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dragon 发表于 27-9-2019 13:45:09

诗美与炼狱

诗之美,美在where what how ?

诗之美,美在韵,美在律。

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最风调雨顺。古诗词多押平声韵,阅之优,读之美。押入声韵的,则气之磅,势之礴。比如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平与不平中自铿锵而有力。

诗之美,美在简,美在洁。

“有位伊人,在水一方”八个字画面浮现,通往心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与远方,俯仰间直达心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七个字,说尽二人一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十字动静间山水画铺眼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景到大漠孤烟直。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比三千尺的瀑布还要长,因此得来明镜秋霜。

”两鼠穿洞“:有垣厚数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百人百馒“,当数学之美遇上简洁之美,逻辑如诗。

夏日行于魔鬼城,浸润于羌笛何须怨,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秋日阅长安十二时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本来是李白包圆各种曲目的剧,贺监的这首诗却是这古典悬疑的中心梗。

书中写道:
“天宝三载四月,贺知章马车回山阴老家……“,”不久传出贺知章溘然去世的消息,享年八十有四。家乡的父老乡绅只有机会读到老人回乡后留下的两首遗诗,谁都没能见到其本人。消息传到长安,天子辍朝致哀,满朝文武皆献诗致敬,这成为天宝三载的一桩文化盛事。“

剧中,李必在贺府问贺知章:“老师的咏新柳,为何要用裁、剪刀这样锐利之词?”

之前,有解已传至李必之耳,“碧玉妆成一树高:太子的势力已经很大;万条垂下绿丝绦:有成千上万的人追随他了,结党之势已成;不知细叶谁裁出:不知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原来是皇帝似暖还寒的态度导致的。”

个人认为,这解不在于当年而在于后世。

当年,书中写道:“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李亨并未随天子去蜀中,而是逃至灵武登基,遥尊天子为太上皇。于是大唐形成了蜀中太上皇、灵武天子以及远在江陵的永王三股势力。
就在这时,久未现身的李泌再度出山,前来辅佐李亨,但坚决不受官职,只肯以客卿身份留任。在他的筹谋调度之下,李亨得以反败为胜,外败叛军,内压太上皇与永王,终于克成光复大业,人称李泌为‘白衣宰相’。功成之后,李泌再度请辞,隐遁山林。肃死后,代宗、德宗两代帝王都召他回朝为相,李泌数次出仕为相,又数次归隐。他一生历事玄、肃、代、德四位皇帝,四落四起,积功累封邺县侯。”

历代诗祸,元最少,大约因元人尚武,懒得读诗? 朱重八文盲书身,发愤从文,半瓶子晃荡,就苦了时人。”文官教人写字,习字帖用了篇杜甫的诗,头一句是:’舍下笋穿壁‘。朱元璋睁开龙眼瞧去,认出笋便是竹,竹朱同音,’穿壁‘云云,似在讽刺他为穿窬之盗。后来他寻个由头,把这人杀了。“

后世,康乾盛世,弘历是诗的大粉儿,寿高八十八,四万诗作无人夸。他的孙儿更是以他为榜样,青出于蓝。一位业余诗人,以量取胜,每天必做数首。这是一种业余职业精神啊。他的诗比全唐专业诗人收录出来的都多。
对待诗人上,也是嗅觉超常敏锐。嗅到诗人自己都没有想到之多。一句简单“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这是在讽刺我南水北调工程?斩立决。老年乾隆对待
“桥畔月来清见底”、“一色文明接远天”这种反清复明明显的诗句,嗅出来而看到了背后的求放过,发出”如此吹毛求疵,谬加指摘,将使人何所措手足耶?“

那时间,文字如炼狱,诗不慎成为狱之始。

叹,黑色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诗歌给了我们文字之美,我们却用来寻找炼狱!


春浅 发表于 2-10-2019 10:13:47

没注意到娜姐忽然写了这么好的一篇
还以为是蜻蜓重出江湖了
想想,蜻蜓没那么调皮可爱的文风;P
业余职业精神写诗、诵诗的实在太多,犹如广场舞
好在太平盛世,言论自由,多半不会被入狱的了
Thank Go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美与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