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层显见
温联 2019-08-14《楞严经》在“七处征心”之后,佛陀又进一步开释“显见”。其中“显”是外界显现的相,而“见”则是人“见性”对外镜的反应。因为人们通常会把意识当作自我,如“我思故我在”,而大乘佛法则认为一个人的“见性”方才是人的“真如”也就是真正的自我。十层显见(又称十番显见)则是佛陀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由浅入深分十层来展示见性的特质。
十层显见概括为:
1. 显见是心
2. 显见不动
3. 显见不灭
4. 显见不失
5. 显见无还
6. 显见不杂(见性非物)
7. 显见无碍
8. 显见不分
9. 显见超情
10. 显见离见
下面分别介绍这十层显见
1. 显见是心
在《楞严经》开始部分,阿难说眼见如来法相庄严,心生欢喜,所以出家。这里阿难认为一个人能够看见是眼睛的功能。佛陀反驳到,盲人虽然看不到光明,但看到眼前一片黑暗,这和眼睛良好的人在黑暗房屋中是看到的情景一样,所以丧失眼睛,并不丧失能看见的“见性”,因此“见”并非出于眼,而是出于心。
2. 显见不动
这时佛陀用手在阿难左右分别发射光芒,阿难追寻光芒,头左右转动。佛陀问,转动的是什么,不动的是什么。阿难回答,转动的是头颅,不动的是“见性”。
3. 显见不灭
在坐的波斯涅王提出断灭论,表达人的身体无时无刻都在不断衰老中,最终消亡。佛陀问他小时候看到恒河,与现在看到恒河,这个看到恒河的“见性”有没有衰老?波斯涅王说没有,从而证明虽然一个人看见外界的器官眼睛会不断衰老,但一个人的见性并不随着身体的衰老而衰老,从而表述见性不灭。
4. 显见不失
这时阿难问,既然人的见性不失,为何会迷失本性而产生无明。佛陀伸出手臂先是手掌朝上,进一步又调转手臂手掌朝下。然后问阿难,我手臂何时为正,何时为倒。阿难说先前手臂为正,随后为倒。佛陀道,手臂亦是手臂,本无所谓正倒,只是人生分别心,不见大海,只见浪花,从而产生无明谬误,颠倒妄想。
5. 显见无还
人外镜所见都有一个起因,也就是可以归还之处。比如见到光明是来自于太阳,所以光明还于日。视线被阻挡,是因为墙壁,所以阻挡可归还给墙壁。而人的这个见性,则没有一个外在的起因,因而也无处可还,所以这个见性就是人的真心自我。
6. 显见不杂(见性非物)
人的见性可以看见万物,万物各有不同,唯独见性自身无法见到,所以见性非物,从而表明见性为真我。
7. 显见无碍
阿难问,没有墙壁阻拦,我可以看到日月星辰,在墙壁阻拦下,我只能看到室内的光景,是不是见性被墙壁阻拦。佛陀回答,见性所见实为相,和见性无关,见性本无碍,只是所见相有大小方圆的分别。
8. 显见不分
见性虽然不随外镜的变化而变,但如果没有没有外在的显现,这个见性也无从得知。这一点似乎和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相似。也就是这个不变的见性和外在的显现无法分割。
9. 显见超情
指人的见性并非因缘而生,也非出于自然。世间万法由因缘而生,然而“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部分我并不真的理解,只能重复一下原文。
10. 显见离见
这一层也是非常难以理解,虽然听叶曼老师反复讲解多遍,还是无法真正理解,所以还是把原文附上,将来在慢慢消化。“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总之,十层显见属于精妙的大乘佛法,前面几层还比较容易理解,最后几层非常费解,其中妙趣超出语言表达的能力,所以只能慢慢体会,通过信、解、行、证最后悟得。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