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dump 发表于 18-3-2009 17:33:37

小知识:平仄

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9%B3%E4%BB%84&variant=zh-hans

平仄,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阴平-音调较高且可延长[*]阳平-音调较低且可延长[*]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韵尾为p(b)、t(d)、k(g, h)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近体诗中的平仄主条目:近体诗#平仄
平仄的组合在近体诗中是颇为重要的。例如诗中的第一句为“仄仄平平仄”那么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普通话中第一、第二声为平;第三、第四声则为仄。
例: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然而,由于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因此用普通话念诗,可能会出现“平仄不调”的情况。 在以上例子中,虽然“国”字属于入声,但在普通话里却是阳平声(第二声)。若以普通话念出上述两句,就会变成“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是老人 发表于 18-3-2009 19:47:50

所以,广东官话读古诗,才是正版。

extreme 发表于 18-3-2009 21:48:54

据说读古诗应该用河南话,因为那时候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都在中原,所以那时候的普通话其实就是河南话。但要是唐诗的话,估计应该是用陕西话来读了,应该首都在长安嘛。

[ 本帖最后由 extreme 于 18-3-2009 21:50 编辑 ]

coredump 发表于 19-3-2009 10:30:41

原帖由 我是老人 于 18-3-2009 18:47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广东官话读古诗,才是正版。

这是误解,广东话的确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声调,比如有些入声。但是很多方言同样有这个现象,包括很多北方地区的方言也是如此。但是汉语入声从汉朝开始就逐渐萎缩减少,很多文人作的诗词早就已经不严格遵循入声的平仄。而且绝大多数的入声的平仄都可以平滑地派入三,四声,基本不影响阅读语感。只能说广东话读一部分的古诗词是比较琅琅上口的,还有些可能用福建话读比较好,有些用山东话读比较好,有些用北京话读才正宗。


汉语是世界上最重视书写远甚于发音的语言,自古以来只强调书同文,但尊重各种方言的发音习惯,哪怕是差之十万八千里(比如,韩语,越南语,日本语)都没关系。

正因为方言如此多样,导致各地人们交流的时候只能取接近都能理解的最小集,入声发音短促,音调传不远,语速放缓的话会退化成双音节,由于入声的这个特点,使其不便于不同方言间的交流,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边被逐渐自然淘汰。

cello 发表于 19-3-2009 10:47:22

好像有某些确实不适合用广东话,可是多数都很适合的。也许古代不同的人也有用不同方言作诗。

广东话当年在国民党执政初期,是投票以及其微弱的差距落败给北京话,而没有成为官方语言。后来共产党其实也没几个人讲北京话,可是却沿袭了国民党的决定。否则也许现在的普通话是湖南话呢

ozbird 发表于 19-3-2009 10:53:45

客家话才是正版的。

自永乐迁都以来,北京作为首都已经很长时间了,官话以北京话为基调恐怕也是很难动摇的。

[ 本帖最后由 ozbird 于 19-3-2009 10:55 编辑 ]

Port_1433 发表于 19-3-2009 11:18:57

原帖由 ozbird 于 19-3-2009 10:53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客家话才是正版的。

自永乐迁都以来,北京作为首都已经很长时间了,官话以北京话为基调恐怕也是很难动摇的。

我听说的也是这样,客家话相比其他方言更接近古汉语发音。

不过我不会,所以只能用广东话读了,也坚持用广东话读古文的。

关于官话,我在四川上学的时候,听那里的人说,建国后四川话(或者是西南云贵川桂等地的方言)曾经有望成为官话基础的,因为那几个都是中国人口大省,而且出了一大帮元帅、将军。

我是老人 发表于 19-3-2009 12:50:50

那我们天天 用龟儿子,龟儿子,来念"白日依山尽"

岂不是更有调调? :yct_15

Port_1433 发表于 19-3-2009 13:06:05

原帖由 我是老人 于 19-3-2009 12:50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我们天天 用龟儿子,龟儿子,来念"白日依山尽"

岂不是更有调调? :yct_15

大学的时候选修大学语文,老师就是这个样子年的。

第一个星期,我就学会了两个后来用了四年的词:“锤子!”,“哈戳戳滴瓜娃子!”。一个学期下来,已经说的很不错了,可见四川话还是确实有成为官话的基础的,很容易学呢。

coredump 发表于 19-3-2009 13:42:16

回复 #9 Port_1433 的帖子

锤子不是陕西话吗

Port_1433 发表于 19-3-2009 14:55:14

原帖由 coredump 于 19-3-2009 13:42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锤子不是陕西话吗

陕西也这样说么?四川一定是这样说的。

Oops,好像弄歪了一个楼。

BlueFalcon 发表于 20-3-2009 15:26:33

入声还是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
现代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人应该早已不是古代(汉唐宋)中原人的后代了,所以古人官话应该不是这些个地方的现在口音. 中原祖先部分南下,混杂了当地的口音,形成现代南部部分地区的口音,估计略微接近古代中原官话.

coredump 发表于 20-3-2009 17:39:59

回复 #12 BlueFalcon 的帖子

北方很多方言同样有入声。南方的稍多些

ozbird 发表于 20-3-2009 18:55:02

原帖由 BlueFalcon 于 20-3-2009 15:26 发表 http://www.freeoz.org/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入声还是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
现代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人应该早已不是古代(汉唐宋)中原人的后代了,所以古人官话应该不是这些个地方的现在口音. 中原祖先部分南下,混杂了当地的口音,形成现代南部部分地区的口 ...

五胡乱华的时候汉人就大举南迁过一次,而隋唐又是源自北朝,所以唐宋应该和汉代的语言就有很大差别了。而南宋的时候汉人再次南迁,又经过了蒙古的统治,明代的语言应该和宋代又有了较大的差别。而满清入关虽然没有再次导致汉人南迁,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外来的语言因素。

BlueFalcon 发表于 21-3-2009 11:08:43

是啊,中国北方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民族迁移/融合不计其数,所以语言上变化也应该相当剧烈,反之南方相对稳定,中原祖先先后多次南迁,所以语言反而相对纯洁.:D

这可能就是北方汉语偏俗,南方汉语相对比较雅的原因之一. 比如"什么"这个词,一看就是很俗很口语化的词,不知什么时候由哪个民族的角落里混进北方汉语,到现在又变本加厉混成标准汉语了. 比起古汉语"何"显得又俗气又罗唆.: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知识: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