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FreeOZ用户注册
楼主: 冬日阳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旅澳日志——与澳洲中年新移民共享(连载)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1-7-2012 23:22:15 | 只看该作者
默默关注,等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1-7-2012 23:25:16 | 只看该作者

To LZ

谢谢LZ的真心分享,如果有父母移民的政策相关的问题会请教LZ.希望不要打扰LZ哦.不过现在还在等待签证grant的过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1-7-2012 23:31:35 | 只看该作者

TO Rondy

无知了... ,因为是等待签证过程,所以可能看的版块都是正在申请,不是很了解澳洲的老移民情况.因为正在申请版做过民调基本80后是主力军.也可能是最近的移民政策对年龄卡的越来越"死"了.所以7/1新政后貌似40+的移民总分会很难达标.所以才想当然啦.米想到澳洲之前老移民的移民结构啊.赫赫,片面了.不好意思啊.之前以为论坛都是25-35年纪的移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2-7-2012 18:50:05 | 只看该作者
带图的帖子是我最喜欢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3-7-2012 14:27:57 |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道的老移民的故事

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移民故事,常来这里的年轻人鲜有知道的。最早移民史我不太了解,但我亲历了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那批老移民的生活。虽然只有短暂一年见证时间,我的讲述可能不全面,目的是让留学生和新移
民们了解中国人近期移民史。

大概从85年开始到1993年间,在风和日丽的澳洲,突然涌进来数量庞大一批所谓中国留学生。当时年纪在25--35岁(现在50--60岁)。这之前,只有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陆续有人移民来澳洲,没有什么大陆的留学生来澳洲。突然涌进澳洲的人数大概在十多万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上海,三分之一来自广州,三分之一来自北京,这只是大概的数字,当然还有个别其他城市的,我们家就来自重庆。

这批中国留学生90%以上是申请的澳洲语言学校的英语课程签证,鲜有读悉尼大学,nsw大学等澳洲知名大学的。原因是他们当中只有少数是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的八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是文革前的初中或高中生,持有电大、职大、夜大等当时国内俗称的五大生文凭。

那时候国内八十年代毕业生,只要英语能通过托福考试,大部分因公派到美加英法等国家留学,由于当时中国经济不发达,国内物质匮乏,国内外差距很大,大部分留学生学成后留在英法美。因此到澳洲来的留学生,英文好的少。英文不好当然不能进入大学学习,没有专业的人生,决定了这批人的命运。

澳洲语言学校不需要任何英语成绩,交学费即可。一时间,澳洲,最多的是悉尼和墨尔本,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很多语言学校,这些语言学校每年收费在3000--10000澳币。当时国内一般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才100元人民币不到,万元户是有钱人,那时候也没有大规模贪官,有钱人很少。澳元和人民币的比值那时候也是1比6,和美元1比8。某种程度上,这批人带着1:6的发财梦到澳洲掘金,这是无容置疑的。

中国人送钱来了!新增语言学校的数量在一两年间突飞猛进,申请者人数快速增加,澳洲移民局见势不妙,被迫来了个紧急刹车——限制甚至不发语言学校的学生签证,之后2--3年由于移民局限制语言学校留学生签证,许多新办语言学校招不到学生,被迫破产,而很多交了学费的学生来不了澳洲,破产学校欠了大量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澳洲政府紧急调配一笔钱来帮助退还给中国留学生。我记得在我来澳洲时(95年),我的一个朋友委托我去某语言学校要回她已经交的学费,结果是这家语言学校早已倒闭,但又过了澳洲政府赔钱的时限,我朋友的5800澳元学费再也没有要回来。

在出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挣大钱的预期下,留学生们想尽方法去借钱来交第一年的学费。澳洲高昂的生活费和借款,迫使他们放下背包就开始寻找工作。澳洲当时正处于经济衰退周期,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工作位置给中国人。一时间,澳洲的大街小巷的每个工厂、餐馆、杂货铺等门前,都挂着NO  JOB的牌子,拒绝留学生进入。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压力多大。移民局规定学生不能仍然是不超过20小时,他们依然偷偷打黑工,用沉重的劳动换来非常低廉的工资,省吃俭用,用来还债,付学费和生活费,巨大精神和生活压力把他们送到人生最黑暗的阶段。

这些人原来在国内都有轻松工作,虽然工资不高,全国人民一个样。来澳洲后被迫从事最苦最累的活,而且还找不到。他们没有父母资助,必须打工还债,很多人根本无法去语言学校上课,经常旷课的人怎么也过不了托福550分,不能进入澳洲的正规大学。仅有少数文革后大学生过了托福,上大学学了专业,最后得以从事专业工作。而没有过托福550分的,一边继续给语言学校交学费,以延长签证,由于语言不通,也无法在鬼佬公司工作,
他们只能在在香港人,台湾人、韩国人等开的杂货店餐馆工厂里艰难度日。

但长期的语言学校总不是办法,回去也没有退路,他们咬牙坚持着。辛辛苦苦打工的钱,交给语言学校以换取延长签证。他们苦苦寻求着机会,等待着机会。我亲自见证一个上海女人,我见到她时是96年,她已经是一家缝纫厂的小老板,她说80年代刚来澳洲的时候,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出去找工,靠白牌方便面生活,每晚和许多人挤在很小房间里,坐火车经常逃票(那时候很少bus),打电话用细绳套住硬币放进公用电话(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华人电视),在澳洲流的眼泪可以用桶来装,那个苦呀,后来者怎么也想象不到的。
机会终于来了。1992年,悉尼申办奥运会成功,澳洲决定大赦一批人为PR。不考英文,学历要求也简单,有澳洲的年头即可。记得第一批获得pr是92年3月以前到达澳洲为主要条件,同时还需要符合移民局指定的中国50所大学本科生(那时候研究生很少,博士更少),仅仅简单面试英文。
然后,就是第二批,第三批。。。。反正从1986年——1993年来澳洲的,不管你是否有正职工作,也不管你的英文水平,也不管是否国内的五大生,一律无条件大赦为永久居民,十多万人及其家属,全部拿到澳洲绿卡。这一切,都是因为申办奥运成功(当时澳洲战胜了中国取得2000年奥运主办权,中国的预期本来是高于澳洲的)。
澳洲真的很公平,这批人付出自己的青春和辛勤,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回报!

八十年代留学大潮截止于1993年,这批人历经千辛万苦,用沉重的体力劳动为澳洲创造财富,在久经磨难之后,他们终于获得留在澳洲的权利。

我们家就是第一批获得永久居民的,时间是1994年11月。也就是说,我在大批留学生抵达后的若干年——1995年抵达澳洲,也就是16年前。我来时,这帮人已经不再读语言学校,他们有了PR,在澳洲有了年头,英文口语也有了长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多人战胜了语言,文化,学历等等障碍,自己办厂开餐馆杂货铺等生意当起了小老板。但是大多数人由于长年打labor工,没有专业,没有公司工作经验,更多的人仍然从事艰苦的labor工。能够成功当老板的毕竟少数,而且当老板或许比打工更辛苦更艰难。

国内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大干快上,有一小部分回到国内的人,重新开始工作或者经商,他们在国内遇到的机会或许更多更好,所以回国的人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从澳洲回来,他们也赶上了国内的发展时机,从我们这批人的情况来看,后来在国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性质,是优于澳洲的。很多人回到中国,赶上发展机遇迅速积累了资金,多年后又把自己孩子送到澳洲读书。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人生就是这样,人不可能同时踏上两条河。你选择踏进这条河,就得承受这条河的险滩和激流。我的感受是,无论选择在澳洲或者是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走一条自己选择的路,这条路的沿途风景构成了我们完整但并不完美的人生。人生道路没有对与错,只有精彩或者平庸,丰富或者平淡,顺利或者坎坷。如果你选择在澳洲生活,经历的坎坷未必不是人生财富?早一点经历磨难,你的未来的生活可能更加平顺。如果人在年轻时不经历艰难困苦,必定后半段会遭受磨难。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苦难是一个常数,或者后半段受苦,或者前半段受苦,没有人会逃得出这个规律。

八十年代中期的移民现在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可惜的是,他们很多仍然停留在十多二十年前的思维,他们看不懂中国,也融不进澳洲,只是习惯了澳洲的生活,他们已经不习惯在中国生活。他们大部分人不熟悉电脑和网络。他们的子女,来澳洲时只有几岁,很多在澳洲出生,这些ABC们可以听得懂日常生活中国话,但不会写中文,更不懂中国文化,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已经西化。由于老移民和子女思想上的沟通非常困难,西化了的孩子们和父母的鸿沟很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困扰老移民的一个问题。

现在,老移民们生活安定,安享晚年,他们的子女终于融入了澳洲,看见自己的孩子们有了安定而平静的生活,下一代再不会重复他们的故事,他们心安理得,长叹一声,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老移民和他们的子女,基本上不会到freeoz上来,更少有人会看到这篇拙文。所以我才会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我所耳闻目濡的老移民故事还有很多也很悲催,今天的新移民,许多人仍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漫无边际地发生着。每个人命运中的甘苦都得自己去承受,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不再赘述,就此打住吧。


[ 本帖最后由 冬日阳光 于 24-7-2012 15:5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1威望 +430 收起 理由
老菜 + 50 谢谢分享!
kissnbake + 20 感谢楼主为我们分享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luck7777 + 50 谢谢分享!
Dreamhouse + 50 精品文章
xsxsl + 20 Wonderful experience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3-7-2012 18:04: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P10211 于 21-7-2012 22:01 发表
无知了... ,因为是等待签证过程,所以可能看的版块都是正在申请,不是很了解澳洲的老移民情况.因为正在申请版做过民调基本80后是主力军.也可能是最近的移民政策对年龄卡的越来越"死"了.所以7/1新政后貌似40+的移民总 ...

这个论坛创建于2003年,那个时候已有很多人在境外申请技术移民,这些人准签后不少都已登陆来澳洲生活6-7年了,2003年前后申请技术移民的现在年龄在40岁左右居多。不少人申请的时候已经在40岁以上,也有人准签后短登后还留在国内。

象投资移民的申请者多数在40岁以上,不过只是近几年开始出现,在申请版的信息资料反映的还是以技术移民为主。

对于父母移民申请人,50岁算是年轻的父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3-7-2012 18:23: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冬日阳光 于 23-7-2012 12:57 发表
我们家就是第一批获得永久居民的,时间是1994年11月。也就是说,我在大批留学生抵达后的若干年——1995年抵达澳洲,也就是16年前。我来时,这帮人已经不再读语言学校,他们有了PR,在澳洲有了年头,英文口语也有了长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多人战胜了语言,文化,学历等等障碍,自己办厂开餐馆杂货铺等生意当起了小老板。但是大多数人由于长年打labor工,没有专业,没有公司工作经验,更多的人仍然从事艰苦的labor工。能够成功当老板的毕竟少数,而且当老板或许比打工更辛苦更艰难。

...

看了这一段,您已经在1994年拿到PR。看了第一段,写了您现在申请的是父母移民签证。

看来,你们是选择了拿到澳洲签证后回国发展。不过,1995年至现在正是国内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40-50岁的年龄段成功人士很多。相反,在澳洲生活的这个年龄段的老移民谈不上发大财,只能说是过得健康和安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4-7-2012 16:2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7 妮南 的帖子

恩,对,你看得仔细。我94年拿到PR,带八岁儿子到澳洲来,在国内养尊处优习惯了的人,四处打labor工的日子太难受了,我当了逃兵——带着儿子跑回中国,接下来就是国内突飞猛进的时候,我也赶上了,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家庭和PR。8年以后,国内开始兴起把小孩i送出国,我也把儿子送回澳洲了,他16岁来澳洲,在这里读高中上大学,两种语言都很好。真庆幸让儿子在国内读了十年书,他可以和我沟通,聊天用中文。现在已经有不错的工作。六年前我就请父母移民103,准备晚年到澳洲养老了。

(有咨询103的可以问我,我是DIY,(中介公司别恨我),免费咨询,也算为同胞做做好事。)

所以我才会写那一段:人不能同时踏上两条河。得到了必然失去。

这段时间我也看了很多仍然留下来的我的同龄人,他们现在对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他们得到澳洲的回报,但是失去国内的发展机会,两者无法同时无法选择。

未来的中国是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我们这种年纪,也奋斗过了,也经历了很多,就此安身立命吧。
这次来我的感受:在澳洲生活如果没有工作压力,不打工的日子比中国惬意哦。

[ 本帖最后由 冬日阳光 于 24-7-2012 15:3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0 收起 理由
语之玫瑰 + 20 谢谢分享!
sucewang + 50 其实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找到自己喜欢做 ...
妮南 + 20 总是会有得有失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4-7-2012 16:59:38 | 只看该作者
好象89年64 以后转了一批永居,美国和加拿大也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4-7-2012 17:33:37 | 只看该作者
好钦佩呀,老乡, 什么时候换个地方都需要勇气!
可惜我们全家要去Perth,如果有机会来悉尼,就可以陪你一起去玩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4-7-2012 18:01:32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60后的帖子。楼主好幸福,儿子都工作了,不象我们,连酱油还不会打,还得考虑幼儿园、小学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4-7-2012 18:0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8 冬日阳光 的帖子

现在国内有一定条件的家长多数都把小孩送到国外读书,接着就是纠结自己移民的事。假如年龄超过50岁来澳洲,就年龄来说还可以继续工作10余年。估计有不少这个年龄的华人觉得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做,就选择赋闲养老。就本地人来说55岁以上还在工作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抱怨自己super不够维持某个生活水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4-7-2012 22:54:48 | 只看该作者

“冬日阳光”的文章写得真好!

这个帖子今天才看到,一口气看完。
LZ的文章非常有水平,文笔好,哲理深,是这个年龄段中的姣姣者!
LZ的心态非常好,一定会适应澳洲的生活的!
等待LZ继续写。


[ 本帖最后由 sucewang 于 24-7-2012 21:5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4-7-2012 23:47:47 | 只看该作者

TO LZ

谢谢您分享的老一辈移民的故事,也分享了您自己的故事.虽然字里行间透露着乐观和勇气,但也偶有辛酸.
祝福LZ能够在澳洲安定下来,并且日子越过越好.希望能够继续看到LZ这样的励志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5-7-2012 13: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冬日阳光 的帖子

这里有一篇论文介绍中国移民到澳洲的历史。从1989年到1994年有好几万人都是通过申请难民获得的永居。和悉尼奥运会似乎没有关系。
http://researchrepository.murdoch.edu.au/89/4/02Whole.pd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5-7-2012 13: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Shaw 的帖子

也听说89年以后来澳洲的那几万中国留学生,是因为‘六四事件’让他们得到在澳定居的豁免权,94年拿到PR的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5-7-2012 14:11:43 | 只看该作者

TO LZ

作为老移民,你是不是建议我们这些新移民把孩子送回国内念个小学以接受中文和中华文化教育? 我还是挺担心将来跟孩子的沟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5-7-2012 15:30:28 | 只看该作者
LZ拍的图片真漂亮哈,很有意境,而且文章娓娓道来,看着也温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5-7-2012 18:10:26 | 只看该作者
每个移民都有自己的故事,期待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7-7-2012 20: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答几个问题

1、现在把孩子送回去,似乎不太现实,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似乎有些不太妥当,只是有些新移民的孩子本来就在中国,就用不着到澳洲来读小学了,我的建议是最好在中国初中毕业来,这样双语都好。反正在澳洲生和长大的孩子,和母语为中文的父母肯定有文化和观念上的差距。
2、当时是有很大一批中国人申请难民,在94年以后拿到pr的,和奥运会有很大关系,我当时没在澳洲,是儿子爸爸写信给我说的。他快要拿到pr了,因为奥运会、、、、
3、本人是文革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同学们都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呢,他们都是公派读博士硕士去的,再也没有回来。当时时兴公派,后来好像很少,都是自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7-7-2012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冬日阳光 于 27-7-2012 19:15 发表
3、本人是文革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 ...


俺有个非常好的朋友也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非常为她骄傲,我呢稍后一点点
千万别被热情的同胞叫老了 ,你还年轻着呢,如果在澳生活的话
愿天天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7-7-2012 23:40:07 | 只看该作者
你们年代的公派留学生留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去美国名校一查,中国裔的教授们。他们很多都是公派去了美国排名前10的大学。加上这些人本身也十分刻苦和优秀。找工作应该不是太难。89以后所有的中国学生学者,只要本人愿意,美国和加拿大让他们直接拿绿卡。我是听我导师说的。他有两个北大去的学生就是这样转的。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9-7-2012 20:02:17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大学生在澳洲名牌大学任教的似乎很少,说明当时的出国潮还没有轮上涌向澳洲,八十年代中后期涌向澳洲的,淘金者比较多,正如我前文所述,冲着1:6的menoy放大比例而来的。

而现在新移民和准新移民们,大多为了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了澳洲的福利和首屈一指的生态环境,良好而稳定的社会制度而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自由自在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9-7-2012 21:36:23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看完了LZ的文章,LZ丰富的人生阅历,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LZ对于“人不能同时踏上两条河”的理解很独到,人生就是一个经历,越丰富越值得!自己喜欢就好,物质条件都是外在的,国内也好国外也罢,不同经历而已,无所谓好坏。想来lz应该不到50,lz还年轻!可以考虑下自己在澳洲做点什么,丰富下自己的生活,也算给自己找个事儿,还能融入澳洲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9-7-2012 23:08:15 | 只看该作者

新老移民是两代人

现在的新移民生活水平和收入高了,更多的人是有目标来澳大利亚的,如为了孩子的教育,而追求职业发展有很大作为的人,我想大多不会选择澳大利亚。老移民你们很辛苦,也许很多生活习惯新移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互包容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30-7-2012 00:22:01 | 只看该作者
上海那时候很多工人都来澳洲了,所以悉尼墨尔本能够看到很多“小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30-7-2012 20:4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Carol_Wu 的帖子

其实有不少都是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以当时的比例考上大学的都是智商很高的人,但因为大多英语不好,放弃了专业,闷头打工,挣钱还那笔留学费用。可悲可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1-8-2012 22:23:53 | 只看该作者

我所感受的澳洲城市公共交通

如果说这十几年来,中国国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城市化进程尤为引人瞩目。与此同时城市交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并没有使得公共交通更加拥挤不堪,城市公交反而比二十几年前更舒适更具人性化。
比如,我们重庆的市内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不论你到哪里去,都有多条路线可以选择,街上到处是装饰一新的车站,每条线路都有站牌显示,甚至多条线路可以到达同一个地方。因此,国内的家庭小汽车实际上是一种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实际上,重庆出门根本就用不着开车,乘车或者打的,比开车更加快捷、方便和经济。

严格来讲澳洲的交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十几年前,不开车的人出门都坐火车,火车线路几乎遍布悉尼各个地区。但是bus少之又少,除了几条主要干道,基本没有bus线路,反正我在澳洲生活一年里,竟然没有坐过一次bus!
十几年后,火车的线路增加了若干,许多边缘的市郊和旅游景点都通了火车,而且市郊线路的间隔时间也缩短了,原来半小时一班的变成了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
bus的变化是最大的,线路可以遍布悉尼市郊的大街小巷,我住的静街都有好几条bus线路。主干道上的bus甚至彻夜不休,你就是半夜3点下班或者上班,都有bus在等候你,不过夜间间隔时间长点而已。

火车的样式基本上没有怎么变,从车厢到车站,都是保留老样子(有的线路用新车厢),车站唯一的变化就是终于有了电子显示屏,可以显示下一次火车即将停靠那几个站,何时到达该站。这是我看到的火车及其车站唯一的现代化东东了。
bus当然也电子化了,可以像国内一样刷卡乘车,但是必须事先买好。mybus 1,2,3,价格不同,可以乘坐的区间不同,可以事先在专门的ticket seller 或者唐人商店买。   建议bus事先购买十次票,比每次上车买节约20%。

特别要提一下火车和bus的不便之处,罗列2大罪状如下:
1、为什么悉尼的bus一律不报站?不仅不报站,车站也无站牌,每个车站只有一个很简单的纸条(用塑料纸包好),纸条上写的信息是**路bus和到达此站的时间,仅此而已。完全没有中途停靠站站名,如果你不是去终点站,那就苦了,也不知道它在你想要去站是否停靠。当然也有办法——事先在网上查询,131500网站可以查询停靠站和到达该站时间。也可以问司机,但是对于中老年人,英文不好,不懂网络,就苦不堪言了。站上没有停靠站站名,到站不报站,难道这澳洲坐公交的都是当地人?

2、记得十几年前火车都是以标准人声报站的,现在也不报了,坐火车就只能看窗外,所到站台倒是都有醒目的牌子显示该站站名。如果你在打瞌睡没有看窗外,非误车不可。

对于如此不合情理、不人性化、也不符合现代化公共交通,我来追溯其原因,也许是他们只重视当地人的感受,当地人很熟悉地形,不会有什么不便。或者人们认为车上报站是一种噪声污染。或者,悉尼的bus的发展就是这十几年,还没有完善。而火车不报站,也许觉得窗外有站名,可以自己看,再报站多次一举。
希望哪位常住悉尼的人给我们说说象征着一个城市门户的公共交通,为什么这么多的瑕疵,而且并不是很难改进的啊,难道还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世界上的大城市这么多,城市交通发展到今天都是很完善的,尽可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悉尼的bus和火车如此不方便,到底为什么?原因简单还是复杂?求知情者解释。

我对付如此不合理公交的办法有:
1、事先查131500,要去的地方,数一数几个站,到站下车。要转车就苦了哦。
2、手机导航,打开手机3G,输入目的地,然后跟着手机上小圆点的路线,如果小圆点到你的目的地附近了,下车吧。
3、坐火车就只有一个招式了,死盯窗外站牌同时手拿火车地图对照。

平心而论,澳洲的bus是非常漂亮的,都是最好的奔驰车作为公交车,不仅外貌很新,内部装饰也很新,估计经常翻新,坐垫都是高级绒布,不像国内那样臭气熏天、处处污渍。车内香气弥漫,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就是不报站没有车站名的这个缺陷使得我们这些旅行者叫苦不迭。不仅仅是我们不太懂英语的人,有一次,我去邦黛海滩,亲自看见一对美国来旅游的夫妻,也不晓得何时下车,只能问同车的当地人。


人在澳洲,不上班也不上学的,我还很忙耶。

下次再说说悉尼开车。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0 收起 理由
妮南 + 20 谢谢分享!
自由自在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8-2012 19:45:2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帖子。期待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8-2012 20: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8 冬日阳光 的帖子

悉尼的公交与墨尔本的差不多,只是车票现在墨尔本已经用一张Myki卡代替纸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reeOZ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FreeOZ论坛

GMT+11, 22-2-2025 10:15 , Processed in 0.065691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