di Santa Petronila)内。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08:44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1:21:54
中殿两旁还建有一些雄伟的陵墓和小龛。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1:43:19
圣彼得广场(St. Peter's Square)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
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贝尼尼花了11年时间建成的杰作。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 米,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圣徒像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26米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建造石碑的石料是当年专程从埃及运来的。
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
*这是我们登上圣彼得教堂顶拍的全景,选乘电梯6欧元/人。
就是这样,电梯上去还是要走几百个楼梯,有的地方很陡窄,汗流浃背的说 。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08:46 编辑 ]
神仙姐姐
发表于 9-3-2010 22:09:02
教堂太漂亮了!
不过一圈照片看下来,怎么让我联想到 达芬奇密码~:tk_02
y2kgo
发表于 9-3-2010 22:13:01
太漂亮了
要是我到了这些教堂一定会呆在那里再也走不动了
:yct_60
神仙姐姐
发表于 9-3-2010 22:13:19
哦,哦,还有第一页婚礼的照片
我也很喜欢看别人婚礼的场面的
有时候公园里碰到开放式婚礼的,我就爱凑过去看
大概国内比较少能看到吧:mk_32
宣誓啥的,老感动了。。。。人家女眷哭哭啼啼
我也跟着抹眼泪
自己受不了自己一个:yct_12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2:26:23
原帖由 神仙姐姐 于 9-3-2010 22:13 发表 http://www.freeoz.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哦,哦,还有第一页婚礼的照片
我也很喜欢看别人婚礼的场面的
有时候公园里碰到开放式婚礼的,我就爱凑过去看
大概国内比较少能看到吧:mk_32
宣誓啥的,老感动了。。。。人家女眷哭哭啼啼
我也跟着抹眼泪
自己 ...
是的呀;P 他们婚礼有4,5个保安的。
不过我进教堂前有打招呼:lol 欢迎观礼,请不要用闪光灯拍照,所以片片有点糊。
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是打扮得煞有看头,小礼服。那像中国,婚礼上许多来客都是不打扮。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2:34:32
原帖由 y2kgo 于 9-3-2010 22:13 发表 http://www.freeoz.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太漂亮了
要是我到了这些教堂一定会呆在那里再也走不动了
:yct_60
欧洲的教堂太多了,特别是罗马,像米铺到处都是。
有的教堂外表看上去极朴实,那知里面极尽奢华,大开眼界,中世纪的教会势力太强大了,积聚了多少财富。
我LG去过梵蒂冈后,再以后的教堂他懒得进去,就在教堂外面等我:@
微风细雨
发表于 9-3-2010 22:39:03
原帖由 神仙姐姐 于 9-3-2010 22:09 发表 http://www.freeoz.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教堂太漂亮了!
不过一圈照片看下来,怎么让我联想到 达芬奇密码~:tk_02
奢华的教堂,里面都是大理石,难以想象。
梵蒂冈还可以看到许多神父,有的非常英俊:lol 可惜不好意思拿相机对着人家拍。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08:50:21
栏杆上的铜 光阴的故事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09:02:06
檐上的徽章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09:05:25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几乎没人能抗拒梵蒂冈的魅力。
这个面积只有44公顷、总人口不过1000多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却是全球八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早在西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酥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
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堡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西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其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
在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的教皇國。
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
。1929年,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
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梵蒂岡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
教皇由紅衣主教2/3多數選出,終身任職。紅衣主教團是教皇的諮詢機構。教皇的選舉是梵蒂岡神聖而莊嚴的事情。
由於教皇的任職是終身制,新任教皇的選舉均在前任教皇去世後才慎重舉行。新任教皇必須得到2/3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09:07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09:08:53
國徽:即教皇徽,是梵蒂岡城國的標誌。
教宗本篤十六世牧徽
「本篤十六世的牧徽充滿宗教象徵和意義。」紋章學專家、替本篤十六世設計牧徽的意大利的蒙特森慕洛總主教(A.C.L.Montezemolo)說。
傳統上,教宗牧徽之上,都有配以象徵教宗權力的三重冠,而本篤十六世的牧徽,卻以主教冠代替了三重冠。牧徽上的主教冠有三條線,象徵著過去的三重冠及其代表的「聖統、司法和訓導」
本篤十六世的牧徽還富於其他教會象徵,包括伯多祿鑰匙,和新添上的主教羊毛披帶;前者代表基督給伯多祿及其繼承人的鑰匙,後者代表基督託付主教的牧職。
牧徽中央是盾牌,當中分為三部份,左上方是一個代表德國弗賴辛(Freisjng)的戴皇冠黑人側面頭像。從十四世紀起,弗賴辛總教區歷任總主教的牧徽,都用上這頭像。本篤十六世曾擔任弗賴辛總主教。
盾牌右上方是一隻背有重物的熊,稱為「科比尼亞諾的熊」。聖科比尼亞諾 (Corbinian)是弗賴辛首位主教,後來也成為了該教區的主保聖人。傳說中,科比尼亞諾是八世紀向巴伐利亞傳福音的人。有一次,科比尼亞諾前往羅馬朝聖,路上遇到一頭熊,那熊把為聖人擔行李的畜生吞噬了,聖人便命令熊擔他的行李一同去羅馬。抵達羅馬後,聖人將熊放了,讓它返回森林中。弗賴辛總教區撰寫的資料說,這頭熊的意義很清楚,就是:基督信仰馴服了異教思想,在古代的巴伐利亞奠下了偉大文化的根基。
盾牌中央下方是一個貝殼,主要回憶與聖奧斯定有關的一個傳說。據說,聖奧斯定某天在海邊散步,思想有關天主聖三的奧秘,卻總是無法想通。他看見一名小童用貝殼把海水灌入沙灘上挖的一個洞中。奧斯定問他做什麼,小童答:「我把海灌進這個洞中。」這樣,貝殼便成了沉浸在天主奧秘的象徵,代表了人以有限的智慧、去了解無限的天主,也代表拉辛格神學家的身份:他一九五三年取得神學博士論文,便探討有關奧斯定的神學。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09:29:53
教宗本篤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
我是上主葡萄園中
一個平凡和卑微的工人
2005.04.19獲選為教宗
成為宗徒長聖伯多祿之265任繼承者
教宗本篤十六世簡介
獲選為第265任教宗的若瑟‧拉辛格樞機(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原為教廷信理部部長、宗座聖經委員會主席、國際神學委員會主席及樞機團團長。拉辛格於1927年4月16日生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洲(Bavaria)的馬克特爾(Marktl am Inn),父親是警察局長,家族是當地傳統農民。
他青年的歲月,大部分在特龍斯坦(Traunstein)度過。在二次大戰最後幾個月期間,曾被召入伍,參加輔助防空部隊。
自1946至1951年間,他先後在慕尼黑(Munchen)及福萊辛格(Freising)兩所大學攻讀神、哲學,並於1951年6月29日晉鐸,並開始教授神學。1953年他以「聖奧思定教會論的天主子民及家庭」一論文,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四年後,他再以「聖文德的歷史神學」論文,榮獲正式大學教授的資格。
自此,他開始在不同大學教授信理神學及基本神學,包括福萊辛格、波恩(Bonn 1959-1969)、明斯特(Munster 1963-1966)、圖賓根(Tubingen 1966-1969)。自1969年起,他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大學教授信理神學和信理歷史,並出任該大學的副校長。1962年,他以科隆(Cologne)總主教福林格斯樞機(Cardinal Joseph Frings)的神學顧問身份,出席梵二大公會議而名噪一時,當時他只有35歲。
在他眾多著作當中,較著名的有《基督宗教導論》,是他多年在大學教信理神學的講義彙編,於1968年出版;還有《教義與啟示》一書,是他有關牧職所作的論文、講道詞和反省的彙編,於1973年出版。他在巴伐利亞公教研究院所發表的「我為何仍留在教會內?」一文,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反響,文中他指出:「只有在教會內,而非在教會旁,才可成為真正的基督信徒。」他在1985年出版了《信仰報告》,在1996年出版了《地上的鹽》。
1977年3月24日,他獲教宗保祿六世任命為慕尼黑及福萊辛格總主教,並於同年5月28日晉牧,成為過去八十年來,首位當地教區神父出任巴伐利亞這龐大教區的主教。
1977年6月27日,保祿六世在樞機會議中宣佈他為樞機;若望保祿二世更先後授予他羅馬城郊維萊特里及塞尼教區銜(Velletri-Segni: 1993年4月5日)及奧斯底亞教區銜(Ostia: 2002年11月30日)。
1980年他在第五屆世界主教會議中,曾擔任議題組長(relator)。1981年11月25日,他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命為信理部部長,兼任宗座聖經委員會和國際神學委員會的主席。
1983年,他被指派為第六屆世界主教會議的委任主席。1998年11月6日,他獲選為樞機團副團長。2002年11月30日,教宗批准他按主教級樞機之意願,出任樞機團團長。
他以天主教教理籌備委員會主席的身份,領導委員會在六年內(1986-1992)完成撰寫全新的天主教教理,並把努力成果呈獻給教宗。
1999年11月10日,他獲羅馬聖母蒙召升天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名銜。2000年11月13日,他成了宗座科學院院士。
他也是教廷以下部門及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教廷國務院(外交事務部)、東方教會部、禮儀聖事部、主教部、傳信部、天主教教育部、基督徒合一委員會、拉丁美洲「天主之教會」委員會等。
------------- 梵蒂冈官方网页
errand
发表于 10-3-2010 09:44:59
很好看,楼主mm请继续:mk_52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10:11:15
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周围有360度的镶嵌画,很精美(y)
PS:我推荐登圣彼得教堂顶,虽然会很辛苦。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10:23:25
原帖由 errand 于 10-3-2010 09:44 发表 http://www.freeoz.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很好看,楼主mm请继续:mk_52
;P 我今天准备帖玩。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10:27:00
从这里,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教堂仪式。
唱诗班真是天籁之音啊,我还拍了录像。
[ 本帖最后由 微风细雨 于 10-3-2010 10:28 编辑 ]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10:33:38
教堂顶平台上的建筑 ,天使的背影。
PS:这里还有纪念品小店,有嬷嬷们打理。
可惜实在是纪念品太简朴(做得太粗超了)。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10:38:43
圣彼得大教堂左侧有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教皇的志愿禁卫队)卫兵守卫,
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
PS:瑞士近卫队,主要特指由教宗尤利乌斯二世组建的,负责保护梵蒂冈教廷和教皇本人的雇佣兵组织。
最初于1506年1月22日成立,成员人数为150人。1527年5月6日,在罗马之劫中,近卫队为履行职责掩护教皇撤离而进行了惨烈的战斗,189名士兵中有147人战死。近卫队也得到了绝对忠诚的评价,后再次重建,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冈的保护力量以及仪式象征。衛隊制服充滿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常常被誤會由米開蘭基羅所設計,事實上今現代的制服是由當年的衛隊隊長Jules Repond於1914年設計。
5月6日也因此被作为瑞士近卫队重要的纪念日,2006年5月6日,瑞士近衛隊成立500周年,梵蒂冈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
微风细雨
发表于 10-3-2010 10:43:15
梵蒂冈广场的喷水池(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