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VI) – 康德的道德观
本帖最后由 行者之心 于 18-12-2020 21:48 编辑2020-12-18
康德的道德观是康德主义中最令我敬佩的一部分,因为它凌驾于理性之上,带有对善和美的最高追求。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证了纯粹理性的存在,从而从怀疑论者那里挽救了科学。但他同时指出纯粹理性的限制,当试图用纯粹理性探讨终极形而上学问题时,因为片面经验的参与,其结果不可避免的导致二律背反。因为上帝不能建立在变化无常的经验之上,也不能建立在导致矛盾的纯粹理性之上。那么上帝和宗教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康德认为是道德,一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深植于人内心的先验道德感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世界上有多种不同的道德观。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爱人如己的利他主义道德观,一种是坦率的利己主义道德观,还有一种是国家和集体主义道德观。
斯宾诺莎把这三种道德观进行整合,认为所有道德观都是为了个体保持生存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行为准则。根据他的观点,道德只对人类社会有意义,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秩序所发明的特有条例,对于宇宙和上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当今社会持斯宾诺莎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他们多属于唯物主义者或纯理性派,这种观点认为现实的一切不过是生存竞争的产物,即便是最高尚的利他主义,仔细分析,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精巧的利己主义而已。
然而康德则把道德放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直接来源于上帝的绝对命令,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准则。
虽然生活中,人们随处可以看到毒蛇的狡诈比鸽子的温顺更能得到益处,但人们依然不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了毒蛇。同样道理,虽然聪明的人会选择在需要撒谎的时候撒谎,在需要诚实的时候诚实,对于他们诚实或者撒谎不过都是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而已,然而人们依然普遍认为诚实是一种美德。
康德认为,道德的目的不是让人获得快乐和幸福,而是让人无愧于所得到的快乐和幸福。康德最令人难忘的一句名言就是在他《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益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句话如此有力和感人,以至于它被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由此可见,道德并非理性思维的产物,也不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它是一种超出理性和经验的存在。来自于内在的感受和心灵的知觉。
利己主义者可以依靠理性为自己寻求益处,然而最终还要面对道德的拷问。典型的例子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出于生计,谋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和她的一个无辜妹妹。他本可以逍遥法外,享受谋杀时抢夺的财富,但难以逃避的良心谴责最后让他难以安宁,最后只有接受法律的制裁才是对他心灵的救赎。
道德感是普遍的,虽然并非绝对一致的,如同对美的感受一样,有很多主观成分在里面。但人们难以否认道德感如同人们不能否认美一样。它来自心灵的感受,似乎是一种本能,但又不同于动物为了生存而进化出来的低等本能。
几乎所有的低等本能无一不是和个体或群体的生存直接相关,然而道德感和美则不相同,它们未必和个体甚至群体的生存直接相关,所以难以用机械的进化论来解释它们的起源。
道德感激发人们对善的追求,而善就是一种利他性。康德认为最高的善是一种对他人的美好意愿。让他人获得幸福,自己则因此而完全。要把绝对道德的完美的准则运用到不完美的世界中。这虽然很难,但正是如此才能使人从野兽转变成神。
康德认为真正的宗教不能建立在抽象的神学和纯粹理性之上,也不能建立在有限而不完整的经验之中。真正的宗教要建立在实践理性之上。如果我解读正确,这一点如同佛教中的体悟。它既有实践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但超越日常经验和纯粹理性。禅师利用禅修的方式希望证悟的正是这种体验。
康德虽然有着炙热的宗教情怀,但他的宗教观却不为教会所接受。康德批评教会用貌似虔诚的神气满口胡言乱语,用谄媚上帝的话贿赂天堂试图赢取世俗的利益。他认为耶稣拉近人们与天堂的距离,他来到世间是要建立自己的教会来对抗法利赛人的教会(注: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特别强调遵从律法的一个教派),他要通过人内在的道德律将人类团结在一起。然而教会则盗用他的名建立了排他的宗教门派,结果上帝的国度没有被建立,反而建立起了牧师的国度。
我虽然对康德的理论只理解了皮毛,但对他关于让别人幸福,自己得完全这一点非常赞同,下面我讲一个我个人的小小体验。
在大学里,我的学生有些已经年龄不小,一天有一位学生来找我,为了什么事我已经完全记不清。但她带来了她的一个女儿,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当她们离开时,我感觉那个小姑娘特别可爱,就翻开抽屉找到从中国带来的一件小首饰,地摊上买的很便宜的纪念品,送给那个小姑娘。那个小姑娘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看到这件小首饰时那快乐的表情难以用语言描述。
这事之后,我也非常高兴,甚至我兴奋的程度不亚于那个小女孩。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小女孩或许早已忘记这件事,但我则不会忘记,而且每次回想起来,那小女孩睁大眼睛的快乐表情都会浮现在眼前,让我沉浸在一种祥和的喜悦之中。
我为什么会为一个一生大概只会见一面的小女孩一瞬间的快乐而如此身心陶醉?也许这就是康德所说的让他人幸福,自己得完全的含义吧。
当康德论证完道德的绝对性和上帝的存在之后,康德进一步指出在这个基础上,人有了道德的义务,而只有当人有了义务观念时,人才真正有了意志自由。而从道德律引深的更长远的平衡中,他又论证了永生的必然性。总之形而上学中所有在纯粹理性中陷入矛盾的概念都在他的实践理性中得到了救赎。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没有读过的人人生不完整。:) 欧阳京 发表于 19-12-2020 12:19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没有读过的人人生不完整。
这本书大概不会如同纯粹理性批判那么难啃吧,欧阳兄能否分享一下这部书的核心内容和读书体会啊{:9_598:}{:9_598:} 行者之心 发表于 19-12-2020 19:45
这本书大概不会如同纯粹理性批判那么难啃吧,欧阳兄能否分享一下这部书的核心内容和读书体会啊{ ...
核心内容已经被你上面介绍了啊。
这本书比CPR好读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