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移民故事,常来这里的年轻人鲜有知道的。最早移民史我不太了解,但我亲历了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那批老移民的生活。虽然只有短暂一年见证时间,我的讲述可能不全面,目的是让留学生和新移
民们了解中国人近期移民史。
大概从85年开始到1993年间,在风和日丽的澳洲,突然涌进来数量庞大一批所谓中国留学生。当时年纪在25--35岁(现在50--60岁)。这之前,只有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陆续有人移民来澳洲,没有什么大陆的留学生来澳洲。突然涌进澳洲的人数大概在十多万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上海,三分之一来自广州,三分之一来自北京,这只是大概的数字,当然还有个别其他城市的,我们家就来自重庆。
这批中国留学生90%以上是申请的澳洲语言学校的英语课程签证,鲜有读悉尼大学,nsw大学等澳洲知名大学的。原因是他们当中只有少数是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的八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是文革前的初中或高中生,持有电大、职大、夜大等当时国内俗称的五大生文凭。
那时候国内八十年代毕业生,只要英语能通过托福考试,大部分因公派到美加英法等国家留学,由于当时中国经济不发达,国内物质匮乏,国内外差距很大,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后留在英法美。因此到澳洲来的留学生,英文好的少。英文不好当然不能进入大学学习,没有专业的人生,决定了这批人的命运。
澳洲语言学校不需要任何英语成绩,交学费即可。一时间,澳洲,最多的是悉尼和墨尔本,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很多语言学校,这些语言学校每年收费在3000--10000澳币。当时国内一般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才100元人民币不到,万元户是有钱人,那时候也没有大规模贪官,有钱人很少。澳元和人民币的比值那时候也是1比6,和美元1比8。某种程度上,这批人带着1:6的发财梦到澳洲掘金,这是无容置疑的。
中国人送钱来了!新增语言学校的数量在一两年间突飞猛进,申请者人数快速增加,澳洲移民局见势不妙,被迫来了个紧急刹车——限制甚至不发语言学校的学生签证,之后2--3年由于移民局限制语言学校留学生签证,许多新办语言学校招不到学生,被迫破产,而很多交了学费的学生来不了澳洲,破产学校欠了大量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澳洲政府紧急调配一笔钱来帮助退还给中国留学生。我记得在我来澳洲时(95年),我的一个朋友委托我去某语言学校要回她已经交的学费,结果是这家语言学校早已倒闭,但又过了澳洲政府赔钱的时限,我朋友的5800澳元学费再也没有要回来。
在出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挣大钱的预期下,留学生们想尽方法去借钱来交第一年的学费。澳洲高昂的生活费和借款,迫使他们放下背包就开始寻找工作。澳洲当时正处于经济衰退周期,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工作位置给中国人。一时间,澳洲的大街小巷的每个工厂、餐馆、杂货铺等门前,都挂着NO JOB的牌子,拒绝留学生进入。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压力多大。移民局规定学生不能仍然是不超过20小时,他们依然偷偷打黑工,用沉重的劳动换来非常低廉的工资,省吃俭用,用来还债,付学费和生活费,巨大精神和生活压力把他们送到人生最黑暗的阶段。
这些人原来在国内都有轻松工作,虽然工资不高,全国人民一个样。来澳洲后被迫从事最苦最累的活,而且还找不到。他们没有父母资助,必须打工还债,很多人根本无法去语言学校上课,经常旷课的人怎么也过不了托福550分,不能进入澳洲的正规大学。仅有少数文革后大学生过了托福,上大学学了专业,最后得以从事专业工作。而没有过托福550分的,一边继续给语言学校交学费,以延长签证,由于语言不通,也无法在鬼佬公司工作,
他们只能在在香港人,台湾人、韩国人等开的杂货店餐馆工厂里艰难度日。
但长期的语言学校总不是办法,回去也没有退路,他们咬牙坚持着。辛辛苦苦打工的钱,交给语言学校以换取延长签证。他们苦苦寻求着机会,等待着机会。我亲自见证一个上海女人,我见到她时是96年,她已经是一家缝纫厂的小老板,她说80年代刚来澳洲的时候,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出去找工,靠白牌方便面生活,每晚和许多人挤在很小房间里,坐火车经常逃票(那时候很少bus),打电话用细绳套住硬币放进公用电话(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华人电视),在澳洲流的眼泪可以用桶来装,那个苦呀,后来者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机会终于来了。1992年,悉尼申办奥运会成功,澳洲决定大赦一批人为PR。不考英文,学历要求也简单,有澳洲的年头即可。记得第一批获得pr是92年3月以前到达澳洲为主要条件,同时还需要符合移民局指定的中国50所大学本科生(那时候研究生很少,博士更少),仅仅简单面试英文。
然后,就是第二批,第三批。。。。反正从1986年——1993年来澳洲的,不管你是否有正职工作,也不管你的英文水平,也不管是否国内的五大生,一律无条件大赦为永久居民,十多万人及其家属,全部拿到澳洲绿卡。这一切,都是因为申办奥运成功(当时澳洲战胜了中国取得2000年奥运主办权,中国的预期本来是高于澳洲的)。
澳洲真的很公平,这批人付出自己的青春和辛勤,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回报!
八十年代留学大潮截止于1993年,这批人历经千辛万苦,用沉重的体力劳动为澳洲创造财富,在久经磨难之后,他们终于获得留在澳洲的权利。
我们家就是第一批获得永久居民的,时间是1994年11月。也就是说,我在大批留学生抵达后的若干年——1995年抵达澳洲,也就是16年前。我来时,这帮人已经不再读语言学校,他们有了PR,在澳洲有了年头,英文口语也有了长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多人战胜了语言,文化,学历等等障碍,自己办厂开餐馆杂货铺等生意当起了小老板。但是大多数人由于长年打labor工,没有专业,没有公司工作经验,更多的人仍然从事艰苦的labor工。能够成功当老板的毕竟少数,而且当老板或许比打工更辛苦更艰难。
国内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大干快上,有一小部分回到国内的人,重新开始工作或者经商,他们在国内遇到的机会或许更多更好,所以回国的人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从澳洲回来,他们也赶上了国内的发展时机,从我们这批人的情况来看,后来在国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性质,是优于澳洲的。很多人回到中国,赶上发展机遇迅速积累了资金,多年后又把自己孩子送到澳洲读书。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人生就是这样,人不可能同时踏上两条河。你选择踏进这条河,就得承受这条河的险滩和激流。我的感受是,无论选择在澳洲或者是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走一条自己选择的路,这条路的沿途风景构成了我们完整但并不完美的人生。人生道路没有对与错,只有精彩或者平庸,丰富或者平淡,顺利或者坎坷。如果你选择在澳洲生活,经历的坎坷未必不是人生财富?早一点经历磨难,你的未来的生活可能更加平顺。如果人在年轻时不经历艰难困苦,必定后半段会遭受磨难。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苦难是一个常数,或者后半段受苦,或者前半段受苦,没有人会逃得出这个规律。
八十年代中期的移民现在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可惜的是,他们很多仍然停留在十多二十年前的思维,他们看不懂中国,也融不进澳洲,只是习惯了澳洲的生活,他们已经不习惯在中国生活。他们大部分人不熟悉电脑和网络。他们的子女,来澳洲时只有几岁,很多在澳洲出生,这些ABC们可以听得懂日常生活中国话,但不会写中文,更不懂中国文化,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已经西化。由于老移民和子女思想上的沟通非常困难,西化了的孩子们和父母的鸿沟很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困扰老移民的一个问题。
现在,老移民们生活安定,安享晚年,他们的子女终于融入了澳洲,看见自己的孩子们有了安定而平静的生活,下一代再不会重复他们的故事,他们心安理得,长叹一声,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老移民和他们的子女,基本上不会到freeoz上来,更少有人会看到这篇拙文。所以我才会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我所耳闻目濡的老移民故事还有很多也很悲催,今天的新移民,许多人仍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漫无边际地发生着。每个人命运中的甘苦都得自己去承受,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不再赘述,就此打住吧。
[ 本帖最后由 冬日阳光 于 24-7-2012 15: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