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卷一—心之所在
本帖最后由 行者之心 于 1-7-2019 21:20 编辑温联 2019-07-01
《楞严经》是汉传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在明清时代备受推崇,曾有诗云“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不过这部佛经和同样文字优美的《圆觉经》被人猜测并非传自印度并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真经”,而是唐朝中国人写的“伪经”,再翻译成梵文,冒充真正佛经。无论这样的猜测是否属实,但《楞严经》所讲述的佛法已被大乘佛教接受为佛教正统。
《楞严经》共分十卷,第一卷故事性很强,很有戏剧效果。主要故事线索是佛陀正在与许多大弟子,大菩萨举行法会,所有人都到齐了,唯独缺了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侍从的阿难。原来阿难正在独自旅行,在旅行途中,遭受摩登伽女(一个妓女)的诱惑进入妓院。就在阿难即将破戒之时,佛陀运用神通把阿难和摩登伽女同时带到法会会堂,并解除了阿难遭受的魔咒。后面的内容就以佛陀与阿难的问答之间展开。
首先佛陀询问阿难为何要放弃俗世的生活而成为僧侣,阿难回答是因为见到佛陀奇妙金身,心生欢喜,所以要追随佛陀。然后佛陀就关于“心”在何处拷问阿难。
心在何处?阿难前后共给出了七个答案,都被佛陀用实例和论据一一否决。心究竟在哪?虽然我们现在无论生理学、解剖学的知识,还是心理学的常识,大概都比阿难那个时代更丰富,但扪心自问,我们真可以给出比阿难更好的答案吗。亲爱的读者,你也可以自己尝试。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些心思意念当然是在自己心中,可是这颗心究竟是什么?究竟在何处?是在大脑之中吗?你们可以认真思索,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对照《楞严经》第一卷,看看是不是和阿难的答案有所不同,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阿难说,如来要我印证心在哪里,那我用心去仔细推究,这个能推究寻找的,就是心了(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陀回答,错,这个能推究的并非你的心。阿难最后崩溃,这个能推想的如不是我的心,那是什么,求佛陀明示。
佛陀说,这个你所谓的心,无非是前五尘(也就是对应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外界刺激,分别是光、声、嗅、味、触)在意识(也成为第六尘)的影子。这种思维活动一直对你造成迷惑,误认为就是你的心,亦或你的本性。这种认贼为子的后果就是让人迷失本性,从而落入生死轮回之中。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的所谓心理活动,无非是各种妄想,起源于外界的刺激,感受之后,在脑海中游离翻腾,左右我们的意识。这里面包括五蕴中的四蕴,即受(感觉),思(比对),行(业力),识(意识)。当然具体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总之包括一切觉知,情感,思维等等这些我们认为属于心的东西,实际不过是妄想,是屏障,让我们无法看到本心。
联想起打坐冥想,其作用之一就是让大脑的思维活动停下来,从而可以感受到本心,也可以说本性,或者心。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在电影院看电影。当电影开始后,我们盯着屏幕看时,我们是看不到屏幕的本来面貌,只能看到各种变化不定的电影画面。久而久之,我们会认为那些变换的画面就是屏幕,而实际上屏幕只是一块反射光的白布,只是在电影开始时,这些反射的光芒遮蔽了本来单纯的可以反光的屏幕。同理,当大脑在不断思维时,我们无法感知这个能思维的“见性”,只是感知各种思维活动,从而误认为这些思维活动为那个能思维的“见性”,也就是本性,本心,或者说是心。
这样一说,阿难大为慌张。他说到,多少年来,我都是凭着这颗心,亲近佛法,学习善知识,精进修行,而现在佛陀说我所依赖的这颗求道之心不是心,那我岂不如草木一般无心了吗。抛弃了这颗能知能觉的心,我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实在感到恐惧,也万分迷惑,求佛陀怜悯,解惑答疑。
佛陀说,你仔细观察你的心,如果把其中的六尘(前五尘再加意识)除去,如果还能剩下一个实体,那个实体就是你的心,如果剩不下,那么你所谓的这个心只是一颗假心,无非是六尘的虚幻映射罢了。
这时佛陀伸掌握拳说,我没有这只手就无法握这个拳,你如果没有眼睛,就看不到我的拳。如此一来,我的拳头对于我的手掌是不是相当于你的眼睛对于你的看见?阿难思忖片刻认为是如此。佛陀说,其实不然。没有手掌自然没有拳头,但你即使没有双眼,你的“见性”依然存在。
阿难似有所悟,但还是无法完全理解,这时佛陀让他最早传道的五位比丘来介绍他们是如何开悟,证得智慧。
这时会中最年长的侨陈那说,我是通过“客尘”求得正道的。对于一个客栈,客人就不同于主人。客人住一天或者几天就会离开,而主人则会一直呆在那里。在清晨的阳光中,可以看到空中细小灰尘的飘荡。这些飘荡的就是尘,而所在的“虚空”(空间)则不会动。
这时佛陀把手掌连续开合,然后问阿难,是我的手掌在动,还是你的“观见”在动?阿难回答是佛陀的手掌在动,而自己的观见没有动。佛陀说,是这样。
《楞严经》第一卷表达的就是把变化不定的东西误认为是心,就会陷入迷障,进入生死轮回之中。而真正的心,并非客尘,它常驻,而且如如不动。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goo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