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潍娜:致命的阅读
偶尔从凤凰读书看到戴潍娜的阅读体验,感觉洒脱有趣。为防止版权问题,仅简述一下内容。阅读原文
对生活过度热爱,伤害了写作;对读书贪杯不忌口,也正伤害着阅读。为了身心健康,读一些消磨时间的作品,在其中休生养息,保持得体。
现在,要谈谈那些“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一出场就将人一拳撂倒的书,那些真正销魂荡魄的阅读。
第一类,是那种不负责任的阅读。在思想游乐场里游手好闲,面带点艳羡又讥诮之色,严肃地讨论点不严肃话题,或不严肃地讨论点严肃话题。
比如王尔德,一个正经人,性格里有点蠢蠢欲动的因子,很容易被王尔德勾引,发现性情相近,一方面是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
另一方面又不可逃避地被厄运吸引,被自身的戏剧感裹挟。就连金钱在他那里,都是一个美学对象。他在自己时代里的反抗和屈服都格外迷人。
注重审美,又爱唱反调的还有唐寅。他的句子对子,到处都有一种“妙”。绣口一张,淹死几代文人。“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此等与死神同呼吸共成长,一位名叫谢阁兰的法国汉学家体认尤深,天马行空充满异域风情的风光游记里,照见了一个素颜的中国。而我们,总要在异乡才真正开始认识故乡。
才子的书,和现实中的才子一样,什么都指望不上,也正是迷人的地方,没利害关系的书,最能诱发出纯粹的喜爱。比如钱钟书,做的是文心雕龙式的灵感型学问,
《七缀集》叫人一面读得口舌生香,一面暗戳戳地思量。又比如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一副你千万别当真的架势,却说着最认真的话,办着最认真的事。
另有一批幻想家狂人,他们以科学家的面目示人。制造出通古斯大爆炸的尼古拉特斯拉,Wi-Fi之母艳星海蒂·拉玛,写出《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的霍金……
他们的作品和人生,跨学科纵横,自带一股山摇地动的历史叙述力。自然科学类书籍,竟勾得我胸中悲悯丛生。 本帖最后由 JunJun2013 于 2-9-2018 23:07 编辑
第二类,是美人著书。文字也是有性别的,只不过这性别划分更微妙更精细,远超男、女、LGBT,数一数恐怕不亚于蔷薇花科……
早年间,因听信了马克·吐温著名的诽谤,“一间图书馆只要没有收藏简·奥斯汀的小说,它就是一间好图书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拒绝阅读简·奥斯汀。
直至前几年,对照着几个不同译本的《傲慢与偏见》认真一读,才彻底纠正了从马克·吐温先生那里来的傲慢,和对简·奥斯汀小姐的偏见。她的机巧与讥讽,挠到文明的瘙痒,她单身到死,
又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美貌增加了文字的可信度。伍尔夫的一张侧颜杀,让我莫名产生了抄她书的冲动;汉娜·阿伦特,叫人不得不整顿精神严肃对待;看到波芙娃的狐狸毛帽,就已经在猜她的脚上穿着什么款式的鞋子,
因而确信她懂得何为女人,信服她高贵的理论;莎乐美的颠倒众生彻底遮蔽了她的评论功力,没有谁比她更懂得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们,
正如没有谁比她更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霍普曼等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灵。
苏珊·桑塔格——每句话都重拳出击的智力竞赛写作,让你时刻处于对自身精神懒惰的失望之中,每一行都是美人的挑衅。
桑塔格眼波流转,目光摄魂,中年以后愈发脱俗,额前那一绺白发,是某种终极勾引。此等随年岁渐长而递增的艳光,唯唐代女道士李冶可比。
这位唐玄宗口中的“俊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看那字面上的冷僻哲理,和字面下的不共戴天!好诗就是如此,要极端复杂,同时极端单纯。
女诗人里,最让我放不下的是萨福,她美得像个谎言,她写下的又毁灭殆尽,存世之作少得像个传奇。没有理由不去信仰她,断简残篇也绝不敢唐突。 本帖最后由 JunJun2013 于 2-9-2018 23:12 编辑
最后还有一类,是我怕读的书,怕听的音乐。总是受到那些强烈的音符吸引,它们像一些无法付诸实践,又无法安宁下来的炽烈信念。
一个意志软弱的人害怕去碰他们,怕自己被彻底卷入。第一次听瓦格纳时,就听得热泪滂沱,歌剧《帕西法尔》前奏曲的激情控制了我,音乐好像一双巨手紧紧抱住我的脑袋使劲晃动。
跟瓦格纳绝交的尼采,他所有的书我都膜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读这些书像屠龙,像在做倒立。面对如此傲慢而狂热的书,劳累而任性的狂乱心灵,会读到想跺脚,摔杯子。
翻开高中时的旧书,每一页每一行都有蓝色钢笔划线,那是阅读时紊乱的心电图。
一个凡人,在超人的激情磅礴中筋疲力竭,不由地痛感所有干枯的教条,都是出于对生命本身强烈的嫉妒。同样的妒意,在观看萧伯纳戏剧时也牢牢绑住了我。哲学家都不好惹,维特根斯坦让我头疼了两年,也贡献了我最初的失眠;危险的福柯,他的书后劲儿可真大,读罢几个月甚至经年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不仅影响我的思想,还妄图越界指导我的行动,我的人生。幸而,我做人太乖,与作诗不合。
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一个教人飞翔术,一个困死于棋局。三岛由纪夫诱开你细腻且暴烈的深情,回归知觉与执念上的青春期。不得不提的还有《哈扎尔词典》,一翻开书页,魔鬼的气息就把你攫住,每次打开都忍不住从第一页重新读起,导致……我至今都没有读完,不敢,舍不得读完。与之相反的是奥威尔、赫胥黎,逼着你一口气读到结局,得到的却是脑门儿上一口再也摘不掉的响亮警钟。
可怕的阅读,是只有最强烈最纯粹的灵魂才会玩的游戏。在那些写文章的毒夜,想象房间里有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凝视你拷问你……
这份书单,好像有意无意跳过了所有现代诗人。大概他们在我心中的位置实在太亲密,以至已经不大适合在客厅里公开谈论……
楼主一看就是非常热爱读书的:qiang kevin妈妈 发表于 3-9-2018 08:07
楼主一看就是非常热爱读书的
戴潍娜的书单就像美女衣橱
大多是进口牌子,要么复古风
我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她是谁,比传统作家有个性,比流行写手更努力
相信戴真的喜欢看书写文,在这个领域年复一年,积累日多,慢慢地口味不那么大众了
据说长得还不错
MICHELLE07 发表于 3-9-2018 13:08
戴潍娜的书单就像美女衣橱
大多是进口牌子,要么复古风
我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她是谁,比传统作家有个性, ...
我真的不知道她是谁,哎,读书少:L 读书的效果取决于读者,拖延症的人买了《如何治愈拖延症》,永远也看不完,卡耐基的推销艺术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非常实用。
读书不分高低,也不分有用还是无用。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寻找一种共性,有些人读不同的书,不停地调整,颠覆,触类旁通。
机场书店的布局是个鲜活的社会样本,反应映社会面貌,集体人格,还有演变过程。说的还真是,机场麻雀大小的书店里,
总能翻出几本看着顺眼的书来。20-40岁的商务人士是成功学书的消费主力。
成功学的经验一般不管用,但让人兴奋,那种“马云行,我也行”的催眠式代入感,和心灵鸡汤,禅修,人需(儒)学差不多。
有一种功能性文盲,就是读书总是倾向于验证自己已经知道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只要和自己相左的就排斥
这是读书能力的下降。读书的能力是大脑保持弹性,接受不同东西的能力,不练就会退化。
如果因为书读得越多,越高深,而产生优越感,那是书白读了。
还有一个“相反规律”,或者说目的性颤抖,就是说做事越奔着某个目的去,越达不到,比如拼命对着针眼穿不进线,
埃蒙斯奥运冠军在眼前,箭就射偏了。未成名的画家和业余作家很快乐,一旦阅读和创作成了工作,
或者读书写作是为了寻求赞美和关注,这个目的会让人丧失原本自由轻松的心情。
人每天需要一点垃圾时间,什么也不想。没事做的时候看看史书,做做笔记,本来很枯燥的事,变得很快乐。这个快乐来自于没有目的的自由。
喜欢一个人,也会去看TA读过的书,是温柔的关注。
有时什么也不听,从内心出发。有时又见什么是什么。 kevin妈妈 发表于 3-9-2018 13:21
我真的不知道她是谁,哎,读书少
我也不知道,准确地说,不太关心。。。:ppb_25
前一阵听说有个作家匿名活动,就是组织非常著名的作家和新兴作家,匿名投稿,混在一起评选
我想我们可以到匿名版里玩个游戏,出一个题目,或者发一副图,看图说话
大家匿名写上50-100字,看看能根据风格辨认出作者吗?
MICHELLE07 发表于 3-9-2018 18:25
我也不知道,准确地说,不太关心。。。
前一阵听说有个作家匿名活动,就是组织非常著名的作 ...
你去开帖,不要要求写这么多字,字数不限。否则参加的人就少了,除了书版的,没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写50个字。 kevin妈妈 发表于 3-9-2018 19:52
你去开帖,不要要求写这么多字,字数不限。否则参加的人就少了,除了书版的,没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写50个字 ...
你上面这么随便一说就50个字了。再少看不出风格来。
我想想出什么题目。 MICHELLE07 发表于 3-9-2018 20:07
你上面这么随便一说就50个字了。再少看不出风格来。
我想想出什么题目。
我是话唠:$ @春浅 我想不出什么题目好
你去匿名开帖吗?
我保证参加活动 MICHELLE07 发表于 4-9-2018 17:45
@春浅 我想不出什么题目好
你去匿名开帖吗?
我保证参加活动
我想把主版做好一些再考虑了,战线太长,时间不够~ 唐寅:阳间地府俱相似.., 果真?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07 于 6-9-2018 17:38 编辑
愚夫 发表于 6-9-2018 16:58
唐寅:阳间地府俱相似.., 果真?
死无对证。说明人家置生死于度外
笑他人看不穿,真正风流才子 楼主来更吧
这些简述需要解释一下?:lol 本帖最后由 JunJun2013 于 9-9-2018 00:35 编辑
春浅 发表于 8-9-2018 09:01
楼主来更吧
这些简述需要解释一下?
凤凰网上的作家书单,很容易就流于冷僻,我一般不感冒
也有实诚的作家说,只介绍那些真正喜欢的,不在乎暴露品味,一看,还是装饰过的
现在阅读和写作变得这么容易(资源丰富,工具便利),又这么难(选择困难,供求失衡)
新兴作家作为一个整体,比过去的作家更自信,更有趣,富冷幽默感。呐喊,乡愁,伤痕。。。这些渐行渐远。加法式文学,要进化到先乘后除。。。
如果我是戴小姐这样的文科博士,半生阅读,也读遍了她提到的那些书(其实只有小半)的话,我也许会写出一篇类似的书评。
阅读不是作者影响读者,而是灵魂和灵魂相遇。读的迟早也没那么重要。
比如尼采,比如李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